CN212111977U -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11977U
CN212111977U CN202020832592.4U CN202020832592U CN212111977U CN 212111977 U CN212111977 U CN 212111977U CN 202020832592 U CN202020832592 U CN 202020832592U CN 212111977 U CN212111977 U CN 2121119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working surface
display unit
a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3259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3259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119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119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119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第二透镜以及第一镜组;所述第一镜组包括第一工作表面以及第二工作表面;所述第二透镜包括第三工作表面以及第四工作表面;所述显示单元的图像显示面与所述第二透镜靠近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侧工作表面贴合设置;所述显示单元的图像显示面与所述第四工作表面贴合设置;所述第一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远离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侧工作表面胶合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光学系统在组装过程中,外界环境的脏污容易进入透镜与透镜之间或透镜与显示单元之间,从而降低光学系统的组装效率的问题。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设备的形态与种类也日益繁多,并且应用领域也愈加广泛,目前的虚拟现实设备,通常将设备中的显示屏通过光学系统的传递和放大后,将输出的图像传递至人眼,因此人眼接收到的是显示屏经过放大后的虚像,从而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实现大屏观看的目的,而为了实现图像的放大,光学系统通常需要多个透镜组合的方式实现。
在对光学系统进行组装过程中,由于每个透镜之间相互独立,并且透镜与透镜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对光学系统中的透镜进行组装时,需要调整多个透镜的相对位置,不仅要保证不同透镜的光轴共线,还需要准确调整透镜与透镜之间的间距,在调节过程中,外界环境的脏污会落入透镜与透镜之间或透镜与显示单元之间,从而影响光学系统的组装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光学系统在组装过程中,外界环境的脏污容易进入透镜与透镜之间或透镜与显示单元之间,从而降低光学系统的组装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第二透镜以及第一镜组;
所述第一镜组包括远离所述第二透镜的一侧的第一工作表面以及靠近所述第二透镜的一侧的第二工作表面;
所述第二透镜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镜组的第三工作表面以及靠近所述显示单元的第四工作表面;所述第四工作表面为平面结构,所述显示单元的图像显示面与所述第二透镜靠近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侧工作表面贴合设置;
所述第一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远离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侧工作表面胶合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四工作表面包括第二区域与用于贴合所述显示单元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不相交,所述第二区域设有衰减器。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还依次包括分光器、第一相位延迟器以及偏振反射膜,所述分光器设于所述显示单元的出光侧,所述相位延迟器与所述分光器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镜组的至少一个透镜或所述第二透镜。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第二相位延迟器,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设于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分光器之间。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
50<ABS(R2)<100;50<ABS(R3)<100;ABS(Conic2)<5;ABS(Conic3)<5;
其中,所述R2为所述第二工作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ABS(R2)为所述 R2的绝对值;所述R3为所述第三工作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ABS(R3)为所述R3的绝对值;
所述Conic2为所述第二工作表面的圆锥系数,所述ABS(Conic2)为所述 Conic2的绝对值;所述Conic3为所述第三工作表面的圆锥系数,所述 ABS(Conic3)为所述Conic3的绝对值。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
5<T1<10;5<T2<10;
其中,所述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所述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
3<L1<8;8<L2<15;
其中,所述L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所述L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40*f<ABS(f2)<60*f;
其中,所述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所述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所述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所述ABS(f2)为所述f2的绝对值。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的总长小于或等于19mm。
可选的,所述第二工作表面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三工作表面的曲率半径相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虚拟现实设备,所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壳体及如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第二透镜以及第一镜组,所述第二透镜靠近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侧表面为平面结构,所述显示单元的图像显示面与所述第四工作表面贴合设置;所述第一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远离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侧工作表面胶合连接。所述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在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镜组之间传播时,由于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镜组之间不存在空气间隙,因此外界环境的脏污不会进入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或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一镜组之间。从而避免脏污对所述光学系统的影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学系统在组装过程中,外界环境的脏污容易进入透镜与透镜之间或透镜与显示单元之间,从而降低光学系统的组装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一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另一实施例的光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点列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场曲与畸变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垂轴色差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显示单元 310 第三工作表面
200 第一镜组 320 第四工作表面
210 第一透镜 400 分光器
211 第一工作表面 500 第一相位延迟器
212 第二工作表面 600 偏振反射膜
220 第三透镜 700 孔径光阑
300 第二透镜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请参照图1与图,2,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100、第二透镜300以及第一镜组200,所述第一镜组200包括第一透镜210;
所述第一镜组200包括远离所述第二透镜300的一侧的第一工作表面211 以及靠近所述第二透镜300的一侧的第二工作表面212;
所述第二透镜300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镜组200的第三工作表面310以及靠近所述显示单元100的第四工作表面320;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为平面结构,所述显示单元100的图像显示面与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贴合设置;
所述第一镜组200与所述第二透镜300远离所述显示单元100的一侧工作表面胶合连接。
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镜组200与所述第二透镜300在进行胶合连接时,使用的胶水为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可以理解的是,用于胶合连接的胶水不限于此,胶水还可以为液体光学胶(Liquid Optically Clear Adhesive,LOCA)或紫外光固化胶。
具体的,所述工作表面是指所述功光学系统工作过程中光线经过的表面,具体的,所述工作表面包括透镜或镜组的入光面或出光面或发生透射的表面或反射的表面。
所述显示单元100发出的光线从所述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进入所述第二透镜300,光线在所述第二透镜300与所述第一镜组200之间进行传播,并最终从所述第一镜组200的所述第一工作表面211射出所述光学系统。
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100、第二透镜300以及第一镜组200,所述第二透镜300靠近所述显示单元100的一侧表面为平面结构,所述显示单元100的图像显示面与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贴合设置;所述第一镜组200与所述第二透镜300远离所述显示单元100的一侧工作表面胶合连接。所述显示单元100发出的光线在所述第二透镜300与所述第一镜组200之间传播时,由于所述显示单元100与所述第二透镜30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透镜300与所述第一镜组200之间不存在空气间隙,因此外界环境的脏污不会进入所述显示单元100与所述第二透镜300之间或所述第二透镜300与所述第一镜组200之间。从而避免脏污对所述光学系统的影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学系统在组装过程中,外界环境的脏污容易进入透镜与透镜之间或透镜与显示单元100之间,从而降低光学系统的组装效率的问题。
另外,由于所述第一镜组200与所述第二透镜300胶合连接,并且所述显示单元100与所述第二透镜300的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贴合,因此光线在经过所述第二透镜300以及所述第一镜组200时,由于所述第二透镜300 与所述第一镜组200之间填充有胶水,因此能够降低光线从所述第二透镜300 进入所述第一镜组200的反射杂散光的产生,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反射杂散光导致的鬼影及其他影响成像质量的问题。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包括第二区域与用于贴合所述显示单元100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不相交,所述第二区域设有衰减器。具体的,在所述显示单元100工作时,为了避免除所述显示单元100外的其他光线进入所述光学系统,在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 除所述显示单元100贴合的区域设置所述衰减器,具体的,所述衰减器可以为衰减片或镀制在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的衰减膜,所述衰减膜或所述衰减片能够对所述显示单元100发出的光线以及外界环境光线进行衰减,避免除所述显示单元100发出的光线外的其他光线成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杂散光。优选实施方式中,对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的处理方式还可以通过涂黑的方式或安装其他结构件的方式对进入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的光线进行遮挡。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还依次包括分光器 400、相位延迟器以及偏振反射膜600,所述分光器400设于所述显示单元100 的出光侧,并且所述相位延迟器与所述分光器400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镜组200 的至少一个透镜或所述第二透镜300,具体的,为了保证光线能够在所述光学系统内发生反射,所述当所述光学系统为折返式光学系统时,为了保证光线在所述光学系统内发生反射,可以通过改变所述光线的偏振态或偏振方向的方式实现,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器400设于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所述相位延迟器设于所述第一工作表面211,所述偏振反射膜600设于所述相位延迟器远离所述显示单元100的一侧。
优选实施方式中,分光器400可以为分光膜或分光装置,当所述分光器 400为分光膜时,所述分光膜可以通过镀膜或贴附的方式设于透镜的工作表面,同理,所述偏振反射膜600可以通过镀膜或贴附的方式设于透镜的工作表面,进一步的,所述分光膜为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射率与反射率的比例为1: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分光膜分光比例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膜的透射率与反射率的比例还可以为4:6或3:7。
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0为1/4波片,所述1/4波片的中心波长与所述显示单元100的出射光线的波长相同。
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偏振反射器为偏振反射片,具体的,所述偏振反射片包括透射方向与反射方向,当光线传输至所述偏振反射片时,光线中偏振方向与所述偏振反射片的透射方向相同的部分光线透过所述偏振反射片,光线中偏振方向所述偏振反射片的反射方向相同的部分光线被所述偏振反射片反射。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单元100发出的光线依次第二透镜300、所述分光器400以及所述第一透镜210后,在经过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0 后,光线转变为第一光线转变为第一线偏振光,由于所述第一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偏振反射膜600的反射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线偏振光被所述偏振反射膜600反射后,再依次经过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0,所述第一线偏振光在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0的作用下变为第一圆偏振光,所述第一圆偏振光在经过所述第一镜组200后,在所述分光器400表面发生反射,并从所述第一圆偏振光转变为第二圆偏振光,所述第二圆偏振光的偏转方向与所述第一圆偏振光的旋性相反;所述第二圆偏振光再次传输至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 500,在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0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二圆偏振光转变为所述第二线偏振光,由于所述第二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一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相垂直,并且与所述偏振反射膜600的透射方向相同,所述第二线偏振光透过所述偏振反射膜600后传输至人眼。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第二相位延迟器,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设于所述显示单元100与所述分光器400之间,具体的,当所述显示单元100发出的光线为线偏振光时,为了保证光线能够在所述光学系统中发生反射,在所述显示单元100与所述第一透镜210之间设置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从而使所述显示单元100发出的线偏振光经过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后变为圆偏振光,从而能够使光线在经过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500后变为所述第一线偏振光,并被所述反射式偏振片反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为1/4波片,所述1/4波片的中心波长与所述显示单元100的出射光线的波长相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
50<ABS(R2)<100;50<ABS(R3)<100;ABS(Conic23)<5;ABS(Conic3)<5;
其中,所述R2为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的曲率半径,所述ABS(R2)为所述R2的绝对值;所述R3为所述第三工作表面310的曲率半径,所述ABS(R3) 为所述R3的绝对值。具体的,所述曲率半径用于表示曲面弯曲的程度,所述圆锥系数用于表示非球面结构的曲面函数中的非球面二次曲面系数,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曲率半径与所述圆锥系数表示所述非球面结构的形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
5<T1<10;5<T2<10;
其中,所述T1为所述第一透镜210的中心厚度,所述T2为所述第二透镜300的中心厚度。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
3<L1<8;8<L2<15;
其中,所述L1为所述第一透镜210的边缘厚度,所述L2为所述第二透镜300的边缘厚度。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
40*f<ABS(f2)<60*f;
其中,所述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所述f1为所述第一透镜210的焦距,所述f2为所述第二透镜300的焦距,所述ABS(f2)为所述f2的绝对值。
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总长小于或等于19mm。具体的,所述光学系统的总长是指所述显示单元100到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的距离,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光学系统应用于头戴设备时,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为人眼。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三工作表面310的曲率半径相等,具体的,在对相邻的工作表面进行胶合时,为了方便执行胶合操作,通常会设置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三工作表面310的曲率半径相近或相等,从而避免因为胶合的两个工作表面因为曲率半径相差过大导致胶合失败的问题。因此,为了减少外界环境脏污对所述光学系统的影响,在将所述第一镜组200与所述第二透镜300胶合连接时,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三工作表面310的曲率半径相近,优选的,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三工作表面 310的曲率半径相等。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镜组200包括第一透镜210,所述第一透镜210靠近所述第二透镜300的一侧表面为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所述第一透镜210远离所述第二透镜300的一侧表面为所述第一工作表面21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镜组200不限于只包括一个透镜;请参照图3,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镜组200包括第一透镜210与第三透镜220,所述第一透镜210与所述第二透镜300胶合连接,所述第三透镜220与所述第一透镜 210远离所述第二透镜300的工作表面胶合连接。
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的设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61759840000101
其中,A2与A4用于表示非球面的偶次圆锥系数。
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各参数如下所述:
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f为18.33mm;
所述光学系统的总长TTL为19mm;
所述第一镜组200的焦距为18.3mm;
所述第二透镜300的焦距为-1064.7mm;
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的曲率半径R2为-56.75571mm;
所述第三工作表面310的曲率半径R3为-56.75571mm;
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的圆锥系数Conic2为-0.999399;
所述第三工作表面310的圆锥系数Conic3为-0.999399。
其中,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以及所述第三工作表面310为偶次非球面结构,其中,所述偶次非球面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61759840000111
其中,Y为镜面中心高度,Z为非球面结构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Y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距光轴的位移值,C为非球面的顶点曲率半径,K为圆锥系数;ai表示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
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工作表面212以及所述第三工作表面310也可以为奇次非球面结构,其中,所述奇次非球面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61759840000112
其中,Y为镜面中心高度,Z为非球面结构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Y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距光轴的位移值,C为非球面的顶点曲率半径,K为圆锥系数;βi表示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
请参照图4,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点列图,其中点列图是指由一点发出的许多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因像差使其与像面的交点不再集中于同一点,而形成了一个散布在一定范围的弥散图形,用于评价所述投影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点列图中像点的最大值与最大视场相对应,所述点列图中像点的最大值为小于57μm。
请参照图5,图5为第一实施例的场曲与光学畸变图,其中,场曲用于表示不同视场点的光束像点离开像面的位置变化,光学畸变是指某一视场主波长时的主光线与像面交点离开理想像点的垂轴距离;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在切线面以及弧矢面的场曲均小于±1.0mm其中最大畸变为最大视场处,最大畸变<23.3%。
请参照图6,图6为第一实施例的垂轴色差图,其中,垂轴色差是指又称为倍率色差,主要是指物方的一根复色主光线,因折射系统存在色散,在像方出射时变成多根光线,氢蓝光与氢红光在像面上的焦点位置的差值;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色散为所述光学系统的视场最大位置,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色差值小于96.4μm,配合后期的软件校正,可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单元100到所述第二透镜300的所述第四工作表面320长度为19mm,最大视场角为80度,并且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的光斑大小小于57μm,从而保证能够清晰成像,在满足用户观看体验的前提下,通过折叠光路的形式减小了所述光学系统的体积,从而减小所述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与重量,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虚拟现实设备,所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光学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第二透镜以及第一镜组;
所述第一镜组包括远离所述第二透镜的一侧的第一工作表面以及靠近所述第二透镜的一侧的第二工作表面;
所述第二透镜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镜组的第三工作表面以及靠近所述显示单元的第四工作表面;所述第四工作表面为平面结构,所述显示单元的图像显示面与所述第四工作表面贴合设置;
所述第一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远离所述显示单元的一侧工作表面胶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工作表面包括第二区域与用于贴合所述显示单元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不相交,所述第二区域设有衰减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还依次包括分光器、第一相位延迟器以及偏振反射膜,所述分光器设于所述显示单元的出光侧,所述相位延迟器与所述分光器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镜组的至少一个透镜或所述第二透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第二相位延迟器,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设于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分光器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
50<ABS(R2)<100;50<ABS(R3)<100;ABS(Conic2)<5;ABS(Conic3)<5;
其中,所述R2为所述第二工作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ABS(R2)为所述R2的绝对值;所述R3为所述第三工作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ABS(R3)为所述R3的绝对值;
所述Conic2为所述第二工作表面的圆锥系数,所述ABS(Conic2)为所述Conic2的绝对值;所述Conic3为所述第三工作表面的圆锥系数,所述ABS(Conic3)为所述Conic3的绝对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
5<T1<10;5<T2<10;
其中,所述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所述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
3<L1<8;8<L2<15;
其中,所述L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所述L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如下关系:40*f<ABS(f2)<60*f;
其中,所述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所述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所述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所述ABS(f2)为所述f2的绝对值。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的总长小于或等于19m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作表面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三工作表面的曲率半径相等。
11.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壳体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CN202020832592.4U 2020-05-18 2020-05-18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Active CN2121119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32592.4U CN212111977U (zh) 2020-05-18 2020-05-18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32592.4U CN212111977U (zh) 2020-05-18 2020-05-18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11977U true CN212111977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22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32592.4U Active CN212111977U (zh) 2020-05-18 2020-05-18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119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6708A (zh) * 2020-12-24 2021-04-16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复合式光学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66708A (zh) * 2020-12-24 2021-04-16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复合式光学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96238B (zh) 成像光路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0764266B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N112596240B (zh) 成像光路和头戴显示设备
CN212111989U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N214751119U (zh) 光学模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09765691B (zh) 一种光学系统及显示设备
CN113448100A (zh) 光学模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209858857U (zh) 光学系统及具有其的虚拟现实设备
WO2021196746A1 (zh) 光学系统、组装方法及虚拟现实设备
CN114236828B (zh) 一种光学系统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3359303A (zh) 成像模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3934007A (zh) 光学模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WO2022227538A1 (zh) 胶合镜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218003854U (zh) 光学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3391452A (zh) 成像模组、成像模组的组装方法和头戴显示设备
WO2020220711A1 (zh) 光学系统及具有其的虚拟现实设备
CN212111977U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N215494358U (zh) 一种光学系统及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
CN211506040U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N113219667B (zh) 光学镜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3671709A (zh) 光学系统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3671707A (zh) 光学系统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3514957A (zh) 显示模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JP7406028B1 (ja) 光学系
CN211627942U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