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86734U -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86734U
CN210786734U CN201921713337.1U CN201921713337U CN210786734U CN 210786734 U CN210786734 U CN 210786734U CN 201921713337 U CN201921713337 U CN 201921713337U CN 210786734 U CN210786734 U CN 210786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dust
shell
housing
dust remo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133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怡
王博
杨昊飞
候立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a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a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17133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86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86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86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cl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在除尘壳体腔室内设置有叶片组件,在除尘壳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叶片组件则通过第一开口与驱动装置连接,其可以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且转动中心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中心连线为轴,在叶片组件的转动下,带动腔室内的气流旋转,同时在除尘壳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三开口,利用叶片组件带动含尘气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离,经过除尘后的气流从设置在除尘壳体的侧壁上的第三开口排出。将抽风系统、混合系统以及分离系统集成在一个腔室内完成,有效降低了除尘器的体积。

Description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制造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而其中生产环境则作为一个整的大环境,产品从生产、加工一直到包装成为成品,整个一系列的作业都在其内进行,如果对生产环境把控不到位,导致尘土、粉尘污染较为严重,则会对操作员的身体健康以及产品的良品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干净舒适的少尘或无尘环境越来越得到制造业企业的重视。而在除尘设备中,因湿式除尘设备的除尘效果相较其它除尘设备较好,故其应用较为广泛。
现有湿式除尘设备由抽风组件、除尘组件、水循环组件、送排风组件等等组成,其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同时存在水气混合效率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以解决现有除尘器体积较大且水气混合效率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除尘器,包括:具有腔室的除尘壳体以及设置在腔室内的叶片组件;在除尘壳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连通腔室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叶片组件通过第一开口与驱动装置连接,并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中心连线为轴带动腔室内气流旋转,以使叶片组件转动中心产生负压;在除尘壳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三开口,第三开口用于排出经除尘后的气流。
可选的,除尘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柱形壳体以及第一锥形壳体,其中柱形壳体的一端与第一锥形壳体的底端连接贯通;第一开口位于柱形壳体的另一端面,第二开口位于第一锥形壳体的顶端,第三开口位于柱形壳体的侧壁。
可选的,在除尘壳体与叶片组件之间还设置有上内壳体;上内壳体与第一开口连通,上内壳体与第一开口相对的一端还开设有第四开口,上内壳体与除尘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夹层。
可选的,在除尘壳体内部还设置有下内壳体,下内壳体靠近第二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五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五开口同轴设置;在下内壳体一端还设置有第六开口,第四开口与第六开口相对;下内壳体与除尘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夹层,第二夹层与第一夹层连通。
可选的,下内壳体为第二锥形壳体,第五开口位于第二锥形壳体的顶端,第六开口位于第二锥形壳体的底端。
可选的,叶片组件包括一端与驱动装置连接的转动轴,在转动轴的另一端沿转动轴的径向均布设置有多个连接件,在连接件的另一端还设置有叶片;在转动轴与除尘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转动件,用于驱动装置驱动转动轴相对于除尘壳体转动。
可选的,除尘器还包括第一引流管,转动轴具有内腔,第一引流管穿过转动轴的内腔伸入上内壳体内部,且在第一引流管与转动轴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转动件,用于驱动装置驱动转动轴相对于第一引流管转动。
可选的,除尘器还包括第二引流管,第二引流管穿过第五开口伸入下内壳体内部,第二引流管用于外接雾气发生器。
可选的,在转动轴与第一开口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在第一引流管与转动轴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在第二开口与第五开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在第五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除尘系统,包括旋风除尘装置以及上述任一种除尘器;除尘器通过第三开口与旋风除尘装置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尘器,包括:除尘壳体,其具有腔室。在腔室内设置有叶片组件,同时,在除尘壳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叶片组件则通过第一开口与驱动装置连接,其可以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且转动中心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中心连线为轴,在叶片组件的转动下,带动腔室内的气流旋转,从而使得叶片组件转动时在其中心能够产生负压,从而使得位于旋转中心轴线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位于负压中心,使得外部的含尘气流从第一开口进入腔室,同时向第二开口通入雾气,从而将雾气与含尘气流在叶片组件的带动下,经过碰撞后充分混合在一起,提高了混合的效率。同时,将抽风系统、混合系统以及分离系统集成在一个腔室内完成,有效降低了除尘器的体积,同时在除尘壳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三开口,利用负压不断将含尘气流与雾气充分混合,并在叶片组件的带动下旋转形成旋流,形成从中心向四周流动,在混合后的气流旋流的过程中,粉尘或被雾气水滴包覆的粉尘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与气流分离。经过除尘后的气流从设置在除尘壳体的侧壁上的第三开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除尘系统,在除尘器的第三开口上外接旋风除尘装置,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气流的清洁度,提升了除尘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尘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尘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尘器中叶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尘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尘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除尘壳体;1001-第一开口;1002-第二开口;1003-第三开口;1004-柱形壳体;1005-第一锥形壳体;101-叶片组件;1011-转动轴;1012-连接件;1013-叶片;102-上内壳体;1021-第四开口;103-下内壳体;1031-第五开口;1032-第六开口;1033-第二锥形壳体;104-第一引流管;105-第二引流管;106-旋风除尘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结合后的实施例依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除尘器,参照图1,包括:具有腔室的除尘壳体100以及设置在腔室内的叶片组件101;在除尘壳体10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连通腔室的第一开口1001和第二开口1002,叶片组件101通过第一开口1001与驱动装置连接,并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以第一开口1001和第二开口1002的中心连线为轴带动腔室内气流旋转,以使叶片组件101转动中心产生负压;在除尘壳体100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三开口1003,第三开口1003用于排出经除尘后的气流。
示例的,除尘壳体100包括内腔,在除尘壳体1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为第一开口1001和第二开口1002,如图1所示,第一开口1001设置在除尘壳体100的上方,第二开口1002设置在除尘壳体100的下方。叶片组件101设置在除尘壳体100的内部,并且通过第一开口1001与设置在外部的驱动装置连接。同时,为了保证叶片组件101由驱动装置带动转动后,在其中心生成的负压区域能够通过第一开口1001和第二开口1002向负压区域不断补充气流,因此,将第一开口1001和第二开口1002的中心连线作为叶片组件101的转动轴1011线。同时,为了保证持续的除尘,在除尘壳体100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三开口1003,供气流出入流通。同时,将抽风系统、混合系统以及分离系统集成在一个腔室内,有效降低了除尘器的体积,提高了混合的效率。且在腔室即完成了使气流有负压状态转变为正压状态的过程,缩短了雾气水滴的凝结行程,提高了凝结的效率,进而提高了除尘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第一,第一开口1001和第二开口1002的中心连线为第一开口1001的中心点到第二开口1002的中心点的连线。
第二,上述的除尘壳体100的材质可以是不锈钢或硬塑等等多种材料制成,本申请对其不做具体的限制。
第三,上述的驱动装置可以是电机,也可以是内燃机等等多种形式对叶片组件101进行驱动,本申请对其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实际的使用中,其中一种使用方法为:
在第二开口1002处外接雾气发生装置,由驱动装置带动叶片组件101绕第一开口1001和第二开口1002中心连线为轴做旋转,从而使得除尘壳体100腔室内的气流发生旋转,此时在第一开口1001和第二开口1002的中心连线(即叶片组件101的转动圈内部)附近会形成负压区域,与该负压区域连通的第一开口1001和第二开口1002,会分别在气压的作用下,将外部的含尘气流和雾气吸入负压区域,在吸入的过程中,含尘气流与雾气发生碰撞进而达到充分混合的目的,由此提高了混合效率,继而提升了除尘的效果。此后,该混合气流在叶片组件101的带动下由中心负压区域向四周流动,含尘气流进入外围的正压区域,随着雾气逐渐冷凝,粉尘或被雾气水滴包覆的粉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与除尘后的气流进行分离,此时粉尘或被雾气水滴包覆的粉尘会沿着除尘壳体100的内壁滑落到第二开口1002处,被粉尘收集装置收集。除尘后的气流随着离心力的作用进入设置在除尘壳体100侧壁上的第三开口1003,进而排出。通过该种方式完成湿式除尘。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开口1002外接雾气发生装置时,第二开口1002沿着开口侧壁的一圈依然可以将腔室与外部连通,即外接的雾气发生装置并不是将第二开口1002完全占据并封闭。
另外一种使用方法为:
由驱动装置带动叶片组件101绕着第一开口1001和第二开口1002的中心连线开始转动,使得叶片组件101中心产生负压区域,在气压的作用下,含尘气体由第一开口1001进入到除尘壳体100的内部腔室,此时,叶片组件101带动含尘气流由叶片组件101中心向叶片组件101外围进行旋流运动,从而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含尘气流中的粉尘会向除尘壳体100的内壁运动,此时颗粒在碰到内壁时,转动速度降低,继而沿着内壁向下滑动,由第二出口排出。经过除尘的气流则通过第三开口1003排出。
可选的,除尘壳体100包括相互连接的柱形壳体1004以及第一锥形壳体1005,其中柱形壳体1004的一端与第一锥形壳体1005的底端连接贯通;第一开口1001位于柱形壳体1004的另一端面,第二开口1002位于第一锥形壳体1005的顶端,第三开口1003位于柱形壳体1004的侧壁。
示例的,除尘壳体100包括柱形壳体1004和第一锥形壳体1005,其中,如图1所示,柱形壳体1004作为除尘壳体100的上半部分,第一锥形壳体1005作为除尘壳体100的下半部分,且第一锥形壳体1005的底端与柱形壳体1004的一端连接贯通,同时为了保证粉尘可以顺利沿着除尘壳体100的内壁下滑,柱形壳体1004的直径应与第一锥形壳体1005的底端直径相同。同时将第一开口1001开设在柱形壳体1004的上表面,第二开口1002开设在第一锥形壳体1005的顶端,而第三开口1003则位于柱形壳体1004的侧壁,更加有利于气流的通过。采用柱形以及锥形壳体可以在由叶片组件101转动后,带动气流进行旋转,使其形成旋流体,提高了含尘气流的除尘效果。需要说明的,第一,上述的第一锥形壳体1005的顶端和底端是指锥形体直径较小的一端为顶端,直径较大的一端为底端,即参照图1中,第一锥形壳体1005的上端为底端,下端为顶端。第二,上述的柱形壳体1004可以是圆柱形壳体1004,也可以是棱柱型壳体等等多种形式。第一锥形壳体1005可以是圆锥形壳体,也可以是棱锥形壳体等等多种形式。
可选的,在除尘壳体100与叶片组件101之间还设置有上内壳体102;上内壳体102与第一开口1001连通,上内壳体102与第一开口1001相对的一端还开设有第四开口1021,上内壳体102与除尘壳体100之间形成有第一夹层。
示例的,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含尘气流经叶片组件101带动旋转,同时,加强叶片1013中心负压区域与外围正压区域的分层,从而使得凝结效率更高。也避免了由第一开口1001进入的含尘气流与上内壳体102外部处于正压区域的除尘后的气流再次混合造成的相互污染和干扰,同时能够对从第一开口1001进入叶片组件101中的含尘气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叶片组件101和除尘壳体100之间设置上内壳体102,其中,上内壳体102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开口1001的周围,在与第一开口1001相对的另一端开设有第四开口1021(如图2所示),即第一开口1001通过先连通上内壳体102的内部,继而达到连通除尘壳体100的腔室的目的。同时为了实现更好的混合效果以及由叶片组件101带动形成的旋流,上内壳体102的另外一端据第一开口1001的距离则应不超过叶片组件101最靠下的一端距离第一开口1001的距离为宜(下方向参考图2中的上下左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将上内壳体102设置为更加与叶片组件101形状贴合的形状,例如,如图2中的锥形罩体,从而更加贴合后续实施例中的叶片组件101的形状,减少内部不必要的涡流,提高旋流的效率。
可选的,在除尘壳体100内部还设置有下内壳体103,下内壳体103靠近第二开口1002的一端设置有第五开口1031,第二开口1002与第五开口1031同轴设置;在下内壳体103一端还设置有第六开口1032,第四开口1021与第六开口1032相对;下内壳体103与除尘壳体100之间形成有第二夹层,第二夹层与第一夹层连通。
示例的,参照图2,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气流经叶片组件101带动后产生的离心力,加强叶片1013中心负压区域与外围正压区域的分层,避免由第一开口1001进入的含尘气流与上内壳体102外部处于正压区域除尘后的气流再次混合造成的相互污染和干扰。同时实现气流和粉尘颗粒的两级分离,提高除尘的效率和气流经过除尘后的洁净度,在除尘壳体100的内部还设置有下内壳体103,同时在下内壳体103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五开口1031和第六开口1032,其中第五开口1031位于第二开口1002之内,且与第二开口1002同轴设置,参照图2所示。第六开口1032则与上内壳体102的第四开口1021对应,且两者之间相距一定的距离,形成连通腔室的通道,利于气流通过。同时下内壳体103与除尘壳体100之间还需形成有夹层,从而实现两级分离。当通过第五开口1031向下内壳体103内通入雾气时,下内壳体103还可以辅助导流,使雾气更加容易与粉尘颗粒接触、碰撞和混合。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五开口1031和第二开口1002之间依然形成有夹层。
可选的,下内壳体103为第二锥形壳体1033,第五开口1031位于第二锥形壳体1033的顶端,第六开口1032位于第二锥形壳体1033的底端。
示例的,如图2所示,将下内壳体103设置为第二锥形壳体1033,同时第五开口1031位于第二锥形壳体1033的顶端,第六开口1032位于第二椎体的底端(顶端、底端参照前述实施例中的说明)。采用锥形壳体可以在由叶片组件101转动后,带动气流进行旋转,使其形成旋流体,同时,在除尘壳体100也采用相似形状时,其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从而也提高了含尘气流的除尘效果。较优的实现两级分离的目的。
可选的,叶片组件101包括一端与驱动装置连接的转动轴1011,在转动轴1011的另一端沿转动轴1011的径向均布设置有多个连接件1012,在连接件1012的另一端还设置有叶片1013;在转动轴1011与除尘壳体100之间设置有第一转动件,用于驱动装置驱动转动轴1011相对于除尘壳体100转动。
示例的,如图3所示,叶片组件101包括转动轴1011,其中转动轴1011的一端与驱动装置连接,另外一端则沿转动轴1011的径向均布设置有多个连接件1012,参照图3,以转动轴1011的端部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设置,且为了提供较好的旋流通道以及配合第三开口1003排出洁净度较高的气流,连接件1012则应倾斜设置。在连接件1012的另外一端部设置有叶片1013。同时为了保证转动轴1011可以在第一开口1001处相对除尘壳体100转动,故在转动轴1011与第一开口1001内壁(即除尘壳体100上)之间设置有第一转动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件可以是轴承,也可以是轮子等等多种形式,只要其可以起到使转动轴1011相对除尘壳体100转动即可。本申请对其不作具有限定。
可选的,除尘器还包括第一引流管104,转动轴1011具有内腔,第一引流管104穿过转动轴1011的内腔伸入上内壳体102内部,且在第一引流管104与转动轴101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转动件,用于驱动装置驱动转动轴1011相对于第一引流管104转动。
示例的,如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的引导气流进入除尘壳体100内部,同时在湿式除尘中,提高含尘气流与雾气的碰撞几率,同时进一步的提高混合率,优化除尘效果。故在具有腔室的转动轴1011内设置第一引流管104穿过转动轴1011伸入上内壳体102内部。同时,第一引流管104通过第二转动件与转动轴1011连接。从而使得两者可以相互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转动件与前述第一转动件一致,本申请对其不作具体的限定。第一引流管104还可以直接与待除尘气体排出管道连通。
可选的,除尘器还包括第二引流管105,第二引流管105穿过第五开口1031伸入下内壳体103内部,第二引流管105用于外接雾气发生器。
示例的,参照图4,第二引流管105穿过第五开口1031伸入下内壳体103内部,第二引流管105用于外接雾气发生器。优选的,为了提高混合效率,第二引流管105的一端与第一引流管104的一端对应,且相距一定距离。同时两者对应的位置应与上内壳体102和下内壳体103中第四开口1021和第六开口1032对应处相近,从而能够提高除尘的效果。
可选的,在转动轴1011与第一开口1001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在第一引流管104与转动轴101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在第二开口1002与第五开口103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在第五开口1031处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
示例的,为了提高密封性,减少对除尘后的气流的污染,同时防止整个除尘壳体10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导致漏气,在转动轴1011与第一开口1001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在第一引流管104与转动轴101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同时也在第二开口1002与第五开口1031之间以及第五开口1031内分别设置第一、第二密封结构防止除尘壳体100内部漏气。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可以是密封圈、密封阀门等等多种形式;第一密封结构和第二密封件结构可以是密封阀门或油封等等多种具有密封性能结构的形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除尘系统,包括旋风除尘装置106以及上述任一种除尘器;除尘器通过第三开口1003与旋风除尘装置106连通。
示例的,参照图5,将上述的全部实施例中的任一种除尘器与旋风除尘器连接,从而能够使得经除尘器除尘后的气流经第三开口1003进入旋风除尘装置106内,同时为了保证旋风除尘装置106的除尘效果,故与旋风除尘装置106连通的位置应为其侧壁的切线方向,从而能够使得通入旋风除尘装置106的气流在其内做旋流运动,从而实现气流与粉尘颗粒的进一步分离,粉尘颗粒从下端的开口排出,气流经上端的开口排出。进一步的提高了除尘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腔室的除尘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腔室内的叶片组件;在所述除尘壳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连通所述腔室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叶片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驱动装置连接,并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中心连线为轴带动腔室内气流旋转,以使所述叶片组件转动中心产生负压;在所述除尘壳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用于排出经除尘后的气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柱形壳体以及第一锥形壳体,其中所述柱形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锥形壳体的底端连接贯通;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柱形壳体的另一端面,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锥形壳体的顶端,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柱形壳体的侧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除尘壳体与所述叶片组件之间还设置有上内壳体;所述上内壳体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上内壳体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一端还开设有第四开口,所述上内壳体与所述除尘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夹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除尘壳体内部还设置有下内壳体,所述下内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五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五开口同轴设置;在所述下内壳体一端还设置有第六开口,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六开口相对;所述下内壳体与所述除尘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夹层,所述第二夹层与所述第一夹层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内壳体为第二锥形壳体,所述第五开口位于所述第二锥形壳体的顶端,所述第六开口位于所述第二锥形壳体的底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组件包括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的转动轴,在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沿所述转动轴的径向均布设置有多个连接件,在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还设置有叶片;在所述转动轴与所述除尘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转动件,用于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动轴相对于所述除尘壳体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引流管,所述转动轴具有内腔,所述第一引流管穿过所述转动轴的内腔伸入所述上内壳体内部,且在所述第一引流管与所述转动轴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转动件,用于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动轴相对于所述第一引流管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二引流管穿过所述第五开口伸入所述下内壳体内部,所述第二引流管用于外接雾气发生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开口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在所述第一引流管与所述转动轴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在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五开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在所述第五开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
10.一种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旋风除尘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除尘器;所述除尘器通过第三开口与所述旋风除尘装置连通。
CN201921713337.1U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Active CN210786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13337.1U CN210786734U (zh)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13337.1U CN210786734U (zh)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86734U true CN210786734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36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13337.1U Active CN210786734U (zh) 2019-10-14 2019-10-14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867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3205A (zh) * 2019-10-14 2019-12-03 兰州大学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3205A (zh) * 2019-10-14 2019-12-03 兰州大学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74660Y (zh) 除尘器
CN210786734U (zh)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CN205495155U (zh) 一种旋流式锅炉除尘器
CN201049276Y (zh) 一种离心过滤复合除尘器
CN201767905U (zh) 吸尘器的旋风分离装置
CN204170862U (zh) 具有下排气结构的高效旋风分离器
CN206483291U (zh) 涡流管束除尘除雾器
CN212039601U (zh) 一种双级套旋湿式除尘洗气机
CN202184687U (zh) 吸尘器的旋风分离装置
CN105457426B (zh) 一种过滤装置
CN205145803U (zh) 一种过滤装置及具有该过滤装置的除尘设备
CN108854375A (zh) 带喷淋装置的旋风除尘器
CN105413369A (zh) 一种过滤装置及具有该过滤装置的除尘设备
CN210408272U (zh) 一种吸尘器
CN212679026U (zh) 一种吸尘器风路组件及清洁设备
CN212521647U (zh) 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及清洁设备
CN204746637U (zh) 直流导叶式旋风除尘器
CN211098172U (zh) 一种高浓度粉尘旋流离心除尘器
CN210058643U (zh) 一种旋风分离器及气体清洁系统
CN209531163U (zh) 一种锅炉旋风分离器
CN110523205A (zh) 一种除尘器和除尘系统
CN216786972U (zh) 一种道路施工用清洁小推车
CN216602718U (zh) 一种自清洁结构及吸尘器
CN212914834U (zh) 一种旋风收尘装置
CN112971594B (zh) 物体表面清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