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8462U - 一种线控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控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8462U
CN210868462U CN201921228813.0U CN201921228813U CN210868462U CN 210868462 U CN210868462 U CN 210868462U CN 201921228813 U CN201921228813 U CN 201921228813U CN 210868462 U CN210868462 U CN 2108684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housing
shell
inner housing
uppe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2881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桂青
李国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2881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84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84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84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控器及空气调节装置,线控器包括:外壳体,形成所述线控器的外廓且具有开口,内壳体,通过覆盖所述开口,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能够容纳电子部件的收纳空间,所述内壳体包括:内壳体上壁,从所述内壳体的上边向所述外壳体突出延设,并构成内壳体壁,以及防水槽,从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上壁,从所述外壳体的上边向所述内壳体突出延设,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防水槽,并构成外壳体壁。

Description

一种线控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控器,尤其是一种能够提高防水能力的线控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控器1,包括下筐体2、上筐体3 与基板,下筐体2与上筐体3通过卡合结构卡合,基板(图中未示)设于下筐体2与上筐体3形成的空间4内。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一种线控器1,为了维修时能够更容易地分离上筐体3与下筐体2,弱化了上筐体3与下筐体2之间的卡合。因此,上筐体3与下筐体2之间的卡合处容易产生间隙。当线控器1被安装于空气湿度较高的空间内,例如,梅雨季节时使用、或者安装于浴室时,空气中的湿气或水滴可能通过间隙进入线控器1内,对基板等电子部件造成不良影响。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卸方便、且防水能力高的线控器。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控器,包括:
外壳体,形成所述线控器的外廓且具有开口,
内壳体,通过覆盖所述开口,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能够容纳电子部件的收纳空间,
所述内壳体包括:
内壳体上壁,从所述内壳体的上边向所述外壳体突出延设,并构成内壳体壁,
以及防水槽,从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
所述外壳体包括:
外壳体上壁,从所述外壳体的上边向所述内壳体突出延设,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防水槽,并构成外壳体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外壳体还包括:
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外壳体底面,
以及从所述外壳体底面向所述内壳体突出延设的、形成所述开口的所述外壳体壁,
所述内壳体还包括:
用于覆盖所述开口的内壳体底面,
以及从所述内壳体底面向所述外壳体突出延设的所述内壳体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防水槽比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中央更靠近所述外壳体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内壳体壁还包括:
与所述内壳体上壁相对设置的内壳体下壁,
所述防水槽还包括:
凹面,与所述内壳体下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表面与所述内壳体下壁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槽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体一侧的防水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防水壁为从所述凹面向所述外壳体上壁延设的突筋,
所述突筋的上端部与所述内壳体下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面与所述内壳体下壁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上端部与所述外壳体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防水槽还包括:
从所述内壳体底面一侧的一端和/或从所述外壳体底面一侧的一端,向所述凹面逐渐向下方倾斜且与所述凹面相接的导水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防水槽还包括:
与所述内壳体下壁连通的排水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内壳体壁包括:
连接所述内壳体上壁与所述内壳体下壁的内壳体侧壁,
设于所述凹面上靠近所述内壳体侧壁一侧的端部上的、贯通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壁排水孔,
以及设于所述内壳体下壁上靠近所述内壳体侧壁一侧的端部的、贯通所述内壳体下壁的下壁排水孔,
所述排水槽连通所述上壁排水孔与所述下壁排水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越靠近所述上壁排水孔,所述凹面与所述内壳体下壁之间的距离越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外壳体还包括:
连通所述排水槽与所述外壳体的外侧的外壳体排水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内壳体还包括:
从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块,
所述外壳体还包括:
设于所述外壳体上壁的下表面、与所述突块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突块包括:
突块下面,与所述内壳体上壁相接,
突块上面,与所述突块下面相对,
卡合面,连接所述突块上面上靠近所述内壳体底面的侧边与所述突块下面上靠近所述内壳体底面的侧边、且垂直于所述内壳体上壁,
以及引导面,所述引导面从所述突块上面上与所述卡合面相对的边,向远离所述内壳体底面、且向所述内壳体壁的内周侧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突块上面的宽度小于所述突起下面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上述线控器。
(三)有益效果
内壳体设置有防水槽,能够抑制水滴向外壳体底面一侧流动,从而防止水滴接触收纳空间的电子部件,避免对基板等电子部件造成不良影响,提高线控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线控器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内壳体与外壳体分离后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内壳体的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内壳体的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内壳体的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内壳体的第三视角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内壳体的第四视角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内壳体的平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外壳体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截面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内壳体的第六视角的结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控器的内壳体的另一平视图。
【符号说明】
【现有技术】
1-线控器;2-下筐体;3-上筐体;4-空间。
【本实用新型】
1-线控器;
10-外壳体;101-外壳体底面;102-外壳体壁;103-开口;104-外壳体上壁;105-外壳体下壁;106-外壳体侧壁;107-外壳体排水孔;
20-内壳体;201-内壳体底面;202-内壳体壁;203-防水槽;204-内壳体上壁;205-内壳体下壁;206-内壳体侧壁;207-凹面;208-防水壁;209- 连接面;210-导水面;211-排水槽;212-排水槽上端;213-排水槽下端;214- 排水槽外侧壁;215-排水槽内侧壁;216-排水槽底面;217-上壁排水孔; 218-内壳体上壁的上表面;219-防水壁的上端面;220-下壁排水孔;
30-卡合组件;301-突块;302-卡合部;303-突块上面;304-卡合面; 305-引导面;306-突块下面;307-下面内侧边;308-卡合部下端;
40-电子部件;50-收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控器,线控器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等方式与例如空气调节装置连接通信,所述通信包括与空气调节装置之间进行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以控制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行。
上述空气调节装置为用于调节空气的湿度、温度、质量之中的任意一项的装置。本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可以为浴室用取暖换气装置、热交换装置或送风装置。
空气调节装置中的电子部件为用于控制空气调节装置的部件。本实施例中,线控器内设电子部件,电子部件可与空气调节装置有线或无线连接,从而实现对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当空气调节装置为浴室用取暖换气装置、热交换装置或送风装置时,由于线控器所安装的位置,或者空气调节装置在调节空气的过程,线控器曝露于高湿度的环境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线控器具备较高的防水性能。
本实施例中,关于上、下、左、右、内、外等表现方位的词语,均以本实施例中的线控器处于被安装于垂直方向上的墙壁等的安装状态(以下简称为安装状态)为准。在此所述的安装状态,指为了使线控器的功能能够正常运行,而设定的上、下、左、右方向。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线控器1包括:外壳体10、内壳体20、电子部件40、以及容纳电子部件40的收纳空间50。
外壳体10为形成线控器1外廓的近似长方体的箱状结构,包括:外壳体底面101、外壳体壁102以及开口103。
所述近似长方体包括:长方体、以及与长方体类型的形状。作为一个示例,与长方体类型的形状例如为八个顶角为圆角的类长方体。
本实施例中,外壳体底面101呈矩形或类似矩形。作为一个示例,所述类型矩形可以是四个顶角为圆角的类矩形。外壳体底面101为外壳体10 上面向内壳体20的面。
在线控器1的安装状态下,外壳体底面101包括:上边、下边以及两条侧边。其中,上边位于外壳体10上部,下边与上边相对且位于外壳体 10下部,两条侧边一端均连接上边、另一端均连接下边。也就是说,外壳体底面101上的上边、下边、两个侧边分别形成线控器1本体上的上面、底面、两个侧面的一边。
外壳体壁102为从外壳体底面101的外周向同一方向垂直突出延设的壁,所述同一方向是指向以下所述的内壳体20竖立延设。所谓突出延设,即相对于一个面呈竖立的状态,并与该面相交,且突出延设于该面。所谓突出延设包括但不限于垂直于该面的情况,还包括略微倾斜的情况。所述略微倾斜是指外壳体壁102所在的平面与外壳体底面101不垂直,而是形成一个比90度略大或略小的夹角。
如图3所示,外壳体壁102包括:外壳体上壁104、外壳体下壁105、以及外壳体侧壁106。
外壳体上壁104从外壳体底面101的上边向内壳体20突出延设,是外壳体壁102的一部分。优选的,外壳体上壁104从外壳体底面101的上边缘沿垂直于外壳体底面101的方向突出延设。外壳体上壁104包括位于突出延设方向上的前端部的上壁前端边,也就是说,上壁前端边为与外壳体底面101的上边相对的边。该前端部为外壳体上壁104的远离外壳体底面101、靠近内壳体20的端部。
外壳体下壁105与外壳体上壁104相对、且从外壳体底面101的下边向内壳体20突出延设,是外壳体壁102的一部分。优选的,外壳体下壁 105从外壳体底面101的下边缘沿垂直于外壳体底面101的方向突出延设。外壳体下壁105包括位于突出延设方向的前端部的下壁前端边。也就是说,下壁前端边为与外壳体底面101的下边相对的边。该前端部为外壳体下壁105的远离外壳体底面101、靠近内壳体20的端部。
外壳体侧壁106为从外壳体底面101的侧边向内壳体20突出延设的壁,包括:由外壳体底面101的左侧边向内壳体20突出延设的左侧壁、和由外壳体底面101的右侧边向内壳体20突出延设的右侧壁。优选的,外壳体侧壁106从外壳体底面101的侧边缘突出延设。外壳体侧壁106包括位于突出延设方向的前端部的侧壁前端边。也就是说,侧壁前端边为与外壳体底面101的侧边相对的边。该前端部为外壳体侧壁106的远离外壳体底面101、靠近内壳体20的端部。
上壁前端边、下壁前端边及侧壁前端边构成开口103的外周,上壁前端边、下壁前端边及侧壁前端边围成开口103。电子部件40可通过开口 103被放置于收纳空间50内。
本实施例中,外壳体上壁104与外壳体下壁105相互平行,外壳体10 的两个侧壁也相互平行,并且与外壳体上壁104和外壳体下壁105垂直。但本实施例不以此为限,外壳体上壁104与外壳体下壁105、外壳体10 的两个侧壁之间也可以不平行,而是形成夹角。
内壳体20为近似长方体的形状,所述近似长方体包括:长方体、以及与长方体类型的形状。作为一个示例,与长方体类型的形状例如为八个顶角为圆角的类长方体。内壳体20与外壳体10之间形成收纳空间50,包括:内壳体底面201、内壳体壁202以及防水槽203。
本实施例中,内壳体底面201呈矩形或类似矩形。作为一个示例,所述类型矩形可以是四个顶角为圆角的类矩形。当线控器1处于安装状态时,内壳体底面201为用于覆盖外壳体10上的开口103的、内壳体20上与外壳体10的开口103相对的面。换句话说,内壳体底面201与外壳体底面 101平行、且与外壳体底面101之间保持外壳体壁102高度的距离设置。即当线控器1处于安装状态时,内壳体底面201抵靠在外壳体壁102上,内壳体底面201与外壳体底面101之间的距离等于外壳体壁102的高度。
内壳体底面201包括:上边、下边和两条侧边。上边位于内壳体20 上部,下边与上边相对、位于内壳体20下部,两条侧边一端均连接上边,另一端均连接下边。
如图3和图4所示,内壳体壁202为从内壳体底面201的外周向同一方向垂直突出延设的壁。本实施例中,同一方向为内壳体壁202向外壳体 10突出延设。所谓突出延设包括垂直和略微倾斜的情况。所述垂直是指内壳体壁202垂直于内壳体底面201,所述略微倾斜是指内壳体壁202与内壳体底面201不垂直,而是形成一个比90度略大或略小的夹角。
内壳体壁202包括:内壳体上壁204、内壳体下壁205、内壳体侧壁 206。
内壳体上壁204为从内壳体底面201的上边向外壳体10突出延设的壁,是内壳体壁202的一部分。优选的,内壳体上壁204从内壳体底面201 的上边缘突出延设。本实施例中,内壳体上壁204位于内壳体底面201的上侧,内壳体底面201的上边不限于内壳体底面201上部的边缘,还包括边缘的附近。所述边缘的附近是指靠近内壳体底面201上部的边缘。当线控器1处于安装状态时,内壳体上壁204位于外壳体上壁104的下方。
内壳体下壁205为与内壳体上壁204相对、且从内壳体底面201的下边向外壳体10突出延设的壁,是内壳体壁202的一部分。优选的,内壳体下壁205从内壳体底面201的下边缘突出延设。本实施例中,当线控器 1处于安装状态时,内壳体下壁205位于外壳体下壁105的上方。
内壳体侧壁206为从内壳体底面201向外壳体10突出延设、并连接内壳体上壁204与内壳体下壁205的壁。内壳体侧壁206包括:由内壳体底面201的左侧边向外壳体10突出延设的左侧壁、和由内壳体底面201 的右侧边向外壳体10突出延设的右侧壁。优选的,内壳体侧壁206从内壳体底面201的侧边缘突出延设。本实施例中,当线控器1处于安装状态时,内壳体侧壁206位于外壳体侧壁106的外周侧,外壳体上壁104和外壳体下壁105分别位于内壳体上壁204和内壳体下壁205的外周侧。
本实施例中,与外壳体10相似,内壳体上壁204与内壳体下壁205 可以相互平行,也可以不平行;内壳体20的两个侧壁也相互平行,也可以不平行。但是,内壳体壁202与外壳体壁102的位置关系应保持一致。即当外壳体上壁104与外壳体下壁105相互平行时,内壳体上壁204与内壳体下壁205也是相互平行的。外壳体10的两个侧壁相互平行时,内壳体20的两个侧壁也相互平行,这样保证内壳体20可以安装于外壳体10 上。
如图3所示,收纳空间50为由内壳体底面201、外壳体底面101、内壳体壁202、外壳体壁102围成的、形成于内壳体底面201与外壳体底面 101之间的、用于容纳电子部件40的空间。本实施例中,外壳体10安装于墙壁上。但是,本实施例不以此为限,也可以将内壳体20安装于墙壁上。
如图5、图6所示,防水槽203为从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向下方凹陷的槽。上述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即内壳体侧壁206与外壳体上壁104的内周面相对的面。优选的,防水槽203与内壳体底面201 的上边平行设置,并且从内壳体底面201的上边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所谓平行,包括完全平行和略平行的状态。所述略平行是指防水槽203的延伸方向与内壳体底面201的上边形成略大于0的夹角。
防水槽203比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的中央位置更位于外壳体 10一侧,也就是说,防水槽203设于靠近外壳体底面101的一侧,即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存在一条沿内壳体底面201的上边延伸的中线,所述防水槽203位于所述中线的靠近外壳体底面101一侧。从侧截面上看,防水槽203呈近似U字形。所述侧截面是指,在垂直于内壳体上壁204和下壁205、且平行于内壳体侧壁206的平面的截面。所谓的近似U字形,即底面为平面的U字形,具有面向上方的开口。本实施例中,近似U字形的防水槽203两侧的侧壁可以垂直于防水槽203的底面,也可以略垂直防水槽203的底面。所述略垂直是指防水槽203的侧壁与防水槽203底面不垂直,而是形成一个比90度略大或略小的夹角。当线控器1处于安装状态时,防水槽203被外壳体上壁104从上方覆盖。也就是说,从外壳体上壁104往下方看,无法看到防水槽203。
如图7所示,防水槽203:包括凹面207、防水壁208、连接面209 以及导水面210。
凹面207为防水槽203的底面,为低于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 的平面,即凹面207与内壳体下壁205的距离小于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与内壳体下壁205之间的距离。
如图8所示,凹面207包括上壁排水孔。上壁排水孔设于凹面207上靠近内壳体侧壁206一侧的端部,贯通内壳体上壁204,可将积蓄在防水槽203内的水向下方排出。即在图8中,在内壳体上壁204设置有两个上壁排水孔217,两个上壁排水孔217分别位于防水槽203的两侧。但本实施例不以此为限,也可以仅设置一个上壁排水孔217,该上壁排水孔217 位于防水槽203的一侧。
如图9、图10所示,越靠近上壁排水孔,凹面207与内壳体下壁205 之间的距离越小。凹面207的中央部分与内壳体下壁205之间的距离为 L1,凹面207上比中央更靠近上壁排水孔的部分与内壳体下壁205之间的距离为L2,L1大于L2。即,越靠近上壁排水孔,凹面207越向内壳体下壁205倾斜。本实施例中,凹面207的两端上设有上壁排水孔,且凹面207在长方向上从中间向两端向内壳体下壁205倾斜。即凹面207由中央至两端的部分为倾斜状态,凹面207中央的高度最高,凹面207两端的高度最低。具体来说,为了实现越靠近上壁排水孔,凹面207与内壳体下壁205 之间的距离越小,凹面207整体可以为中央高、两端低的弧面,也可以为对称的两个倾斜面拼接而成的中央高、两端低的面。
如图6所示,防水壁208为从凹面207的外壳体10一侧向外壳体上壁104延设的筋。即内壳体上壁204的比防水槽203更靠近外壳体10的部分形成该防水壁208。在一个示例中,防水壁208的上端面219不与外壳体壁接触,防水壁208的上端面219与内壳体下壁205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与内壳体下壁205之间的距离。即,防水壁208的上端面219与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处于同一位置或比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更低,或者说,内壳体上壁204的比防水槽203更靠近外壳体10的部分,与内壳体上壁204的比防水槽203更靠近内壳体底面201的部分相比,高度持平或者更低。在另一个示例中,防水壁208的上端面219与外壳体壁接触,形成密封。
如图7所示,导水面210为用于将液体从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 向凹面207引导的面。导水面210从防水槽203上靠近内壳体底面201一侧的一端或从外壳体底面101一侧的一端,向凹面207逐渐向下方倾斜,并与凹面207连接。即导水面210从防水槽203的靠近内壳体底面201的侧壁的顶端或靠近外壳体底面101的侧壁的顶端,逐渐倾斜并连接至凹面207。
本实施例的导水面210可以只设于防水槽203上靠近内壳体底面201 一侧的一端,或者只设于防水槽203上靠外壳体底面101一侧的一端上,或者在防水槽203的两端都设导水面210。即本实施例可以仅具有一个导水面210,其可以只设在防水槽203的靠近内壳体底面201的侧壁,或只设在靠近外壳体底面101的侧壁,也可以具有两个导水面210,其设在防水槽203的靠近内壳体底面201和外壳体底面101的侧壁。尤其是,当两端都设有导水面210时,不论水滴从内壳体底面201一侧、或从外壳体底面101一侧滴落,都能够被引导至防水槽203内。所谓逐渐向下方倾斜,即指导水面210从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向凹面207渐渐倾斜。导水面210与凹面207相接,包括导水面210直接或间接与凹面207接触。间接接触,导水面210的下端不与凹面207直接连接,而是与凹面207之间通过连接面209相接形成没有间隙的连接的面。如图6所示的截面图,导水面210的下端与凹面207之间存在连接面209,即导水面210与凹面 207间接连接。
以下参考图7至图11,对本实施例的排水相关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和图8所示,排水槽211连通上壁排水孔与下壁排水孔220,从而连通防水槽203与内壳体下壁205,以此将积蓄在防水槽203内的液体向下壁排水孔220引导。排水槽211包括:排水槽上端212、排水槽下端213、排水槽外侧壁214、排水槽内侧壁215、以及排水槽底面216。
排水槽上端212位于内壳体侧壁206的内周侧,是排水槽211连接上壁排水孔的一端。所谓连接,即排水槽上端212与上壁排水孔之间没有阻挡。本实施例中,排水槽上端212即上壁排水孔。
排水槽下端213与排水槽上端212相对,是排水槽211连接下壁排水孔220的一端。所谓连接,即排水槽下端213与下壁排水孔220之间没有阻挡。本实施例中,排水槽下端213即下壁排水孔220。
排水槽外侧壁214,为从内壳体底面201的侧边向外壳体10突出延设的壁。本实施例中,排水槽外侧壁214为内壳体侧壁206。
排水槽内侧壁215,与排水槽外侧壁214相对,从内壳体底面201向外壳体10突出延设,并位于内壳体侧壁206的内周侧。
排水槽底面216为内壳体底面201的一部分。
从内壳体上壁204往下方看,排水槽外侧壁214、排水槽内侧壁215 与排水槽底面216形成开口向外壳体10一侧的U字形。
即本实施例中,排水槽211为内壳体侧壁206、排水槽内侧壁215以及内壳体底面201围成的槽,排水槽211的上端为上壁排水孔,下端为下壁排水孔220。本实施例中,排水槽内侧壁215可以与内壳体侧壁206一样,是一条直壁,也可以是非直壁。当排水槽内侧壁215为直壁时,排水槽内侧壁215可以与内壳体侧壁206平行,也可以不平行,与内壳体侧壁 206呈一夹角。在图8中,内壳体20具有两条排水槽211,分别位于内壳体20的两侧。当本实施例仅设置一个上壁排水孔217时,内壳体20也可以只有一条排水槽211,该排水槽上端212与该上壁排水孔连接。
如图8和图11所示,外壳体10包括外壳体排水孔107。
外壳体排水孔107设于外壳体下壁105上,连通排水槽211与外壳体 10的外侧,用于将从排水槽211流出的水向外壳体10外排水。
以下参考图12至图14,对内壳体20与外壳体10卡合的卡合组件30 进行详细的说明。
线控器1包括卡合内壳体20与外壳体10的卡合组件30。卡合组件 30包括:突块以及卡合部302。
如图12、图13所示,突块为从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向上方突出、且比防水槽203更位于内壳体底面201一侧的块状。即突块为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向上突出的块状结构,其位于比防水槽203更靠近内壳体底面201的位置。突块包括:突块下面306、突块上面303、卡合面304、引导面305。
突块下面306为突块上与内壳体上壁204相连接的面,突块下面306 形成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的一部分。突块下面306包括:位于内壳体底面201侧的一端的下面外侧边,以及与下面外侧边相对的下面内侧边307,即下面内侧边307比下面外侧边更靠近外壳体10。
突块上面303为突块上与突块下面306相对的面。突块上面303为突块的上端面,呈四边形。突块上面303包括:位于内壳体底面201侧的一端的上面外侧边、以及与上面外侧边相对的上面内侧边,即上面外侧边靠近内壳体底面201,上面内侧边靠近外壳体10。下面内侧边307比上面内侧边更靠近外壳体10一侧。
卡合面304连接上面外侧边与下面外侧边,并垂直于内壳体上壁204。卡合面304面向内壳体底面201一侧。所述垂直包括:完全垂直与略垂直,所述略垂直是指卡合面304与内壳体上壁204不垂直,而是形成一个比90 度略大或略小的夹角。
引导面305从上面内侧边沿远离内壳体底面201的方向向内壳体壁 202的内周侧倾斜。内壳体壁202的内周侧指内壳体上壁204的下方。引导面305从上面内侧边向外壳体10一侧、向下面内侧边307倾斜至与下面内侧边307连接。
如图14所示,突块上面303的宽度W1小于突块下面306的宽度W2。所谓宽度,指在内壳体上壁204上与内壳体侧壁206相接的一端向对面端的方向的长度。即,上面外侧边的长度小于下面外侧边的长度,上面内侧边的长度小于下面内侧边307的长度。从内壳体底面201一侧向外壳体10 一侧看,卡合面304呈梯形。
如图12所示,卡合部302为用于与突块卡合的、从外壳体上壁104 的下表面向内壳体上壁204突出延设的筋。外壳体上壁104的下表面为外壳体上壁104上与内壳体上壁204相对的面。也就是说,卡合部302由外壳体上壁104的上壁前端边向内壳体上壁204延伸。当线控器1处于安装状态时,卡合部302比突块更靠近内壳体底面201一侧。卡合部302具有与卡合面304相接触的面、以及比突块上面303更靠近内壳体上壁204一侧的卡合部下端308。从内壳体底面201一侧向外壳体底面101一侧看,卡合部302至少遮蔽突块的一部分。本实施例中,卡合部下端308与内壳体上壁204接触。
以上为本实施例的线控器1的结构,以下对线控器1的装卸顺序及防水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先将外壳体10安装在墙壁上,再将电子部件40从开口 103放置至收纳空间50中。
将内壳体20安装到外壳体10上时,首先进行内壳体20与外壳体10 的对位。通过对位使内壳体底面201面向外壳体底面101,使内壳体壁202 朝向外壳体底面101,使外壳体侧壁106位于内壳体侧壁206的内周侧,即,使外壳体侧壁106能够嵌入内壳体20的排水槽211内,并使内壳体 20与外壳体10接触。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排水槽211的宽度,即内壳体侧壁206与排水槽内侧壁215的间距,要大于外壳体侧壁106的厚度,这样当外壳体侧壁106嵌入内壳体20的排水槽211内,不会完全占用排水槽211的空间,排水槽211仍然有剩余空间供水流通过。
对位后,内壳体上壁204与内壳体下壁205均位于外壳体上壁104与外壳体下壁105的内周侧。即,内壳体上壁204位于外壳体上壁104的下方,内壳体下壁205位于外壳体下壁105的下方。内壳体侧壁206位于外壳体侧壁106的外侧。由此,确定了内壳体20相对于外壳体10的位置,在将内壳体20安装到外壳体10上时,能够防止内壳体20与外壳体10错位而导致无法卡合。
之后进行安装,将内壳体20向外壳体底面101按,使外壳体上壁104 慢慢覆盖内壳体上壁204。由于突块上面303位于卡合部302的下端的上方,因此突块的引导面305与卡合部302的外周面发生接触、干涉。此时,向内壳体20继续施加向外壳体底面101的力,继续将内壳体20推至外壳体开口103的位置。通过使卡合部302的下端与引导面305接触,将内壳体20所受的力通过引导面305传递至卡合部302。由于引导面305向外壳体底面101一侧倾斜,因此,卡合部302的下端将沿着引导面305向上移动,并向上方突出变形。由于卡合部302发生变形,卡合部302的下端与突块上面303接触,并被突块上面303支撑。此时,继续施加向外壳体底面101的压力,卡合部302的下端将跨过突块上面303,向内壳体底面201 一侧移动。失去了突块上面303的支撑后,卡合部302不再变形,卡合部 302的下端将恢复到位于突块上面303的下方位置,并且与内壳体上壁204 的上表面218接触。由此,使内壳体上壁204与外壳体上壁104、内壳体下壁205与外壳体下壁105、内壳体侧壁206与外壳体侧壁106紧密接触,从而在内壳体20与外壳体10之间形成收纳空间50。上述紧密接触指,内壳体上壁204与外壳体上壁104、内壳体下壁205与外壳体下壁105、内壳体侧壁206与外壳体侧壁106之间依然形成有一定间隙,空气能通过该间隙进入收纳空间50。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突块上设置引导面305,使内壳体20安装到外壳体10更加方便,提高了线控器1的安装便利性。
由于突块上面303位于卡合部下端308的上方,即使内壳体20受到向内壳体底面201一侧的、使内壳体20从外壳体10上分离的力,突块的卡合面304也会与卡合部302的内周面接触、干涉,另外,由于突块的卡合面304垂直于内壳体上壁204,即使内壳体20受到拉力,也难以将突块从卡合部302拉出,从而提到了线控器1安装的牢固性。
另外,由于突块上面303的宽度小于突块下面306的宽度,将内壳体 20推向外壳体10时,突块的上部与卡合部302的干涉较小,即使不需要施加很大的压力也能够轻松地将内壳体20安装到外壳体10上,进一步提高了线控器1的安装便利性。
按照上述顺序,能够便利地将内壳体20紧固地安装在外壳体10上,使线控器1处于安装状态。
本实施例中,线控器1处于高湿度的环境中时,空气中的水分可能在线控器1的外表面结露。上述线控器1的外表面,指内壳体20的外表面和/或外壳体10的外表面。以下对结露产生的水滴等液体附着于线控器1 时各部分的作用进行说明。
附着在外壳体上壁104的上表面或卡合部302外表面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沿线控器1的表面向下方流。水滴从外壳体上壁104的内壳体底面201一侧向下方流,即通过卡合部302的外表面向下方流。当水滴到达内壳体20与外壳体10的卡合形成的间隙时,即卡合部302与内壳体上壁 204之间的间隙时,在毛细管现象的作用下,水滴可能向间隙内渗入。也就是说,进入了间隙内的水滴,将在毛细管现象的作用下,沿内壳体上壁 204的上表面218,向外壳体底面101一侧渗入。对于内壳体上壁204的未设置突块的部分,由于防水槽203设有导水面210,因此,渗入的水滴将在导水面210的引导下,向防水槽203内流去。对于内壳体上壁204的设置有突块的部分,渗入的水滴遇到突块的卡合面304的阻挡,向突块的两侧流动,并在导水面210的引导下,向防水槽203内流去。由此,本实施例能够抑制水滴向外壳体底面101一侧流动,从而防止水滴接触收纳空间50的电子部件40,避免对基板等电子部件40造成不良影响,提高线控器1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另外,由于毛细管现象,进入间隙内的水滴,也可能沿外壳体上壁104 的下表面渗入。也就是说,附着在外壳体上壁104的下表面的水滴,当其张力大于其自身所受的重力时,水滴将继续附着在外壳体上壁104的下表面上,当水滴在外壳体上壁104的下表面上继续积蓄,直到其自身受到的重力大于张力时,将从内壳体上壁204上向下掉落。由于防水槽203比内壳体上壁204的中央更靠外壳体10一侧,因此,即使水滴从外壳体上壁 104的下表面上靠外壳体底面101一侧落下,也能提高其掉落到防水槽203 内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线控器1的防水性能。
另外,当将导水面210设于防水槽203上靠外壳体底面101一侧,即使水滴从外壳体上壁104的下表面上靠外壳体底面101一侧落下,也能被引导至防水槽203。由此,能够抑制水滴跨过防水槽203进入收纳空间50,进一步提高线控器1的防水性能。
再者,由于防水槽203设有防水壁208,由此,能够抑制防水槽203 中的水越过防水壁208进入收纳空间50,进一步提高线控器1的防水性能。
本实施例的线控器1,进入防水槽203内的水滴将积蓄在防水槽203 内,覆盖凹面207。由于凹面207上没有上壁排水孔,水滴将通过上壁排水孔从防水槽203排出。
另外,由于凹面207向上壁排水孔倾斜设置,附着在凹面207上的水滴将被引导至上壁排水孔,水滴能够更容易被从防水槽203排出。由此,能够抑制防水槽203内积蓄过多的水滴,而越过防水壁208向收纳空间50 溢出的现象,进一步提高线控器1的防水性能。
由于内壳体20设有排水槽211,从上壁排水孔排出的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排水槽211被引导至内壳体下壁205的下壁排水孔220,再经由设于外壳体10上的外壳体排水孔107排至线控器1外。由此,能够防止水滴在线控器1内部积蓄,避免在线控器1运行产生的热量影响下,水滴蒸发为水蒸气进入收纳空间50内,进一步提高线控器1的防水性能。
对收纳空间50内的电子部件40进行维修时,必须将内壳体20从外壳体10上拆下。以下对维修时,将内壳体20从外壳体10上拆除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从外壳体上壁104的卡合部302的下端与内壳体上壁204之间的间隙,对卡合部302的下端施加向上的压力,同时将内壳体20向外拉。此时,外壳体上壁104将向上突出变形,卡合部302的下端将与内壳体上壁204的上表面218分离,向突块上面303的上方移动,并越过突块上面 303。由于卡合面304倾斜设置,因此,当内壳体20从外壳体10上分离时,卡合部302的下端沿卡合面304向下方移动。由此,卡合部302从变形的状态复原的力将卡合面304向内壳体底面201一侧推出。由此,内壳体20将被轻松地从外壳体10拆下。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维修时装卸、且能够抑制水渗入内部的线控器1。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
(1)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线控器,包括:
外壳体,形成所述线控器的外廓且具有开口,
内壳体,通过覆盖所述开口,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能够容纳电子部件的收纳空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体包括:
内壳体上壁,从所述内壳体的上边向所述外壳体突出延设,并构成内壳体壁,
以及防水槽,从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
所述外壳体包括:
外壳体上壁,从所述外壳体的上边向所述内壳体突出延设,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防水槽,并构成外壳体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还包括:
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外壳体底面,
以及从所述外壳体底面向所述内壳体突出延设的、形成所述开口的所述外壳体壁,
所述内壳体还包括:
用于覆盖所述开口的内壳体底面,
以及从所述内壳体底面向所述外壳体突出延设的所述内壳体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槽比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中央更靠近所述外壳体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体壁还包括:
与所述内壳体上壁相对设置的内壳体下壁,
所述防水槽还包括:
凹面,与所述内壳体下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表面与所述内壳体下壁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槽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体一侧的防水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壁为从所述凹面向所述外壳体上壁延设的突筋,
所述突筋的上端部与所述内壳体下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面与所述内壳体下壁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端部与所述外壳体壁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槽还包括:
从所述内壳体底面一侧的一端和/或从所述外壳体底面一侧的一端,向所述凹面逐渐向下方倾斜且与所述凹面相接的导水面。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槽还包括:
与所述内壳体下壁连通的排水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体壁包括:
连接所述内壳体上壁与所述内壳体下壁的内壳体侧壁,
设于所述凹面上靠近所述内壳体侧壁一侧的端部上的、贯通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壁排水孔,
以及设于所述内壳体下壁上靠近所述内壳体侧壁一侧的端部的、贯通所述内壳体下壁的下壁排水孔,
所述排水槽连通所述上壁排水孔与所述下壁排水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越靠近所述上壁排水孔,所述凹面与所述内壳体下壁之间的距离越小。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还包括:
连通所述排水槽与所述外壳体的外侧的外壳体排水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体还包括:
从所述内壳体上壁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块,
所述外壳体还包括:
设于所述外壳体上壁的下表面、与所述突块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突块包括:
突块下面,与所述内壳体上壁相接,
突块上面,与所述突块下面相对,
卡合面,连接所述突块上面上靠近所述内壳体底面的侧边与所述突块下面上靠近所述内壳体底面的侧边、且垂直于所述内壳体上壁,
以及引导面,所述引导面从所述突块上面上与所述卡合面相对的边,向远离所述内壳体底面、且向所述内壳体壁的内周侧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控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块上面的宽度小于所述突块下面的宽度。
15.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线控器。
CN201921228813.0U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线控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2108684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8813.0U CN210868462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线控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8813.0U CN210868462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线控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8462U true CN210868462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86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28813.0U Active CN210868462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线控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84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32458B2 (en)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JP4807445B2 (ja) 室外機
WO2011055610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WO2006109804A1 (ja) 電力分配装置
JP4657025B2 (ja) 電気接続箱
US20190341760A1 (en) Operation device
WO2014054465A1 (ja) 電気接続箱
JP2006050786A (ja) 電気接続箱
CN210868462U (zh) 一种线控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US10790651B2 (en) Operation device
JP474686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5614998B2 (ja) 車両用電子機器
WO2014054461A1 (ja) 電気接続箱
US1177876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07555786U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JP6264062B2 (ja) リモコン
JP2007068371A (ja) 電気接続箱
CN220023364U (zh) 空调器及其线控器
CN220624332U (zh) 开关防护组件、储水盒和移动式空调器
JP3122018U (ja) コンセント装置
CN219415015U (zh) 一种电控盒、空调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19612309U (zh) 一种控制器壳体及控制器
CN21506281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891755U (zh) 电控盒组件和空调器
JP2007115579A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