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32689U - 防止顶盖损伤的冰箱 - Google Patents

防止顶盖损伤的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32689U
CN210832689U CN201921521281.XU CN201921521281U CN210832689U CN 210832689 U CN210832689 U CN 210832689U CN 201921521281 U CN201921521281 U CN 201921521281U CN 210832689 U CN210832689 U CN 2108326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cover
evaporator
refrigerator
spa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2128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山山
曹东强
李伟
李孟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2128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326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326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326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冰箱,包括:箱体,包括位于最下方的储物内胆;顶盖,设置为将所述储物内胆分隔为位于上方的储物空间和位于下方的冷却空间;和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冷却空间中,配置为冷却进入所述冷却空间中的气流,以形成冷却气流,所述蒸发器具有用于提供化霜所需热量的加热丝;其中所述冰箱配置成在所述顶盖和所述蒸发器之间具有散热结构,从而减少所述加热丝化霜时对所述顶盖的损伤。本实用新型的冰箱降低用户对储物空间进行取放物品操作时的弯腰程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能减少加热丝化霜时对顶盖的损伤。

Description

防止顶盖损伤的冰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止顶盖损伤的冰箱。
背景技术
现有冰箱中,蒸发器一般位于最下方的储物空间的后部,减小了该储物空间的前后容积,限制了储物空间的进深,不方便放置体积较大不易分隔的物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冰箱。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减少蒸发器化霜加热时对顶盖的损伤的冰箱。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增强顶盖和送风风道的装配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冰箱,包括:
箱体,包括位于最下方的储物内胆;
顶盖,设置为将储物内胆分隔为位于上方的储物空间和位于下方的冷却空间;和
蒸发器,设置于冷却空间中,配置为冷却进入冷却空间中的气流,以形成冷却气流,蒸发器具有用于提供化霜所需热量的加热丝;其中
冰箱配置成在顶盖和蒸发器之间具有散热结构,从而减少加热丝化霜时对顶盖的损伤。
可选地,顶盖包括:顶盖本体、和设置于顶盖本体下方的散热板,散热板形成散热结构。
可选地,顶盖本体包括:
上壳体,包括壳本体和自壳本体的左右两端向下延伸形成的延伸部,壳本体和延伸部限定出开口向下的容纳空间;和
支撑架,设置于容纳空间内,具有架本体和自架本体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
散热板设置于架本体下方。
可选地,架本体的前部形成有第一水平定位面,后部形成有第二水平定位面;
散热板具有板本体、第一异形部和第二异形部;其中第一异形部自板本体的前侧向前向上延伸形成,末端固定于第一水平定位面;第二异形部自板本体的后侧向后向上延伸形成,末端固定于第二水平定位面。
可选地,蒸发器包括:主体部和上盖板,上盖板设置于主体部的上方,板本体贴合上盖板;
壳本体的前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销;
上盖板对应于至少两个定位销的位置处开设有定位孔;定位销与定位孔适配来将蒸发器与顶盖固定。
可选地,上盖板的前部开设有多个通气孔,至少部分进入冷却空间中的气流经多个通气孔到达主体部。
可选地,上盖板和板本体之间设置有挡风条。
可选地,第一异形部在其与上盖板对应的区域向上凸起,从而增大上盖板的前部的上方的空间,以便进入冷却空间中的气流通过多个通气孔到达主体部。
可选地,上壳体还包括:支托部,自壳本体的后端向上凸起形成,且支托部内设置有加强件;
冰箱还包括:送风风道,设置于储物内胆的后壁内侧,与冷却空间连通,配置为将至少部分冷却气流输送至储物空间内,送风风道的前壁面形成有向前凸出的承托部,顶盖和送风风道设置为使得支托部顶托着承托部,以防止送风风道下坠。
可选地,顶盖本体还包括:下壳体,设置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
冰箱还包括:送风机,位于蒸发器的后方、下壳体的下方,配置为促使冷却气流进入送风风道内;其中下壳体为泡沫板,且下壳体在其与送风机对应的区域还设置有PE发泡棉。
本实用新型的冰箱最下方的空间为冷却空间,抬高了位于冷却空间上方的储物空间的高度,降低用户对储物空间进行取放物品操作时的弯腰程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在顶盖和蒸发器之间设置有散热结构,从而减少加热丝化霜时对顶盖的损伤。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冰箱通过在顶盖本体下方设置散热板来形成顶盖和蒸发器之间的散热结构,方便装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冰箱对顶盖进行了特别的结构设计,使得顶盖的整体强度高,将散热板配置成与支撑架的架本体固定,下壳体设置于支撑架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整体结构十分巧妙。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冰箱对顶盖和送风风道具有特别的设计结构,避免了送风风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下坠,使得送风风道的安装更加稳固,由此可保证冰箱运行过程中的制冷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储物内胆、送风风道、回风罩、顶盖等部件组合后的前视图;
图3是图2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第一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储物内胆、送风风道、回风罩、顶盖等部件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顶盖和蒸发器配合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图6所示的顶盖和蒸发器配合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顶盖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冰箱的顶盖的支撑架和散热板配合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图8的冰箱的顶盖的支撑架、散热板和下壳体配合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送风风道、回风罩、顶盖、及送风机组合后的局部侧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回风框体和回风后盖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冰箱100,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冰箱100。在下文描述中,“前”、“后”、“上”、“下”、“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冰箱100本身为参考的方位,“前”、“后”为如图1所指示的方向,如图2所示,“横向”是指与冰箱100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
如图1所示,冰箱100一般性地可包括箱体,箱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侧的至少一个储物内胆,外壳与储物内胆之间的空间中填充有保温材料(形成发泡层),储物内胆中限定有储物空间,每个储物内胆的前侧还设置有对应的门体,以开闭对应的储物空间。
位于最下方的储物内胆130可为冷冻内胆,相应地,储物空间132为冷冻空间。如图1所示,储物内胆为多个,分别为位于最下方的储物内胆130、位于储物内胆130正上方的两个横向分布的变温内胆131和位于两个变温内胆131正上方的冷藏内胆120。每个变温内胆131内限定有变温空间,冷藏内胆120内限定有冷藏空间121。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冷藏空间121内的温度一般处于2℃至10℃之间,优先为4℃至7℃。冷冻空间内的温度范围一般处于-22℃至-14℃。变温空间可随意调到-18℃至8℃。不同种类的物品的最佳存储温度并不相同,适宜存放的位置也并不相同,例如果蔬类食物适宜存放于冷藏空间121,而肉类食物适宜存放于冷冻空间。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意识到的,本实施例的冰箱100还可包括蒸发器101、送风机104、压缩机(图中未示出)、冷凝器(图中未示出)以及节流元件(图中未示出)等。蒸发器101经由制冷剂管路与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连接,构成制冷循环回路,在压缩机启动时降温,以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中,冰箱100还包括顶盖103,其设置为将位于最下方的储物内胆130分隔为位于上方的储物空间132和位于下方的冷却空间,蒸发器101布置于冷却空间中。
传统冰箱100中,冰箱100的最下方空间一般为储物空间,该储物空间所处位置较低,用户需要大幅度弯腰或蹲下才能对最下方的储物空间进行取放物品的操作,不便于用户使用,尤其不方便老人使用;并且,由于蒸发器占用了最下方储物空间的后方区域,使得最下方储物空间的进深深度减小,再者,由于压机舱一般地位于最下方储物空间的后部,最下方储物空间不可避免地要为压机舱让位,导致最下方储物空间异形,不便于体积较大且不易分割物品的存放。
而本实施例的冰箱100中,冰箱100最下方的空间为冷却空间,抬高了位于冷却空间上方的储物空间132的高度,降低用户对储物空间132进行取放物品操作时的弯腰程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保证了储物空间132的进深尺寸,并且,压机舱可位于储物空间132的下后方,储物空间132无需再为压机舱让位,呈现体积较大、形状规整的矩形空间,便于放置体积较大不易分割的物品,解决无法在储物空间132放置较大物品的痛点。
蒸发器101冷却进入冷却空间中的气流,以形成冷却气流,至少部分冷却气流经送风风道141输送至储物空间132内。如图2和图5所示,送风风道141可设置于储物内胆130的后壁内侧,与冷却空间连通。送风风道141形成有多个与储物空间132连通的送风出口141a。蒸发器101具有用于提供化霜所需热量的加热丝101c。特别地,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冰箱100中,在顶盖103和蒸发器101之间具有散热结构,从而减少加热丝101c化霜时对顶盖103的损伤。
冰箱100还包括向变温空间输送冷却气流的变温风道(图中未示出),变温风道与送风风道141可通过变温风门(图中未示出)可受控地导通,以将送风风道141内的部分冷却气流导入变温风道内。冰箱100还可包括向冷藏空间输送冷却气流的冷藏风道(图中未示出),冷藏风道可通过冷藏风门与送风风道141可受控地导通,以将送风风道141的部分冷却气流导入到冷藏风道中。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冷藏内胆120内可布置有另一蒸发器,通过风冷或直冷的方式冷却冷藏空间121,以构成双制冷系统的冰箱100,防止储物空间132与冷藏空间121之间串味。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100的顶盖103和蒸发器101配合的示意性结构图。图7是图6所示的顶盖103和蒸发器101配合的示意性剖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03包括:顶盖本体200、和设置于顶盖本体200下方的散热板204,散热板204形成散热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冰箱100通过在顶盖本体200下方设置散热板204来形成顶盖103和蒸发器101之间的散热结构,方便装配。
蒸发器101可以为翅片管式蒸发器,横置于冷却空间中,具有主体部110、上盖板101d和下盖板101e。主体部110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翅片101a、穿设于翅片101a的盘管101b、和穿设于翅片101a的加热丝101c。主体部110夹设在上盖板101d和下盖板101e之间。上盖板101d在其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定位孔(图中未标号)。上盖板101d的前部开设有多个通气孔101f,至少部分进入冷却空间中的气流经多个通气孔101f到达主体部110。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冰箱100的顶盖103的分解示意图。顶盖103包括顶盖本体200(包括上壳体201、支撑架202、下壳体203和连接件205)、散热板204和挡风条206。
上壳体201包括壳本体103a和自壳本体103a的左右两端向下延伸形成的延伸部201a,壳本体103a和延伸部201a限定出开口向下的容纳空间。在壳本体103a的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销201b。定位销201b对应上盖板101d的定位孔设置,通过将定位销201b和上盖板101d的定位孔适配固定,来将蒸发器101与顶盖103固定。在图8中仅能看出位于右侧的定位销201b,位于左侧的定位销201b被遮挡件201c和密封块201d遮住了。设置遮挡件201c和密封块201d是考虑到蒸发器101的左侧有回气管空间而没有翅片101a和盘管101b,因此进行了遮挡和密封。壳本体103a的上表面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中配合送风风道141进行说明。
支撑架202设置于壳本体103a和延伸部201a限定的容纳空间内,具有架本体220和自架本体220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221和第二延伸部222。架本体220在其上表面的中心横向形成有凹槽225,连接件205设置在凹槽225内,使用螺钉将支撑架202和上壳体201固定。架本体220的前部形成有第一水平定位面223,后部形成有第二水平定位面224,用于与散热板204的固定。在第一延伸部221和第二延伸部222的下表面分别设置第一密封块226和第二密封块227。
散热板204具有板本体240、第一异形部241和第二异形部242。第一异形部241自板本体240的前侧向前向上延伸形成,末端形成有多个水平卡固块241a,多个卡固块241a贴合固定于第一水平定位面223,如图9所示。第二异形部242自板本体240的后侧向后向上延伸形成,末端形成有水平卡固条242a,水平卡固条242a贴合固定于于第二水平定位面224。板本体240与上盖板101d贴合设置,在板本体240与上盖板101d之间横向设置挡风条206。挡风条206可以避免进入冷却空间的气流不进入蒸发器101的主体部。在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将第一异形部241与上盖板101d对应的区域向上凸起,从而增大上盖板101d的前部的上方的空间,使进入冷却空间中的气流顺利通过多个通气孔101f到达翅片101a。
下壳体203设置于第一延伸部221和第二延伸部222之间,其前端可以贴合在水平卡固条242a上方,如图10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冰箱100对顶盖103进行了特别的结构设计,使得顶盖103的整体强度高,将散热板204配置成与支撑架202的架本体220固定,下壳体203设置于支撑架202的第一延伸部221和第二延伸部222之间,整体结构十分巧妙。
下面对顶盖103和送风风道141的配合进行展开说明。
上壳体201还包括支托部103b,自壳本体103a的后端向上凸起形成。
如图11所示,送风风道141的前壁面形成有向前凸出的承托部141b,顶盖103和送风风道141在装配时,使得支托部103b顶托着承托部141b,以防止冰箱100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碰撞而导致送风风道141下坠。送风风道141的顶端通常穿过储物内胆130的顶壁,以连通向其他储物空间送风的风道(例如,向最下方储物内胆130上方的变温空间送风的变温风道(图中未示出))。具体地,如图5和图11所示,送风风道141的顶端形成有第一顶开口141g,储物内胆130的顶壁形成有与第一顶开口141g一一对应的第二顶开口130d,以通过第二顶开口130d将第一顶开口141g与变温室风道的进风口连通。送风风道141的第一顶开口141g处可设置有风门,以受控开闭第一顶开口141g。如图1所示,变温内胆131为两个,相应地,变温室风道为两个,第一顶开口141g、第二顶开口130d均为两个。冰箱100在搬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碰撞,易导致送风风道141下坠,一旦送风风道141下坠,送风风道141的顶端的第一顶开口与储物内胆130的顶壁对应的第二顶开口130d之间即会出现缝隙,冰箱100运行过程中,变温空间与下方的储物空间132之间会串风,影响储物空间132和变温空间的温度,而且易于导致送风风道141的顶端附近结霜,影响冷却气流的输送,降低制冷效果。本实施例中,通过对顶盖103和送风风道141进行如上特别的设计,可避免送风风道141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下坠,使得送风风道141的安装更加稳固,由此可保证冰箱100运行过程中的制冷效果。更优选地,,为了增加装配强度,避免顶盖103变形,在支托部103b内设置有加强件201e,并用封闭件201f进行密封。
送风风道141包括风道前盖板1411和位于风道前盖板1411后侧的风道后盖板1412。风道前盖板1411构成送风风道141的前壁面,也即是说,风道前盖板1411形成有前述的承托部141b。风道前盖板1411与风道后盖板1412限定有与冷却空间连通的通道。风道前盖板1411和风道后盖板1412通过穿过送风风道141中心的螺钉(图中未示出)固定,如图5所示,风道前盖板1411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螺钉穿过孔141c。风道后盖板1412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螺钉柱(图中未示出),风道前盖板1411和风道后盖板1412通过穿过螺钉穿过孔141c的螺钉与螺钉柱适配锁紧,由此将风道前盖板1411和风道后盖板1412装配在一起。前述的防止送风风道141下坠的特别设计结构同时避免了在螺钉松动时而导致风道前盖板1411下移的问题。
进一步特别地,承托部141b由后至前呈向下倾斜延伸。支托部103b的上端面包括由后至前呈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一倾斜区段103b1,冷凝水可沿承托部141b的斜面、第一倾斜区段103b1的斜面向前下方流动。支托部103b的前端面包括竖直延伸的竖直区段103b2,竖直区段103b2通过第一过渡曲段与第一倾斜区段103b1相接,竖直区段103b2将沿第一倾斜区段103b1滑落的冷凝水引导至壳本体103a上。壳本体103a的上表面包括由后至前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二倾斜区段103a1,第二倾斜区段103a1通过第二过渡曲段与竖直区段103b2相接,以进一步对冷凝水进行导流。如图4所示,图4的顶盖103的结构与图6的顶盖结构略有不同,壳本体103a的上表面还可包括由第二倾斜区段103a1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水平区段103a2,水平区段103a2形成有两个横向间隔分布的集水槽103a3,以收集从第二倾斜区段103a1流下的冷凝水,方便用户将冷凝水集中清理。由此利用顶盖103的特别结构实现导流排水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送风机104位于蒸发器101的后方、处于下壳体203的下方,其出风端与送风风道141的进风端连接,配置为促使冷却气流进入送风风道141内,以加速气流循环,提升制冷速度。送风机104可为离心风机、轴流风机或贯流风机。图7中,送风机104为离心风机,送风机104由前至后呈向上倾斜布置,送风机104与送风风道141可拆卸连接。冰箱100在装配时,风道后盖板1412先与送风机104装配,风道前盖板1411再与送风机104装配,之后,顶盖103再安装在储物内胆130上,风道后盖板1412、风道前盖板1411及顶盖103的位置满足使得的顶盖103的支托部103b顶托着风道前盖板1411的承托部。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203为泡沫板,且下壳体203在其与送风机104对应的区域还设置有PE发泡棉(又称架桥发泡棉)。
如图11所示,顶盖103的后端还可以形成有向后凸出的定位凸103c,储物内胆130的后壁形成有与定位凸103c一一对应并适配的定位槽(图中未示出),定位凸103c可为两个,两个定位凸103c分别临近顶盖103后端的横向两侧,并均位于支托部103b的下方。由此将顶盖103装配在储物内胆130上。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冰箱100的冷却空间的气体进入的结构展开说明。
如图1-图4和图12所示,冰箱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回风罩102,设置于顶盖103的前端,与顶盖103、储物内胆130的底壁共同限定出前述的冷却空间。
每一回风罩102均包括位于前侧的回风框体1021和回风后盖1022,回风框体1021的前壁面形成有第一开口102c,后端敞开,回风后盖1022由回风框体1021的后端敞开处插入回风框体1021中,并设置为将第一开口102c分隔为位于上方的第一前回风入口102b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前回风入口102a,以方便储物空间132的回风通过第一前回风入口102b和第二前回风入口102a回流至冷却空间中,由蒸发器101进行冷却,由此在储物空间132与冷却空间之间形成气流循环。
本实施例中,回风罩102的前侧形成上下分布的两个回风入口(第一前回风入口102a和第二前回风入口102b),不但视觉美观,还可有效防止儿童手指或异物进入冷却空间中;并且,上下分布的两个回风区域可使回风进入冷却空间后更均匀流过蒸发器101,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蒸发器101前端面易结霜的问题,不但可提高换热效率,还可延长化霜周期,节能高效。
如图2、图5所示,回风罩102为两个,两个回风罩102沿横向间隔分布,两个回风罩102之间设置有竖梁150,竖梁150竖直向上延伸至储物内胆130的顶壁,以将储物内胆130的前侧分隔为横向分布的两个区域。储物内胆130的前侧可设置对开式的两个门体(图中未示出),两个门体分别用于开闭由竖梁150分隔的两个区域。
进一步特别地,如图12所示,回风框体1021包括由回风框体1021的前壁面的上端向后上方延伸的第一导流斜段1021a以及由回风框体1021的前壁面临近下端的位置向后下方延伸的第二导流斜段1021c;回风后盖1022包括由后至前向前下方延伸的第三导流斜段1022a、由第三导流斜段1022a的下端向前下方延伸的第四导流斜段1022b、由第四导流斜段1022b的前端向后下方延伸的第五导流斜段1022c以及由第五导流斜段1022c的下端向后下方延伸的第六导流斜段1022d。
第一导流斜段1021a、第三导流斜段1022a与第四导流斜段1022b限定出位于第一前回风入口102b后方的第一回风风道(未标号),且第三导流斜段1022a形成有第二开口102d。由第一前回风入口102b进入的回风经第一回风风道、第二开口102d进入冷却空间中,由蒸发器101的上部区段进入蒸发器101中与蒸发器101换热。第二导流斜段1021c与第六导流斜段1022d限定出位于第二前回风入口102a后方的第二回风风道(未标号)。由第二前回风入口102a进入的回风经第二回风风道进入冷却空间中,由蒸发器101的下部区段进入蒸发器101中与蒸发器101换热。回风通过上下两个回风风道进入冷却空间中,使得回风更加均匀地通过蒸发器101,提升换热效率。并且,回风框体1021的各个倾斜区段的设计以及回风后盖1022的各个倾斜区段的设计对凝结在回风罩102上的冷凝水进行导流,便于排水。
如图12所示,第二开口102d呈竖条状,多个第二开口102d在横向上依次分布,对回风进行分散,使得回风更加均匀地进入蒸发器101的上部区段中。
第六导流斜段1022d可形成有在横向上依次分布的多个第三开口(图中未示出),通过第二回风通道的回风通过由各个第三开口进行分流再进入所却空间中,使得回风更加均匀地进入蒸发器101的下部区段中。第六导流斜段1022d可形成安装部(未标号),如图12所示,第六导流斜段1022d形成有横向间隔分布的两个安装部,相应地,回风框体1021的第二导流斜段1021c形成有与对应的安装部配合的配合部,以将回风框体1021与回风后盖1022进行装配。
如图4所示,并参照图12,顶盖103的下表面与蒸发器101的上表面间隔分布,且顶盖103的前端位于蒸发器101的前端的后上方,也即是说,顶盖103未完全遮挡蒸发器101的上表面,蒸发器101的上表面的前部未被顶盖103遮挡。回风后盖1022还包括由第三导流斜段1022a向后上方延伸至顶盖103前端的遮蔽部(记为第一遮蔽部1022e),第一遮蔽部1022e设置为遮蔽蒸发器101上表面未被顶盖103遮蔽的区段,并且,第一遮蔽部1022e与蒸发器101的上表面之间间隔,以形成与第二开口102d连通的气流旁道,经第二开口102d进入的至少部分回风可经由气流旁道由蒸发器101的上方经通气孔101f进入蒸发器101中。由此保证了即使在蒸发器101前端面结霜时,仍有回风进入蒸发器101与其换热,从而保证蒸发器101的制冷效果,解决了现有冰箱100因蒸发器101前端面结霜而导致制冷效果降低的问题,提升了冰箱100的制冷性能。
如图12所示,回风框体1021还包括由第一导流斜段1021a向后上方弯折延伸至顶盖103的第二遮蔽部1021b,第二遮蔽部1021b完全将第一遮蔽部1022e遮蔽,保持回风罩102外形的美观。
进一步特别地,第四导流斜段1022b与第五导流斜段1022c的连接处位于第一导流斜段1021a的正下方,形成于回风框体1021的冷凝水沿第一导流斜段1021a的斜面向下恰好滴落到正下方的第四导流斜段1022b与第五导流斜段1022c的连接处上(也即是第四导流斜段1022b与第五导流斜段1022c之间的拐角处),再沿第五导流斜段1022c的斜面滴落到第二导流斜段1021c上,进而流动至蒸发器101的下方。蒸发器101的下方一般具有接水区,接水区形成有排水口,从而将冷凝水排出。由此对形成在回风罩102上的冷凝水进行导流并排出,避免产生人耳可感知的水滴声,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另外,储物内胆130的底壁可形成有位于蒸发器101下方的接水区段(图中未示出),接水区段形成有排水口。形成于回风罩102上的冷凝水经前述回风框体1021和回风后盖1022的各个倾斜区段的导流,沿前导流斜段流动至水平直段,并最终由排水口排出。排水口连接有排水管,冷凝水通过排水管引导至冰箱100的蒸发皿中,蒸发皿一般可位于压机舱中,以利用布置于压机舱内的冷凝器和/或压缩机的热量将蒸发皿中的水蒸发。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包括位于最下方的储物内胆;
顶盖,设置为将所述储物内胆分隔为位于上方的储物空间和位于下方的冷却空间;和
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冷却空间中,配置为冷却进入所述冷却空间中的气流,以形成冷却气流,所述蒸发器具有用于提供化霜所需热量的加热丝;其中
所述冰箱配置成在所述顶盖和所述蒸发器之间具有散热结构,从而减少所述加热丝化霜时对所述顶盖的损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包括:顶盖本体、和设置于所述顶盖本体下方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形成所述散热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本体包括:
上壳体,包括壳本体和自所述壳本体的左右两端向下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壳本体和所述延伸部限定出开口向下的容纳空间;和
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具有架本体和自架本体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
所述散热板设置于所述架本体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架本体的前部形成有第一水平定位面,后部形成有第二水平定位面;
所述散热板具有板本体、第一异形部和第二异形部;其中所述第一异形部自所述板本体的前侧向前向上延伸形成,末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水平定位面;所述第二异形部自所述板本体的后侧向后向上延伸形成,末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水平定位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包括:主体部和上盖板,所述上盖板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上方;所述板本体贴合所述上盖板;
所述壳本体的前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销;
所述上盖板对应于所述至少两个定位销的位置处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销与所述定位孔适配来将所述蒸发器与所述顶盖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板的前部开设有多个通气孔,至少部分进入所述冷却空间中的气流经所述多个通气孔到达所述主体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板和所述板本体之间设置有挡风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异形部在其与所述上盖板对应的区域向上凸起,从而增大所述上盖板的前部的上方的空间,以便进入所述冷却空间中的气流通过所述多个通气孔到达所述主体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体还包括:支托部,自所述壳本体的后端向上凸起形成,且所述支托部内设置有加强件;
所述冰箱还包括:送风风道,设置于所述储物内胆的后壁内侧,与所述冷却空间连通,配置为将至少部分所述冷却气流输送至所述储物空间内,所述送风风道的前壁面形成有向前凸出的承托部,所述顶盖和所述送风风道设置为使得所述支托部顶托着所述承托部,以防止所述送风风道下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本体还包括:下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所述冰箱还包括:送风机,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后方、所述下壳体的下方,配置为促使所述冷却气流进入所述送风风道内;其中所述下壳体为泡沫板,且所述下壳体在其与所述送风机对应的区域还设置有PE发泡棉。
CN201921521281.XU 2019-09-12 2019-09-12 防止顶盖损伤的冰箱 Active CN2108326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1281.XU CN210832689U (zh) 2019-09-12 2019-09-12 防止顶盖损伤的冰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1281.XU CN210832689U (zh) 2019-09-12 2019-09-12 防止顶盖损伤的冰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32689U true CN210832689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59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21281.XU Active CN210832689U (zh) 2019-09-12 2019-09-12 防止顶盖损伤的冰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326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5630B (zh) 冰箱
CN209893730U (zh) 冷冻室在冷却室前侧回风的冰箱
CN210036003U (zh) 蒸发器与接水盘相匹配的冰箱
CN110579071B (zh) 蒸发器安装结构改进的冰箱
CN111609629A (zh) 具有分隔件的冰箱
CN209893736U (zh) 托板上开设底进风口和底出风口的冰箱
CN210141734U (zh) 防止送风风道下坠的冰箱
CN209893741U (zh) 利用贯流风机进行散热的冰箱
CN210625088U (zh) 利于水蒸发的冰箱
CN209893756U (zh) 利于排水的冰箱
CN209893739U (zh) 冷凝器与底进风口具有间隙的冰箱
CN209893737U (zh) 变温室在冷却室侧壁回风的冰箱
CN210832689U (zh) 防止顶盖损伤的冰箱
CN111609622A (zh) 防止冷冻室风道下移的冰箱
CN209893728U (zh) 利用双离心风机进行散热的冰箱
AU2020227759B2 (en) Refrigerator preventing air supply duct from falling down
CN210035945U (zh) 蒸发器具有弯折结构的冰箱
CN111609642A (zh) 利于水蒸发的冰箱
CN111609611A (zh) 利用离心风机进行散热的冰箱
CN111609644A (zh) 接水盘可抽出的冰箱
CN112984894A (zh) 制冷装置
CN209893731U (zh) 回风管具有支撑部的冰箱
CN209893757U (zh) 接水盘可抽出的冰箱
CN209893733U (zh) 利用离心风机进行散热的冰箱
CN111609632A (zh) 托板上开设底进风口和底出风口的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