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70658U - 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70658U
CN210970658U CN201921419163.8U CN201921419163U CN210970658U CN 210970658 U CN210970658 U CN 210970658U CN 201921419163 U CN201921419163 U CN 201921419163U CN 210970658 U CN210970658 U CN 2109706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tary gear
gear
small
ring
t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1916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云辉
王坤城
朱新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1916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706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706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706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及车辆,轮毂电驱动系统包括:电机;轮毂减速器,所述轮毂减速器包括:多排行星齿轮机构,多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所述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小行星轮系,所述小行星轮系包括:小太阳轮、小行星架和小齿圈,大行星轮系,所述大行星轮系包括:大太阳轮、大行星架和大齿圈,其中所述小行星轮系和所述大行星轮系同轴径向布置,所述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与所述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在径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毂电驱动系统的结构紧凑、轴向尺寸小,且可以实现大传动比和大扭矩的需求。

Description

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中,现有的轮毂电机采用多拍行星齿轮机构进行减速,而在需要进一步增加减速比时,空间的限制而导致电机或减速机构的体积受限,电机的扭矩和减速比均无法满足更大的驱动扭矩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该轮毂电驱动系统的结构紧凑、轴向尺寸小,且可以实现大传动比和大扭矩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轮毂电驱动系统的驱动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驱动轮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所述轮毂电驱动系统设置在所述车辆的驱动轮的轮毂内,所述轮毂电驱动系统包括:电机;轮毂减速器,所述轮毂减速器包括:在轴向上依次相连的多排行星齿轮机构,其中多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所述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小行星轮系,所述小行星轮系包括:小太阳轮、小行星架和小齿圈,所述小太阳轮、所述小行星架和所述小齿圈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一个与所述电机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大行星轮系,所述大行星轮系包括:大太阳轮、大行星架和大齿圈,所述大太阳轮、所述大行星架和所述大齿圈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一个与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且与所述轮毂相连;其中所述小行星轮系和所述大行星轮系同轴径向布置,所述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与所述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在径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毂电驱动系统,通过设置多排在轴向上依次相连的行星齿轮机构,并设定其中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使轮毂减速器的减速比大大提高,同时在小行星轮系和大行星轮系中,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与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在径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缩短了轮毂减速器的轴向尺寸,轮毂减速器的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方便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行星架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一个与电机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小齿圈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小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小行星架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大齿圈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大太阳轮与所述小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大行星架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小齿圈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小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小行星架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大行星架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大太阳轮与所述小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大齿圈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小行星架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小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小齿圈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大齿圈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大太阳轮与所述小齿圈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大行星架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小行星架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小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小齿圈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大行星架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大太阳轮与所述小齿圈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大齿圈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小齿圈与所述大太阳轮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均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小行星轮系和第一大行星轮系,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小行星轮系和第二大行星轮系;所述第一小行星轮系包括:第一小太阳轮、第一小行星架和第一小齿圈,所述第一小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一小太阳轮与电机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小行星架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大行星轮系包括:第一大太阳轮、第一大行星架和第一大齿圈,所述第一大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一大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小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大行星架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二小行星轮系包括: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小行星架和第二小齿圈,所述第二小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小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大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小行星架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二大行星轮系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大行星架和第二大齿圈,所述第二大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大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小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大行星架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三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电机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三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行星架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一个与电机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输入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三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行星架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一个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输出端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输入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均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驱动轮及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轮包括轮毂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轮毂电驱动系统,轮毂电驱动系统设置在轮毂内且与轮毂动力相连,以实现对轮毂的驱动,而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轮具有结构紧凑、减速比大、体积小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驱动轮还包括容置电机和轮毂减速器的壳体,壳体与轮毂之间设置有制动装置,在驱动轮的驱动过程中,壳体相对地面保持静止,将制动装置与壳体相连,使得制动装置的设置更加方便,提高了驱动轮的集成效果,使驱动轮可以同时具有驱动车辆前进和制动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驱动轮,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驱动轮,因此该车辆的动力输出可以实现大减速比传动,且车辆的底盘布置更加紧凑合理,动力传动的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有两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有两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两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两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两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两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两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两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有三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有三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三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三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三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三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三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具有三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轮毂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具有三排行星齿轮机构轮毂减速器的驱动轮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具有三排行星齿轮机构轮毂减速器的驱动轮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具有两排行星齿轮机构轮毂减速器的驱动轮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具有两排行星齿轮机构轮毂减速器的驱动轮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轮毂减速器1,
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小行星轮系111,小太阳轮1111,小行星架1112,小齿圈1113,
大行星轮系112,大太阳轮1121,大行星架1122,大齿圈1123,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
第一太阳轮121,第一行星架122,第一齿圈123,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
第二太阳轮131,第二行星架132,第二齿圈133,
第一小行星轮系14,第一小太阳轮141,第一小行星架142,第一小齿圈143,
第一大行星轮系15,第一大太阳轮151,第一大行星架152,第一大齿圈153,
第二小行星轮系16,第二小太阳轮161,第二小行星架162,第二小齿圈163,
第二大行星轮系17,第二大太阳轮171,第二大行星架172,第二大齿圈173,
第三小行星轮系18,第三小太阳轮181,第三小行星架182,第三小齿圈183,
第三大行星轮系19,第三大太阳轮191,第三大行星架192,第三大齿圈193,
电机101,
驱动轮200,轮毂210,壳体220,制动装置230,
车辆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根据说明书附图1-图21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毂电驱动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毂电驱动系统设置在车轮的驱动轮的轮毂内,轮毂电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和轮毂减速器,轮毂减速器包括在轴向上依次相连的多排行星齿轮机构,其中多排行星齿轮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包括小行星轮系111和大行星轮系112,小行星轮系111包括小太阳轮1111、小行星架1112和小齿圈1113,小太阳轮1111、小行星架1112和小齿圈1113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一个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大行星轮系112包括:大太阳轮1121、大行星架1122和大齿圈1123,大太阳轮1121、大行星架1122和大齿圈1123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一个与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且与轮毂相连;其中小行星轮系111和大行星轮系112同轴径向布置,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与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在径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与电机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行星齿轮机构间接相连,同样,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与轮毂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行星齿轮结构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毂减速器1包括多个在轴向上依次相连的多排行星齿轮机构,通过多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设置可以使轮毂减速器1能够具有较大的减速比,其中,多排行星齿轮机构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星齿轮机构的组合。并且在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以使轮毂减速器1的布置更加紧凑,降低轮毂减速器1在轴向上的尺寸。
具体地,本申请通过将小行星轮系111和大行星轮系112结合,以实现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具有更大的减速比,在小行星轮系111中,通过设置小太阳轮1111、小行星架1112和小齿圈1113,并设定其中的一个为固定端,在行星轮系中,通过固定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中的一个,以使另外的两个构造为输入端和输出端,动力可以在小行星轮系111中实现第一次降速增扭,小行星轮系111的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与大行星轮系112中的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相连,且大行星轮系112中的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中的一个也为固定设置,以使另外两个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动力在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至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的传递过程中,以实现在大行星轮系112的降速增扭,使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能够实现两次降速增扭,动力依次通过小行星轮系111和大行星轮系112的减速增扭后可以使根据本申请的轮毂减速器1的减速比相较于两级平行轴减速减速比更大。
进一步地,在大行星轮系112和小行星轮系111中,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设置在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将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在径向上布置,可以令小行星轮系111和大行星轮系112在轴向上占用的尺寸减小,充分利用轮毂减速器1径向上的空间,使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的布置更加合理,同时减小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在轴向上的尺寸,可以令该轮毂减速器1更少地占用轴向上的尺寸,使轮毂电驱动系统更加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毂电驱动系统,通过设置多排在轴向上依次相连的行星齿轮机构,并设定其中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使轮毂减速器1的减速比大大提高,同时在小行星轮系111和大行星轮系112中,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与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在径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缩短了轮毂减速器1的轴向尺寸,轮毂减速器1的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方便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排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包括第一太阳轮121、第一行星架122和第一齿圈123,第一齿圈123、第一太阳轮121和第一行星架122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一个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与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相连。
进一步地,大行星轮系12径向套设于小行星轮系11上且小行星轮系11与大行星轮系12在径向方向全部或者至少部分重叠,小行星轮系11的小齿圈113与大行星轮系12的大太阳轮121可以设置为两个单独的元件或者设置为同一个元件。根据本发明的轮毂减速器1具有较大的减速比,充分地利用轮毂减速器1径向上的空间,轮毂减速器的轴向的尺寸小,结构紧凑,特别利于轮边驱动系统的布局和搭载。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通过将第一太阳轮121、第一行星架122和第一齿圈123中的一个固定,将第一太阳轮121、第一行星架122和第一齿圈123中另外两个分别作为动力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以使动力可以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完成第一次减速过程。经过第一次减速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第一动力输出端与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相连,以使经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的动力进入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中,由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构造为单排复合机构,动力可以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中进行两次减速,使轮毂减速器1可以实现对动力的至少三次减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构造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构造为普通的行星齿轮机构,当然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均可以构造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以使用于车辆的路边减速器实现四次减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毂减速器1在不增加轴向尺寸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中的一个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以增大轮毂减速器1的减速比例,提高轮毂减速器1的降速增扭效果,减少了轮毂减速器1所占用的空间,使轮毂电驱动系统的体积更加小更加紧凑。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齿圈12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太阳轮121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第一行星架122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小齿圈1113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小太阳轮1111与第一行星架122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小行星架1112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大齿圈1123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大太阳轮1121与小行星架1112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大行星架1122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机的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输入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太阳轮121通过与第一行星架122上的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由于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齿圈123构造为第一固定端,因此第一行星齿轮的内侧与太阳轮啮合,第一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而由于第一齿圈123固定无法转动,第一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太阳轮121公转,以使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传递至第一行星架122,以实现第一次降速增扭。
第一行星架122作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第一动力输出端,第一行星架122与第二行星轮系中的小输入端相连。在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中,小太阳轮1111与第一行星架122相连,以使第一行星架122的动力可以输入至小太阳轮1111,由于小齿圈1113固定,在小行星轮系111中,小行星架1112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经过一次减速的动力通过第一行星架122进入到小太阳轮1111,小太阳轮1111与小行星齿轮啮合,由于小齿圈1113固定,小行星齿轮的内侧与小太阳轮1111啮合,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小齿圈1113啮合,且小行星齿轮绕小太阳轮1111公转,以使小行星架1112转动,动力在从小太阳轮1111至小行星架1112的传动的过程中实现第二次减速,小行星架1112与大太阳轮1121相连,以使经过小行星轮系111的动力进入到大行星轮系112中。
在大行星轮系112中,大齿圈1123固定,大太阳轮1121与小行星架1112相连作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大太阳轮1121与大行星齿轮啮合,大行星齿轮的内侧与大太阳轮1121啮合外侧与大齿圈1123啮合,在动力的传动过程中,大行星齿轮自身转动的同时还围绕大太阳轮1121转动,以实现动力在从大太阳轮1121传递至大行星架1122的过程中实现第三次减速,动力通过大行星架1122输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齿圈123构造为第一固定端、小齿圈1113构造为固定端、大齿圈1123构造为固定端,由于第一齿圈123和大齿圈1123设置于轮毂减速器1的径向最外侧,可以使第一固定端和固定端的设置更加方便,有助于简化轮毂减速器1的结构。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小齿圈1113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小太阳轮1111与第一行星架122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小行星架1112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大行星架1122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大太阳轮1121与小行星架1112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大齿圈1123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动力在经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后实现了第一次降速,小太阳轮1111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第一输出端相连,以使经过第一次减速的动力进入到小行星轮系111中。第一行星架122与小太阳轮1111相连,以驱动小太阳轮1111转动,小太阳轮1111与小行星齿轮啮合,由于小齿圈1113固定,小行星齿轮的内侧与小太阳轮1111啮合,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小齿圈1113啮合,小行星齿轮在自身转动的同时还围绕小太阳轮1111转动,以使小行星架1112转动,动力在小行星轮系111中,经过小太阳轮1111至小行星架1112的过程实现了第二次减速。
经过第二次减速的动力通过小行星架1112与大太阳轮1121相连,进入到大行星轮系112中,在大行星轮系112中,由于大行星架1122固定,大太阳轮1121与大行星齿轮啮合,由于大行星架1122固定,大行星齿轮无法围绕大太阳轮1121转动,大行星齿轮只能自转,动力通过大太阳轮1121、大行星齿轮传递至大齿圈1123,并驱动大齿圈1123转动以实现第三次减速。
动力在由大太阳轮1121传递至大齿圈1123的过程实现了动力的第三次减速。大齿圈1123作为大行星轮系112的动力输出端,也是轮毂减速器1的输出端,大齿圈1123可以与轮毂相连,以驱动车轮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小齿圈1113与大行星架1122作为固定端,并通过大齿圈1123最终向外输出动力,大齿圈1123设置于大行星轮系112的最外侧,可以使动力更加直接地输出,使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其中,第一齿圈123、小齿圈1113以及第一行星架122可以相连且均构造为固定端,使轮毂减速器1的结构更加紧凑,布置更加方便。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小行星架1112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小太阳轮1111与第一行星架122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小齿圈1113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大齿圈1123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大太阳轮1121与小齿圈1113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大行星架1122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机101的动力经过第一行星轮系的第一次减速后通过第一行星架122传递至小行星轮系111中,第一行星轮系12的第一行星架122与小行星轮系111的太阳轮相连,以使经过第一次减速的动力进入到小行星轮系111中。
在小行星轮系111中,小行星架1112作为固定端,小太阳轮1111与小行星齿轮啮合,由于小行星齿轮无法饶小太阳轮1111公转只能自转,小行行星齿轮的内侧与小太阳轮1111啮合,小行行星齿轮外侧与小齿圈1113啮合并驱动小齿圈1113转动,动力在由小太阳轮1111经过小行星齿轮传递至小齿圈1113的过程中,动力实现了第二次减速。经过第二次减速的动力通过小齿圈1113传递至大太阳轮1121并输出至大行星轮系112。
在大行星轮系112中,大太阳轮1121与小齿圈1113相连,以使经过两次减速的动力通过小行星轮系111传递至大行星轮系112,在大行星轮系112中,大齿圈1123构造为固定端,大太阳轮1121与大行星齿轮啮合,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大齿圈1123啮合,由于大齿圈1123为固定端,经过两次减速的动力在由大太阳轮1121传递至大行星齿轮的过程中,大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大太阳轮1121公转,以使大行星架1122转动,动力在由大太阳轮1121向大行星架1122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三次减速,并通过大行星架1122向外输出动力。
在本申请中,小行星架1112与大齿圈1123分别构造为固定端和固定端,在小行星轮系111中小齿圈1113与大太阳轮1121的连接更加方便,在大行星轮系112中,大齿圈1123设置于大行星轮系112的径向最外侧,大齿圈1123的固定更加方便,使轮毂减速器1的布置更加简单。
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小行星架1112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小太阳轮1111与第一行星架122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小齿圈1113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大行星架1122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大太阳轮1121与小齿圈1113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大齿圈1123构造为动力输出端。
动力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经过减速后,通过第一行星架122输出,第一行星架122与小太阳轮1111相连,以使动力进入到小行星轮系111中,在小行星轮系111中,小行星架1112作为固定端,小太阳轮1111与小行星齿轮啮合,由于小行星架1112固定,小行星齿轮只能自转,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小齿圈1113啮合,在小行星齿轮自转的过程中驱动小齿圈1113转动,在小太阳轮1111至小齿圈1113的动力传动过程中实现了在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中的第一次减速,小齿圈1113与大太阳轮1121相连,以使经过小行星轮系111的动力进入到大行星轮系112中。
在大行星轮系112中,大太阳轮1121作为动力输入端,而大行星架1122作为固定端,大太阳轮1121与大行星齿轮啮合,由于大行星齿轮只能自转,不能围绕大太阳轮1121公转,而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大齿圈1123啮合,以驱动大齿圈1123转动,在动力通过大太阳轮1121传递至大齿圈1123的过程中实现了在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中的第二次减速,大齿圈1123作为大行星轮系112的动力输出端将动力输出。
将小行星架1112和大行星架1122分别构造为固定端和固定端的方案中,小行星轮系111的输出端为小齿圈1113,小齿圈1113与大太阳轮1121之间的连接方便,动力传动效率高;将大行星架1122作为固定端这使得大行星轮系112中只能由大齿圈1123作为大行星轮系112的动力输出端,大齿圈1123设置与大行星轮系112的径向最外侧,将大齿圈1123作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可以使动力的输出更加方便。
如图4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行星架122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太阳轮121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第一齿圈123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太阳轮121与电机101相连,电机101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同轴布置,使电机101在向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传递的过程中动力的传动路径更短更直接;第一齿圈123设置于第一行齿轮机构的径向最外侧,将第一齿圈123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使第一齿圈123与第一单排行星齿轮机构的连接更加方便,使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连接更加可靠,使轮毂减速器1的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小齿圈1113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小太阳轮1111与第一齿圈123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小行星架1112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大齿圈1123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大太阳轮1121与小行星架1112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大行星架1122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本实施例中,在一个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中,由于小齿圈1113固定,而小太阳轮1111与第一齿圈123相连构造为小动输入端,小太阳轮1111与小行星齿轮啮合,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固定的小齿圈1113啮合,在小太阳轮1111转动的过程中,小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小太阳轮1111公转,以驱动小行星架1112转动,在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中,由小太阳轮1111在向小行星架1112动力传递的过程中实现在第一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中的第一次减速。
在大行星轮系112中,动力通过小行星架1112传递至大太阳轮1121,大太阳轮1121与大行星齿轮啮合,由于大齿圈1123固定,大行星齿轮的内侧与大太阳轮1121啮合,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大齿圈1123啮合,大行星齿轮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大太阳轮1121公转,动力通过大太阳轮1121传递大行星架112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减速。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由于小齿圈1113位于小行星轮系111的径向最外侧,大齿圈1123位于大行星轮系112的径向最外侧,将小齿圈1113和大齿圈1123固定可以方便于固定端和固定端的设置,降低了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的布置难度。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小行星架1112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小太阳轮1111与第一齿圈123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小齿圈1113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大行星架1122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大太阳轮1121与小齿圈1113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大齿圈1123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一行星架122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太阳轮121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第一齿圈123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驱动装置101的动力经过第一次减速后,动力通过第一行星齿圈传递至小太阳轮1111。
在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中,动力通过小太阳轮1111输入,小太阳轮1111与小行星齿轮啮合,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小齿圈1113啮合,由于小行星架1112固定,小行星齿轮只能自转,并驱动小齿圈1113转动,在小太阳轮1111与小行星齿轮配合的过程中,动力通过小太阳轮1111、小行星齿轮传递至小齿圈1113,在动力通过小太阳轮1111传递至小齿圈1113的过程中,动力实现第二次减速,小齿圈1113与大太阳轮1121相连。
在大行星轮系112中,动力通过小齿圈1113输入至大太阳轮1121,大行星轮系112中的大行星架1122构造为固定端,大太阳轮1121与大行星齿轮啮合,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大齿圈1123啮合,由于大行星齿轮只能自转无法围绕大太阳轮1121公转,动力通过大太阳轮1121通过大行星齿轮传递至大齿圈1123,动力在由大太阳轮1121传递至大齿圈1123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次减速,大齿圈1123作为大行星轮系112的输出端,将经过三次减速的动力输出。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小齿圈1113与大太阳轮1121为一体成型件,将小齿圈1113与大太阳轮112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可以提高小齿圈1113与大太阳轮112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动力在小行星轮系111与大行星轮系112之间的传递更加可靠。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小齿圈1113与大太阳轮1121的一体成型件可以构造为具有内齿和外齿的齿圈,其中内齿与小行星轮系111中的小行星齿轮啮合,以作为小行星轮系111的小齿圈1113,外齿与大行星轮系112的大行星齿轮啮合,以作为大行星轮系112的大太阳轮1121。将小齿圈1113与大太阳轮112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使小齿圈1113与大太阳轮1121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了轮毂减速器1的体积,同时提高了轮毂减速器1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排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均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包括第一小行星轮系14和第一大行星轮系15,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小行星轮系16和第二大行星轮系17;第一小行星轮系14包括第一小太阳轮141、第一小行星架142和第一小齿圈143,第一小齿圈14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小行星架142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一大行星轮系15包括第一大太阳轮151、第一大行星架152和第一大齿圈153,第一大齿圈15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小行星架142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大行星架152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行星轮系包括第二小太阳轮161、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小齿圈163,第二小齿圈16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一大行星架152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小行星架162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大行星轮系17包括第二大太阳轮171、第二大行星架172和第二大齿圈173,第二大齿圈173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小行星架162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大行星架172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均构造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使动力可以在轮毂减速器1中实现四次减速,进一步提高了该轮毂减速器1的减速比,同时该轮毂减速器1充分利用了行星齿轮机构在径向上的空间,大幅减小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在轴向上的尺寸,使轮毂减速器1的结构更加紧凑,占用体积小。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三排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包括第一太阳轮121、第一行星架122和第一齿圈123,第一齿圈12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太阳轮121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第一行星架122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包括第二太阳轮131、第二行星架132和第二齿圈133,第二齿圈13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太阳轮131与第一行星架122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动力输入端,第二行星架132与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相连。
在一个行星轮系中,将太阳轮、齿圈或行星架中的一个固定,其中的另外两个可以作为动力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以实现减速。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一齿圈123和第二齿圈133固定以使在一个行星轮系内的第一太阳轮121和第二太阳轮131作为动力输入端,第一行星架122和第二行星架132作为动力输出端。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齿圈123固定,第一太阳轮121作为动力输入端并输入动力,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第一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由于第一齿圈123固定,在第一太阳轮121输入动力的过程中,第一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太阳轮121公转,并将实现了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的减速过程。
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第二齿圈133固定,第二太阳轮131作为动力输入端并输入动力,第二太阳轮131与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第二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齿圈133啮合,由于第二齿圈133固定,在第二太阳轮131输入动力的过程中,第二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二太阳轮131公转,并将实现了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的减速过程。
动力可以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分别实现第一次减速和第二次减速过程,通过将第一齿圈123和第二齿圈133同时固定,且分别作为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以方便于第一行性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布置,简化了轮毂减速器1的结构。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小齿圈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小太阳轮与第二行星架132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小行星架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大齿圈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大太阳轮与小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大行星架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中,未经减速的动力或经过一次减速或经过多次减速的动力可以通过小太阳轮输入至小行星轮系中。
在小行星轮系中,小太阳轮与小行星齿轮啮合,由于小齿圈固定,小行星齿轮的内侧与小太阳轮啮合,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小齿圈啮合,且小行星齿轮绕小太阳轮公转,以使小行星架转动,动力在从小太阳轮至小行星架的传动的过程中实现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内的第一次减速,小行星架与大太阳轮相连,以使经过小行星轮系的动力进入到大行星轮系中。
在大行星轮系中,大齿圈固定,大太阳轮与小行星架相连作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大太阳轮与大行星齿轮啮合,大行星齿轮的内侧与大太阳轮啮合外侧与大齿圈啮合,在动力的传动过程中,大行星齿轮自身转动的同时还围绕大太阳轮转动,以实现动力在从大太阳轮传递至大行星架的过程中实现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内的第二次减速,动力通过大行星架输出。
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可以实现两次减速,而将第一齿圈123构造为第一固定端、小齿圈构造为固定端、大齿圈构造为固定端,由于第一齿圈123和大齿圈设置于轮毂减速器1的径向最外侧,可以使第一固定端和固定端的设置更加方便,有助于简化轮毂减速器1的结构。
如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三排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包括第一太阳轮121、第一行星架122和第一齿圈123,第一齿圈123、第一太阳轮121和第一行星架122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一个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且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动力输入端相连。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以使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均能够实现两次减速。
电机101的动力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完成第一次减速后进入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由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因此动力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完成两次减速,经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后的动力进入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由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因此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同样完成两次减速,经过本实施例的动力可以实现五次减速,提高了轮毂减速器1的减速比,同时具有结构紧凑的优点。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齿圈12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太阳轮121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第一行星架122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且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动力输入端相连。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包括第一小行星轮系14和第一大行星轮系15,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小行星轮系16和第二大行星轮系17;第一小行星轮系14包括:第一小太阳轮141、第一小行星架142和第一小齿圈143,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行星架122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小齿圈143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一大行星轮系15包括:第一大太阳轮151、第一大行星架152和第一大齿圈153,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小齿圈143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大齿圈153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小行星轮系16包括:第二小太阳轮161、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小齿圈163,第二小行星架162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一大齿圈153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小齿圈163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大行星轮系17包括:第二大太阳轮171、第二大行星架172和第二大齿圈173,第二大齿圈17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小齿圈163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大行星架172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第一行星轮系中,电机101可以与第一太阳轮121相连,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进入到第一行星轮系中,在第一行星轮系中,由于第一齿圈123固定,而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一行星轮啮合,第一行星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第一行星轮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太阳轮121公转,以驱动第一行星架122转动,使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传递至第一行星架122的过程中实现第一次减速。第一行星架122将经过第一次减速的动力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第一小太阳轮141。
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动力通过第一小太阳轮141输入至第一小行星轮系14,在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中由于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由于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使得第一小行星齿轮只能自转无法围绕第一小太阳轮141公转,以驱动第一小齿圈143转动,动力在由第一小太阳轮141传递至第一小齿圈14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减速。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
在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大齿圈153啮合,由于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使得第一大行星齿轮无法围绕第一大太阳轮151公转只能自转,并驱动第一大齿圈153转动,第一大太阳轮151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大齿圈15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三次减速。第一大齿圈153与第二小太阳轮16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
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行星轮系16中,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二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小行星架162固定,第二小行星齿轮只能自转不能公转,第二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小齿圈163啮合,在第二小行星齿轮转动的过程中驱动第二小齿圈163转动。动力在由第二小太阳轮161传递至第二小齿圈16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四次减速。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
在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大齿圈173啮合,由于第二大齿圈173固定,在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的传动过程中,第二大行星齿轮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第二大太阳轮171公转,并驱动第二大行星架172转动,以实现第五次减速。第二大行星架172将动力输出。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齿圈123固定,可以方便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布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可以使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的连接简单,传递路径端。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大齿圈173固定,以使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的连接简单,传递路径端,而第二大齿圈173设置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最外侧,布置方便。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包括:第一小行星轮系14和第一大行星轮系15,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小行星轮系16和第二大行星轮系17;第一小行星轮系14包括:第一小太阳轮141、第一小行星架142和第一小齿圈143,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行星架122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小齿圈143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一大行星轮系15包括:第一大太阳轮151、第一大行星架152和第一大齿圈153,第一大齿圈15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小齿圈143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大行星架152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小行星轮系16包括:第二小太阳轮161、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小齿圈163,第二小齿圈16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一大行星架152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小行星架162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大行星轮系17包括:第二大太阳轮171、第二大行星架172和第二大齿圈173,第二大齿圈17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小行星架162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大行星架172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第一行星轮系中,电机101可以与第一太阳轮121相连,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进入到第一行星轮系中,在第一行星轮系中,由于第一齿圈123固定,而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一行星轮啮合,第一行星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第一行星轮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太阳轮121公转,以驱动第一行星架122转动,使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传递至第一行星架122的过程中实现第一次减速。第一行星架122将经过第一次减速的动力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第一小太阳轮141。
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动力通过第一小太阳轮141输入至第一小行星轮系14,在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中由于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由于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使得第一小行星齿轮只能自转无法围绕第一小太阳轮141公转,以驱动第一小齿圈143转动,动力在由第一小太阳轮141传递至第一小齿圈14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减速。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
在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第一大齿圈153固定,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大齿圈153啮合,由于第一大齿圈153固定,使得第一大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大太阳轮151公转,并驱动第一大行星架152转动,第一大太阳轮151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大行星架15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三次减速。第一大行星架152与第二小太阳轮16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
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行星轮系16中,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二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小齿圈163固定,第二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小齿圈163啮合,在第二小行星齿轮自转的过程中同时围绕第二小太阳轮161公转,以驱动第二小行星架162转动。动力在由第二小太阳轮161传递至第二小行星架16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四次减速。第二小行星架162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
在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大齿圈173啮合,由于第二大齿圈173固定,在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的传动过程中,第二大行星齿轮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第二大太阳轮171公转,并驱动第二大行星架172转动,以实现第五次减速。第二大行星架172将动力输出。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齿圈123固定,可以方便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布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第一大齿圈153固定,可以使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的连接简单,传递路径端,第一大齿圈153设置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径向最外侧,布置容易。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齿圈163和第二大齿圈173固定,第二小齿圈163和第二大齿圈173均设置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最外侧,布置方便。
如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为一体形成件,将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可以提高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动力在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与第一大行星轮系15之间的传递更加可靠。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的一体成型件可以构造为具有内齿和外齿的齿圈,其中内齿与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中的第一小行星齿轮啮合,以作为第一小行星轮系14的小齿圈,外齿与第一大行星轮系15的大行星齿轮啮合,以作为第一大行星轮系15的大太阳轮。将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使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了轮毂减速器1的体积,同时提高了轮毂减速器1的可靠性。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包括:第一小行星轮系14和第一大行星轮系15,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小行星轮系16和第二大行星轮系17;第一小行星轮系14包括:第一小太阳轮141、第一小行星架142和第一小齿圈143,第一小齿圈14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行星架122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小行星架142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一大行星轮系15包括:第一大太阳轮151、第一大行星架152和第一大齿圈153,第一大齿圈15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小行星架142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大行星架152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小行星轮系16包括:第二小太阳轮161、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小齿圈163,第二小齿圈16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一大行星架152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小行星架162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大行星轮系17包括:第二大太阳轮171、第二大行星架172和第二大齿圈173,第二大齿圈17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小行星架162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大行星架172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第一行星轮系中,电机101可以与第一太阳轮121相连,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进入到第一行星轮系中,在第一行星轮系中,由于第一齿圈123固定,而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一行星轮啮合,第一行星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第一行星轮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太阳轮121公转,以驱动第一行星架122转动,使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传递至第一行星架122的过程中实现第一次减速。第一行星架122将经过第一次减速的动力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第一小太阳轮141。
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动力通过第一小太阳轮141输入至第一小行星轮系14,在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中由于第一小齿圈143固定,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由于第一小齿圈143固定,使得第一小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小太阳轮141公转,以驱动第一小行星架142转动,动力在由第一小太阳轮141传递至第一小行星架14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减速。第一小行星架142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
在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第一大齿圈153固定,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大齿圈153啮合,由于第一大齿圈153固定,使得第一大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大太阳轮151公转,并驱动第一大行星架152转动,第一大太阳轮151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大行星架15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三次减速。第一大行星架152与第二小太阳轮16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
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行星轮系16中,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二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小齿圈163固定,第二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小齿圈163啮合,在第二小行星齿轮自转的过程中同时围绕第二小太阳轮161公转,以驱动第二小行星架162转动。动力在由第二小太阳轮161传递至第二小行星架16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四次减速。第二小行星架162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
在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大齿圈173啮合,由于第二大齿圈173固定,在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的传动过程中,第二大行星齿轮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第二大太阳轮171公转,并驱动第二大行星架172转动,以实现第五次减速。第二大行星架172将动力输出。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齿圈123固定,可以方便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布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第一小齿圈143固定、第一大齿圈153固定,第一大齿圈153设置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径向最外侧,布置容易。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齿圈163和第二大齿圈173固定,第二小齿圈163和第二大齿圈173均设置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最外侧,布置方便。
如图14和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包括:第一太阳轮121、第一行星架122和第一齿圈123,第一行星架122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太阳轮121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第一齿圈123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且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动力输入端相连。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电机101的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输入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内,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第一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在第一太阳轮121转动的过程中驱动第一行星齿轮转动,由于第一行星架122固定,因此第一行星齿轮只能自转并驱动第一齿圈123转动,动力在由第一太阳轮121传递至第一齿圈123的过程中经过了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第一次减速,经过减速后的动力可以输入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以进一步减速。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行星架122设置于第一行星齿轮结构的外侧,使第一行星架122的固定更加方便,使得第一固定端的设置更加简单,使轮毂减速器1的结构得到了简化。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包括:第一小行星轮系14和第一大行星轮系15,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小行星轮系16和第二大行星轮系17;第一小行星轮系14包括:第一小太阳轮141、第一小行星架142和第一小齿圈143,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齿圈123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小齿圈143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一大行星轮系15包括:第一大太阳轮151、第一大行星架152和第一大齿圈153,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小齿圈143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大齿圈153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小行星轮系16包括:第二小太阳轮161、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小齿圈163,第二小行星架162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一大齿圈153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小齿圈163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大行星轮系17包括:第二大太阳轮171、第二大行星架172和第二大齿圈173,第二大齿圈17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小齿圈163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大行星架172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电机101的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输入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内,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第一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在第一太阳轮121转动的过程中驱动第一行星齿轮转动,由于第一行星架122固定,因此第一行星齿轮只能自转并驱动第一齿圈123转动,动力在由第一太阳轮121传递至第一齿圈123的过程中经过了第一次减速,第一行星齿圈与第一小太阳轮141相连,将经过第一次减速后的动力输入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以进一步减速。
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动力通过第一小太阳轮141输入至第一小行星轮系14,在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中由于第一行星架122固定,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由于第一行星架122固定,使得第一小行星齿轮仅能自转,无法围绕第一小太阳轮141公转,第一小行星齿轮在自转以驱动第一小齿圈143转动,动力在由第一小太阳轮141传递至第一小齿圈14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减速。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
在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大齿圈153啮合,由于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使得第一大行星齿轮仅能自转而无法围绕第一大太阳轮151公转,在第一大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驱动第一大齿圈153转动,第一大太阳轮151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大齿圈15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三次减速。第一大齿圈153与第二小太阳轮16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
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行星轮系16中,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二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小行星架162固定,第二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小齿圈163啮合,由于第二小行星架162固定,第二小行星齿轮仅能自转无法围绕第二小太阳轮161公转,第二小行星齿轮在自转的同时驱动第二小齿圈163转动。动力在由第二小太阳轮161传递至第二小齿圈16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四次减速。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
在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大齿圈173啮合,由于第二大齿圈173固定,在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的传动过程中,第二大行星齿轮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第二大太阳轮171公转,并驱动第二大行星架172转动,以实现第五次减速。第二大行星架172将动力输出。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行星架122固定,第一行星架122可以在轴向上固定且固定更加方便,简化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布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的连接容易传递可靠。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大齿圈173固定,第二大齿圈173设置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最外侧,布置方便。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包括:第一小行星轮系14和第一大行星轮系15,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小行星轮系16和第二大行星轮系17;第一小行星轮系14包括:第一小太阳轮141、第一小行星架142和第一小齿圈143,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齿圈123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小齿圈143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一大行星轮系15包括:第一大太阳轮151、第一大行星架152和第一大齿圈153,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小齿圈143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大齿圈153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小行星轮系16包括:第二小太阳轮161、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小齿圈163,第二小行星架162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一大齿圈153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小齿圈163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大行星轮系17包括:第二大太阳轮171、第二大行星架172和第二大齿圈173,第二大行星架172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小齿圈163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大齿圈173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电机101的动力通过第一太阳轮121输入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内,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第一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在第一太阳轮121转动的过程中驱动第一行星齿轮转动,由于第一行星架122固定,因此第一行星齿轮只能自转并驱动第一齿圈123转动,动力在由第一太阳轮121传递至第一齿圈123的过程中经过了第一次减速,第一行星齿圈与第一小太阳轮141相连,将经过第一次减速后的动力输入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以进一步减速。
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动力通过第一小太阳轮141输入至第一小行星轮系14,在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中由于第一行星架122固定,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由于第一行星架122固定,使得第一小行星齿轮仅能自转,无法围绕第一小太阳轮141公转,第一小行星齿轮在自转以驱动第一小齿圈143转动,动力在由第一小太阳轮141传递至第一小齿圈14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减速。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
在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大齿圈153啮合,由于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使得第一大行星齿轮仅能自转而无法围绕第一大太阳轮151公转,在第一大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驱动第一大齿圈153转动,第一大太阳轮151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大齿圈15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三次减速。第一大齿圈153与第二小太阳轮16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
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行星轮系16中,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二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小行星架162固定,第二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小齿圈163啮合,由于第二小行星架162固定,第二小行星齿轮仅能自转无法围绕第二小太阳轮161公转,第二小行星齿轮在自转的同时驱动第二小齿圈163转动。动力在由第二小太阳轮161传递至第二小齿圈16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四次减速。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
在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大齿圈173啮合,由于第二大行星架172固定,在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的传动过程中,第二大行星齿轮仅能自转无法围绕第二大太阳轮171公转,第二大行星齿轮驱动第二大齿圈173转动,以实现第五次减速。第二大齿圈173将动力输出。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行星架122固定,第一行星架122可以在轴向上固定且固定更加方便,简化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布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第一小行星架142固定、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的连接容易传递可靠。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大行星架172固定,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的连接容易传递可靠,第二大齿圈173设置与轮毂减速器1的最外侧,动力输出方便。
如图14和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为一体成型件或/和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为一体成型件。将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可以提高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动力在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与第一大行星轮系15之间的传递更加可靠,将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可以提高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动力在第二小行星轮系16与第二大行星轮系17之间的传递更加可靠。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的一体成型件可以构造为具有内齿和外齿的齿圈,其中内齿与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中的第一小行星齿轮啮合,以作为第一小行星轮系14的小齿圈,外齿与第一大行星轮系15的大行星齿轮啮合,以作为第一大行星轮系15的大太阳轮。将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使第一小齿圈143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了轮毂减速器1的体积,同时提高了轮毂减速器1的可靠性。
同样地,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的一体成型件可以构造为具有内齿和外齿的齿圈,其中内齿与第二小行星轮系16中的第二小行星齿轮啮合,以作为第二小行星轮系16的小齿圈,外齿与第二大行星轮系17的大行星齿轮啮合,以作为第二大行星轮系17的大太阳轮。将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使第二小齿圈163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了轮毂减速器1的体积,同时提高了轮毂减速器1的可靠性。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三排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21、第一行星架122和第一齿圈123,第一齿圈123、第一太阳轮121和第一行星架122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一个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动力输出端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且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动力输入端相连。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设置在轮毂减速器1的轴向的两侧,而由于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的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将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设置在轮毂减速器1的轴向最外侧可以更加方便布置,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设置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可以降低轮毂减速器1的制造难度。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齿圈12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动力输出端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第一行星架122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且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动力输入端相连;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包括:第一小行星轮系14和第一大行星轮系15,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小行星轮系16和第二大行星轮系17;第一小行星轮系14包括:第一小太阳轮141、第一小行星架142和第一小齿圈143,第一小齿圈14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小行星架142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一大行星轮系15包括:第一大太阳轮151、第一大行星架152和第一大齿圈153,第一大齿圈15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小行星架142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大行星架152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且与第一太阳轮121相连;第二小行星轮系16包括:第二小太阳轮161、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小齿圈163,第二小齿圈16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一行星架122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小行星架162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大行星轮系17包括:第二大太阳轮171、第二大行星架172和第二大齿圈173,第二大齿圈17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小行星架162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大行星架172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动力通过第一小太阳轮141输入至第一小行星轮系14,在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中由于第一小齿圈143固定,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由于第一小齿圈143固定,使得第一小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小太阳轮141公转,以驱动第一小行星架142转动,动力在由第一小太阳轮141传递至第一小行星架14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一次减速。第一小行星架142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
在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第一大齿圈153固定,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大齿圈153啮合,由于第一大齿圈153固定,使得第一大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大太阳轮151公转,并驱动第一大行星架152转动,第一大太阳轮151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大行星架15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减速。第一大行星架152与第一太阳轮12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
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第一齿圈123固定,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一行星轮啮合,第一行星轮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太阳轮121公转,以驱动第一行星架122转动,动力在有第一太阳轮121传递至第一行星架12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三次减速。第一行星架122与第二小太阳轮161相连,以将动力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传递至第三行星齿轮机构。
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行星轮系16中,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二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小齿圈163固定,第二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小齿圈163啮合,在第二小行星齿轮自转的过程中同时围绕第二小太阳轮161公转,以驱动第二小行星架162转动。动力在由第二小太阳轮161传递至第二小行星架16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四次减速。第二小行星架162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
在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大齿圈173啮合,由于第二大齿圈173固定,在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的传动过程中,第二大行星齿轮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第二大太阳轮171公转,并驱动第二大行星架172转动,以实现第五次减速。第二大行星架172将动力输出。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小齿圈143固定、第一大齿圈153固定,第一大齿圈153设置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径向最外侧,布置容易。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第一齿圈123固定,可以方便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二小齿圈163和第二大齿圈173固定,第二小齿圈163和第二大齿圈173均设置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最外侧,布置方便。
如图1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排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均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包括:第一小行星轮系14和第一大行星轮系15,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包括:第二小行星轮系16和第二大行星轮系17,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三小行星轮系18和第三大行星轮系19;第一小行星轮系14包括:第一小太阳轮141、第一小行星架142和第一小齿圈143,第一小齿圈143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电机101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小行星架142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一大行星轮系15包括:第一大太阳轮151、第一大行星架152和第一大齿圈153,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小行星架142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一大齿圈153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小行星轮系16包括:第二小太阳轮161、第二小行星架162和第二小齿圈163,第二小齿圈163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一大齿圈153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小行星架162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二大行星轮系17包括:第二大太阳轮171、第二大行星架172和第二大齿圈173,第二大行星架172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小行星架162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二大齿圈173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三小行星轮系18包括:第三小太阳轮181、第三小行星架182和第三小齿圈183,第三小齿圈183固定以构造为第三固定端,第三小太阳轮181与第二大齿圈173相连以构造为第三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三小行星架182构造为第三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第三大行星轮系19包括:第三大太阳轮191、第三大太阳轮191和第三大齿圈193,第三大太阳轮191固定以构造为第三固定端,第三大太阳轮191与第三小行星架182相连以构造为第三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第三大齿圈193构造为第三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动力通过第一小太阳轮141输入至第一小行星轮系14,在第一小行星轮系14中由于第一小齿圈143固定,第一小太阳轮141与第一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齿圈123啮合,由于第一小齿圈143固定,使得第一小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一小太阳轮141公转,以驱动第一小行星架142转动,动力在由第一小太阳轮141传递至第一小行星架14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一次减速。第一小行星架142与第一大太阳轮15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
在第一大行星轮系15中,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第一大太阳轮151与第一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一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一大齿圈153啮合,由于第一大行星架152固定,使得第一大行星齿轮仅能自转,不能围绕第一大太阳轮151公转,第一大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驱动第一大齿圈153转动,第一大太阳轮151的动力传递至第一大齿圈15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二次减速。第一大行星架152与第二小太阳轮161,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
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动力通过第二小太阳轮161输入至第二小行星轮系16,在第二小行星轮系16中由于第二小齿圈163固定,第二小太阳轮161与第二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齿圈133啮合,由于第二小齿圈163固定,使得第二小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二小太阳轮161公转,以驱动第二小行星架162转动,动力在由第二小太阳轮161传递至第二小行星架16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三次减速。第二小行星架162与第二大太阳轮17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
在第二大行星轮系17中,第二大行星架172固定,第二大太阳轮171与第二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二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二大齿圈173啮合,由于第二大行星架172固定,使得第二大行星齿轮仅能自转,不能围绕第二大太阳轮171公转,第二大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驱动第二大齿圈173转动,第二大太阳轮171的动力传递至第二大齿圈17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四次减速。第二大行星架172与第三小太阳轮181,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
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动力通过第三小太阳轮181输入至第三小行星轮系18,在第三小行星轮系18中由于第三小齿圈183固定,第三小太阳轮181与第三小行星齿轮啮合,第三小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三齿圈啮合,由于第三小齿圈183固定,使得第三小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三小太阳轮181公转,以驱动第三小行星架182转动,动力在由第三小太阳轮181传递至第三小行星架182的过程中实现了第五次减速。第三小行星架182与第三大太阳轮191相连,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三大行星轮系19中。
在第三大行星轮系19中,第三大太阳轮191固定,第三大太阳轮191与第三大行星齿轮啮合,第三大行星齿轮的外侧与第三大齿圈193啮合,由于第三大太阳轮191固定,使得第三大行星齿轮仅能自转,不能围绕第三大太阳轮191公转,第三大行星齿轮自转的同时驱动第三大齿圈193转动,第三大太阳轮191的动力传递至第三大齿圈193的过程中实现了第六次减速。第三大太阳轮191将动力输出。
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第一小齿圈143固定、第一大齿圈153固定,第一大齿圈153设置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径向最外侧,布置容易。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中,第二小齿圈163固定、第二大齿圈173固定,第二大齿圈173设置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径向最外侧,布置容易。在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中,第三小齿圈183固定、第三大齿圈193固定,第三大齿圈193设置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13的径向最外侧,布置容易。
通过将三个行星齿轮机构均设置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11可以使轮毂减速器1的减速比例大幅提升,该轮毂减速器1的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
如图17-图20所示,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驱动轮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轮200包括轮毂210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轮毂210电驱动系统,轮毂210电驱动系统设置在轮毂210内且与轮毂210动力相连,以实现对轮毂210的驱动,而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轮200具有结构紧凑、减速比大、体积小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驱动轮200还包括容置电机和轮毂210减速器的壳体220,壳体220与轮毂210之间设置有制动装置230,在驱动轮200的驱动过程中,壳体220相对地面保持静止,将制动装置230与壳体220相连,使得制动装置230的设置更加方便,提高了驱动轮200的集成效果,使驱动轮200可以同时具有驱动车辆前进和制动的效果。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3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30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驱动轮2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300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驱动轮200,因此该车辆300的动力输出可以实现大减速比传动,且车辆300的底盘布置更加紧凑合理,动力传动的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所述轮毂电驱动系统设置在所述车辆的驱动轮的轮毂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电驱动系统包括:
电机;
轮毂减速器,所述轮毂减速器包括:在轴向上依次相连的多排行星齿轮机构,其中多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所述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小行星轮系,所述小行星轮系包括:小太阳轮、小行星架和小齿圈,所述小太阳轮、所述小行星架和所述小齿圈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一个与所述电机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大行星轮系,所述大行星轮系包括:大太阳轮、大行星架和大齿圈,所述大太阳轮、所述大行星架和所述大齿圈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一个与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且与所述轮毂相连;其中
所述小行星轮系和所述大行星轮系同轴径向布置,所述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与所述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在径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多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行星架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一个与电机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齿圈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小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小行星架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大齿圈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大太阳轮与所述小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大行星架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齿圈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小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小行星架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大行星架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大太阳轮与所述小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大齿圈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行星架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小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小齿圈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大齿圈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大太阳轮与所述小齿圈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大行星架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行星架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小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小齿圈构造为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所述大行星架固定以构造为固定端,所述大太阳轮与所述小齿圈相连以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大齿圈构造为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齿圈与所述大太阳轮为一体成型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多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均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小行星轮系和第一大行星轮系,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小行星轮系和第二大行星轮系;
所述第一小行星轮系包括:第一小太阳轮、第一小行星架和第一小齿圈,所述第一小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一小太阳轮与电机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小行星架构造为第一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所述第一大行星轮系包括:第一大太阳轮、第一大行星架和第一大齿圈,所述第一大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一大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小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大行星架构造为第一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所述第二小行星轮系包括: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小行星架和第二小齿圈,所述第二小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小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大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小行星架构造为第二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所述第二大行星轮系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大行星架和第二大齿圈,所述第二大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大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小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大行星架构造为第二大行星轮系动力输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三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电机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齿圈固定以构造为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以构造为第二动力输入端,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小行星轮系动力输入端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三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行星架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一个与电机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输入端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三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行星架中的一个固定以构造为第一固定端,一个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输出端相连以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入端,一个构造为第一动力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输入端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轮毂电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多排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在轴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均为单排复合行星齿轮机构。
13.一种用于车辆的驱动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毂;
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轮毂电驱动系统,所述轮毂电驱动系统设置在所述轮毂内且与所述轮毂动力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还包括:容置所述电机和轮毂减速器的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轮毂之间设置有制动装置。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驱动轮。
CN201921419163.8U 2019-08-27 2019-08-27 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及车辆 Active CN2109706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19163.8U CN210970658U (zh) 2019-08-27 2019-08-27 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19163.8U CN210970658U (zh) 2019-08-27 2019-08-27 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70658U true CN210970658U (zh) 2020-07-10

Family

ID=71416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19163.8U Active CN210970658U (zh) 2019-08-27 2019-08-27 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706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03729A (zh) * 2023-08-25 2023-09-2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多档位变速式轮毂驱动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03729A (zh) * 2023-08-25 2023-09-2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多档位变速式轮毂驱动系统
CN116803729B (zh) * 2023-08-25 2023-11-2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多档位变速式轮毂驱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95507A (zh) 用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机和变速器一体化的动力总成
CN207190794U (zh) 一种紧凑型双电机驱动系统
CN210970658U (zh) 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及车辆
CN205278252U (zh) 一种先差速再换向变速的传动装置
CN113212158A (zh) 同轴式行星排电驱动桥及应用其的新能源汽车
CN210970549U (zh) 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CN209224929U (zh) 车辆及其动力总成
WO2020007318A1 (zh) 车辆传动装置以及车辆
CN211195723U (zh) 电驱动桥及车辆
CN210970679U (zh) 轮边减速器、轮边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10591396U (zh) 轮边减速器、轮边动力总成及车辆
CN112440732B (zh) 轮边减速器、轮边动力总成及车辆
CN116101054A (zh) 设置有三挡变速机构的电驱桥
CN109780148A (zh) 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WO2023159917A1 (zh) 行星排式变速器和车辆
CN112440618B (zh) 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CN211641819U (zh) 用于车辆的动力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440727A (zh) 轮毂电驱动系统、驱动轮和车辆
CN209813709U (zh) 一种基于单行星排的单变速箱混合动力耦合桥
CN209776172U (zh) 动力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12440733A (zh) 轮边减速器、轮边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19975292U (zh) 一种减速机、电驱传动系统及汽车
CN116494743B (zh) 电驱动桥系统及汽车
CN218882927U (zh) 一种赛车减速器传动结构
CN216733762U (zh) 一种电驱动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