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52358U - 车辆座椅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52358U
CN210852358U CN201921369811.3U CN201921369811U CN210852358U CN 210852358 U CN210852358 U CN 210852358U CN 201921369811 U CN201921369811 U CN 201921369811U CN 210852358 U CN210852358 U CN 2108523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bracket
wing
seat
vehicle seat
back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698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698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523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523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523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和汽车,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该车辆座椅(100)包括:座椅本体,包括靠背(1);座椅侧翼(2),设置在所述靠背(1)的内侧边缘部内并能够在向前伸出状态下形成座椅侧向保护;以及包括推移安装支架和推移传动臂的侧翼推移机构(3),所述侧翼推移机构(3)设置在所述靠背(1)的内侧边缘部内并用于驱动所述座椅侧翼(2)前后伸缩。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有效降低远端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受到的伤害。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位于车身撞击侧的车内乘员在三点式安全带、侧气囊和侧气帘的共同作用下,会得到较为均衡的保护。但位于非撞击侧的乘员(即远离撞击侧的乘员,以下简称远端乘员)因其运动趋势朝向车内中通道方向,三点式安全带无法提供有效的约束保护,此时远端乘员的上躯干向车内发生偏转和倾倒,致使乘员的颈部、脊椎等可能受到较大的伤害。当远端乘员的上躯干倾倒一定程度后甚至会与撞击侧的乘员发生碰撞,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已有研究表明,侧面碰撞过程中,远端乘员受到的伤害程度甚至要高于撞击侧乘员受到的伤害程度。针对远端乘员的保护问题,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uro-NCAP已经发布了远端乘员试验和评价规范,并计划在2020年以后开始实施。目前已有相关气囊厂商针对远端乘员保护开发相应的安全气囊技术,即在座椅内侧翼中布置一个侧气囊,该气囊在车辆远端发生碰撞时会点火起爆,为远端乘员起到缓冲作用。但这种气囊技术的弊端是:该气囊起爆后没有有效的结构件支撑,使得远端乘员与气囊接触后,也无法在气囊的作用下停止运动,而是远端乘员推动气囊一同朝向车内侧移动。因此,该种气囊除非本身具有足够的结构支撑性,否则也无法有效降低远端乘员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车辆座椅和汽车,该车辆座椅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有效降低远端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受到的伤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所述车辆座椅包括:
座椅本体,包括靠背;
座椅侧翼,设置在所述靠背的内侧边缘部内并能够在向前伸出状态下形成座椅侧向保护;以及
侧翼推移机构,设置在所述靠背的内侧边缘部内并用于驱动所述座椅侧翼前后伸缩。
可选的,所述座椅侧翼的最大前伸行程为50cm。
进一步的,所述座椅侧翼的前后方向的翼宽w可满足:20cm≤w≤35cm,所述座椅侧翼的高度h可满足:65cm≤h≤85cm。
更进一步的,所述侧翼推移机构可包括推移安装支架和推移传动臂,所述推移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靠背固定安装的靠背端安装支架和与所述座椅侧翼固定安装的侧翼端安装支架,所述推移传动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靠背端安装支架和所述侧翼端安装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移传动臂可为X形折叠伸缩架并包括通过中间枢转连接部枢转连接的第一剪力杆和第二剪力杆,所述靠背端安装支架和所述侧翼端安装支架为前后间隔的竖向支架,所述靠背端安装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剪力杆的后端形成铰点位置固定的枢转连接,且所述靠背端安装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剪力杆的后端形成铰点位置可移动的活动枢转连接,所述侧翼端安装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剪力杆的前端形成铰点位置固定的枢转连接,且所述侧翼端安装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剪力杆的前端形成铰点位置可移动的活动枢转连接。
可选的,所述靠背端安装支架和所述侧翼端安装支架的各自的活动连接端均形成有呈竖向狭槽状的转轴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杆和所述第二剪力杆与所述活动连接端配合的配合枢转端可设有伸入所述转轴槽的销轴,所述销轴能够沿所述转轴槽竖向移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杆和所述第二剪力杆与所述活动连接端配合的配合枢转端可设有伸入所述转轴槽的销轴,所述销轴设有滚轮,所述转轴槽的内周壁形成有竖向导向滑轨,所述滚轮在所述转轴槽中沿所述竖向导向滑轨竖向滑移。
可选的,所述侧翼推移机构还包括动力驱动装置,所述动力驱动装置的驱动杆与所述销轴连接并驱动所述销轴沿所述转轴槽竖向移动。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辆座椅。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在靠背的内侧边缘部内设置侧翼推移机构,当车辆发生远端侧面碰撞时,侧翼推移机构驱动座椅侧翼向前伸出以形成座椅侧向保护,阻挡乘员的上躯干朝向车内中通道方向倾倒。该车辆座椅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有效降低远端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受到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展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车辆座椅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座椅侧翼为未向前伸出的状态;
图3为图2的车辆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座椅侧翼为向前伸出的状态;
图4展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侧翼推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侧翼推移机构为未展开的状态;
图5为图4的侧翼推移机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侧翼推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侧翼推移机构为展开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00 车辆座椅 1 靠背
2 座椅侧翼 3 侧翼推移机构
31 靠背端安装支架 32 侧翼端安装支架
33 第一剪力杆 34 第二剪力杆
35 转轴槽 36 销轴
37 中间枢转连接部 38 活动连接端
39 固定连接端 4 动力驱动装置
41 驱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100和汽车,该车辆座椅100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有效降低远端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受到的伤害。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100包括座椅本体、座椅侧翼2和侧翼推移机构3。座椅本体包括靠背1,座椅侧翼2设置在靠背1的内侧边缘部内并能够在向前伸出状态下形成座椅侧向保护;侧翼推移机构3设置在靠背1的内侧边缘部内并用于驱动座椅侧翼2前后伸缩。其中,定义靠背1靠近车辆的中轴线的一侧为靠背1的内侧,靠背1远离车辆的中轴线的一侧为靠背1的外侧。
汽车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位于非撞击侧的远端乘员因其运动趋势朝向车内中通道方向,三点式安全带无法提供有效的约束保护,此时远端乘员的上躯干向车内发生偏转和倾倒,致使乘员的颈部、脊椎等可能受到较大的伤害。为了加强对远端乘员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100在靠背1的内侧边缘部内设置侧翼推移机构3,当车辆发生远端侧面碰撞时,侧翼推移机构3能驱动座椅侧翼2向前伸出形成座椅侧向保护,以阻挡乘员的上躯干朝向车内中通道方向倾倒。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如图1、图2所示,车辆座椅100为正常使用的状态,即侧翼推移机构3未被触发展开,座椅侧翼2为回缩状态并与靠背1紧密贴合,车辆座椅100为乘员提供基本的乘坐和倚靠功能。如图3所示,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侧翼推移机构3通过碰撞信号触发后驱动座椅侧翼2向前伸出,此时车辆座椅100还能为乘员提供座椅侧向保护功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是,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的瞬间,车辆产生碰撞信号并向安全气囊组件发送启动信号,此时安全气囊在启动信号的触发下展开保护乘员;本实用新型的侧翼推移机构3同样设置为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的瞬间,车辆产生碰撞信号并向侧翼推移机构3发送启动信号,此时侧翼推移机构3在启动信号的触发下驱动座椅侧翼2向前伸出以形成座椅侧向保护。
此外,区别于传统的一体式座椅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100的座椅侧翼2与靠背1采用分体式结构,座椅侧翼2可单独向前伸出或向后回缩。座椅侧翼2向前伸出时,可阻挡远端乘员在车辆发生侧碰时发生大幅横向运动;当车辆为非碰撞状态时,座椅侧翼2可重新设定为回缩状态,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100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有效降低远端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受到的伤害。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当座椅侧翼2向前伸出的最大行程过小时,座椅侧翼2对乘员不能形成足够的保护效果,当座椅侧翼2向前伸出的最大行程过大时,侧翼推移机构3的支撑保护作用降低。为了达到最佳保护效果,座椅侧翼2的最大前伸行程可为50cm。
进一步的,座椅侧翼2的面积越大,对乘员的保护范围越大,但同时需考虑车内空间的限制,故座椅侧翼2的前后方向的翼宽w可满足:20cm≤w≤35cm,座椅侧翼2的高度h可满足:65cm≤h≤85cm。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翼推移机构3可包括推移安装支架和推移传动臂,推移安装支架包括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靠背端安装支架31与靠背1固定安装,侧翼端安装支架32与座椅侧翼2固定安装,推移传动臂的两端分别连接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当然,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也可分别直接为靠背1上的结构和座椅侧翼2上的结构,则侧翼推移机构3可包括两端分别连接靠背1和座椅侧翼2的推移传动臂。
可选的,推移传动臂为X形折叠伸缩架并包括通过中间枢转连接部37枢转连接的第一剪力杆33和第二剪力杆34,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为前后间隔的竖向支架。靠背端安装支架31的一端与第一剪力杆33的后端形成铰点位置固定的枢转连接,且靠背端安装支架31的另一端与第二剪力杆34的后端形成铰点位置可移动的活动枢转连接。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一端与第二剪力杆34的前端形成铰点位置固定的枢转连接,且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另一端与第一剪力杆33的前端形成铰点位置可移动的活动枢转连接。此时,推移传动臂可通过X形折叠伸缩架自身的枢转运动以及X形折叠伸缩架与推移安装支架之间的枢转运动来驱动座椅侧翼2向前伸出或向后回缩。
如图4~图6所示,各个枢转部可通过转动销轴进行枢转连接,第一剪力杆33和第二剪力杆34通过中间枢转连接部37枢转连接。靠背端安装支架31的上端与第一剪力杆33的后端形成铰点位置固定的枢转连接,且靠背端安装支架31的下端与第二剪力杆34的后端形成铰点位置可移动的活动枢转连接。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上端与第二剪力杆34的前端形成铰点位置固定的枢转连接,且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下端与第一剪力杆33的前端形成铰点位置可移动的活动枢转连接。
其中,定义靠背端安装支架31及侧翼端安装支架32形成铰点位置可移动的活动枢转连接的那一端为活动连接端38,靠背端安装支架31及侧翼端安装支架32形成铰点位置固定的枢转连接的那一端为固定连接端39。
图4~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活动连接端38均在上端,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固定连接端39相应地均在下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活动连接端38也可均在下端,靠背端安装支架3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固定连接端39相应地均在上端。或者,靠背端安装支架31的活动连接端38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固定连接端39也可分别设置在上端和下端,靠背端安装支架31的固定连接端39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活动连接端38相应地设置在下端和上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此外,推移传动臂除了可为X形折叠伸缩架外,推移传动臂可采用多种结构形式,例如可以为导柱伸缩杆等,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可选的,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侧翼端安装支架32各自的活动连接端38均形成有呈竖向狭槽状的转轴槽35。如图4~图6所示,第一剪力杆33和第二剪力杆34与活动连接端38配合的配合枢转端设有伸入转轴槽35的销轴36,销轴36能够沿转轴槽35竖向移动。
由于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的阻力更小,为了减少销轴36与转轴槽35之间的摩擦,销轴36可设有滚轮(图中未示出),转轴槽35的内周壁形成有竖向导向滑轨,滚轮在转轴槽35中沿竖向导向滑轨竖向滑移,从而使得侧翼推移机构3伸缩动作更加畅顺。其中,滚轮可设置为滚动轴承。
可选的,侧翼推移机构3还包括动力驱动装置4,动力驱动装置4的驱动杆41与销轴36连接并驱动销轴36沿转轴槽35竖向移动。如图5所示,销轴36的一侧设有径向开孔,驱动杆41穿过该径向开孔与销轴36形成固定连接。由此,如图4~图6所示,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的瞬间,车辆产生碰撞信号并向侧翼推移机构3发送启动信号,侧翼推移机构3在启动信号的触发下,由动力驱动装置4带动销轴36沿转轴槽35向下方移动,此时X形折叠伸缩架逐渐交叉展开,进而推动侧翼端安装支架32远离靠背端安装支架31,座椅侧翼2在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带动下向前伸出并远离靠背1以形成座椅侧向保护。其中,动力驱动装置4例如可为液压驱动装置。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辆座椅100。
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100和汽车,车辆座椅100在靠背1的内侧边缘部内设置侧翼推移机构3,当车辆发生远端侧面碰撞时,侧翼推移机构3驱动座椅侧翼2向前伸出以形成座椅侧向保护,阻挡乘员的上躯干朝向车内中通道方向倾倒。该车辆座椅100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有效降低远端乘员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受到的伤害。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座椅(100)包括:
座椅本体,包括靠背(1);
座椅侧翼(2),设置在所述靠背(1)的内侧边缘部内并能够在向前伸出状态下形成座椅侧向保护;以及
侧翼推移机构(3),设置在所述靠背(1)的内侧边缘部内并用于驱动所述座椅侧翼(2)前后伸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侧翼(2)的最大前伸行程为5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侧翼(2)的前后方向的翼宽w满足:20cm≤w≤35cm,所述座椅侧翼(2)的高度h满足:65cm≤h≤85cm。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推移机构(3)包括推移安装支架和推移传动臂,所述推移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靠背(1)固定安装的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与所述座椅侧翼(2)固定安装的侧翼端安装支架(32),所述推移传动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所述侧翼端安装支架(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移传动臂为X形折叠伸缩架并包括通过中间枢转连接部(37)枢转连接的第一剪力杆(33)和第二剪力杆(34),所述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所述侧翼端安装支架(32)为前后间隔的竖向支架,所述靠背端安装支架(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剪力杆(33)的后端形成铰点位置固定的枢转连接,且所述靠背端安装支架(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剪力杆(34)的后端形成铰点位置可移动的活动枢转连接,所述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剪力杆(34)的前端形成铰点位置固定的枢转连接,且所述侧翼端安装支架(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剪力杆(33)的前端形成铰点位置可移动的活动枢转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端安装支架(31)和所述侧翼端安装支架(32)各自的活动连接端(38)均形成有呈竖向狭槽状的转轴槽(3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杆(33)和所述第二剪力杆(34)与所述活动连接端(38)配合的配合枢转端设有伸入所述转轴槽(35)的销轴(36),所述销轴(36)能够沿所述转轴槽(35)竖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杆(33)和所述第二剪力杆(34)与所述活动连接端(38)配合的配合枢转端设有伸入所述转轴槽(35)的销轴(36),所述销轴(36)设有滚轮,所述转轴槽(35)的内周壁形成有竖向导向滑轨,所述滚轮在所述转轴槽(35)中沿所述竖向导向滑轨竖向滑移。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推移机构(3)还包括动力驱动装置(4),所述动力驱动装置(4)的驱动杆(41)与所述销轴(36)连接并驱动所述销轴(36)沿所述转轴槽(35)竖向移动。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100)。
CN201921369811.3U 2019-08-21 2019-08-21 车辆座椅及汽车 Active CN2108523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9811.3U CN210852358U (zh) 2019-08-21 2019-08-21 车辆座椅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9811.3U CN210852358U (zh) 2019-08-21 2019-08-21 车辆座椅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52358U true CN210852358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96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69811.3U Active CN210852358U (zh) 2019-08-21 2019-08-21 车辆座椅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523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58671A (zh) * 2022-06-09 2022-10-11 北京安达维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飞机座椅及吸能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58671A (zh) * 2022-06-09 2022-10-11 北京安达维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飞机座椅及吸能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64468B1 (ko) 차량용 좌석
US8240736B2 (en) Deceleration responsive vehicle seat
US6394525B1 (en) Vehicle seat
EP2346714B1 (de) Fahrzeugsitz
KR100543955B1 (ko) 안티-서브마리닝 횡단부재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시트 좌판
US20040108752A1 (en) Easy ejector seat with skeletal crash safety beam
US11628751B2 (en)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seat
CN210852358U (zh) 车辆座椅及汽车
US20030025342A1 (en) Automobile protective system
US11904795B2 (en) Seat assembly with deployable belt member
US11975680B2 (en) Seat assembly with deployable belt member
US11958435B2 (en) Seat assembly with deployable belt member
US20230406257A1 (en) Seat assembly with deployable belt member
CN110877557B (zh) 车辆座椅、车辆座椅控制系统和车辆
EP1259397A1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having a cradle seat back
WO2003026921A1 (en) A safety device for a seat of a motor driven vehicle
KR100521940B1 (ko) 자동차 시트 강성보강장치
CN220535481U (zh) 乘员安全保护装置及汽车座椅
CN219056066U (zh) 主动头枕及汽车
KR100379964B1 (ko) 자동차용 헤드레스트의 목부상 방지 장치
KR20120126867A (ko) 차량용 시트백프레임 마운팅 브라켓 및 시트프레임 유닛
KR200141719Y1 (ko) 자동차 시트
CN116022086A (zh) 用于保护睡觉乘员的茧式安全气囊
CA2151566A1 (en) Passive restraint system
JP2021138362A (ja) 展開機構を備えたヘッドレス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