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89137U -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89137U
CN210889137U CN201921287937.6U CN201921287937U CN210889137U CN 210889137 U CN210889137 U CN 210889137U CN 201921287937 U CN201921287937 U CN 201921287937U CN 210889137 U CN210889137 U CN 210889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jacket
exhaust manifold
jacket
engine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879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国昌
姜恩伟
孙明陆
刘东航
陈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12879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89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89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89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发动机领域,公开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该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包括缸盖水套和排气歧管水套,缸盖水套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排气歧管水套上设置有与第一出水口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以及与第二进水口连通的第二出水口,第一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之间以及第二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之间均通过第一管垫连接,第一管垫上设置有第一通水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降低了缸盖的制造工艺难度,同时实现缸盖生产线的通用,降低集成排气歧管式缸盖的生产线改造费用,实现了排气歧管冷却、快速暖机、降油耗、降排放的目的,减少了相应的外接管路,能够调节排气歧管水套的冷却水流量,实现对发动机冷却的平衡和优化。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发动机冷却水套只包含缸体水套和缸盖水套,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发动机排气的热量。发动机产品通常要求高效率和低能耗,将发动机冷却水套延伸覆盖至排气歧管,可有效利用排气热量加热冷却水。
现有技术中,将发动机冷却水套延伸覆盖至排气歧管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将排气歧管集成在缸盖上,可利用排气加热冷却水,达到快速暖机,降低油耗和排放的作用,但相应的水套结构设计相对复杂,缸盖的铸造工艺难度较大,成品率低,同时对排气歧管水套的冷却水流量无法快速实现可调节;通过排气歧管外接进出水管的结构形式也可达到快速暖机作用,但零件种类增多,密封部位增多,对可靠性要求较高,同时管路的布置使发动机的体积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降低制造加工难度,能够调节排气歧管水套的冷却水流量。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包括缸盖水套和排气歧管水套,所述缸盖水套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排气歧管水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以及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的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进水口之间均通过第一管垫连接,所述第一管垫上设置有第一通水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气歧管水套包括相连通的上水套和下水套,所述第一进水口设置于所述下水套上,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上水套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上水套和所述下水套分别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连通通道和第二连通通道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上水套和所述下水套上均设置有挡水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缸盖水套被配置为设置于缸盖上,所述缸盖水套靠近所述缸盖的排气侧的一侧设置有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于所述下层结构上,所述第二进水口设置于所述上层结构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的数量均设置为一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优选方案,还包括与所述缸盖水套连通的缸体水套,所述缸体水套上设置有总进水口,所述缸盖水套上设置有总出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缸体水套上设置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缸盖水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出水口连通的第三进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第三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二管垫连接,所述第二管垫上设置有第二通水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三进水口和第二管垫均设置有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包括缸盖水套和排气歧管水套,将缸盖水套布置在发动机的缸盖上,将排气歧管水套布置在排气歧管上,可以适用于缸盖和排气歧管为分体结构的发动机,能够降低缸盖的制造工艺难度,同时实现缸盖生产线的通用,降低集成排气歧管式缸盖的生产线改造费用;通过在缸盖水套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排气歧管水套上设置有与第一出水口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以及与第二进水口连通的第二出水口,冷却水从缸盖水套的第一出水口进入排气歧管水套的第一进水口,在排气歧管水套中完成换热后,冷却水再经由排气歧管水套的第二出水口进入缸盖水套的第二进水口,实现了排气歧管冷却、快速暖机、降油耗、降排放的目的,减少了相应的外接管路;第一出水口与第一进水口之间以及第二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之间均通过第一管垫连接,第一管垫上设置有第一通水孔,通过更换不同大小第一通水孔内径的第一管垫,能够调节排气歧管水套的冷却水流量,实现对发动机冷却的平衡和优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排气歧管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缸盖水套;2-排气歧管水套;3-缸体水套;4-第一管垫;5-第二管垫;
11-上层结构;12-下层结构;101-第一出水口;102-第二进水口;103-总出水口;104-第三进水口;
21-上水套;22-下水套;201-第一进水口;202-第二出水口;203-第一连通通道;204-第二连通通道;205-挡水筋;
301-总进水口;302-第三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用于对发动机冷却。如图1所示,该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包括缸盖水套1和排气歧管水套2。缸盖水套1布置在发动机的缸盖上,用于对缸盖进行热交换,排气歧管水套2布置在排气歧管上,用于对排气歧管进行热交换。
具体地,缸盖水套1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101和第二进水口102,排气歧管水套2上设置有与第一出水口101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01以及与第二进水口102连通的第二出水口202,第一出水口101与第一进水口201之间以及第二出水口202与第二进水口102之间均通过第一管垫4连接,第一管垫4上设置有第一通水孔。在进行热交换时,冷却水从缸盖水套1的第一出水口101进入排气歧管水套2的第一进水口201,在排气歧管水套2中完成换热后,冷却水再经由排气歧管水套2的第二出水口202进入缸盖水套1的第二进水口102,实现了排气歧管冷却、快速暖机、降油耗、降排放的目的,减少了相应的外接管路。通过更换不同大小第一通水孔内径的第一管垫4,能够调节排气歧管水套2的冷却水流量,实现对发动机冷却的平衡和优化。
为提升缸盖排气侧鼻梁区的冷却效果,可选地,缸盖水套1被配置为设置于缸盖上,缸盖水套1靠近缸盖的排气侧的一侧设置有上层结构11和下层结构12,第一出水口101设置于下层结构12上,第二进水口102设置于上层结构11上。为提升排气歧管水套2的换热效率,可选地,排气歧管水套2包括相连通的上水套21和下水套22,第一进水口201设置于下水套22上,第二出水口202设置于上水套21上。为便于冷却水的流通,可选地,上水套21和下水套22分别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连通通道203和第二连通通道204连通(如图2所示)。为使流速均匀,可选地,上水套21和下水套22上均设置有挡水筋205,挡水筋205的延伸方向与水流方向大致相同。为便于密封,可选地,第一出水口101、第一进水口201、第二出水口202和第二进水口102的数量均设置为一个。由于排气歧管的进出水口只有一个,密封更容易控制,可靠性更高。
该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还包括与缸盖水套1连通的缸体水套3,缸体水套3上设置有总进水口301,缸盖水套1上设置有总出水口103。为便于缸体水套3与缸盖水套1连通,可选地,缸体水套3上设置有第三出水口302,缸盖水套1上设置有与第三出水口302连通的第三进水口104。为便于调节缸体水套3进入缸盖水套1的冷却水流量,可选地,第三出水口302与第三进水口104之间通过第二管垫5连接,第二管垫5上设置有第二通水孔。通过更换不同大小第二通水孔内径的第二管垫5,能够调节缸体水套3进入缸盖水套1的冷却水流量,从而间接调节排气歧管水套2的冷却水流量。为提高流通效率,可选地,第三出水口302、第三进水口104和第二管垫5均设置有多个。
在进行热交换时,冷却水从缸体水套3的总进水口301进入,进入后横向通过缸体水套3流通,冷却发动机的缸体。同时,冷却水纵向通过缸体水套3的第三出水口302和缸盖水套1的第三进水口104连接处的第二管垫5的第二通水孔,进入缸盖水套1。冷却水横向通过缸盖水套1的下层结构12流通,再经过缸盖水套1的第一出水口101和排气歧管水套2的第一进水口201连接处的第一管垫4的第一通水孔,进入排气歧管水套2的下水套22。下水套22的冷却水由前向后流动的同时经竖向的第一连通通道203和第二连通通道204进入排气歧管水套2的上水套21,再经过排气歧管水套2的上水套21的第二出水口202和缸盖水套1的第二进水口102连接处的第一管垫4的第一通水孔,流入缸盖水套1。最后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从布置在缸盖水套1上的总出水口103流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包括缸盖水套1和排气歧管水套2,将缸盖水套1布置在发动机的缸盖上,将排气歧管水套2布置在排气歧管上,可以适用于缸盖和排气歧管为分体结构的发动机,能够降低缸盖的制造工艺难度,同时实现缸盖生产线的通用,降低集成排气歧管式缸盖的生产线改造费用。通过在缸盖水套1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101和第二进水口102,排气歧管水套2上设置有与第一出水口101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01以及与第二进水口102连通的第二出水口202,冷却水从缸盖水套1的第一出水口101进入排气歧管水套2的第一进水口201,在排气歧管水套2中完成换热后,冷却水再经由排气歧管水套2的第二出水口202进入缸盖水套1的第二进水口102,实现了排气歧管冷却、快速暖机、降油耗、降排放的目的,减少了相应的外接管路。第一出水口101与第一进水口201以及第二出水口202与第二进水口102均通过第一管垫4连接,第一管垫4上设置有第一通水孔,通过更换不同大小第一通水孔内径的第一管垫4,能够调节排气歧管水套2的冷却水流量,实现对发动机冷却的平衡和优化。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水套(1)和排气歧管水套(2),所述缸盖水套(1)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101)和第二进水口(102),所述排气歧管水套(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01)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01)以及与所述第二进水口(102)连通的第二出水口(202),所述第一出水口(101)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0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出水口(202)与所述第二进水口(102)之间均通过第一管垫(4)连接,所述第一管垫(4)上设置有第一通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歧管水套(2)包括相连通的上水套(21)和下水套(22),所述第一进水口(201)设置于所述下水套(22)上,所述第二出水口(202)设置于所述上水套(2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套(21)和所述下水套(22)分别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连通通道(203)和第二连通通道(204)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套(21)和所述下水套(22)上均设置有挡水筋(2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水套(1)被配置为设置于缸盖上,所述缸盖水套(1)靠近所述缸盖的排气侧的一侧设置有上层结构(11)和下层结构(12),所述第一出水口(101)设置于所述下层结构(12)上,所述第二进水口(102)设置于所述上层结构(1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口(101)、所述第一进水口(201)、所述第二出水口(202)和所述第二进水口(102)的数量均设置为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缸盖水套(1)连通的缸体水套(3),所述缸体水套(3)上设置有总进水口(301),所述缸盖水套(1)上设置有总出水口(10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3)上设置有第三出水口(302),所述缸盖水套(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出水口(302)连通的第三进水口(10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水口(302)与所述第三进水口(104)之间通过第二管垫(5)连接,所述第二管垫(5)上设置有第二通水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水口(302)、所述第三进水口(104)和第二管垫(5)均设置有多个。
CN201921287937.6U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Active CN210889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87937.6U CN210889137U (zh)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87937.6U CN210889137U (zh)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89137U true CN210889137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15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87937.6U Active CN210889137U (zh) 2019-08-09 2019-08-09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8913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27584A (zh) * 2021-04-29 2021-06-25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排气管冷却方法及系统
CN114263523A (zh) * 2020-09-16 2022-04-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水套、冷却系统及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3523A (zh) * 2020-09-16 2022-04-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水套、冷却系统及车辆
CN114263523B (zh) * 2020-09-16 2023-10-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水套、冷却系统及车辆
CN113027584A (zh) * 2021-04-29 2021-06-25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排气管冷却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47703B (zh) 一种集成排气歧管的汽车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CN210889137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CN201326468Y (zh) 带有冷却水套的缸盖
CN107956590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CN106089470B (zh) 一种集成排气歧管的发动机冷却套结构
CN203022903U (zh) 一种水冷发动机及其气缸盖
CN102937054B (zh) 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
WO2014190633A1 (zh) 一种发动机气缸盖冷却水系统
CN201228595Y (zh) 一种柴油机气缸盖的水套
CN207634197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14046210A (zh) 一种汽油机冷却水套结构
CN111852683A (zh) 气缸盖冷却结构和发动机冷却结构和发动机
CN210068326U (zh) 发动机冷却水套
CN104832311B (zh) 发动机冷却水套
CN108035817A (zh) V型发动机的分层冷却气缸盖
CN202254945U (zh) 汽车散热器
CN110344961B (zh) 一种冷却水套及其控制方法、发动机结构
CN207777012U (zh) 缸盖及发动机
CN206386201U (zh) Egr通道
CN205243618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
CN209557112U (zh) 一种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结构及车辆
CN104295394A (zh) 柴油机气缸盖
CN114183270A (zh) 一种多层水冷气缸盖
CN210013764U (zh) 气缸盖底板水侧卸载槽结构
CN206221019U (zh) 一种带流道模块的柴油机油水流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