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07688U - 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07688U CN210807688U CN201921722231.8U CN201921722231U CN210807688U CN 210807688 U CN210807688 U CN 210807688U CN 201921722231 U CN201921722231 U CN 201921722231U CN 210807688 U CN210807688 U CN 2108076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d end
- heating
- tail
- cold
- silicon carb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2
- HMDDXIMCDZRSNE-UHFFFAOYSA-N [C].[Si] Chemical compound [C].[Si] HMDDXIMCDZRSNE-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01000009240 nasopharyngiti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53 recrys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棒领域的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旨在解决硅碳加热棒散热的问题,其包括发热部和与发热部连接的冷端部,发热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与主电路连接的首冷端部和尾冷端部,发热部的中部设有分隔加热部的中间冷端部。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硅碳加热棒发热更加均匀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棒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
背景技术
硅碳棒是用高纯度绿色六方碳化硅为主要原料,按一定料比加工制坯,经2200℃高温硅化再结晶烧结而制成的棒状、管状非金属高温电加热元件。氧化性气氛中正常使用温度可达1450℃,连续使用可达2000小时。硅碳棒包括冷端部和发热部,使用时发热部位于炉膛内,冷端部伸出炉墙,通过连接卡具与铝箔连接电源,铝箔通过夹具夹紧。
现有的公告号为CN20359049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双螺旋型硅碳棒,其包括发热段、与发热段的对应端导电连接的两个冷端,双螺旋型硅碳棒的棒体为直管状,所述发热段设置在棒体的一端,棒体另一端的管壁上设有两条由端面沿棒体轴向延伸至发热段而将该段管壁分隔成两部分的分割槽,所述冷端是由与分割槽对应的两部分管壁形成;与发热段对应的棒体上设有两条与两分割槽分别连通的螺旋槽,两螺旋槽以双螺旋形式设置并沿棒体径向贯通管壁而使对应的管壁形成具有双螺旋结构的螺旋带,两螺旋槽远离分割槽的一端均终止于发热段的管壁上而使两螺旋带连成一体。
两冷端通电后,电流能够依次流经两条成双螺旋结构的螺旋带,从而使发热段产生热量,发热段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双螺旋相邻的两圈螺旋之间的螺旋槽散发出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发热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冷端,发热段位于两个冷端之间,发热段的热量容易在发热段的中部聚集。造成发热不均匀,影响加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其具有使硅碳加热棒发热更加均匀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包括发热部和与发热部连接的冷端部,所述发热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与主电路连接的首冷端部和尾冷端部,所述发热部的中部设有分隔发热部的中间冷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中间冷端部将发热部隔断,热量分散于整个硅碳加热棒隔断后的不同的发热部上,而不是集中在整根硅碳加热棒的中部,不同段的发热部上均散发热量将原本集中在整根硅碳加热棒中部的热量分散至整根硅碳加热棒的不同部位,使硅碳加热棒集中热量的散发更加分散更加均匀,提高硅碳加热棒的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发热部上设有若干段中间冷端部将发热部分割成若干段,若干所述中间冷端部将发热部分成若干中间发热部、与首冷端部连接的首发热部以及与尾冷端部连接的尾发热部,所述中间冷端部与中间发热部、首发热部以及尾发热部均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硅碳加热棒随着使用,硅碳加热棒的电阻值老化时就需要报废整个硅碳加热棒,使用过程可能有某一部位的电阻值了发生老化,但其他段的电阻值均良好,就需要报废整个硅碳加热棒,造成极大的浪费。整个硅碳加热棒由若干个中间发热部、一个首发热部以及一个尾发热部通过若干个中间冷端部连接成硅碳加热棒的主体,且相互可拆卸,方便跟换任一中间发热部、首发热部或尾发热部,只需更换电阻值老化的部分,节约成本。提高硅碳棒整体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发热部两端分别设有冷端螺杆,所述中间冷端部两端均设有与冷端螺杆螺纹连接的螺孔,所述首发热部背离首冷端部的一端和尾发热部背离尾冷端部的一端均设有冷端螺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间发热部和中间冷端通过冷端螺杆连接,首发热部和尾发热部通过冷端螺杆与中间冷端连接,当任一部位发生电阻值发生老化后,通过将转动中间冷端部,将冷端螺杆与中间冷端分离,从而将旧的中间发热部、首发热部、尾发热部拆卸,将新的中间发热部、首发热部、尾发热部与中间冷端部连接形成新的硅碳加热棒。方便更换任一部位。同时同样的冷端螺杆和同样的螺孔,相互之间可以随意连接,因此可以改变中间发热部和中间冷端的数量来改变硅碳加热棒的整体长度,以适用不同规格的炉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端螺杆朝向中间冷端部的端侧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外壁与螺孔的内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与螺孔内壁抵接,而不是螺纹连接,相比冷端螺杆可以更快的进入螺孔中,当导向杆进入螺孔后,导向杆的外壁与螺孔内壁抵接,同时将冷端螺杆带至与螺孔抵接,方便冷端螺杆与螺孔的对接,提高冷端螺杆和中间冷端部(23)连接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杆背离冷端螺杆的一端设置为尖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尖头相比导向杆更容易进入螺孔中,通过尖头导向可以更加快速的使导向杆进入螺孔中,提高冷端螺杆进入螺孔的速度,提高冷端螺杆与中间冷端连接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孔底壁上设有与尖头外壁贴合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尖头贴合的凹槽,增大中间冷端与尖头的接触面积,减小中间冷端和尖头的接触电阻,从而增大中间冷端和冷端螺杆的导电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发热部、首发热部、尾发热部、中间冷端部、首冷端部及尾冷端部外壁均设有多边形环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硅碳加热棒原有的圆柱形,多边形环套更方便操作人员通过工作或手对中间发热部、首发热部、尾发热部、中间冷端部、首冷端部及尾冷端部进行施力,方便冷端螺杆和螺孔连接和拆卸。提高更换中间发热部、首发热部及尾发热部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首冷端部和尾冷端部背离中间发热部的端侧外壁上设有环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冷端部和尾冷端部是通过铝带与电源连接,铝带套在首冷端部和尾冷端部的,然后通过夹具将铝带固定在首冷端部和尾冷端部上;连接铝带时将铝带置于环槽之中,可以减小铝带与首冷端部和尾冷端部的滑移,保证铝带与硅碳加热棒的稳定连接,从而稳定硅碳加热棒的稳定发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中间冷端部将发热部隔断,使硅碳加热棒集中热量的散发更加分散更加均匀,提高硅碳加热棒的加热效果;
2.硅碳加热棒若干个中间发热部、一个首发热部以及一个尾发热部通过若干个中间冷端部可拆卸连接,方便跟换任一中间发热部、首发热部或尾发热部;
3.同样的冷端螺杆和同样的螺孔,相互之间可以随意连接,可以调节硅碳加热棒的整体长度,以适用不同规格的炉膛;
4.导向杆提高冷端螺杆和中间冷端连接的效率;
5.环槽可以减小铝带与首冷端部和尾冷端部的滑移,保证铝带与硅碳加热棒的稳定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首发热部、中间冷端部、中间发热部、尾发热部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冷端螺杆与中间冷端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发热部;11、首发热部;12、尾发热部;13、中间发热部;2、冷端部;21、首冷端部;22、尾冷端部;23、中间冷端部;3、冷端螺杆;31、螺孔;32、导向杆;33、尖头;34、凹槽;4、多边形环套;5、环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包括发热部1和与发热部1连接的冷端部2,发热部1的两端分别设有与主电路连接的首冷端部21和尾冷端部22,发热部1的中部设有分隔发热部1的中间冷端部23。
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硅碳加热棒发热的稳定性,首冷端部21和尾冷端部22背离中间发热部13的端侧外壁上设有环槽5。将铝带置于环槽5之中,可以减小铝带与首冷端部21和尾冷端部22的滑移。
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更换任一发热部1,发热部1上设有若干段中间冷端部23将发热部1分割成若干段,若干中间冷端部23将发热部1分成若干中间发热部13、与首冷端部21连接的首发热部11以及与尾冷端部22连接的尾发热部12,中间冷端部23与中间发热部13、首发热部11以及尾发热部12均可拆卸连接。首冷端部21与首发热部11焊接,尾冷端部22与尾发热部12焊接。中间发热部13两端分别设有冷端螺杆3,中间冷端部23两端均设有与冷端螺杆3螺纹连接的螺孔31,首发热部11背离首冷端部21的一端和尾发热部12背离尾冷端部22的一端均设有冷端螺杆3。本实施例中,冷端螺杆3与中间发热部13、首发热部11以及尾发热部12焊接在一起。同样的冷端螺杆3和同样的螺孔31,相互之间可以随意连接,因此可以改变中间发热部13和中间冷端部23的数量来改变硅碳加热棒的整体长度,以适用不同规格的炉膛。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为了提高冷端螺杆3和中间冷端连接的效率。冷端螺杆3朝向中间冷端部23的端侧设有导向杆32,导向杆32的外壁与螺孔31的内壁贴合。导向杆32背离冷端螺杆3的一端设置为尖头33。螺孔31底壁上设有与尖头33外壁贴合的凹槽34。
如图2所示,进一步为了方便冷端螺杆3和螺孔31连接和拆卸。中间发热部13、首发热部11、尾发热部12、中间冷端部23、首冷端部21及尾冷端部22外壁均设有多边形环套4。本实施例中,多边形环套4设置为正六边形,方便扳手的夹持;且各个多边形环套4与各自连接的部位的材质相同。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中间冷端部23将发热部1隔断成中间发热部13、首发热部11以及尾发热部12,硅碳加热棒的热量集中于各个中间发热部13、一个首发热部11和一个尾发热部12的中部,各个中间发热部13、一个首发热部11和一个尾发热部12的中部使热量分散于硅碳棒轴向方向的各个部位,使硅碳加热棒的散热更加均匀。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包括发热部(1)和与发热部(1)连接的冷端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的两端分别设有与主电路连接的首冷端部(21)和尾冷端部(22),所述发热部(1)的中部设有分隔发热部(1)的中间冷端部(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1)上设有若干段中间冷端部(23)将发热部(1)分割成若干段,若干所述中间冷端部(23)将发热部(1)分成若干中间发热部(13)、与首冷端部(21)连接的首发热部(11)以及与尾冷端部(22)连接的尾发热部(12),所述中间冷端部(23)与中间发热部(13)、首发热部(11)以及尾发热部(12)均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发热部(13)两端分别设有冷端螺杆(3),所述中间冷端部(23)两端均设有与冷端螺杆(3)螺纹连接的螺孔(31),所述首发热部(11)背离首冷端部(21)的一端和尾发热部(12)背离尾冷端部(22)的一端均设有冷端螺杆(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螺杆(3)朝向中间冷端部(23)的端侧设有导向杆(32),所述导向杆(32)的外壁与螺孔(31)的内壁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32)背离冷端螺杆(3)的一端设置为尖头(3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孔(31)底壁上设有与尖头(33)外壁贴合的凹槽(34)。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发热部(13)、首发热部(11)、尾发热部(12)、中间冷端部(23)、首冷端部(21)及尾冷端部(22)外壁均设有多边形环套(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首冷端部(21)和尾冷端部(22)背离中间发热部(13)的端侧外壁上设有环槽(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22231.8U CN210807688U (zh) | 2019-10-15 | 2019-10-15 | 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22231.8U CN210807688U (zh) | 2019-10-15 | 2019-10-15 | 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07688U true CN210807688U (zh) | 2020-06-19 |
Family
ID=71230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722231.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07688U (zh) | 2019-10-15 | 2019-10-15 | 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07688U (zh) |
-
2019
- 2019-10-15 CN CN201921722231.8U patent/CN21080768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71451B (zh) | 一种层流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的阴极结构 | |
CN210807688U (zh) | 一种分段硅碳加热棒 | |
CN202918524U (zh) | 一种复合型电加热管 | |
CN203590492U (zh) | 高散热型硅碳棒 | |
CN207869431U (zh) | 带热电偶单头不锈钢电加热管 | |
SU841871A1 (ru) | Неплав щийс электрод дл дуговыхпРОцЕССОВ | |
CN208667106U (zh) | 一种利用中间相沥青碳化料连续生产高纯人造石墨的设备 | |
CN110662338B (zh) | 一种长弧等离子体束发生器电弧通道结构 | |
CN211909204U (zh) | 一种w形硅碳棒 | |
CN206601955U (zh) | 采用趋肤绕线的焊接电源 | |
CN209614549U (zh) | 一种点焊机用的电极座 | |
CN105642765A (zh) | 一种钛合金板材热冲孔装置及利用该装置进行冲孔的方法 | |
US8263914B2 (en) | Cartridge heater and method of use | |
JP5586916B2 (ja) | MoSi2製発熱体及び同発熱体の製造方法 | |
CN203590496U (zh) | 双螺旋型硅碳棒 | |
CN204045264U (zh) | 一种输送大电流母线 | |
CN216409718U (zh) | 一种辊道窑的加热结构 | |
CN204478816U (zh) | 一种低功耗高温电阻炉 | |
CN204818412U (zh) | 用于高温下的多弧段搅拌头 | |
JP2023094140A (ja) | 電極アセンブリ | |
CN107889298A (zh) | 一种粗端型硅碳棒 | |
CN104551126A (zh) | 一种硬质合金内冷却钻头 | |
JP2014160673A (ja) | MoSi2製発熱体及び同発熱体の製造方法 | |
CN202323113U (zh) | 一种生产多晶硅真空炉用水冷铜电极 | |
CN103753632A (zh) |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且高度可调的刀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