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64082U - 冷却器和具有其的空压机组 - Google Patents
冷却器和具有其的空压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64082U CN210664082U CN201920657645.0U CN201920657645U CN210664082U CN 210664082 U CN210664082 U CN 210664082U CN 201920657645 U CN201920657645 U CN 201920657645U CN 210664082 U CN210664082 U CN 2106640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sub
- cooler
- tubes
- liquid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却器和具有其的空压机组,冷却器包括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出液通道连通在进液通道的下游,进液通道的平均流速V1大于出液通道的平均流速V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降低了内阻,提升了散热性能,且保证了回油顺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却器和具有其的空压机组。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冷却器例如多通道油冷却器是多行业普遍采用的热交换装置。然而,冷却器在使用时,其内阻较大,使得流体例如油在冷却器内的流速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冷却器的散热性能,使得冷却器散热不佳;而且,当冷却器应用于空压机组时,会造成回油不畅,导致压缩机的螺杆机头卡死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冷却器,所述冷却器降低了内阻,提升了散热性能,且保证了回油顺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冷却器的空压机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冷却器,包括: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连通在所述进液通道的下游,所述进液通道的平均流速V1大于所述出液通道的平均流速V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有效改善了冷却器的内部压降,降低了冷却器的内阻,提升了冷却器的散热性能;当冷却器应用于空压机组时,保证了回油顺畅,使得空压机组运行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通道的流通面积沿流动方向不变,所述出液通道的流通面积沿流动方向不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通道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通道,所述出液通道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二子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流通面积均沿流动方向不变,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流通面积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流通面积相等,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数量m小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数量n;或者,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流通面积,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数量m等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数量n;或者,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流通面积,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数量m大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数量n。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并排设置,所述进液通道的入口和所述出液通道的出口均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进液通道的出口和所述出液通道的入口均位于所述第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器包括:第一管组件,所述第一管组件包括多个并联间隔设置的第一管,每个所述第一管限定出一个第一子通道,多个所述第一子通道构成所述进液通道;第二管组件,所述第二管组件包括多个并联间隔设置的第二管,每个所述第二管限定出一个第二子通道,多个所述第二子通道构成所述出液通道;其中,所述第一管的当量直径与所述第二管的当量直径相等,所述第一管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管的数量;或者,所述第一管的当量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管的当量直径,且所述第一管的数量等于所述第二管的数量;或者,所述第一管的当量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管的当量直径,且所述第一管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管的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管之间设有第一翅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管之间设有第二翅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一管和多个所述第二管均沿预定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均为方形管,所述第一管组件和所述第二管组件的高度和长度分别相等,所述第二管组件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管组件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器还包括:汇流壳体,所述汇流壳体设在所述第一管组件与所述第二管组件的同侧,且限定出连通所述进液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液通道的入口的汇流腔;进液壳体,所述进液壳体设在所述第一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汇流壳体的一侧,且限定出与所述进液通道的入口连通的进液腔,所述进液壳体上具有进液接头;和出液壳体,所述出液壳体设在所述第二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汇流壳体的一侧,且限定出与所述出液通道的出口连通的出液腔,所述出液壳体上具有出液接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压机组,包括:冷却器,所述冷却器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的冷却器;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为螺杆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连通在所述出液通道的下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压机组,通过采用上述的冷却器,回油顺畅、运行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冷却器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冷却器内流体的流动方向;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冷却器内流体的流动方向。
附图标记:
冷却器100、
进液通道100a、出液通道100b、第一子通道100c、
第二子通道100d、第一侧100e、第二侧100f、
第一管组件1、第一管11、第二管组件2、第二管21、中间隔板10、
第一翅片3、第二翅片4、
汇流壳体5、汇流腔50、
进液壳体6、进液腔60、进液接头61、
出液壳体7、出液腔70、出液接头7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器100。其中,冷却器100用于冷却流体,可以用水或空气等作为冷却剂对冷却器100内的流体进行冷却。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冷却器100用于冷却油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冷却器100还可以用于其他流体的冷却,而不限于此。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器100,包括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其中,冷却器100可以用于冷却油,则高温油流入冷却器100内以被冷却、且在冷却完成后转换成低温油流出冷却器100。
出液通道100b连通在进液通道100a的下游,即沿冷却器100内的油的流动方向,出液通道100b位于进液通道100a的下游,使得油在冷却器100内先流经进液通道100a、再流经出液通道100b,则进液通道100a内的油的温度高于出液通道100b内的油的温度;而油的粘度与温度有关,油温较高时,粘度较低,进液通道100a内的油的粘度低于出液通道100b内的油的粘度。
其中,进液通道100a的平均流速V1大于出液通道100b的平均流速V2,结合进液通道100a内的油的粘度较低、出液通道100b内的油的粘度较高,可以改善冷却器100的内部压降,降低冷却器100的内阻,使得油在冷却器100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降低,避免冷却器100内的油的流速受限,从而使得冷却器100内的油的流速得以提升,进而提升了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当冷却器100应用于空压机组时,由于冷却器100的内阻较低,冷却器100内的油的流速合理,保证了空压机组回油顺畅回油,低温油可以及时流至压缩机以对压缩机进行润滑、冷却等,避免压缩机损坏、避免压缩机的螺杆机头卡死等,起到了保护压缩机的作用,提升了空压机组的使用可靠性。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高温”和“低温”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是相对概念,“高温”和“低温”并非指油的具体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器100,通过设置进液通道100a的平均流速V1大于出液通道100b的平均流速V2,结合冷却器100内流体例如油的粘度变化,有效改善了冷却器100的内部压降,降低了冷却器100的内阻,提升了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当冷却器100应用于空压机组时,保证了回油顺畅,使得空压机组运行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进液通道100a的流通面积可以沿流动方向不变,也就是说,进液通道100a的流通面积在油的流动方向上为定值,即在油的流动方向上,进液通道100a的任意横截面的流动面积均为S1,使得进液通道100a结构简单、加工要求低,方便了进液通道100a的加工。
如图1-图3所示,出液通道100b的流通面积可以沿流动方向不变,也就是说,出液通道100b的流通面积在油的流动方向上为定值,即在油的流动方向上,出液通道100b的任意横截面的流通面积均为S2,使得出液通道100b结构简单、加工要求低,方便了出液通道100b的加工。
可以理解的是,当进液通道100a的流通面积沿流动方向不变、且出液通道100b的流通面积沿流动方向不变时,进液通道100a的流通面积小于出液通道100b的流通面积,以保证进液通道100a的平均流速V1大于出液通道100b的平均流速V2。
当然,进液通道100a的流通面积还可以沿流动方向发生变化,例如进液通道100a的流通面积可以沿流动方向增大;出液通道100b的流通面积还可以沿流动方向发生变化,例如出液通道100b的流通面积可以沿流动方向增大。例如,当进液通道100a的流通面积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大、出液通道100b的流通面积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大时,进液通道100a的任意横截面的流通面积可以均小于出液通道100b的任意横截面的流通面积,但不限于此。
由此,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具有良好的结构多样性,使得冷却器100结构设计灵活,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进液通道100a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则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的入口连通、且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的出口连通,进液通道100a的在某一横截面上的流通面积可以等于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之和;当油流入进液通道100a时,油可以被分配至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内。由此,通过将进液通道100a设置为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有利于提升进液通道100a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
如图2和图3所示,出液通道100b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则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的入口连通、且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的出口连通,出液通道100b在某一横截面上的流通面积可以等于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之和;当油流入出液通道100b时,油可以被分配至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内。由此,通过将出液通道100b设置为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有利于提升出液通道100b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了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可选地,在图2和图3的示例中,第一子通道100c和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均沿流动方向不变,则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在第一子通道100c内的油的流动方向上为定值,且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在第二子通道100d内的油的流动方向上为定值;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可以相等,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可以相等,从而进一步简化了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的结构、便于加工。
如图2所示,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与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相等,第一子通道100c的数量m小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数量n,则m个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之和小于n个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之和,从而保证了进液通道100a的平均流速V1大于出液通道100b的平均流速V2,同时便于不改变传统技术中的冷却器的外形结构,通过重新分配第一子通道100c和第二子通道100d的数量来提升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有效提升了冷却器100的通用性和设计便利性;当然,本申请中的冷却器100的具体结构还可以重新设计、而不以传统技术中的冷却器的结构为基础。
当然,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还可以小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此时第一子通道100c的数量m可以等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数量n,则m个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之和小于n个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之和,同样可以保证进液通道100a的平均流速V1大于出液通道100b的平均流速V2。
此外,当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可以小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时,第一子通道100c的数量m还可以大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数量n,仍可以使得m个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之和小于n个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之和,以保证进液通道100a的平均流速V1大于出液通道100b的平均流速V2。
其中,m和n均为大于1的自然数,m和n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器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00e和第二侧100f,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并排设置,则进液通道100a的位于第一侧100e的端部与出液通道100b的位于第一侧100e的端部平齐设置,且进液通道100a的位于第二侧100f的端部与出液通道100b的位于第二侧100f的端部平齐设置,从而节省了冷却器100的占用空间,便于提升冷却器100的适用性。
其中,进液通道100a的入口和出液通道100b的出口均位于第一侧100e,进液通道100a的出口和出液通道100b的入口均位于第二侧100f,则进液通道100a内的油可以自第一侧100e流向第二侧100f,出液通道100b内的油可以自第二侧100f流向第一侧100e,从而便于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的布置。
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一侧100e和第二侧100f可以沿冷却器100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可以共同形成大致呈U形的通道,从而在保证冷却器100散热性能的前提下,可以减短油在冷却器100内的流动路径的长度,便于进一步减小冷却器100的内部压降。
冷却器100使用时,可以竖直放置,使得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大致竖直延伸,此时进液通道100a内的油可以自上向下流动、出液通道100b内的油可以自下向上流动,则油在出液通道100b内流动时需要克服重力;或者,进液通道100a内的油还可以自下向上流动、出液通道100b内的油可以自上向下流动,则油在进液通道100a内流动时需要克服重力,由此,可以结合考虑油的自身重力以及不同温度下的油的粘度,使得冷却器100可以进一步有效降低内阻。此外,冷却器100使用时还可以倾斜放置、或水平放置等,但不限于此。
当然,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的布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当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并排设置时,进液通道100a的入口和出液通道100b的入口可以均位于第一侧100e,此时进液通道100a的出口和出液通道100b的出口可以均位于第二侧100f;又例如,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还可以非并排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冷却器100具有进口和出口,进液通道100a可以与进口直接或间接连通,出液通道100b可以与出口直接或间接连通,进液通道100a和出液通道100b之间可以直接或间接连通;进液通道100a可以沿直线延伸、也可以沿曲线延伸,出液通道100b可以沿直线延伸、也可以沿曲线延伸,进液通道100a的延伸长度与出液通道100b的延伸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冷却器100可以包括第一管组件1和第二管组件2,第一管组件1包括多个并联间隔设置的第一管11,每个第一管11限定出一个第一子通道100c,则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并联设置,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构成进液通道100a,第二管组件2包括多个并联间隔设置的第二管21,每个第二管21限定出一个第二子通道100d,则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并联设置,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构成出液通道100b。由此,冷却器100结构简单、成本低。
其中,多个第一管11中相邻两个第一管11之间的间隔、多个第二管21中相邻两个第二管21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例如,多个第一管11中任意相邻两个第一管11之间的间隔相等,多个第二管21中任意相邻两个第二管21之间的间隔相等,多个第一管11中相邻两个第一管11之间的间隔可以小于多个第二管21中相邻两个第二管21之间的间隔,即多个第一管11的布置密度可以大于多个第二管21的布置密度。
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一管11的当量直径与第二管21的当量直径相等,则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等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第一管11的数量小于第二管21的数量,使得第一管组件1的流通面积可以小于第二管组件2的流通面积,从而降低了冷却器100的内阻,提升了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同时便于不改变传统技术中的冷却器100的外形结构,通过重新分配第一管11和第二管21的数量来提升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有效提升了冷却器100的通用性和设计便利性。
当然,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管11的当量直径还可以小于第二管21的当量直径,则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此时第一管11的数量可以等于第二管21的数量,使得第一管组件1的流通面积可以小于第二管组件2的流通面积,同样可以降低冷却器100的内阻,提升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
此外,当第一管11的当量直径小于第二管21的当量直径时,则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此时第一管11的数量还可以大于第二管21的数量,也可以保证第一管组件1的流通面积可以小于第二管组件2的流通面积,以降低冷却器100的内阻;此时多个第一管11的布置密度可以大于多个第二管21的布置密度,使得第一管组件1与第二管组件2的占据空间大致相等,以进一步保证冷却器100的通用性;但不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管11为圆管时,第一管11的当量直径即为圆管的直径,当第一管11为非圆管时,第一管11的当量直径为水力半径相等的圆管直径;同样,第二管21为圆管时,第二管21的当量直径即为圆管的直径,当第二管21为非圆管时,第二管21的当量直径为水力半径相等的圆管直径。可选地,第一管11和第二管21中的至少一个为微通道管,以进一步提升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冷却器100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冷却器100可以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内限定出进液通道100a,第二壳体内限定出出液通道100b,第一壳体内可以设有第一隔板以将进液通道100a划分为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第二壳体内可以设有第二隔板以将出液通道100b划分为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其中,冷却剂可以通过壳体的壁面和第一隔板与进液通道100a内的油换热,冷却剂可以通过壳体的壁面和第二隔板与出液通道100b内的油换热。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相邻两个第一管11之间设有第一翅片3,第一翅片3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管11相连,以保证第一管组件1的结构稳定性,同时相邻两个第一管11之间的间隔可以流通冷却剂,冷却剂提升了冷却剂与进液通道100a内的油之间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了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
其中,第一翅片3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制。例如,在图2和图3的示例中,第一翅片3可以在相邻两个第一管11之间弯折延伸,以进一步提升冷却器100的换热面积。
如图2和图3所示,相邻两个第二管21之间设有第二翅片4,第二翅片4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二管21相连,以保证第二管组件2的结构稳定性,同时相邻两个第二管21之间的间隔可以流通冷却剂,提升了冷却剂与出液通道100b内的油之间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了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
其中,第二翅片4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制。例如,在图2和图3的示例中,第二翅片4可以在相邻两个第二管21之间弯折延伸,以进一步提升冷却器100的换热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11和第二管21中的至少一个内可以设有第三翅片,则多个第一管11中的至少一个内设有第三翅片,此时第三翅片可以设于第一管11的内壁上,或者多个第二管21中的至少一个内设有第三翅片,此时第三翅片可以设于第二管21的内壁上,或者多个第一管11中的至少一个和多个第二管21中的至少一个内均设有第三翅片,使得冷却器100内的油在流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三翅片快速将热量散发出去,提升了冷却器100内油的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
其中,第三翅片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制,只需保证第三翅片不阻挡冷却器100内油的正常流动即可。
例如,在图1-图3的示例中,多个第一管11和多个第二管21均沿预定方向(例如,图1-图3中的BB’方向)布置,例如第一管11和第二管21可以布置成一排,第一管11和第二管21均为方形管,使得第一管组件1和第二管组件2可以分别大致形成为长方体结构,第一管组件1和第二管组件2的高度和长度分别相等。其中,第一管组件1的长度和第二管组件2的长度可以分别是第一管组件1和第二管组件2在AA’方向上的长度,第一管组件1的高度和第二管组件2的高度可以分别是第一管组件1和第二管组件2在CC’方向上的长度
第一管组件1可以与第二管组件2并排设置,第二管组件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管组件1的宽度,则第二管组件2在BB’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管组件1在BB’方向上的宽度,以便于简化设计,方便第一管组件1和第二管组件2的布置,同时进液通道100a的流通面积和出液通道100b的流通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以仅通过调节第一管组件1的宽度与第二管组件2的宽度之间的关系来调整,进一步简化了冷却器100的设计,便于实现进液通道100a的平均流速V1与出液通道100b的平均流速V2之间多种比值关系,提升了冷却器100的适用性。
其中,预定方向可以理解为第一管组件1和第二管组件2的宽度方向。
当然,多个第一管11和多个第二管21的布置方式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布置,以便于冷却器100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冷却器100还包括汇流壳体5,汇流壳体5设在第一管组件1与第二管组件2的同侧,例如汇流壳体5可以设在第一管组件1的上侧,且汇流壳体5可以设在第二管组件2的上侧,汇流壳体5限定出连通进液通道100a的出口与出液通道100b的入口的汇流腔50,从进液通道100a流出的油可以全部流入汇流腔50内、并自汇流腔50全部流入出液通道100b,便于实现进液通道100a与出液通道100b之间的连通,同时如果进液通道100a包括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出液通道100b包括第二子通道100d时,汇流腔50可以将自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流出的油重新分配至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内,即使第一子通道100c的数量和第二子通道100d的数量不等,也能保证进液通道100a内的油全部流至出液通道100b内。
冷却器100还可以包括进液壳体6,进液壳体6设在第一管组件1的远离汇流壳体5的一侧,且进液壳体6限定出与进液通道100a的入口连通的进液腔60,进液壳体6上具有进液接头61,油可以通过进液接头61流入进液腔60内、并自进液腔60全部流入进液通道100a;当冷却器100应用于空压机组时,冷却器10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管路连接在空压机组的冷却循环中,第一连接管路可以通过进液接头61与进液腔60连通,以便于空压机组的快速组装。
冷却器100还可以包括出液壳体7,出液壳体7设在第二管组件2的远离汇流壳体5的一侧,且出液壳体7限定出与出液通道100b的出口连通的出液腔70,出液壳体7上具有出液接头71,出液通道100b内的油可以全部流入出液腔70内、并可以自出液接头71流出;当冷却器100应用于空压机组时,冷却器100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管路连接在空压机组的冷却循环中,第二连接管路可以通过出液接头71与出液腔70连通,提升空压机组的组装效率。
由此,通过设置冷却器100还包括汇流壳体5、进液壳体6和出液壳体7,结构简单,方便了进液通道100a与出液通道100b之间的连通,且便于冷却器100快速连接在空压机组中。
可以理解的是,进液腔60和出液腔70可以通过在一个壳体内设置中间隔板10划分而成,但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压机组,包括冷却器100和压缩机,冷却器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冷却器100,压缩机连通在出液通道100b的下游,即油自出液通道100b流出后可以流向压缩机,由于流向压缩机的油经过冷却器100的冷却,油可以对压缩机进行冷却、润滑等,保证压缩机的使用可靠性。其中,压缩机为螺杆压缩机例如螺杆空压机;空压机组可以为移动式螺杆空压机组,但不限于此。
其中,压缩机和冷却器100之间可以形成油路循环,自出液通道100b流出的低温油可以流至压缩机内,以供压缩机正常运转;压缩机内流出的高温油可以流向进液通道100a,高温油在冷却器100内被冷却为低温油后再次流向压缩机。
例如,空压机组还可以包括中冷器,中冷器可以与压缩机的出气口相连,以降低增压后的高温空气温度,最终高压空气可以通过空压机组的压缩空气出口排出;空压机组还可以包括后冷器,此时空压机组可以为二级增压,中冷器和后冷器可以形成二级冷却,中冷器可以用于一级增压和二级增压之间的冷却,后冷器可以用于二级增压之后的冷却,最终高压空气经后冷器冷却后可以通过空压机组的压缩空气出口排出。其中,中冷器、后冷器和压缩机可以采用水冷或空冷等。
可以理解的是,空压机组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设置,而不限于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压机组,通过采用上述的冷却器100,回油顺畅、运行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压机组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下面参考图1-图3以两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器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器100可以形成为U型冷却器,冷却器100包括第一管组件1、第二管组件2、第一翅片3、第二翅片4、汇流壳体5、进液壳体6和出液壳体7,第一管组件1包括沿BB’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管11,多个第一管11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管11均沿AA’方向延伸,且每个第一管11均形成为方形管,使得第一管组件1大致形成为长方体结构;第二管组件2包括沿BB’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管21,多个第二管21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管21均沿AA’方向延伸,且每个第二管21均形成为方形管,使得第二管组件2大致形成为长方体结构。
其中,第一管组件1的长度和高度分别与第二管组件2的长度和高度相等,第一管组件1的宽度小于第二管组件2的宽度。相邻两个第一管11之间可以限定出第一冷却剂通道,相邻两个第二管21之间可以限定出第二冷却剂通道,第一冷却剂通道内设有第一翅片3,第二冷却剂通道内设有第二翅片4,冷却剂在第一冷却剂通道和第二冷却剂通道内沿CC’方向流通以与冷却器100内的油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组件1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可以理解为第一管组件1占据空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同样,第二管组件2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可以理解为第二管组件2占据空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每个第一管11内限定出一个第一子通道100c,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沿流动方向不变,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构成进液通道100a,每个第二管21内限定出一个第二子通道100d,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沿流动方向不变,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构成出液通道100d,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与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相等,第一子通道100c的数量小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数量,使得进液通道100a的流通面积小于出液通道100b的流通面积,以保证进液通道100a的平均流速大于出液通道100b的平均流速。
冷却器100包括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00e和第二侧100f,进液通道100a的入口和出液通道100b的出口均位于第一侧100e,进液通道100a的出口和出液通道100b的入口均位于第二侧100f。
汇流壳体5设在第一管组件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汇流壳体5设在第二管组件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且汇流壳体5设在第一管组件1与第二管组件2的同侧,汇流壳体5限定出连通进液通道100a的出口与出液通道100b的入口的汇流腔50,使得进液通道100a通过汇流腔50与出液通道100b间接连通;进液壳体6设在第一管组件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即进液壳体6设在第一管组件1的远离汇流壳体5的一侧,且进液壳体6限定出与进液通道100a的入口连通的进液腔60;出液壳体7设在第二管组件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即出液壳体7设在第二管组件2的远离汇流壳体5的一侧,且出液壳体7限定出与出液通道100b的出口连通的出液腔70。
其中,进液壳体6上具有进液接头61,进液接头61可以设在进液壳体6的中部位置,避免进液接头61与不同第一子通道100c之间的距离相差较大导致多个第一子通道100c的油的分配不合理,但不限于此;出液壳体7上具有出液接头71,出液接头71可以设在出液壳体7的中部位置,避免出液接头71与不同第二子通道100d之间的距离相差较大导致多个第二子通道100d的油的分配不合理,但不限于此。当冷却器100应用于空压机组时,冷却器100可以通过进液接头61和出液接头71快速连接在空压机组的冷却循环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器100,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且有效改善了冷却器100的内部压降,降低了冷却器100的内阻,提升了冷却器100的散热性能;当冷却器100应用于空压机组时,保证了回油顺畅,避免压缩机的螺杆机头卡死。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子通道100c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流通面积相等,第一子通道100c的数量等于第二子通道100d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长度”、“宽度”、“厚度”、“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连通在所述进液通道的下游,所述进液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出液通道的流通面积,以使所述进液通道的平均流速V1大于所述出液通道的平均流速V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的流通面积沿流动方向不变,所述出液通道的流通面积沿流动方向不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一子通道,所述出液通道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第二子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通道和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流通面积均沿流动方向不变,
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流通面积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流通面积相等,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数量m小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数量n;或者,
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流通面积,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数量m等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数量n;或者,
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流通面积,所述第一子通道的数量m大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数量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并排设置,所述进液通道的入口和所述出液通道的出口均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进液通道的出口和所述出液通道的入口均位于所述第二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管组件,所述第一管组件包括多个并联间隔设置的第一管,每个所述第一管限定出一个第一子通道,多个所述第一子通道构成所述进液通道;
第二管组件,所述第二管组件包括多个并联间隔设置的第二管,每个所述第二管限定出一个第二子通道,多个所述第二子通道构成所述出液通道;其中,
所述第一管的当量直径与所述第二管的当量直径相等,所述第一管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管的数量;或者,
所述第一管的当量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管的当量直径,且所述第一管的数量等于所述第二管的数量;或者,
所述第一管的当量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管的当量直径,且所述第一管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管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管之间设有第一翅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管之间设有第二翅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管和多个所述第二管均沿预定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均为方形管,所述第一管组件和所述第二管组件的高度和长度分别相等,所述第二管组件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管组件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汇流壳体,所述汇流壳体设在所述第一管组件与所述第二管组件的同侧,且限定出连通所述进液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液通道的入口的汇流腔;
进液壳体,所述进液壳体设在所述第一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汇流壳体的一侧,且限定出与所述进液通道的入口连通的进液腔,所述进液壳体上具有进液接头;和
出液壳体,所述出液壳体设在所述第二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汇流壳体的一侧,且限定出与所述出液通道的出口连通的出液腔,所述出液壳体上具有出液接头。
10.一种空压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器,所述冷却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器;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为螺杆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连通在所述出液通道的下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57645.0U CN210664082U (zh) | 2019-05-08 | 2019-05-08 | 冷却器和具有其的空压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57645.0U CN210664082U (zh) | 2019-05-08 | 2019-05-08 | 冷却器和具有其的空压机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64082U true CN210664082U (zh) | 2020-06-02 |
Family
ID=70811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657645.0U Active CN210664082U (zh) | 2019-05-08 | 2019-05-08 | 冷却器和具有其的空压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6408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29077A (zh) * | 2020-12-24 | 2021-04-09 |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
-
2019
- 2019-05-08 CN CN201920657645.0U patent/CN21066408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29077A (zh) * | 2020-12-24 | 2021-04-09 |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220340B1 (en) | Heat exchanger with dimpled bypass channel | |
CN103871984A (zh) | 冷却装置 | |
US10520258B2 (en) | Heat exchanger | |
EP2865983B1 (en) | Heat-exchanger header and heat exchanger provided therewith | |
CN102287969A (zh) | 平行流换热器 | |
WO2024060347A1 (zh) | 板式换热器 | |
CN210664082U (zh) | 冷却器和具有其的空压机组 | |
CN102751250B (zh) | 冷却装置 | |
CN210110991U (zh) | 电池换热结构、具有其的供电装置及车辆 | |
EP2990749B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101975526A (zh) | 换热管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 |
CN215810395U (zh) | 改良型集液槽及多流道液冷排 | |
CN116249327A (zh) | 一种混沌对流增强散热的电子模块液冷冷板 | |
CN205225946U (zh) | 一种油冷器散热管结构及其油冷器 | |
CN112762752A (zh) | 改良型集液槽及多流道液冷排 | |
CN109520353B (zh) | 应用于联合收割机的新型板翅式冷却器 | |
CN113686185A (zh) | 两相流热虹吸散热装置 | |
CN112408310A (zh) | 一种圆形凹腔和水滴型肋柱结合的微通道散热器 | |
CN219876612U (zh) | 直冷板 | |
CN217009328U (zh) | 用于电池包的冷却板和电池包 | |
CN216347930U (zh) |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
CN220672682U (zh) | 一种高效钎焊式口琴管冷板 | |
CN214148923U (zh) | 空气冷却器 | |
CN218333780U (zh) | 一种周期性分形树状结构微通道换热器系统 | |
CN216620274U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