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66604U - 河道治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河道治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66604U
CN210766604U CN201921485917.XU CN201921485917U CN210766604U CN 210766604 U CN210766604 U CN 210766604U CN 201921485917 U CN201921485917 U CN 201921485917U CN 210766604 U CN210766604 U CN 2107666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r channel
water area
river
external water
pip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8591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继
徐志亮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anmu Wa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ichuang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ichuang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ichuang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8591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666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666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666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r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治理装置,包括水闸、管体及控制阀,水闸用于安装于河道和外部水域的连通处,水闸能够打开和关闭,以使河道和外部水域在连通状态和隔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管体的第一端固定于河道底部的第一床体,管体的第二端绕过水闸并延伸固定于外部水域,管体用于连通河道和外部水域;控制阀与管体连接,控制阀能够打开和关闭,以使管体在导通状态和断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上述河道治理装置通过其水闸、管体及控制阀构成的水动力控制系统使得河道不需要外力仅依靠外部水域的潮汐自然变化即可实现自身的治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河道的治理效率,并同时大大降低了河道的治理成本。

Description

河道治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和污染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河道治理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感潮河道例如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受潮流和径流的双重作用,污染物在河网区往复振动,停留时间长,使得污染物的降解跟不上排放,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形成恶性循环。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河道治理效率高、且成本低的河道治理装置。
一种河道治理装置,包括:
水闸,用于安装于河道和外部水域的连通处,所述外部水域位于所述河道的下游,所述水闸能够打开和关闭,以使所述河道和所述外部水域在连通状态和隔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外部水域内的水体的清洁度高于所述河道内的水体的清洁度;
管体,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河道底部的第一床体,所述管体的第二端绕过所述水闸并延伸固定于所述外部水域,所述管体的第一端端口设于所述河道的上游,所述管体用于连通所述河道和所述外部水域;及
控制阀,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控制阀能够打开和关闭,以使所述管体在导通状态和断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当所述外部水域因涨潮致使所述外部水域的水位高于所述河道的水位时,关闭所述水闸并打开所述控制阀,以使所述河道和所述外部水域相隔离并通过所述管体间接连通,从而以使所述外部水域内的水体依靠所述外部水域和所述河道的水位差经所述管体流动至所述河道的上游;
当所述外部水域因落潮致使所述河道的水位高于所述外部水域的水位时,打开所述水闸并关闭所述控制阀,以使所述河道和所述外部水域直接连通,从而以使所述河道下游内的水体依靠所述外部水域和所述河道的水位差直接排放至所述外部水域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床体上设有卡槽,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卡持于所述卡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架设于所述第一床体上,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组夹持组件,多组所述夹持组件沿所述管体的轴向依次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床体上,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夹持于多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埋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床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第二端固定于所述外部水域底部的第二床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第一端的侧壁上设有沿所述管体的轴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第一端端口和第二端端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滤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内径与所述河道内的水体的流量相适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与所述管体的第二端连接。
上述河道治理装置,通过其水闸、管体及控制阀构成的水动力控制系统,由于外部水域内的水体的清洁度高于河道内的水体的清洁度,当外部水域因涨潮致使外部水域的水位高于河道的水位时,可关闭水闸并打开控制阀,以使河道和外部水域相隔离并通过管体间接连通,从而以使外部水域内的水体能够依靠外部水域和河道的水位差经管体流动至河道的上游,实现对河道上游内的水体中的污染物的稀释,并且通过河道内水体的流动作用实现对河道下游内的水体中的污染物的逐步稀释,从而实现对整个河道内的水体中的污染物的稀释,并使河道上游内的水体的清洁度高于河道下游内的水体的清洁度;当外部水域因落潮致使河道的水位高于外部水域的水位时,可打开水闸并关闭控制阀,以使河道和外部水域直接连通,从而以使河道下游内的水体能够依靠外部水域和河道的水位差直接排放至外部水域内,实现对河道下游内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水体的扩散与治理,因此,上述河道治理装置通过其水闸、管体及控制阀构成的水动力控制系统使得河道不需要外力仅依靠外部水域的潮汐自然变化即可实现河道自身的治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河道的治理效率,并同时大大降低了河道的治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河道治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河道治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河道治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河道治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又一实施例中河道治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的河道治理装置100包括水闸110、管体120及控制阀130,水闸110用于安装于河道200和外部水域300的连通处,外部水域300位于河道200的下游,水闸110能够打开和关闭,以使河道200和外部水域300在连通状态和隔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外部水域300内的水体的清洁度高于河道200内的水体的清洁度;管体120的第一端122固定于河道200底部的第一床体220,从而以实现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相对河道200的位置固定,管体120的第二端124绕过水闸110并延伸固定于外部水域300,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端口设于河道200的上游,管体120用于连通河道200和外部水域300;控制阀130与管体120连接,控制阀130能够打开和关闭,以使管体120在导通状态和断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当外部水域300因涨潮致使外部水域300的水位高于河道200的水位时,关闭水闸110并打开控制阀130,以使河道200和外部水域300相隔离并通过管体120间接连通,从而以使外部水域300内的水体依靠外部水域300和河道200的水位差经管体120流动至河道200的上游;当外部水域300因落潮致使河道200的水位高于外部水域300的水位时,打开水闸110并关闭控制阀130,以使河道200和外部水域300直接连通,从而以使河道200下游内的水体依靠外部水域300和河道200的水位差直接排放至外部水域300内。
需要指出的是,外部水域300可以为外江水域或外海水域。在一实施例中,管体120的第二端124可绕过水闸110进入至外部水域300后并在外部水域300中延伸预设长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管体120的第二端124可绕过水闸110进入至外部水域300与水闸110的连接处直接截断,在此不作限定,只需保证管体120能够连通河道200和外部水域300即可。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在另一实施例中,管体120的第一端122埋设固定于河道200底部的第一床体220内,从而以实现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相对河道200的位置固定。
如图3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床体220上设有卡槽240,管体120的第一端122卡持于卡槽240内,从而以实现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相对河道200的位置固定。
如图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河道治理装置100还包括支架260,支架260架设于第一床体220上,管体120的第一端122固定于支架260上,从而以实现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相对河道200的位置固定。
如图5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河道治理装置100还包括多组夹持组件280,多组夹持组件280沿管体120的轴向依次间隔分布于第一床体220上,夹持组件28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柱282和第二固定柱284,管体120的第一端122夹持于多组夹持组件280的第一固定柱282和第二固定柱284之间,从而以实现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相对河道200的位置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管体120的第二端124固定于外部水域300底部的第二床体320,从而以实现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相对河道200的位置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管体120的第二端124相对外部水域300的固定安装方式可采用上述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相对河道200的具体固定安装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管体120可以为刚性管体或柔性管体,在本实施例中,管体120为柔性管体。柔性管体相对传统的刚性管体而言,具有相对较强的抗水力冲击作用,通过将管体120设置为柔性管体120,从而可以提高管体120的抗水力冲击作用力,避免管体120因长时间的水力冲击出现损坏,延长管体12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管体120的内径与河道200内的水体的流量相适配,以增强河道治理装置100的整体性能,降低成本。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阀130与管体120的第二端124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阀130可以与管体120的第一端122或管体120的中部连接,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控制阀130具有打开和关闭控制阀130的调节部132,调节部132安装于水闸110的顶部,以便于操作人员对控制阀130执行相关操作,进而实现管体120在导通状态和断流状态之间的高效切换。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的侧壁上设有沿管体120的轴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开口126。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开口126沿管体120的轴向等间距分布于管体120的第一端122。当外部水域300的水位略高于河道200的水位时,外部水域300与河道200的水位差相差不是很大,因此外部水域300的水体从管体120的第二端124向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的流动速率较缓慢,由于外部水域300的水体必须通过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端口才能最终进入至河道200实现对河道200内的水体中污染物的稀释,因此,通过多个开口126的设置,使得外部水域300的水体可以从管体200的第一端122相对靠近水闸110区域就近流出,从而实现河道200相对靠近水闸110区域内的水体中的污染物的就近稀释,有效地提高了河道200的治理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端口和第二端124端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滤网180,避免河道200内的污染物通过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端口和/或外部水域300内的污染物通过管体120的第二端124端口进入到管体120中而造成管体120的堵塞。在本实施例中,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端口和第二端124端口均设置有滤网180。在一实施例中,滤网180嵌设在管体120的第一端122端口和第二端124端口中,滤网180的筛孔的孔径为5mm。
上述河道治理装置100,通过其水闸110、管体120及控制阀130构成的水动力控制系统,由于外部水域300内的水体的清洁度高于河道200内的水体的清洁度,当外部水域300因涨潮致使外部水域300的水位高于河道200的水位时,可关闭水闸110并打开控制阀130,以使河道200和外部水域300相隔离并通过管体120间接连通,从而以使外部水域300内的水体能够依靠外部水域300和河道200的水位差经管体120流动至河道200的上游,实现对河道200上游内的水体中的污染物的稀释,并且通过河道200内水体的流动作用实现对河道200下游内的水体中的污染物的逐步稀释,从而实现对整个河道200内的水体中的污染物的稀释,并使河道200上游内的水体的清洁度高于河道200下游内的水体的清洁度;当外部水域300因落潮致使河道200的水位高于外部水域300的水位时,可打开水闸110并关闭控制阀130,以使河道200和外部水域300直接连通,从而以使河道200下游内的水体能够依靠外部水域300和河道200的水位差直接排放至外部水域300内,实现对河道200下游内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水体的扩散与治理,因此,上述河道治理装置100通过其水闸110、管体120及控制阀130构成的水动力控制系统使得河道200不需要外力仅依靠外部水域300的潮汐自然变化即可实现河道200自身的治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河道200的治理效率,并同时大大降低了河道200的治理成本。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河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闸,用于安装于河道和外部水域的连通处,所述外部水域位于所述河道的下游,所述水闸能够打开和关闭,以使所述河道和所述外部水域在连通状态和隔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外部水域内的水体的清洁度高于所述河道内的水体的清洁度;
管体,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河道底部的第一床体,所述管体的第二端绕过所述水闸并延伸固定于所述外部水域,所述管体的第一端端口设于所述河道的上游,所述管体用于连通所述河道和所述外部水域;及
控制阀,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控制阀能够打开和关闭,以使所述管体在导通状态和断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当所述外部水域因涨潮致使所述外部水域的水位高于所述河道的水位时,关闭所述水闸并打开所述控制阀,以使所述河道和所述外部水域相隔离并通过所述管体间接连通,从而以使所述外部水域内的水体依靠所述外部水域和所述河道的水位差经所述管体流动至所述河道的上游;
当所述外部水域因落潮致使所述河道的水位高于所述外部水域的水位时,打开所述水闸并关闭所述控制阀,以使所述河道和所述外部水域直接连通,从而以使所述河道下游内的水体依靠所述外部水域和所述河道的水位差直接排放至所述外部水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床体上设有卡槽,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卡持于所述卡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架设于所述第一床体上,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组夹持组件,多组所述夹持组件沿所述管体的轴向依次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床体上,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夹持于多组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第一端埋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床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第二端固定于所述外部水域底部的第二床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第一端端口和第二端端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滤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内径与所述河道内的水体的流量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与所述管体的第二端连接。
CN201921485917.XU 2019-09-06 2019-09-06 河道治理装置 Active CN2107666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85917.XU CN210766604U (zh) 2019-09-06 2019-09-06 河道治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85917.XU CN210766604U (zh) 2019-09-06 2019-09-06 河道治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66604U true CN210766604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35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85917.XU Active CN210766604U (zh) 2019-09-06 2019-09-06 河道治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666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58214U (zh) 河道治理装置
CN210766604U (zh) 河道治理装置
CN210766605U (zh) 河道治理装置
CN210658212U (zh) 河道治理装置
KR102163908B1 (ko) 게이트펌프
CN205361073U (zh) 组合阀及净水机
CN201053539Y (zh) 一种带断水功能的废水比例阀
KR200395621Y1 (ko) 가변유량 자동 수문
CN111424609A (zh) 一种具有雨洪分流的智能闸门
CN210658213U (zh) 河道治理装置
KR101381091B1 (ko) 상하류 단차를 최소화한 개량형 전도식 가동보
CN212582583U (zh) 一种具有雨洪分流的智能闸门
CN207905068U (zh) 一种雨污混流管道截流装置
CN203603249U (zh) 一种排水装置
CN109208747B (zh) 一种基于河涌黑臭水体截流井装置的截流方法
CN216810175U (zh) 一种市政排水管道限流和防倒灌集成装置
CN107503413B (zh) 一种一进二出电磁阀
CN220266404U (zh) 一种用于拦河工程的生态流量下放装置
CN215674214U (zh) 一种根据水流方向自动控制水流速率的过水通道
CN218000513U (zh) 一种机械延时器
CN212612882U (zh) 一种用于箱涵的排水系统
CN212564540U (zh) 反冲洗装置
CN100451413C (zh) 低能耗大流量阀
CN215715937U (zh) 一种排水系统及其分页弯折防潮门
CN218479290U (zh) 一种具有限流功能的堰式截流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10

Address after: A1206, Happiness City Commercial Building, Heping East Road, Tsinghua Community, Longhua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Wanmu Wa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807, Pioneer Park, Lishan road University Town,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UICHUANG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