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49710U - 一种定轴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定轴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49710U CN210949710U CN201920779844.9U CN201920779844U CN210949710U CN 210949710 U CN210949710 U CN 210949710U CN 201920779844 U CN201920779844 U CN 201920779844U CN 210949710 U CN210949710 U CN 2109497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rotating frame
- shaft
- bearing
-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速器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定轴变速器,包括箱体;第一转动架,第一转动架转动设置在箱体上;第一固定轴,第一固定轴固定设置在箱体上,第一固定轴与第一转动架绕箱体转动的转轴同轴;输出轴,输出轴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或箱体上,第一固定轴与输出轴同轴设置;第一传动组,第一传动组设置在第一转动架上,第一传动组用于将第一转动架和输出轴联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减速机传动比单一、结构不紧凑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速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定轴变速器。
背景技术
减速器是一种由封闭在刚性壳体内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蜗杆传动所组成的独立部件,常用作原动件与工作机之间的减速传动装置,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在现代机械中应用极为广泛,随着机械技术的发展,减速器技术也不断提高,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减速器,但是其大多传动比单一,且结构不够紧凑,因此当前急需一种传动比灵活可变、结构紧凑的定轴变速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定轴变速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减速器传动比单一、结构不紧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定轴变速器,包括箱体;
第一转动架,所述第一转动架转动设置在所述箱体上;
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固定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固定轴与所述第一转动架绕所述箱体转动的转轴同轴;
输出轴,所述输出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或箱体上,所述第一固定轴与所述输出轴同轴设置;
第一传动组,所述第一传动组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上,所述第一传动组用于将第一转动架和所述输出轴联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传动组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轴与所述第一齿轮同轴固定连接;
第一齿圈,所述第一齿圈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上,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连接;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圈啮合连接;
第二齿圈,所述第二齿圈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上;
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上,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连接;
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圈啮合连接,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同轴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传动组还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转动架的两侧分别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中分别设置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二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中,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同轴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挡圈,两个所述第一挡圈的内径均小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径。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挡圈靠近所述第一轴承的一端沿周向设置有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接触。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动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中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中分别设置有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所述第一连接轴设置在所述第三轴承和所述第四轴承中,所述第一连接轴通过轴肩对所述第三轴承和所述第四轴承进行轴向定位。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挡圈,所述第二挡圈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挡圈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挡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轴贯穿两个所述的第二挡圈,两个所述第二挡圈分别与所述第三轴承、所述第四轴承的外圈接触。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上,所述输出轴的中部转动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输出轴另一端从所述箱体中伸出,所述第一转动架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转动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轴转动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动架上设置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中设置有第五轴承,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五轴承中。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输入轴,所述输入轴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上,所述输入轴用于为所述第一转动架相对与所述箱体的相对转动输入动力。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一配重块,所述第一配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的侧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输入轴、第五齿轮、第六齿轮,所述输入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第一转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六齿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架的转轴同轴,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一转动架和所述箱体,所述第一转动架转动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输出轴贯穿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所述输出轴的两端分别从所述箱体的两侧穿出。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传动组包括第七齿轮、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第九齿轮或第九齿圈、第十齿轮,所述第七齿轮与所述第一固定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上,所述第九齿轮或所述第九齿圈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上,所述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与所述第九齿轮或所述第九齿圈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十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与所述第七齿轮啮合,所述第九齿轮或所述第九齿圈与所述第十齿轮啮合。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动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七齿轮上,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三安装板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一安装轴,所述第一安装轴,所述第一安装轴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所述第八齿轮和所述第九齿轮,所述第八齿轮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第九齿轮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之间。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八齿轮、所述第九齿轮的数量均为三个,三个所述第八齿轮位于以所述第一固定轴为圆心的圆周上,三个所述第八齿轮沿该圆周的周向均匀设置,三个所述第九齿轮位于以所述第一固定轴为圆心的圆周上,三个所述第九齿轮中沿该圆周的周向均匀设置,三个所述第八齿轮与三个所述第九齿轮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安装轴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第一安装轴上均同轴固定设置一个所述第八齿轮和一个所述第九齿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动架内部为空心圆柱结构,还包括齿圈安装架、第九轴承、第十轴承,所述第八齿圈和所述第九齿圈均设置在所述齿圈安装架上,所述第九轴承和所述第十轴承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内部,所述齿圈安装架设置在所述第九轴承和所述第十轴承的内圈,所述第八齿圈和所述第九齿圈均与所述输出轴偏心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一转动架转动安装在箱体上,从第一转动架输入动力,带动第一传动组转动,第一传动组与第一固定轴发生相对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架与输出轴通过第一传动组联动,当第一传动组与第一固定轴发生相对转动时,输出轴同样会相对于第一传动组发生相对转动,进而输出动力,假定第一转动架固定安装在箱体上,第一固定轴转动安装在箱体上,此时第一固定轴与输出轴的传动比为a,而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一转动架转动安装在箱体上,将第一固定轴固定安装在箱体上,第一转动架与输出轴的传动比为1-a,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传动结构,具备更灵活的传动比,在减速机领域的能够提供更多选择,且当a趋近于1时,该结构能够实现非常大的传动比,同时第一传动组和第一转动架结构紧凑,使得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2、本实用新型中,对第一转动架施加动力驱动其转动,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第九齿轮或第九齿圈在第一转动架的带动下也开始转动,由于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与第一齿轮啮合,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与第九齿轮或第九齿圈同轴固定连接,且第十齿轮与第九齿轮或第九齿圈啮合,第十齿轮与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所以对第一转动架施加的动力在第一传动组的传动下驱动输出轴转动,且第一转动架与输出轴之间具有稳定的传动比,该传动比与第七齿轮的齿数Z5、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的齿数Z6、第九齿轮或第九齿圈的齿数Z7、第十齿轮的齿数Z8相关,该传动比为1-(Z5* Z7)/(Z6* Z8),当Z5* Z7与Z6* Z8的比值接近于1时,第一转动架与输出轴之间可以获得较大的传动比,采用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九齿轮或第九齿圈与第十齿轮啮合的形式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为紧凑,进一步缩小本实用新型的体积,使得本实用新型可在更小的工作空间内进行使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泛用性。
3、本实用新型中,向第一转动架施加动力使其转动,由于第一齿轮固定,第一齿圈在随第一转动架转动的同时,还会发生自转,并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由于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同轴固定连接,所以第三齿轮会与第二齿轮同步转动,并驱动第二齿圈带动第四齿轮转动,进而带动输出轴转动并输出动力,Z1、Z2、Z3、Z4分别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的齿数,第一转动架与输出轴之间的传动比为1-(Z1*Z3)/(Z2*Z4)可通过调节Z1、Z2、Z3、Z4的值,灵活的调整第一转动架与输出轴之间的传动比,使得本实用新型可满足不同传动比的要求,从而增加本实用新型的泛用性。
4、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中分别安装了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将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分别安装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内圈中,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可在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进行转动时,对其起到支撑作用,使其转动稳定,进而保证第一转动架和输出轴之间有稳定的传动比,利用第一连接轴将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连接起来,保证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转动时的同步性,进一步确保第一转动架和输出轴之间传动比的稳定性。
5、本实用新型中,利用第一挡圈对第一轴承进行轴向的限位,可进一步保证第一轴承转动时的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挡圈靠近第一轴承或第二轴承的一端设置了第三凸起,第三凸起与第一轴承或第二轴承的外圈接触,可将第一轴承或第二轴承的外圈压紧在第一转动架上,进一步增强了对第一轴承轴向定位的稳定性。
7、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转动架的两侧分别开设了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在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中分别安装了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并将第一连接轴设置在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中,利用第一连接轴的轴肩将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卡住,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也通过第一连接轴的轴肩对第一连接轴进行轴向定位,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在第一连接轴转动时对其进行支撑,保证第一连接轴转动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同步转动的稳定性。
8、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转动架的两侧均安装了第二挡圈,利用第二挡圈对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的完全进行轴向定位,将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的外圈分别压紧在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中,防止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发生轴向的晃动,进一步保证第一连接轴转动时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同步转动的稳定性。
9、本实用新型中,将输出轴的一端转动安装在第一转动架上,另一端贯穿箱体从箱体中穿出输出动力,第一转动架可对输出轴安装在第一转动架上的一端起到定位作用,可增强输出轴转动时的稳定性,第一转动架的另一端转动安装在箱体上,第一转动架的一端通过输出轴转动安装在箱体上,使得箱体对第一转动架支撑稳定,从而保证第一转动架转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0、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五轴承安装在第三安装槽中,并将输出轴的一端安装在第五轴承中,第五轴承可在输出轴转动时对输出轴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保证输出轴转动时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转动架和输入轴之间传动比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1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输入轴向第一转动架输入动力,使其进行转动,输入轴的设置使得外部动力输入便捷,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12、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一转动架的侧面安装了第一配重块,使得第一转动架在转动时可保持动平衡,增强了第一转动架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输入轴经第五齿轮、第六齿轮向第一转动架输入动力,使得第一转动架的轴向结构更为紧凑,同时输入轴在箱体上的固定位置进行转动,输入轴的转动位置不会随第一转动架的转动发生改变,使得外部动力源与输入轴的连接得到简化,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14、本实用新型中,输出轴贯穿第一转动架、第一齿轮、第四齿轮以及箱体,输出轴的两端分别从箱体的两侧穿出,使得输出轴的两端均可输出动力,使得动力输出方向的选择更为灵活,可以适应不同的动力输出方向的要求,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泛用性。
15、本实用新型中,将第八齿轮、第九齿轮的数量均设置成3个并且沿以第一固定轴为圆心的周向均匀排列,使得第一传动组的传动更为稳定,进而保证第一传动架与输出轴之间传动比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利用三个第一安装轴贯穿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并将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固定在一起构成第一转动架,带动第八齿轮、第九齿轮进行转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提高了第一转动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6、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一转动架内部为设置成空心圆柱结构,将齿圈安装架安装在第九轴承和第十轴承的内圈,利用齿圈安装架对第八齿圈和第九齿圈进行安装定位,使得第八齿圈和第九齿圈转动时稳定可靠,进一步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输出轴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输入轴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第一转动架,21-第一凸起,22-第二凸起,23-第一轴承,24-第二轴承,25-第一挡圈,251-第三凸起,26-第一安装槽,261-第一安装孔,262-第三轴承,263-第四轴承,27-第二安装槽,28-第二挡圈,29-第三安装槽,291-第五轴承,3-第一固定轴,4-输出轴,5-第一传动组,51-第一齿轮,52-第一齿圈,53-第二齿轮,54-第二齿圈,55-第三齿轮,56-第四齿轮,57-第一连接轴,6-输入轴,61-第五齿轮,62-第六齿轮,7-第一配重块,81-第七齿轮、82-第八齿轮、83-第九齿轮、84-第十齿轮、85-第二配重块、86-第一安装板、87-第二安装板、88-第三安装板、89-第一连接块、810-第一安装轴、91-齿圈安装架、92-第九轴承、93-第十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一种定轴变速器,包括箱体1;
第一转动架2,第一转动架2转动设置在箱体1上;
第一固定轴3,第一固定轴3固定设置在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与第一转动架2绕箱体1转动的转轴同轴;
输出轴4,输出轴4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或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与输出轴4同轴设置;
第一传动组5,第一传动组5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一传动组5用于将第一转动架2和输出轴4联动。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转动架2转动安装在箱体1上,从第一转动架2输入动力,带动第一传动组5转动,第一传动组5与第一固定轴3发生相对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4通过第一传动组5联动,当第一传动组5与第一固定轴3发生相对转动时,输出轴4同样会相对于第一传动组5发生相对转动,进而输出动力,假定第一转动架2固定安装在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转动安装在箱体1上,此时第一固定轴3与输出轴4的传动比为a,而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转动架2转动安装在箱体1上,将第一固定轴3固定安装在箱体1上,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4的传动比为1-a,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传动结构,具备更灵活的传动比,在减速机领域的能够提供更多选择,且当a趋近于1时,该结构能够实现非常大的传动比,同时第一传动组5和第一转动架2结构紧凑,使得本实施例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进一步,第一传动组5包括第一齿轮51,第一齿轮51与箱体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轴3与第一齿轮51同轴固定连接;
第一齿圈52,第一齿圈52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一齿轮51与第一齿圈52啮合连接;
第二齿轮53,第二齿轮53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二齿轮53与第一齿圈52啮合连接;
第二齿圈54,第二齿圈54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
第三齿轮55,第三齿轮55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三齿轮55与第二齿轮53同轴固定连接,第三齿轮55与第二齿圈54啮合连接;
第四齿轮56,第四齿轮56与输出轴4同轴固定连接,第四齿轮56与第二齿圈54啮合连接,第四齿轮56与第一齿轮51同轴设置。
本实施例中,向第一转动架2施加动力使其转动,由于第一齿轮51固定,第一齿圈52在随第一转动架2转动的同时,还会发生自转,并带动第二齿轮53转动,由于第二齿轮53与第三齿轮55同轴固定连接,所以第三齿轮55会与第二齿轮53同步转动,并驱动第二齿圈54带动第四齿轮56转动,进而带动输出轴4转动并输出动力,Z1、Z2、Z3、Z4分别为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3、第三齿轮55、第四齿轮56的齿数,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4之间的传动比为1-(Z1*Z3)/(Z2*Z4)可通过调节Z1、Z2、Z3、Z4的值,灵活的调整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4之间的传动比,使得本实施例可满足不同传动比的要求,从而增加本实施例的泛用性。
进一步,第一传动组5还包括第一连接轴57,第一转动架2的两侧分别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相对设置,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中分别设置有第一轴承23和第二轴承24,第一齿圈52和第二齿圈54分别设置在第一轴承23和第二轴承24中,第二齿轮53和第三齿轮55通过第一连接轴57同轴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中分别安装了第一轴承23和第二轴承24,将第一齿圈52和第二齿圈54分别安装在第一轴承23和第二轴承24的内圈中,第一轴承23和第二轴承24可在第一齿圈52和第二齿圈54进行转动时,对其起到支撑作用,使其转动稳定,进而保证第一转动架2和输出轴4之间有稳定的传动比,利用第一连接轴57将第二齿轮53和第三齿轮55连接起来,保证第二齿轮53和第三齿轮55转动时的同步性,进一步确保第一转动架2和输出轴4之间传动比的稳定性。
进一步,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上均设置有第一挡圈25,两个第一挡圈25的内径均小于第一轴承23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挡圈25对第一轴承23进行轴向的限位,可进一步保证第一轴承23转动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第一挡圈25靠近第一轴承23或第二轴承24的一端沿周向设置有第三凸起251,第三凸起251与第一轴承23或第二轴承24的外圈接触。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挡圈25靠近第一轴承23或第二轴承24的一端设置了第三凸起251,第三凸起251与第一轴承23或第二轴承24的外圈接触,可将第一轴承23或第二轴承24的外圈压紧在第一转动架2上,进一步增强了对第一轴承23轴向定位的稳定性。
进一步,第一转动架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6、第二安装槽27,第一安装槽26与第二安装槽27相对设置,第一安装槽26和第二安装槽27中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61,第一安装孔261贯穿第一安装槽26和第二安装槽27,第一安装孔261与第一安装槽26、第二安装槽27同轴设置,第一安装槽26和第二安装槽27中分别设置有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第一连接轴57设置在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中,第一连接轴57通过轴肩对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进行轴向定位。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转动架2的两侧分别开设了第一安装槽26和第二安装槽27,在第一安装槽26和第二安装槽27中分别安装了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并将第一连接轴57设置在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中,利用第一连接轴57的轴肩将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卡住,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也通过第一连接轴57的轴肩对第一连接轴57进行轴向定位,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在第一连接轴57转动时对其进行支撑,保证第一连接轴57转动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二齿轮53和第三齿轮55同步转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挡圈28,第二挡圈2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挡圈28分别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的两侧,两个第二挡圈28分别位于第一安装槽26和第二安装槽27的外侧,第一连接轴57贯穿两个的第二挡圈28,两个第二挡圈28分别与第三轴承262、第四轴承263的外圈接触。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转动架2的两侧均安装了第二挡圈28,利用第二挡圈28对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的完全进行轴向定位,将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的外圈分别压紧在第一安装槽26和第二安装槽27中,防止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发生轴向的晃动,进一步保证第一连接轴57转动时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二齿轮53和第三齿轮55同步转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输出轴4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输出轴4的中部转动设置在箱体1上,输出轴4另一端从箱体1中伸出,第一转动架2一端转动设置在箱体1上,第一转动架2的另一端与输出轴4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将输出轴4的一端转动安装在第一转动架2上,另一端贯穿箱体1从箱体1中穿出输出动力,第一转动架2可对输出轴4安装在第一转动架2上的一端起到定位作用,可增强输出轴4转动时的稳定性,第一转动架2的另一端转动安装在箱体1上,第一转动架2的一端通过输出轴4转动安装在箱体1上,使得箱体1对第一转动架2支撑稳定,从而保证第一转动架2转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第一转动架2上设置有第三安装槽29,第三安装槽29中设置有第五轴承291,输出轴4的一端设置在第五轴承291中。
本实施例中,将第五轴承291安装在第三安装槽29中,并将输出轴4的一端安装在第五轴承291中,第五轴承291可在输出轴4转动时对输出轴4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保证输出轴4转动时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一转动架2和输入轴6之间传动比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进一步,还包括输入轴6,输入轴6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输入轴6用于为第一转动架2相对与箱体1的相对转动输入动力。
本实施例中,通过输入轴6向第一转动架2输入动力,使其进行转动,输入轴6的设置使得外部动力输入便捷,提高了本实施例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
如图5~6所示,一种定轴变速器,包括箱体1;
第一转动架2,第一转动架2转动设置在箱体1上;
第一固定轴3,第一固定轴3固定设置在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与第一转动架2绕箱体1转动的转轴同轴;
输出轴4,输出轴4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或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与输出轴4同轴设置;
第一传动组5,第一传动组5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一传动组5用于将第一转动架2和输出轴4联动。
进一步,第一传动组5包括第一齿轮51,第一齿轮51与箱体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轴3与第一齿轮51同轴固定连接;
第一齿圈52,第一齿圈52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一齿轮51与第一齿圈52啮合连接;
第二齿轮53,第二齿轮53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二齿轮53与第一齿圈52啮合连接;
第二齿圈54,第二齿圈54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
第三齿轮55,第三齿轮55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三齿轮55与第二齿轮53同轴固定连接,第三齿轮55与第二齿圈54啮合连接;
第四齿轮56,第四齿轮56与输出轴4同轴固定连接,第四齿轮56与第二齿圈52啮合连接,第四齿轮56与第一齿轮51同轴设置。
本实施例中,向第一转动架2施加动力使其转动,由于第一齿轮51固定,第一齿圈52在随第一转动架2转动的同时,还会发生自转,并带动第二齿轮53转动,由于第二齿轮53与第三齿轮55同轴固定连接,所以第三齿轮55会与第二齿轮53同步转动,并驱动第二齿圈54带动第四齿轮56转动,进而带动输出轴4转动并输出动力,Z1、Z2、Z3、Z4分别为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3、第三齿轮55、第四齿轮56的齿数,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4之间的传动比为1-(Z1*Z3)/(Z2*Z4)可通过调节Z1、Z2、Z3、Z4的值,灵活的调整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4之间的传动比,使得本实施例可满足不同传动比的要求,从而增加本实施例的泛用性。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配重块7,第一配重块7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的侧面。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转动架2的侧面安装了第一配重块7,使得第一转动架2在转动时可保持动平衡,增强了第一转动架2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还包括输入轴6、第五齿轮61、第六齿轮62,输入轴6转动设置在箱体1上,第五齿轮61与输入轴6同轴固定连接,第六齿轮62与第一转动架2固定连接,第六齿轮62的轴线与第一转动架2的转轴同轴,第五齿轮61与第六齿轮62啮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输入轴6经第五齿轮61、第六齿轮62向第一转动架2输入动力,使得第一转动架2的轴向结构更为紧凑,同时输入轴6在箱体1上的固定位置进行转动,输入轴6的转动位置不会随第一转动架2的转动发生改变,使得外部动力源与输入轴6的连接得到简化,提高了本实施例的实用性。
进一步,输出轴4贯穿第一转动架2和箱体1,第一转动架2转动设置在输出轴4上,输出轴4贯穿第一齿轮51和第四齿轮56,输出轴4的两端分别从箱体1的两侧穿出。
本实施例中,输出轴4贯穿第一转动架2、第一齿轮51、第四齿轮56以及箱体1,输出轴4的两端分别从箱体1的两侧穿出,使得输出轴4的两端均可输出动力,使得动力输出方向的选择更为灵活,可以适应不同的动力输出方向的要求,增加了本实施例的泛用性。
实施例三
如图7~8所示,一种定轴变速器,包括箱体1;
第一转动架2,第一转动架2转动设置在箱体1上;
第一固定轴3,第一固定轴3固定设置在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与第一转动架2绕箱体1转动的转轴同轴;
输出轴4,输出轴4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或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与输出轴4同轴设置;
第一传动组5,第一传动组5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一传动组5用于将第一转动架2和输出轴4联动。
进一步,第一传动组5包括第七齿轮81、第八齿轮82、第九齿轮83、第十齿轮84,第七齿轮81与第一固定轴3同轴固定连接,第八齿轮82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九齿轮83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八齿轮82与第九齿轮83同轴固定连接,第十齿轮84与输出轴4同轴固定连接,第八齿轮82与第七齿轮81啮合,第九齿轮83与第十齿轮84啮合。
本实用新型中,对第一转动架2施加动力驱动其转动,第八齿轮82、第九齿轮83在第一转动架2的带动下也开始转动,由于第八齿轮82与第一齿轮啮合,第八齿轮82与第九齿轮83同轴固定连接,且第十齿轮84与第九齿轮83啮合,第十齿轮84与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所以对第一转动架2施加的动力在第一传动组的传动下驱动输出轴转动,且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之间具有稳定的传动比,该传动比与第七齿轮81的齿数Z5、第八齿轮82的齿数Z6、第九齿轮83的齿数Z7、第十齿轮84的齿数Z8相关,该传动比为1-(Z5* Z7)/(Z6* Z8),当Z5* Z7与Z6* Z8的比值接近于1时,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之间可以获得较大的传动比,采用第八齿轮82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九齿轮83与第十齿轮84啮合的形式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为紧凑,进一步缩小了本实用新型的体积,使得本实用新型可在更小的工作空间内进行使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泛用性。
进一步,第八齿轮82、第九齿轮83的数量均为三个,三个第八齿轮82位于以第一固定轴3为圆心的圆周上,三个第八齿轮82沿该圆周的周向均匀设置,三个第九齿轮83位于以第一固定轴3为圆心的圆周上,三个第九齿轮83中沿该圆周的周向均匀设置,三个第八齿轮82与三个第九齿轮83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中,将第八齿轮82、第九齿轮83的数量均设置成3个,并且沿以第一固定轴为圆心的周向均匀设置,使得第一传动组的传动更为稳定,进而保证第一传动架与输出轴之间传动比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进一步,第一转动架2包括第一安装板86、第二安装板87、第三安装板88,第一安装板转动设置在第七齿轮81上,第一安装板86和第二安装板87之间、第二安装板87和第三安装板88之间均通过第一连接块89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一安装轴810,第一安装轴81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安装轴810均贯穿第一安装板86、第二安装板87、第三安装板88,每个第一安装轴810上均同轴固定设置一个第八齿轮82和一个第九齿轮83,第八齿轮82位于第一安装板86与第二安装板87之间,第九齿轮83位于第二安装板87与第三安装板88之间。
本实施例中,利用三个第一安装轴810贯穿第一安装板86、第二安装板87、第三安装板88并将第一安装板86、第二安装板87、第三安装板88固定在一起构成第一转动架2,带动第八齿轮82、第九齿轮83进行转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提高了第一转动架2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四
如图9~10所示,一种定轴变速器,包括箱体1;
第一转动架2,第一转动架2转动设置在箱体1上;
第一固定轴3,第一固定轴3固定设置在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与第一转动架2绕箱体1转动的转轴同轴;
输出轴4,输出轴4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或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与输出轴4同轴设置;
第一传动组5,第一传动组5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一传动组5用于将第一转动架2和输出轴4联动。
进一步,第一传动组包括第七齿轮81、第八齿轮82、第九齿轮83、第十齿轮84,第七齿轮81与第一固定轴3同轴固定连接,第八齿轮82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九齿轮83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八齿轮82与第九齿轮83同轴固定连接,第十齿轮84与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第八齿轮82与第七齿轮81啮合,第九齿轮83与第十齿轮84啮合,输出轴4贯穿第七齿轮81和第十齿轮84。
本实用新型中,对第一转动架2施加动力驱动其转动,第八齿轮82、第九齿轮83在第一转动架2的带动下也开始转动,由于第八齿轮82与第一齿轮啮合,第八齿轮82与第九齿轮83同轴固定连接,且第十齿轮84与第九齿轮83啮合,第十齿轮84与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所以对第一转动架2施加的动力在第一传动组的传动下驱动输出轴转动,且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之间具有稳定的传动比,该传动比与第七齿轮81的齿数Z5、第八齿轮82的齿数Z6、第九齿轮83的齿数Z7、第十齿轮84的齿数Z8相关,该传动比为1-(Z5* Z7)/(Z6* Z8),当Z5* Z7与Z6* Z8的比值接近于1时,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之间可以获得的较大的传动比,采用第八齿轮82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九齿轮83与第十齿轮84啮合的形式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为紧凑,进一步缩小本实用新型的体积,使得本实用新型可在更小的工作空间内进行使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泛用性。
进一步,第一转动架2上还设置有第二配重块85。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转动架2上安装了第二配重块85,使得第一转动架2在转动时可保持动平衡,增强了第一转动架2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五
如图11~12所示,一种定轴变速器,包括箱体1;
第一转动架2,第一转动架2转动设置在箱体1上;
第一固定轴3,第一固定轴3固定设置在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与第一转动架2绕箱体1转动的转轴同轴;
输出轴4,输出轴4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或箱体1上,第一固定轴3与输出轴4同轴设置;
第一传动组5,第一传动组5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一传动组5用于将第一转动架2和输出轴4联动。
进一步,第一传动组包括第七齿轮81、第八齿圈、第九齿圈、第十齿轮84,第七齿轮81与第一固定轴3同轴固定连接,第八齿圈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九齿圈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上,第八齿圈与第九齿圈同轴固定连接,第十齿轮84与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第八齿圈与第七齿轮81啮合,第九齿圈与第十齿轮84啮合。
本实用新型中,对第一转动架2施加动力驱动其转动,第八齿圈、第九齿圈在第一转动架2的带动下也开始转动,由于第八齿圈与第一齿轮啮合,第八齿圈与第九齿圈同轴固定连接,且第十齿轮84与第九齿圈啮合,第十齿轮84与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所以对第一转动架2施加的动力在第一传动组的传动下驱动输出轴转动,且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之间具有稳定的传动比,该传动比与第七齿轮81的齿数Z5、第八齿圈的齿数Z6、第九齿圈的齿数Z7、第十齿轮84的齿数Z8相关,该传动比为1-(Z5* Z7)/(Z6* Z8),当Z5* Z7与Z6* Z8的比值接近于1时,第一转动架2与输出轴之间可以获得较大的传动比,采用第八齿圈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九齿圈与第十齿轮84啮合的形式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为紧凑,进一步缩小本实用新型的体积,使得本实用新型可在更小的工作空间内进行使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泛用性。
进一步,第一转动架2内部为空心圆柱结构,还包括齿圈安装架91、第九轴承92、第十轴承93,第八齿圈和第九齿圈设置在齿圈安装架91上,第九轴承92和第十轴承93同轴设置在第一转动架2内部,齿圈安装架91设置在第九轴承92和第十轴承93的内圈,第八齿圈和第九齿圈与输出轴4偏心设置。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转动架2内部为设置成空心圆柱结构,将齿圈安装架91安装在第九轴承92和第十轴承93的内圈,利用齿圈安装架91对第八齿圈和第九齿圈进行安装定位,使得第八齿圈和第九齿圈转动时稳定可靠,进一步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
第一转动架(2),所述第一转动架(2)转动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
第一固定轴(3),所述第一固定轴(3)固定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所述第一固定轴(3)与所述第一转动架(2)绕所述箱体(1)转动的转轴同轴;
输出轴(4),所述输出轴(4)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或箱体(1)上,所述第一固定轴(3)与所述输出轴(4)同轴设置;
第一传动组(5),所述第一传动组(5)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上,所述第一传动组(5)用于将第一转动架(2)和所述输出轴(4)联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5)包括第七齿轮(81)、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第九齿轮或第九齿圈、第十齿轮(84),所述第七齿轮(81)与所述第一固定轴(3)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上,所述第九齿轮或第九齿圈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上,所述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与所述第九齿轮或第九齿圈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十齿轮(84)与所述输出轴(4)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八齿轮或第八齿圈与所述第七齿轮(81)啮合,所述第九齿轮或第九齿圈与所述第十齿轮(84)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5)包括第一齿轮(51),所述第一齿轮(51)与所述箱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轴(3)与所述第一齿轮(51)同轴固定连接;
第一齿圈(52),所述第一齿圈(52)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上,所述第一齿轮(51)与所述第一齿圈(52)啮合连接;
第二齿轮(53),所述第二齿轮(53)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上,所述第二齿轮(53)与所述第一齿圈(52)啮合连接;
第二齿圈(54),所述第二齿圈(54)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上;
第三齿轮(55),所述第三齿轮(55)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上,所述第三齿轮(55)与所述第二齿轮(53)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55)与所述第二齿圈(54)啮合连接;
第四齿轮(56),所述第四齿轮(56)与所述输出轴(4)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齿轮(56)与所述第二齿圈(54)啮合连接,所述第四齿轮(56)与所述第一齿轮(51)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5)还包括第一连接轴(57),所述第一转动架(2)的两侧分别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22),所述第一凸起(21)和所述第二凸起(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凸起(21)和所述第二凸起(22)中分别设置有第一轴承(23)和第二轴承(24),所述第一齿圈(52)和所述第二齿圈(5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23)和所述第二轴承(24)中,所述第二齿轮(53)和所述第三齿轮(55)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57)同轴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1)和所述第二凸起(22)上均设置有第一挡圈(25),两个所述第一挡圈(25)的内径均小于所述第一轴承(23)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架(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6)、第二安装槽(27),所述第一安装槽(26)与所述第二安装槽(27)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槽(26)和所述第二安装槽(27)中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61),所述第一安装孔(261)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槽(26)和所述第二安装槽(27),所述第一安装孔(261)与所述第一安装槽(26)、所述第二安装槽(27)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槽(26)和所述第二安装槽(27)中分别设置有第三轴承(262)和第四轴承(263),所述第一连接轴(57)设置在所述第三轴承(262)和所述第四轴承(263)中,所述第一连接轴(57)通过轴肩对所述第三轴承(262)和所述第四轴承(263)进行轴向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4)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上,所述输出轴(4)的中部转动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所述输出轴(4)另一端从所述箱体(1)中伸出,所述第一转动架(2)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所述第一转动架(2)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轴(4)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轴(6),所述输入轴(6)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上,所述输入轴(6)用于为所述第一转动架(2)相对与所述箱体(1)的相对转动输入动力。
9.根据权利要求3 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轴(6)、第五齿轮(61)、第六齿轮(62),所述输入轴(6)转动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所述第五齿轮(61)与所述输入轴(6)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六齿轮(62)与所述第一转动架(2)固定连接,所述第六齿轮(6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架(2)的转轴同轴,所述第五齿轮(61)与所述第六齿轮(62)啮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4)贯穿所述第一转动架(2)和所述箱体(1),所述第一转动架(2)转动设置在所述输出轴(4)上,所述输出轴(4)贯穿所述第一齿轮(51)和所述第四齿轮(56),所述输出轴(4)的两端分别从所述箱体(1)的两侧穿出。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架(2)包括第一安装板(86)、第二安装板(87)、第三安装板(88),所述第一安装板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七齿轮(81)上,所述第一安装板(86)和所述第二安装板(87)之间、所述第二安装板(87)和所述第三安装板(88)之间均通过第一连接块(89)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一安装轴(810),所述第一安装轴(810),所述第一安装轴(810)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板(86)、所述第二安装板(87)、所述第三安装板(88),所述第一安装轴(810)上同轴固定设置有所述第八齿轮(82)和所述第九齿轮(83),所述第八齿轮(82)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86)与所述第二安装板(87)之间,所述第九齿轮(83)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板(87)与所述第三安装板(88)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齿轮(82)、所述第九齿轮(83)的数量均为三个,三个所述第八齿轮(82)位于以所述第一固定轴(3)为圆心的圆周上,三个所述第八齿轮(82)沿该圆周的周向均匀设置,三个所述第九齿轮(83)位于以所述第一固定轴(3)为圆心的圆周上,三个所述第九齿轮(83)中沿该圆周的周向均匀设置,三个所述第八齿轮(82)与三个所述第九齿轮(83)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安装轴(810)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第一安装轴(810)上均同轴固定设置一个所述第八齿轮(82)和一个所述第九齿轮(83)。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定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架(2)内部为空心圆柱结构,还包括齿圈安装架(91)、第九轴承(92)、第十轴承(93),所述第八齿圈和所述第九齿圈均设置在所述齿圈安装架(91)上,所述第九轴承(92)和所述第十轴承(93)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架(2)内部,所述齿圈安装架(91)设置在所述第九轴承(92)和所述第十轴承(93)的内圈,所述第八齿圈和所述第九齿圈均与所述输出轴(4)偏心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79844.9U CN210949710U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一种定轴变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79844.9U CN210949710U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一种定轴变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49710U true CN210949710U (zh) | 2020-07-07 |
Family
ID=71390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779844.9U Active CN210949710U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一种定轴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4971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07656A (zh) * | 2019-05-28 | 2019-08-09 | 保定启晨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定轴变速器 |
-
2019
- 2019-05-28 CN CN201920779844.9U patent/CN21094971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07656A (zh) * | 2019-05-28 | 2019-08-09 | 保定启晨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定轴变速器 |
CN110107656B (zh) * | 2019-05-28 | 2024-07-09 | 保定启晨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定轴变速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48048B2 (en) | Thickness-variable transmission structure for robot joint | |
CN104482130A (zh) | 一种含有等高齿弧齿锥齿轮的rv减速器 | |
CN210949710U (zh) | 一种定轴变速器 | |
CN207715681U (zh) | 一种谐波减速器 | |
CN106461051A (zh) | 差动装置 | |
CN110107656B (zh) | 一种定轴变速器 | |
JP6764042B2 (ja) | 中空型ハイポサイクロイド遊星減速機 | |
CN217207571U (zh) | 复合轮系减速器 | |
CN109723773B (zh) | 无级变速器 | |
CN208734819U (zh) | 行星减速机 | |
CN210265706U (zh) | 全密封式一体型中空式rv减速机 | |
CN109654207B (zh) | 无级变速器 | |
CN112343972A (zh) | 一种活齿与固定齿复合传动无侧隙的减速器 | |
CN111442066A (zh) | 一种错齿行星减速机 | |
TWM553382U (zh) | 行星齒輪減速機構 | |
CN108799418A (zh) | 一种行星减速机 | |
CN116412232A (zh) | 一种具有双输入双输出的行星齿轮减速器 | |
CN114425786B (zh) | 一种自重构空间细胞机器人的能力聚集传动装置 | |
CN209212895U (zh) | 摆轮传动组件、减速单元和减速器 | |
CN205446569U (zh) | 缝盘机上用的微型行星减速器 | |
CN208634292U (zh) | 一种行星减速机 | |
CN110206855B (zh) | 一种大传动比减速方法及装置 | |
CN210920010U (zh) | 一种硬齿面刚轮的谐波差速器 | |
CN207454674U (zh) | 一种速差传动机构及速差减速机 | |
CN208605580U (zh) | 一种新型三分支非圆齿轮无级变速传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