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82992U - 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82992U
CN210982992U CN201922249644.5U CN201922249644U CN210982992U CN 210982992 U CN210982992 U CN 210982992U CN 201922249644 U CN201922249644 U CN 201922249644U CN 210982992 U CN210982992 U CN 210982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posite side
shielding layer
light incident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496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贻晨
李政宗
邱琮文
萧增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22496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82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82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82992U/zh
Priority to US17/115,270 priority patent/US11280950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第一遮光层以及光源。导光板具有入光侧及相对入光侧的入光相对侧,且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侧。入光侧设有入光面,入光相对侧设有相对侧表面,且入光面与相对侧表面间设有相对的出光面及底面。第一遮光层设于入光相对侧且包含第一部及第二部,第一部形成于出光面的邻近相对侧表面位置处,第二部形成于底面的邻近相对侧表面位置处,且第一部在垂直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部在垂直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减弱由导光板端侧出射的光线强度且可减少进入显示区的杂散光,故可提供改善视觉品味的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一种具有遮光层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图1为一已知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为避免显示区边缘视觉品味不佳的情况,会在背光模块100的导光板102与背板104间贴附遮光薄膜(Mylar)106之类的遮光件以降低散射光影响,借以改善显示区边缘的视觉品味。然而,由于目前常见的窄边框架构下,难以提供贴附遮光件所需的足够宽度,因此使用遮光件的设计容易因贴附宽度不足而无法有效改善显示区边缘的视觉品味。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道的习知技术。在“先前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第一遮光层以及光源。导光板具有入光侧及相对入光侧的入光相对侧,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侧,入光侧设有入光面,入光相对侧设有相对侧表面,且入光面与相对侧表面间设有相对的出光面及底面。第一遮光层设于入光相对侧且包含第一部及第二部,第一部形成于出光面的邻近相对侧表面位置处,第二部形成于底面的邻近相对侧表面位置处,且第一部在垂直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部在垂直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遮光层可减弱由导光板端侧出射的光线强度且可减少进入显示区的杂散光,故可提供改善视觉品味的效果。再者,将不透光或低透光材料直接附着于导光板表面形成遮光层的方式,可减少遮光层厚度,且即使在窄边框的架构下仍能轻易地附着于导光板端侧表面并提供足够的遮光面积。另外,通过选择附着材料的透光度及染料比例,可轻易地整体或局部调整遮光层的遮亮度,进一步提高显示画面的亮度均匀性及视觉品味。再者,通过将出光面的遮光部分及底面的遮光部分设计为具有不同长度,可让后续组装工序更易于区分导光板的顶侧及底侧而减少组装错误的发生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已知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3显示未设置遮光层与设置遮光层的导光板亮度比较图。
图4至图7显示依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遮光层配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10c、10d 背光模块
12 导光板
121 入光面
122 相对侧表面
123 出光面
124 底面
12a 入光侧
12b 入光相对侧
14 光源
16 背板
22 第一遮光层
22a、24a 第一部
22b、24b 第二部
22c、24c 第三部
24 第二遮光层
100 背光模块
102 导光板
104 背板
106 遮光薄膜
L1、L2 长度
θ 画面检验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包含导光板12、光源14、背板16及第一遮光层22。导光板12具有入光侧12a及相对入光侧12a的入光相对侧12b,光源14配置于导光板12的入光侧12a,入光侧12a设有入光面121,入光相对侧12b设有相对侧表面122,且入光面121与相对侧表面122间设有相对的出光面123及底面124。第一遮光层22设于入光相对侧12b且可包含第一部22a及第二部22b,第一部22a形成于出光面123的邻近相对侧表面122位置处,且第二部22b形成于底面124的邻近相对侧表面122位置处。再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22可另具有形成于相对侧表面122的第三部22c,且第三部22c的两端可分别连接第一部22a及第二部22b,但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22例如可利用涂布、印刷、点胶等方式直接将不透光或低透光材料附着于导光板12的表面,形成附着在导光板12表面上的涂布层、印刷层或点胶层等等,且第一遮光层22可由包含有色染料的树脂、光学胶或溶剂所构成,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设计,第一遮光层22可提供将导光板12端侧黑化的效果,减弱由导光板12端侧出射的光线强度,达到避免杂散光进入显示区造成视觉品味不良的目的。再者,将不透光或低透光材料直接附着于导光板12表面形成第一遮光层22的方式,即使在窄边框的架构下仍能轻易地附着于导光板12端侧表面并提供足够的遮光面积,和已知例如采用遮光薄膜(mylar)或其他遮光件的贴附方式相比,不会有难以贴附或贴附宽度不足的问题。另外,通过选择附着材料的透光度或染料比例,可轻易地调整第一遮光层22的整体遮亮度或局部调整第一遮光层22不同区域的遮亮度,进一步提高显示画面的亮度均匀性及视觉品味。再者,痛过表面附着的方式可降低第一遮光层22的厚度,在一实施例中,由表面附着材料构成的第一遮光层22的最大厚度可小于0.1mm。
图3显示未设置第一遮光层与设有图2的第一遮光层的导光板亮度比较,由图3可清楚看出样本1及样本2的入光相对侧的亮度明显下降,故能获得减少导光板的杂散光以提高视觉品味的效果。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a的第一遮光层22的第一部22a在垂直入光面121的方向上的长度L1可设为大于第二部22b在垂直入光面121的方向上的长度L2。通过第一部22a与第二部22b的不同长度设计,可在涂布或印刷遮光材料后更易于区分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3及底面124,减少后续组装错误的发生率。再者,在本实施例中,亦可将第一部22a最靠近入光面121的一端(图4显示为左端)与相对侧表面122的距离,设为大于第二部22b最靠近入光面121的一端(图4显示为左端)与相对侧表面122的距离,通过两不同距离的设计,同样可提供识别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3及底面124以减少组装错误的效果。再者,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22的配置可实质上符合如下关系式:L1=L2+(T×cotθ),其中L1为第一部22a在垂直入光面121的方向上的长度,L2为第二部22b在垂直入光面121的方向上的长度,T为相对侧表面122在垂直出光面123的方向上的长度,且θ为画面检验角度。若L2>L1-(T×cotθ),代表在画面检验角度θ下会看到第一遮光层22,亦即分布于底面124的第一遮光层22的第二部22b会遮蔽到可视区,反之若L2<L1-(T×cotθ),代表分布于底面124的第一遮光层22的第二部22b的长度会过短而使遮光效果不足。因此当实质上符合L2=L1-(T×cotθ)的条件时,可避免第一遮光层22露出被检验者察觉且可同时提供足够的遮光效果。需注意画面检验角度θ会依画面检查规格书内的定义不同而变化,例如当画面检查规格书定义45度为检验角度时,可以θ=45度带入上述关系式来配置第一遮光层22的第一部22a与第二部22b的长度。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b与图4的背光模块10a的差别在于,亦可在导光板入光侧12a设置第二遮光层24,以提供减少入光侧12a杂散光的效果。第二遮光层24可包含第一部24a、第二部24b及第三部24c的至少其中之一,且第二遮光层24的配置方式同样可满足前述的关系式:L1=L2+(T×cotθ)以避免遮光区域露出被检验者察觉且可同时提供足够的遮光效果。再者,第二遮光层24同样可为附着于导光板12表面的涂布层、印刷层或点胶层,且第二遮光层24的厚度可小于0.1mm。
图6及图7显示遮光层配置的不同实施例。如图4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遮光层22和/或第二遮光层24可设于导光板12的入光侧12a及入光相对侧12b的至少其中之一,且可设于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1、相对侧表面122、出光面123及底面124的至少其中之一,亦即遮光层的配置可视实际遮光需求加以变化而完全不限定。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c与图5的背光模块10b的差别在于,背光模块10c中的第一遮光层12与第二遮光层22不具有第二部22b、24b。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d与图5的背光模块10b的差别在于,背光模块10d中的第二遮光层24不具有第二部24b与第三部24c。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通过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设计,遮光层可减弱由导光板端侧出射的光线强度且可减少进入显示区的杂散光,故可提供改善视觉品味的效果。再者,将不透光或低透光材料直接附着于导光板表面形成遮光层的方式,可减少遮光层厚度,且即使在窄边框的架构下仍能轻易地附着于导光板端侧表面并提供足够的遮光面积。另外,通过选择附着材料的透光度及染料比例,可轻易地整体或局部调整遮光层的遮亮度,进一步提高显示画面的亮度均匀性及视觉品味。再者,通过将出光面的遮光部分及底面的遮光部分设计为具有不同长度,可让后续组装工序更易于区分导光板的顶侧及底侧而减少组装错误的发生率。
只是以上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第一遮光层和光源,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侧及相对所述入光侧的入光相对侧,所述入光侧设有入光面,所述入光相对侧设有相对侧表面,且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相对侧表面间设有相对的出光面及底面;
所述第一遮光层设于所述入光相对侧且包含第一部及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形成于所述出光面的邻近所述相对侧表面位置处,所述第二部形成于所述底面的邻近所述相对侧表面位置处,且所述第一部在垂直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在垂直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以及
所述光源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还包含形成于所述相对侧表面的第三部,且所述第三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部及所述第二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最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与所述相对侧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部最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与所述相对侧表面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的配置实质上满足如下关系式:
L1=L2+(T×cotθ),
其中L1为所述第一部在垂直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2为所述第二部在垂直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T为所述相对侧表面在垂直所述出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且θ为画面检验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的厚度小于0.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为附着于所述导光板表面的涂布层、印刷层或点胶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层由包含有色染料的树脂、光学胶或溶剂所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含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设于所述入光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层为附着于所述导光板表面的涂布层、印刷层或点胶层,且所述第二遮光层的厚度小于0.1mm。
10.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和表面附着材料,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相对所述入光面的相对侧表面、及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相对侧表面间的出光面;
所述光源配置于所述入光面;以及
所述表面附着材料至少附着于所述相对侧表面及部分所述出光面,其中所述表面附着材料包含不透光或低透光材料且最大厚度小于0.1mm。
CN201922249644.5U 2019-12-16 2019-12-16 背光模块 Active CN210982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9644.5U CN210982992U (zh) 2019-12-16 2019-12-16 背光模块
US17/115,270 US11280950B2 (en) 2019-12-16 2020-12-08 Backlight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9644.5U CN210982992U (zh) 2019-12-16 2019-12-16 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82992U true CN210982992U (zh) 2020-07-10

Family

ID=71454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49644.5U Active CN210982992U (zh) 2019-12-16 2019-12-16 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0950B2 (zh)
CN (1) CN21098299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26749B2 (en) * 2005-05-16 2009-12-01 Donnelly Corporation Vehicle mirror assembly with indicia at reflective element
JP6163668B2 (ja) * 2015-01-20 2017-07-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導光体、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CN106813164A (zh) * 2017-04-01 2017-06-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US10401551B2 (en) * 2017-06-07 2019-09-03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90050320A (ko) 2017-11-02 2019-05-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90075190A (ko) * 2017-12-20 2019-07-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493079B1 (ko) * 2018-03-14 2023-01-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2019191230A (ja) * 2018-04-19 2019-10-3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20148942A (ja) * 2019-03-14 2020-09-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80950B2 (en) 2022-03-22
US20210181400A1 (en) 2021-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55481U (zh) 一种背光模组、屏下光学指纹系统、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09690674U (zh)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WO2019127714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0031928B (zh) 背光源及显示面板
CN110687710A (zh) 显示装置
WO2016101372A1 (zh) 液晶面板与背光模组定位胶结构及显示器
DE102014220930A1 (de) Elektrisches Gerät
CN108317436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US11914239B2 (en) Multi-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KR20210049565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1031857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210049578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9637376A (zh) 显示装置
US1118784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backlight module
TWM296382U (en) Plastic frame structure improvement for back light module
CN104570453B (zh) 显示面板单元及显示装置
CN113687543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0627676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and transparent exhibition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16088343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WO2019114503A1 (zh) 显示屏组件和电子设备
WO2013046604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210982992U (zh) 背光模块
CN205809509U (zh) 用于移动终端前置摄像头的补光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11766741A (zh) 一种应用于超窄显示模组的导光板黑边结构及其设置方法
WO2016176924A1 (zh) 光源组件及背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