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82907U - 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 Google Patents

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82907U
CN210782907U CN201921169908.XU CN201921169908U CN210782907U CN 210782907 U CN210782907 U CN 210782907U CN 201921169908 U CN201921169908 U CN 201921169908U CN 210782907 U CN210782907 U CN 210782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arc
shaped surface
cavity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6990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田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jian Tianhe Beij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yucheng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yucheng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yucheng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6990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82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82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829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无内胆式的壳体包括底壳、前壳、中壳和后壳;底壳的一侧形成具有敞开口的安装腔,前壳内设置有用于盛装烟油的烟油腔,烟油腔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支架,密封支架上连接有咪头座,中壳的内侧壁设置有抵挡片;前壳、中壳和后壳依序安装于安装腔并封设敞开口,抵挡片抵压咪头座以施加压力至密封支架封堵住烟油腔的开口。本实用新型的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中,无需再在壳体内设置内胆用于盛装烟油,整个壳体的结构得以简化,对于壳体的组装以及其余需要安装在可以内的部件的组件也更加简单,如此可以大大提高电子烟的生产效率低和降低电子烟的生产成本高。

Description

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背景技术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相似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现有的电子烟其一般包括外壳和内胆,其余部件均装配在内胆内,特别地,内胆内还需要安装单独的烟油箱;然后,再将内胆插入外壳内,内胆与外壳紧配连接,如此完成对电子烟的装配。然而,由于需要将内胆与外壳设计成紧配的尺寸关系,这就必然要求内胆与外壳能够具有较高的精度,以确保内胆与外壳装配后不会松动。如此,就造成对内胆和外壳的生产要求高,从而导致内胆与外壳的生产效率降低;同时,还导致电子烟的装配效率降低,进而造成较高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烟因其壳体设计的局限性,导致电子烟的生产效率低和生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内胆式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前壳、中壳和后壳;所述底壳的一侧形成具有敞开口的安装腔,所述前壳内设置有用于盛装烟油的烟油腔,所述烟油腔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支架,所述密封支架上连接有咪头座,所述中壳的内侧壁设置有抵挡片;所述前壳、所述中壳和所述后壳依序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并封设所述敞开口,所述抵挡片抵压所述咪头座以施加压力至所述密封支架封堵住所述烟油腔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内胆式的壳体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的无内胆式的壳体中,底壳一侧设计为敞开状态,并形成具有敞开口的安装腔,这样,其余部件可以装配在该安装腔中,并且从侧部的敞开口进行安装;其中,前壳内设置有用于盛装烟油的烟油腔,并通过一密封支架封堵该烟油腔的开口,这样即形成封闭的腔室可以供烟油盛放,并且,该前壳的一表面外露作为整个壳体的一外表面,而中壳的内侧壁设置有抵压咪头座的抵挡片,通过该抵挡片可以施加压力至密封支架上,进而确保密封支架具有足够的压力封堵烟油腔的开口;这样,无需再在壳体内设置内胆用于盛装烟油,整个壳体的结构得以简化,对于壳体的组装以及其余需要安装在可以内的部件的组件也更加简单,如此可以大大提高电子烟的生产效率低和降低电子烟的生产成本高。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次性电子烟,包括雾化组件、电源组件和上述的壳体,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电源组件电性连接,所述雾化组件安装于所述前壳和所述中壳共同与所述底壳围设成的空间内,所述电源组件安装于所述后壳与所述底壳围设成的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电子烟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电子烟,其无需再在壳体内设置内胆用于盛装烟油,整个壳体的结构得以简化,对于壳体的组装以及其余需要安装在可以内的部件的组件也更加简单,如此可以大大提高电子烟的生产效率低和降低电子烟的生产成本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电子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一次性电子烟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一次性电子烟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1中的一次性电子烟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的一次性电子烟的另一方向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的一次性电子烟隐藏底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嘴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电子烟的内部走气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内部走气结构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咪头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雾化组件的玻纤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雾化组件的玻纤管上连接有导油棉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雾化组件的玻纤管上连接有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雾化组件的倒装式安装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壳体 11—底壳 12—前壳
13—中壳 14—后壳 20—雾化组件
21—咪头 22—电路板 23—发热件
24—玻纤管 25—复合棉 26—无纺布
27—密封支架 28—咪头座 29—导油棉丝
30—电源组件 10a—前端弧形面 10b—上端弧形面
10c—下端弧形面 10d—侧端平直面 100—进气缝隙
101—侧端缝隙 102—前端缝隙 103—后端缝隙
104—卡槽 105—凸扣 111—吸烟口
112—定位柱 113—硅胶件挡片 114—硅胶件限位腔
115—安装腔 121—出烟口 122—烟油腔
123—第一管柱 124—半开放缺口 125—密封硅胶件
126—孔柱 131—抵挡片 20a—第一纵向气道
20b—横向气道 20c—第二纵向气道 241—切口
242—保护套 271—通气孔 272—插接孔
273—第二管柱 274—环形密封筋 281—座体
282—咪头槽 283—过气通道 284—烟油防回流腔
285—插接柱 286—竖侧槽 287—支撑筋
288—过线孔 1000—吸嘴 1151—敞开口
1251—烟道 1252—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15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提供一种无内胆式的壳体10,壳体10包括底壳11、前壳12、中壳13和后壳14;底壳11的一侧形成具有敞开口1151的安装腔115,前壳12内设置有用于盛装烟油的烟油腔122,烟油腔122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支架27,密封支架27上连接有咪头座28,中壳13的内侧壁设置有抵挡片131;前壳12、中壳13和后壳14依序安装于安装腔115并封设敞开口1151,抵挡片131抵压咪头座28以施加压力至密封支架27封堵住烟油腔122的开口。其中,底壳11一侧设计为敞开状态,并形成具有敞开口1151的安装腔115,这样,其余部件可以装配在该安装腔115中,并且从侧部的敞开口1151进行安装;其中,前壳12内设置有用于盛装烟油的烟油腔122,并通过一密封支架27封堵该烟油腔122的开口,这样即形成封闭的腔室可以供烟油盛放,并且,该前壳12的一表面外露作为整个壳体10的一外表面,而中壳13的内侧壁设置有抵压咪头座28的抵挡片131,通过该抵挡片131可以施加压力至密封支架27上,进而确保密封支架27具有足够的压力封堵烟油腔122的开口;这样,无需再在壳体10内设置内胆用于盛装烟油,整个壳体10的结构得以简化,对于壳体10的组装以及其余需要安装在可以内的部件的组件也更加简单,如此可以大大提高电子烟的生产效率低和降低电子烟的生产成本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安装腔115的相对两长边内侧壁上设置有间隔布置的若干卡槽104,前壳12、中壳13和后壳14与各卡槽104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凸扣105,各凸扣105分别与其位置对应的各卡槽104扣接。具体地,前壳12与底壳11之间的连接、中壳13与底壳11之间的连接以及后壳14与底壳11之间的连接均采用卡槽104与凸扣105配合的方式实现卡接,方便整个壳体10的组装。并且,设置的卡槽104和凸扣105均沿着安装腔115的相对两长边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在安装腔115的两短边的内侧壁上不设置卡槽104,底壳11的两短边与前壳12、后壳14之间不实现卡接,在实现保证底壳11与前壳12、中壳13、后壳14之间稳定连接的同时,减少前壳12、后壳14与底壳11之间的干涉,易于壳体10的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各卡槽104均为方形槽,各凸扣105均为楔形扣,且楔形扣沿插入方形槽内的前端面为倾斜面。由于凸扣105为楔形扣,即凸扣105呈楔形状,那么当将前壳12、中壳13或后壳14扣入底壳11的安装腔115内时,设置于前壳12、中壳13或者后壳14的内侧避免凸扣105其倾斜面先切入呈方形的卡槽104内,直至呈楔形状的凸扣105完全卡入方形槽内,倾斜面起到导向和减少摩擦的作用,这样在安装前壳12、中壳13和后壳14时,可以施加较小的压力即可快速地完成凸扣105与方形槽的连接。同时,完成安装后的前壳12、中壳13和后壳14其通过呈楔形状的凸扣105的上端面抵接方形槽的内侧面,形成相互干涉,不施加加大的作用力时,前壳12、中壳13和后壳14均与底壳11形成稳定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以壳体10应用于一次性电子烟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一次性电子烟包括壳体10、雾化组件20和电源组件30,雾化组件20和电源组件30均安装于壳体10内,雾化组件20包括位于中壳13内且安装于咪头座28内的咪头21,底壳11的前端设置有吸烟口111,前壳12的前端设置有与吸烟口111和烟油腔122连通的出烟口121,底壳11与前壳12、中壳13和后壳14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进气缝隙100。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电子烟时,从底壳11的前端设置的吸烟口111处抽吸,气流通过中壳13与底壳11、前壳12以及后壳14的对接处形成的环形的进气缝隙100进入,并进入前壳12且从前壳12前端开设的出烟口121排出,最后从吸烟口111吸出经雾化组件20雾化烟油形成的烟雾;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电子烟的进气方式是从进气缝隙100中进入,而进气缝隙100又呈环形结构,如此形成的有效进气面积更大,进气不限于若干孔结构,大大地提高了进气量和进气效率,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该一次性电子烟的雾化效果,以及可以有效提升用户对该一次性电子烟的抽吸体验感,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电子烟能够更加受用户的青睐,具有更佳的市场前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次性电子烟的电源组件30优选为电池,该电池一般为不可拆卸电池以及不可充电电池,其完成电量后,该一次性电子烟即使用完毕而丢弃。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壳11一侧设计为敞开状态,并形成具有敞开口1151的安装腔115,这样,其余部件可以装配在该安装腔115中,并且从侧部的敞开口1151进行安装;然后,前壳12、中壳13和后壳14同时与底壳11配合连接,即可完成可以的安装,壳体10采用三段式设计,其进气和出气分别由底壳11与前壳12、中壳13和后壳14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连接处形成的进气缝隙100和底壳11的前端设置的吸烟口111、前壳12的前端设置的出烟口121形成,整个壳体10的结构得以简化,对于壳体10的组装以及其余需要安装在可以内的部件的组件也更加简单,如此可以大大提高电子烟的生产效率低和降低电子烟的生产成本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进气缝隙100包括中壳13与底壳11之间形成的侧端缝隙101、中壳13与前壳12之间形成的前端缝隙102以及中壳13与后壳14之间形成的后端缝隙103。具体地,呈环形结构的进气缝隙100至少由四段连接形成,即位置相对的两侧的侧端缝隙101以及位置相对的前端缝隙102和后端缝隙103组成,由于这样结构的进气缝隙100均在壳体10的中壳13的周侧,如此就可以将雾化组件20的咪头21设置于环形结构的进气缝隙100中,那么外界的气流经侧端缝隙101、前端缝隙102和后端缝隙103进入外中壳13内时,均可以较快速地进入咪头21内,以启动雾化组件20工作,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大大地提高一次性电子烟的雾化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前端缝隙102和后端缝隙103均呈弧形状,具体地,前端缝隙102和后端缝隙103俯视其时,均呈弧形状的缝线结构,这样可以提高前端缝隙102和后端缝隙103的长度,从而可以提高在有效的进气面积,进而可以提高一次性电子烟的雾化效率。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前端缝隙102和后端缝隙103还可以是呈波浪线状的缝隙。
进一步地,呈弧形状的前端缝隙102与呈弧形状的后端缝隙103对称设置。具体地,将前端缝隙102和后端缝隙103设计成对称结构,那么中壳13也呈对称结构形状,这样,在安装中壳13时,可以前后端互换位置,依然可以确保中壳13能够与前壳12后和后壳14可以配合对接形成前端缝隙102和后端缝隙103,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呈弧形状的前端缝隙102的所在圆弧的弧心与后端缝隙103同侧设置,呈弧形状的后端缝隙103的所在圆弧的弧心与前端缝隙102同侧设置。具体地,呈弧形状的前端缝隙102和呈弧形状的后端缝隙103朝相背的方向拱起,这样,可以在确保前端缝隙102和后端缝隙103具有足够长度的同时,使得中壳13具有较大的面积,有利于中壳13的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壳体10具有吸烟口111的一端成型有扁平式的吸嘴1000,吸嘴1000包括前端弧形面10a、上端弧形面10b、下端弧形面10c以及连接于前端弧形面10a的两侧并位于上端弧形面10b和下端弧形面10c之间的两个侧端平直面10d,前端弧形面10a成型于底壳11的前端,上端弧形面10b成型于前壳12的上端,下端弧形面10c成型于底壳11的底端,两侧的侧端平直面10d分别成型于底壳11的相对两侧端,吸烟口111开设于前端弧形面10a,前端弧形面10a所在圆弧的弧心位于壳体10之内,上端弧形面10b与下端弧形面10c之间的间距由远离吸烟口111的位置朝向靠近吸烟口111的位置逐渐减小至与前端弧形面10a的最大弧面宽度相等。其中,前端弧形面10a用于与用户嘴部的上嘴唇接触,下端弧形面10c用于与用户的嘴部的下嘴唇接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烟扁平式的吸嘴1000中,其前端、上端和下端均形成弧形面,并结合两侧端形成的平直面,使得吸嘴1000整体结构形成扁平状,并且在确保吸嘴1000呈变形状的同时,其上端和下端非平直面,如此结构,当用户的嘴唇接触吸嘴1000时,嘴唇与吸嘴1000的接触面积更大,可以让用户具有更佳的吸烟舒适感;同时,用户嘴含吸嘴1000时,由于上端弧形面10b与下端弧形面10c之间的间距由远离吸烟口111的位置朝向靠近吸烟口111的位置逐渐减小至与前端弧形面10a的最大弧面宽度相等,这样可以使得用户的嘴部位与吸嘴1000的两侧形成的间隙更小,有利于对电子烟的有效抽吸,从而有利于提高抽吸电子烟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两侧的侧端平直面10d之间的间距与前端弧形面10a所在圆弧的开口的宽度相等。具体地,两端设置的侧端平直面10d呈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其宽度等于或者大致等于前端弧形面10a所在的圆弧的最大开口的宽度,该最后开口的宽度即为一个圆弧中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距,这样可以确保前端弧形面10a与两侧的侧端平直面10d之间平滑过渡,可以让用户抽烟时的嘴部接触感更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上端弧形面10b由远离吸烟口111的位置朝向靠近吸烟口111的位置逐渐朝下倾斜,且上端弧形面10b由其中部朝向两侧的侧端平直面10d逐渐朝下倾斜。具体地,上端弧形面10b的弧度在在各方向呈倾斜设计,其一是朝向吸烟口111的方向倾斜,其二和其三是分别朝向两侧的侧端平直面10d倾斜,这样结构的上端弧形面10b区别于普通的单方向或者双方向倾斜的弧形面,能够与嘴唇实现更佳的匹配,可以使得与嘴唇接触时具有更舒服的感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下端弧形面10c由远离吸烟口111的位置朝向靠近吸烟口111的位置逐渐朝下倾斜,且上端弧形面10b由其中部朝向两侧的侧端平直面10d逐渐朝下倾斜。同理,下端弧形面10c的弧度在在各方向呈倾斜设计,其一是朝向吸烟口111的方向倾斜,其二和其三是分别朝向两侧的侧端平直面10d倾斜,这样结构的下端弧形面10c区别于普通的单方向或者双方向倾斜的弧形面,能够与嘴唇实现更佳的匹配,可以使得与嘴唇接触时具有更舒服的感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上端弧形面10b与下端弧形面10c对称设置。具体地,对称设计的上端弧形面10b和下端弧形面10c可以互换与上嘴唇和下嘴唇接触,即用户在使用其时,不需要考虑吸嘴1000的正反方向,直接使用依然可以确保具有最佳的嘴部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次性电子烟,如图3~6所示,包括雾化组件20、电源组件30和上述的壳体10,雾化组件20与电源组件30电性连接,雾化组件20安装于前壳12和中壳13共同与底壳11围设成的空间内,电源组件30安装于后壳14与底壳11围设成的空间内。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次性电子烟,其无需再在壳体10内设置内胆用于盛装烟油,整个壳体10的结构得以简化,对于壳体10的组装以及其余需要安装在可以内的部件的组件也更加简单,如此可以大大提高电子烟的生产效率低和降低电子烟的生产成本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前壳12、玻纤管24和密封支架27可以组成雾化组件20的玻纤管24固定结构。其中,前壳12内设置有用于盛装烟油的烟油腔122,烟油腔122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为封闭端和开口端;烟油腔122的封闭端设置有出烟口121,烟油腔122的封闭端的内壁设置有位置与出烟口121正对应且连通出烟口121的第一管柱123;密封支架27密封连接于烟油腔122的开口端处,且密封支架27上设置有通气孔271,密封支架27的内壁设置有位置与通气孔271正对应且连通通气孔271的第二管柱273;玻纤管24设置于烟油腔122内,且玻纤管24的两端扣分别套接于第一管柱123之外和第二管柱273之外。具体地,玻纤管24在组装时,将玻纤管24置入烟油腔122内后与烟油腔122的封闭端设置的第一管柱123套接,这样即完成对玻纤管24的一端的定位连接,然后再将密封支架27与前壳12封堵连接时,将密封支架27上设置的第二管柱273插入玻纤管24的另一端上,这样即完成对玻纤管24的另一端的定位连接,玻纤管24的两端分别与出烟口121和通气孔271连通实现气体的正常的流通,如此,无需使用胶水即可实现对玻纤管24的有效定位安装,并且,安装操作非常方便,不会因为玻纤管24的安装而造成使用有该种玻纤管24安装结构的电子烟的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3所示,雾化组件20还包括若干导油棉丝29,发热件23卷绕形成螺旋状,各导油棉丝29均穿过螺旋状的发热件23,且各导油棉丝29的两端分别穿过玻纤管24的两侧,无纺布26包覆各导油棉丝29的两端。具体地,导油棉丝29可以穿过螺旋状的发热件23后与无纺布26接触,这样浸润的无纺布26可以将烟油传递到该若干导油棉丝29中,这样发热件23通电后发热从而对导油棉丝29进行雾化,发热件23不会浸润在烟油中,从而实现极佳的雾化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玻纤管24的两端面分别与烟油腔122的封闭端的内壁抵接和密封支架27的内壁抵接。具体地,玻纤管24的两端通过封闭端的内壁和密封支架27的内壁抵接可以保持玻纤管24完成安装后,不会在轴向晃动或者较大的晃动,这样,在外力作用于使用有该玻纤管24的电子烟时,也不会导致玻纤管24松动脱落,提高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玻纤管24沿烟油腔12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玻纤管24位于烟油腔122的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具体地,将玻纤管24设置在烟油腔122的正中位置,那么与该玻纤管24配合的其余结构可以设计的更加匀称或者对称,有利于与该玻纤管24配合的结构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也有利于对该玻纤管24的盲装定位,提高对该玻纤管24的组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9所示,密封支架27的外侧壁设置有与若干环形密封筋274,各环形密封筋274均与烟油腔122的内壁抵接。具体地,环形密封筋274与烟油腔122的内壁抵接时,会受到烟油腔122的内壁的压力而形变,进而封住密封支架27与烟油腔12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如此实现密封连接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不锈钢片的厚度为0.2~0.3mm。具体地,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常认为采用丝状的发热丝对烟油进行加热具有更高的发热效率,本实施例中采用厚度为0.2~0.3mm的不锈钢片作为发热件23使用,该种厚度结构的发热件23经过无限次数的实现得知,其具有更高的发热效率,即当其启动后,不锈钢片具有较大的面积形成电阻,又由于其厚度控制在0.2~0.3mm,那么可以快速升温对烟油进行加热,确保用户在抽吸电子烟,可以立刻吸出烟雾,吸烟体验感不会迟延,进而使得电子烟的设计可以保持初始设计时能够预想达到的口感。
进一步地,不锈钢片的厚度优选为0.2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一次性电子烟内形成一种内部走气结构用于供气流通过,其成型于电子烟的咪头座28和密封支架27上。具体地,内部走气结构包括第一纵向气道20a、横向气道20b和第二纵向气道20c,第一纵向气道20a设置于咪头座28上并呈纵向布置,第二纵向气道20c设置于密封支架27上并呈纵向布置,且第二纵向气道20c与第一纵向气道20a平行并错开设置,横向气道20b设置于咪头座28与密封支架27的连接处并呈横向设置,且横向气道20b连通第一纵向气道20a和第二纵向气道20c。具体地,气体经过其的流动路径为先沿第一纵向气道20a沿纵向方向流动,然后进入到横向气道20b沿横向方向流动,最后进入到第二纵向气道20c沿纵向方向流动;也即是说,气体的流入与流出均沿纵向方向,但在内部走气结构中,气体经过了一道横向气道20b导向而缓冲了气体直接从进气后单一直线沿纵向方向流出。这样设计可以使得当用户刚抽吸具有该内部走气结构的电子烟时,不会产生较大的瞬时气流冲击力对烟油进行冲击,从而可以提高电子烟对烟油的雾化效率,提高电子烟对烟油的雾化效果,提升用户对电子烟的抽吸体验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第一纵向气道20a的横截面积和第二纵向气道20c的横截面积均小于横向气道20b的横截面积。具体地,横截面积更大的横向气道20b可以用于缓存气体,这样当从第一纵向气道20a进入的气体可以有效缓存在横向气道20b内,避免了气体从第一纵向气道20a进入后直接从第二纵向气道20c排出,有效地缓冲了抽吸电子烟时产生高速度冲击气流,缓解气流,提高电子烟对烟油的雾化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第一纵向气道20a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纵向气道20c的横截面积。具体地,第一纵向气道20a的横截面积相较于第二纵向气道20c的横截面积更大的设计可以确保经过横向气道20b缓冲的气流速度可以在第二纵向气道20c排出式依然保持足够的速率排出,防止因为横向气道20b对气流的缓冲而导致气流速度不够而影响对烟油的雾化。也就是说,该设计平衡了避免气流对烟油造成过大的冲击和避免因为速度不够而影响对烟油的雾化的问题,设计非常巧妙,实用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咪头座28包括座体281,座体281的第一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咪头21的咪头槽282以及连通咪头槽282并用于供气流通道的过气通道283,座体281相对设置有咪头槽282的第二端设置有烟油防回流腔284,烟油防回流腔284与过气通道283连通,且烟油防回流腔284延伸至咪头槽282的侧方,咪头槽282的内壁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呈竖直状的竖侧槽286。具体地,竖侧槽286可以是两个或以上,通过设置该竖侧槽286可以使得安装于咪头槽282内的咪头21的外侧壁不会全与咪头槽282的侧壁接触,也就是说,至少在竖侧槽286的位置处,咪头21的外侧壁会形成不接触的状态,这样,可以更加容易实现将咪头槽282安装在咪头槽282内,如此也更加容易将咪头21从咪头槽282内取出,实现方便对咪头21的安装和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咪头槽28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咪头21且环形均布的若干支撑筋287。具体地,支撑筋287优选为四个,呈环形均布设置。支撑筋287的设置用于对安装于咪头槽282内的咪头21进行支撑,这样就使得咪头21的底部不会完全封闭住咪头槽282的底壁,有利于咪头21与过气通道283连通,使得气体经过咪头21可以有效地从过气通道283继续进入到烟油防回流腔284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座体281上设置有贯穿座体28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过线孔288。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咪头座28所应用的电子烟的雾化组件20具有发热件23,该发热件23通过电子线与安装于咪头槽282内的咪头21电性连接,这样,该电子线可以穿过座体281上设置的过线孔288,如此就为电子线的布线提供了合适的路径,也减少了电子线对其他部件的干涉,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本实施例中,座体281上设置的过线孔288为两个,且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壳体10具有吸烟口111的一端形成防漏气式的吸嘴1000,前壳12的前端形成有半开放缺口124,半开放缺口124正对吸烟口111的内侧壁设置有出烟口121,半开放缺口124内设置有密封硅胶件125,密封硅胶件125抵接于与其相邻的底壳11的内侧壁和前壳12的内侧壁,且密封硅胶件125设置有连通吸烟口111和出烟口121的烟道1251。具体地,气体从出烟口121进入到前壳12的前端形成的半开放缺口124内安装的密封硅胶件125的烟道1251内,接着气体再从与密封硅胶件125的烟道1251连通的吸烟口111排出,由于,该密封硅胶件125抵接于与其相邻的底壳11的内侧壁和前壳12的内侧壁,这样,可以通过该密封硅胶件125封堵其与底壳11和前壳12之间的间隙,确保气体只能够从吸烟口111流经烟道1251并从吸烟口111排出,气体不会从底壳11与前壳12之间的其他间隙流动,防止出现漏气,进而可以有效提高用户抽吸式的体验感。
本实施例中,巧妙地在前壳12的前端形成一个半开放缺口124,这样为密封硅胶件125的安装提供了空间,在不影响电子烟的整体结构的情况下,设置该密封硅胶件125连通出烟口121和吸烟口111,并密封出烟口121与吸烟口111周侧的底壳11与前壳12之间形成的其他间隙,实现极佳的防漏气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半开放缺口124的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孔柱126,密封硅胶件12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孔1252,各孔柱126分别与位置对应的各定位孔1252插接。具体地,孔柱126与定位孔1252的相互配合,可以便于将密封硅胶件125安装在半开放缺口124中,防止密封硅胶件125出现脱位、错位等问题,如此就可以使得密封硅胶件125保持其安装位置,保证密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底壳11的内壁侧设置有若干位置与各定位孔1252对应的定位柱112,各定位柱112分别穿过与其位置对应的定位孔1252并插入孔柱126中。具体地,定位柱112与孔柱126实现插接配合,如此就在两个相对的位置实现对密封硅胶件125进行限定,加强保持密封硅胶件125安装后的位置不出现脱位或者错位,进一步提高密封硅胶件125安装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底壳11靠近其前端的内侧壁设置有硅胶件挡片113,硅胶件挡片113与底壳11的内侧壁共同围设形成用于限制密封硅胶件125的位置的硅胶件限位腔114。具体地,硅胶件挡片113的设置在底壳11内形成一个硅胶件限位腔114,密封硅胶件125刚好容置在硅胶件限位腔114内,并且通过硅胶件挡片113对密封硅胶件125进行抵接,确保密封硅胶件125的安装和定位,有利于对密封硅胶件125的安装和安装后的稳定性良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6和图15所示,提供一种雾化组件20的倒装式安装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00:提供玻纤管24,玻纤管24上设置切口241;
S200:提供发热件23,将发热件23置入切口241中;
S300:提供无纺布26,将无纺布26包覆发热件23与玻纤管24的连接处;
S400:提供密封支架27,密封支架27上设置有通气孔271,将玻纤管24的第一端与密封支架27的内侧连接,且使得玻纤管24与通气孔271连通;
S500:提供咪头21,将咪头21安装于密封支架27上且与通气孔271连通,并将咪头21与发热件23电性连接;
S600:提供前壳12和复合棉25,前壳12内设置有用于盛装烟油的烟油腔122,烟油腔122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为封闭端和开口端,烟油腔122的封闭端设置有出烟口121;先将玻纤管24的第二端于烟油腔122的开口端插入烟油腔122内并与出烟口121连通,然后将复合棉25插入烟油腔122内并位于玻纤管24的两侧以夹持无纺布26,最后将密封支架27封堵烟油腔122的开口端。
其中,玻纤管24先密封支架27连接,之后在将玻纤管24置入前壳12设置的烟油腔122内,然后,再将与复合棉25置入烟油腔122内夹持玻纤管24,最终在安装密封支架27,实现倒装的安装方式,大大提高玻纤管24的定位准确度,其余部件则可以根据玻纤管24的位置进行安装,从而也可以提高其余部件的安装准确度,进而实现雾化组件20的安装效率的提升。
进一步地,如图3~6所示,插入前壳12的烟油腔122内的玻纤管24起到供气体流通的作用,其两端分别连接密封支架27的通气孔271和前壳12的出烟口121连通,即气流进入到玻纤管24内后可以从出烟口121排出。其中,当气流进入到中壳13内时,在抽吸作用下,会从中壳13内的咪头21进入到密封支架27的通气孔271,气流流经咪头21后会自动启动与咪头21连接的电路板22从而控制发热件23发热,发热件23连接电源组件30为其供电,而发热件23之外包覆有无纺布26,无纺布26浸润在前壳12内的烟油中,进而实现导油供发热件23加热,发热件23不会完全浸泡于烟油中,油经过发热件23的加热而雾化,雾化的烟雾最终从玻纤管24中被吸出,如此实现对烟油更佳的雾化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步骤S200中,还提供保护套242,将保护套242套接于玻纤管24之外并至少封住部分所述切口241。具体地,保护套242的设置可以使得切口241闭合,进而确保安装于切口241中的发热件23不脱出,同时也保证穿设发热件23的导油棉丝29不脱出,进而保证雾化组件20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内胆式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前壳、中壳和后壳;
所述底壳的一侧形成具有敞开口的安装腔,所述前壳内设置有用于盛装烟油的烟油腔,所述烟油腔的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支架,所述密封支架上连接有咪头座,所述中壳的内侧壁设置有抵挡片;
所述前壳、所述中壳和所述后壳依序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并封设所述敞开口,所述抵挡片抵压所述咪头座以施加压力至所述密封支架封堵住所述烟油腔的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胆式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的相对两长边内侧壁上设置有间隔布置的若干卡槽,所述前壳、所述中壳和所述后壳与各所述卡槽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凸扣,各所述凸扣分别与其位置对应的各所述卡槽扣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内胆式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卡槽均为方形槽,各所述凸扣均为楔形扣,且所述楔形扣沿插入所述方形槽内的前端面为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内胆式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前端设置有吸烟口,所述前壳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吸烟口和所述烟油腔连通的出烟口,所述底壳与所述前壳、所述中壳和所述后壳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进气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内胆式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缝隙包括所述中壳与所述底壳之间形成的侧端缝隙、所述中壳与所述前壳之间形成的前端缝隙以及所述中壳与所述后壳之间形成的后端缝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内胆式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缝隙和所述后端缝隙均呈弧形状,呈弧形状的所述前端缝隙与呈弧形状的所述后端缝隙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内胆式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呈弧形状的所述前端缝隙的所在圆弧的弧心与所述后端缝隙同侧设置,呈弧形状的所述后端缝隙的所在圆弧的弧心与所述前端缝隙同侧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无内胆式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所述吸烟口的一端成型有扁平式的吸嘴,所述吸嘴包括前端弧形面、上端弧形面、下端弧形面以及连接于所述前端弧形面的两侧并位于所述上端弧形面和所述下端弧形面之间的两个侧端平直面,所述前端弧形面成型于所述底壳的前端,所述上端弧形面成型于所述前壳的上端,所述下端弧形面成型于所述底壳的底端,两侧的所述侧端平直面分别成型于所述底壳的相对两侧端,所述吸烟口开设于所述前端弧形面,所述前端弧形面所在圆弧的弧心位于所述壳体之内,所述上端弧形面与所述下端弧形面之间的间距由远离所述吸烟口的位置朝向靠近所述吸烟口的位置逐渐减小至与所述前端弧形面的最大弧面宽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内胆式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弧形面与所述下端弧形面对称设置;
所述上端弧形面由远离所述吸烟口的位置朝向靠近所述吸烟口的位置逐渐倾斜,所述上端弧形面由其中部朝向两侧的所述侧端平直面逐渐倾斜;所述下端弧形面由远离所述吸烟口的位置朝向靠近所述吸烟口的位置逐渐倾斜,且所述上端弧形面由其中部朝向两侧的所述侧端平直面逐渐倾斜;
两侧的所述侧端平直面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前端弧形面所在圆弧的开口的宽度相等。
10.一种一次性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组件、电源组件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壳体,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电源组件电性连接,所述雾化组件安装于所述前壳和所述中壳共同与所述底壳围设成的空间内,所述电源组件安装于所述后壳与所述底壳围设成的空间内。
CN201921169908.XU 2019-07-24 2019-07-24 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Active CN210782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9908.XU CN210782907U (zh) 2019-07-24 2019-07-24 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9908.XU CN210782907U (zh) 2019-07-24 2019-07-24 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82907U true CN210782907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23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69908.XU Active CN210782907U (zh) 2019-07-24 2019-07-24 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829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114952A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atomizer thereof
CN106235420B (zh) 具有弯曲形雾化腔的电子烟
CN210782907U (zh) 无内胆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CN210782944U (zh) 电子烟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CN210782918U (zh) 电子烟扁平式的吸嘴及一次性电子烟
CN210782917U (zh) 易装拆卡扣式的壳体及一次性电子烟
CN210782904U (zh) 防漏气式的吸嘴及一次性电子烟
CN210782906U (zh) 一次性电子烟
CN210782937U (zh) 快速升温式的一次性电子烟
CN210782936U (zh) 一次性电子烟及其雾化组件
CN210869858U (zh) 电子烟的内部走气结构及一次性电子烟
CN210782943U (zh) 咪头座、雾化组件及一次性电子烟
CN210782905U (zh) 雾化组件的玻纤管固定结构及一次性电子烟
CN110367605B (zh) 一次性电子烟及其雾化组件的倒装式安装方法
CN216983626U (zh) 模块式发热核心组件、雾化装置及雾化设备
CN110367599A (zh) 咪头座、雾化组件及一次性电子烟
CN217117509U (zh) 雾化组件和电子烟
CN113876045A (zh) 模块式发热核心组件、雾化装置及雾化设备
CN214802303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0642462U (zh) 一种超声波雾化片竖直放置的雾化器
CN215531636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8474121U (zh) 防止气道堵塞的气雾发生装置
CN218474128U (zh) 气雾发生装置
CN219047396U (zh) 具有气道结构的气雾发生装置
CN218219102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2

Address after: 100000 No. 12, unit 4, floor 1, Longtan Beili, Chongwen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Jin Sen

Address before: No. A2, 2nd floor, building 1, factory building, Wanfeng Huafeng Pioneer Park, Shajing street, Heyi community,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UAYUCHENG COMMUNICA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0

Address after: 301700 room 803-22, Building 29, No. 89, Heyuan Road, Beijing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alley Industrial Park,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centralized office area)

Patentee after: Weizu (Tianj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00 No. 12, unit 4, floor 1, Longtan Beili, Chongwen Distric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Jin Se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07

Address after: 101100 1003, unit 2, 10th floor, building 13, yard 18, XingMao Third Street,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Zhongjian Tianhe (Beij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301700 room 803-22, Building 29, No. 89, Heyuan Road, Beijing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alley Industrial Park,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centralized office area)

Patentee before: Weizu (Tianj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