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80792U - 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80792U
CN210780792U CN201921920079.4U CN201921920079U CN210780792U CN 210780792 U CN210780792 U CN 210780792U CN 201921920079 U CN201921920079 U CN 201921920079U CN 210780792 U CN210780792 U CN 210780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air bag
buckle
carrying
por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200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晓文
焦侦丰
刘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tar Glo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tar Glo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tar Glo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tar Glo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200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80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80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80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其包括携带包和气囊,所述携带包和气囊通过活动卡扣连接,所述气囊内装有密度较空气小的非易燃气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气囊产生的浮力,对背负设备的人员形成助力,减轻人体负重;最大程度上减小便携卫星通信天线对人体的压力,帮助卫星天线携带人员快速将便携卫星通信天线带至应急抢险现场,节约设备运输时间,提高应急抢险效率,减少损失。而且采用活动锁扣连接附件气囊天线携带包,组装和拆卸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卫星通信专业设备的携带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
背景技术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组网方便迅速、便于实现全球无缝链接等众多优点,被认为是建立全球个人通信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事件时,地面公网通信往往发生中断,在应急现场采用卫星通信方式与指挥中心建立通信链接,成为可选的技术手段。其中,便携卫星通信系统适用于单兵携带,可在车辆等大型装备无法到达的区域进行网络的快速部署和业务开通,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便携卫星通信天线分自动和手动两种类型。传统便携卫星天线具有背包型和拖拉型两种包装形式,其中,手动对星便携卫星通信天线无需配置卫星伺服装置。因此,对于同等口径的便携通信天线,手动对星天线相对于自动对星天线,重量相对较轻,通常采用背包形式。但是通常便携卫星通信天线主机重量就多达约20kg,再加上BUC等配套设备,总体重量通常高达30kg左右,对于携带人员的体力要求比较苛刻,不利于应急抢险或救援工作的快速开展。对于长距离背负的上述设备的应用场景下,对于便携卫星携带天线的人员来讲,仍然存在较大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解决了远距离携带便携卫星站对装备携带人员的体能要求过大问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而且使得应急抢险或救援工作可以快速开展。
对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其包括携带包和气囊,所述携带包和气囊通过活动卡扣连接,所述气囊内装有密度较空气小的非易燃气体。进一步的,所述气囊内装有氮气、氖气或氦气中的至少一种。
采用此技术方案,将装有卫星便携设备的携带包与气囊通过活动卡扣连接,且气囊内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从而采用气体产生的浮力对冲全部或部分装备重量对人体带来的压力,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而且便于拆卸。气体为氮气、氖气或氦气或其它密度较空气小的非易燃气体中的至少一种,使用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气囊的宽度大于携带包的宽度。所述活动卡扣采用现有技术的结构。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便携”性能,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配置大气囊或小气囊。气囊规格可以多样,并可组合使用,方便灵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囊包括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分别通过活动卡扣与携带包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携带包设有双肩背带,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携带包的一侧,并与携带包通过第一活动卡扣连接,所述第二气囊位于第一气囊、携带包的上方,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第二活动卡扣与第一气囊连接,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第三活动卡扣与第一气囊连接。
采用此技术方案,可以根据携带包的重量的大小配置多个气囊的位置,实现更好的对人体负重压力最小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囊的体积大于第二气囊的体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卡扣包括卡扣插接件和卡扣主体,所述卡扣插接件和卡扣主体通过贯穿钉连接。进一步的,贯穿钉为销钉。所述贯穿钉的头部设有活动卡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扣插接件的一侧设有第一绑扎孔,所述卡扣插接件的中部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卡扣主体的一侧设有第二绑扎孔,所述卡扣主体设有用于卡扣插接件插入的插入槽,所述插入槽的侧壁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绑扎孔位于插入槽的下方。其中,第一绑扎孔、第二绑扎孔用于与携带包或气囊固定。采用此技术方案,提高了气囊与携带包连接的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入槽的底部设有弹簧。采用此技术方案,增大了贯穿钉与贯穿孔产生较大摩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包括牵引构件,所述牵引构件与携带包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牵引构件为牵引绳。采用此技术方案,提供另一种携带方式,通过气囊的浮力,将携带包漂浮在空气中,通过牵引绳牵引,拖动前进,更省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气囊产生的浮力,对背负设备的人员形成助力,减轻人体负重;采用活动锁扣连接附件气囊天线携带包,组装和拆卸方便;而且附加气囊规格多样,并可组合使用,方便灵活。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配置不同规格的附加气囊,最大程度上减小便携卫星通信天线对人体的压力,帮助卫星天线携带人员快速将便携卫星通信天线带至应急抢险现场,节约设备运输时间,提高应急抢险效率,减少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活动卡扣的卡扣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活动卡扣的卡扣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卡扣插接件和卡扣主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卡扣插接件和卡扣主体连接时贯穿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未锁定状态图,b)为锁定状态图。
附图标记包括:
1-携带包,2-气囊,3-活动卡扣,4-牵引绳;21-第一气囊,22-第二气囊;
31-第一活动卡扣,32-第二活动卡扣,33-第三活动卡扣;34-卡扣插接件,35-卡扣主体,36-贯穿钉,37-第一绑扎孔,38-第一贯穿孔,39-第二绑扎孔,40-第二贯穿孔,4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1,其包括携带包1和气囊2,为便于拆卸,所述携带包1和气囊2通过活动卡扣3连接,所述气囊2内装有氮气、氖气或氦气中的至少一种。气囊2内的气体,严禁充入易燃、易爆气体。
实施例2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便携”性能,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配置大气囊或小气囊。
采用大气囊的情况下,气囊充气后的浮力将大于便卫星携天线的总重量,因此,需要配置牵动绑带,引导气囊携带便携卫星通信天线的前进方向,最终抵达应急现场。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2的宽度大于携带包1的宽度。所述气囊2位于携带包1的上方,所述携带包1上设有牵引绳4。
该实施例通过气囊2的浮力,将携带包1漂浮在空气中,通过牵引绳4的牵引,拖动前进,更省力。
实施例3
采用小气囊的情况下,气囊充气后,仅可对冲便卫星携天线的部分重量,因此,仍需要人工背负,但是对人的负重能力要求相对比较低了。为了对人体负重压力最小化,可根据携带包1的大小,灵活采用不同体积的小气囊。在可行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多个不同规格的小气囊组合。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所述气囊2包括第一气囊21和第二气囊22,所述第一气囊21和第二气囊22分别通过活动卡扣3与携带包1连接。
所述携带包1设有双肩背带,所述第一气囊21位于携带包1的一侧,并与携带包1通过第一活动卡扣31连接,所述第二气囊22位于第一气囊21、携带包1的上方,所述第二气囊22通过第二活动卡扣32与第一气囊21连接,所述第二气囊22通过第三活动卡扣33与第一气囊21连接。所述第一气囊21的体积大于第二气囊22的体积。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如图4~图7所示,所述活动卡扣3包括卡扣插接件34和卡扣主体35,所述卡扣插接件34和卡扣主体35通过贯穿钉36连接。进一步的,贯穿钉36为销钉。所述贯穿钉36的头部设有活动卡锁。
所述卡扣插接件34的一侧设有第一绑扎孔37,所述卡扣插接件34的中部设有第一贯穿孔38;所述卡扣主体35的一侧设有第二绑扎孔39,所述卡扣主体35设有用于卡扣插接件34插入的插入槽,所述插入槽的侧壁设有第二贯穿孔40,所述第二绑扎孔39位于插入槽的下方。所述插入槽的底部设有弹簧41。本实施例为两个弹簧41。第一绑扎孔37、第二绑扎孔39用于与携带包或气囊固定。
采用此技术方案,增加了气囊与携带包1连接的可靠性。
气囊与携带包1连接步骤为:
1)将卡扣插接件34插入卡扣主体35的内部到底;
2)将贯穿钉36穿过第一贯穿孔38、第二贯穿孔40,到底;
3)将贯穿钉36头部活动部分旋转90度,使贯穿钉36不易脱出。
为了防止贯穿钉36从活动卡扣3中脱出,在卡扣主体35的插入槽内设置了两个弹簧41,能够将贯穿钉36与活动锁扣的贯穿孔产生较大摩擦。
助力型便携卫星天线携带包1工作流程步骤如下:
1) 通过活动卡扣3将附加气囊与携带包1连接起来;
2) 在附加气囊内充入质量较小气体;如氮气。
3) 人工背负或牵引至目标地点;
4) 到达目标地点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放出部分气体。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携带包和气囊,所述携带包和气囊通过活动卡扣连接,所述气囊内装有密度较空气小的非易燃气体;所述气囊包括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分别通过活动卡扣与携带包连接;
所述携带包设有双肩背带,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携带包的一侧,并与携带包通过第一活动卡扣连接,所述第二气囊位于第一气囊、携带包的上方,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第二活动卡扣与第一气囊连接,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第三活动卡扣与第一气囊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内装有氮气、氖气或氦气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的体积大于第二气囊的体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卡扣包括卡扣插接件和卡扣主体,所述卡扣插接件和卡扣主体通过贯穿钉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插接件的一侧设有第一绑扎孔,所述卡扣插接件的中部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卡扣主体的一侧设有第二绑扎孔,所述卡扣主体设有用于卡扣插接件插入的插入槽,所述插入槽的侧壁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绑扎孔位于插入槽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槽的底部设有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牵引构件,所述牵引构件与携带包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构件为牵引绳。
CN201921920079.4U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 Active CN210780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0079.4U CN210780792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0079.4U CN210780792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80792U true CN210780792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50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20079.4U Active CN210780792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807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7589A (zh) * 2021-03-22 2021-07-02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便携式通信信号收集处理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7589A (zh) * 2021-03-22 2021-07-02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便携式通信信号收集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80792U (zh) 一种助力型卫星便携站携带包
CN202451208U (zh) 一种移动式隧道施工避难救生舱
US20170232991A1 (en) Pallet for Tubular Down-Hole Tools
CN207997996U (zh) 立方星自动弹射控制器
US5618011A (en) Load securing and releasing system
EP3271028A1 (en) Rescue device with an avalanche airbag
CN106564627B (zh) 一种大载重柔性可控着陆缓冲装置及方法
US7059925B2 (en) Life preserver system
US20070117479A1 (en) Rescue harness
US9974701B1 (en) Rapid intervention drag and lift stretcher device with leg protection, six point lift capability, and inflatable bladder support/floatation mechanism
CN108136240A (zh) 消火袋
CN214802476U (zh) 一种便于携带煤矿机电设备安全检修装置的腰带
KR200453379Y1 (ko) 구조용 다용도 배낭
CN209897205U (zh) 一种单兵背负式中继台
CN111641769A (zh) 单兵系留浮空侦查通信系统
CN106998865B (zh) 可压缩跑步袋
CN211168443U (zh) 一种救援用液压泵便携式背负装置
CN107985251A (zh) 一种多功能气囊安全带系统
KR101340942B1 (ko) 수상용 인명구조장비
CN210286659U (zh) 一种高空作业车用下臂安放固定装置
CN217883416U (zh) 一种便携式通讯基站
CN212590822U (zh) 一种多功能背包辅助配件
CN218185709U (zh) 一种具有防弹防刺功能可拆卸背包
CN221610035U (zh) 一种井下透水事故用救援设备
CN214129974U (zh) 一种新型建筑用安全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