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93609U - 一种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93609U
CN210693609U CN201921663516.9U CN201921663516U CN210693609U CN 210693609 U CN210693609 U CN 210693609U CN 201921663516 U CN201921663516 U CN 201921663516U CN 210693609 U CN210693609 U CN 2106936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ide walls
shaped base
motor
mounting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6351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振
王富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Leili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Leili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Leili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Leili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6351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936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936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936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结构和端子连接组件,电机本体结构包括转子组件和线圈组件;线圈组件固连有一插针。端子连接组件包括适于与插针电性连接的至少两个端子、用于固定至少两个端子的主体部,以及与主体部相连的插座部;其中插座部用于连接外部连接器以实现端子与外部连接器的电性连接,端子具有用于与所述插针配接的配合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可以提高电机与外部连接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使用较多的微型电机例如步进电机无法直接与外部的RAST 连接器连接,想要与RAST连接器连接,目前已知的是采用PCB板进行过渡,即电机内部插针焊接在PCB板上,PCB板两面设置的导线与RAST连接器连接。中间过渡采用PCB板方式连接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生产和安装过程中,外部连接器的引线常常会受到外力作用,引起PCB板晃动,由此导致PCB板与电机内部的插针连接处晃动,进一步会造成缠绕在插针上的漆包线受力易断;其次,PCB板与电机插针采用焊接工序,因而可能发生焊接虚焊、焊盘脱落、焊珠飞溅到齿轮等问题;最后,PCB关键工序焊接人力成本高,导致电机整体制作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以解决提高电机与外部连接器之间连接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电机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机,包括:
电机本体结构,所述电机本体结构包括转子组件和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固连有一插针;以及
端子连接组件,所述端子连接组件包括适于与所述插针电性连接的至少两个端子、用于固定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端子的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插座部;其中所述插座部用于连接外部连接器以实现所述端子与外部连接器的电性连接;所述端子具有用于与所述插针配接的配合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具有一用于容纳所述端子的腔体,该腔体朝向所述插针的一端为开口结构以使所述插针适于穿过该开口结构后与位于腔体内的端子连接;以及
在所述腔体内设有分别用于固定至少两个所述端子的至少两个安装孔;
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均与所述插座部导通以使所述端子适于通过插座部实现与所述外部连接器的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包括U形基体以及分别在所述U形基体的两个侧壁上设有的弹片;
所述弹片的开口朝向U形基体的两个侧壁的相连处;
所述配合结构为在所述U形基体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的端子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具有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导向定位筋,所述导向定位筋用于连接两侧壁并延伸到插座部的内部;以及
在所述导向定位筋朝向插座部的一端具有适于与所述U形基体的两个侧壁的相连处适配的仿形端。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具有的另外两个相对侧壁上朝向安装孔的中心处凸设有用于支承所述弹片的防脱凸台;以及
在所述U形基体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的弹片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安装孔内的两个侧壁上的防脱凸台之间的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定位筋在防脱凸台朝向插座部的下底面以上的部位设置有朝向该导向定位筋的中心线方向的拔模斜面。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定位筋位于防脱凸台朝向插座部的下底面以下的部位的宽度与所述U形基体的内侧壁之间为过渡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中相邻的安装孔之间设置有绝缘凸筋。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组件包括骨架和绕设在所述骨架上的线圈;
所述骨架包括基体和与所述基体固连的插针支撑部件;所述基体用于缠绕并支撑线圈;
所述插针包括一体成型且依次连接的绕线部、安装部和对外连接部,其中安装部用于与所述插针支撑部件固接;所述对外连接部适于置入所述端子槽中实现对外连接部与端子的配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对外连接部与所述端子槽之间采用压接或扭曲变形的方式进行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端子的U形基体两个侧壁与外部连接器上设有的弹性触片电连接。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的电机本体结构插针直接通过与端子之间电性连接,以及端子与外部连接器的电性连接,去除了PCB板结构,避免了PCB板上的线路易断路或者氧化造成的PCB与外部连接器电连接不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整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插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插针与端子配合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本体部与端子之间配合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采用的外部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本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插针与端子的端子槽之间扭曲变形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端子与安装孔在装配过程中弹片受压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端子与安装孔在装配过程中弹片受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端子与安装孔之间装配到位后弹片复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壳A、转子组件100、线圈组件200、骨架201、基体2011、插针支撑部件2012、线圈202、传动组件300、插针400、绕线部401、安装部402、对外连接部403、端子500、U形基体501、弹片502、端子槽503、主体部600、安装孔601、防脱凸台602、腔体603、插座部700、外部连接器800、U形凹槽801、弹性触片802、导向定位筋900、仿形端901、拔模斜面M、绝缘凸筋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结构和端子连接组件。其中,电机本体结构包括转子组件100和线圈组件 200,以及与转子组件100传动相连的传动组件300,转子组件100、线圈组件200和传动组件300共同收容在一机壳A中。对于传动组件300与转子组件100的配合,以及转子组件100与线圈组件200之间的配合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成熟技术手段,本实施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线圈组件200固连有一插针400;以及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组件包括适于与插针400电性连接的至少两个端子500、用于固定至少两个端子500的主体部600,以及与主体部600相连的插座部 700;其中插座部700用于连接外部连接器800以实现端子500与外部连接器800的电性连接。对于本实施例来说,结合附图,端子500的数量以两个即一对端子500为例。此处,对于主体部600与插座部700之间的连接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可拆卸的组装结构,对此本实施例不做绝对限定,而插座部700与外部连接器800之间的结构性连接可选为可拆卸式结构,即通过外部连接器800与插座部700之间的插接实现两者之间的结构性连接,实现端子500可以通过插入插座部700内的部分实现与外部连接器800的电性连接。
具体来说,线圈组件200包括骨架201和绕设在骨架201上的线圈202;其中,骨架201包括基体2011和与基体2011固连的插针支撑部件2012;基体2011用于缠绕并支撑线圈202。其次,插针400包括一体成型且依次连接的绕线部401、安装部402和对外连接部403,其中绕线部401用于缠绕漆包线,安装部402用于与插针支撑部件2012固接;对外连接部403用于与端子500电性连接。
再为详细的,主体部600具有一用于容纳端子500的腔体603,腔体 603由主体部600的三个侧壁内部围成形成,该腔体603朝向插针400的一端为开口结构以使插针400适于穿过该开口结构后与位于腔体603内的端子500连接;以及在腔体603内设有分别用于固定一对端子500的一对安装孔601。插座部700具有背离主体部600方向的适于与外部连接器800结构性配接的开口。并且一对安装孔601均与插座部700导通以使端子500 适于通过插座部700实现与外部连接器800的电性连接,也就是说通过外部连接器800与插座部700结构性配接固定,端子500部分地伸入到插座部700内,从而实现通过插座部700这个起到过渡作用的结构来实现端子 500与外部连接器800之间的电性连接。
对于本实施例采用的端子500,具体来说,端子500包括U形基体501 以及分别在U形基体501的两个侧壁上设有的弹片502,也就是说一共是两个弹片502,此处的两个弹片502优选为对称结构。
端子500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优选铜制材料,材料厚度为0.2-0.5mm,优选0.3mm,当材料厚度低于0.2mm,转接端子500的强度太弱,无法满足端子500插接强度要求。当材料厚度大于0.5mm,增加端子500的材料成本。
需要另外加以说明的是,弹片502的一端与侧壁相连形成固定端,而另一端形成相对于侧壁的自由端,且自由端相对于U形基体501的侧壁朝向两个侧壁的相连处的部分形成锐角结构的开口,弹片502的开口朝向U 形基体501的两个侧壁的相连处。此外,对分别设于两个侧壁上的弹片502 来说,两个弹片502之间形成的水平宽度值最大的情况为两个弹片502相对于U形基体501的的侧壁为自然的没有受到外压的状态,随着弹片502 受到外压,使得弹片502的自由端向U形基体501的侧壁方向移动时,自由端相对于U形基体501的侧壁朝向两个侧壁的相连处的部分形成锐角结构减小,同时两个弹片502之间形成的水平宽度值也减小。
考虑到便于进行端子500与安装孔601之间的快速准确的装配,在一对安装孔601分别具有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导向定位筋900,导向定位筋900用于连接两侧壁并延伸到插座部700的内部;以及在导向定位筋900朝向插座部700的一端具有适于与U形基体501的两个侧壁的相连处适配的仿形端901。具体来说,导向定位筋900的作用为端子500的插入提供导向作用,在端子500与安装孔601之间进行装配时,端子500的U 形基体501由仿形端901起沿着导向定位筋900进行安装,在完成端子500 与安装孔601的装配后,U形基体501的两个侧壁的相连处恰好与仿形端 901接触,也就是说此处的仿形端901限制了端子500在沿着导向定位筋 900方向上的位置。
除了仿形端901与端子500之间的配合,对于端子500与安装孔601 之间的配合问题,本实施例还设计了在一对安装孔601分别具有的另外两个相对侧壁上朝向安装孔601的中心处凸设有用于支承弹片502的防脱凸台602。
在U形基体501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的弹片502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于安装孔601内的两个侧壁上的防脱凸台602之间的间距,也就是说在端子500通过安装孔601时,当弹片502与防脱凸台602朝向安装孔601的中心处的侧端面接触时,防脱凸台602朝向安装孔601的中心处的侧端面会对弹片502施加挤压力,使得两个弹片502同时向U形基体501的侧壁方向移动时,此时弹片502的自由端相对于U形基体501的侧壁朝向两个侧壁的相连处的部分形成锐角结构减小,同时两个弹片502之间形成的水平宽度值也减小。直至弹片502随着端子500彻底穿过一对防脱凸台602 相对的侧壁端形成的区间后,弹片502会在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复位,此时,弹片502的自由端则是可以恰好与防脱凸台602沿着安装孔601的轴向的端面接触,由此,通过弹片502与防脱凸台602的配合,以及仿形端 901与端子500的U形基体501的两个侧壁的相连处的配合,再结合安装孔 601内侧壁对端子500进行限位,共同实现了端子500与安装孔601之间配接状态的稳定性,使得端子500牢靠的固定在主体部600内,不会因外力产生晃动而产生的端子500与插针400的连接处晃动。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端子500与安装孔601之间装配时的顺畅度,导向定位筋900在防脱凸台602朝向插座部700的下底面以上的部位设置有朝向该导向定位筋900的中心线方向的拔模斜面M。这样的结构,使得当端子500与安装孔601之间进行安装时,弹片502与两个防脱凸台602相对的侧端面接触时,弹片502受力,两弹片502之间的距离缩小,由于导向定位筋900的拔模斜面M,对应的U形基体501的两侧壁也可向导向定位筋900的中心线方向压缩,从而提高端子500安装时的顺畅度。
其次,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施例的端子500与外部连接器800 之间的连接问题,端子500的U形基体501沿着开口向两个侧壁的连接处方向的中下部分是与外部连接器800通过弹性接触来形成电连接的,此处的弹性接触具体是通过在外部连接器800上设有U形凹槽801,该U形凹槽 801适于形成对于端子500的U形基体501沿着开口向两个侧壁的连接处方向的中下部分的夹持,并且此处为了有效保证U形凹槽801与端子500之间的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在U形凹槽801对应U形基体501的两个侧壁的槽壁上分别设有适于被挤压变形的弹性触片802,也就是说在端子500与外部连接器800进行配接时,随着U形基体501不断插入U形凹槽801的过程中,弹性触片802受到U形基体501的侧壁的挤压而变形,被挤压变形的弹性触片802在防止U形基体501与U形凹槽801之间脱离的同时起到保证端子500与外部连接器800之间的有效电性连接。外部连接器800例如但不限于RAST连接器与插座部700的配合可选为间隙配合,最大配合间隙小于1mm,使得RAST连接器不因外力产生较大幅度的晃动。
针对上述端子500与外部连接器800之间通过弹性接触实现的电性连接问题,本实施的导向定位筋900位于防脱凸台602朝向插座部700的下底面以下的部位的宽度与U形基体501的内侧壁之间为过渡配合。这样的结构可以对U形基体501形成有效的支撑作用。防止U形基体501的一对侧壁在与外部连接器800进行弹性电连接时,由于外部连接器800对U形基体501的侧壁有一定的夹持力而造成U形基体501的一对侧壁相向靠近收缩,导致的电连接不良现象发生。
此外,一种可选的实施情况下,为了保证一对端子500之间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一对安装孔601之间设置有绝缘凸筋1000。
对于端子500与插针400之间的电性连接问题,如果采用焊接的技术,不仅工序复杂,而且成本高,且焊接可能存在的脱焊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电性连接的稳定性问题,因此,基于上述焊接存在的问题的考虑,本实施的端子500是这样与插针400之间配合的,具体来说,端子500具有用于与插针400的对外连接部403配接的配合结构,对于此处的配合结构结合本实施例附图来说,配合结构为在U形基体501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的端子槽503,并且,就本实施例结合附图来说,端子槽503的开口方向与U 形基体501的侧壁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端子槽503的开口位于U形基体501 的侧壁远离两个侧壁的连接处的一端。当然此处的端子槽503的开口也可以是在其它位置,也即端子槽503的开口方向与U形基体501的侧壁的长度方向不一定要平行,具体本实施例不做绝对限定,本实施例仅仅以端子槽503的开口方向与U形基体501的侧壁的长度方向平行以方便端子槽503 与插针400的对外连接部403进行插配的情况为例。
还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端子槽503可以是U形结构,也可以是V形结构,对此本实施例不做绝对限定。本实施例中的对外连接部403与端子槽503之间采用压接或扭曲变形的方式进行电连接。其中,对于压接可采用外部工装设备进行加工,对外连接部403放置到端子槽503后,沿着端子500的端子槽503的两侧壁向槽中心线方向施加外力,使端子500的端子槽503的两侧壁之间的宽度向中心位置变窄,夹紧插针400,使得插针 400与端子500可靠连接,实现可靠的电连接。对于扭曲变形,通过工装将端子槽503的两槽壁沿槽的中心线扭转一定角度,使得端子槽503的两槽壁与插针400的对外连接部403之间可靠连接。通过上述的压接或者扭曲变形的连接方式,可以避免焊接的方式存在的电性连接不稳定的问题。
还可选的情况下,对于在U形基体501的两个侧壁上设置的用于与插针配接的配合结构还可以是在U形基体501的侧壁上设置的适于插针400 的对外连接部403插入其中的端子孔结构,对此,即只要能使U形基体501 的侧壁与插针400的对外连接部403的形成接触配合的状态,再配合压接或扭曲变形的工序来实现插针400的对外连接部403与端子500之间的电性连接即满足本实施例的使用需求,故此,本实施例的端子槽503结构仅仅以一种示例进行说明,不作为对于配合结构的绝对限定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Claims (11)

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本体结构,所述电机本体结构包括转子组件和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固连有一插针;以及
端子连接组件,所述端子连接组件包括适于与所述插针电性连接的至少两个端子、用于固定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端子的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插座部;其中所述插座部用于连接外部连接器以实现所述端子与外部连接器的电性连接;所述端子具有用于与所述插针配合的配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一用于容纳所述端子的腔体,该腔体朝向所述插针的一端为开口结构以使所述插针适于穿过该开口结构后与位于腔体内的端子连接;以及
在所述腔体内设有分别用于固定至少两个所述端子的至少两个安装孔;
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均与所述插座部导通以使所述端子适于通过插座部实现与所述外部连接器的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U形基体以及分别在所述U形基体的两个侧壁上设有的弹片;
所述弹片的开口朝向U形基体的两个侧壁的相连处;以及
所述配合结构为在所述U形基体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的端子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具有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导向定位筋,所述导向定位筋用于连接两侧壁并延伸到插座部的内部;以及
在所述导向定位筋朝向插座部的一端具有适于与所述U形基体的两个侧壁的相连处适配的仿形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具有的另外两个相对侧壁上朝向安装孔的中心处凸设有用于支承所述弹片的防脱凸台;以及
在所述U形基体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的弹片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安装孔内的两个侧壁上的防脱凸台之间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定位筋在防脱凸台朝向插座部的下底面以上的部位设置有朝向该导向定位筋的中心线方向的拔模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定位筋位于防脱凸台朝向插座部的下底面以下的部位的宽度与所述U形基体的内侧壁之间为过渡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孔中相邻的安装孔之间设置有绝缘凸筋。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包括骨架和绕设在所述骨架上的线圈;
所述骨架包括基体和与所述基体固连的插针支撑部件;所述基体用于缠绕并支撑线圈;
所述插针包括一体成型且依次连接的绕线部、安装部和对外连接部,其中安装部用于与所述插针支撑部件固接;所述对外连接部适于置入所述端子槽中实现对外连接部与端子的配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外连接部与所述端子槽之间采用压接或扭曲变形的方式进行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U形基体两个侧壁与外部连接器上设有的弹性触片电连接。
CN201921663516.9U 2019-09-30 2019-09-30 一种电机 Active CN2106936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63516.9U CN210693609U (zh) 2019-09-30 2019-09-30 一种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63516.9U CN210693609U (zh) 2019-09-30 2019-09-30 一种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93609U true CN210693609U (zh) 2020-06-05

Family

ID=70888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63516.9U Active CN210693609U (zh) 2019-09-30 2019-09-30 一种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936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10044813A (ko) 마이크로 usb 소켓
CN117913571A (zh) 端子组件和连接器
CN210693609U (zh) 一种电机
CN112038805A (zh) 一种弯直头连接器插孔
CN214957448U (zh) 一种插座连接器
CN114914749A (zh)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组件
CN212209825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插头
CN209948178U (zh) 一种射频开关连接器
CN210517038U (zh) 快速接线端子
US2005004884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plate
CN217522325U (zh) 一种插拔端子、插拔底座以及按键开关
CN218940049U (zh) 导电端子
CN214957468U (zh) 一种组装方便的连接器
CN217507827U (zh) 一种线对板rf连接器
CN216162053U (zh) 插头及小型化连接器
CN217361954U (zh) 一种封闭式双排连接器
CN214099539U (zh) 静插单元的接线结构
CN218005410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
CN113783030B (zh) 穿墙式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20272790U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
KR200472617Y1 (ko) PCB 및 땜을 사용하지 않는 케이블용 microUSB 플러그 조립체
CN108767561B (zh) 一种锁线槽锁线的连接器
CN218300323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5645131U (zh) 一种卡扣精准的汽车线束连接器端子
CN218384787U (zh) 一种双绕组多通路电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