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77513U -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77513U CN210977513U CN201921960712.2U CN201921960712U CN210977513U CN 210977513 U CN210977513 U CN 210977513U CN 201921960712 U CN201921960712 U CN 201921960712U CN 210977513 U CN210977513 U CN 2109775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extension
- grouting
- secondary lining
- rot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69 slipcas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41000309551 Arthraxon hispidus Specie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440 grou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624 Hip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4282 Grewia occidental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0 mortar (mason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659 non-destructive t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38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涉及隧道二衬拱部带模注浆技术领域,包括一根转动连接管和多根延长管。多根所述延长管能够首尾相互可拆卸连接,连接后形成一根长管,该长管预制在拱顶二衬内。所述转动连接管与所述延长管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此外,在转动连接管和多根延长管上均设置有快速连接头,在每一根管子上均设置有连接内螺纹。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一根转动连接管和多根延长管的组合,能够灵活适应现场工况的需要,解决了注浆管太长无法灵活操作的问题。另外,在连接管本体以及延长管本体上快速连接头和连接内螺纹,能够非常方便地实现管与管之间的延长或截断,也方便注浆连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二衬拱部带模注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
背景技术
隧道二衬脱空、空洞质量缺陷问题仍是目前二衬施工的较普遍问题。从以往隧道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检测、检查,以及工程竣工质量检测验收的缺陷问题统计数据看,二衬拱部、拱腰的脱空、空洞问题较多,部分问题程度较严重,造成设计结构安全隐患,对铁路、公路、市政道路运营安全影响较大,一直受铁路、公路、市政道路建设单位、铁路局、公路局、铁总质量监督管理局关注。
隧道二衬的拱部及拱腰部位产生脱空、空洞原因主要有:(1)因混凝土流动性、和易性等工作性能不良,造成混凝土泵入二衬台车拱部模板后流动性不佳而局部未能灌满。(2)台车拱部模板附着式振捣器振捣过程中可能存在拱部混凝土继续下沉情况而脱空现象。(3)隧道设计纵坡会趋使拱部混凝土由高端向低端流动,而易造成高端未灌满。(4)混凝土封顶时,泵送管堵管、混凝土供应不及时等因素造成入模混凝土接近初凝而流动性受阻情况,可能带来局部未灌满。
二衬拱顶带模RPC管径向注浆为近年国内铁路隧道施工推广的新技术。浇筑混凝土前在台车拱部模板中线位置预留的注浆管孔上安装RPC注浆管,管口切“十”字槽并顶至防水板及初支面,管外径 36mm,内径 15mm,二衬砼封顶灌筑时也可通过RPC管口是否溢浆判断该部位是否灌满砼。拱顶混凝土封顶灌筑完成后3-6h内完成拱部带模注浆,一般12m长二衬台车纵向布设4孔,若本孔注浆则邻近孔作为排气孔,如果注浆压力超过1.0MPa或邻孔溢浆即可更换至下一孔注浆,直至全部孔已注浆或溢浆。带模注浆料可采购市场成品微膨胀混合料砂浆,能达到混凝土同等强度。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实用新型专利:CN207297034U,隧道二衬混凝土拱顶回填注浆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是:(1)一般12m台车布置RPC注浆管4孔,孔位间隔布置,施工经验及雷达检测发现,拱顶砼脱空、空洞是无规律的,脱空点未必刚好在注浆孔位置,注浆未必能将拱部各处脱空都灌满。(2)注浆管孔与邻近排气管孔未必是空间相通的,边注浆边排出封闭空间气体只是理想状况,因此即使达到注浆压力也未必是真注满。(3)通过雷达无损检测显示,该注浆工艺仍无法确保拱部脱空均能得到注浆回填及实现注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研究出了一种新工法:在二衬拱顶上面沿着拱轴向设置有一根注浆管,注浆回填时一边往注浆管内注入浆液一边将注浆管向外拉出,从而可以实现很好的回填效果。但是在二衬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注浆管会因混凝土的凝固被牢牢粘住甚至固定在混凝土内,因而需要不断地转动以防止其被凝固。另外,因为一段隧道二衬的浇筑比较长,如果使用传统的管材,无法灵活地实现与注浆装置的连接,而且因为长度过长,操作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包括一根转动连接管和多根延长管;
多根所述延长管能够首尾相互可拆卸连接,连接后形成一根长管,该长管预制在拱顶二衬内;
所述转动连接管与所述延长管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动连接管包括连接管本体;
所述连接管本体的一端设置有转管快速连接头,另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连接内螺纹;
所述连接管本体的外周固定设置有夹持部;
所述延长管包括延长管本体,延长管本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外螺纹,所述连接外螺纹与所述连接内螺纹相互匹配对应;
所述延长管本体的另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延长管内螺纹,延长管内螺纹与所述连接内螺纹结构相同,能够与另外一根延长管上的连接外螺纹相互匹配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外螺纹的外端部还固定设置有延长管快速连接头;
所述延长管快速连接头的结构与所述转管快速连接头相同。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呈多边柱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多边形柱体结构为正六边体。
优选地,所述转管快速连接头和延长管快速连接头均为F型快速连接头。
优选地,所述转动连接管和延长管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一根转动连接管和多根延长管的组合,能够灵活适应现场工况的需要,解决了注浆管太长无法灵活操作的问题。另外,在连接管本体以及延长管本体上快速连接头和连接内螺纹,能够非常方便地实现管与管之间的延长或截断,也方便注浆连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浆管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动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延长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的总体结构图;
图5是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中转动机构的结构图;
图6是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中第一夹紧装置的结构图;
图7是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中底座的结构图;
图8是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中拔管机构的结构图;
图9是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中拔管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0是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中拔管机构的爆炸图;
图11是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中括纵向滑台、升降平台以及总体支撑架的结构图;
图12是注浆管插入到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图1~11,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包括一根转动连接管70和多根延长管71。多根延长管71能够首尾相互可拆卸连接,连接后形成一根长管,该长管预制在拱顶二衬内。为了防止腐蚀,转动连接管70和延长管71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转动连接管70与延长管7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转动连接管70包括连接管本体700。连接管本体700是一根不锈钢管。连接管本体700的一端设置有转管快速连接头701,转管快速连接头701是常见的F型不锈钢快速连接头,能够实现快速地与外部接头连接。连接管本体700另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连接内螺纹703。连接内螺纹703用于与延长管71相互连接并连通。此外,由于注浆管7需要不断地旋转,以防止被混凝土凝固,为了增加转动时的夹持力,连接管本体700的外周固定设置有夹持部702。
如图3所示,延长管71包括延长管本体710,延长管本体710也是一根不锈钢管,其规格与上述的连接管本体700一样,只是长度要长。延长管本体71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外螺纹712,连接外螺纹712与连接内螺纹703相互匹配对应,两根管子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相互组合并传递扭矩。延长管本体710的另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延长管内螺纹713,延长管内螺纹713与连接内螺纹703结构相同,能够与另外一根延长管71上的连接外螺纹712相互匹配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根管子的连接方式不限于螺纹连接,也可以采用卡扣连接方式、套接方式等,只要能够将两根管连接起来并传递扭矩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
考虑到注浆管7向外移动过程中因长度过长影响注浆,在连接外螺纹712的外端部还固定设置有延长管快速连接头711,这样可以在拔出一整根延长管71后拆除掉,利用下一根延长管对二衬拱顶进行注浆,因此大大方便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延长管快速连接头711的结构与转管快速连接头701相同,这样才能够任意组合成需要的长度,以便于适应现场情况。
此外,夹持部702呈多边柱体结构,本实施例优选多边形柱体结构为正六边体。其配合对应的夹持机构,能够很好地传递扭矩。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转管快速连接头701和延长管快速连接头711均为F型快速连接头。这样才能够任意组合也不会影响各自的功能。
为了清楚地说明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的使用过程,需要配合实用新型人实用新型的另外一台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进行说明。
如图4~12所示,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包括底座1、转动机构2、拔管机构3。
转动机构2和拔管机构3分别固定在底座1上,并且二者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转动机构2包括旋转装置20和第一夹紧装置21。其中,旋转装置20为空心结构,其内可以贯穿设有注浆管7。旋转装置20可以采用回转减速器制成,也可以采用摆动液压缸制成。旋转装置20的转动部与第一夹紧装置21固定连接。旋转装置20的转动部能够带动第一夹紧装置21做一定角度的旋转。第一夹紧装置21可以采用机床上常用的夹紧机构,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夹紧方式,只要能够方便地实现注浆管7的夹紧或者松开即可。
拔管机构3包括第二夹紧装置30、直线运动机构31以及拔管连接架32。底座1上固定设置有直线运动机构31,直线运动机构31可以是直线液压缸、直线气缸或者直线电缸以及丝杆传动机构等等,只要能够实现直线往复运动即可。直线运动机构31的运动部与拔管连接架32固定连接,拔管连接架32的一侧与第二夹紧装置30固定连接。第二夹紧装置30与第一夹紧装置21结构相似,可以相互借鉴或者替换使用。
为了使得结构更为紧凑,受力更合理,底座1包括底板10、转动机构固定台11、门架13、支撑臂14。底板10的一端固定设置有转动机构固定台11,转动机构固定台11上固定设置有旋转装置20。转动机构固定台11呈倒U形结构,目的是抬高旋转装置20。其具体结构可以是采用槽钢或者板材焊接而成。
底板10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门架13,门架13与底板10相互垂直。门架13呈拱门形结构,门架13靠近旋转装置20一面的两侧分别用螺钉固定设置有直线运动机构31。门架13远离旋转装置20的另一面的两侧上分别固定设置有两根支撑臂14,该支撑臂14垂直设置在门架13上。为了使得结构更为牢固,支撑臂14与门架13之间还固定设置有肋板15。
拔管连接架32包括导轨320、滑块321、支撑连接梁322、支撑连接法兰323。
导轨320为方形导轨,其分别采用螺钉固定设置在支撑臂14上。滑块321可滑动设置在导轨320上。
支撑连接梁322呈L形结构,其底部采用螺钉固定设置在滑块321上。支撑连接梁322的中部一侧固定设置有支撑连接法兰323。直线运动机构31的运动部与支撑连接梁322固定连接,通过直线运动机构31的运动部的前后移动能够带动支撑连接梁322以及滑块321沿着导轨320前后滑动。支撑连接法兰323与第二夹紧装置30固定连接。
此外,底板10上还开设有空槽12,空槽12可以减少重量,而且还能够使得第一夹紧装置21转动时因高度问题造成与底板的干涉。
为了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旋转装置20为自带法兰盘的摆动液压缸,该液压缸摆动角度为60度角。第一夹紧装置21包括转管法兰盘210、转管固定半圆柱211、转管滑杆固定耳212、转管滑杆213、转管活动半圆柱214以及夹紧缸215。其中,转管法兰盘210呈圆盘形结构,其中心开设有通孔,用于穿入注浆管7,转管法兰盘210一侧沿着圆心环绕固定设置有转管固定半圆柱211。转管固定半圆柱211呈半圆柱体结构,其中心轴上沿着轴向开设有多边形通孔,该通孔作为用于夹持注浆管7的夹口。转管固定半圆柱211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转管滑杆固定耳212。转管滑杆固定耳212是一个垂直设置的套筒结构,其内可以穿设、固定转管滑杆213。
转管活动半圆柱214也呈半圆柱体结构,其中心开设有夹口,与上述的转管固定半圆柱211相互对应,只是其不固定在转管法兰盘210上。转管活动半圆柱214的两侧垂直固定设置有转管滑套2140,转管活动半圆柱214与转管固定半圆柱211相互对应匹配。
夹紧缸215为直线运动缸,比如液压缸、气缸或者电缸等,其缸体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一根转管滑杆213,转管滑杆213穿设在转管滑套2140和转管滑杆固定耳212内。
转管活动半圆柱214的底部与夹紧缸215的活塞杆2150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活塞杆2150的的伸缩,能够带动转管活动半圆柱214沿着转管滑杆213上下滑动。旋转装置20的转动部与转管法兰盘210固定连接。
为了进一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直线运动机构31采用直线液压缸,以便于采购和组装。
第二夹紧装置30包括拔管法兰盘300、拔管固定半圆柱301、拔管滑杆固定耳303、拔管滑杆304、拔管活动半圆柱305以及拔管夹紧缸306。拔管法兰盘300呈圆盘状结构,其中心开设有通孔,用于穿过注浆管7。拔管法兰盘300一侧固定设置有拔管固定半圆柱301,拔管固定半圆柱301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拔管滑杆固定耳303,拔管滑杆固定耳303内穿设固定有一根拔管滑杆304。拔管滑杆304上还可滑动设置有拔管活动半圆柱305。拔管滑杆304的底部与拔管夹紧缸306固定连接。拔管夹紧缸306的活塞杆3060与拔管活动半圆柱305的底部固定连接。由上述及图可知,第二夹紧装置30的结构与第一夹紧装置21的结构很接近,只是夹口的形状不完全一样而已,由图8可以看出,第二夹紧装置30的夹口为方形结构,由图5可以看出,第一夹紧装置21的夹口为六边形结构。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因结构相同导致注浆管7不好脱离夹口。
此外,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一夹紧装置21与第二夹紧装置30夹紧后注浆管7不容易松开,拔管法兰盘300的中心通孔与转管法兰盘210的中心通孔不在同一轴线上。也就是说,第一夹紧装置21的夹口与第二夹紧装置30的夹口不在同一轴线上,二者在水平位置上相互错开一定距离,比如1~3厘米的距离,这样就可以借助错开的力将注浆管7从夹口拉出。
由于装置比较重,不便于调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包括纵向滑台4,纵向滑台4包括滑台导轨40、滑台滑块41、滑台底座42、滑台轴承座43、滑台丝杆45以及滑台转盘46。滑台底座42上平行固定设置有两根滑台导轨40。
两根滑台导轨40上分别可滑动设置有滑台滑块41,底板10与滑台滑块41固定连接。滑台底座42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滑台轴承座43,其内设置有轴承,轴承内可转动穿设有滑台丝杆45。滑台丝杆45的一端与底板10的底部可转动连接,滑台丝杆45的另一端与滑台转盘46固定连接。
此外,还包括升降平台5,升降平台5包括升降平台底座50、升降平台滑套51、升降平台滑杆52、升降平台丝杆53、升降平台转盘54。升降平台底座50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升降平台滑套51,升降平台滑套51内可滑动穿设有升降平台滑杆52,升降平台滑杆52的顶部与滑台底座42的底部固定连接。滑台底座42的底部还与升降平台丝杆53可转动连接,升降平台丝杆53穿设在升降平台底座50中,升降平台底座50上还可转动设置有升降平台转盘54,升降平台转盘54的中心开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与升降平台丝杆53相互匹配,升降平台丝杆53穿设在升降平台转盘54的螺纹孔中。
还包括总体支撑架6,总体支撑架6包括顶板60、支撑腿61。顶板60的底部四角固定设置有四根支撑腿61。顶板60的上面固定设置有升降平台底座50,顶板60上开设有滑杆孔600,升降平台滑杆52可穿设于滑杆孔600内。
上述的夹紧缸215、直线运动机构31、拔管夹紧缸306均为直线液压缸、直线气缸或者直线电缸。
此外,还包括控制系统和注浆装置。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以及电磁阀、接触器或变频器。注浆装置包括注浆泵、注浆软管以及压力表,注浆泵进口和出口分别连接有注浆软管,注浆泵出口的注浆软管与预埋在二衬拱顶的注浆管外端连接;压力表用于检测注浆管内的压力。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电磁阀、接触器连接,电磁阀用于控制直线运动机构以及夹紧装置的动作。接触器或者变频器用于控制注浆泵。为了便于外部控制,控制器还与控制按钮或者通讯模块连接,用于接收外部控制指令。通讯模块包括无线通讯模块或者有线通讯模块,能够实现远程控制。由于这样的控制系统比较简单,都是常见的时序控制方式,比如用PLC控制,或者单片机控制都可以实现,注浆机构也都是现有的技术,因此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工作时,首先将图1所示的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搬运移动到台车上,通过转动升降平台转盘54可以上下调整滑台底座42的高度。当升降平台转盘54正转时,升降平台丝杆53相对为反转,升降平台丝杆53上升,滑台底座42也上升,反之则下降。转动滑台转盘46时,带动滑台丝杆45也转动,滑台丝杆45带动底板10沿着滑台导轨40纵向移动,实现左右方向的调整。上述机构都是成熟的技术,可以直接套用或者借鉴。
利用升降平台5和纵向滑台4将转动机构2调整到预埋在二衬拱顶的注浆管7后,将注浆管7插入到转动机构2及拔管机构3内,并从拔管机构3的尾部伸出,如图12所示,图中省略了隧道的结构。在注浆管7的端部套上与水泥浆连接的软管,软管的端部也对应设置有与F型连接头匹配的接头,这样就可以实现快速连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夹紧装置21应当夹持在夹持部(702)上,以便于更好地传递扭矩。
安装好之后,启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首先控制作为旋转装置20的摆动液压缸恢复原位,即第一夹紧装置21垂直于地面;然后控制第一夹紧装置21中的夹紧缸215,使其活塞杆2150推出,进而带动转管活动半圆柱214向上移动并夹紧注浆管7上的夹持部(702)。此时,拔管机构3不工作,处于松开状态。第一夹紧装置21夹紧注浆管7上的夹持部(702)后,旋转装置20带动第一夹紧装置21以及注浆管7上的夹持部(702)转动60°角度;接着控制夹紧缸215,使其活塞杆2150缩回,从而松开注浆管7上的夹持部(702);松开后,旋转装置20反向转动60°角度,回复到原来的状态;然后再控制第一夹紧装置21中的夹紧缸215,使其活塞杆2150推出,进而带动转管活动半圆柱214向上移动并夹紧注浆管7;接着旋转装置20带动第一夹紧装置21以及注浆管7转动60°角度。如此周而复始,可以连续地实现注浆管7的转动。注浆管7每旋转一圈,转动机构2需要协同动作6次。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连接在夹紧缸215上的管路出现缠绕造成故障。通过上述的转动,就可以防止混凝土凝固将注浆管7牢牢固定住的问题。
当二衬的混凝土达到一定硬度后,开始向其拱顶空腔内注入水泥浆。这时候,控制系统首先停止转动机构2的转动操作,并控制第一夹紧装置21松开。接着控制第二夹紧装置30上的拔管夹紧缸306,使其活塞杆3060伸出,带动拔管活动半圆柱305夹紧注浆管7;夹紧后,控制直线运动机构31向外移动,即液压缸的活塞杆向外伸出。伸出过程中,就可以带动注浆管7向外拔出一段距离。拔出动作完成后,控制系统控制注浆泵从软管向注浆管7中泵入水泥浆,从而实现一个步骤的注浆。注浆过程中,通过管路上的压力可以判断是否注满,注满后,就可以停止该阶段的注浆,进入下一个注浆周期。注浆注满后,控制系统控制注浆泵停止工作,然后再次重复上述的动作:控制第二夹紧装置30上的拔管夹紧缸306,使其活塞杆3060伸出,带动拔管活动半圆柱305夹紧注浆管7;夹紧后,控制直线运动机构31向外移动,即液压缸的活塞杆向外伸出。伸出过程中,就可以带动注浆管7向外拔出一段距离。拔出动作完成后,控制系统控制注浆泵从软管向注浆管7中泵入水泥浆。如此周而复始,就可以一点点完成注浆工作。由于采用了液压夹紧和拔管,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在注浆和拔管的过程中,如果已经将一根延长管(71)拔出,可以通过反向转动相邻的两根延长管(71)或转动连接管(70),使二者相互脱离,然后再把注浆软管的接头与下一根延长管(71)的延长管快速连接头(711)相互连接,这样就可以保证注浆管7在外面的长度不会太长,因而不影响注浆操作。
Claims (7)
1.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根转动连接管(70)和多根延长管(71);
多根所述延长管(71)能够首尾相互可拆卸连接,连接后形成一根长管,该长管预制在拱顶二衬内;
所述转动连接管(70)与所述延长管(7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连接管(70)包括连接管本体(700);
所述连接管本体(700)的一端设置有转管快速连接头(701),另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连接内螺纹(703);
所述连接管本体(700)的外周固定设置有夹持部(702);
所述延长管(71)包括延长管本体(710),延长管本体(71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外螺纹(712),所述连接外螺纹(712)与所述连接内螺纹(703)相互匹配对应;
所述延长管本体(710)的另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延长管内螺纹(713),延长管内螺纹(713)与所述连接内螺纹(703)结构相同,能够与另外一根延长管(71)上的连接外螺纹(712)相互匹配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外螺纹(712)的外端部还固定设置有延长管快速连接头(711);
所述延长管快速连接头(711)的结构与所述转管快速连接头(701)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部(702)呈多边柱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边柱体结构为正六边体。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管快速连接头(701)和延长管快速连接头(711)均为F型快速连接头。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连接管(70)和延长管(71)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60712.2U CN210977513U (zh) | 2019-11-14 | 2019-11-14 |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60712.2U CN210977513U (zh) | 2019-11-14 | 2019-11-14 |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77513U true CN210977513U (zh) | 2020-07-10 |
Family
ID=71458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60712.2U Active CN210977513U (zh) | 2019-11-14 | 2019-11-14 |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77513U (zh) |
-
2019
- 2019-11-14 CN CN201921960712.2U patent/CN2109775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35922B (zh) | 一种衬砌台车及使用该衬砌台车的隧道二衬施工方法 | |
CN205969436U (zh) | 一种卧式多仓管廊模具 | |
CN108104837B (zh) | 一种利用自动分料装置实现隧道衬砌快速连续浇筑的方法 | |
CN210977514U (zh) |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拔管装置 | |
CN210767339U (zh) | 一种套筒出浆管定位模具及便于检查灌浆质量的墙体 | |
CN210977513U (zh) |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 | |
CN110645023A (zh) | 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 | |
CN102720461A (zh) | 液压凿岩台车止浆方法及止浆装置 | |
CN210977512U (zh) |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旋转装置 | |
CN102865087B (zh) | 一种硐室衬砌混凝土内预埋灌浆导管装置及施工方法 | |
CN205171547U (zh) | 可回收微型锚杆墙 | |
CN110617085A (zh) |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带模注浆管 | |
CN211666728U (zh) | 隧道二次衬砌拱部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设备 | |
CN109083138B (zh) | 一种用于同步注浆预应力管桩的装置 | |
CN210190135U (zh) | 一种预制板吊装预埋件定位装置 | |
CN216484030U (zh) | 室内岩体结构面直剪试验试件取样系统及其钻取装置 | |
CN112081109B (zh) | 一种注浆管埋设装置 | |
CN211342934U (zh) | 一种用于隧道施工的注浆堵漏设备 | |
CN212801508U (zh) | 一种用于地基基础加固的注浆螺旋钢桩 | |
CN212389263U (zh) | 基于水射流技术的锚索自钻进装置 | |
CN110617086A (zh) | 一种隧道二次衬砌防脱空纵向退管式带模注浆旋转装置 | |
CN211259918U (zh) | 一种水利用钢筋混凝土管道安装结构 | |
CN218719312U (zh) | 一种杂填地基地下管道加固装置 | |
CN213653480U (zh) | 一种市政排水管线坑槽支护结构 | |
CN211448701U (zh) | 一种可伸缩式隧道二衬组合端头模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