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06732U - 抗打击组合桩 - Google Patents

抗打击组合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06732U
CN211006732U CN201921962510.1U CN201921962510U CN211006732U CN 211006732 U CN211006732 U CN 211006732U CN 201921962510 U CN201921962510 U CN 201921962510U CN 211006732 U CN211006732 U CN 2110067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body
reinforcing
outer edge
pile
steel ba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6251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瑞夫
杨惠会
杨育龙
王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 Di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2196251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067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067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067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抗打击组合桩,包括下桩体和上桩体,所述下桩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上桩体为钢制结构,所述下桩体的上端设有第一外边沿,所述第一外边沿上竖直设有若干第一插接孔,所述下桩体上设有盖筒,所述盖筒的下端设有若干第一插接块,所述第一插接块插入到第一插接孔中。本实用新型意在解决组合桩在打入地面时容易变形的问题。

Description

抗打击组合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抗打击组合桩。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结构一般都具有打入地面的桩基结构作为支撑基础,桩基结构主要受到轴向方向的力,所受水平力和弯矩则较小,桩基结构越长,能够载荷的轴向力越大。现有的桩基结构一般都是组合桩承载力高、沉桩质量可靠、工程造价便宜,因而在建筑施工时广泛应用。
组合桩使用时一般是将其打入地下,这样会导致组合桩被打击的端部变形,甚至崩碎,影响组合桩的质量,降低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抗打击组合桩,以解决组合桩在打入地面时容易变形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
抗打击组合桩,包括下桩体和上桩体,所述下桩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上桩体为钢制结构,所述下桩体的上端设有第一外边沿,所述第一外边沿上竖直设有若干第一插接孔,所述下桩体上设有盖筒,所述盖筒的下端设有若干第一插接块,所述第一插接块插入到第一插接孔中。
可选地,所述下桩体的上端面竖直设有若干第二插接孔,所述上桩体的下端设有若干第二插接块,所述第二插接块能够插入到第二插接孔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外边沿上设有若干第一螺孔,所述上桩体的下端设有第二外边沿,第二外边沿上设有第二螺孔,第一螺孔能够与第二螺孔对齐且其中插入有螺杆。
可选地,所述下桩体包括筒状钢板,所述筒状钢板内焊接有第一钢筋网,筒状钢板外焊接有第二钢筋网。
可选地,所述第一钢筋网包括若干钢筋层,所述钢筋层呈网状结构;所述第二钢筋网包括若干环状钢筋、连接钢筋和竖直钢筋,若干所述环状钢筋通过连接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竖直钢筋与环状钢筋和连接钢筋绑扎或焊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外边沿一体成型设置在筒状钢板的上端。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
1、本方案中设有盖筒,盖筒能够插接到下桩体中,在打击下桩体时,先将盖筒安装到下桩体中,然后再打击盖筒,以将下桩体打入地面。在此过程中盖筒作为打击面,即使变形也不会对下桩体产生影响;同时,盖筒与下桩体的连接处为第一外边沿,第一外边沿变形也不会对下桩体产生影响。
2、本方案中的下桩体内设置有筒状钢板、第一钢筋网和第二钢筋网,能够增强下桩体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下桩体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下桩体未浇筑混凝土时组合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下桩体浇筑混凝土时组合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下桩体1、钢筋层2、环状钢筋3、连接钢筋4、竖直钢筋5、第一外边沿6、第一插接孔7、第一螺孔8、第二插接孔9、上桩体10、第二外边沿11、第二螺孔12、第二插接块13、盖筒14、第一插接块15。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基本如图1、图2所示:
抗打击组合桩,包括下桩体1、上桩体10和盖筒14。下桩体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下桩体1包括筒状钢板,筒状钢板内焊接有第一钢筋网,筒状钢板外焊接有第二钢筋网。第一钢筋网包括若干层钢筋层2,钢筋层2呈网状结构,相邻两个钢筋层2之间的间距固定。第二钢筋网包括若干环状钢筋3、连接钢筋4和竖直钢筋5,若干环状钢筋3通过连接钢筋4绑扎或者焊接在一起,竖直钢筋5与环状钢筋3和连接钢筋4绑扎或焊接在一起。筒状钢板的上端外壁周向一体成型有第一外边沿6,第一外边沿6的纵截面呈直角梯形。第一外边沿6上竖直设有若干第一插接孔7和第一螺孔8。筒状钢板的上端面设有若干第二插接孔9。
上桩体10为钢制结构,上桩体10的下端固定设有若干第二插接块13,第二插接块13能够插入到第二插接孔9中。上桩体10的下端设有第二外边沿11,第二外边沿11上设有第二螺孔12,第一螺孔8能够与第二螺孔12对齐且其中插入有螺杆。
盖筒14整体呈下端开口的筒状,盖筒14的中上部为实心,中下部为空心。盖筒14的下端设有若干第一插接块15,第一插接块15能够插入到第一插接孔7中。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先将盖筒14插接到下桩体1中,然后打击盖筒14将下桩体1打入地面,再拆卸盖筒14并将上桩体10插接到下桩体1上,最后在第一螺孔8和第二螺孔12中插入螺杆,并旋入螺母加以固定。打击过程中盖筒14和第一边沿的变形均不会影响下桩体1的质量。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Claims (6)

1.抗打击组合桩,包括下桩体和上桩体,所述下桩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上桩体为钢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桩体的上端设有第一外边沿,所述第一外边沿上竖直设有若干第一插接孔,所述下桩体上设有盖筒,所述盖筒的下端设有若干第一插接块,所述第一插接块插入到第一插接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打击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桩体的上端面竖直设有若干第二插接孔,所述上桩体的下端设有若干第二插接块,所述第二插接块能够插入到第二插接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打击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边沿上设有若干第一螺孔,所述上桩体的下端设有第二外边沿,第二外边沿上设有第二螺孔,第一螺孔能够与第二螺孔对齐且其中插入有螺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打击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桩体包括筒状钢板,所述筒状钢板内焊接有第一钢筋网,筒状钢板外焊接有第二钢筋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打击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网包括若干钢筋层,所述钢筋层呈网状结构;所述第二钢筋网包括若干环状钢筋、连接钢筋和竖直钢筋,若干所述环状钢筋通过连接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竖直钢筋与环状钢筋和连接钢筋绑扎或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打击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边沿一体成型设置在筒状钢板的上端。
CN201921962510.1U 2019-11-14 2019-11-14 抗打击组合桩 Active CN2110067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62510.1U CN211006732U (zh) 2019-11-14 2019-11-14 抗打击组合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62510.1U CN211006732U (zh) 2019-11-14 2019-11-14 抗打击组合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06732U true CN211006732U (zh) 2020-07-14

Family

ID=71500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62510.1U Active CN211006732U (zh) 2019-11-14 2019-11-14 抗打击组合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067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31168A (zh) 一种配置玻璃纤维筋的预制桩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101478174B1 (ko) 이경 복합말뚝
CN211006732U (zh) 抗打击组合桩
CN110616705B (zh) 一种桩侧承力的楔式桩头及成桩施工方法
CN110656646A (zh) 一种复合地基用预制装配式桩帽及其施工方法
CN210946798U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桩尖
CN213625673U (zh) 海上风电自立式多边形筒型基础
CN211340775U (zh) 一种土木建筑用空心桩
CN211571515U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混凝土防撞墙构件
CN113638361A (zh) 一种港口码头phc管桩与上部结构的连接结构
CN207633197U (zh) 减震桥墩
CN207143937U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尖
CN201991004U (zh) 防止拉锚墙大变位的锚固结构
CN202023192U (zh) 一种预应力方桩
CN217325327U (zh) 一种加固型预制混凝土方桩
CN221095095U (zh) 一种水利河道支护用混凝土桩
CN110894720A (zh) 一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护壁v型桩
CN221167889U (zh) 一种抗冲刷的桥墩桩基结构
CN217998044U (zh) 加强式混凝土管桩结构
CN217536943U (zh) 一种土钉墙锚杆打击头
CN216075075U (zh) 一种抗拔抗侧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CN219298203U (zh) 打地锚的施工装置
CN211286758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房屋基础柱的钢结构
CN220318502U (zh) 一种工程桩
CN207646735U (zh) 一种打桩机支撑腿加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09

Address after: No. 14, Sinanzhuang, Bailongmiao Village, Luyi Town, Zhenping County, Na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474250

Patentee after: Li Di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402160, Honghe Avenue, Yongchuan District, Chongqing, 319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