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78454U - 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78454U
CN210778454U CN201922120284.9U CN201922120284U CN210778454U CN 210778454 U CN210778454 U CN 210778454U CN 201922120284 U CN201922120284 U CN 201922120284U CN 210778454 U CN210778454 U CN 210778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rc
striking plate
bimetallic strip
arc stri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2028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万军
杨娜
张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gxin Electrical Appliances (Haiyan) Co.,Ltd.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2028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784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78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78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一种热脱扣系统,用于设置在断路器的壳体内,包括脱扣机构、牵引杆、双金属片和引弧板;脱扣机构通过牵引杆与双金属片传动连接,双金属片远离牵引杆的部位与引弧板的一端部固定连接,引弧板的另一端部用于与壳体固定连接;双金属片能在发热时弯曲,以通过牵引杆驱动脱扣机构脱扣;引弧板为弹性材质,当调节双金属片与牵引杆靠近时,引弧板提供弹性力以使双金属片与牵引杆相互远离。如此减少了零件使用,节省空间用于调节双金属片的行程。

Description

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
背景技术
插入式断路器空间狭小放置热脱扣器的空间较小,双金属片调节范围小,调节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其能够减少了零件使用,节省空间用于调节双金属片的行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热脱扣系统,用于设置在断路器的壳体内,包括:
脱扣机构、牵引杆、双金属片和引弧板;
所述脱扣机构通过所述牵引杆与所述双金属片传动连接,所述双金属片远离所述牵引杆的部位与所述引弧板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引弧板的另一端部用于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双金属片能在发热时弯曲,以通过所述牵引杆驱动所述脱扣机构脱扣;所述引弧板为弹性材质,当调节所述双金属片与所述牵引杆靠近时,所述引弧板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双金属片与所述牵引杆相互远离。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金属片远离所述牵引杆的部位与所述引弧板的一端部焊接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弧板为弯折结构,其中,所述引弧板的一端部和所述引弧板的另一端部相互靠近。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弯折的所述引弧板中,所述引弧板的一端部所在面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引弧板的另一端部所在面板的长度。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从所述引弧板的弯折处到所述引弧板的端部,所述引弧板的弯折结构开口距离逐渐增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脱扣系统还包括调节件;
所述调节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调节件的下端抵靠在所述引弧板的一端部用于推动所述引弧板的运动,并带动所述双金属片转动,以调节所述双金属片端部与所述牵引杆之间的距离。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脱扣系统还包括配合件;
所述配合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调节件与所述配合件螺纹连接用于使所述调节件靠近所述引弧板或远离所述引弧板。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弧板上设置有配合孔;
所述配合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调节件靠近所述引弧板的端部的宽度;
所述调节件的端部抵靠在所述配合孔上。
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和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脱扣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这样的热脱扣系统采用将双金属片与引弧板固定的方式,使得整体结构能够弹性复位,减少了零件使用,节省空间用于调节双金属片的行程。如此具有出众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产品的效益。
这样的断路器因为包括上述的热脱扣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壳体狭小的空间,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空间布局的便利性,从而避免了零件之间的相互干涉,减少了加工制作成本,其经济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热脱扣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热脱扣系统的双金属片和引弧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热脱扣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示意图。
图标:10-热脱扣系统;100-脱扣机构;200-牵引杆;300-双金属片;400-引弧板;410-第一板体;411-连接端;412-调节端;413-配合孔;420-第二板体;421-第一延伸部;422-第二延伸部;500-动触头;600-插接板;710-调节件;711-球头;720-配合件;721-通过孔;800-导线;810-第一导线;820-第二导线;20-断路器;21-壳体;21a-出气孔;22-按钮;23-解锁件;24-卡扣;25-操作机构;26-灭弧室;27-接线端子;28-电磁脱扣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断路器20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断路器20按其使用范围分为高压断路器20与低压断路器20,高低压界线划分比较模糊,一般将3kV以上的称为高压电器,而低压电器用于连接额定电压交流不超过1000V或直流电压不超过1500V的电路。小型断路器额定电压不超过440V,额定电流不超过125A。
断路器20可用来分配电能,不频繁地启动异步电动机,对电源线路及电动机等实行保护,当它们发生严重的过载或者短路及欠压等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电路,其功能相当于熔断器式开关与过欠热继电器等的组合。而且在分断故障电流后一般不需要变更零部件。目前,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现有的插入式断路器20空间狭小放置热脱扣器的空间较小,双金属片300调节范围小,调节困难。本方案提供一种热脱扣系统10以改善上述问题。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脱扣系统10和断路器20,其用于设置在断路器20的壳体21内,包括脱扣机构100、牵引杆200、双金属片300和引弧板400。
脱扣机构100通过牵引杆200与双金属片300传动连接,双金属片300远离牵引杆200的部位与引弧板400的一端部固定连接,引弧板400的另一端部用于与壳体21固定连接;
双金属片300能在发热时弯曲,以通过牵引杆200驱动脱扣机构100脱扣;引弧板400为弹性材质,当调节所述双金属片300与所述牵引杆200靠近时,引弧板400提供弹性力以使双金属片300与牵引杆200相互远离。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脱扣器空间狭小,双金属片300的调节范围小和调节困难的技术问题,本方案的热脱扣系统10通过将双金属片300与引弧板400固定连接,从而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双金属片300和引弧板400分开设置导致的空间局促、调节不便的问题。进一步的,具有弹性的引弧板400能够使双金属片300的位置反复调节,从而调节了双金属片300驱动脱扣机构100脱扣的时间。这样的热脱扣系统10减小了双金属片300和引弧板400占用的空间,且引弧板400和双金属片300的调节方式简便,从而节约了脱扣系统的空间,避免了其他机构与脱扣系统的干涉,保障了断路器20的稳定工作。
具体的,调节螺钉驱动引弧板400与双金属片300连接的一端部使引弧板400弹性变形,进而调节双金属片300与牵引杆200的距离减小,双金属片300与牵引杆200的距离过小时,反转调节螺钉,双金属片300在弹性引弧板400作用下运动,双金属片300与牵引杆200的距离增大;脱扣机构100脱扣后动触头500与静触头断开,切断电流,电路断开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双金属片300慢慢复位回到脱扣前的位置。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热脱扣系统10还包括动触头500和插接板600;双金属片300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线800与动触头500和插接板600连接。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双金属片300的左边通过导线800与动触头500连接,双金属片300的右边通过导线800与插接板600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将引弧板400与动触头500通过软线连接的方案相比,这样的连接方式避免了“引弧板400就在电路中导电,从而电阻大易发热”的问题,同时如果是接线端到软线到动触头500到软线再到引弧板400,则分断电弧时动触头500一直通电,动触头500烧损严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引弧板400与双金属片300的一端部为上部,引弧板400固定在壳体21的另一端部为下部。这里的上部和下部是相对而言的位置关系,为便于描述,根据图示位置而设定的。下图,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8以了解更多结构细节。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双金属片300远离牵引杆200的部位与引弧板400的上部焊接连接。
焊接即是将两个分离的金属接头通过加热熔化、或同时加压、或填充金属、或不填金属使之结合成为整体的金属加工工艺。和铆接与螺栓连接相比,焊接接头具有结构简单,接头强度大,致密性好,接触电阻小,节省金属,生产率高及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焊接在各个行业都得到广泛应用。
这里使用焊接连接能够将不同组分的材料方便的连接,且成本低,具有出众的经济效益。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双金属片300与引弧板400焊接仅仅是一个示例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双金属片300与引弧板400还可以是螺接或过盈配合等,只要双金属片300与引弧板400的上部固定连接即可,这里不做限定。
请参照图1和图2,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引弧板400为弯折结构,其中,引弧板400的上部和引弧板400的下部相互靠近。
弯折后的引弧板400形成U形弹簧,从而能够方便地满足双金属片300复位需要的弹性力。同时,引弧板400为金属材质,且本身具有预设的弹性回复力,弯折后的引弧板400的弹性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的,双金属片300为长条形片状,其自身具有一定弹性(类似板簧),将双金属片300与引弧板400固定连接后,整体结构的弹性力得到加强,当脱扣后能够保障双金属片300顺利复位,且这样的结构获得的弹性力更加稳定,从而保障脱扣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优先的,在本实施例中,
弯折的引弧板400中,引弧板400的一端部(即上部)所在面板的长度大于引弧板400的另一端部(即下部)所在面板的长度。长度较长的引弧板400上部使得引弧板400自身能够与双金属片300稳定连接,保障了二者连接的紧密性;同时当引弧板400上部与双金属片300焊接时,较长的连接部位也能够焊接时具有更长的操作空间,从而避免了长度较短而导致的取用不便、焊接空间狭小的问题。
进一步的,较长的引弧板400上部使得引弧板400具有更好的弹性,便于准确调节和反调时靠自身弹性复位。当上部的长度较短时,如果双金属片300的调节量大则容易产生永久变形,反调时不能复位,且调节力大,杠杆比大,调节精度差。
另一方面,双金属片300与导电板/接线端子27连接如果用导电片又接连则增加了调节的强度,调节力更大,所以这里双金属片300与插接板600使用了软连接导线800,不会增加调节力,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倘若采用现有技术在引弧板400的下方安装弹簧增加弹性,又增加零件和成本。而这里将引弧板400配置为弹性材质则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请参照图1至图3,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引弧板400上部的端部距离双金属片300远离牵引杆200的端部具有预设距离。即引弧板400上部与双金属片300的右端错开,双金属片300右端的投影位于引弧板400上部内。
因为双金属片300的左端在过载发热时会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牵引杆200运动进而带动脱扣机构100脱扣。因此将引弧板400设置在双金属片300的靠右侧能够使双金属片300的左侧具有充足的活动部位,保障脱扣动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了断路器20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双金属片300的投影位于引弧板400内能够使得双金属片300与引弧板400焊接时,利用引弧板400作为基体,保障二者能够稳固的焊接在一起。
而引弧板400下部具有较短的长度的设置方式使得引弧板400在提供引弧通道的同时,为双金属片300提供预设的弹性回复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引弧板400的上部和引弧板400的下部近似平行的布置。进一步的,从引弧板400的弯折处到引弧板400的端部,引弧板400的弯折结构开口距离逐渐增大。具体的,在弯折结构处,引弧板400的上部和引弧板400的下部之间的开口距离逐渐增大。
这样的设置方式在保障引弧板400能够提供预设的弹性回复力的同时,还能为双金属片300下移时为其提供足够的移动空间,同时避免引弧板400上下部连通而影响脱扣、灭弧的功能,保障了断路器20的正常、平稳工作。
请参照图4和图5,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引弧板400的上部包括第一板体410,以及沿第一板体410宽度方向布置的连接端411和调节端412。其中第一板体410沿双金属片30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板体410的远离牵引杆200的端部与调节端412连接;沿第一板体410的宽度方向,连接端411与调节端412的端部连接。其中第一板体410用于与引弧板400下部连接,连接端411用于与双金属片300连接。
这里的连接端411为矩形板状,引弧板400上部仅通过连接端411与双金属片300固定连接。在双金属片300的宽度方向,第一板体410与双金属片300平行布置;在双金属片300的厚度方向,第一板体410位于双金属片300的下方,且第一板体410的顶部边缘与双金属片300的底部边缘共线。这样的连接方式在不增加双金属片300和引弧板400的厚度的情况下,在宽度方向延伸布置,合理利用空间。
进一步的,第一板体410为矩形板件,调节端412为设置在矩形板件远离牵引端的端部的方形部分。连接端411设置在调节端412上,沿第一板体410的长度方向,连接端411与调节端412的长度相同,连接端411靠近第一板体410的一端与调节端412圆弧过渡,从而避免双金属片300运动过程中与第一板体410干涉。
还可以看出,连接端411与第一板体410保持垂直。如此,将引弧板400与双金属片300的连接由高度方向的连接,同时转变为宽度方向的固定,从而减少了引弧板400与双金属片300连接所占用的高度空间,充分利用了现有技术中较少利用的宽度方向的空间,从而节约空间,充分利用了壳体21内的空间。
第一板体410的矩形板件、调节端412和连接端411一体成型,如此保障了引弧板400上部结构的完整性;同时第一板体410的矩形板件、调节端412和连接端411位于同一平面上,如此有利于引弧板400节约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继续参照图4和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引弧板400板的下部包括第二板体420、第一延伸部421和第二延伸部422。
第二板体420与第一板体410通过弯折部位连接,第二板体420沿第一板体410的延伸方向延伸布置。从靠近牵引杆200的方向到远离牵引杆200的方向,第一延伸部421和第二延伸部422依次设置在第二板体420上。进一步的,第一延伸部421和第二延伸部422间隔预设距离。使用时,第一延伸部421、第二延伸部422插入壳体21固定,如此减小电弧弧根的面积,减小电弧能量。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第二板体420、第一延伸部421和第二延伸部422位于同一平面,且第二板体420、第一延伸部421和第二延伸部422一体成型,如此引弧板400下部结构的完整性,提高了承载力、增加了结构强度。具体的,第一延伸部421和第二延伸部422均沿双金属片300的宽度方向延伸,二者均延伸至双金属片300远离第一板体410的边缘处;第一延伸部421和第二延伸部422均位于双金属片300的投影下。
可选的,第一延伸部421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底部与第二板体420连接,直角梯形的顶部向远离第二板体420方向延伸(直角梯形顶部的长度小于直角梯形底部的长度),直角梯形的直角腰靠近第二延伸部422(该直角边、第二延伸部422和第二板体420的边缘围合形成凹槽),直角梯形的斜腰位于远离第二延伸部422的一侧。第二延伸部422的横截面为矩形。
更进一步的,第一板体410和第二板体420一体成型,即引弧板400上部和引弧板400下部一体成型,如此保障了引弧板400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从而便于引弧板400的一体式加工制造,这样一体式的引弧板400结构也能够保障引弧板400自身具有稳定、可靠的弹性力,从而保证了热脱扣系统10的功能稳定、使用可靠。
继续参照图1至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热脱扣系统10还包括调节件710;如图6所示,调节件710可活动地设置在壳体21上,且调节件710的下端抵靠在引弧板400的上部用于推动引弧板400的向下运动,并带动双金属片300转动,以调节双金属片300端部与牵引杆200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调节件710与引弧板400上部的调节端412抵持连接。因为调节端412为悬空布置,且调节端412与第一板体410组成悬吊臂结构,如此保障了调节件710能够单独地与调节端412配合完成对双金属片300的调节,如此实现了引弧板400的调节端412与调节件710抵接的同时滑动地配合使双金属片300位置变动。
在本实施例中,热脱扣系统10还包括配合件720;配合件720固定设置在壳体21上,调节件710与配合件720螺纹连接用于使调节件710靠近引弧板400或远离引弧板400。
需要说明的是,调节件710与配合件720螺纹连接仅仅是一个是示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调节件710与配合件720可以是弹性连接、齿轮连接等,只要调节件710和配合件720协同配合完成对双金属片300的调节即可,即调节双金属片300远离牵引杆200的端部在其厚度方向的位移即可,这里不做限定。
具体的,如图6,在本实施例中,配合件720为长方体的方块,配合件720上开设有通过孔721,该通过孔721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调节件710为杆件,调节件710的外周设置有外螺纹。调节件710穿过通过孔721,且调节件710与通过孔721螺纹配合,调节件710靠近引弧板400的端部抵持在引弧板400的调节端412上。
进一步的,配合件720固定地设置在壳体21上,当转动调节件710时,调节件710能够相对配合件720上下移动,从而调节双金属片300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配合件720可以是调节螺母,调节件710可以是调节螺钉。因为调节螺母和调节螺钉均为标准件,其通用性有利于加工制造,能够显著地减少生产成本,且适配性好,便于维护,经济效益出众。
具体的,调节件710(调节螺钉)驱动引弧板400与双金属片300连接的一端部使引弧板400弹性变形,进而调节双金属片300与牵引杆200的距离减小;
双金属片300与牵引杆200的距离过小时,反转调节件710(调节螺钉),双金属片300在弹性引弧板400作用下运动,双金属片300与牵引杆200的距离增大;
脱扣机构100脱扣后动触头500与静触头断开,切断电流,温度降低后双金属片300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引弧板400上设置有配合孔413;配合孔413的孔径小于调节件710靠近引弧板400的端部的宽度;调节件710的端部抵靠在配合孔413上。
进一步的,调节件710为圆柱形杆件,调节件710的靠近引弧板400的一端具有球头711;配合孔413为圆形通孔,球头711的直径大于配合孔413的直径。当调节件710移动调节双金属片300的位置时,调节件710的球头711的部分圆弧伸入配合孔413中;且调节时调节件710的球头711不会在调节端412表面滑动,如此保障了调节过程始终在配合孔413位置,确保了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了窜动,提高双金属片300调节的精度,从而有利于脱扣功能的顺利实现。
从图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双金属片300的一端通过第一导线810与动触头500电性连接,双金属片30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导线820与插接板600连接。电流通过插接板600引导至第二导线820,再通过第二导线820引导至双金属片300,再通过第一导线810将电流从双金属片300引导至动触头500。分断电弧时,电弧进入灭弧室26后电流通过插接板600引导至第二导线820,再通过第二导线820将电流从插接板600引导至引弧板400,如此避免了分断电弧时大电流一直在电阻较大的双金属片300中通过,使双金属片300熔断。
使用时,双金属片300过载发热时向上弯曲,左端向上运动,带动牵引杆200运动进而带动脱扣机构100脱扣。电路断开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双金属片300慢慢复位回到脱扣前的位置。
请参照图7和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断路器20,断路器20包括壳体21和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的热脱扣系统10。
进一步的,断路器20还包括按钮22、解锁件23、卡扣24、操作机构25、灭弧室26、接线端子27和电磁脱扣器28。
按钮22与解锁件23配合,卡扣24用于与机框配合,操作机构25与上述的热脱扣系统10配合。引弧板400板的下部设置灭弧室26。
使用时,调节件710的端部抵住引弧板400端部,旋转调节件710可推动引弧板400的调节端412向下运动,带动双金属片300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双金属片300左端与牵引杆200的距离减小,进而调节双金属片300带动牵引杆200动作的时间。
当双金属片300过载发热时向上弯曲,双金属片300的左端向上运动,带动牵引杆200运动,从而带动脱扣机构100实现脱扣,断路器20断开。
使用时,解锁件23凸出壳体21时,解锁件23抵住按钮22,不能操作按钮22闭合断路器20,按下解锁件23时,可以操作按钮22。卡扣24凸出壳体21时,可与机框扣合固定断路器20,断路器20断开后,向外拉动按钮22,卡扣24可缩入壳体21内,断路器20可以从机框内取出。
断路器20的接线端与汇流排间不会产生电弧,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
只有通过解锁件23才能实现解锁,进一步保障了断路器20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断路器20为电磁式断路器20,接线端子27的端部通过电磁脱扣器28与操作机构25传动连接。同时,壳体21上还设置有出气孔21a。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脱扣系统10和断路器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这样的热脱扣系统10采用将双金属片300与引弧板400的固定方式,使得整体结构能够弹性复位,减少了零件使用,节省空间用于调节双金属片300的行程。如此具有出众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产品的效益。
这样的断路器20因为包括上述的热脱扣系统10能够充分利用壳体21狭小的空间,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空间布局的便利性,从而避免了零件之间的相互干涉,减少了加工制作成本,其经济效益显著。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热脱扣系统,用于设置在断路器的壳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
脱扣机构、牵引杆、双金属片和引弧板;
所述脱扣机构通过所述牵引杆与所述双金属片传动连接,所述双金属片远离所述牵引杆的部位与所述引弧板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引弧板的另一端部用于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双金属片能在发热时弯曲,以通过所述牵引杆驱动所述脱扣机构脱扣;所述引弧板为弹性材质,当调节所述双金属片与所述牵引杆靠近时,所述引弧板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双金属片与所述牵引杆相互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脱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金属片远离所述牵引杆的部位与所述引弧板的一端部焊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脱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弧板为弯折结构,其中,所述引弧板的一端部和所述引弧板的另一端部相互靠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脱扣系统,其特征在于:
弯折的所述引弧板中,所述引弧板的一端部所在面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引弧板的另一端部所在面板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脱扣系统,其特征在于:
弯折的所述引弧板中,所述引弧板靠近所述双金属片的一端部所在面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双金属片长度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脱扣系统,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引弧板的弯折处到所述引弧板的端部,所述引弧板的弯折结构开口距离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脱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脱扣系统还包括调节件;
所述调节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调节件的下端抵靠在所述引弧板的一端部用于推动所述引弧板的运动,并带动所述双金属片转动,以调节所述双金属片端部与所述牵引杆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脱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脱扣系统还包括配合件;
所述配合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调节件与所述配合件螺纹连接用于使所述调节件靠近所述引弧板或远离所述引弧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脱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弧板上设置有配合孔;
所述配合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调节件靠近所述引弧板的端部的宽度;
所述调节件的端部抵靠在所述配合孔上。
10.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脱扣系统。
CN201922120284.9U 2019-11-29 2019-11-29 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 Active CN2107784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20284.9U CN210778454U (zh) 2019-11-29 2019-11-29 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20284.9U CN210778454U (zh) 2019-11-29 2019-11-29 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78454U true CN210778454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49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20284.9U Active CN210778454U (zh) 2019-11-29 2019-11-29 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784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92220C (en) Pluggable touch-safe fuse module with built-in removal handle
WO2020135398A1 (zh) 小型断路器
KR101412593B1 (ko) 배선용 차단기 아크 소호장치
WO2020135386A1 (zh) 小型断路器
CN202772081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热电磁系统
WO2020135402A1 (zh) 小型断路器
CN210778454U (zh) 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
CN110706985A (zh) 断路器的开闭机构
CN112908791B (zh) 一种智能断路器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CN201532918U (zh) 插座式剩余电流断路器
CN112885671A (zh) 热脱扣系统和断路器
CN102568957A (zh) 用于断路器的双金属件组件
CN202454464U (zh) 电弧引导器组件和包括该电弧引导器组件的开关装置
CN102412100B (zh) 电涌保护器插拔式模块
CN209880509U (zh) 一种具有快速推入连接及防带电热插拨机构的断路器
CN101645566B (zh) 漏电保护插座
KR200390554Y1 (ko) 말굽형 전기 자성체를 사용한 배선용 차단기
CN207947245U (zh) 一种电磁脱扣断路器
JP3731380B2 (ja) サーマル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このサーマルプロテクタを用いた電池パック
CN104517788A (zh) 微型断路器
CN102270552B (zh) 断路器以及控制该断路器中热能的方法
CN108878225B (zh) 断路器
CN212342565U (zh) 一种新型5g断路器
CN204480985U (zh) 微型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9

Address after: Room 1205-3, 1817 Haigang Avenue, Xitangqiao Street (Haiy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iyan Coun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4300

Patentee after: Liangxin Electrical Appliances (Haiyan)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000, Shenjiang South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15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Liangxin Electric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