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93571U - 船舶用护舷 - Google Patents

船舶用护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93571U
CN210793571U CN201921738061.2U CN201921738061U CN210793571U CN 210793571 U CN210793571 U CN 210793571U CN 201921738061 U CN201921738061 U CN 201921738061U CN 210793571 U CN210793571 U CN 210793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der
fender body
pressure spring
ship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380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晓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Maihang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Maihang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Maihang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Maihang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380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93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93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93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尤其为船舶用护舷,包括船体,所述船体的侧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护舷本体,所述护舷本体的外侧表面开设有凹面槽,所述护舷本体的内部贯穿设有通槽,所述护舷本体的内壁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有内衬套,所述内衬套的内部均匀放置有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的一侧通过焊接设有分力片;该护舷的内部增设有压力弹簧、压力弹簧的顶部增设有分力片,通过压力弹簧、分力片对内衬套进行挤压,使得内衬套、护舷本体的结构保持稳定,通槽提升护舷本体的结构稳定性,护舷本体、辅助护舷交错放置提升护舷挤压回弹性能,避免船体遭受到过大的冲击力产生形变。

Description

船舶用护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船舶用护舷。
背景技术
护舷又称船的护木,是码头或船舶边缘使用的一种弹性缓冲装置,主要用以减缓船舶与码头或船舶之间在靠岸或系泊过程中的冲击力,防止或消除船舶、码头受损坏;目前的护舷使用过程中依旧暴露出一些问题,护舷被挤压时难以回弹,易导致船体遭受到过大的冲击力产生形变,针对目前的护舷使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有必要对护舷进行结构上的优化与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船舶用护舷,具有提升护舷挤压回弹性能,避免船体遭受到过大的冲击力产生形变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船舶用护舷,包括船体,所述船体的侧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护舷本体,所述护舷本体的外侧表面开设有凹面槽,所述护舷本体的内部贯穿设有通槽,所述护舷本体的内壁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有内衬套,所述内衬套的内部均匀放置有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的一侧通过焊接设有分力片,所述分力片的另一端与内衬套的内壁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用护舷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护舷本体的上方以及下方均设有辅助护舷,所述护舷本体与辅助护舷均为波浪状构件,所述护舷本体与辅助护舷交错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用护舷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护舷本体为U型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用护舷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凹面槽的截面结构为半球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用护舷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力片为弧形金属片状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用护舷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力弹簧的下方位于护舷本体、内衬套的侧表面贯穿开设有排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用护舷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槽设有1-3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护舷的内部增设有压力弹簧、压力弹簧的顶部增设有分力片,通过压力弹簧、分力片对内衬套进行挤压,使得内衬套、护舷本体的结构保持稳定,通槽提升护舷本体的结构稳定性,护舷本体、辅助护舷交错放置提升护舷挤压回弹性能,避免船体遭受到过大的冲击力产生形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船体;2、护舷本体;3、通槽;4、凹面槽;5、内衬套;6、分力片;7、压力弹簧;8、排气孔;9、辅助护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船舶用护舷,包括船体1,船体1的侧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护舷本体2,护舷本体2的外侧表面开设有凹面槽4,护舷本体2的内部贯穿设有通槽3,护舷本体2的内壁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有内衬套5,内衬套5的内部均匀放置有压力弹簧7,压力弹簧7的一侧通过焊接设有分力片6,分力片6的另一端与内衬套5的内壁相接触,本实施方案中,压力弹簧7对分力片6进行加压,使得内衬套5与护舷本体2的结构保持稳定,提升护舷挤压回弹性能,避免船体1遭受到过大的冲击力产生形变。
具体的,护舷本体2的上方以及下方位于船体1的侧表面设有辅助护舷9,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均为波浪状构件,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的结构一致,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交错放置,本实施例中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交错放置时能够使得船体1与冲击物接触时具备更好的缓冲性能。
具体的,护舷本体2为U型构件,本实施例中U型结构使得护舷本体2具备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具体的,凹面槽4的截面结构为半球形结构,本实施例中凹面槽4能够提升护舷本体2的外表面积,使得护舷本体2具备良好的防护效果。
具体的,分力片6为弧形金属片状构件,本实施例中金属片状构件具备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压力弹簧7对分力片6挤压时避免内衬套5结构产生形变。
具体的,压力弹簧7的下方位于护舷本体2、内衬套5的侧表面贯穿开设有排气孔8,本实施例中排气孔8避免护舷本体2被挤压时内衬套5内部压力过大导致内衬套5撕裂,提升内衬套5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的,通槽3设有1层,通槽3能够在遭受冲击力时吸收一定的冲击力并产生形变对其内侧的构件进行减震。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船舶用护舷,包括船体1,船体1的侧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护舷本体2,护舷本体2的外侧表面开设有凹面槽4,护舷本体2的内部贯穿设有通槽3,护舷本体2的内壁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有内衬套5,内衬套5的内部均匀放置有压力弹簧7,压力弹簧7的一侧通过焊接设有分力片6,分力片6的另一端与内衬套5的内壁相接触,本实施方案中,压力弹簧7对分力片6进行加压,使得内衬套5与护舷本体2的结构保持稳定,提升护舷挤压回弹性能,避免船体1遭受到过大的冲击力产生形变。
具体的,护舷本体2的上方以及下方位于船体1的侧表面设有辅助护舷9,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均为波浪状构件,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的结构一致,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交错放置,本实施例中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交错放置时能够使得船体1与冲击物接触时具备更好的缓冲性能。
具体的,护舷本体2为U型构件,本实施例中U型结构使得护舷本体2具备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具体的,凹面槽4的截面结构为半球形结构,本实施例中凹面槽4能够提升护舷本体2的外表面积,使得护舷本体2具备良好的防护效果。
具体的,分力片6为弧形金属片状构件,本实施例中金属片状构件具备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压力弹簧7对分力片6挤压时避免内衬套5结构产生形变。
具体的,压力弹簧7的下方位于护舷本体2、内衬套5的侧表面贯穿开设有排气孔8,本实施例中排气孔8避免护舷本体2被挤压时内衬套5内部压力过大导致内衬套5撕裂,提升内衬套5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的,通槽3设有2层,通槽3能够在遭受冲击力时吸收一定的冲击力并产生形变对其内侧的构件进行减震。
实施例3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船舶用护舷,包括船体1,船体1的侧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护舷本体2,护舷本体2的外侧表面开设有凹面槽4,护舷本体2的内部贯穿设有通槽3,护舷本体2的内壁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有内衬套5,内衬套5的内部均匀放置有压力弹簧7,压力弹簧7的一侧通过焊接设有分力片6,分力片6的另一端与内衬套5的内壁相接触,本实施方案中,压力弹簧7对分力片6进行加压,使得内衬套5与护舷本体2的结构保持稳定,提升护舷挤压回弹性能,避免船体1遭受到过大的冲击力产生形变。
具体的,护舷本体2的上方以及下方位于船体1的侧表面设有辅助护舷9,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均为波浪状构件,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的结构一致,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交错放置,本实施例中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交错放置时能够使得船体1与冲击物接触时具备更好的缓冲性能。
具体的,护舷本体2为U型构件,本实施例中U型结构使得护舷本体2具备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具体的,凹面槽4的截面结构为半球形结构,本实施例中凹面槽4能够提升护舷本体2的外表面积,使得护舷本体2具备良好的防护效果。
具体的,分力片6为弧形金属片状构件,本实施例中金属片状构件具备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压力弹簧7对分力片6挤压时避免内衬套5结构产生形变。
具体的,压力弹簧7的下方位于护舷本体2、内衬套5的侧表面贯穿开设有排气孔8,本实施例中排气孔8避免护舷本体2被挤压时内衬套5内部压力过大导致内衬套5撕裂,提升内衬套5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的,通槽3设有3层,通槽3能够在遭受冲击力时吸收一定的冲击力并产生形变对其内侧的构件进行减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中该护舷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将内衬套5放置在护舷本体2的内部,将护舷本体2通过螺栓固定在船体1的外侧表面,此时护舷安装完毕,护舷使用过程中压力弹簧7对分力片6进行挤压,使得分力片6对内衬套5加压,内衬套5加压过程中使得护舷本体2的结构保持稳定,当护舷本体2受到冲击时凹面槽4提升护舷本体2的表面积,提升护舷本体2的耐磨性能,通槽3在护舷本体2受到冲击力时吸收一定的冲击力,压力弹簧7使得内衬套5、护舷本体2保持稳定,排气孔8在压力弹簧7形变时将内衬套5内部的空气排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船舶用护舷,包括船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的侧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护舷本体(2),所述护舷本体(2)的外侧表面开设有凹面槽(4),所述护舷本体(2)的内部贯穿设有通槽(3),所述护舷本体(2)的内壁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有内衬套(5),所述内衬套(5)的内部均匀放置有压力弹簧(7),所述压力弹簧(7)的一侧通过焊接设有分力片(6),所述分力片(6)的另一端与内衬套(5)的内壁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护舷,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本体(2)的上方以及下方均设有辅助护舷(9),所述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均为波浪状构件,所述护舷本体(2)与辅助护舷(9)交错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护舷,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本体(2)为U型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护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槽(4)的截面结构为半球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护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力片(6)为弧形金属片状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护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弹簧(7)的下方位于护舷本体(2)、内衬套(5)的侧表面贯穿开设有排气孔(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护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3)设有1-3层。
CN201921738061.2U 2019-10-16 2019-10-16 船舶用护舷 Active CN210793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38061.2U CN210793571U (zh) 2019-10-16 2019-10-16 船舶用护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38061.2U CN210793571U (zh) 2019-10-16 2019-10-16 船舶用护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93571U true CN210793571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48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38061.2U Active CN210793571U (zh) 2019-10-16 2019-10-16 船舶用护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935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7635A (zh) * 2022-06-16 2022-09-09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护舷装置及船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7635A (zh) * 2022-06-16 2022-09-09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船舶护舷装置及船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04770A1 (zh) 弹性框体结构防撞船舰
CN106884919B (zh) 一种嵌入式多级高效吸能装置
CN101898621B (zh) 复合材料船艇的抗碰撞方法与船体结构
CN110777645A (zh) 一种低刚度高耗能的桥墩防撞护筒
CN210793571U (zh) 船舶用护舷
CN110576654B (zh) 一种应用于汽车碰撞吸能盒上的三明治结构
CN110725241A (zh) 一种适用于公路桥墩的减震外包结构
CN107161167A (zh) 用于串联螺旋弹簧的橡胶垫及其刚度调节方法
CN215621840U (zh) 高效吸能式汽车保险杠
CN110332266B (zh) 一种新型减震上连接座
CN211772765U (zh) 一种铁路桥梁防撞结构
CN212405019U (zh) 一种码头船只停靠防护防撞装置
CN211139237U (zh) 一种汽车防撞装置
CN210421048U (zh) 船闸防护结构
CN202163600U (zh) 防撞护舷及使用该防撞护舷的船体
CN113719580B (zh) 提高横向止挡使用性能的方法
CN216765764U (zh) 一种耐磨损的橡胶护舷
CN217948949U (zh) 一种自适应桥墩防撞装置
CN105398412B (zh) 一种液压缓冲保险杠
CN205273373U (zh) 内置胶囊吸能缓冲汽车防撞杠
CN205239416U (zh) 夹层竖管式吸能缓冲汽车防撞杠
CN220971419U (zh) 一种高强度顶部纵骨横梁
CN212267790U (zh) 一种船舶用船体两侧防撞装置
CN210291412U (zh) 一种冷拉伸冲压高强度lng气罐支撑架
CN217811708U (zh) 一种减震型拉压阻尼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