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07975U - 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07975U
CN211007975U CN201921924017.0U CN201921924017U CN211007975U CN 211007975 U CN211007975 U CN 211007975U CN 201921924017 U CN201921924017 U CN 201921924017U CN 211007975 U CN211007975 U CN 2110079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shifting block
door
double
clutch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240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传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 Heng Lock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 Heng Lock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 Heng Lock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 Heng Lock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2401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079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07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079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门锁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离合器,特别涉及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增加开门的灵活性。双离合器组件中的离合器一和离合器二可在弹簧的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的转动,锁体同时实现了门内和门外进行开关门时,门内和门外的把手不会一起联动,即门内开关锁时只是门内的把手在转动,门外开关锁时只是门外的把手在转动,提高开门的灵活度。经过软钢丝带动离合,离合器转动一定角度带动方钢实现开启。这种结构的积极效果是显著提高智能锁的安全性,降低成本,并且降低了开锁时的噪音。

Description

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门锁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离合器,特别涉及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
背景技术
使用前置离合、前后一根方钢转动来带动锁体内部结构开启门锁。也有少部份后置离结构开启门锁,此技术成本高回位不好,造成离合器不能正常使用,给安全造成了隐患的问题。所以没有广泛使用。前置离合、前后一根方钢容易使用外部工具转动方钢实现转动实现开启门锁。也可以暴力拆除外部锁体直接转动方钢来开启门锁。还可以使一根小硬钢丝通过应急锁芯的缝隙实现开锁,也可以敲打应急锁芯实现开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它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增加开门的灵活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包括双离合器组件,所述双离合器组件包括两离合器和挡板,挡板设置在两离合器之间,所述两离合器上开设有两槽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孔内可拆卸式连接有两独立转动的拨块,两拨块的外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槽孔内,所述拨块包括外拨块和内拨块,外拨块和内拨块插入双离合器组件后,螺栓依次经过开设在内拨块底部的螺孔、双离合器组件中挡板的螺孔与外拨块端部实现可拆卸式的螺纹连接,把手拨杆穿过安装孔插入拨块中转动的同时带动该拨块所连接的一离合器同步转动,实现双离合器组件内的两离合器发生相对位移的转动。
拨块的外端插入盒体对应的安装孔内,把手通过拨杆穿过安装孔插入拨块中转动,即可实现把手带动双离合器组件转动从而完成门内、门外的开关门动作,在开关门的同时,由于双离合器组件的两离合器可独立转动,因此门内和门外的把手不会一起联动,即门内开关锁时只是门内的把手在转动,门外开关锁时只是门外的把手在转动,从而提高了门锁的使用灵活程度。
在上述的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中,所述两离合器包括离合器一和离合器二,所述离合器二的槽孔外的侧表面开设有半槽位,离合器一与离合器二以挡板为轴镜像组装,所述离合器一上合并形成弹簧槽位,并在弹簧槽位内设置有一复位弹簧,藉由复位弹簧使离合器一与离合器二发生相对位移的转动后进行自动复位。
在上述的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中,所述两离合器上还连接有主锁舌拨块,主锁舌拨块的侧表面设置有第一槽位和第一凸块,主锁舌拨块的侧表面设置有呈一长条弧形结构的弧形槽位。
在上述的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中,所述离合器一和离合器二的同一侧面上开设有销孔,外拨块和内拨块的侧表面上均设置有与销孔相对应的开孔,销孔内设置有离合销和套装在离合销外的弹簧,离合销受到外力按压后离合销末端插入拨块的开孔内,实现拨块与离合器同步转动。
在上述的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中,所述离合销外周面上还设有防止其完全没入销孔内的环形凸起。
在上述的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中,所述内拨块和外拨块上均套设有回位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双离合器组件中的离合器一和离合器二可在弹簧的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的转动,锁体同时实现了门内和门外进行开关门时,门内和门外的把手不会一起联动,即门内开关锁时只是门内的把手在转动,门外开关锁时只是门外的把手在转动,提高开门的灵活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器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器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锁舌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器二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离合销的示意图。
图中,1、两离合器;11、槽孔;12、离合器一;121;弹簧槽位、13、离合器二;131、半槽位;2、挡板;3、拨块;31、外拨块;32、内拨块;4、把手拨杆;5、复位弹簧;6、主锁舌拨块;61、第一槽位;62、第一凸块;63、弧形槽位;7、离合销;8、弹簧;9、回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包括盒体,包括有形状、大小均相适配的盒盖和盒底,盒盖与盒底的同一位置均开设有安装孔,盒盖和盒底的安装孔的外边沿处开设有用于限制拨块3旋转角度的限位带,限位带呈一长条形的弧形结构;当拨块3的限位点卡入限位带后,拨块3转动范围只局限于限位带中,可避免拨块3旋转;在盒盖与盒底的安装孔上通过螺栓固定有限位环,限位环的局部内环与限位带的边沿相重合,限位环在不影响限位带的限制效果外,进一步提高了双离合器组件的转动稳定性。
在盒盖与盒底之间内置有双离合器组件,双离合器组件包括挡板2、结构相同的离合器一12和离合器二13;离合器一12和离合器二13中间位置开设有槽孔11,槽孔11的直径等于或略大于拨块3的直径,拨块3可通过槽孔11插入离合器一12或离合器二13的槽孔11内;在槽孔11外的离合器侧表面上均开设有半槽位131,离合器一12与离合器二13以挡板2为轴镜像组装,两半槽位131合并形成弹簧槽位121,并在弹簧槽位121内设置有一复位弹簧5,藉由复位弹簧5使离合器一12与离合器二13之间在受力时可发生相对位移的转动,并在不受力时,两者能在复位弹簧5的作用下自动恢复原来的状态。而挡板2的设置可以隔离离合器一12和离合器二13两部分,防止有任何工具能从外面伸进联接起两组离合器进行开锁。
而在双离合器组件与盒体之间的间隙中还存在有斜舌拨片,如图、图和图所示,斜舌拨片包括有分别对应套装在离合器一12、离合器二13外的上斜舌拨片和下斜舌拨片,上斜舌拨片和下斜舌拨片均开设有套装孔,套装孔上正对延伸端部的边沿处开设有限位带;在离合器一12和离合器二1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凸块,两离合器1分别藉由离合器外表面上的第三凸块与斜舌拨片上的限位带相卡接,两离合器1转动的同时即可带动对应的斜舌拨片转动。两斜舌拨片的边沿处向靠近斜舌方向延伸,其延伸端部卡接在斜舌末端的舌槽内,斜舌拨片随着对应离合器的转动带动斜舌伸出或收回盒体内,从而实现开关门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离合器一12处于靠近门外的位置,而离合器二13则处于靠近门内的位置。而带动离合器一12和离合器二13转动的部件为拨块3,拨块3包括外拨块31和内拨块32,外拨块31和内拨块32的插入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换。当需要门外开锁时,将外拨块31插入靠近门外的离合器一12内,将内拨块32插入靠近门内的离合器二13内;当需要门内开锁时,更换外拨块31和内拨块32的插入位置,将外拨块31插入离合器二13内,从而实现门内开锁动作。
内拨块32的侧表面设置有呈几何状结构的第一槽位61和第一凸块62,而离合器一12和离合器二13的槽孔11内侧面均设置有与第一槽位61位置相配合的第二凸块和与第一凸块62位置相配合的第二槽位,即内拨块32插入离合器一12或离合器二13均可与离合器吻合并实现卡接,因此内拨块32所连接的把手可实现顺时针或逆时针开关门锁;而外拨块31的侧表面设置有呈一长条弧形结构的弧形槽位63,当外拨块31插入离合器一12或离合器二13的槽孔11内时,离合器一12或离合器二13中的第二凸块对应插入外拨块31的弧形槽位63中,并在弧形槽位63中保留有空行程,即第二凸块与弧形槽位63的其中一端进行接触传动,而另一端不会接触,当外拨块31通过离合销7与离合器一12或离合器二13相联动时,外拨块31即可带动离合器一12或离合器二13进行顺时针下压开锁,即用户验证成功开锁。而外拨块31和内拨块32是通过螺栓相连接的,在本实施例中,内拨块32的底部开设有螺孔,而在外拨块31的底端则设置有与螺栓相连接的连接柱,当外拨块31、内拨块32对应插入离合器一12、离合器二13后,螺栓依次经过内拨块32的螺孔、离合器二13的槽孔11、双离合器组件中挡板2的螺孔、离合器一12的槽孔11后再与外拨块31底端的连接柱螺纹连接,实现拨块3与双离合器组件的组装外,同时保证了内拨块32和外拨块31可独立转动,其中一拨块3的转动状态并不会影响另一拨块3的转动方向,同理拨块3与离合器相连接即可实现两离合器1独立转动;当需要更换开锁方向时,拧开螺栓更换外拨块31与内拨块32的位置即可,此时离合器一12与离合器二13在挡板2和盒底、盒盖上的限位环的作用下保持为一个整体,因此拧开螺栓更换拨块3时双离合器组件并不会松散脱开。
拨块3的外端插入盒体对应的安装孔内,把手通过拨杆穿过安装孔插入拨块3中转动,即可实现把手带动双离合器组件转动从而完成门内、门外的开关门动作,在开关门的同时,由于双离合器组件的两离合器1可独立转动,因此门内和门外的把手不会一起联动,即门内开关锁时只是门内的把手在转动,门外开关锁时只是门外的把手在转动,从而提高了门锁的使用灵活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同时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

Claims (6)

1.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包括双离合器组件,所述双离合器组件包括两离合器(1)和挡板(2),挡板(2)设置在两离合器(1)之间,所述两离合器(1)上开设有两槽孔(11),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孔(11)内可拆卸式连接有两独立转动的拨块(3),两拨块(3)的外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槽孔(11)内,所述拨块(3)包括外拨块(31)和内拨块(32),外拨块(31)和内拨块(32)插入双离合器组件后,螺栓依次经过开设在内拨块(32)底部的螺孔、双离合器组件中挡板(2)的螺孔与外拨块(31)端部实现可拆卸式的螺纹连接,把手拨杆(4)穿过安装孔插入拨块(3)中转动的同时带动该拨块(3)所连接的一离合器同步转动,实现双离合器组件内的两离合器(1)发生相对位移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离合器(1)包括离合器一(12)和离合器二(13),所述离合器二(13)的槽孔(11)外的侧表面开设有半槽位(131),离合器一(12)与离合器二(13)以挡板(2)为轴镜像组装,所述离合器一(12)上合并形成弹簧槽位(121),并在弹簧槽位(121)内设置有一复位弹簧(5),藉由复位弹簧(5)使离合器一(12)与离合器二(13)发生相对位移的转动后进行自动复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离合器(1)上还连接有主锁舌拨块(6),主锁舌拨块(6)的侧表面设置有第一槽位(61)和第一凸块(62),主锁舌拨块(6)的侧表面设置有呈一长条弧形结构的弧形槽位(6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一(12)和离合器二(13)的同一侧面上开设有销孔(14),外拨块(31)和内拨块(32)的侧表面上均设置有与销孔(14)相对应的开孔,销孔(14)内设置有离合销(7)和套装在离合销(7)外的弹簧(8),离合销(7)受到外力按压后离合销(7)末端插入拨块(3)的开孔内,实现拨块(3)与离合器同步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销(7)外周面上还设有防止其完全没入销孔内的环形凸起(7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拨块和外拨块上均套设有回位弹簧(9)。
CN201921924017.0U 2019-11-09 2019-11-09 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 Active CN2110079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4017.0U CN211007975U (zh) 2019-11-09 2019-11-09 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4017.0U CN211007975U (zh) 2019-11-09 2019-11-09 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07975U true CN211007975U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73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24017.0U Active CN211007975U (zh) 2019-11-09 2019-11-09 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079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77140B2 (en) Lock with clutching function
TWI328071B (zh)
CN104328945A (zh) 一种电子锁离合器
CN211007975U (zh) 一种软钢丝带动双离合器结构
CN102537025B (zh) 空间楔合式无级定位铰链
TW500676B (en) Protective device of cylinder lock
CN217396190U (zh) 背门逃生盖板、后背门结构以及车辆
CN202055628U (zh) 双向制动电子锁体
CN210217363U (zh) 自动锁体方条开锁结构
CN202249303U (zh) 收缩式撞击锁
CN107130843B (zh) 一种智能防盗锁体的离合装置
CN211286985U (zh) 一种智能门锁及其执手机构
CN204175053U (zh) 一种逃生安防锁体
CN208416154U (zh) 一种防猫眼开锁的锁具
JPH0882140A (ja) 錠止用ハンドル装置
CN201078129Y (zh) 可快速启闭的防盗门锁
CN107165481B (zh) 一种防盗锁体结构
CN205277092U (zh) 快启闭防盗门锁
CN203795996U (zh) 一种快速实现室外一步上锁和室内一步开启的锁体
CN212002734U (zh) 方便执手互换方向的执手锁
CN211923849U (zh) 一种可换向斜舌机构及一种锁具
CN217001310U (zh) 一种应用于智能锁上的换向离合机构
CN103183094B (zh) 新型自行车折叠器
CN211201396U (zh) 带复位结构的锁具面板及锁具
CN210563902U (zh) 一种隐藏式车门锁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