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82935U - 气溶胶生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82935U
CN210782935U CN201921036660.XU CN201921036660U CN210782935U CN 210782935 U CN210782935 U CN 210782935U CN 201921036660 U CN201921036660 U CN 201921036660U CN 210782935 U CN210782935 U CN 2107829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power supply
electrode
supply device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3666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占军
白俊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3666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829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829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829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用于供电的电源装置,电源装置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与至少两个加热不同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之一连接,并按照不同的工作模式向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本实用新型的以上气溶胶生成系统,电源装置在结构上可以与不同类型的气雾生成装置连接,因而可以实现结构兼容并根据需要进行拆换;同时还能根据检测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类型对应按照匹配的功率模式输出功率,在兼容不同气雾生成装置的同时,实现准确的抽吸控制。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兼容不同气雾生成基质的气溶胶生成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烟产品根据生成烟雾的基质材料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雾化烟和烘烤烟。其中,
雾化烟由雾化器和电源组成,雾化器内存储有液体烟油成分,并通过对烟油进行加热使其雾化生成烟雾;
烘烤烟由烟雾生成器和电源组成,烟雾生成器用于接收特制的香烟,特制的香烟采用受热挥发的成分制备,在被烟雾生成器加热后发出烟雾。而对于用户的抽吸体验上,目前雾化烟和烘烤烟产品由于挥发性成分不同进而生成的烟雾具有各自不同的抽吸口感。同时基于对于各自所加热的材料对象不同,雾化烟和烘烤烟两类产品目前均采用不同的加热结构和加热模式,并且相互之间不兼容,无法在一种产品上实现以上两种电子烟的抽吸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烟产品无法实现雾化烟和烘烤烟兼容性抽吸体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同时实现抽吸雾化烟和烘烤烟的气溶胶生成系统。
具体基于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用于供电的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可以兼容不同的气雾生成装置,并向不同的气雾生成装置输出不同的功率模式。
进一步在不同的气雾生成装置上,设置有可被检测识别的具有差别的结构、标识等信息,进而在后续电源装置可以通过检测与其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可检测部分,即可确定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信息,进而分别输出与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适配的功率模式,则可以实现准确的输出控制。
进一步以上实施例的电源装置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与至少两个加热不同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之一连接,并按照不同的工作模式向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可检测部分;所述电源装置通过检测该可检测部分,进而向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可检测部分包括颜色、信号或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包括:
检测组件,用于检测与所述电源装置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可检测部分;以及
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按照不同的工作模式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与加热第一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加热第二气雾形成基质的第二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之一连接;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电源装置与第一气雾生成装置连接时,按照第一工作模式控制电源装置向第一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以及当所述电源装置与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连接时,按照第二工作模式控制电源装置向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被配置为具有不同的加热温度曲线和/或不同的功率输出曲线。
优选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源装置上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
所述第一气雾生成装置和第二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之一设有用于使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导通的导电结构;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是否导通,进而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
所述控制器具有电压采样端;
所述第一导电件或第二导电件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电压采样端连接,另一个与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的其中之一连接;
所述控制器根据电压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控制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检测组件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是否导通的检测电路。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所述第一导电件与第一电极件连接;
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其中,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导电件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极件连接;
所述控制器还包括有用于采集第二分压电阻两端电压值的电压采样端,该电压采样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电压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控制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于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之一的磁场发生器、以及设于电源装置上的霍尔传感器;
所述磁场发生器用于产生磁场;
所述霍尔传感器用于感测所处位置的磁场强度生成感测信号;
所述控制器根据霍尔传感器的感测信号控制所述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加热第一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第一加热元件,所述第二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加热第二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被配置为具有不同的电阻阻值。
优选地,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与所述电源装置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的第一加热元件的阻值,或是检测与所述电源装置连接的第二气雾生成装置的第二加热元件的阻值;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组件检测的阻值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分压电阻;该分压电阻被配置为当所述电源装置与第一气雾生成装置连接时与第一加热元件形成串联,和/或当所述电源装置与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连接时与第二加热元件形成串联;
所述控制器包括用于采集所述分压电阻两端电压的电压采样端;所述控制器根据电压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控制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溶胶形成基质为液态;
和/或,所述第二气溶胶形成基质为固态。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
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件上并与第一电极件导电;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件设于所述第一电极件上并与第一电极件绝缘。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件包括用于与第一气雾生成装置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和/或,所述第一电极件包括用于与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件上设置有用于在抽吸时供外部空气进入的进气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件大致呈三角环形,所述进气孔、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极件的三个角部位置上。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
所述第一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连接组件,该第一电极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电极连接件和第二电极连接件;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件被配置为与第一电极件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件被配置为与第二电极件连接;
且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连接,进而使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形成导通。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
所述第二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与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连接形成闭合回路的第二电极连接组件;
所述第二气雾生成装置与电源装置连接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与第二电极连接组件相互隔离。
本实用新型的以上气溶胶生成系统,电源装置在结构上可以与不同类型的气雾生成装置连接,因而可以实现结构兼容并根据需要进行拆换;同时还能根据检测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类型对应按照匹配的功率模式输出功率,在兼容不同气雾生成装置的同时,实现准确的抽吸控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还提出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以及用于为气雾生成装置供电的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
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电连接组件,该电连接组件包括与第一电极件连接的第一电极连接件、以及与第二电极件连接的第二电极连接件;
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
所述气雾生成装置设有使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导通的导电结构;
所述气溶胶生成系统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的导通控制电源装置向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通过均与第一电极连接件或第二电极连接件的其中之一连接进而形成所述导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件设于所述第一电极件上并与该第一电极件导电。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件设于所述第一电极件上且与该第一电极件绝缘。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件上设置有用于在抽吸时供外部空气进入的进气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件大致呈三角环形,所述进气孔、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极件的三个角部位置上。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具有用于采集电压信号的电压采样端;
所述第一导电件或第二导电件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电压采样端连接,另一个与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的其中之一连接;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电压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控制电源装置向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是否导通的检测电路。
优选地,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其中,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导电件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极件连接;
所述控制器还包括有用于采集第二分压电阻两端电压值的电压采样端,该电压采样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电压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控制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以上气溶胶生成系统,电源装置上设置有一对导电件,气雾生成装置上设置使这一对导电件导通的导电结构,电源装置根据该导通匹配输出的功率,实现准确的抽吸控制。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电源装置与雾化器连接后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电源装置与雾化器连接后又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电源装置与烟支加热器连接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提供的雾化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雾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提供的烟支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烟支加热器内接收烟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烟支加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3中将第一外壳件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C部放大图;
图13是图5中外壳体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D部放大图;
图15是一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检测结构的电路框图;
图16是一实施例的检测组件中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烟支加热器的加热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又一实施例的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又一实施例中检测组件设于电源装置和雾化器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的检测组件设于电源装置和烟支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21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的气雾生成装置与电源装置连接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23是图21所示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4是图21所示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5是图22中气雾生成装置的外壳体拆卸后的示意图;
图26是又一实施例提出的检测组件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用于供电的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可以兼容不同的气雾生成装置,并向不同的气雾生成装置输出不同的功率模式。而在不同的气雾生成装置上,设置有可被检测识别的具有差别的结构、标记、标识、颜色、光电信号、或者是不同的传感信号等可检测部分,进而在后续电源装置可以通过检测与其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可检测部分,即可确定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信息,进而分别输出与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适配的功率模式,则可以实现准确的输出控制。
基于以上描述,气雾生成装置上可检测的部分在以下实施例中主要以零件和结构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而在可能的情形下,不同的气雾生成装置上还可以通过一些被识别的差异化的外壳颜色、光电信号、或者是不同的传感信号等等,使电源装置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对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进行识别即可。比如,在电源装置上设置能监测以上颜色的颜色检测组件、或者是光电信号的接收和检测组件、或者是检测气雾生成装置上特定结构的结构组件,通过这些方式则可以识别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的信息。
当然,适合于不同的气雾生成装置,电源装置按照不同的加热温度曲线、或者是功率输出曲线,匹配不用的气雾生成装置进行输出。
具体如图1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用于供电的电源装置100和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包括雾化器 200和烟支加热器300;其中,
雾化器200用于加热液体烟油类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液体烟油类基质比如包含有甘油、丙二醇、香精、尼古丁盐等挥发性液体成分的烟油材料,在雾化器200内被加热后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形成供吸食的气溶胶。
烟支加热器300用于加热固体类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固体类基质比如采用易挥发的烟草材料制备的烟支,或者还可以包括加热后能发出烟气的固体烟粉末、颗粒、条带、薄片等等,这些固体类基质中所含有的材料成分包含易挥发烟草调味化合物,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形成供吸食的气溶胶。
本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00可以分别与雾化器200或烟支加热器300 进行适配连接,从而为雾化器200或烟支加热器300供电,雾化器200 和烟支加热器300分别与电源装置100连接装配之后的结构以分别参见图3至图5所示;那么使用时,用户分别通过将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设计的雾化器200或烟支加热器300从电源装置100上拆卸下来,进而根据需求进行更换。
为了保证电源装置100能分别与雾化器200或烟支加热器300适配连接,从图1可以看出,在连接部分的结构上雾化器200或烟支加热器 300基本相同。并且产品尺寸、外形等也大致相当,从而保证能在结构连接上均与电源装置100适配。
进一步,基于雾化器200和烟支加热器300各自具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如图15所示电源装置100上对应设置有识别和检测气雾生成装置的类型的检测组件20、以及MCU控制器30;MCU控制器30根据检测组件20所检测的结果,进而控制电源装置100按照对应的功率输出模式向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使雾化器200和烟支加热器300在各自匹配的工作模式下工作。
基于以上目的,电源装置100的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其大致呈纵长形形状,其结构包括:
电源外壳110,其内部为中空,用于安装电源装置100的各必要的功能部件;
电芯120,用于供电;
主电路板130,其作为电源装置100电能输出的硬件结构部分,其上设置必要的电路模块,以及上述的MCU控制器30,用于控制电芯120 输出的功率;
开关按钮140,用户可通过该开关按钮140的按压操作,从而开启或者关闭电源装置100的工作状态,便于用户在使用时根据抽吸或非抽吸的操作需要打开或者关闭电源装置100;
按钮安装座150,通过该按钮安装座150将开关按钮140于电源外壳110上进行固定,并使其与主电路板130对应,在用户按压时主电路板130上产生相应的触发信号;
第一电极件160和第二电极件170,其作为电源装置100功率输出的电极部件,第一电极件160和第二电极件170的其中之一与电芯120 的正极连接、另一个与电芯120的负极连接,从而便于在后续与雾化器 200或烟支加热器300上对应设置的导电连接件连接之后形成完整的回路,进而输出功率。
在以上基础功能部件之外,进一步为了使电源装置100能分别顺畅与雾化器200和烟支加热器300进行稳固连接,电源装置100上分别对应设置有连接结构;具体在图2实施例所示的结构中:
电源装置100上设置有一电极环180,该电极环180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而在烟支加热器300上设置有外螺纹进而与该电极环180连接;具体烟支加热器300上外螺纹的设置参见后续描述;
而雾化器200通过与第一电极件160连接实现固定;具体,电源外壳110与雾化器200/烟支加热器300相对的端部为敞口端111;第一电极件160设计成端盖的形式与该敞口端111适配,并且盖合在敞口端111 上。第一电极件160包括:
抵接部161,适配盖合抵接在电源外壳110的敞口端111上;
基于与电源外壳110稳定连接的目的,抵接部161大体呈环形薄片状,其与电源外壳110相对的表面上设有朝电源外壳110延伸出的大体为环状凸沿形式的第一连接部162,该第一连接部162插入至电源外壳 110的敞口端111内并与电源外壳110的内壁紧密贴合,从而使第一电极件160与电源外壳110稳定连接;
抵接部161与电源外壳110相背的表面上设有沿远离电源外壳110 延伸出的大体为呈环状凸沿形式的第二连接部163,后续用于与雾化器 200端部连接。
进一步,基于对空间结构上排布和连接设计的便利性,在排布上将第二电极件170容纳在电极环180内部,另外第一电极件160环绕包围在电极环180外部,这样可以节省排布空间。
同时,由于电极环180、第二电极件170和第一电极件160通常均采用金属材质制备,在装配时电极环180和第一电极件160是接触的,效果上均是电源装置100的同一输出电极,采用这一设计的内容在于是分别对应适配雾化器200和烟支加热器300,因而在配件生产上便利时可以将第一电极件160和电极环180合并为一体;而电极环180和第二电极件170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隔离开并保持绝缘,以防止第二电极件 170与第一电极件160形成短路等问题。当然,在更加优选的方式中,在图2中第二电极件17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硅胶套190,包覆在第二电极件170外起到绝缘的目的。
进一步为了保证后续电源装置100与雾化器200或烟支加热器300 连接后抽吸过程中气流的顺畅,在第一电极件160上开设有进气孔166,用于为后续抽吸过程中供外部大气进入。
基于检测电源装置100所连接的是雾化器200还是烟支加热器300,在该图2和图16所示实施例中检测组件20包括:
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二导电件22,以及设置在主电路板13上的对应的检测电路23;具体,在该实施例中检测的原理在于,第一导电件 21以及第二导电件22在电源装置10上装配后两者处于断开状态,而后续雾化器200或烟支加热器300上其中之一上设置对应的导体结构,能将该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22导电连通,则检测电路23通过检测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22是否导通即可判断电源装置100上所连接的是雾化器200还是烟支加热器300。
为了便于结构实施,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22在图2实施例中采用通常的导电弹针。同时,为了便于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 22在电源装置100上的安装和装配,第一电极件160上对应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64和第二安装孔165;其中,
第一导电件21直接安装在第一安装孔164内,并与第一电极件16 导电连接;第二导电件22安装在第二安装孔165内,但通过一第二硅胶套23与第一电极件160绝缘的,从而保证与第一导电件21在装配后两者处于断开状态。
进一步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为了便于整体结构排列的合理以及顺畅,电源装置100、电源外壳110、以及第一电极件160的形状大致均为相互适配的三角柱形,进气孔166和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 22分别设置在三角柱形的三个角部位置上分别隔开,合理顺畅。
进一步,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电路23的结构参见图16所示,包括:
第一分压电阻R1和第二分压电阻R2;其中,
第一分压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二导电件22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分压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分压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芯12的正极连接;
第一导电件21接地;
电芯12的负极接地;
MCU控制器30具有一电压采样端,其与第一分压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并采集第一分压电阻R1两端的电压值;当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22被雾化器200或烟支加热器300上的导电元件连通时,则检测电路23形成通路,MCU控制器30电压采样端能采集到相应的电压值;而当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22处于断开状态时,检测电路 23处于断路状态,则MCU控制器30电压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为0;则可以通过MCU控制器30电压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来判断电源装置100 上所连接的是雾化器200还是烟支加热器300。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图16实施例所示的检测电路23 中是将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一电极件160两者作为电源装置100的接地负极进行的优选设置;在其他变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导电件21、以及第一电极件160与电芯120的正极连接作为电源装置100的正极进行实施,则检测电路23做适应性调整即可。
基于以上电源装置100的详细结构,图6至图7分别示出了雾化器 200和烟支加热器300的详细的结构。具体,
雾化器200大致呈纵长形形状,且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被用作为用户抽吸端、以及电源连接端;其中,用户抽吸端上设置有吸烟口A,用于供用户吸食气溶胶。当然,为了便于用户抽吸,雾化器200靠近该吸烟口A的至少一部分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形成便于用户衔住的吸嘴部211;
雾化器200包括中空的第一外壳件210和第二外壳件220,第一外壳件210套设在第二外壳件220外,共同组成雾化器200的外壳部件;第二外壳件220内设有沿雾化器200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烟气传输管230,该烟气传输管230用于将雾化器200内生成的气溶胶输出至吸烟口A处吸食。
第二外壳件220内还设置有雾化组件240,该雾化组件240包括与烟气传输管230同轴设置的柱状多孔体241,该柱状多孔体241具有沿轴向方向设置的通孔2411;
多孔体241和烟气传输管230与第二外壳件220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存储烟油的储油腔221;
多孔体241沿径向方向的内外表面分别被配置为吸油面和雾化面,具体多孔体241沿径向方向的外表面与储油腔221中的烟油接触,进而从储油腔221中吸取烟油,并通过其自身所具有的微孔孔隙将烟油传导至雾化面上,如图6中箭头R1所示;而雾化面上设置有发热元件242,发热元件242用于传导至雾化面附近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并由雾化面逸出释放至通孔2411内;
发热元件24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引脚244和第二引脚245,进而与电源装置100的电极连接从而为发热元件242供电;
雾化组件240还包括一外套件243,该外套件243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套设在多孔体241外,将雾化组件240整体组固定容纳在内形成整体部件。
为了便于雾化组件240与烟气传输管230的紧密连接以及防止漏油,多孔体241与烟气传输管230的端部之间通过一硅胶连接件250紧密连通。
第二外壳件220内还设置有硅胶座260,该硅胶座260大体呈环状形状,套设在设置在雾化组件240的下端,并且其横截面形状与第二外壳件220的内壁形状适配,用于封闭储油腔221,防止烟油泄漏。
第二外壳件220内进一步设置有第一电极连接件270和第二电极连接件280;并且从形状上,第一电极连接件270和第二电极连接件280 的位置和结构与电源装置100上的第一电极件160和第二电极件170是对应连接的。具体,第一电极连接件270大体呈环状结构,第二电极连接件280容纳在第一电极连接件270的环状空间内;当然,为了防止第一电极连接件270和第二电极连接件280之间短路,第二电极连接件280 与第一电极连接件270之间间隔一定的间距,或者在第二电极连接件280 外可以套设一硅胶、塑料等材质的绝缘件281,以保证绝缘。
并且,在雾化器200与电源装置100装配之后,第一电极连接件270 与第一电极件160接触形成导电,第二电极连接件280与第二电极件170 接触形成导电。同时,根据图6所示将第一引脚244和第二引脚245分别与第一电极连接件270和第二电极连接件280连接之后,即可实现发热元件242的供电。
为了保证雾化器200在抽吸时内部的气流顺畅,气流的路径参见图 6中箭头R2所示,在第二电极连接件280设置有气孔282,该气孔282 与雾化组件240的通孔2411连通;用户抽吸吸烟口A处时,在雾化器 200内形成负压,则外部空气通过气孔282进入通孔2411内,携带通孔 2411内生成的气溶胶,经烟气传输管230后直至吸烟口A处被吸食。
为了便于对雾化器200的储油腔221内进行注油,在第一导电体271 上设置有第一注油孔271,对应在硅胶座260上对应设置有第二注油孔 272,形成用于对储油腔221进行注油的注油通道;并且在不需要注油时,在第一注油孔271上设置有硅胶塞273,用于对第一注油孔271进行堵塞,防止漏油。
为了防止抽吸时传输的气溶胶受冷之后形成冷凝油或者是气溶胶,由第二外壳件220与第一外壳件210在靠近吸烟口A处的缝隙进入至第二外壳件220与第一外壳件210之间,进而在第二外壳件220与第一外壳件210在靠近吸烟口A处的缝隙处设置有密封圈222。
进一步基于方便用户对雾化器200内烟油剩余量的查看,在第一外壳件210上设置有一个观察窗212,并将第二外壳件220采用透明材质制备,则第二外壳件220内的烟油量可以通过观察窗212进行查看。
雾化器200与电源装置100连接时,抵接部161上的第二连接部163 插入第二外壳件220的电源连接端,并与第二外壳件220的内壁抵接,即可形成稳定连接。
基于雾化器200与电源装置100连接组装之后的整体结构中,抽吸过程中供外部大气进入的进气孔166位于第一电极件16上,则可以对应保证在雾化器200与电源装置100连接组装之后,之间仍然具有一定的缝隙或者通道类的结构,保证进气孔166与气孔282之间气流连通,使抽吸过程中外部大气通过进气孔166进入雾化器200的气孔282。
基于以上对检测组件20配合以实现检测的目的,雾化器200与电源装置100连接之后,电源装置100的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22 能同时抵接在第一电极连接件270上,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则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22通过第一电极连接件270作为导电介质导通,则MCU控制器30即可通过采集的电压值,获取出检测结果。
进一步图8至图10示出了与电源装置100配合的烟支加热器300 的结构,其整体呈纵长形的柱形形状,包括:
纵长形的中空外壳体310,该中空外壳体31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311和远端312,近端311用于供用户插入或者取出烟支B,远端312用于与电源装置100连接装配;
外壳体310内设置有一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烟支容纳管330,烟支容纳管330的内容空间形成一容纳腔332,用于接收烟支B;
容纳腔332内设有用于对烟支B进行加热的发热体350,根据图中所示,发热体350为沿该烟支容纳管330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细长型发热针;当烟支B容纳在容纳腔332内时,发热体350直接插入至烟支B中,对烟支B内部加热,产生供吸食的烟雾。
为了便于发热体350的装配固定、以及与电源装置100电连接,发热体350设置在一靠近远端312的安装座340上。发热体350上还设置有第一引脚351和第二引脚352。
外壳体310内还设置有一呈环状的第一电极连接件360,从图10中可以看出该第一电极连接件360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用于与电源装置100上的电极环180的内螺纹连接,并且由于电极环180与第一电极件160是接触导电的,因而第一电极连接件360通过与电极环180的螺纹连接即可实现与电源装置100的第一电极件160的导电;
第一电极连接件360的环状空间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极连接件370,该第二电极连接件370用于与电源装置100的第二电极件170接触导电。并且从图9中可以看出该第二电极连接件370与第一电极连接件360之间通过一绝缘套380绝缘。同时,第一引脚351与第一电极连接件360 连接,第二引脚352与第二电极连接件370连接,从而为发热体350供电。
进一步参见图10采用在烟支收容管330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通孔 331,一方面通过这些通孔331使抽吸时外部空气能进入至容纳腔332 内;另一方面将烟支收容管330的材质采用导热性好的铝、铜等材质制备,可以比较好的吸收随着气流回收的热量,用于对烟支B进行外围加热,使烟支B靠近外围部分的易挥发烟草材料也能加热挥发,补充发热体350中心加热不均匀的问题。进一步从图10所示可以看出,实施中通孔331的设置方式采用沿烟支收容管33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腰型孔形状或者长形形状等;一方面这些具有一定长度的通孔331可以保证气流具有足够的导通面积从而顺畅进入容纳腔332内,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若干通孔311有助于调节热量对烟支A外围的均匀加热。
在抽吸的过程中,气流通道如图8中箭头R3所示外部大气通过电源装置100的进气孔166进入,通过外壳体310与第一电极连接件360、以及安装座340之间的间隙进入烟支加热器300内,再经烟支收容管330 的通孔331进入容纳腔332内,并随着烟支B中成分的空隙流动至烟支 B的顶端的过滤嘴处被用户吸食。
进一步烟支加热器300还包括有一烟支提取件320,根据图8和图 10所示,烟支提取件320靠近近端311的端部采用与外壳体310通过过盈/螺丝/螺纹等固定结构固定为一体;该烟支提取件320用于提取烟支B;具体根据图中所示,烟支提取件320大致也呈管状形状,但管径要略小于烟支收容管330的内径,便于嵌套插入至烟支收容管330内。烟支提取件320与近端311相对的端部为敞口,用于接受烟支B,与远端312 相对的端部为封闭,且设置有一个供发热体350贯穿的孔眼,供发热体350插入至烟支提取件320内加热烟支B。
当烟支加热器300的烟支提取件320可以随着外壳体310从电源装置100上取下,如图13所示,则连同内部的烟支B一并随着烟支提取件320从烟支收容管330内拔出,使烟支B与发热针350分离。而有发热体350通过底座340、第一电极连接件360相互紧配固定形成整体,并通过第一电极连接件360的外螺纹与电源装置100上的电极环180的内螺纹紧固连接,则在烟支提取件320随着外壳体310拔除时,则发热体350、底座340、第一电极连接件360等连接在电源装置10上。以上烟支提取件320采用与外壳体310固定连接为一体的方式,通过外壳体 310插拔等方式结合或拔出时,则可以实现烟支B的提取,可以消除用户直接将烟支B从烟支收容管330内拔出出现的碎裂问题。
进一步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烟支加热器300的第一电极连接件 360的尺寸比雾化器200的第一电极连接件270小,则实施中烟支加热器300与电源装置100装配之后,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22不与第一电极连接件360接触,因而依旧处于相互隔离的断开状态。则MCU 控制器30采集第一分压电阻R1两端的电压值与雾化器200连接时不同,则根据这一差别即可获取得出结果。
采用以上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由于电源装置100可以分别与采用液体类的气溶胶形成基质的雾化器200、以及采用固体类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烟支加热器300连接之后供电,使用时用户可以根据抽吸的需求对应将雾化器200或烟支加热器300连接在电源装置100上,进而进行抽吸。
进一步基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类型不同,电源装置100需要对应按照不同的功率输出模式输出功率,保证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功率符合材料自身加热出烟的类型。当然,这些功率输出模式是较为现有的技术,基于方案完整实施的要求,电源装置100输出给雾化器200的功率模式可以按照201310069686.5号专利说明书的内容所描述的加热功率和温度曲线进行实施;对应于烟支加热器300的功率输出模式可以按照 201380037681.2号专利说明书的内容进行实施。
基于产品实施中的更加多样的加热方式,在其他的变形实施方式中烟支加热器300中的发热体340可以由针状结构变化为管状结构,或者由电阻值式加热方式变化为电磁式的加热;具体电磁式和管状结构组合的方式可以参见图17所示的一种烟支加热器300a,其与上述图8至图 10实施例所示的烟支加热器300的区别在于加热部分的形状和结构,具体该实施例的烟支加热器300a的加热部分的形状和结构参见,其包括:
纵长形的管状支架310a,该管状支架310a外绕设有电磁线圈320a;
电磁线圈320a用于产生交变磁场;
而管状支架310a内设置有同轴的管状感应发热体330a,该管状发热体330a内部的空间形成用于接收并加热烟支的容纳腔340a;管状发热体330a采用金属材质制备,能在电磁线圈320a产生的交变磁场中产生热量,对烟支进行加热,生成供吸食的气溶胶。
同时,在该实施方式中,所需进行供电部件为电磁线圈320a,而非管状感应发热体330a,因而该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圈320a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引脚321a和第二引脚322a,用于为电磁线圈320a供电。
该图17未示出的烟支加热器300a与电源装置100的连接结构部分以及导电结构部分均可以参照以上图8至图10所示同等进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由于部分MCU控制器30通常自身具有电压输出和采样的功能,则在实施中可以省略检测电路23,而仅用MCU控制器30即可检测电源装置10上连接的是雾化器200还是烟支加热器300;该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00检测其上所连接的是雾化器200还是烟支加热器300的硬件和原理参见图18所示:
MCU控制器30a由电源装置100的电芯12供电,当然在该实施中可以采用与图16相同的方式将电芯12的负极接地,此图中不再重复示出和描述;
MCU控制器30a具有电压输出和采样端,并将该电压输出和采样端与第二导电件22a连接;
第一导电件21a接地;
在该实施方式中,以通常电芯12的电压4.2V为例,MCU控制器 30a的电压输出和采样端设定输出一3.0V电压信号,当第一导电件21a 和第二导电件22a处于断开状态时,MCU控制器30a的电压输出和采样端采集到的电压值即为其所输出的电压信号的电压值3.0V;而当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2a被导通时,MCU控制器30a的电压输出和采样端形成接地,则电压输出和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为0V;则通过MCU 控制器30a电压输出和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来判断电源装置10上所连接的是雾化器200还是烟支加热器300。
当然,以上图18的优选实施例是将第一导电件21a与电芯12的负极同时接地实现连接;而在又一种变形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导电件21a与电芯12的正极连接,则MCU控制器30a的电压输出和采样端在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2a处于断开状态时,采集到的电压值即为3.0V;而在第一导电件21a和第二导电件22a处于导通时,MCU 控制器30a的电压输出和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为电芯12的输出电压 4.2V;因而均可以实现检测目的。
或者基于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图19至图20所示的检测组件20b检测电源装置100b上所连接的是否为雾化器200b或是烟支加热器300b;具体,该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检测组件20b包括设置于电源装置100b上的霍尔传感器21b,以及设置于雾化器200b上的永磁体22b。当雾化器200b与电源装置100b连接之后,霍尔传感器21b则能感测到所处位置由永磁体22b产生的磁场,进而生成感测信号,则 MCU控制器根据该信号即可识别所连接的是雾化器200b。而这一实施方式中,烟支加热器300b上则无永磁体22b,当电源装置100b与烟支加热器300b连接时,霍尔传感器21b无感测到由磁场强度信号,进而通过这一差别即可识别电源装置100b上所连接的是雾化器200b还是烟支加热器300b。
基于以上实施中满足用户更多的抽吸体验,以及更多样的基质的材料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可以与电源装置100适配连接的又一种加热发烟装置400,该实施例中其结构如图21至图24所示,其与电源装置100连接之后由电源装置100供电,对内部接收的可抽吸材料进行加热,使可抽吸材料中的挥发性释放形成供吸食的气溶胶。其结构和内容与烟支加热器300类似,具体参见图23至图24所示,包括有:
外壳体410;
容纳管420,该容纳管420内部作为容纳可抽吸材料E并对其进行即热的容纳腔421;该容纳管420的管壁上开设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通孔422,用于用户抽吸时外部空气进入容纳腔421的气流通道;
发热体430,沿容纳管420的轴向方向设置于容纳管420内,并优选采用的是细长的针状的形状设计,能与容纳在容纳管420内的可抽吸材料E接触,从而对其加热;
该发热体430通过一安装座440固定装配在外壳体410内部;该发热体430具有第一导电引脚431和第二导电引脚432,用于为发热体430 供电;
第一电极连接件450,在该实施例中呈环形形状套设在安装座440 外,且其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通过该外螺纹与电源装置100的电极环180内螺纹适配,从而进行连接装配实现导电;
第二电极连接件460,设置于环形形状的第一电极连接件450内部,在第一电极连接件450于与电源装置100的电极环180之后,该第二电极连接件460与电源装置100的第二电极件170接触导电;
当然,进一步从图23中还可以看出发热体430的第一导电引脚431 和第二导电引脚432分别与第一电极连接件450和第二电极连接件460,形成完整的电连接线路,从而为发热体430供电;
基于便于用户抽吸,以及可抽吸材料的填装和去除,该实施例的加热发烟装置400还包括材料填装管480,颗粒状、粉末状、条带状、散装烟丝等等各种形态的可抽吸材料E被填装在该材料填装管480内,一方面防止可抽吸材料E直接填装在容纳管420内时产生漏粉问题、以及碎渣粘度在管体上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方便用户取出和更换操作。
进一步,材料填装管480具有沿轴向方向相对的上端和下端;上端设置有用于用户抽吸的吸嘴件490,下端设置有供发热体430贯穿的孔眼481、以及用于在抽吸过程中供外部空气进入该材料填装管480内的气孔482。
吸嘴件490包括用于供用户进行抽吸的吸烟口491,以及烟气通道 492;该烟气通道492一端与吸烟口491连通、另一端与材料填装管480 内气流连通,从而将材料填装管480内可抽吸材料E被加热生成的气溶胶传输至吸烟口491处被吸食。
当用户将加热发烟装置400连接至电源装置100上抽吸时,气流路径和方向如图23中箭头所示,外部空气从电源装置100的进气孔166 进入,然后顺着电源装置100与加热发烟装置400之间的孔隙进入至加热发烟装置400,并沿着外壳体410与安装座440、以及容纳管420的缝隙流动,直至从容纳管420的通孔421进入容纳管420内,并由材料填装管480下端的气孔482进入材料填装管480后携带可抽吸材料E被加热后生成的气溶胶向吸嘴件490流出,直至在吸嘴件490的顶端吸烟口491处被吸食。
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可抽吸材料E的成分和加热的方式与烟支加热器300所适应的烟支B基本相同,因而在功率控制输出模式上与烟支加热器300相同;则对应在电源装置100的检测和识别的方式上与烟支加热器300相同。参见图25所示,加热发烟装置400与电源装置100 装配之后,检测组件20的第一导电件21和第二导电件22依旧处于断开状态。则MCU控制器30采集第一分压电阻R1两端的电压值与雾化器200连接时不同,则MCU控制器30根据采集的电压值控制电源装置 10向加热发烟装置400输出功率。当然,在该种实施方式中,电源装置 10向加热发烟装置400输出功率的模式可以按照与烟支加热器300相同的模式进行,具体可以参见201380037681.2号专利说明书的内容进行实施。
进一步由于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由于气雾生成基质的材料类型不同,则雾化器200和烟支加热器300中所采用的加热部件的形状、构造和电阻阻值通常是不同的。具体从图6和图9中分别可以看出,雾化器200 中所采用的发热元件242是设置在能传导烟油的多孔体241的雾化面上的螺旋细丝形状;而图9中烟支加热器300所采用的发热体350是针状的形状。
而具体在材质和阻值设计上,对烟油类气溶胶形成基质加热雾化的发热元件242通常采用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金属钛等电阻加热材质的制备;而烟支加热器300所采用的发热体350通常采用具有适当的电阻加热系数的材质按照一定的导电轨迹印刷在基体上烧结形成,进而使其既具有电阻加热、又具有温度感测功能,通常适当的电阻加热系数的材质比如铂、钨、镍铬合金等。因而,通常基于对加热的基质类型不同,发热元件242和发热体350通常设计时是具有不同的电阻阻值;比如以上实施例中发热元件242的电阻设计值为1.5±0.1Ω,发热体350的电阻设计值为0.7±0.1Ω。
则基于以上这一区别,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检测组件20c,其电路结构参见图26所示;检测组件20c包括一分压电阻R3,当雾化器200或烟支加热器300与电源装置100电连接之后,具有电阻阻值的发热元件242或发热体350与该分压电阻R3组成串联分压电路,在不确定是发热元件242还是发热体350之前在图26中以Rx表示。然后利用MCU控制器30c的采样端采集分压电阻R3两端的电压值,而后即可通过计算式(Vbat-Vadc)/R3=Vadc/Rx计算得出Rx的电阻值;其中,Vbat为电芯120的输出电压,Vadc为MCU控制器30c的采样电压。
进一步,根据计算得到的Rx电阻阻值,即可确定电源装置100上连接的是雾化器200还是烟支加热器300,进而MCU控制器30c再对应控制电源装置100输出适配的功率模式,即可实现用户顺畅抽吸。
本实用新型的以上气溶胶生成系统,电源装置100在结构上可以与不同类型的气雾生成装置连接,因而可以实现结构兼容并根据需要进行拆换;同时还能根据检测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类型对应按照匹配的功率模式输出功率,实现准确的抽吸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用于供电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与至少两个加热不同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之一连接;
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可检测部分,所述电源装置通过检测该可检测部分,进而向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
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可检测部分;以及
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按照不同的工作模式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被配置为可选择性地与加热第一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加热第二气雾形成基质的第二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之一连接;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所述电源装置与第一气雾生成装置连接时,按照第一工作模式控制电源装置向第一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以及当所述电源装置与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连接时,按照第二工作模式控制电源装置向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被配置为包括不同的加热温度曲线和/或不同的功率输出曲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源装置上的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
所述第一气雾生成装置和第二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之一设有用于使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导通的导电结构;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是否导通,进而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
所述控制器具有电压采样端;
所述第一导电件或第二导电件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电压采样端连接,另一个与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的其中之一连接;
所述控制器根据电压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是否导通的检测电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所述第一导电件与第一电极件连接;
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其中,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导电件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极件连接;
所述控制器还包括有用于采集第二分压电阻两端电压值的电压采样端,该电压采样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电压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设于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的其中之一的磁场发生器、以及设于电源装置上的霍尔传感器;
所述磁场发生器用于产生磁场;
所述霍尔传感器用于感测所处位置的磁场强度生成感测信号;
所述控制器根据霍尔传感器的感测信号控制所述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加热第一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第一加热元件,所述第二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加热第二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被配置为具有不同的电阻阻值。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与所述电源装置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的第一加热元件的阻值,或是检测与所述电源装置连接的第二气雾生成装置的第二加热元件的阻值;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组件检测的阻值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分压电阻;该分压电阻被配置为当所述电源装置与第一气雾生成装置连接时与第一加热元件形成串联,和/或当所述电源装置与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连接时与第二加热元件形成串联;
所述控制器包括用于采集所述分压电阻两端电压的电压采样端;所述控制器根据电压采样端采集的电压值控制电源装置向所连接的第一气雾生成装置或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输出功率。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溶胶形成基质为液态;
和/或,所述第二气雾形成基质为固态。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
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件上并与第一电极件导电;
和/或,所述第二导电件设于所述第一电极件上并与第一电极件绝缘。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件包括用于与第一气雾生成装置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和/或,所述第一电极件包括用于与第二气雾生成装置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件上设置有用于在抽吸时供外部空气进入的进气孔。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件大致呈三角环形,所述进气孔、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极件的三个角部位置上。
1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
所述第一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连接组件,该第一电极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电极连接件和第二电极连接件;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件被配置为与第一电极件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件被配置为与第二电极件连接;
且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连接,进而使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形成导通。
1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
所述第二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与第一电极件和第二电极件连接形成闭合回路的第二电极连接组件;
所述第二气雾生成装置与电源装置连接时,所述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与第二电极连接组件相互隔离。
CN201921036660.XU 2019-07-04 2019-07-04 气溶胶生成系统 Active CN2107829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6660.XU CN210782935U (zh) 2019-07-04 2019-07-04 气溶胶生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6660.XU CN210782935U (zh) 2019-07-04 2019-07-04 气溶胶生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82935U true CN210782935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23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36660.XU Active CN210782935U (zh) 2019-07-04 2019-07-04 气溶胶生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8293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72716A (zh) * 2020-08-31 2020-11-24 深圳市斯永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溶胶发生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23088447A1 (zh) * 2021-11-19 2023-05-25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WO2023173843A1 (zh) * 2022-03-15 2023-09-21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主机
WO2024093839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72716A (zh) * 2020-08-31 2020-11-24 深圳市斯永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溶胶发生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23088447A1 (zh) * 2021-11-19 2023-05-25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WO2023173843A1 (zh) * 2022-03-15 2023-09-21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主机
WO2024093839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82935U (zh) 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0782934U (zh) 气溶胶生成系统
US11967793B2 (en) Aerosol delivery device with improved connectivity, airflow, and aerosol paths
CN112136360B (zh) 加热不燃烧装置和方法
JP7086954B2 (ja) 誘導ベースのエアロゾル送達装置
JP2023015194A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及びその動作方法
TWI825212B (zh) 霧劑輸送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EP3692827B1 (en)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JP2021533758A (ja) 充電回路を備えるエアロゾル送達デバイス
WO2020178671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circuitry for an aerosol delivery device
WO2020143675A1 (zh) 电加热发烟系统
KR20190046979A (ko) 에어로졸 전달 장치용 아날로그 제어 부품
EP3920735A1 (en) Non-inverting amplifier circuit for an aerosol delivery device
CN210581021U (zh) 气溶胶生成系统
KR20200144897A (ko)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EP4268638A1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CN209788477U (zh) 电加热发烟系统
CN220109091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CN215684788U (zh) 一种适用于电子烟和低温不燃烧烟的混合烟具
CN220109090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电源机构及雾化器
CN214431824U (zh) 用于电子雾化装置的电源机构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992766U (zh) 电子烟
CN113273727A (zh) 一种适用于电子烟和低温不燃烧烟的混合烟具
CN115067564A (zh) 电子雾化装置、电源机构和雾化器的识别方法
CN114727671A (zh) 包括电极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