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9392U - 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9392U
CN210869392U CN201921358603.3U CN201921358603U CN210869392U CN 210869392 U CN210869392 U CN 210869392U CN 201921358603 U CN201921358603 U CN 201921358603U CN 210869392 U CN210869392 U CN 2108693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ech
leeches
pot body
ridge
potted landsc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5860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伟民
周海良
张茂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jiang City Star Industry Species Breeding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Wujiang City Star Industry Species Breeding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jiang City Star Industry Species Breeding Center filed Critical Wujiang City Star Industry Species Breeding Center
Priority to CN20192135860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93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93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93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Hydroponics (AREA)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包括田埂,所述田埂具有水池;捕捞组件,包括覆盖在所述田埂的底部和壁部的捕捞网,所述捕捞网的网格尺寸小于水蛭尺寸,以将水蛭限制在捕捞网围设形成的养殖区域内;盆景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养殖区域内并且其内能栽植有植物的盆体,所述盆体内的植物能够在盆体周边形成庇荫部,以使得水蛭能栖息于所述庇荫部处和/或吸附于盆体及植物根部处。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优点:通过盆景组件一方面能够实现水生根系植物的培育养殖,另一方面利用盆体自身侧壁、植物根系及形成的庇荫部,增大水蛭的栖息和吸附空间,且利用捕捞组件,在盆体移出后,能够实现对水蛭的一网打尽,捕捞便捷。

Description

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养殖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水蛭,是动物分类上环节动物门蛭纲的统称。世界上已知约有500余种,分4目。在我国共有2目、8科、33属,有近100种。其中无吻蛭目、医蛭科、黄蛭科和山蛭科的部分种类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水蛭俗称蚂蟥,属于传统的中药材,但是,近年来水蛭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加上掠夺性捕捉,致使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目前,水蛭的养殖大多是在池塘中或者稻田中进行,通过对水质进行控制,进而保证水质的产量和品质。但仍旧面临较大的问题,比如由于水蛭需要通过皮肤吸氧,进而通常在池塘或者稻田的边隙、浅水区活动,造成水蛭的活动空间有限,进而降低水蛭的产量;且水蛭具有钻泥的特性,这样会造成后续的捕捞工作难度较大,且不能够捕捞完全进一步造成产量低。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其通过盆景组件一方面能够实现水生根系植物的培育养殖,另一方面利用盆体自身侧壁、植物根系及形成的庇荫部,增大水蛭的栖息和吸附空间,且利用捕捞组件,在盆体移出后,能够实现对水蛭的一网打尽,捕捞便捷。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包括:
田埂,所述田埂具有水池;
捕捞组件,包括覆盖在所述田埂的底部和壁部的捕捞网,所述捕捞网的网格尺寸小于水蛭尺寸,以将水蛭限制在所述捕捞网围设形成的养殖区域内;
盆景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养殖区域内并且其内能栽植有植物的盆体,所述盆体内的植物能够在所述盆体周边形成庇荫部,以使得水蛭能栖息于所述庇荫部处和/或吸附于所述盆体及植物根部处。
进一步地,包括与外部连通以能够将水蛭产生的排泄物排出田埂的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由田埂的底部向下凹陷形成且位于所述捕捞网下方。
进一步地,包括设置在所述捕捞网下方且对养殖区域内提供氧气的微管增氧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养殖区域内设置有能够使得田埂内的水源呈单向循环流动的沟槽组件,所述沟槽组件将所述养殖区域等分成至少两个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盆体均布设置有多个且浸没在水面下方15-30cm处。
进一步地,所述盆体直径在25-35㎝之间,所述盆体每平方米设置有6-9个。
进一步地,所述植物为根系植物。
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的捕捞网组件,所述捕捞网的网格大小可以根据投放的水蛭尺寸大小适应性选择,可以保证水蛭不能透过所述捕捞网的网格钻到养殖区域外,进而能够在后续水蛭养殖成熟后,通过收拢所述捕捞网,可以将水蛭一网打尽,提高捕捞成功率;
2、本申请通过设置的盆体组件,水稻在培育的过程中,秧苗会在盆体周边形成供水蛭栖息的庇荫部,有效增加水蛭的活动区域,进而提高单位面积内水蛭的养殖量,增大后期的总收入。且水蛭属于浅水动物,其能够吸附在盆体和稻苗的根部处,一方面水蛭能够钻入水稻的根系部,进而提高稻苗的发棵量;另一方面水蛭能够捕食水池内的虫体,尤其是稻苗的根部处的虫体,可以提高稻苗的生长环境,同时也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证水蛭和稻苗均处于较为原生态的生长环境。所述水蛭还可以游动在水稻的根系部和/或植株间,以使得所述水蛭的皮肤能够与植物的根系和/或植株接触完成蜕皮,可以替代传统的人工蜕皮的方式,可以减少人工劳动量,且可以降低水蛭的死亡率和损伤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体装置结构剖视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田埂;2、捕捞网;3、植物;4、盆体;5、排污通道;6、微管增氧组件;7、沟槽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包括田埂1、捕捞组件和盆景组件。所述田埂1所述田埂1具有水池。所述捕捞组件包括覆盖在所述田埂1的底部和壁部的捕捞网2,所述捕捞网2的网格尺寸小于水蛭尺寸,以将水蛭限制在所述捕捞网2围设形成的养殖区域内;所述盆景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养殖区域内并且其内能栽植有植物3的盆体4,所述盆体4内的植物3能够在所述盆体4周边形成庇荫部,以使得水蛭能栖息于所述庇荫部处和/或吸附于所述盆体4及植物3根部处。
上述的设置方式,通过盆景组件一方面能够实现水生根系植物3的培育养殖,另一方面利用盆体4自身侧壁、植物3根系及形成的庇荫部,增大水蛭的栖息和吸附空间;且利用捕捞组件,在盆体4移出后,能够实现对水蛭的一网打尽,捕捞便捷。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田埂1包括呈矩形状的水池,且所述水池的底部呈平面状,以便于捕捞网2的平铺设置,同时也可以在所述盆体4放入后,能够使得所述盆体4大致能够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捕捞网2形成的养殖区域在水平面内也呈矩形状,与所述水池的形状相似。所述捕捞网2铺设在所述田埂1的壁部上的部位,可以略高于所述田埂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这样可以较好地防止水蛭顺着捕捞网2爬到所述养殖区域的外部。此处,所述捕捞网2的网格大小可以根据投放的水蛭尺寸大小适应性选择,可以保证水蛭不能透过所述捕捞网2的网格钻到养殖区域外即可,其网格的形状不做限制,进而能够在后续水蛭养殖成熟后,通过收拢所述捕捞网2,可以将水蛭一网打尽,提高捕捞成功率。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盆体4可选用塑料盆,一方面塑料盆具有较好的塑性和耐腐蚀性,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也可以保持原有的结构形状,进而可以正常对其内的植物3进行栽培;另一方面塑料盆的价格比较廉价,可以减小整体的成本投入。本方式中,所述植物3为根系植物3,优选地,所述植物3可为水稻等水生植物3。上述水稻的栽植,一方面能够增大单位面积利润的增加;另一方面水稻在培育的过程中,秧苗会在盆体4周边形成供水蛭栖息的庇荫部,有效增加水蛭的活动区域,进而提高单位面积内水蛭的养殖量,增大后期的总收入。且水蛭属于浅水动物,其能够吸附在盆体4和稻苗的根部处,一方面水蛭能够钻入水稻的根系部,进而提高稻苗的发棵量;另一方面水蛭能够捕食水池内的虫体,尤其是稻苗的根部处的虫体,可以提高稻苗的生长环境,同时也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证水蛭和稻苗均处于较为原生态的生长环境。所述水蛭还可以游动在水稻的根系部和/或植株间,以使得所述水蛭的皮肤能够与植物3的根系和/或植株接触完成蜕皮,可以替代传统的人工蜕皮的方式,可以减少人工劳动量,且可以降低水蛭的死亡率和损伤率。
上述实施方式中,具体地,所述盆体4均布设置有多个且浸没在水面下方15-30cm处,上述的深度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得水蛭较好地吸附在盆体4上,同时也有利于盆体4内的植物3进行生长。所述盆体4直径在25-35㎝之间,所述盆体4每平方米设置有6-9个。上述的设置方式中,一方面使得稻苗与稻苗之间形成有阳光直射区域,以便于水蛭浮游在水面上吸氧;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每个所述盆体4内的稻苗的吸收维度,有利于提高稻苗的生长速率。优选地,所述盆体4的底部具有通孔,可以便于水稻的根系部吸收有机肥料。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养殖系统还包括与外部连通以能够将水蛭产生的排泄物排出田埂1的排污通道5,所述排污通道5由田埂1的底部向下凹陷形成且位于所述捕捞网2下方。所述养殖区域内设置有能够使得田埂1内的水源呈单向循环流动的沟槽组件7,所述沟槽组件7将所述养殖区域等分成至少两个部分。具体地,所述田埂1的三个边缘部与所述盆体4之间形成有第一流水通道,所述养殖区域内横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第二流水通道,且所述第二流水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水通道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流水通道和第二流水通道形成所述沟槽组件7,所述排污通道5与所述沟槽组件7呈上下对应设置。所述,所述水蛭的排泄物可透过捕捞网2的网格沉落至所述排污通道5内,并跟随循环水流在排污通道5内流动,直至从排污通道5的出口内排出。所述沟槽组件7的设置,可以保持所述水池里的水一直处于活水状态(图1中的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进而可以保证水蛭较好的生长环境。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养殖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捕捞网2下方且对养殖区域内提供氧气的微管增氧组件6。所述微管增氧组件6可以设置在第一流水通道和第二流水通道处或临近处,也可以铺设在盆体4的周边,以增加水流中氧气的含量,进而可以保证水蛭正常的生长环境。
本实施例方式中的养殖步骤包括:
将田埂1的底部和侧壁部铺设养殖网,以形成用于限制水蛭活动范围的养殖区域;
将种植在盆体4内的植物3放置在养殖区域内,以形成用于供水蛭栖息的庇荫部,并将水池内的水位升高以浸没所述植物3的根部;
将幼年水蛭投放至所述养殖区域内直至饲养成熟,所述水蛭能够活动于所述庇荫部,且能够吸附在所述盆体4和/或植物3的根部处。
实施例1:
可以选用所述田埂1的面积为一亩(即667平方米),将田埂1的底部和侧壁部铺设养殖网,以形成用于限制水蛭活动范围的养殖区域;
将螺丝的幼苗及种螺于4月10日投放至养殖区域内,以将所述螺丝养殖成水蛭的开口饲料;
将种植有稻苗的盆体4于6月20日投放至养殖区域内,此时稻苗(大约8cm高)能够初步形成同于工水蛭栖息的庇荫部,并将水池内的水位升高以浸没稻苗的根部,可以保证稻苗的正常生长环境;其中,所述盆体4投放有大约3000-4000个;
将幼年水蛭和泥鳅于6月30日同步投放至所述养殖区域内直至饲养成熟后一起打捞和分离;此时水蛭的幼苗大约在6公分左右,可以投放有15万只,直至养殖到10月份左右,此时水稻、泥鳅和水蛭均以成熟,通过人工或器械对水稻收割后,将所述盆体4搬离水池后,通过收拢所述捕捞网2,实现对水蛭和泥鳅的一网打尽。值得注意的是,在养殖的过程中,所述水蛭产生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泥鳅的部分饲料,所述泥鳅产生的排泄物可以为供植物培育的有机泥。
实施例2:
可以选用所述田埂1的面积为一亩(即667平方米),将田埂1的底部和侧壁部铺设养殖网,以形成用于限制水蛭活动范围的养殖区域;
将螺丝的幼苗于4月10日投放至养殖区域内,以将所述螺丝养殖成水蛭的开口饲料;
将种植有稻苗的盆体4于6月20日投放至养殖区域内,此时稻苗能够初步形成同于工水蛭栖息的庇荫部,并将水池内的水位升高以浸没稻苗的根部,可以保证稻苗的正常生长环境;其中,所述盆体4投放有大约3000个;
将幼年水蛭和泥鳅于6月30日同步投放至所述养殖区域内直至饲养成熟后一起打捞和分离;此时水蛭的幼苗大约在6公分左右,可以投放有15万只,直至养殖到10月份左右,此时水稻,若此时投放的泥鳅和水蛭由于外界因素还未完全成熟,通过人工或器械对水稻收割后,还可以在盆体4内播种有小麦、菜籽等其他作物,以增加整体的收入率,直至水蛭和泥鳅成熟后,通过收拢所述捕捞网2,实现对水蛭和泥鳅的一网打尽。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田埂,所述田埂具有水池;
捕捞组件,包括覆盖在所述田埂的底部和壁部的捕捞网,所述捕捞网的网格尺寸小于水蛭尺寸,以将水蛭限制在所述捕捞网围设形成的养殖区域内;
盆景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养殖区域内并且其内能栽植有植物的盆体,所述盆体内的植物能够在所述盆体周边形成庇荫部,以使得水蛭能栖息于所述庇荫部处和/或吸附于所述盆体及植物根部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外部连通以能够将水蛭产生的排泄物排出田埂的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由田埂的底部向下凹陷形成且位于所述捕捞网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捕捞网下方且对养殖区域内提供氧气的微管增氧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区域内设置有能够使得田埂内的水源呈单向循环流动的沟槽组件,所述沟槽组件将所述养殖区域等分成至少两个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盆体均布设置有多个且浸没在水面下方15-30cm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盆体直径在25-35㎝之间,所述盆体每平方米设置有6-9个。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为根系植物。
CN201921358603.3U 2019-08-21 2019-08-21 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 Active CN2108693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58603.3U CN210869392U (zh) 2019-08-21 2019-08-21 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58603.3U CN210869392U (zh) 2019-08-21 2019-08-21 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9392U true CN210869392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29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58603.3U Active CN210869392U (zh) 2019-08-21 2019-08-21 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93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6850A (zh) * 2019-08-21 2019-11-22 吴江市明星产业种养殖中心 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6850A (zh) * 2019-08-21 2019-11-22 吴江市明星产业种养殖中心 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8890B (zh) 一种在稻田中综合进行多种水产动物养殖及水稻种植的方法
KR101322266B1 (ko) 논 경작지를 이용한 미꾸리류의 생태양식방법
CN103733929B (zh) 一种高产有机稻的生产方法
CN104126549B (zh) 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
CN105918200B (zh)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
CN105360021A (zh) 一种小龙虾温室育苗装置及稻田种养循环方法
CN111480604A (zh) 一种绿色高效稻田共作轮养虾蟹的方法
CN103210811A (zh) 一种蛙稻的混合养殖培育方法
CN109673436A (zh) 一种绿色水稻种植与鱼混养方法
CN104956869B (zh) 一种棉花育苗移栽方法
CN108077001A (zh) 一种实现一田多收的稻渔综合种养方法
JP2005065562A (ja) ドジョウの養殖方法
CN112690184A (zh) 一种稻花鱼生态养殖方法及稻花鱼生态养殖稻田
CN105940937A (zh) 一种种养结合的菜田蟾蜍生态养殖方法
CN103875490A (zh) 稻鳅混养的方法
CN206061702U (zh) 梯田水蛭稻虾混合生态循环养殖系统
CN106962237A (zh) 竹林下黄鳝养殖方法
CN210869392U (zh) 盆景式水蛭养殖系统
CN113273414A (zh) 山区丘陵低碳温泉小镇生态产业化模式构建方法
CN107466622A (zh) 一种莲田养鱼的养殖方法
KR200406763Y1 (ko) 참게 양식장
CN108541534A (zh) 一种田塘兼用水淹防治虫害的稻鲵生态种养方法
JP3986540B2 (ja) 栽培床の殺菌殺線虫及び成育妨害成分排除方法
CN105660474A (zh) 一种鳖、茭白综合生态种养方法
JP2012223195A (ja) 栽培方法及び栽培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