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97157U - 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97157U
CN210697157U CN201921024671.6U CN201921024671U CN210697157U CN 210697157 U CN210697157 U CN 210697157U CN 201921024671 U CN201921024671 U CN 201921024671U CN 210697157 U CN210697157 U CN 2106971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device
pot body
heating
cooking apparatus
contro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2467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木河
王日就
李东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2467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971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971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971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烹饪设备包括:锅体组件,包括锅体;加热装置,位于锅体的外侧且与锅体之间具有预设距离,预设距离用于避免锅体与加热装置直接接触;其中,预设距离大于等于7mm且小于等于14mm。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的加热装置易发生过热现象,影响烹饪设备正常使用的问题。

Description

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加热线圈对锅体进行加热的过程中,锅体处于加热线圈磁场中,电磁感应生热,但存在锅体又将热量传导至加热线圈上的现象,造成加热线圈过热,影响加热线圈对锅体的加热效果,甚至影响加热线圈甚至整台设备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的加热线圈易发生过热现象,影响烹饪设备正常使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锅体组件,包括锅体;加热装置,位于锅体的外侧且与锅体之间具有预设距离,预设距离用于避免锅体与加热装置直接接触;其中,预设距离大于等于7mm且小于等于14mm。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用于获取加热装置的温度并反馈给控制模块,当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执行预设指令。
进一步地,当检测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启动或控制模块增大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其中,第一预设值大于第二预设值。
进一步地,锅体组件还包括用于支撑锅体的壳体,烹饪设备还包括:风扇组件,设置在壳体内,风扇组件的出风口朝向加热装置设置,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吹向加热装置,以对加热装置进行降温。
进一步地,风扇组件与控制模块连接,当检测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风扇组件启动,以使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吹向加热装置。
进一步地,风扇组件启动后,当检测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风扇组件停止运行;其中,第一预设值大于第二预设值。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为多个,多个加热装置绕锅体的外周间隔设置,温度检测装置为多个,多个温度检测装置与多个加热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风扇组件多个,多个风扇组件与多个加热装置一一对应地设置。
进一步地,温度检测装置与加热装置卡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
进一步地,锅体组件还包括罩设在锅体外的壳体,锅体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加热装置与壳体卡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加热装置朝向锅体的表面为弧形面,弧形面与锅体同心设置。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具有中心孔,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中心孔内且与加热装置接触。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加热装置位于锅体的外侧且与锅体之间具有预设距离,预设距离大于等于7mm且小于等于14mm。这样,在加热装置对锅体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加热装置与锅体之间的上述距离设置减小锅体传导至加热装置上的热量,在保证加热装置对锅体的加热效果的前提下,减小加热装置的热损伤,避免加热装置发生过热现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的加热线圈易发生过热现象,影响烹饪设备正常使用的问题,也提升了加热装置对锅体的加热效果,保证烹饪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设备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局部剖视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烹饪设备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锅体组件;11、锅体;12、壳体;20、加热装置;211、中心孔;30、温度检测装置;40、风扇组件;50、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的加热线圈易发生过热现象,影响烹饪设备正常使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
如图1至图4所示,烹饪设备包括锅体组件10、加热装置20及温度检测装置30。其中,锅体组件10包括锅体11。加热装置20位于锅体11的外侧且与锅体1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预设距离用于避免锅体11与加热装置20直接接触;其中,预设距离大于等于7mm且小于等于14mm。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加热装置20对锅体11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加热装置20与锅体11之间的上述距离设置减小锅体11传导至加热装置20上的热量,在保证加热装置20对锅体11的加热效果的前提下,减小加热装置20的热损伤,避免加热装置20发生过热现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的加热线圈易发生过热现象,影响烹饪设备正常使用的问题,也提升了加热装置20对锅体11的加热效果,保证烹饪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指令包括: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20停止加热或降低加热装置20的加热功率;和/或控制烹饪设备发出蜂鸣声;和/或控制显示屏显示加热装置20的温度;和/或控制断路器自动切断电源;和/或控制模块向远程终端或个人终端发送提示甚至报警信号。
如图1至图4所示,烹饪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30。其中,温度检测装置30用于获取加热装置20的温度并反馈给控制模块,当温度检测装置30的检测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执行预设指令。这样,温度检测装置30能够检测加热装置20的温度,并将检测数据反馈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检测结果执行预设指令,进而提升了烹饪设备的智能化程度。
具体地,当检测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20停止加热或控制模块降低加热装置20的加热功率,可以通过控制烹饪设备发出蜂鸣声,或者通过断路开关自动切断电源,提升了烹饪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延长了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检测加热装置20的温度判断锅体是否处于干烧状态,以便进行烹饪装置的干烧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20启动或控制模块增大加热装置20的加热功率。其中,第一预设值大于第二预设值。这样,当检测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20停止加热或控制模块降低加热装置20的加热功率,以降低了加热装置20的温度。待加热装置的温度降低至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20启动或控制模块增大加热装置20的加热功率,以保证加热装置20能够对锅体11进行加热,保证锅体11能够进行烹饪。
具体地,烹饪设备与智能菜谱结合进行菜品的烹饪,根据智能菜谱的设定进行加热装置20的启动或加热功率的控制。当智能菜谱中需要的加热装置20的温度为第二预设值时,且温度检测装置30检测到的检测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20启动或控制模块增大加热装置20的加热功率,直至加热装置20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值。当智能菜谱中需要的加热装置20的温度为第一预设值时,且温度检测装置30检测到的检测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20停止加热或控制模块降低加热装置20的加热功率,直至加热装置20的温度为第一预设值。
如图1和图3所示,锅体组件10还包括罩设在锅体11外的壳体12,烹饪设备还包括风扇组件40。其中,风扇组件40设置在壳体12内,风扇组件40的出风口朝向加热装置20设置,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吹向加热装置20,以对加热装置20进行降温。这样,当温度检测装置30检测到的检测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20停止加热或控制模块降低加热装置20的加热功率,且控制烹饪设备发出蜂鸣声。同时,风扇组件40能够对加热装置20进行降温,以实现加热装置20的快速降温,以使加热装置20的温度达到智能菜谱设定的预设稳定值。
具体地,风扇组件40与控制模块连接,当检测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风扇组件40启动,以使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吹向加热装置20。这样,在烹饪设备使用过程中,风扇组件40能够对加热装置20进行降温,以避免加热装置20温度过高,一方面提升了烹饪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另一方面延长了锅体11和加热装置2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风扇组件40启动后,当检测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风扇组件40停止运行。具体地,在启动风扇组件40后,风扇组件40对加热装置20进行降温冷却。当温度检测装置30检测到检测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模块控制风扇组件40停止运行,且控制模块控制加热装置20启动或控制模块增大加热装置20的加热功率,以使加热装置20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值。其中,第二预设值根据智能菜谱进行设定。
可选地,加热装置20为多个,多个加热装置20绕锅体11的外周间隔设置,温度检测装置30为多个,多个温度检测装置30与多个加热装置20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各温度检测装置30对与其相对应的加热装置20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实现各个加热装置20的温度的独立检测,提升了温度检测装置30的检测精度,以实现用户对加热装置20的温度的精确把控,进而提升了烹饪设备的温度可控性。
可选地,风扇组件40多个,多个风扇组件40与多个加热装置20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各风扇组件40对与其相对应的加热装置20进行降温冷却,以使各加热装置20被同步冷却,且实现了风扇组件40对加热装置20的快速降温,进一步提升了烹饪设备的温度可控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加热装置20对锅体11进行加热过程中,温度检测装置30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检测结果控制风扇组件40的风力。如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加热装置20的温度过高时,控制模块增大风扇组件40的风力,以便快速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检测装置30与加热装置20通过紧固件连接。这样,上述连接方式使得温度检测装置30与加热装置2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二者拆装难度,也使得温度检测装置30的更换更加方便,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温度检测装置30与加热装置20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选地,温度检测装置30与加热装置20卡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温度检测装置30与加热装置2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二者拆装难度,也使得温度检测装置30的更换更加方便,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
如图1所示,锅体11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2内,加热装置20与壳体12通过紧固件连接,加热装置20朝向锅体11的表面为弧形面,弧形面与锅体11同心设置。这样,在烹饪设备运行过程中,锅体11可相对于壳体12转动,以实现锅体11对菜品的翻炒。加热装置20与壳体12通过紧固件连接,进而使得二者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烹饪设备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20朝向锅体11的表面与锅体11同心设置,以使加热装置20与锅体11之间的距离一致,实现加热装置20对锅体11的均匀加热。
具体地,风扇组件40位于加热装置20的下方。在风扇组件40启动后,从风扇组件40的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吹向加热装置20,对加热装置20完成降温后,气体通过壳体12与锅体11之间的间隙50排至锅体组件10外,抽吸装置对气流进行抽吸并排出至室外。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装置20与壳体1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选地,加热装置20与壳体12卡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加热装置20与壳体12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二者拆装难度,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加热装置20具有中心孔211,温度检测装置30设置在中心孔211内且与加热装置20接触。这样,中心孔211处的温度较低,设置在中心孔211内的温度检测装置30不会被加热装置20烧坏,进而延长了温度检测装置30的使用寿命。同时,温度检测装置30与加热装置20接触,进而提升了温度检测装置30的温度检测稳定性,提升了检测精度。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加热装置对锅体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加热装置与锅体之间的上述距离设置减小锅体传导至加热装置上的热量,在保证加热装置对锅体的加热效果的前提下,减小加热装置的热损伤,避免加热装置发生过热现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烹饪设备的加热线圈易发生过热现象,影响烹饪设备正常使用的问题,也提升了加热装置对锅体的加热效果,保证烹饪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组件(10),包括锅体(11);
加热装置(20),位于所述锅体(11)的外侧且与所述锅体(1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预设距离用于避免所述锅体(11)与所述加热装置(20)直接接触;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大于等于7mm且小于等于14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30),所述温度检测装置(30)用于获取所述加热装置(20)的温度并反馈给控制模块,当所述温度检测装置(30)的检测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执行预设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装置(20)启动或所述控制模块增大所述加热装置(20)的加热功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10)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锅体(11)的壳体(12),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
风扇组件(40),设置在所述壳体(12)内,所述风扇组件(40)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加热装置(20)设置,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吹向所述加热装置(20),以对所述加热装置(20)进行降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40)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当所述检测数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风扇组件(40)启动,以使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吹向所述加热装置(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40)启动后,当所述检测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风扇组件(40)停止运行;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20)为多个,多个所述加热装置(20)绕所述锅体(11)的外周间隔设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30)为多个,多个所述温度检测装置(30)与多个所述加热装置(20)一一对应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40)多个,多个所述风扇组件(40)与多个所述加热装置(20)一一对应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30)与所述加热装置(20)卡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组件(10)还包括罩设在所述锅体(11)外的壳体(12),所述锅体(1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2)内,所述加热装置(20)与所述壳体(12)卡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加热装置(20)朝向所述锅体(11)的表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与所述锅体(11)同心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20)具有中心孔(211),所述温度检测装置(30)设置在所述中心孔(211)内且与所述加热装置(20)接触。
CN201921024671.6U 2019-07-02 2019-07-02 烹饪设备 Active CN2106971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4671.6U CN210697157U (zh) 2019-07-02 2019-07-02 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4671.6U CN210697157U (zh) 2019-07-02 2019-07-02 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97157U true CN210697157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38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24671.6U Active CN210697157U (zh) 2019-07-02 2019-07-02 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9715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32831A (zh) * 2022-01-17 2022-05-27 深圳市不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设备
WO2023134347A1 (zh) * 2022-01-17 2023-07-20 深圳市不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32831A (zh) * 2022-01-17 2022-05-27 深圳市不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设备
WO2023134347A1 (zh) * 2022-01-17 2023-07-20 深圳市不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设备
CN114532831B (zh) * 2022-01-17 2023-09-15 深圳市不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08240B2 (ja) 加熱調理器
EP2579680B1 (en)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EP2549830B1 (en)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CN210697157U (zh) 烹饪设备
CN101277558B (zh) 加热烹调器
KR101288551B1 (ko) 고주파 유도가열 기술을 이용한 인덕션렌지
JP502636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装置
JP546078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装置
KR20120107059A (ko) 고주파 유도가열 기술을 이용한 인덕션렌지
JP2016200393A (ja) 加熱調理器
KR20040014119A (ko) 가열 조리기
JP5345182B2 (ja) 加熱調理器
JP417802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6031947A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12336210B (zh) 一种空气循环电烤炉
CN114246451B (zh) 烹饪器具
JP2012089535A (ja) 加熱調理装置の異常報知システム
JP5535346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058318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0223251A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14129063A (zh) 烹饪装置
JP2013165083A (ja) 加熱調理器
JP452121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059375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3050171B2 (ja) ホットプレ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