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77058U -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77058U
CN210777058U CN201921519637.6U CN201921519637U CN210777058U CN 210777058 U CN210777058 U CN 210777058U CN 201921519637 U CN201921519637 U CN 201921519637U CN 210777058 U CN210777058 U CN 2107770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light
dual
groove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196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庆斌
郭荣
肖学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i Tech Investment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196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770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770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770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包括斜向上发射蓝光的第一发射管、斜向上发射红外光的第二发射管和斜向上接收管;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以及接收管呈三角形排列,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的光线发射方向以及接收管的接收方向均朝向三角形内部;采用分别发蓝光和红外光的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斜向上发射光线,采用接收管斜向上接收光线,第一发射管和接收管构成一组检测光路,第二发射管与接收管构成另一组检测光路,由于火灾烟的粒径比非火灾烟的粒径小,粒径的差异导致颗粒对这两种波长的光产生的散射效应不同,进而接收管接收到的光信号不同,光信号的差异性即可作为进行识别火灾烟与非火灾烟的依据,整体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雾报警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背景技术
现在广泛使用的火灾烟雾探测迷宫,主要由一个特定波长的发射管和一个接收管组成,形成了一个光路,称为单光路迷宫。在实际使用中,单光路迷宫容易受灰尘、水蒸气等“非火灾烟”影响,而引起探测器误报警,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少影响。因此,需要一款能够识别“火灾烟”和“非火灾烟”的探测器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构造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中,包括斜向上发射蓝光的第一发射管、斜向上发射红外光的第二发射管和斜向上接收管;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以及所述接收管呈三角形排列,所述第一发射管和所述第二发射管的光线发射方向以及所述接收管的接收方向均朝向三角形内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中,所述第一发射管的光线发射中轴线与所述接收管的接收中轴线的夹角为钝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中,所述第二发射管的光线发射中轴线与所述接收管的接收中轴线的夹角为锐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中,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倾斜角度为10-30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中,所述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光电管座、中盘和顶盖;所述光电管座上设置有安装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分别对应的第一光线发射槽、第二光线发射槽和光线接收槽;所述中盘上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与所述第一光线发射槽、所述第二光线发射槽和所述光线接收槽均连通;所述中盘与所述顶盖构成暗室区域,所述开槽与所述暗室区域连通,所述顶盖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个连通所述暗室区域的进烟雾网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中,所述开槽和所述安装座均呈Y型,所述安装座的三个支臂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安装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的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和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和所述第三安装槽分别与所述第一光线发射槽、所述第二光线发射槽和所述光线接收槽连通;所述开槽与所述安装座的Y 型中间区域相正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中,所述顶盖的内壁设置有遮光罩,所述遮光罩上设置有多个进烟雾口,任一所述进烟雾口与任一所述进烟雾孔均不正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中,所述光电管座的上表面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条,所述中盘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卡条一一对应的第一卡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中,所述中盘的上表面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条,所述遮光罩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卡条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分别发蓝光和红外光的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斜向上发射光线,采用接收管斜向上接收光线,第一发射管和接收管构成一组检测光路,第二发射管与接收管构成另一组检测光路,由于火灾烟的粒径比非火灾烟的粒径小,粒径的差异导致颗粒对这两种波长的光产生的散射效应不同,进而接收管接收到的光信号不同,光信号的差异性即可作为进行识别火灾烟与非火灾烟的依据,整体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和接收管摆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如图1所示,同时参阅图2,包括斜向上发射蓝光的第一发射管1、斜向上发射红外光的第二发射管2和斜向上接收管3;第一发射管1、第二发射管2以及接收管呈三角形排列,第一发射管1和第二发射管2的光线发射方向以及接收管3的接收方向均朝向三角形内部;采用分别发蓝光和红外光的第一发射管1和第二发射管2,斜向上发射光线,采用接收管3斜向上接收光线,第一发射管1和接收管3 构成一组检测光路,第二发射管2与接收管3构成另一组检测光路,由于火灾烟的粒径比非火灾烟的粒径小,粒径的差异导致颗粒对这两种波长的光产生的散射效应不同,进而接收管接收到的光信号不同,光信号的差异性即可作为进行识别火灾烟与非火灾烟的依据,整体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成本低。
优选的,第一发射管1的光线发射中轴线与接收管3的接收中轴线的夹角为钝角;第二发射管2的光线发射中轴线与接收管3的接收中轴线的夹角为锐角;
发射管和接收管不同的摆放角度,粒子发生散射的强度的不同的,进而对于接收管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是不同的,通过验证,蓝光钝角摆放,红外锐角摆放,能够接收到最强的散射光信号。
优选的,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和接收管倾斜角度为10-30度;
综合考虑迷宫进烟性能和整体外形尺寸,最佳的方式是:发射管和接收管中心轴线与迷宫的底部成20°倾斜;
若不倾斜放置,也可以实现检测目的,只是发射管和接收管将会对进烟的流道有阻挡,检测效果要较差一些;
若倾斜角度太大,同样也可以实现检测目的,只是需要设计尺寸更高的迷宫;
上述的几种变换方式,同样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优选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光电管座4、中盘 5和顶盖6;光电管座4上设置有安装第一发射管1、第二发射管2和接收管3 的安装座40,安装座40的上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发射管1、第二发射管2和接收管3分别对应的第一光线发射槽400、第二光线发射槽401和光线接收槽 402;中盘5上设置有开槽50,开槽50与第一光线发射槽400、第二光线发射槽401和光线接收槽402均连通;中盘5与顶盖6构成暗室区域,开槽50与暗室区域连通,顶盖6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个连通暗室区域的进烟雾网孔60;
外界的烟雾经由进烟雾网孔60进入暗室区域,第一发射管1和第二发射管2发出的光线分别通过第一光线发射槽400和第二光线发射槽401斜向上射出,并贯穿开槽50进入暗室区域,经由烟雾颗粒反射后由接收管3接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优选的,开槽50和安装座40均呈Y型,安装座40的三个支臂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安装第一发射管1、第二发射管2和接收管3的第一安装槽403、第二安装槽404和第三安装槽405;第一安装槽403、第二安装槽404和第三安装槽405分别与第一光线发射槽400、第二光线发射槽401和光线接收槽402 连通;开槽50与安装座40的Y型中间区域相正对;装配方便,在装配时开槽 50与安装座40相贴合,仅露出第一光线发射槽400、第二光线发射槽401和光线接收槽402,来保障光路的方向性,进而保证检测的可靠性。
优选的,顶盖6的内壁设置有遮光罩(图中未标识),遮光罩上设置有多个进烟雾口,任一进烟雾口与任一进烟雾孔均不正对;便于保障烟雾进入的同时,遮挡外部的光线;当然,也可以采用现有的一些顶盖的进烟雾遮光结构。
优选的,光电管座4的上表面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条41,中盘5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个与第一卡条41一一对应的第一卡槽51;装配方便,当然也可以换成螺丝连接等现有的连接方式。
优选的,中盘5的上表面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条52,遮光罩6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个与第二卡条52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槽61;装配方便,当然也可以换成螺丝连接等现有的连接方式。
“火灾烟”的粒径比“非火灾烟”的小,粒径的差异导致颗粒对这两种波长的光产生的散射效应不同,进而接收管接收到的光信号不同,配合电路对接收管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处理,以此判断是“火灾烟”还是“非火灾烟”;发射管和接收管不同的摆放角度,粒子发生散射的强度的不同的,进而对于接收管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是不同的,通过验证,蓝光钝角摆放,红外锐角摆放,能够接收到最强的散射光信号;
对于排列的角度说明,如图2所示,A点对应蓝光发射管,C点对应红外发射管,B点对应接收管。AO、BO分别为蓝光和红外发射管的中心轴线,CO 为接收管的中心轴线。∠AOB为钝角,∠COB为锐角。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包括斜向上发射蓝光的第一发射管、斜向上发射红外光的第二发射管和斜向上接收管;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以及所述接收管呈三角形排列,所述第一发射管和所述第二发射管的光线发射方向以及所述接收管的接收方向均朝向三角形内部;所述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光电管座、中盘和顶盖;所述光电管座上设置有安装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分别对应的第一光线发射槽、第二光线发射槽和光线接收槽;所述中盘上设置有开槽,所述开槽与所述第一光线发射槽、所述第二光线发射槽和所述光线接收槽均连通;所述中盘与所述顶盖构成暗室区域,所述开槽与所述暗室区域连通,所述顶盖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个连通所述暗室区域的进烟雾网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的光线发射中轴线与所述接收管的接收中轴线的夹角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射管的光线发射中轴线与所述接收管的接收中轴线的夹角为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倾斜角度为10-3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和所述安装座均呈Y型,所述安装座的三个支臂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安装所述第一发射管、所述第二发射管和所述接收管的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和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和所述第三安装槽分别与所述第一光线发射槽、所述第二光线发射槽和所述光线接收槽连通;所述开槽与所述安装座的Y型中间区域相正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的内壁设置有遮光罩,所述遮光罩上设置有多个进烟雾口,任一所述进烟雾口与任一所述进烟雾孔均不正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管座的上表面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条,所述中盘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卡条一一对应的第一卡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盘的上表面边缘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条,所述遮光罩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卡条一一对应的第二卡槽。
CN201921519637.6U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Active CN2107770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9637.6U CN210777058U (zh)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9637.6U CN210777058U (zh)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77058U true CN210777058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60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19637.6U Active CN210777058U (zh) 2019-09-12 2019-09-12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770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9033A (zh) * 2019-09-12 2019-11-15 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9033A (zh) * 2019-09-12 2019-11-15 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63159B2 (en) Fire detector
US7365846B2 (en) Scattered light smoke detector
CN100426333C (zh) 烟雾探测器
CN1987426A (zh) 立式双向散射感烟探测器迷宫
TWI455071B (zh) A light emitting portion and the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s and smoke detection system to attract
CN110459033A (zh)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及方法
CN210777058U (zh) 一种双波长双光路烟雾探测迷宫
CN111564019B (zh) 一种抗凝露干扰的感烟火灾探测器及使用方法
JP2022186842A (ja) 煙感知器
CN112712666A (zh) 一种双向散射光电感烟探测器迷宫
CN111063157A (zh) 一种光学迷宫结构的烟雾传感器
CA1115377A (en) Smoke detector
CN100557418C (zh) 一种后向光电感烟探测器的实现方法及其装置
CN211044476U (zh) 一种烟感迷宫及烟感探测器
CN210865011U (zh) 一种光学迷宫结构的烟雾传感器
CN210955419U (zh) 烟雾探测装置及其壳体
CN209248721U (zh) 迷宫式光学探测器
CN2852113Y (zh) 立式双向散射感烟探测器迷宫
CN111540159B (zh) 一种可定向排除凝露干扰的烟雾报警器及使用方法
CN111540158B (zh)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及使用方法
CN210865019U (zh) 一种带有导光散射结构的烟感探测装置
CN212009807U (zh) 一种可定向排除凝露干扰的烟雾报警器
CN111080960A (zh) 一种带有导光散射结构的烟感探测装置
CN111951518A (zh) 用于光电感烟的探测装置
CN210955418U (zh) 一种感烟火灾报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the three floor of the new world apartment, Nansh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for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i tech investment Sanjiang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F3, Guangcai Xintiandi apartment, Nansh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