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92446U - 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92446U CN210692446U CN201922229224.0U CN201922229224U CN210692446U CN 210692446 U CN210692446 U CN 210692446U CN 201922229224 U CN201922229224 U CN 201922229224U CN 210692446 U CN210692446 U CN 2106924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clamping block
- connecting plate
- groove
- cla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一体成型于第一连接板一侧的至少两个具有宽度的延伸臂,延伸臂构成固定触点支撑部,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层叠设置有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同一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以及第二卡槽,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内分别过盈配合有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分别凸出于第一卡槽开口以及第二卡槽开口,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凸出端一体成型有合并板。本实用新型具有在接触板通电时降低接触板自身能耗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
背景技术
接触器广义上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为了提高接触器的发热电流,可以采用接触器触点并联运行的方法,通过交流电提高发热电流。而交流接触器的接触板是一种电子元器件,通常包括固定触点支撑部与连接部,为了提高发热电流,连接部的厚度需要大于固定触点支撑部的厚度。
在公告号为CN20305579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接触器的接触板,包括固定触点支撑部与连接部,连接部由具有厚度的大致扁平的导电金属板翻折构成,并且导电金属板翻折后相对面相贴设置,连接部的除翻折处外的其他一侧至少设置有两个与导电金属板呈一体并具有宽度的延伸臂,延伸臂构成固定触点支撑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简单、提高发热电流、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接触板,其在加工生产中,是通过将导电金属板翻折并将翻折后的导电金属板相贴设置。然而,在实际的加工中,由于导电金属板存在弹性,当导电金属板弯折加工后,实际上难以使得弯折后的导电金属板的两个相对面相互贴合,二者之间会因导电金属板自身的弹性,而总是存在一定间隙。而这些间隙的存在,将极大地提高导电金属板的两个相对面之间的接触电阻,导致接触板温升高,接触板自身通电能量消耗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其具有在接触板通电时降低接触板自身能耗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一体成型于第一连接板一侧的至少两个具有宽度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构成固定触点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层叠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同一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以及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内分别过盈配合有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分别凸出于第一卡槽开口以及第二卡槽开口,所述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凸出端一体成型有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备接触板的过程中,将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夹紧在一起,随后通过外力将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分别卡入第一卡槽以及第二卡槽内。此时由于第一卡块与第一卡槽过盈配合,第二卡块与第二卡槽过盈配合,合并板起到连接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的作用,因此在松开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时,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向的一侧还是会稳定相贴在一起。
由于取消了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的弯曲部,并保证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相向的一侧相贴合,使得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不再存在间隙,降低了两个导电金属板(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两个相对面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接触板的升温量,在接触板通电时降低接触板自身能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之间设置有呈拉伸状态的拉簧,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拉伸状态的拉簧具有收缩的趋势,能够将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向相向的方向拉伸,保证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有向相向方向移动的趋势,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时刻保持贴紧的状态,提高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贴紧稳定性,降低接触板在通电时的能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块位于拉簧远离合并板的一侧朝向第二卡块方向固定有隔离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第一卡块卡入第一卡槽内、第二卡块卡入卡槽内时,合并板会与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侧壁接触,避免拉簧因撞击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侧壁而发生不可逆形变或者损坏,保证拉簧稳定性的同时提高卡块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块远离第二卡块的一侧设置有螺丝,所述螺丝依次穿过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并与二者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分别卡入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后,螺丝能够将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连接在一起,保证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不会发生位移,进而保证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贴紧状态,降低接触板在通电时的能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块远离第二卡块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供螺丝的头部进入的让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丝的头部位于让位槽内后,螺丝的头部不会凸出于第一卡块侧壁,避免螺丝的头部与电子设备中与其他电子元器件接触,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块与合并板之间、第二卡块与合并板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使得第一卡块与合并板之间、第二卡块与合并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提高第一卡块与合并板之间、第二卡块与合并板之间的稳定性,保证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贴紧状态,降低接触板在通电时的能耗。
进一步的:所述合并板上开设有散热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孔起到散热作用,加强接触板的散热,提高接触板的通电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块远离合并板的一侧边缘、第二卡块远离合并板的一侧边缘均设置有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分别卡入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时,倒角起到导向作用,方便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分别卡入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板,并设置用于将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保持紧密贴合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第一卡块、第二卡块、合并块,取消了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的弯曲部,并保证了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相向的一侧相贴合,使得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不再存在间隙,降低了两个导电金属板(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两个相对面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接触板的升温量,降低接触板自身通电时的能耗;
2.通过设置拉簧,使得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有向相向方向移动的趋势,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时刻保持贴紧的状态,降低接触板在通电时的能耗;设置螺丝,螺丝将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连接在一起,进而保证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的贴紧状态,降低接触板在通电时的能耗;
3.通过设置隔离板,避免拉簧损坏,提高拉簧的稳定性;设置散热孔,加强接触板的散热,提高接触板的通电稳定性
4.通过设置让位槽,避免螺丝的头部与电子设备中与其他电子元器件接触,提高安全性;设置倒角,方便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分别卡入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凸显拉簧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连接板;2、延伸臂;3、固定触点支撑部;4、第二连接板;5、第一卡槽;6、第二卡槽;7、第一卡块;8、第二卡块;9、合并板;10、拉簧;11、隔离板;12、螺丝;1201、头部;1202、螺杆;13、让位槽;14、加强筋;15、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包括长方体状的第一连接板1,第一连接板1的一侧一体成型有至少两个具有宽度的延伸臂2,本实施例中延伸臂2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延伸臂2构成固定触点支撑部3。
参照图2,第一连接板1的相对侧壁上对称开设有长方体状的第一卡槽5,第一卡槽5内设置有第一卡块7,第一卡块7与第一卡槽5过盈配合,第一卡块7远离第一卡槽5槽底的一端凸出于第一卡槽5的开口。在安装第一卡块7时,通过外力将第一卡块7卡入第一卡槽5内。
第一连接板1的底壁层叠设置有长方体状的第二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4的顶壁与第一连接板1底壁抵紧。第二连接板4的相对侧壁上对称开设有长方体状的第二卡槽6,第二连接板4开设有第二卡槽6的侧壁与第一连接板1开设有第一卡槽5的侧壁处于同一竖直平面。第二卡槽6内设置有第二卡块8,第二卡块8与第二卡槽6过盈配合,第二卡块8远离第二卡槽6槽底的一端凸出于第二卡槽6的开口。在安装第二卡块8时,通过外力将第二卡块8卡入第二卡槽6内即可。
第一卡块7远离第一卡槽5槽底的一端与第二卡块8远离第二卡槽6槽底的一端之间设置有合并板9,合并板9与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一体成型,合并板9与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呈“匚”字形设置。
合并板9上开设有若干散热孔15,散热孔15起到散热作用。第一卡块7与合并板9之间、第二卡块8与合并板9之间均焊接固定有加强筋14(参照图4)。
参照图3与图4,第一卡块7与第二卡块8之间设置有拉簧10,拉簧10位于合并板9与第一卡槽5(参照图2)之间,拉簧10的两端分别嵌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内,使得拉簧10与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固定连接。拉簧10呈拉伸状态,使得第一卡块7与第二卡块8有向二者相向方向发生形变的趋势,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4的贴合更加紧密。
参照图4,第一卡块7位于拉簧10远离合并板9的一侧设置隔离板11,隔离板11与第一卡块7一体成型,隔离板11朝向第二卡块8方向呈竖直设置,隔离板11与第二卡块8之间具有间隙,因此隔离板11并未将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连接。
参照图2,第一卡块7远离合并板9的一侧边缘、第二卡块8远离合并板9的一侧边缘均设置有倒角。倒角方便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分别卡入第一卡槽5与第二卡槽6内。
第一卡块7远离第二卡块8的一侧设置有螺丝12,螺丝12包括用于与螺丝12刀配合的头部1201以及位于头部1201顶端的螺杆1202,螺杆1202远离头部1201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并与二者螺纹连接。第一卡块7远离第二卡块8的一侧壁开设有用于供螺丝12的头部1201进入的让位槽13,螺丝12的头部1201完全位于让位槽13内。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在制备接触板的过程中,通过夹紧机构将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4夹紧在一起,随后通过外力将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分别卡入第一卡槽5以及第二卡槽6内,并通过螺丝12刀将螺丝12旋在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上,保证螺丝12的头部1201位于让位槽13内即可。
此时由于第一卡块7与第一卡槽5过盈配合、第二卡块8与第二卡槽6过盈配合、合并板9与螺丝12起到连接第一卡块7与第二卡块8的作用、拉簧10具有收缩的趋势,因此在松开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4时,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4相向的一侧还是会稳定相贴在一起。
由于取消了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4之间的弯曲部,并保证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4相向的一侧相贴合,使得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4之间不再存在间隙,降低了两个导电金属板(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4)的两个相对面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接触板的升温量,降低接触板自身通电时的能耗。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包括第一连接板(1)以及一体成型于第一连接板(1)一侧的至少两个具有宽度的延伸臂(2),所述延伸臂(2)构成固定触点支撑部(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的一侧层叠设置有第二连接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1)以及第二连接板(4)的同一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5)以及第二卡槽(6),所述第一卡槽(5)与第二卡槽(6)内分别过盈配合有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所述第一卡块(7)与第二卡块(8)分别凸出于第一卡槽(5)开口以及第二卡槽(6)开口,所述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凸出端一体成型有合并板(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7)与第二卡块(8)之间设置有呈拉伸状态的拉簧(10),所述拉簧(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卡块(7)以及第二卡块(8)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7)位于拉簧(10)远离合并板(9)的一侧朝向第二卡块(8)方向固定有隔离板(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7)远离第二卡块(8)的一侧设置有螺丝(12),所述螺丝(12)依次穿过第一卡块(7)与第二卡块(8)并与二者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7)远离第二卡块(8)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供螺丝(12)的头部(1201)进入的让位槽(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7)与合并板(9)之间、第二卡块(8)与合并板(9)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板(9)上开设有散热孔(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7)远离合并板(9)的一侧边缘、第二卡块(8)远离合并板(9)的一侧边缘均设置有倒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29224.0U CN210692446U (zh) | 2019-12-12 | 2019-12-12 | 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29224.0U CN210692446U (zh) | 2019-12-12 | 2019-12-12 | 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92446U true CN210692446U (zh) | 2020-06-05 |
Family
ID=70886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29224.0U Active CN210692446U (zh) | 2019-12-12 | 2019-12-12 | 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92446U (zh) |
-
2019
- 2019-12-12 CN CN201922229224.0U patent/CN2106924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66985B2 (ja) | 導電端子装置を備えた回路遮断器 | |
US7414510B1 (en) | Low-profile planar transformer | |
JP2021150099A (ja) | コネクタ | |
CN210692446U (zh) | 一种内阻低的接触板 | |
CN104538256B (zh) | 一种交流接触器 | |
CN204303691U (zh) | 一种交流接触器 | |
KR20100083413A (ko) | 버스바조립체 | |
KR102302096B1 (ko) | 부스바용 커넥터 | |
CN218826869U (zh) | 一种加强绝缘式电磁继电器 | |
KR102173310B1 (ko) | 원터치 결합형 버스바 키트 | |
KR200479264Y1 (ko) | 변압기용 단자구조체 | |
US8228155B2 (en) | Multi-point connection module for a transformer coil, and a transformer comprising such a connection module | |
CN206758239U (zh) | 叠铁芯变压器的铁芯及变压器 | |
CN214411439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 |
CN1227692C (zh) | 小型化电磁继电器 | |
CN210576490U (zh) | 一种母排快速连接装置 | |
CN203644672U (zh) | 线圈端子及其接触器 | |
CN207652045U (zh) | 开放型智能式低压无功控制模块 | |
CN219696367U (zh) | 导电接线结构、断路器开关接线端子 | |
CN207638164U (zh) | 一种绝缘隔离件 | |
CN220439506U (zh) | 一种触头结构及接触器 | |
RU74516U1 (ru) | Низкопрофильный плоский трансформатор | |
JP4989535B2 (ja) | 分電盤 | |
CN218585911U (zh) | 触头结构及断路器 | |
CN215869149U (zh) | 电子式过载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