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气耗吸附式干燥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干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气耗吸附式干燥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吸附式干燥设备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为了达到吸附剂的再生效果,需要损耗进气10%左右的气耗量,造成了运行成本的增加,以及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无气耗吸附式干燥机。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气耗吸附式干燥机,包括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进气管、出气管、冷却器及汽水分离器,所述第一吸附塔及第二吸附塔均的进气口均各自通过管道与进气管相连,所述第一吸附塔及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均各自通过管道与出气管相连,所述第一吸附塔与进气管之间设置有所述冷却器及汽水分离器;所述第二吸附塔与进气管之间设置有所述冷却器及汽水分离器,所述第一吸附塔与出气管之间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吸附塔与出气管之间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一吸附塔与进气管之间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吸附塔与进气管之间设置有阀门。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利用第一吸附塔与第二吸附塔协同作用,一个干燥一个吸附,保证了气体的气耗量为零,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本装置中的冷却器是为了对气体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避免气体温度太高而损坏第一吸附塔或第二吸附塔内的填料,因为气体降温后可能会有部分液体产生,利用汽水分离器将液体分离出来。
可选的,还包括调节阀、加热器及气体回收模组;所述阀门为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第四截止阀、第五截止阀、第六截止阀、第七截止阀及第八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设置于第一吸附塔的出气口与出气管之间,所述第二截止阀设置于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与出气管之间;所述气体回收模组一端与进气管相接,气体回收模组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吸附塔及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相接,所述气体回收模组与第一吸附塔之间设置有第三截止阀,所述气体回收模组与第二吸附塔之间设置有第四截止阀;所述加热器一端与进气管相接,加热器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管道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及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相接,所述加热器与第一吸附塔之间设置有第五截止阀,所述加热器与第二吸附塔之间设置有第六截止阀;所述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与汽水分离器之间设置有第七截止阀,所述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与汽水分离器之间设置有第八截止阀。
这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
可选的,还包括调节阀、第三吸附塔及加热器;所述阀门为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第四三通阀、第五三通阀及第六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设置于第一吸附塔的出气口与出气管之间,所述第二三通阀设置于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与出气管之间,所述第三三通阀设置于第三吸附于出气管之间,所述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及第三三通阀之间相互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及第三三通阀均通过调节阀与所述出气管之间;所述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通过第四三通阀与进气管相接,所述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通过第五三通阀与进气管相接,所述第三吸附塔的进气口通过第六三通阀与进气管相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第五三通阀及第六三通阀相互导通;所述第一吸附塔与第四三通阀之间设置有冷却器及汽水分离器,所述第二吸附塔与第五三通阀之间设置有冷却器及汽水分离器,所述第三吸附塔及第六三通阀之间设置有冷却器及汽水分离器。
这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通过三个吸附塔的组合使用,使制备的干燥气的性能大幅改善,制得气体的压力露点可在原有基础上降低15%,原则采用更多的吸附塔来组合使用,可以使气体的压力露点降得更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第一吸附塔与第二吸附塔协同作用,一个干燥一个吸附,保证了气体的气耗量为零,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第一吸附塔吸附时的气流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第二吸附塔吸附时的气流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5是实施例2中第二吸附塔再生时的气流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第三吸附塔再生时的气流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中第一吸附塔再生时的气流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01、第一吸附塔,102、第二吸附塔,103、第三吸附塔,2、加热器,3、调节阀,4、气体回收模组,5、冷却器,6、汽水分离器,701、第一截止阀,702、第二截止阀,703、第三截止阀, 704、第四截止阀,705、第五截止阀,706、第六截止阀,707、第七截止阀,708、第八截止阀,801、第一三通阀,802、第二三通阀,803、第三三通阀,804、第四三通阀,805、第五三通阀,806、第六三通阀,9、进气管,10、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包括第一吸附塔101、第二吸附塔102、进气管9、出气管10、冷却器5、汽水分离器6、调节阀3、加热器2及气体回收模组4;还包括第一截止阀701、第二截止阀702、第三截止阀703、第四截止阀 704、第五截止阀705、第六截止阀706、第七截止阀707及第八截止阀708;第一截止阀701设置于第一吸附塔101的出气口与出气管10之间,第二截止阀702设置于第二吸附塔102的出气口与出气管10之间;气体回收模组4一端与进气管9相接,气体回收模组4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管道与第一吸附塔101及第二吸附塔102的进气口相接,气体回收模组4与第一吸附塔101之间设置有第三截止阀703,气体回收模组4与第二吸附塔102 之间设置有第四截止阀704;加热器2一端与进气管9相接,加热器2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管道第一吸附塔101的进气口及第二吸附塔102的进气口相接,加热器2与第一吸附塔101之间设置有第五截止阀705,加热器2 与第二吸附塔102之间设置有第六截止阀706;第一吸附塔101的进气口与汽水分离器6之间设置有第七截止阀707,第二吸附塔102的出气口与汽水分离器6之间设置有第八截止阀708。
第一阶段,如附图2所示,第一附塔101吸附第二吸附塔102再生,压缩空气从进气管9进入,一部分压缩空气经过调节阀3进入气体回收模组4,一部压缩空气(约为总气体的15%,简称再生气)进入加热器2,被加热至120~180℃,然后高温再生气经由第六截止阀706进入第二吸附塔102,对第二吸附塔102内的吸附剂进行加热干燥脱水,然后再生气经由第四截止阀704进入气体回收模组4,汇合进气,进入冷却器5降温,使混合气凝结水,然后进入气水分离器6,分离气和水(水由气水分离器 6排出),然后压缩空气经由第七截止阀707进入第一吸附塔101干燥脱水,然后经过第一截止阀701进入出气管10,以便后端使用;
第二阶段,如附图3所示,第二吸附塔102吸附第一吸附塔101再生,压缩空气从进气管9进入,一部分压缩空气经过调节阀3进入气体回收模组4,一部压缩空气(约为总气体的15%,简称再生气)进入加热器2,被加热至120~180℃,然后高温再生气经由第五截止阀705进入第一吸附塔101,对第一吸附塔101内的吸附剂进行加热干燥脱水,然后再生气经由第三截止阀703进入气体回收模组4,汇合进气,进入冷却器5降温,使混合气凝结水,然后进入气水分离器6,分离气和水(水由气水分离器 6排出),然后压缩空气经由第八截止阀708进入第二吸附塔102干燥脱水,然后经过第二截止阀702进入出气管10,以便后端使用;
需要对上述内容进行说明的是,附图2及附图3中箭头方向为气流的走向,被涂黑的截止阀代表该截止阀处于关闭的状态,未涂黑的截止阀代表处于开启状态。
本案中的气体回收模组4实际上专利CN2018215557596中所示的引流装置(该专利文献中附图标记序号为9),引流装置的进气端口(该专利文献中附图标记序号为901)与调节阀3相接,引流装置的出气端口(该专利文献中附图标记序号为902)与冷却器5相接,侧接端口(该专利文献中附图标记序号为903)与第一吸附塔101及第二吸附塔102相接。
实施例2
如附图4所示,包括第一吸附塔101、第二吸附塔102、进气管9、出气管10、冷却器5、汽水分离器6、调节阀3、第三吸附塔103及加热器2;还包括第一三通阀801、第二三通阀802、第三三通阀803、第四三通阀 804、第五三通阀805及第六三通阀806;第一三通阀801设置于第一吸附塔101的出气口与出气管10之间,第二三通阀802设置于第二吸附塔102 的出气口与出气管10之间,第三三通阀803设置于第三吸附于出气管10 之间,第一三通阀801、第二三通阀802及第三三通阀803之间相互连通;第一三通阀801、第二三通阀802及第三三通阀803均通过调节阀3与出气管10之间;第一吸附塔101的进气口通过第四三通阀804与进气管9 相接,第二吸附塔102的进气口通过第五三通阀805与进气管9相接,第三吸附塔103的进气口通过第六三通阀806与进气管9相接,第四三通阀 804、第五三通阀805及第六三通阀806相互导通;第一吸附塔101与第四三通阀804之间设置有冷却器5及汽水分离器6,第二吸附塔102与第五三通阀805之间设置有冷却器5及汽水分离器6,第三吸附塔103及第六三通阀806之间设置有冷却器5及汽水分离器6。
如附图5所示,第一吸附塔101主吸附、第二吸附塔102再生、第三吸附塔103次吸附;压缩空气从进气管9进入,然后通过第四三通阀804、气水分离器6、冷却器5进入第一吸附塔101,进行吸附干燥脱水,然后流经加热器2(加热器2不开启),约85%的成品气经调节阀3,流往出气管10,约15%的压缩空气(再生气)经过第二三通阀802,进入加热器2,把空气加热到120~180℃,进入第二吸附塔102,对第二吸附塔102内的吸附剂进行加热脱水,然后进入冷却器5,使再生气降温凝结水,然后进入气水分离器6,分离气和水(水由气水分离器6排出),然后经过第五三通阀805、第六三通阀806、气水分离器6、冷却器5进入第三吸附塔103,再生气进行吸附干燥脱水,然后流经加热器2(加热器2不开启)、第三三通阀803汇合从调节阀3流过来的成品气,然后进入出气管10。
如附图6所示,第二吸附塔102主吸附、第三吸附塔103再生、第一吸附塔101次吸附;压缩空气从进气管9进入,然后通过第五三通阀805、气水分离器6、冷却器5进入第二吸附塔102,进行吸附干燥脱水,然后流经加热器2(加热器2不开启),约85%的成品气经调节阀3,流往出气管10,约15%的压缩空气(再生气)经过第三三通阀803,进入加热器2,把空气加热到120~180℃,进入第三吸附塔103,对第三吸附塔103内的吸附剂进行加热脱水,然后进入冷却器5,使再生气降温凝结水,然后进入气水分离器6,分离气和水(水由气水分离器6排出),然后经过第六三通阀806、第四三通阀804、气水分离器6、冷却器5进入第一吸附塔101,再生气进行吸附干燥脱水,然后流经加热器2(加热器2不开启)、第一三通阀801汇合从调节阀3流过来的成品气,然后进入出气管10;
如图7所示,第三吸附塔103主吸附、第一吸附塔101再生、第二吸附塔102次吸附;压缩空气从进气管9进入,然后通过第六三通阀806、气水分离器6、冷却器5进入第三吸附塔103,进行吸附干燥脱水,然后流经加热器2(加热器2不开启),约85%的成品气经调节阀3,流往出气管10,约15%的压缩空气(再生气)经过第一三通阀801,进入加热器2,把空气加热到120~180℃,进入第一吸附塔101,对第一吸附塔101内的吸附剂进行加热脱水,然后进入冷却器5,使再生气降温凝结水,然后进入气水分离器6,分离气和水(水由气水分离器6排出),然后经过第四三通阀804、第五三通阀805、气水分离器6、冷却器5进入第二吸附塔102,再生气进行吸附干燥脱水,然后流经加热器2(加热器2不开启)、第二三通阀802汇合从调节阀3流过来的成品气,然后进入出气管10;
实施例2通过三个吸附塔的组合使用,使制备的干燥气的性能大幅改善,制得气体的压力露点可在原有基础上降低1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