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30866U - 烹饪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烹饪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30866U
CN210930866U CN201921467814.0U CN201921467814U CN210930866U CN 210930866 U CN210930866 U CN 210930866U CN 201921467814 U CN201921467814 U CN 201921467814U CN 210930866 U CN210930866 U CN 2109308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body
pot
support frame
support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6781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韦铭
刘化勇
邢胜华
罗飞龙
邝坚
瞿月红
羊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6781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308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308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308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装置,该烹饪装置包括煲体和煲盖,煲盖旋转连接于煲体的顶部,煲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煲盖与煲体的连接处和支撑架位于煲体同一侧,支撑架包括远离煲体底部中心的外支撑处;煲盖相对煲体旋转至最大角度时,煲盖与煲体限位抵靠,形成有限位处;限位处在支撑架的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相较于外支撑处靠近煲体底部中心。通过在煲体的底部设置支撑架,可以在煲盖的开盖作用力较大,导致煲体有向远离煲体的中心倾倒的趋势时,支撑于煲体,以使煲体受力平衡,进而使得开盖更加稳定。另外,将支撑架与煲体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尺寸的支撑架,也可以便于在支撑架发生损坏时,对支撑架进行维修和更换。

Description

烹饪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电饭煲、压力锅和料理机等厨具一般包括煲体和煲盖,煲盖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煲体上,转轴上套设有扭簧,扭簧的一个自由端固定在煲体上,另外一个自由端固定在煲盖上。在开盖时,触动开盖按钮,煲盖依靠扭簧弹开。由于扭簧的弹力不好控制,当扭簧弹力太小时,会造成煲盖不能完全弹开,而当扭簧的弹力太大时,会造成煲盖完全打开后,继续带动煲体后跳,从而使得厨具发生倾倒,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装置,以解决烹饪装置开盖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煲体和煲盖,所述煲盖旋转连接于所述煲体的顶部,所述煲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煲盖与所述煲体的连接处和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煲体同一侧,所述支撑架包括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的内支撑处和远离所述煲体底部中心的外支撑处;其中,所述煲盖相对所述煲体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所述煲盖与所述煲体限位抵靠,形成有限位处;所述限位处在所述支撑架的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相较于所述外支撑处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煲体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煲体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限位处在所述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到所述外支撑处的距离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
可选地,所述煲体底部进一步凸出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相对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所述支撑架抵靠在所述支撑部上,与所述支撑部共同支撑于所述支撑平面;其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煲体底部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煲体底部或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板支撑于所述支撑平面。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为插板,所述煲体底部或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板插设于所述插槽中。
可选地,所述煲体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煲盖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一凸起,所述煲盖相对所述煲体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于所述凸起;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凸起的接触处即所述限位处。
可选地,所述煲体底部进一步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架共同支撑于所述支撑平面,所述底座在所述支撑平面的垂直投影相较于所述限位处在所述支撑平面的垂直投影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
可选地,所述煲盖和所述煲体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阻尼器,另一个上设置有抵接件,所述抵接件包括弧形表面,在所述煲盖相对所述煲体旋转开盖的过程中,所述阻尼器滑动抵接于所述弧形表面。
可选地,所述阻尼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阻尼器与所述弧形表面的间距相同,以共同抵接于所述抵接件;或者所述阻尼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阻尼器与所述弧形表面的间距不同,以在所述煲盖相对所述煲体旋转至未到达预设角度之前,部分阻尼器共同抵接于所述抵接件,在所述煲盖相对所述煲体旋转至超过预设角度之后,全部阻尼器共同抵接于所述抵接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煲体、煲盖和铰接轴,所述煲盖通过所述铰接轴旋转连接于所述煲体的顶部,所述煲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煲盖与所述煲体的连接处和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煲体同一侧,所述支撑架包括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的内支撑处和远离所述煲体底部中心的外支撑处;其中,所述铰接轴在所述支撑架的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相较于所述外支撑处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
可选地,所述铰接轴在所述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到所述外支撑处的距离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施例通过在煲体的底部上与煲盖与煲体的连接处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支撑架,从而可以在煲盖的开盖作用力较大,导致煲体有向远离煲体的中心倾倒的趋势时,支撑于煲体,以使煲体受力平衡,进而使得开盖更加稳定。另外,将支撑架与煲体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尺寸的支撑架,也可以便于在支撑架发生损坏时,对支撑架进行维修和更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圈Q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架与支撑部连接的局部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圈S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抵接件与煲盖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抵接件与煲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抵接件与轴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抵接件与煲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阻尼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接触头与活塞杆配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的接触头与活塞杆配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的接触头与活塞杆配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的接触头与活塞杆配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的接触头与活塞杆配合状态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圈Q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装置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者料理机等烹饪厨具。该烹饪装置具体可以包括煲体100和旋转连接于煲体100的煲盖200。煲体100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300,煲盖200与煲体100的连接处和支撑架300位于煲体100同一侧。支撑架300包括靠近煲体100底部中心的内支撑处A和远离煲体100底部中心的外支撑处B。煲盖200相对煲体100旋转至最大角度时,煲盖200与煲体100限位抵靠,形成有限位处。限位处在支撑架300的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相较于外支撑处B靠近煲体100底部中心。
通过在煲体100的底部上与煲盖200和煲体100的连接处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支撑架300,并设置限位处在支撑架300的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相较于外支撑处B靠近煲体100底部中心,可以在煲盖200的开盖作用力较大,导致煲体100有向远离煲体100的中心倾倒的趋势时,支撑于煲体100,以使煲体100受力平衡,进而使得开盖更加稳定。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300与煲体100可拆卸连接。通过此种设置方式,一方面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尺寸的支撑架300,另一方面也便于在支撑架300发生损坏时,对支撑架300进行维修和更换。
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架300可以与煲体100设置为一体结构,例如,可以在注塑形成煲体100的过程中,一起加工成型支撑架300,进而简化安装结构。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煲体100包括第一限位部120,煲盖200包括第二限位部250,第一限位部120包括一凸起122。煲盖200相对煲体100旋转至最大角度时,第二限位部250抵靠于凸起122,第二限位部250与凸起122的接触处即为限位处。通过设置凸起122可以用于限定煲盖200的最大旋转角度,从而可以防止煲盖200相对煲体100开盖的角度大于90度,进而造成煲体100倾倒。
其中,支撑平面为煲体100使用的过程中所放置的平面,该支撑平面与支撑架300的底面310位于同一平面上。支撑架300上的内支撑处A指得是支撑架300上距离煲体100的中心距离最小的点,支撑架300上的外支撑处B指得是支撑架300上距离煲体100的中心距离最大的点。如图1所示,限位处在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煲体10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外支撑处B与煲体10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处在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到外支撑处B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如图1所示,限位处在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外支撑处B之间的距离为H。在本实施例中,5mm≤H≤20mm。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煲体100底部进一步设置有支撑部130,支撑部130相对支撑架300靠近煲体100底部中心,支撑架300抵靠在支撑部130上,与支撑架300共同支撑于支撑平面。通过在煲体100的底部设置支撑部130,一方面可以增强支撑架300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大支撑架300与支撑平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支撑架300的着地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支撑架300包括支撑板320和安装部330,安装部330可拆卸安装于煲体100底部或支撑部130,支撑板320支撑于支撑平面。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支撑部130的底面上开设有插槽340,安装部330为插板,插板插设于插槽340中,以使得安装、拆卸更加便捷。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架与支撑部连接的局部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可以在支撑部130的侧面上开设插槽340,安装部330的一部分插设在插槽340中,安装部330的另一部分贴设在支撑部130的侧表面上并与支撑板320连接,以使支撑板320和支撑部130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又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煲体100的底部或者侧表面上开设插槽340,并将支撑架300与煲体100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螺钉等紧固件将支撑架300与支撑部130或者煲体100紧固连接,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支撑部130与煲体100底部一体成型。通过在煲体100的底部设置一体结构的支撑部130,一方面可以提升支撑部130与煲体100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烹饪装置的安装复杂度。
请继续参阅图1,煲体100底部进一步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底座140,底座140与支撑架300共同支撑于支撑平面,底座140在支撑平面的垂直投影相较于限位处在支撑平面的垂直投影靠近煲体100底部中心。通过设置多个用于支撑煲体100的底座140,可以将煲体100的底面与支撑平面间隔设置,一方面可以防止支撑平面上的杂质进入煲体100内部,另一方面也可以便于为煲体100散热。
为了进一步增强烹饪装置的开盖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还可以在煲盖200和煲体100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阻尼器110,另一个上设置有抵接件210。
其中,抵接件210包括弧形表面211,在煲盖200相对煲体100旋转开盖的过程中,阻尼器110滑动抵接于弧形表面211,形成有抵接处。抵接件210对阻尼器110的正压力方向与阻尼器110的阻尼力的反方向之间的夹角保持小于30度。
具体地,如图4所示,阻尼器110上的抵接处抵接于弧形表面211,抵接件210对阻尼器110的正压力方向为弧形表面211与抵接处的接触点处的法线方向,阻尼器110的阻尼力的反方向为阻尼器110的轴向,抵接件210对阻尼器110的正压力方向与阻尼器110的阻尼力的反方向之间的夹角保持小于30度,即图中的夹角θ小于30度。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抵接件210对阻尼器110的正压力方向与阻尼器110的阻尼力的反方向之间的夹角保持小于30度,可以使得阻尼器110所产生的阻尼力更大比例的用于抵消煲盖200开盖的反弹作用力,从而提升阻尼器110的阻尼力的利用效率,进而防止煲盖200转动速度过快发生倾倒,以提升开盖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阻尼器110固定设置在煲体100上,煲盖200通过转轴220旋转连接于煲体100的顶部,抵接件210设置在煲盖200上,并以转轴220为旋转中心相对煲体100旋转。在煲盖200相对煲体100旋转开盖的过程中,阻尼器110固定不动,抵接件210相对阻尼器110旋转,且阻尼器110与抵接件210的弧形表面211滑动抵接。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阻尼器110可以为直线液压阻尼器或直线气压阻尼器等。抵接件210上的弧形表面211为相对阻尼器110的凸表面。在煲盖200相对煲体100旋转开盖的过程中,抵接处与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设置抵接处与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并且阻尼器110的作用力臂逐渐增加,使得抵接件210对阻尼器110的反作用力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开盖速度平滑。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抵接件210套设在转轴220上。其中,转轴220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在本申请中,定义转轴220的横截面垂直于转轴220的轴线方向。如图5和图6所示,烹饪装置进一步包括轴套230和铰链弹簧240,轴套230套设于转轴220上,铰链弹簧240套设于轴套230上,轴套230能够防止铰链弹簧240与转轴220摩擦,从而能够增加转轴220与铰链弹簧240的使用寿命,并且轴套230还能够对铰链弹簧240进行限位,避免铰链弹簧240位移过大。
在本实施例中,抵接件210和轴套230可以为一体结构。参见图7,在其它实施例中,抵接件210和轴套230也可以为分体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抵接件210还可以只设有抵接部212,转轴220的横截面可以为D字形、矩形或者其它非圆形的形状,抵接件210与轴套230为一体结构,使得抵接件210装配于转轴220上时相对转轴220固定。
其中,如图9所示,图9是图1中的阻尼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阻尼器110包括缸体111和活塞杆112,活塞杆112设置于缸体111中,相对缸体111阻尼直线移动。
具体地,缸体111呈圆柱状,且在柱状缸体111的内部形成有腔体,腔体内填充有液态或者气态的介质,例如油或空气等。阻尼器110还包括活塞114,活塞114设置在腔体内,活塞杆112的一端与活塞114连接,另一端伸出腔体。
阻尼器110还进一步设有限流孔115、复位弹簧116、单向槽118和密封件119,限流孔115沿活塞杆112的移动方向贯穿设置于活塞114。复位弹簧116设置在活塞114背离活塞杆112的一侧,并位于活塞114和腔体底壁之间。密封件119设置于活塞114的外周且位于单向槽118靠近复位弹簧116的一端。当活塞杆112受力向靠近缸体111底端的方向移动时,密封件119被挤压以封堵单向槽118,使得介质只能经由限流孔115流入活塞114的另一侧的腔体中。当作用在活塞杆112上的外力消失时,复位弹簧116作用于活塞114,以使活塞114向远离缸体111底端的方向移动,密封件119被挤压以远离单向槽118,使得介质能够通过限流孔115和单向槽118流回到活塞114和腔体内壁之间,活塞杆112复位并持续抵接于抵接件210上。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缸体111固定在煲体100上,活塞杆112抵接于弧形表面211,以提供阻尼力。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活塞杆112固定设置在煲体100上,将缸体111抵接于弧形表面2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在活塞杆112外露于缸体111的一端设置有接触头113,活塞杆112通过接触头113间接与弧形表面211接触,以防止损坏活塞杆112。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接触头113和抵接件210与接触头113接触部分的材料均为塑料。在另一实施例中,接触头113和抵接件210与接触头113接触部分的材料中的一者为金属,另一者为塑料。例如,可以采用塑料制作接触头113,采用金属制作抵接件210。或者采用金属制作接触头113,采用塑料制作抵接件210。其中,塑料可以为例如POM(Paraformaldehyde,聚甲醛)、POM与尼龙的混合材料或POM与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的混合材料等,金属可以为不锈钢304、不锈钢201、不锈钢403或镀锌材料等。通过将接触头113和抵接件210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为由塑料制成,可以增强接触头113和抵接件210的耐磨程度,延长接触头113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接触头113远离缸体111的表面尺寸大于或等于活塞杆112远离缸体111的表面尺寸。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接触头113为圆柱平面头,且在接触头113远离活塞杆112的端面与外周面之间具有一圆角。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接触头113为圆柱平面头,其具有矩形的截面。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接触头113远离活塞杆112的端面与外周面之间具有一斜角。以上三种接触头113的结构可以使得接触头113具有较小的压力角,从而阻尼器110的阻尼力可以更大比例的用于抵消煲盖200开盖的反弹作用力,以提升阻尼器110的效率,并且接触头113与活塞杆112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润滑性较好。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接触头113的远离活塞杆112的末端也可以设置成螺钉头。或者,如图13所示,接触头113的远离活塞杆112的末端也可以设置成弧形头或者球头。此种类型结构的接触头113结构可以用于承受较大的载荷,且接触头113的耐磨损性能也更强。
当然,当抵接件210对接触头113的作用力较小时,也可以将接触头113远离活塞杆112的末端设置成尖头,以使接触头113与抵接件210线接触,进一步降低接触头113与活塞杆112之间的摩擦力。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接触头113设置成滚球或者滑轮等,以降低开盖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在以上实施例中,接触头113和活塞杆112均是可拆卸连接的,接触头113套设在活塞杆112上。其中,为了避免接触头113在相对抵接件210滑动的过程中发生脱落或者突变,如图9所示,在活塞杆112与接触头113接触的表面设置有倒扣环117。
其中,倒扣环117可以是整圈设置的,也可以是间断设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倒扣环117的数量为至少一环,通常将倒扣环117的数量设置为2-3环,以保证接触头113与活塞杆112的连接强度。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接触头113与活塞杆112还可以设置为一体结构。通过设置一体结构的接触头113和活塞杆112,可以减少阻尼器110的安装复杂度,且也可以使得活塞杆112与接触头113的连接更加稳定。
在以上实施例中,阻尼器110的数量为一个。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阻尼器110的数量还可以为至少两个。例如当煲盖200的质量超过1kg,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阻尼器110。其中,至少两个阻尼器110可以为相同规格,也可以为不同规格,在此不做限制。
参见图15,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阻尼器110与弧形表面211的间距相同,以共同抵接于抵接件210,从而增加作用于弧形表面211的阻尼力,降低单个阻尼器110的受力,延长阻尼器110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16,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阻尼器110与弧形表面211的间距不同,以在煲盖200相对煲体100旋转至未到达预设角度之前,部分阻尼器110共同抵接于抵接件210,在煲盖200相对煲体100旋转至超过预设角度之后,全部阻尼器110共同抵接于抵接件210,从而使得煲盖200相对煲体100旋转超过预设角度时,作用于弧形表面211的阻尼力增大,降低单个阻尼器110的受力,延长阻尼器110的使用寿命。
其中,预设角度的数值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例如,该预设角度可以为20°、30°、40°、50°、60°、70°或80°等。
以上实施例中,阻尼器110设置在煲体100上,抵接件210设置在煲盖200上。可以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阻尼器110和抵接件210也可以反过来设置,即,将阻尼器110设置在煲盖200上,将抵接件210设置在煲体100上,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7和图18,图1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抵接件210与煲盖200为一体结构,弧形表面211为相对阻尼器110的凹表面,在煲盖200相对煲体100旋转开盖的过程中,抵接处与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通过将抵接件210与煲盖200一体设置,能够避免占用转轴220上的空间,并且也可以使得抵接件210的结构更加稳固、可靠。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抵接件210自煲盖200朝向煲体100的表面上凸出设置。阻尼器11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超出于转轴22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并抵接于煲盖200上的弧形表面211。在煲盖200相对煲体100旋转开盖的过程中,煲盖200逐渐下压阻尼器110的接触头113,从而使得抵接处与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减小。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烹饪装置,请参阅图19,图1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400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烹饪装置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烹饪装置400是通过铰接轴410将煲体420和煲盖430旋转连接的。其中,铰接轴410在支撑架440的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相较于外支撑处B靠近煲体420底部中心。
通过在煲体420的底部上与煲盖430和煲体420的连接处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支撑架440,并设置铰接轴410在支撑架440的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相较于外支撑处B靠近煲体420底部中心,可以在煲盖430的开盖作用力较大,导致煲体420有向远离煲体420的中心倾倒的趋势时,支撑于煲体420,以使煲体420受力平衡,进而使得开盖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铰接轴410在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到外支撑处B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如图19所示,铰接轴410在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外支撑处B之间的距离为L。在本实施例中,5mm≤L≤20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包括煲体和煲盖,所述煲盖旋转连接于所述煲体的顶部,所述煲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煲盖与所述煲体的连接处和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煲体同一侧,所述支撑架包括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的内支撑处和远离所述煲体底部中心的外支撑处;
其中,所述煲盖相对所述煲体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所述煲盖与所述煲体限位抵靠,形成有限位处;所述限位处在所述支撑架的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相较于所述外支撑处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煲体可拆卸连接;或者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煲体为一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处在所述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到所述外支撑处的距离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底部进一步凸出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相对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所述支撑架抵靠在所述支撑部上,与所述支撑部共同支撑于所述支撑平面;其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煲体底部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煲体底部或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板支撑于所述支撑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插板,所述煲体底部或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板插设于所述插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煲盖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一凸起,所述煲盖相对所述煲体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于所述凸起;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凸起的接触处即所述限位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底部进一步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架共同支撑于所述支撑平面,所述底座在所述支撑平面的垂直投影相较于所述限位处在所述支撑平面的垂直投影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煲盖和所述煲体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阻尼器,另一个上设置有抵接件,所述抵接件包括弧形表面,在所述煲盖相对所述煲体旋转开盖的过程中,所述阻尼器滑动抵接于所述弧形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阻尼器与所述弧形表面的间距相同,以共同抵接于所述抵接件;或者
所述阻尼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阻尼器与所述弧形表面的间距不同,以在所述煲盖相对所述煲体旋转至未到达预设角度之前,部分阻尼器共同抵接于所述抵接件,在所述煲盖相对所述煲体旋转至超过预设角度之后,全部阻尼器共同抵接于所述抵接件。
11.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包括煲体、煲盖和铰接轴,所述煲盖通过所述铰接轴旋转连接于所述煲体的顶部,所述煲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煲盖与所述煲体的连接处和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煲体同一侧,所述支撑架包括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的内支撑处和远离所述煲体底部中心的外支撑处;
其中,所述铰接轴在所述支撑架的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相较于所述外支撑处靠近所述煲体底部中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轴在所述支撑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到所述外支撑处的距离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
CN201921467814.0U 2019-09-03 2019-09-03 烹饪装置 Active CN2109308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67814.0U CN210930866U (zh) 2019-09-03 2019-09-03 烹饪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67814.0U CN210930866U (zh) 2019-09-03 2019-09-03 烹饪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30866U true CN210930866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69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67814.0U Active CN210930866U (zh) 2019-09-03 2019-09-03 烹饪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308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930866U (zh) 烹饪装置
CN112438611A (zh) 烹饪装置
CN110074647B (zh) 煲盖及烹饪器具
CN210930822U (zh) 一种烹饪装置
KR100406679B1 (ko) 자동 완충경첩
CN210930823U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09798368U (zh) 阻尼器、门盖组件及洗衣机
WO2019105119A1 (zh) 一种阻尼装置、煲具以及具有阻尼结构的装置
CN211484109U (zh) 开盖缓冲结构和电饭煲
CN108606709B (zh) 一种紧凑型站立式阻尼装置
CN211534022U (zh) 传动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8580351U (zh) 一种用于家用电器的旋钮结构
CN209212518U (zh) 一种隔膜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微型电动隔膜泵
CN207940596U (zh) 一种使用可靠的连体式烹饪器具
CN217390508U (zh) 空气炸锅
CN208966946U (zh) 一种可扭转阻尼器装置
CN109381003B (zh) 电压力锅
CN210169711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748950U (zh) 一种操作轻便的烹饪器具
CN211722774U (zh) 烹饪器具
CN207370605U (zh) 转轴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018928U (zh) 烹饪器具
CN220365802U (zh) 一种稳定性高的液压缸体
CN220869122U (zh) 一种优化调节结构的铰链
CN215445801U (zh) 一种阻尼器、阻尼转动结构及桌面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