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52363U - 一种汽车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52363U
CN210852363U CN201922036679.0U CN201922036679U CN210852363U CN 210852363 U CN210852363 U CN 210852363U CN 201922036679 U CN201922036679 U CN 201922036679U CN 210852363 U CN210852363 U CN 2108523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obile
automobile body
support
protection mechanism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3667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林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203667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523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523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523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结构,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包括车身无A柱或车身上的A柱宽度为1~5cm,且车身上还装有可自动弹出的前支撑保护机构,该前支撑保护机构设置在车身内,且前支撑保护机构位于车身内前排座椅前方,车门内有安全支撑柱。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有效消除驾驶员的A柱视野盲区,提高驾驶员的行车安全,且能在车辆发生翻转或受到撞击时提供安全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结构。
背景技术
A柱是指挡风玻璃和左、右前车门之间的柱,是支撑车辆结构强度的主要部分,能在车辆遇险时为车辆驾乘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但在行车过程中,A柱经常会对驾驶员在前、左、右方向造成视野盲区。在车辆行驶、转弯等过程中,A柱极有可能挡住两边的行人、立柱等,造成安全隐患,当行车速度越快,驾驶员的A柱视野盲区则更大,对行人或车辆的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就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结构,不仅能有效消除驾驶员的A柱视野盲区,提高驾驶员的行车安全,且能在车辆发生翻转或受到撞击时提供安全保障。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车结构,包括车身,所述车身无A柱,且车身上还装有可自动弹出的前支撑保护机构,该前支撑保护机构设置在车身内,且前支撑保护机构位于车身内前排座椅前方。
一种汽车结构,包括车身,所述车身上的A柱宽度为1~5cm,且车身上还装有可自动弹出的前支撑保护机构,该前支撑保护机构设置在车身内,且前支撑保护机构位于车身内前排座椅前方。
进一步的,还包括前挡风玻璃,所述前支撑保护机构位于前挡风玻璃前方。
进一步的,所述前支撑保护机构包括固定安装的弹出式安全支撑杆和固定安装在弹出式安全支撑杆顶端的安全支撑横梁。
进一步的,所述弹出式安全支撑杆包括套筒和安装在套筒上的活塞,且活塞上还固定安装有竖直向上延伸的支撑杆柱;所述套筒内压装有发射火药,且发射火药位于套筒底面与活塞之间;所述套筒底面上还安装有点火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弹出式安全支撑杆为气缸,车身内还安装有与弹出式安全支撑杆连接的高压气罐。
进一步的,所述弹出式安全支撑杆为翻折结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车身前端的引擎盖,引擎盖上开设有与安全支撑横梁对应的开口,且开口处镶嵌有易碎材质。
进一步的,还包括车顶,所述车顶还安装有两个车顶支撑保护机构,且两个车顶支撑保护机构分别位于车身的两个B柱处,两个车顶支撑保护机构的上端共同连接有横梁杆。
进一步的,所述前挡风玻璃的两侧向内侧翻折形成边条。
进一步的,所述边条上还设置有密封条。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条为透明材质,且密封条上还开设有密封槽。
进一步的,所述边条的下端还具有三角观察区,密封条的下端位于三角观察区上,且密封条下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90°。
进一步的,还包括无边框式前车门。
进一步的,所述无边框式前车门内还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保护支撑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取消了原本的A柱结构或将A柱结构做的更加细小,有效避免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存在视线盲区,使驾驶行为中的安全隐患大大降低;同时通过在车身上安装前支撑保护机构,使车辆在发生翻车和翻转时,前支撑保护机构能快速的弹出,使前支撑保护机构能快速的对车身前端进行支撑,有效防止因车顶受压承载过重而导致车顶过度变形,从而使车内的人员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通过在无边框式前车门上设置保护支撑柱,使车辆在受到前、后、左、右方向的撞击时,保护支撑柱能有效对车辆受到的撞击力传递给B柱、C柱和车身上,从而弥补取消A柱后抗撞击能力下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1;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2;
图3是图1中前支撑保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密封条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1中三角观察区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弹出式安全支撑杆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车顶,2、车身,3、前挡风玻璃,4、车窗玻璃,5、无边框式前车门,6、密封条,7、前支撑保护机构,8、高压气罐,9、防水条,10、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1、横梁杆,12、密封槽,13、三角观察区,14、边条,15、保护支撑柱;16、开口,17、易碎材质,18、引擎盖;
71、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2、安全支撑横梁;
711、套筒,712、活塞,713、支撑杆柱,714、发射火药,715、点火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图1至图5所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结构,包括车身2,所述车身2无A柱,且车身2上还装有可自动弹出的前支撑保护机构7,该前支撑保护机构7设置在车身2内,且前支撑保护机构7位于车身2内前排座椅前方。
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所述前支撑保护机构7固定安装在汽车车身2的底架上,且前支撑保护机构7在工作时,前支撑保护机构7的高度不低于车顶1的高度。当汽车发生撞击或翻车时,前支撑保护机构7能在瞬间弹出或弹出,此时前支撑保护机构7能承受撞击力并对汽车车身2前端的重量进行支撑,有效防止车身2在发生翻车后,因车顶1承受的支撑力不足而导致因车顶1严重变形,使车内乘坐的人员受到严重的撞击和挤压。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在车身2上安装一个重力传感器或撞击传感器,通过重力传感器或撞击传感器与前支撑保护机构7配合,使重力传感器或撞击传感器在感应到车身2发生翻车时,重力传感器或撞击传感器自动给前支撑保护机构7发出信号,使前支撑保护机构7能快速的从车身2内弹出,从而使发生翻车或撞车时,前支撑保护机构7能快速的弹出并对车身2进行支撑,从而使车内的乘坐人员能及时得到保护。所述前支撑保护机构7的控制方式还可采用与汽车安全气囊中点火电极相同的控制方式,即前支撑保护机构7与现有的汽车安全气囊中点火电极配设的传感器连接,使汽车安全气囊被打开的同时,前支撑保护机构7即弹出预防因撞击导致的翻车挤压人员。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前挡风玻璃3,所述前支撑保护机构7位于前挡风玻璃3前方。所述前挡风玻璃3的上端固定安装在车顶1的前端,前挡风玻璃3的下端固定安装在车身2上,即前挡风玻璃3上下两端的安装方式与现有汽车前挡风玻璃3上下两端的安装方式相同。通过将前支撑保护机构7设置在挡风玻璃的前方,使前支撑保护机构7的安装位置更加充足,当发生翻车前支撑保护机构7弹出时,此时前支撑保护机构7则直接支撑在地面上。
所述前支撑保护机构7包括固定安装的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和固定安装在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顶端的安全支撑横梁72;所述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的下端固定安装在车身2底架上,安全支撑横梁72与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的上端焊接或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当前支撑保护机构7未弹出时,安全支撑横梁72的上表面与车身2表面平齐,使汽车表面保持美观;同时,通过安装安全支撑横梁72,使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在发生翻车时,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有效防止因地面受力集中而导致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的上端插入到地面内,保证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对车身2的支撑效果,从而使车内乘坐人员的安全能得到保障。
本实用新型中的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还可以为多个,当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为多个时,可将每个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上均设置一个安全支撑横梁72或在多个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的上端共同安装一个安全支撑横梁72,且当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为多个时,多个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沿车身2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使车身2在发生翻车时,车身2受到的支撑力更加稳定,使车身2的支撑效果更好,且使车身2在被支撑后,车身2更加平稳。
所述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包括套筒711和安装在套筒711上的活塞712,且活塞712上还固定安装有竖直向上延伸的支撑杆柱713;所述套筒711内压装有发射火药714,且发射火药714位于套筒711底面与活塞712之间;所述套筒711底面上还安装有点火电极715。
所述套筒711通过螺钉、焊接等方式固定安装在车身2的底架上,且套筒711的轴线方向与车身2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活塞712可沿套筒711上下移动,且活塞712的外圆面与套筒711的内壁之间呈滑动密封配合,活塞712在向上移动时,活塞712带动支撑杆柱713向上移动,此时,安全支撑横梁72固定安装在支撑杆柱712的上端。所述发射火药714成分可以与汽车安全气囊中的发射火药成分相同;点火电极715可以与现有汽车安全气囊中的点火电极相同。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在车身2上安装一个重力传感器,通过重力传感器与点火电极配合,使重力传感器在感应到车身2发生翻车时,车身2自动给点火电极715发出一个信号,使点火电极715能快速点火,使发射火药714快速产生爆炸,爆炸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推动活塞712沿套筒711快速向上移动,最终使支撑杆柱713快速的弹出。所述点火电极715的控制方式还可采用与汽车安全气囊中点火电极相同的控制方式。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车身2前端的引擎盖18,引擎盖18上开设有与前支撑保护机构7对应的开口16,所述安全支撑横梁72上安装有与开口16密封配合的防水条9。所述引擎盖18的安装方式与现有汽车引擎盖的安装方式相同,开口16的长度、宽度与安全支撑横梁72的长度、宽度配合;所述防水条9为橡胶密封条,且防水条9环绕在安全支撑横梁72的四周,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未弹出时,安全支撑横梁72表面与开口16密封配合,使引擎盖18表面平齐,有效防止车辆在下雨天行驶时雨水通过安全支撑横梁72与车身2表面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车身2前端的发动机舱内。
为了保证引擎盖18的密封效果,还可在开口16处镶嵌有易碎材质17,此时可将安全支撑横梁72完全收缩至车身2上的发动机舱内,且开口16的长度、宽度均大于与安全支撑横梁72的长度、宽度,且该易碎材质17为易碎材质板,例如:玻璃等,当前支撑保护机构7弹出时,易碎材质17被前支撑保护机构7顶破,从而使前支撑保护机构7自动弹出对车身前端进行支撑。
所述车顶1还安装有两个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且两个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分别位于车身2的两个B柱处。所述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嵌装在车身2B柱内,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表面与车身2外表面密封配合,当车身2发生翻车后,通过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弹出,使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对车身2抬高,从而使车顶1与地面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以此减小车身2对车内乘坐人员的压迫,方便车身2在发生翻车后,车内的乘坐人员更加方便从车内爬出。
由于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安装在车身2的B柱内,而车身2内的B柱结构强度较大,有效避免因车顶1承重载荷较小而使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在对车身2进行支撑时因车顶1受压、破裂导致车内乘坐人员受到二次伤害;同时,通过将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嵌装在车身2的B柱内,使车身2的B柱结构强度增加,使车辆发生翻滚、撞击过程中增加车顶1的强度,从而对车内的驾驶人员或乘坐人员得到有效保护。
两个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的上端共同连接有横梁杆11,当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弹出时,横梁杆11与前支撑保护机构7弹出时的安全支撑横梁72高度相等,为了使车顶1更加平整,还可在车顶1上冲压一个与横梁杆11配合的凹槽,当车顶支撑保护机10构未弹出时,横梁杆11位于凹槽内,为了保证密封效果,横梁杆11与凹槽密封配合,由于车身2重量较大,通过在两个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的上端共同连接横梁杆11,使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在对车身2进行支撑时,横梁杆11能有效增大伸缩结构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防止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直接陷入到地面内,保证了对车身2的支撑效果。所述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的结构与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结构相同,且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与前支撑保护机构7与同一传感器连接,使车辆发生碰撞或翻车时,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与前支撑保护机构7同时弹出。
所述前挡风玻璃3的两侧向内侧翻折形成边条14,所述边条14与前挡风玻璃3一体成型,且前挡风玻璃3与边条14衔接处呈圆弧状,不仅使前挡风玻璃3更加美观,可防止雨水不流入车内,使车辆在前进过程中,气流沿着前挡风玻璃3的流动更加顺畅;同时两个边条14在前挡风玻璃3的两侧,使车辆前车门上的车窗玻璃4升起后与前挡风玻璃3的边缘相顶后更加贴合、方便。
所述边条14上还设置有密封条6;所述密封条6沿边条14的边沿设置,密封条6粘固在边条14上,且通过设置密封条6,使车辆前车门上的车窗玻璃4升起后,车窗玻璃4的上边缘与密封条6贴合,使车窗玻璃4与前挡风玻璃3形成密封结构,使车身2内的密封性更好,不仅有效防止雨水进入车身2内,且有效减小车辆在前进过程中的风噪声。
所述密封条6优先采用透明密封条,不仅能有效对车窗玻璃4与前挡风玻璃3衔接处进行密封,且有效避免密封条6对驾驶员的视线造成阻碍,避免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出现视野盲区。
所述密封条6上还开设有密封槽12,密封槽12的宽度、位置与车窗玻璃4配合,使车窗玻璃4在升起后,车窗玻璃4的边缘密封卡设在密封槽12内,从而使车窗玻璃4的四周被完全密封,使车窗玻璃4在升起后密封性更好。
所述边条14的下端还具有三角观察区13,密封条4下端位于三角观察区13上,密封条6下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90°。所述三角观察区13与边条14为一体成型,为了方便三角观察区13的安装,可在车身2上安装一个水平的托架19,此时将三角观察区13的底边固定安装在托架19上,使三角观察区13的安装更加稳固,最终使前挡风玻璃3的安装更加稳固。所述三角观察区13还可直接为现有三角窗的直接使用,当三角观察区13为现有三角窗时,则边条14的下端与三角观察区13固定方式与现有挡风玻璃与三角观察窗的固定方式相同,此时三角观察区13的底边则直接固定嵌装在车身2上即可。
当具有三角观察区13后,此时密封条6的下端则沿三角观察区13的边缘过渡设置即可,使车窗玻璃4升起后,车窗玻璃4与三角观察区13密封配合,使车辆的密封性能更好。
所述三角观察区13与边条14衔接的一边与无边框式前车门5上边缘之间的夹角设置成60°~90°,可防止车窗玻璃4在上下升降过程,因车窗玻璃4的上边缘与密封条之间反复摩擦而使密封条受到破坏,保证了密封条的使用寿命,保证了车窗玻璃4与三角观察区13之间的密封效果。
所述无边框式前车门5与车身2的安装方式与现有无边框式前车门5与车身2安装方式相同,且车窗玻璃4为现有技术中的无边框式车窗玻璃,当车窗玻璃4升起时,车窗玻璃4的下端位于无边框式前车门5内,车窗玻璃4的一边与密封条密封配合,车窗玻璃4的上边缘与车顶密封配合,车窗玻璃4的另一边则与车身2的B柱密封配合,使汽车车内形成一个封闭空间。
所述无边框式前车门5内还有沿车身2长度方向延伸的保护支撑柱15;每个所述无边框式前车门5内的保护支撑柱15至少为一个,且多个保护支撑柱15沿车门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通过安装保护支撑柱15,使车身2受到来自前方的碰撞后,车身2前端受到的碰撞力能通过保护支撑柱15向后传递,当车身2受到来自后方的碰撞后,碰撞力能通过保护支撑柱15向前方传递,而保护支撑柱15在传递撞击力过程中,保护支撑柱15能有效对车身2前端进行支撑,从而有效防止车身2因过度变形而使乘坐人员和驾驶人员受到伤害;同时,通过安装保护支撑柱15,使无边框式前车门5的结构强度增大,从而有效对侧面撞击进行抵抗,从而有效保护乘坐人员的安全。为了加强车身2上后车门的结构强度,提高车辆整体抗撞击能力,也可在后车门内安装保护支撑柱15。
车辆在前行、静置状态时,当车辆受到碰撞而发生翻车时,当重力传感器给点火电极715一个信号时,点火电极715马上开始作业,使点火电极715对发射火药714点火,使发射火药714产生爆炸,发射火药714在爆炸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推动活塞712沿套筒711向上移动,从而使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快速弹出,使车身2在发生翻车时,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对车身2的前端进行支撑,使车身2重力由原来的车顶1承载变为车顶1承载和伸缩结构承载,将车顶1承载的重力进行了分散,而在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弹出的同时,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同步弹出或弹出,使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与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共同对车身2进行支撑,使车身2在发生翻车后,车顶1能有效得到保护,有效防止因车顶1的承载力有限而导致车内的驾驶人员或乘坐人员受到伤害,从而给有效对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进行有效保护。
本实用新型取消了原本的A柱结构,减小或消除了驾驶人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的视野盲区,使驾驶人员开车过程中更加安全。
通过在车顶1安装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使车身2发生翻车时,通过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的弹出或弹出,使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对车身2进行支撑,从而使车身2与地面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以此减小或消除车身2对车内乘坐人员的压迫,并且车内的乘坐人员更加方便从车内爬出。
通过在无边框式前车门5内安装保护支撑柱15,使车身2前端受到碰撞后,车身2前端受到的碰撞力能通过保护支撑柱15向后传递,且保护支撑柱15在向后传递过程中,保护支撑柱15能有效对车身2乘员舱进行支撑,从而有效防止车身2乘员舱因过度变形而使乘坐人员和驾驶人员受到伤害,使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通过安装保护支撑柱15,使无边框式前车门5的结构强度增大,从而有效对侧面撞击进行抵抗,保护乘坐人员的安全,当车辆受到后端的撞击时同样也会有效对车身2乘员舱进行支撑,从而有效防止车身2乘员舱因过度变形而使乘坐人员和驾驶人员受到伤害,使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结构,本实施例相对与实施例1保留了原汽车车上上的A柱结构,但将车身2A柱结构的宽度调整到1~5cm,即本实施例中的前挡风玻璃3、无边框式前车门5、A柱可保留原有的安装结构,由于A柱结构更加细小,使车顶1承受的支撑力大大减小,此时A柱与车顶1均采用加强材质或在A柱、车顶1内安装加强件,保证A柱与车顶1的强度,同时配合前支撑保护机构7、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和无边框式前车门5内的保护支撑柱15,使车辆的结构强度大大增加,使车身2在发生翻车后,车顶1能有效得到保护,有效防止因车顶1的承载力有限而导致车内的驾驶人员或乘坐人员受到伤害,从而给有效对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进行有效保护。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结构,所述前支撑保护机构7位于前挡风玻璃3与车身2的发动机舱之间,使前支撑保护机构7在被弹出后,前支撑保护机构7的支撑点距离前挡风玻璃3更近,从而使车内驾驶舱距离前支撑保护机构7更近,当发生翻车后,通过前支撑保护机构7的支撑,有效防止车内的乘坐人员受到挤压和撞击,从而给实现对车内的乘坐人员进行保护。
实施例4
本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结构,所述前支撑保护机构7位于车身2的驾驶舱内,具体的,前支撑保护机构7位于车身2驾驶舱内前挡风玻璃3下的中控台上,前支撑保护机构7倾斜放置,且前支撑保护机构与前挡风玻璃3的倾斜角度相等,确保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以平行于前挡风玻璃3角度弹出,此时前支撑保护机构7弹出后的高度与车顶1内壁的高度相等,使前支撑保护机构7在弹出后,前支撑保护机构7对车顶1的前端进行对接并支撑,从而使车辆翻车后,车顶1具有足够的强度对车身2进行支撑,有效防止车内的乘坐人员受到挤压和撞击。当前支撑保护机构7位于车身2驾驶舱的中控台上时,则可直接取消车顶支撑保护结构10的设置;同时,为了使车身2驾驶舱内的中控台更加美观,可将前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嵌装在车身2驾驶舱内的中控台内,并在车身2驾驶舱内的中控台上开设一个与安全支撑横梁72配合的开口,当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收缩时,安全支撑横梁72与开口配合,从而使车身2驾驶舱内的中控台更加平整美观。
实施例5
本实施例5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汽车结构,所述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为气缸,且车身2内还安装有与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连接的高压气罐8;所述高压气罐8用于对气缸提供压缩空气,高压气罐8可安装在车身2前端的发动机舱内,为了方便高压气罐8内的压缩空气能快速的进入到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内,在高压气罐8与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之间的压缩空气输送管道上安装有控制气阀;由于气缸自身具有锁定功能,即当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伸缩到位后,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不会进行回缩。
当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为气缸时,其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也为气缸,使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与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能通过同一传感器进行控制,使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与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的控制方式更加简单。
车辆在前行过程中,当车辆受到碰撞而发生翻车时,控制气阀打开的压缩空气输送管道,使压缩空气进入到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内,使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快速弹出,使车身2在发生翻车时,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对车身2的前端进行支撑,使车身2重力由原来的车顶1承载变为车顶1承载和伸缩结构承载,将车顶1承载的重力进行了分散,而在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弹出的同时,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同步伸出,使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与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共同对车身2进行支撑,从而使车身2在发生翻车后,车顶1能有效得到保护,有效防止因车顶1的承载力有限而导致车内的驾驶人员或乘坐人员受到伤害,从而给有效对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进行有效保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汽车结构,包括车身(2),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2)无A柱,且车身(2)上还装有可自动弹出的前支撑保护机构(7),该前支撑保护机构(7)设置在车身(2)内,且前支撑保护机构(7)位于车身(2)内前排座椅前方。
2.一种汽车结构,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2)上的A柱宽度为1~5cm,且车身(2)上还装有可自动弹出的前支撑保护机构(7),该前支撑保护机构(7)设置在车身(2)内,且前支撑保护机构(7)位于车身(2)内前排座椅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挡风玻璃(3),所述前支撑保护机构(7)位于前挡风玻璃(3)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保护机构(7)包括固定安装的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和固定安装在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顶端的安全支撑横梁(7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包括套筒(711)和安装在套筒(711)内的活塞(712),且活塞(712)上还固定安装有竖直向上延伸的支撑杆柱(713);所述套筒(711)内压装有发射火药(714),且发射火药(714)位于套筒(711)底面与活塞(712)之间;所述套筒(711)底面上还安装有点火电极(71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为气缸,且车身(2)内还安装有与弹出式安全支撑杆(71)连接的高压气罐(8)。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身前端的引擎盖(18),引擎盖(18)上开设有与安全支撑横梁(72)对应的开口(16),且开口(16)处镶嵌有易碎材质(17)。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顶(1),所述车顶(1)还安装有两个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且两个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分别位于车身(2)的两个B柱处,两个车顶支撑保护机构(10)的上端共同连接有横梁杆(11)。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风玻璃(3)的两侧向内侧翻折形成边条(1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条(14)上还设置有密封条(6)。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条(6)为透明材质,且密封条(6)上还开设有密封槽(1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条(14)的下端还具有三角观察区(13),密封条(6)的下端位于三角观察区(13)上,且密封条(6)下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90°。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无边框式前车门(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边框式前车门(5)内还有沿车身(2)长度方向延伸的保护支撑柱(15)。
CN201922036679.0U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汽车结构 Active CN2108523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6679.0U CN210852363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汽车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6679.0U CN210852363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汽车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52363U true CN210852363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83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36679.0U Active CN210852363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汽车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5236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9984A (zh) * 2021-07-28 2021-10-0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轿车自主支护装置及其支护方法
CN114475509A (zh) * 2022-02-14 2022-05-13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敞篷车乘员保护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9984A (zh) * 2021-07-28 2021-10-0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轿车自主支护装置及其支护方法
CN113459984B (zh) * 2021-07-28 2022-04-2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轿车自主支护装置及其支护方法
CN114475509A (zh) * 2022-02-14 2022-05-13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敞篷车乘员保护系统
CN114475509B (zh) * 2022-02-14 2023-11-14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敞篷车乘员保护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17626B2 (en) Air bag system for a passenger car
US6964316B1 (en) Front opening hood assembly
EP1171326B1 (de) Sicherheitsstossfänger mit durch einem aufprallsensor steuerbarem, energieaufnehmendem element
US5785368A (en) Vehicle with impact protection unit
US7231995B1 (en) Front hood assembly
US6623054B1 (en) Collision safety device for vehicles
CN210852363U (zh) 一种汽车结构
US6637536B1 (en) Front hood assembly
US20070170705A1 (en) Internal door cladding provided with a head and/or shoulder anti-shock airbag in the event of side collision and/or rollover and a vehicle provided with said internal door cladding
US7380853B2 (en) Crash appropriate vehicle partition
CN208085653U (zh) 后部撞击防护装置和车辆
CN102307775A (zh) 特别是陆地车辆车身的车身
US6764124B2 (en) Body structure for convertible car
US9102307B2 (en) Safety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US7591333B1 (en) Front hood assembly
US20070267893A1 (en) Driver's Cab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a Commercial Vehicle Having a Safety Cell
US3847427A (en) Shiftable shock absorbing tire buffer
US20230158983A1 (en) System for the expansion of motor vehicle parts for impact absorption in the event of imminent collision
CN202641585U (zh) 一种行人安全气囊装置及应用其的汽车
EP1951557B1 (de) Sicherheitssystem
GB2344080A (en) Device for reducing the damage to a person or animal struck by the front end of a vehicle
CN102897133B (zh) 一种舱门气囊客车侧翻安全防护装置
RU2547120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защиты пешеходов и водителей автомобилей
CN111572488A (zh) 带压力传感器的密封气囊
US20080054654A1 (en) Safer Ca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