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89004U - 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89004U
CN210889004U CN201921998166.1U CN201921998166U CN210889004U CN 210889004 U CN210889004 U CN 210889004U CN 201921998166 U CN201921998166 U CN 201921998166U CN 210889004 U CN210889004 U CN 2108890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cooling device
drainage pipeline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981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华
张帆
胡天然
蒋小国
位团结
刘凤凡
魏洪凯
罗小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Erj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Erj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Erj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Erj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9816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890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890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890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包括:隧道风机;密闭箱体,其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道,流道用于设置风机的至少一个变频器;引流管道,其一端连通出气口,另一端朝向风机口,且距离风机口15cm‑50cm。运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利用风机工作时在风机口形成负压区域,加速引流管道和密闭箱体内空气流向风机口,及时将变频器产生热量用流动的空气带走,避免热量堆积,以此降低变频器的温度,保证变频器正常不间断工作,该冷却装置结构简单,利用空气流通原理,不需要专门的冷却能源,降低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长距离隧道通常采用大功率串联式变频风机进行洞内通风,由于连续通风,风机长期处于运行状态导致变频器出现高温跳闸甚至被烧毁现象时有发生,在炎热地区该现象更为频繁。
为解决变频器的高温散热问题,目前通常是采用空调密闭冷却方式。由于变频器自身是节能、节电设备,采用空调冷却不但成本投入高、运行效率低,而且还造成能源的二次浪费。此外还有空气-水冷却系统,但投资成本均太高对施工生产不经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现有隧道大功率串联式变频风机的变频器降温采用空调密闭冷却或者空气-水冷却系统冷却的方式造成能源的二次浪费、成本高、不经济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包括:
隧道风机;
密闭箱体,其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道,所述流道用于设置所述风机的至少一个变频器;
引流管道,其一端连通所述出气口,另一端朝向所述风机口,且距离所述风机口15cm-50cm。
所述风机工作时在所述风机口形成负压区域,加速所述引流管道内空气流向所述风机口,所述引流管道内空气的流动使得所述密闭箱体内形成负压,所述密闭箱体外空气由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密闭箱体,并由所述出气口流向所述引流管道。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利用所述风机工作时在所述风机口形成负压区域,加速所述引流管道和所述密闭箱体内空气流向所述风机口,及时将所述变频器产生热量用流动的空气带走,避免热量堆积,以此降低所述变频器的温度,保证所述变频器正常不间断工作,该冷却装置结构简单,利用空气流通原理,不需要专门的冷却能源,降低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优选地,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密闭箱体底部,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密闭箱体顶部,所述密闭箱体底部与地面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50cm。
采用这种结构设置,由于热空气轻、冷空气重,所述密闭箱体底部设置所述进气口、顶部设置所述出气口能够形成良好的空气流道,同时能够确保空气在所述密闭箱体底部有足够的循环流动空间。
优选地,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密闭箱体顶部,所述引流管道为弯管。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道焊接或者铆接于所述密闭箱体顶部,采用铆接时,用密封胶进行密封。
优选地,该冷却装置还包括遮雨棚,所述遮雨棚内设置所述引流管道和所述风机口,所述遮雨棚设有通风口。
优选地,每个所述变频器对应的所述密闭箱体底部设有一个所述进气口。
优选地,该冷却装置还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连接于所述密闭箱体底部。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件为支撑架或者若干个支脚。
优选地,所述进气口的直径为20cm-40cm。
优选地,所述密闭箱体为集装箱。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道朝向所述风机口的一端位于所述风机口中心以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隧道洞口外设置密闭箱体,所述密闭箱体底部与地面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50cm,所述密闭箱体顶部设置隧道风机;
B、所述密闭箱体内设置所述风机的变频器,所述变频器对应的所述密闭箱体底部设置进气口,所述密闭箱体顶部设置出气口;
C、所述出气口连通引流管道的一端,所述引流管道的另一端朝向所述风机口;
D、所述引流管道距离所述风机口15cm-50cm,且其端口位于所述风机口中心以下;
E、所述风机工作,在所述风机口形成负压区域,加速所述引流管道内空气流向所述风机口,所述引流管道内空气的流动使得所述密闭箱体内形成负压,所述密闭箱体外空气由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密闭箱体,并由所述出气口流向所述引流管道。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方法,利用所述风机工作时在所述风机口形成负压区域,通过简单的通风原理解决了所述变频器工作的高温过热问题,实际测量在未使用该方法时,所述变频器温度常高达42℃,仅运行1小时就会出现过热报警和跳闸,使用该方法后,所述变频器温度可稳定在37℃以内,确保了所述变频器能够不间断运行,此外,还降低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运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利用所述风机工作时在所述风机口形成负压区域,加速所述引流管道和所述密闭箱体内空气流向所述风机口,及时将所述变频器产生热量用流动的空气带走,避免热量堆积,以此降低所述变频器的温度,保证所述变频器正常不间断工作,该冷却装置结构简单,利用空气流通原理,不需要专门的冷却能源,降低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2、运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由于热空气轻、冷空气重,所述密闭箱体底部设置所述进气口、顶部设置所述出气口能够形成良好的空气流道,同时所述密闭箱体底部与地面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50cm,能够确保空气在所述密闭箱体底部有足够的循环流动空间;
3、运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方法,利用所述风机工作时在所述风机口形成负压区域,通过简单的通风原理解决了所述变频器工作的高温过热问题,实际测量在未使用该方法时,所述变频器温度常高达42℃,仅运行1小时就会出现过热报警和跳闸,使用该方法后,所述变频器温度可稳定在37℃以内,确保了所述变频器能够不间断运行,此外,还降低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风机口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所述引流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风机,11-变频器,2-密闭箱体,21-进气口,22-出气口,3-引流管道,4-遮雨棚,5-支撑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包括:
隧道风机1;
密闭箱体2,其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口21和一个出气口22,所述进气口21和所述出气口22之间形成空气流道,所述流道用于设置所述风机1的至少一个变频器11,每个所述变频器11对应的所述密闭箱体2底部设有一个所述进气口21,所述出气口22位于所述密闭箱体2顶部,所述风机1设于所述密闭箱体2顶部,具体地,所述密闭箱体2为集装箱,所述进气口21的直径为30cm;
引流管道3,其一端连通所述出气口22,另一端朝向所述风机1口,且距离所述风机1口35cm、位于所述风机1口中心以下,所述引流管道3为弯管,所述引流管道3焊接所述密闭箱体2顶部,具体地,所述引流管道3宽度为80cm,厚度为30cm,高度为80cm,内弧半径80cm,内弧长度155cm,外弧半径110cm,外弧长度171cm;
遮雨棚4,其内设置所述引流管道3和所述风机1口,所述遮雨棚4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用于空气流动;
支撑部件5,连接于所述密闭箱体2底部,所述支撑部件5支撑所述密闭箱体2距离地面50cm,能够确保空气在所述密闭箱体2底部有足够的循环流动空间,具体地,所述支撑部件5为六个支脚,所述支脚均匀分布。
所述风机1工作时在所述风机1口形成负压区域,加速所述引流管道3内空气流向所述风机1口,所述引流管道3内空气的流动使得所述密闭箱体2内形成负压,所述密闭箱体2外空气由所述进气口21流入所述密闭箱体2,并由所述出气口22流向所述引流管道3。
运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利用所述风机1工作时在所述风机1口形成负压区域,加速所述引流管道3和所述密闭箱体2内空气流向所述风机1口,由于热空气轻、冷空气重,所述密闭箱体2底部设置所述进气口21、顶部设置所述出气口22能够形成良好的空气流道,及时将所述变频器11产生热量用流动的空气带走,避免热量堆积,以此降低所述变频器11的温度,保证所述变频器11正常不间断工作,该冷却装置结构简单,利用空气流通原理,不需要专门的冷却能源,降低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隧道洞口外设置密闭箱体2,所述密闭箱体2底部与地面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50cm,所述密闭箱体2顶部设置隧道风机1;
B、所述密闭箱体2内设置所述风机1的变频器11,所述变频器11对应的所述密闭箱体2底部设置进气口21,所述密闭箱体2顶部设置出气口22;
C、所述出气口22连通引流管道3的一端,所述引流管道3的另一端朝向所述风机1口;
D、所述引流管道3距离所述风机1口15cm-50cm,且其端口位于所述风机1口中心以下;
E、所述风机1工作,在所述风机1口形成负压区域,加速所述引流管道3内空气流向所述风机1口,所述引流管道3内空气的流动使得所述密闭箱体2内形成负压,所述密闭箱体2外空气由所述进气口21流入所述密闭箱体2,并由所述出气口22流向所述引流管道3。
运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白循环通风冷却方法,利用所述风机1工作时在所述风机1口形成负压区域,通过简单的通风原理解决了所述变频器11工作的高温过热问题,实际测量在未使用该方法时,所述变频器11温度常高达42℃,仅运行1小时就会出现过热报警和跳闸,使用该方法后,所述变频器11温度可稳定在37℃以内,确保了所述变频器11能够不间断运行,此外,还降低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1);
密闭箱体(2),其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口(21)和一个出气口(22),所述进气口(21)和所述出气口(22)之间形成空气流道,所述流道用于设置所述风机(1)的至少一个变频器(11);
引流管道(3),其一端连通所述出气口(22),另一端朝向所述风机(1)口,且距离所述风机(1)口15cm-50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21)位于所述密闭箱体(2)底部,所述出气口(22)位于所述密闭箱体(2)顶部,所述密闭箱体(2)底部与地面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50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1)设于所述密闭箱体(2)顶部,所述引流管道(3)为弯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雨棚(4),所述遮雨棚(4)内设置所述引流管道(3)和所述风机(1)口,所述遮雨棚(4)设有通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变频器(11)对应的所述密闭箱体(2)底部设有一个所述进气口(2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部件(5),所述支撑部件(5)连接于所述密闭箱体(2)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5)为支撑架或者若干个支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21)的直径为20cm-40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箱体(2)为集装箱。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道(3)朝向所述风机(1)口的一端位于所述风机(1)口中心以下。
CN201921998166.1U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 Active CN2108890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98166.1U CN210889004U (zh)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98166.1U CN210889004U (zh)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89004U true CN210889004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35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98166.1U Active CN210889004U (zh) 2019-11-18 2019-11-18 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890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02402U (zh) 一种变频器的高效散热装置
CN210926807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箱式变电站
CN210889004U (zh) 一种自循环通风冷却装置
CN206211340U (zh) 一种地埋式箱式变电站
CN203896654U (zh) 一种风水冷却装置
CN202363761U (zh) 一种箱式变电站外壳的散热结构
CN203984839U (zh) 机柜散热系统
CN204680949U (zh) 一种空调结合离散式风机的预制舱散热结构
CN105633836A (zh) 一种水冷式配电柜
CN201750060U (zh) 箱式变电站箱体
CN206401765U (zh) 一种高压开关柜的分离散热结构
CN104411148A (zh) 一种热辐射防护机柜
CN210959230U (zh) 一种电气工程散热型电气柜
CN210986871U (zh) 高效散热变频柜
CN206611072U (zh) 一种箱式变电站
CN105633837A (zh) 一种配电柜散热结构
CN206585455U (zh) 一种内部集成空水冷散热设备的高压变频器装置
CN205784816U (zh) 一种冷却塔用热水盘
CN205355605U (zh) 一种集成电气设备柜的集装箱的通风散热结构
CN206595300U (zh) 一种风冷式电池包
CN205016327U (zh) 一种变压器散热结构
CN212063232U (zh) 一种预装式变电站的通风散热装置
CN202697125U (zh) 一种室内it设备散热系统
CN206001649U (zh) 一种应用于广播电视发射机机房的智能排风装置
CN204927912U (zh) 一种具有高散热功能的箱式变电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