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52457U - 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52457U
CN210752457U CN201921528440.9U CN201921528440U CN210752457U CN 210752457 U CN210752457 U CN 210752457U CN 201921528440 U CN201921528440 U CN 201921528440U CN 210752457 U CN210752457 U CN 2107524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hole
communicated
clamping ring
disp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284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永成
冯立君
张学顺
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Huiji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Huiji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Huiji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Huijing 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2844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524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524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524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循环系统包括:均质机、预混罐、冷却罐、第一分散罐、分散机和成品罐;均质机包括第一进料口、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预混罐包括第二进料口、第三进料口和第三出料口,预混罐的第二进料口与供料装置相连通,且预混罐的第三出料口与均质机的第一进料口相连通;冷却罐内设置有冷却器,冷却罐的第四进料口与均质机的第一出料口相连通,冷却罐的第四出料口与预混罐的第三进料口相连通;第一分散罐的第五进料口与均质机的第二出料口相连通;分散机的第六进料口与第一分散罐的第五出料口相连通;成品罐与分散机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

Description

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料品的研磨、打散、冷却和灌装,往往需要单独操作;然而,这种单独操作的方式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导致料品的生产效率较低;并且,在料品转移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料品污染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降低料品的质量,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循环系统。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循环系统包括:均质机、预混罐、冷却罐、第一分散罐、分散机和成品罐;均质机包括第一进料口、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预混罐包括第二进料口、第三进料口和第三出料口,预混罐的第二进料口与供料装置相连通,且预混罐的第三出料口与均质机的第一进料口相连通;冷却罐内设置有冷却器,冷却罐包括第四进料口和第四出料口,冷却罐的第四进料口与均质机的第一出料口相连通,冷却罐的第四出料口与预混罐的第三进料口相连通;第一分散罐包括第五进料口和第五出料口,第一分散罐的第五进料口与均质机的第二出料口相连通;分散机包括第六进料口和第六出料口,分散机的第六进料口与第一分散罐的第五出料口相连通;成品罐与分散机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在均质机上设置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以实现通过第一进料口向均质机内加入料品,均质机研磨料品后,再通过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排出研磨后的料品;其次,通过在预混罐上设置第二进料口、第三进料口和第三出料口,并将预混罐的第二进料口与供料装置相连通,将预混罐的第三出料口与均质机的第一进料口相连通,以实现供料装置通过第二进料口向预混罐内加入料品,待预混罐充分搅拌料品后,再通过第三出料口排出充分搅拌后的料品到均质机中;再次,通过在冷却罐内设置冷却器,且冷却罐包括第四进料口和第四出料口,冷却罐的第四进料口与均质机的第一出料口相连通,冷却罐的第四出料口与预混罐的第三进料口相连通,以使经过均质机研磨后的料品从第一出料口经过第四进料口排入到冷却罐中,以避免因均质机研磨料品而造成料品高温,从而导致料品质量下降的问题产生,并避免物料单罐循环研磨时间不充分的问题,并使冷却后的料品第四出料口经第三进料口进入预混罐中;再次,通过在第一分散罐上设置第五进料口和第五出料口,且第一分散罐的第五进料口与均质机的第二出料口相连通,以使均质机研磨后的料品从第二出料口排出,经第五进料口进入到第一分散罐内,以实现将均质机研磨后的料品储存在第一分散罐内;再次,通过在分散机上设置第六进料口和第六出料口,并使分散机的第六进料口与第一分散罐的第五出料口相连通,以使分散后的料品从第五出料口排出,经第六进料口流入分散机中,以实现对料品打散,进而使料品更均匀;再次,通过将成品罐与分散机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以实现经过分散机打散的料品,从分散机排出,从第六进料口进入到成品罐中。采用此种循环系统进行循环,可以连续操作,首先,生产时将料品投入到预混罐中充分搅拌;再通过均质机研磨,并在预混罐与冷却罐循环,冷却罐可以避免料品因研磨而造成的高温对料品的影响,也可以解决料品单罐循环研磨时间不充分的问题;研磨结束打至第一分散罐中,再进行后续分散直至达到预期结果。通过此套系统进行循环,不需要单独操作,可以连续操作,大大节省了时间和减少操作人员数量,从而达到高效率生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循环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气动隔膜泵;气动隔膜泵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与分散机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且气动隔膜泵的输出端与成品罐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气动隔膜泵上设置输入端和输出端,并使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与分散机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且气动隔膜泵的输出端与成品罐相连通,以使料品从第六出料口经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进入到气动隔膜泵中,以实现气动隔膜泵通过压缩空气吸干抽净分散机内打散的料品,从而实现加速料品从气动隔膜泵的输出端进入到成品罐中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分散罐、第八进料口和导流管;第二分散罐包括第七进料口、第七出料口和第八出料口,第二分散罐的第七进料口与分散机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且第二分散罐的第七出料口与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相连通;第八进料口设置在第一分散罐上;导流管的一端与第八进料口相连通,且导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分散罐上设置第七进料口、第七出料口和第八出料口,并使第二分散罐的第七进料口与分散机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且第二分散罐的第七出料口与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相连通,以使分散机高速打散后的料品从第六出料口经第七进料口进入第二分散罐内,以存放分散机打散后的料品,并由气动隔膜泵抽取第二分散罐内的料品,以实现料品从第二分散罐的第七出料口经输入端流入气动隔膜泵中;通过将第八进料口设置在第一分散罐上,并将导流管的一端与第八进料口相连通,且导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相连通,以使料品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经导流管进入第一分散罐内,以使第一分散罐存放打散后的料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夹圈和第二夹圈;第一夹圈呈半圆型,第一夹圈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二夹圈呈半圆型,第二夹圈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且第二夹圈与第一夹圈相连接;其中,导流管嵌入第一夹圈和第二夹圈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夹圈设置为半圆型,并使第一夹圈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以增加第一夹圈灵活性,以使第一夹圈拆装方便;通过将第二夹圈设置为半圆型,并使第二夹圈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且第二夹圈与第一夹圈相连接,以增加第二夹圈灵活性,以使第二夹圈拆装方便;通过使导流管嵌入第一夹圈和第二夹圈之间,以增强导流管与第八出料口连接的紧密性,以避免导流管内的料品泄露,污染环境,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垫圈、第二垫圈、第一顶丝和第二顶丝;第一垫圈嵌入第一夹圈的内壁,且第一垫圈绕设在导流管的外侧;第二垫圈嵌入第二夹圈的内壁,且第二垫圈绕设在导流管的外侧;第一顶丝穿过第一夹圈,且第一顶丝与第一垫圈相连接;第二顶丝穿过第二夹圈,且第二顶丝与第二垫圈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垫圈嵌入第一夹圈的内壁,并使第一垫圈绕设在导流管的外侧,并使第一顶丝穿过第一夹圈,且第一顶丝与第一垫圈相连接,以使导流管与第一夹圈紧密接触,减小导流管与第一夹圈之间的间隙,并避免第一夹圈松动的情况产生,并避免第一夹圈与导流管长时间直接接触,导流管损坏,导致料品从导流管泄露的问题产生;第二垫圈嵌入第二夹圈的内壁,且第二垫圈绕设在导流管的外侧,第二顶丝穿过第二夹圈,且第二顶丝与第二垫圈相连接,以使导流管与第二夹圈紧密接触,减小导流管与第二夹圈之间的间隙,并避免第二夹圈松动的情况产生,并避免第二夹圈与导流管长时间直接接触,导流管损坏,导致料品从导流管泄露的问题产生,避免了料品的浪费,提升用户使用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第一支杆的一端与第一夹圈相连接,且第一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二支杆的一端与第二夹圈相连接,且第二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支杆的一端与第一夹圈相连接,且第一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一夹圈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转动连接,增加第一夹圈的灵活性,方便第一夹圈安装;通过将第二支杆的一端与第二夹圈相连接,且第二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二夹圈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转动连接,增加第二夹圈的灵活性,方便第二夹圈安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支杆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支杆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支杆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以增加第一支杆的灵活性,进而增加第一夹圈的灵活性;通过将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支杆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以增加第二支杆的灵活性,进而增加第二夹圈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循环系统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循环系统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循环系统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均质机、12预混罐、14冷却罐、16第一分散罐、18分散机、20成品罐、22气动隔膜泵、24第二分散罐、26第八进料口、28导流管、30第一夹圈、32第二夹圈、34第一垫圈、36第二垫圈、38第一顶丝、40第二顶丝、42第一支杆、44第二支杆、46第一弹簧和48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循环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循环系统包括:均质机10、预混罐12、冷却罐14、第一分散罐16、分散机18和成品罐20;均质机10包括第一进料口、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预混罐12包括第二进料口、第三进料口和第三出料口,预混罐12的第二进料口与供料装置相连通,且预混罐12的第三出料口与均质机10的第一进料口相连通;冷却罐14内设置有冷却器,冷却罐14包括第四进料口和第四出料口,冷却罐14的第四进料口与均质机10的第一出料口相连通,冷却罐14的第四出料口与预混罐12的第三进料口相连通;第一分散罐16包括第五进料口和第五出料口,第一分散罐16的第五进料口与均质机10的第二出料口相连通;分散机18包括第六进料口和第六出料口,分散机18的第六进料口与第一分散罐16的第五出料口相连通;成品罐20与分散机18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在均质机10上设置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以实现通过第一进料口向均质机10内加入料品,均质机10研磨料品后,再通过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排出研磨后的料品;其次,通过在预混罐12上设置第二进料口、第三进料口和第三出料口,并将预混罐12的第二进料口与供料装置相连通,将预混罐12的第三出料口与均质机10的第一进料口相连通,以实现供料装置通过第二进料口向预混罐12内加入料品,待预混罐12充分搅拌料品后,再通过第三出料口排出充分搅拌后的料品到均质机10中;再次,通过在冷却罐14内设置冷却器,且冷却罐14包括第四进料口和第四出料口,冷却罐14的第四进料口与均质机10的第一出料口相连通,冷却罐14的第四出料口与预混罐12的第三进料口相连通,以使经过均质机10研磨后的料品从第一出料口经过第四进料口排入到冷却罐14中,以避免因均质机10研磨料品而造成料品高温,从而导致料品质量下降的问题产生,并避免物料单罐循环研磨时间不充分的问题,并使冷却后的料品第四出料口经第三进料口进入预混罐12中;再次,通过在第一分散罐16上设置第五进料口和第五出料口,且第一分散罐16的第五进料口与均质机10的第二出料口相连通,以使均质机10研磨后的料品从第二出料口排出,经第五进料口进入到第一分散罐16内,以实现将均质机10研磨后的料品储存在第一分散罐16内;再次,通过在分散机18上设置第六进料口和第六出料口,并使分散机18的第六进料口与第一分散罐16的第五出料口相连通,以使分散后的料品从第五出料口排出,经第六进料口流入分散机18中,以实现对料品打散,进而使料品更均匀;再次,通过将成品罐20与分散机18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以实现经过分散机18打散的料品,从分散机18排出,从第六进料口进入到成品罐20中。采用此种循环系统进行循环,可以连续操作,首先,生产时将料品投入到预混罐12中充分搅拌;再通过均质机10研磨,并在预混罐12与冷却罐14循环,冷却罐14可以避免料品因研磨而造成的高温对料品的影响,也可以解决料品单罐循环研磨时间不充分的问题;研磨结束打至第一分散罐16中,再进行后续分散直至达到预期结果。通过此套系统进行循环,不需要单独操作,可以连续操作,大大节省了时间和减少操作人员数量,从而达到高效率生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循环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气动隔膜泵22;气动隔膜泵22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气动隔膜泵22的输入端与分散机18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且气动隔膜泵22的输出端与成品罐20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气动隔膜泵22上设置输入端和输出端,并使气动隔膜泵22的输入端与分散机18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且气动隔膜泵22的输出端与成品罐20相连通,以使料品从第六出料口经气动隔膜泵22的输入端进入到气动隔膜泵22中,以实现气动隔膜泵22通过压缩空气吸干抽净分散机18内打散的料品,从而实现加速料品从气动隔膜泵22的输出端进入到成品罐20中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分散罐24、第八进料口26和导流管28;第二分散罐24包括第七进料口、第七出料口和第八出料口,第二分散罐24的第七进料口与分散机18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且第二分散罐24的第七出料口与气动隔膜泵22的输入端相连通;第八进料口26设置在第一分散罐16上;导流管28的一端与第八进料口26相连通,且导流管28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分散罐24上设置第七进料口、第七出料口和第八出料口,并使第二分散罐24的第七进料口与分散机18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且第二分散罐24的第七出料口与气动隔膜泵22的输入端相连通,以使分散机18高速打散后的料品从第六出料口经第七进料口进入第二分散罐24内,以存放分散机18打散后的料品,并由气动隔膜泵22抽取第二分散罐24内的料品,以实现料品从第二分散罐24的第七出料口经输入端流入气动隔膜泵22中;通过将第八进料口26设置在第一分散罐16上,并将导流管28的一端与第八进料口26相连通,且导流管28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相连通,以使料品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经导流管28进入第一分散罐16内,以使第一分散罐16存放打散后的料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夹圈30和第二夹圈32;第一夹圈30呈半圆型,第一夹圈30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二夹圈32呈半圆型,第二夹圈32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且第二夹圈32与第一夹圈30相连接;其中,导流管28嵌入第一夹圈30和第二夹圈32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夹圈30设置为半圆型,并使第一夹圈30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以增加第一夹圈30灵活性,以使第一夹圈30拆装方便;通过将第二夹圈32设置为半圆型,并使第二夹圈32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且第二夹圈32与第一夹圈30相连接,以增加第二夹圈32灵活性,以使第二夹圈32拆装方便;通过使导流管28嵌入第一夹圈30和第二夹圈32之间,以增强导流管28与第八出料口连接的紧密性,以避免导流管28内的料品泄露,污染环境,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垫圈34、第二垫圈36、第一顶丝38和第二顶丝40;第一垫圈34嵌入第一夹圈30的内壁,且第一垫圈34绕设在导流管28的外侧;第二垫圈36嵌入第二夹圈32的内壁,且第二垫圈36绕设在导流管28的外侧;第一顶丝38穿过第一夹圈30,且第一顶丝38与第一垫圈34相连接;第二顶丝40穿过第二夹圈32,且第二顶丝40与第二垫圈36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垫圈34嵌入第一夹圈30的内壁,并使第一垫圈34绕设在导流管28的外侧,并使第一顶丝38穿过第一夹圈30,且第一顶丝38与第一垫圈34相连接,以使导流管28与第一夹圈30紧密接触,减小导流管28与第一夹圈30之间的间隙,并避免第一夹圈30松动的情况产生,并避免第一夹圈30与导流管28长时间直接接触,导流管28损坏,导致料品从导流管28泄露的问题产生;第二垫圈36嵌入第二夹圈32的内壁,且第二垫圈36绕设在导流管28的外侧,第二顶丝40穿过第二夹圈32,且第二顶丝40与第二垫圈36相连接,以使导流管28与第二夹圈32紧密接触,减小导流管28与第二夹圈32之间的间隙,并避免第二夹圈32松动的情况产生,并避免第二夹圈32与导流管28长时间直接接触,导流管28损坏,导致料品从导流管28泄露的问题产生,避免了料品的浪费,提升用户使用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支杆42和第二支杆44;第一支杆42的一端与第一夹圈30相连接,且第一支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二支杆44的一端与第二夹圈32相连接,且第二支杆44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支杆42的一端与第一夹圈30相连接,且第一支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一夹圈30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转动连接,增加第一夹圈30的灵活性,方便第一夹圈30安装;通过将第二支杆44的一端与第二夹圈32相连接,且第二支杆44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二夹圈32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转动连接,增加第二夹圈32的灵活性,方便第二夹圈32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优选地,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弹簧46和第二弹簧48;第一弹簧46的一端与第一支杆42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一弹簧46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二弹簧48的一端与第二支杆44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二弹簧48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弹簧46的一端与第一支杆42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一弹簧46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以增加第一支杆42的灵活性,进而增加第一夹圈30的灵活性;通过将第二弹簧48的一端与第二支杆44的另一端相连接,且第二弹簧48的另一端与第二分散罐24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以增加第二支杆44的灵活性,进而增加第二夹圈32的灵活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循环系统,所述循环系统包括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包括:
均质机,所述均质机包括第一进料口、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
预混罐,所述预混罐包括第二进料口、第三进料口和第三出料口,所述预混罐的第二进料口与所述供料装置相连通,且所述预混罐的第三出料口与所述均质机的第一进料口相连通;
冷却罐,所述冷却罐内设置有冷却器,所述冷却罐包括第四进料口和第四出料口,所述冷却罐的第四进料口与所述均质机的第一出料口相连通,所述冷却罐的第四出料口与所述预混罐的第三进料口相连通;
第一分散罐,所述第一分散罐包括第五进料口和第五出料口,所述第一分散罐的第五进料口与所述均质机的第二出料口相连通;
分散机,所述分散机包括第六进料口和第六出料口,所述分散机的第六进料口与所述第一分散罐的第五出料口相连通;
成品罐,所述成品罐与所述分散机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
气动隔膜泵,所述气动隔膜泵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与所述分散机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且所述气动隔膜泵的输出端与所述成品罐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二分散罐,所述第二分散罐包括第七进料口、第七出料口和第八出料口,所述第二分散罐的第七进料口与所述分散机的第六出料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分散罐的第七出料口与所述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相连通;
第八进料口,所述第八进料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散罐上;
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八进料口相连通,且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夹圈,所述第一夹圈呈半圆型,所述第一夹圈与所述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
第二夹圈,所述第二夹圈呈半圆型,所述第二夹圈与所述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夹圈与所述第一夹圈相连接;
其中,所述导流管嵌入所述第一夹圈和所述第二夹圈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嵌入所述第一夹圈的内壁,且所述第一垫圈绕设在所述导流管的外侧;
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嵌入所述第二夹圈的内壁,且所述第二垫圈绕设在所述导流管的外侧;
第一顶丝,所述第一顶丝穿过所述第一夹圈,且所述第一顶丝与所述第一垫圈相连接;
第二顶丝,所述第二顶丝穿过所述第二夹圈,且所述第二顶丝与所述第二垫圈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圈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
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圈相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还包括: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杆的另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一侧转动连接;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杆的另一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散罐的第八出料口的另一侧转动连接。
CN201921528440.9U 2019-09-16 2019-09-16 循环系统 Active CN2107524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8440.9U CN210752457U (zh) 2019-09-16 2019-09-16 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8440.9U CN210752457U (zh) 2019-09-16 2019-09-16 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52457U true CN210752457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60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28440.9U Active CN210752457U (zh) 2019-09-16 2019-09-16 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524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89160U (zh) 吹气式物料输送机
CN210752457U (zh) 循环系统
CN209968171U (zh) 一种预混机
CN215463737U (zh) 一种具有烘干和防静电功能的搅拌装置
CN210410454U (zh) 水煤浆添加剂搅拌装置
CN211612483U (zh) 一种高效生产铁氧体材料的混料装置
CN210999357U (zh) 一种气动多频振动搅拌装置
CN211279297U (zh) 一种橡胶密封件密炼机的冷却装置
CN208049739U (zh) 带预混料机构的防水涂料连续生产装置
CN213467517U (zh) 一种离心颗粒混合机
CN106975412A (zh) 一种鼓泡式循环搅拌的溶液配制装置
CN203777986U (zh) 一种表面活性剂混合分散装置
CN206823582U (zh) 新型搅拌机
CN212819293U (zh) 用于涂料各组分匀化的加工设备
CN216910156U (zh) 一种饲料预混除尘装置
CN108355562A (zh) 一种均匀度较高的高效草料混料机
CN220524607U (zh) 金属混合干燥系统
CN216756831U (zh) 一种管道补口机
CN219942604U (zh) 一种用于高酸碱浆料的分散设备
CN220641686U (zh) 一种粉丝加工用真空系统
CN208049824U (zh) 带预混料机构的防水涂料搅拌装置
CN214214223U (zh) 一种新型搅拌筒
CN212348561U (zh) 一种物料混合用新型搅拌装置
CN220257985U (zh) 一种均质化物料分散装置
CN208302687U (zh) 一种带预混料机构的防水涂料生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