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4281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4281U
CN210864281U CN201922133983.7U CN201922133983U CN210864281U CN 210864281 U CN210864281 U CN 210864281U CN 201922133983 U CN201922133983 U CN 201922133983U CN 210864281 U CN210864281 U CN 2108642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sub
signal line
line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339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出优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4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42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沿第1方向依次排列的第1信号线、第2信号线、第3信号线和沿第2方向依次排列的第1扫描线、第2扫描线、第3扫描线,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第2信号线、所述第3信号线中的每条都在所述第1扫描线与所述第2扫描线之间具有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第2信号线、所述第3信号线中的每条都在所述第2扫描线与所述第3扫描线之间具有第3倾斜部和第4倾斜部,所述第2扫描线相较于所述第1扫描线更靠近所述第3扫描线,所述第2信号线相较于所述第1信号线更靠近所述第3信号线。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8-226606(申请日2018年12月03日)为基础,并要求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液晶显示装置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对于这些显示装置,通过合成例如包括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多个子像素的光而能够进行彩色显示。
通过各子像素的光的合成所得到的色度能够根据例如配置于子像素边界的遮光层(黑矩阵)的开口率、或配置于各子像素的彩色滤光片的明度来调节。然而,对于降低了开口率或彩色滤光片的明度的子像素,会发生亮度损失,因此从省电化观点来看并不优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施方式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沿第1方向依次排列的第1信号线、第2信号线、第3信号线、和沿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依次排列的第1扫描线、第2扫描线、第3扫描线,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第2信号线、所述第3信号线中的每条都在所述第1扫描线与所述第2扫描线之间具有沿相对于所述第2方向倾斜的第3方向延伸的第1倾斜部、和沿相对于所述第2方向倾斜的第4方向延伸的第2倾斜部,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第2信号线、所述第3信号线中的每条都在所述第2扫描线与所述第3扫描线之间具有沿所述第3方向延伸的第3倾斜部、和沿所述第4方向延伸的第4倾斜部,所述第2扫描线相较于所述第1扫描线更靠近所述第3扫描线,所述第2信号线相较于所述第1信号线更靠近所述第3信号线。
根据上述结构的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像素布局的第1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能够适用于图3所示的像素布局的具体构造一例的俯视图,且是表示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多个半导体层及多个像素电极的图。
图5是表示能够适用于图3所示的像素布局的具体构造一例的俯视图,且是表示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及遮光层的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像素布局的第2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能够适用于图6所示的像素布局的具体构造一例的俯视图,且是表示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及多个像素电极的图。
图8是表示能够适用于图6所示的像素布局的具体构造一例的俯视图,且是表示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及遮光层的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像素布局的第3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扫描线、信号线及遮光层的放大俯视图,且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失配点上的信号线的形状的第1调节方法的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扫描线、信号线及遮光层的放大俯视图,且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失配点上的信号线的形状的第2调节方法的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扫描线、信号线及遮光层的放大俯视图,且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失配点上的信号线的形状的第3调节方法的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像素布局的第4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能够适用于图13所示的像素布局的具体构造一例的俯视图,且是表示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多个半导体层及多个像素电极的图。
图15是表示能够适用于图13所示的像素布局的具体构造一例的俯视图,且是表示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及遮光层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公开的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针对保持实用新型的主旨的适当变更所能容易想到的当然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另外,附图为了使说明更明确而与实际的形式相比有时关于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会示意性地表示,但其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有时针对发挥与关于已出现过的图的前述内容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DSP的一个例子对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公开的主要结构也能适用于具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等的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显示装置、应用了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的显示装置、或应用了电致变色的显示装置等。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个结构例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在一个例子中,第1方向X、第2方向Y及方向Z彼此正交,但也能够以9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相当于与构成显示装置DSP的基板的主面平行的方向,方向Z相当于显示装置DSP的厚度方向。在本说明书中,将从第1基板SUB1趋向第2基板SUB2的方向称为“上侧”(或仅称为上),将从第2基板SUB2趋向第1基板SUB1的方向称为“下侧”(或仅称为下)。在“第1部件上的第2部件”及“第1部件下的第2部件”的情况下,第2部件既可以与第1部件相接触,也可以与第1部件分离。另外,观察显示装置DSP的观察位置处于表示方向Z的箭头的前端侧,将从该观察位置朝向由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所规定的X-Y平面进行观察称为俯视。
显示装置DSP具备显示面板PNL、布线基板1、IC芯片2、和背光单元BL。背光单元BL与显示面板PNL的背面相对,并对显示面板PNL进行照明。例如,显示装置DSP是将来自背光单元BL的光利用于图像显示的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
显示面板PNL具备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和液晶层LC。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形成为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在俯视时重叠。
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区域DA、除显示区域DA以外的非显示区域NDA、和设于显示区域DA的多个子像素SP。在此,非显示区域NDA位于显示区域DA的外侧,具有包围显示区域DA的框状的形状。显示区域DA位于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重叠的区域。非显示区域NDA具有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不重叠的区域。第1基板SUB1具备多条扫描线G、多条信号线S、连接有各扫描线G的栅极驱动器GD、和连接有各信号线S的源极驱动器SD。多条扫描线G分别沿第1方向X延伸,并在第2方向Y上隔着间隔排列。多条信号线S分别沿第2方向Y延伸,并在第1方向X上隔着间隔排列。
子像素SP例如相当于由相邻的两条扫描线G与相邻的两条信号线S所划分的区域。第1基板SUB1具备多个开关元件SW及多个像素电极PE。单个开关元件SW及单个像素电极PE构成各个子像素SP。再者,第1基板SUB1具备在显示区域DA的整体范围内延伸的公共电极CE。公共电极CE由多个子像素SP共用。
第1基板SUB1具有不与第2基板SUB2重叠的部分即延伸部Ex。布线基板1与延伸部Ex连结且物理性固定于延伸部Ex上,并与栅极驱动器GD、源极驱动器SD等电连接。布线基板1是能够折曲的柔性印刷电路板。IC芯片2安装于布线基板1。IC芯片2例如内置有用于输出图像显示所必需的信号的显示驱动器等。此外,IC芯片2也可以安装于延伸部Ex。布线基板1及IC芯片2主要作为向显示面板PNL供给信号的信号源来发挥功能。
图2是表示显示面板PNL的显示区域DA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第1基板SUB1具备具有绝缘性的透明的基板10、绝缘层11~14、和第1配向膜AL1。开关元件SW具备半导体层SC和中继电极RE。
基板10具备主面(下表面)10A、和与主面10A为相反侧的主面(上表面)10B。半导体层SC形成于主面10B。绝缘层11覆盖半导体层SC及主面10B。扫描线G形成于绝缘层11上。绝缘层12覆盖扫描线G及绝缘层11。信号线S及中继电极RE形成于绝缘层12上。信号线S及中继电极RE分别经由贯穿绝缘层11及12的贯穿孔而与半导体层SC电连接。绝缘层13覆盖信号线S、中继电极RE及绝缘层12。公共电极CE形成于绝缘层13上。绝缘层14覆盖绝缘层13及公共电极CE。像素电极PE形成于绝缘层14上,并具有狭缝SL。像素电极PE经由贯穿绝缘层13及14的贯穿孔而与中继电极RE电连接。第1配向膜AL1覆盖像素电极PE及绝缘层14。
第2基板SUB2具备具有绝缘性的透明的基板20、遮光层BM、彩色滤光片CF、保护层OC、和第2配向膜AL2。基板20具备主面(下表面)20A、和与主面20A为相反侧的主面(上表面)20B。基板20的主面20A与基板10的主面10B相对。遮光层BM及彩色滤光片CF配置于主面20A。彩色滤光片CF具有多种颜色的着色层。遮光层BM与扫描线G、信号线S及中继电极RE相对。彩色滤光片CF覆盖遮光层BM及主面20A。保护层OC覆盖彩色滤光片CF。第2配向膜AL2覆盖保护层OC。
液晶层LC被保持在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之间,并与配向膜AL1和配向膜AL2相接触。在基板10的主面10A配置有第1偏振板PL1,在基板20的主面20B配置有第2偏振板PL2。显示面板PNL的构造并不限于图2的例子,而是能够适用各种结构。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像素布局的第1结构例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将相对于第2方向Y沿顺时针方向以锐角交叉的方向定义为方向D1,将相对于第2方向Y沿逆时针方向以锐角交叉的方向定义为方向D2。此外,第2方向Y与方向D1构成的角度θ1和第2方向Y与方向D2构成的角度θ2实质上相同。另外,将第2方向Y的反方向定义为方向RY。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内具备包括像素PX1~PX4的多个像素PX。在图3的示例中,像素PX1包括红色的子像素SPr1和绿色的子像素SPg1,像素PX2包括蓝色的子像素SPb1和白色的子像素SPw1,像素PX3包括蓝色的子像素SPb2和白色的子像素SPw2,像素PX4包括红色的子像素SPr2和绿色的子像素SPg2。
子像素SPr1、子像素SPg1、子像素SPb2及子像素SPw2按照该顺序沿第1方向X排列。子像素SPb1、子像素SPw1、子像素SPr2及子像素SPg2按照该顺序沿第1方向X排列。子像素SPr1与子像素SPb1、子像素SPg1与子像素SPw1、子像素SPb2与子像素SPr2、子像素SPw2与子像素SPg2中的每个子像素组都沿第2方向Y排列。
在整个显示区域DA内,由像素PX1~PX4构成的像素单元沿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呈矩阵状排列。在这种像素布局中,例如通过亚像素渲染(SPR)能够将由双色子像素SP构成的各像素PX1~PX4分别利用为全彩显示的一个像素,并显示高分辨率的图像。
在图3的示例中,像素PX1~PX4中的每个(子像素SP中的每个)都分别具有折曲区域。各折曲区域均为从第2方向Y倾斜的区域,并具有沿方向D1延伸的区域、沿方向D2延伸的区域、和这些区域的边界线。像素PX1~PX4分别具有边界线PB1~PB4。由此,能够在像素PX1~PX4中分别实现多区域(multi-domain)的像素布局。
子像素SPr1、子像素SPg1、子像素SPr2及子像素SPg2在第2方向Y上具有长度L11,子像素SPb1、子像素SPw1、子像素SPb2及子像素SPw2在第2方向Y上具有长度L12。长度L11大于长度L12。子像素SPr1、子像素SPb1、子像素SPb2及子像素SPr2分别在第1方向X上具有宽度W21,子像素SPg1、子像素SPw1、子像素SPw2及子像素SPg2在第1方向X上具有宽度W22。宽度W22小于宽度W21。
这样,图3所示的像素布局包括形状及尺寸不同的多个子像素SP。图3所示的虚线是长度L11与长度L12相等且宽度W11与宽度W12相等的情况下的子像素SP的边界。子像素SPr1、子像素SPg1、子像素SPb1和子像素SPw1相接触的交点C1从白圆点所示的位置位移至黑圆点所示的位置。另外,子像素SPb2、子像素SPw2、子像素SPr2和子像素SPg2相接触的交点C2从白圆点所示的位置位移至黑圆点所示的位置。
在此,如图3所示,交点C1及C2的第1方向X上的位移距离均为B1。交点C1及C2的第2方向Y上的位移距离均为A1。但是,交点C1在第2方向Y上位移,交点C2在方向RY上位移。边界线PB1~PB4的第2方向Y上的位移距离是相当于A1的大致一半的A2。由此,在各子像素SP中,能够将边界线PB上下的区域(domain)的面积设定为实质上相同。但是,边界线PB1及PB2在第2方向Y上位移,边界线PB3及PB4在方向RY上位移。这样,当挪动交点C1及C2时,在子像素SPg1与子像素SPb2的边界区域X1内的这些子像素之间会产生间隙。再者,在子像素SPw1与子像素SPr2的边界区域X2内会产生这些子像素的重叠。为了消除边界区域X2内的重叠而调节子像素SPr2的形状,子像素SPr2的第1方向X上的宽度变成比宽度W21小的宽度W21b。此外,在假设为了消除边界区域X1内的间隙而调节子像素SPb2的形状的情况下,子像素SPb2的第1方向X上的宽度能够变成比宽度W21大的宽度W21a。
像素PX1具有从交点C1通过的端部E1a、和与端部E1a为相反侧的端部E1b。像素PX2具有从交点C1通过的端部E2b、和与端部E2b为相反侧的端部E2a。像素PX3具有从交点C2通过的端部E3a、和与端部E3a为相反侧的端部E3b。像素PX4具有从交点C2通过的端部E4b、和与端部E4b为相反侧的端部E4a。端部E1a、端部E1b、端部E2b、端部E2a、端部E3a、端部E3b、端部E4b及端部E4a沿第1方向X延伸。
关注像素PX1与像素PX3的位置关系。端部E1b和端部E3b没有在第2方向Y上偏移。端部E1a和端部E3a在第2方向Y上偏移了2×A1。边界线PB1和边界线PB3在第2方向Y上偏移了A1。
关注像素PX2与像素PX4的位置关系。端部E2a和端部E4a没有在第2方向Y上偏移。端部E2b和端部E4b在第2方向Y上偏移了2×A1。边界线PB2和边界线PB4在第2方向Y上偏移了A1。
图4及图5是表示能够适用于图3所示的像素布局的具体构造一例的俯视图。在图4中示出了多条信号线S、多条扫描线G、多个像素电极PE及多个开关元件SW(半导体层SC),在图5中示出了多条信号线S、多条扫描线G及遮光层BM。
如图4所示,在各子像素SP中,半导体层SC与扫描线G交叉两次,开关元件SW由双栅极构造的TFT(薄膜晶体管)构成。此外,开关元件SW也可以由半导体层SC与扫描线G交叉一次的单栅极构造的TFT构成。半导体层SC在连接位置P1与信号线S连接,并在连接位置P2与像素电极PE连接。在连接位置P2上,图2所示的中继电极RE夹在像素电极PE与半导体层SC之间,但在图4中省略了中继电极RE的图示。各子像素SP由半导体层SC所连接的信号线S及扫描线G控制。例如,子像素SPr1由信号线S2及扫描线G2控制,子像素SPg1由信号线S3及扫描线G2控制,子像素SPb1由信号线S2及扫描线G3控制,子像素SPw1由信号线S3及扫描线G3控制。
像素电极PE的电位受与连接于像素电极PE的半导体层SC交叉的扫描线G的电位影响而变动。这样变动的电位差称为馈通电压。馈通电压随着半导体层SC与扫描线G交叉的区域的沟道宽度变大而变大,并随着沟道宽度变小而变小。另外,馈通电压随着像素电极PE的尺寸变大而变小,并随着像素电极PE的尺寸变小而变大。
当各子像素SP的馈通电压不同时,即使供给相同色度的影像信号,像素电位也能发生偏差。因此,也可以通过调节各子像素SP的沟道宽度来抑制馈通电压的偏差。例如,也可以使像素电极PE的尺寸大的子像素SPr1、子像素SPr2的沟道宽度比其它子像素SP增大。
信号线S具有多个直线部SS和多个倾斜部St1~St4。直线部SS沿第2方向延伸。倾斜部St1及St3沿方向D1延伸。倾斜部St2及St4沿方向D2延伸。倾斜部St1及St2位于扫描线G1与扫描线G2之间。倾斜部St3及St4位于扫描线G2与扫描线G3之间。直线部SS不位于倾斜部St1与倾斜部St2之间及倾斜部St3与倾斜部St4之间。信号线S中的各直线部SS与对应的扫描线G交叉。与扫描线G2交叉的直线部SS位于倾斜部St2与倾斜部St3之间。此外,直线部SS也可以位于倾斜部St1与倾斜部St2之间及倾斜部St3与倾斜部St4之间。在该情况下,也能构成为,扫描线G1与位于倾斜部St1与倾斜部St2之间的直线部SS交叉,且扫描线G2与位于倾斜部St3与倾斜部St4之间的直线部SS交叉。
在图4的示例中,将相对于第1方向X沿顺时针方向以锐角交叉的方向定义为方向D3,将相对于第1方向X沿逆时针方向以锐角交叉的方向定义为方向D4。此外,第1方向X与方向D3构成的角度θ3和第1方向X与方向D4构成的角度θ4实质上相同。扫描线G1及G3具有直线部GS,扫描线G2具有多个直线部GS及多个斜部Gt1~Gt3。直线部GS沿第1方向X延伸。斜部Gt1及Gt3沿方向D3延伸,斜部Gt2沿方向D4延伸。在扫描线G2中,斜部Gt1与信号线S1的直线部SS交叉,斜部Gt2与信号线S3的直线部SS交叉,斜部Gt3与信号线S5的直线部SS交叉。扫描线G2中的一个直线部GS连接斜部Gt1与斜部Gt2,另一个直线部GS连接斜部Gt2与斜部Gt3。扫描线G2由于具有斜部Gt1~Gt3,所以与扫描线G1及G3相比布线长度变长。
在信号线S1与信号线S3之间,扫描线G1与扫描线G2的间隔Di1大于扫描线G2与扫描线G3的间隔Di2。也就是说,在信号线S1与信号线S3之间,扫描线G2相较于扫描线G1更靠近扫描线G3。间隔Di1及Di2相当于第2方向Y的长度。信号线S1与信号线S2的间隔Di3大于信号线S2与信号线S3的间隔Di4。间隔Di3及Di4相当于沿着第1方向X的长度。也就是说,信号线S2相较于信号线S1更靠近信号线S3。
子像素SPr1具备像素电极PE1,子像素SPg1具备像素电极PE2,子像素SPb1具备像素电极PE3,子像素SPw1具备像素电极PE4。像素电极PE1~PE4分别具有多根线状电极BR和相邻的线状电极BR之间的多个狭缝SL。像素电极PE1及PE3具有五根线状电极BR和四个狭缝SL,像素电极PE2及PE4具有四根线状电极BR和三个狭缝SL,但线状电极BR及狭缝SL的数量并不限于该例。像素电极PE1具备与信号线S2的倾斜部St1及St2平行的线状电极BR1。像素电极PE2具备与信号线S3的倾斜部St1及St2平行的线状电极BR2。像素电极PE3具备与信号线S2的倾斜部St3及St4平行的线状电极BR3。像素电极PE4具备与信号线S3的倾斜部St3及St4平行的线状电极BR4。
如图5所示,遮光层BM与扫描线G1~G3及信号线S1~S5重叠。遮光层BM具有:多个第1部分BM1,其分别与多条扫描线G的一条扫描线重叠,并沿第1方向X延伸且沿第2方向Y排列;和多个第2部分BM2,其分别与多条信号线S的一条信号线重叠,沿第2方向Y延伸且沿第1方向X排列,与多个第1部分BM1交叉并与多个第1部分BM1一体形成。与扫描线G1及G3重叠的各第1部分BM1具有直线部BS。与扫描线G2重叠的第1部分BM1具有多个直线部BS及多个倾斜部BC。各直线部BS沿第1方向X延伸,并与各扫描线G的直线部GS重叠。倾斜部BC与扫描线G2的斜部Gt1~Gt3分别重叠。子像素SPg1与子像素SPw1之间的直线部BS和子像素SPb2与子像素SPr2之间的直线部BS在第2方向Y上偏移。倾斜部BC位于这些直线部BS之间。与扫描线G1及G3重叠的各直线部BS沿着第1方向X延伸而并不折曲。
各第2部分BM2与对应的信号线S重叠,并沿着对应的信号线S延伸。各第2部分BM2具有多个折曲部BT。各折曲部BT与各信号线的倾斜部St1、St2重叠或与倾斜部St3、St4重叠(图4)。遮光层BM具有多个开口A。各开口A形成于由直线部BS和折曲部BT包围的区域内。遮光层BM具有子像素SPr1用的开口Ar1、子像素SPg1用的开口Ag1、子像素SPb1用的开口Ab1、子像素SPw1用的开口Aw1、子像素SPr2用的开口Ar2、子像素SPg2用的开口Ag2、子像素SPb2用的开口Ab2、子像素SPw2用的开口Aw2。各个开口A重叠于彩色滤光片CF中与子像素SP对应的颜色的着色层。但是,在白色的子像素SPw1、SPw2中,既可以代替着色层配置透明层,也可以不配置透明层。
遮光层BM与图3所示的边界区域X1及X2重叠,并隐藏了例如边界区域X1内的间隙。如图5所示,也可以使子像素SPg1与子像素SPb2之间的折曲部BT的第1方向X上的宽度W51比其它折曲部BT的宽度W50增大。由此,例如能够使子像素SPb2的开口Ab2的尺寸与相同颜色的子像素SPb1的开口Ab1的尺寸相同。另外,也可以使子像素SPw1与子像素SPr2之间的折曲部BT的第1方向X上的宽度W52比其它折曲部BT的宽度W50缩小。由此,例如能够使子像素SPr2的开口Ar2的尺寸与相同颜色的子像素SPr1的开口Ar1的尺寸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任意调节红色、蓝色、绿色及白色的子像素SP的合成色度。如图3所示,能够移动交点C1及C2。能够使子像素SPw1、子像素SPw2发出的白色与其它子像素SP相比减弱,并能抑制显示装置的亮度损失。
如图3的虚线所示,在各种颜色的子像素SP为相同尺寸的情况下,需要在特定的子像素SP中通过故意降低遮光层BM的开口A的面积或彩色滤光片CF的明度来调节合成色度。在该方法中,在上述特定的子像素SP中会发生来自背光单元BL的光的亮度损失。对此,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各子像素SP的尺寸来调节合成色度的情况下,无需降低遮光层BM的开口A的面积或彩色滤光片CF的明度就能进行合成色度的调节。因此,能够抑制亮度的损失、并实现显示装置DSP的省电化和显示品质的提高。
在上述所示的第1结构例中,扫描线G1~G3相当于第1至第3扫描线,信号线S1~S3相当于第1至第3信号线,倾斜部St1~St4相当于第1至第4倾斜部,方向D1相当于第3方向,方向D2相当于第4方向,方向D3相当于第5方向,方向D4相当于第6方向,子像素SPr1相当于第1子像素,子像素SPg1相当于第2子像素,子像素SPb1相当于第3子像素,子像素SPw1相当于第4子像素,宽度W21相当于第1宽度,宽度W22相当于第2宽度,长度L11相当于第1长度,长度L12相当于第2长度,线状电极BR1~BR4相当于第1至第4线状电极。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像素布局的第2结构例的俯视图。图6所示的像素布局的第2结构例与图3所示的像素布局的第1结构例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像素PX3及像素PX4在第2方向Y上偏移了A1。由此,端部E1a和端部E3a的第2方向Y上的偏移减少为比图3的例子中的偏移量(2×A1)小的A1。另外,端部E1b和端部E3b在第2方向Y上偏移了A1。端部E2a和端部E4a在第2方向Y上偏移了A1。
图7及图8是表示能够适用于图6所示的像素布局的具体构造一例的俯视图。图7中表示多条信号线S、多条扫描线G及多个像素电极PE,图8中表示多条信号线S、多条扫描线G及遮光层BM。
如图7及图8所示,扫描线G2与图4的例子相同地具有多个直线部GS和斜部Gt1~Gt3。但是,由于如上述那样端部E1a和端部E3a的第2方向Y上的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较小,所以斜部Gt1~Gt3的长度与图4的例子相比较小。
再者,扫描线G1及G3也与扫描线G2相同地具有多个直线部GS和斜部Gt1~Gt3。由此,各扫描线G的布线长度实质上变得相同,因此,各扫描线G的电阻均匀化。各扫描线G的斜部Gt1与信号线S1交叉,各扫描线G的斜部Gt2与信号线S3交叉。
在图8中,遮光层BM的各倾斜部BC与扫描线G1的斜部Gt1~Gt3、扫描线G2的斜部Gt1~Gt3及扫描线G3的斜部Gt1~Gt3分别重叠。
在上述所示的第2结构例中也能获得与第1结构例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所示的第2结构例中,斜部Gt1相当于第1斜部,斜部Gt3相当于第2斜部。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像素布局的第3结构例的俯视图。图9所示的像素布局与图6所示的像素布局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像素PX1及PX4分别沿箭头Q1的方向(第1方向X)偏移。像素PX1及PX4偏移的距离例如为
Figure BDA0002300481910000131
如图9所示,该角度
Figure BDA0002300481910000132
是使各子像素SP相对于第2方向Y倾斜的角度(V字角)。由此,子像素SPr1、子像素SPb1、子像素SPr2、子像素SPb2的宽度在相对于第2方向Y倾斜的部分中均成为宽度W21。由于像素PX1和像素PX2在第1方向X上偏移,所以会产生子像素SPr1与子像素SPb1的第1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边及子像素SPg1与子像素SPw1的第1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边不一致的失配点N。同样地,由于像素PX3和像素PX4在第1方向X上偏移,所以会产生子像素SPb2与子像素SPr2的第1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边及子像素SPw2与子像素SPg2的第1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边不一致的失配点N。对于失配点N,需要进行使信号线S折曲等的调节。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2来说明失配点N上的信号线S的形状的调节方法。在这些图中,关注图9中的在子像素SPr1、子像素SPg1、子像素SPb1、子像素SPw1的边界产生的失配点N。此外,图10至图12中的虚线是不调节信号线S形状的情况下的信号线S的形状。在图10至图12中,失配点N与扫描线G重叠,但也可以不重叠。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扫描线G、信号线S及遮光层BM的放大俯视图,且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失配点N上的信号线S的形状的第1调节方法的图。如图10所示,倾斜部St2的倾斜结束点2E(倾斜部St2与直线部SS的连接位置)和倾斜部St3的倾斜开始点3S(倾斜部St3与直线部SS的连接位置)在第1方向X上未偏移。倾斜结束点2E与虚线所示的形状调节前的信号线S相比向远离倾斜开始点3S的方向移动。由此,直线部SS与形状调节前相比向子像素SPr1侧移动。
通过变更倾斜结束点2E的位置,直线部SS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WS与虚线所示的调节前的形状相比变大。在第2方向Y上,形状调节后的长度WS比遮光层BM的直线部BS的宽度WB大。通过将信号线S如实线所示那样布线,与将信号线S如虚线所示那样布线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信号线S的全长。
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扫描线G、信号线S及遮光层BM的放大俯视图,且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失配点N上的信号线S的形状的第2调节方法的图。如图11所示,倾斜部St2的倾斜结束点2E和倾斜部St3的倾斜开始点3S在第1方向X上未偏移。倾斜开始点3S与虚线所示的形状调节前的信号线S相比沿向倾斜结束点2E靠近的方向移动。
通过变更倾斜开始点3S的位置,直线部SS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WS与虚线所示的调节前的形状相比变小。在第2方向Y上,形状调节后的长度WS比遮光层BM的直线部BS的宽度WB小。
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扫描线G、信号线S及遮光层BM的放大俯视图,且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失配点N上的信号线S的形状的第3调节方法的图。如图12所示,倾斜部St2的倾斜结束点2E和倾斜部St3的倾斜开始点3S在第1方向X上偏移。信号线S在倾斜部St2与倾斜部St3之间具有直线部SS和连接部SC1及SC2。直线部SS具有直线部SS1和直线部SS2。直线部SS1与倾斜部St2连接。直线部SS2位于直线部SS1与倾斜部St3之间。虚线所示的调节前的直线部SS1和直线部SS2在第1方向X上偏移。连接部SC1及SC2分别通过与直线部SS1和直线部SS2连接而能够提高信号线S的可靠性,并能抑制布线电阻的增大。在第2方向Y上,形状调节后的长度WS与遮光层BM的直线部BS的宽度WB实质上相同。
对于图9所示的多个失配点N,既可以统一适用第1至第3调节方法中的任一种,也可以适用第1至第3调节方法中的两种以上。
在上述第3结构例中也能获得与第2结构例同样的效果。而且,由于所有信号线S都从失配点N通过,所以这些信号线S的长度一致。由此,信号线S的电阻也变得均匀,能够获得良好的显示品质。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像素布局的第4结构例的俯视图。图13所示的像素布局与图9所示的像素布局相比较,不同点在于:扩大了绿色的子像素SPg1、子像素SPg2,并缩小了白色的子像素SPw1、子像素SPw2。即,子像素SPg1具有与相邻的子像素SPr1相比在第2方向Y上突出的扩大部分Ex1。另外,子像素SPg2具有与相邻的子像素SPr2相比在方向RY上突出的扩大部分Ex2。
图14及图15是表示能够适用于图13所示的像素布局的具体构造一例的俯视图。在图14中示出了多条信号线S、多条扫描线G、多个像素电极PE及多个开关元件SW(半导体层SC),在图15中示出了多条信号线S、多条扫描线G及遮光层BM。
图14中,子像素SPg1的像素电极PE2越过扫描线G2向扫描线G3侧延伸。这样扩大了像素电极PE2的部分相当于上述的扩大部分Ex1。子像素SPg1的半导体层SC与信号线S3的连接位置P1相较于扫描线G1位于扫描线G3侧。子像素SPg1的半导体层SC与像素电极PE2的连接位置P2也相较于扫描线G1位于扫描线G3侧。
子像素SPg2的像素电极PE越过扫描线G2向扫描线G1侧延伸。像这样扩大了像素电极PE的部分相当于上述的扩大部分Ex2。
在子像素SPw1中,随着子像素SPg1的像素电极PE2扩大,像素电极PE4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减少。同样地,在子像素SPw2中,随着子像素SPg2的像素电极PE扩大,子像素SPw2的像素电极PE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减少。
如图14及图15所示,通过像这样调节子像素SPg1及SPg2的各像素电极PE的形状和连接位置P1及P2,能够扩大开口Ag1及Ag2。即,开口Ag1及Ag2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Wg比开口Ar1及Ar2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Wr大。另一方面,开口Aw1及Aw2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Ww比开口Ab1及Ab2的第2方向Y上的长度Wb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扩大绿色的子像素SPg1及SPg2并缩小白色的子像素SPw1及SPw2的情况,但也能通过同样方法来扩大或缩小其它颜色的子像素SP。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比进一步扩大各种颜色的子像素SP的合成色度的调节幅度。
在以上第1结构例至第4结构例中公开了包括红色、绿色、蓝色及白色的子像素SP的像素布局。然而,各结构例能够适用于各种像素布局。例如,像素布局也可以具备除红色、绿色、蓝色及白色以外的颜色的子像素SP。另外,像素布局也可以不具备白色的子像素SP而是由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子像素SP构成。若例示的话,则图9所示的子像素SPw1、子像素SPw2也可以是绿色的子像素。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
此外,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不旨在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或要旨内,并且包含在技术方案记载的实用新型及与其同等的范围内。
例如,上述各子像素SP(或各线状电极BR或者各开口A)具有<字形状,但也可以具有>字形状。另外,交点C1及C2的移动方法也可以与图3所示的交点C1及C2的移动方法不同。

Claims (8)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沿第1方向依次排列的第1信号线、第2信号线、第3信号线;和
沿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依次排列的第1扫描线、第2扫描线、第3扫描线,
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第2信号线、所述第3信号线中的每条都在所述第1扫描线与所述第2扫描线之间具有沿相对于所述第2方向倾斜的第3方向延伸的第1倾斜部、和沿相对于所述第2方向倾斜的第4方向延伸的第2倾斜部,
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第2信号线、所述第3信号线中的每条都在所述第2扫描线与所述第3扫描线之间具有沿所述第3方向延伸的第3倾斜部、和沿所述第4方向延伸的第4倾斜部,
所述第2扫描线相较于所述第1扫描线更靠近所述第3扫描线,
所述第2信号线相较于所述第1信号线更靠近所述第3信号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由所述第2扫描线及所述第2信号线控制的第1子像素;
由所述第2扫描线及所述第3信号线控制的第2子像素;
由所述第3扫描线及所述第2信号线控制的第3子像素;和
由所述第3扫描线及所述第3信号线控制的第4子像素,
所述第1子像素及所述第3子像素分别在所述第1方向上具有第1宽度,
所述第2子像素及所述第4子像素分别在所述第1方向上具有比所述第1宽度窄的第2宽度,
所述第1子像素及所述第2子像素分别在所述第2方向上具有第1长度,
所述第3子像素及所述第4子像素分别在所述第2方向上具有比所述第1长度窄的第2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子像素具备与所述第1倾斜部及所述第2倾斜部平行的第1线状电极,
所述第2子像素具备与所述第1倾斜部及所述第2倾斜部平行的第2线状电极,
所述第3子像素具备与所述第3倾斜部及所述第4倾斜部平行的第3线状电极,
所述第4子像素具备与所述第3倾斜部及所述第4倾斜部平行的第4线状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扫描线及所述第3扫描线的每条都具有沿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倾斜的第5方向延伸的第1斜部、和沿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倾斜的第6方向延伸的第2斜部,
所述第1斜部与所述第1信号线交叉,
所述第2斜部与所述第3信号线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遮光层,该遮光层具有分别与所述第1扫描线、所述所2扫描线、所述第3扫描线中的一条扫描线重叠并沿所述第2方向排列的多个第1部分,
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第2信号线、所述第3信号线中的每条都在所述第2倾斜部与所述第3倾斜部之间具有直线部,
在所述第2方向上,各所述第1部分的宽度小于各所述直线部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遮光层,该遮光层具有分别与所述第1扫描线、所述所2扫描线、所述第3扫描线中的一条扫描线重叠并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部分,
所述第1信号线、所述第2信号线、所述第3信号线中的每条都在所述第2倾斜部与所述第3倾斜部之间具有直线部,
在所述第2方向上,各所述第1部分的宽度大于各所述直线部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层具有所述第1子像素用的第1开口、所述第2子像素用的第2开口、所述第3子像素用的第3开口、和所述第4子像素用的第4开口,
在所述第2方向上,所述第2开口的长度大于所述第1开口的长度,
在所述第2方向上,所述第4开口的长度小于所述第3开口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层具有所述第1子像素用的第1开口、所述第2子像素用的第2开口、所述第3子像素用的第3开口、和所述第4子像素用的第4开口,
在所述第2方向上,所述第2开口的长度大于所述第1开口的长度,
在所述第2方向上,所述第4开口的长度小于所述第3开口的长度。
CN201922133983.7U 2018-12-03 2019-12-03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86428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6606 2018-12-03
JP2018226606A JP2020091317A (ja) 2018-12-03 2018-12-03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4281U true CN210864281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013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33983.7U Active CN210864281U (zh) 2018-12-03 2019-12-03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91317A (zh)
CN (1) CN21086428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91317A (ja) 2020-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9173B2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04865755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6897930B2 (en) Display device
TWI662525B (zh) 電子裝置
KR20120049322A (ko) 디바이스 기판
US20190280013A1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0235950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100105914A (ko) 표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6427403B2 (ja) 表示装置
KR20170066736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JP4542202B2 (ja) 表示装置
CN210864281U (zh) 显示装置
JP4541734B2 (ja) 表示装置
US2022012302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20144300A (ja) 表示装置
JP7109968B2 (ja) 表示装置
JP2006227230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
KR102500559B1 (ko)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장치
JP2019179164A (ja) 表示パネル
US20230194945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210144973A (ko) 표시 장치
WO2019198375A1 (ja) 表示装置
WO2020144998A1 (ja) 表示装置
US9397120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a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70219862A1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