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63485U -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及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及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63485U CN210663485U CN201921583259.8U CN201921583259U CN210663485U CN 210663485 U CN210663485 U CN 210663485U CN 201921583259 U CN201921583259 U CN 201921583259U CN 210663485 U CN210663485 U CN 2106634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vaporator
- liquid
- communicated
- compressor
- defros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8000003682 fluor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0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M Fluoride anion Chemical compound [F-]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M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50 stock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及制冷系统,其中,热氟化霜系统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至少两个第一蒸发器(5),均可选择地工作于制冷状态或化霜状态;和第二蒸发器(6),用于将第一蒸发器(5)在化霜状态产生的液态冷媒蒸发为气态冷媒;各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冷凝器(2)连通,在化霜状态下与第二蒸发器(6)连通;各第一蒸发器(5)的气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在化霜状态下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该系统可在节约电能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灵活地实现除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系统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冷库制冷系统中的换热器长期工作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排管及换热器上会结霜,霜层的增长会使机组的性能系数降低,过于厚重的霜层甚至会导致整个运行系统失效,所以低温冷库必须考虑化霜功能。目前常用的有两种化霜方式:电加热化霜和热氟化霜,其中,热氟化霜方式可以很好的取代电加热进行化霜,节省大量的电能。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利用压缩机排气提供热量,排气通入蒸发器将外部霜层融化,排出的气体冷凝成为液体。化霜过程存在液体排放问题,如果不及时排出,会造成开机回液。为此,实用新型人所知晓的一种相关技术为在系统中增设排液桶,使化霜液体排至排液桶中,排液桶与系统低压连接。
如果将这部分液体通过电加热方式气化回到系统中,会需要消耗额外的电能;如果将将这部分液体排至其它冷库的蒸发器中,通常要通过复杂的阀组及控制逻辑来操作,使化霜系统管道及控制复杂,成本高,在操作不当时极易出现回液等问题,而且必须有一个以上的冷库在制冷,不能实现按需除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及制冷系统,能够在节约电能的基础上实现按需化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包括:
压缩机;
冷凝器;
至少两个第一蒸发器,均可选择地工作于制冷状态或化霜状态;和
第二蒸发器,用于将第一蒸发器在化霜状态产生的液态冷媒蒸发为气态冷媒;
其中,各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冷凝器连通,在化霜状态下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各第一蒸发器的气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在化霜状态下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第一蒸发器处于化霜状态时,其余第一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处于制冷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冷凝器之间设有供液管组,供液管组包括:
供液总管,供液总管的第一端与冷凝器连通;
多个供液支管,各供液支管的第一端均与供液总管的第二端连通,各供液支管的第二端分别与各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和
多个第一通断阀,分别设在各供液支管;上,用于控制所在供液支管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蒸发器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压缩机的排气口之间设有供气管组,供气管组包括:
供气总管,供气总管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
多个供气支管,各供气支管的第一端均与供气总管的第二端连通,各供气支管的第二端分别与各第一蒸发器的气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和
多个第二通断阀,分别设在各供气支管;上,用于控制所在供气支管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第二蒸发器之间设有排液管组,排液管组包括:
多个排液支管,各排液支管的第一端均与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
排液总管,排液总管的第一端与各排液支管的第二端均连通,排液总管的第二端与第二蒸发器连通;和
多个第三通断阀,分别设在各排液支管;上,用于控制所在排液支管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化霜状态下,第二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第二蒸发器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氟化霜系统还包括储液器,储液器与冷凝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各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储液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氟化霜系统还包括:
第一膨胀阀,设在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冷凝器之间的管上;和/或
第二膨胀阀,设在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第二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氟化霜系统还包括:
第一单向阀,设在冷凝器与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冷凝器至第一蒸发器单向流通;
第二单向阀,设在第一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第二蒸发器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第一蒸发器至第二蒸发器单向流通;
第三单向阀,设在第二蒸发器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第二蒸发器至压缩机单向流通;和/或
第四单向阀,设在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一蒸发器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压缩机至第一蒸发器单向流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包括冷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蒸发器设在冷库外。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通过设置第二蒸发器,能够将第一蒸发器在化霜状态排放的液态冷媒蒸发为气态冷媒以补充到压缩机中,省去了设置电加热器将液态冷媒转化为气态冷媒,可节约电能;而且能够在第一蒸发器在化霜状态产生的液态冷媒实时地转化为气态冷媒,无需将液态冷媒引入到其它处于制冷状态的第一蒸发器,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实现除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处于制冷状态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处于化霜状态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后续简称“热氟化霜系统”,例如,制冷系统可以是冷库或带有制冷功能的集装箱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热氟化霜系统包括:压缩机 1、冷凝器2、至少两个第一蒸发器5和第二蒸发器6。
其中,压缩机1可以设有一个,也可以设有多个形成压缩机组,压缩机1可以是活塞压缩机、螺杆压缩机、离心压缩机或直线压缩机等。冷凝器2用于将压缩机1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凝为液体提供至各第一蒸发器5,在该系统中,一个冷凝器2对应多个第一蒸发器5。冷凝器2可设在根据需要设在室外或室内,为了在工况变化较大时起到缓冲作用,还可设置储液器3,储液器3与冷凝器2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各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储液器 3连通。
各第一蒸发器5均可选择地工作于制冷状态或化霜状态,第二蒸发器6用于将第一蒸发器5在化霜状态产生的液态冷媒蒸发为气态冷媒返回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第一蒸发器5和第二蒸发器6也可称为冷风机。
各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冷凝器2连通,以便使冷凝器2产生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一蒸发器;各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在化霜状态下与第二蒸发器6连通,以便使第一蒸发器5在化霜状态产生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二蒸发器6。各第一蒸发器5 的气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以便使第一蒸发器5产生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各第一蒸发器5的气态冷媒流通口在化霜状态下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以便使压缩机1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进入第一蒸发器5进行化霜。
进一步地,在化霜状态下,第二蒸发器6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以便第一蒸发器5化霜产生的液态冷媒流至第二蒸发器6中;第二蒸发器6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以将化霜产生的液态冷媒转化为气态冷媒直接补充到压缩机1内。
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至少具备如下优点之一:
1、通过设置第二蒸发器6,能够将第一蒸发器5在化霜状态产生的液态冷媒蒸发为气态冷媒以补充到压缩机中,省去了设置电加热器将液态冷媒转化为气态冷媒,可节约电能。
2、通过设置第二蒸发器6,能够在第一蒸发器5处于化霜状态时产生的液态冷媒实时地将液态冷媒转化为气态冷媒,无需将储液桶中的液态冷媒引入到其它处于制冷状态的第一蒸发器,例如其它冷库中的第一蒸发器,无需要求其它冷库正在工作,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实现除霜。
3、现有技术中由于储液桶与系统低压连接,如果将储液桶中的液态冷媒引入到其它处于制冷状态的第一蒸发器,需要通过一系列阀的组合和复杂的控制逻辑来建立合适的压差,如果控制参数不当,很难将液态制冷剂通过较长的管路引入到其它第一蒸发器,容易造成开机回液。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则省去了储液桶,可实时地将除霜产生的液态冷媒气化,无需建立压差,可较为彻底地将液态冷媒气化补充到压缩机中,可防止开机回液。
本实用新型的热氟化霜系统可采用如下工作方式。
其一,各第一蒸发器5均处于制冷状态,即各个制冷系统均在工作,例如各个冷库均处于制冷状态。
其二,待化霜的第一蒸发器5处于化霜状态时,其余第一蒸发器 5中的至少一个处于制冷状态。其中,处于化霜状态的第一蒸发器5 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同时需要有至少一个蒸发器5处于制冷状态,原因是需要通过制冷循环使压缩机1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
各第一蒸发器5可对应设置霜层厚度检测部件,当检测到某第一蒸发器5的霜层厚度超过预设厚度时,或者制冷效率低于预设效率时,可使该第一蒸发器5进入化霜状态。
此种化霜方式既不影响其它第一蒸发器5的正常工作,又能利用正在工作的第一蒸发器5制冷时压缩机1的排气进行化霜,可充分利用系统能量。
下面对热氟化霜系统中的管路连接关系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各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冷凝器2之间设有供液管组,供液管组包括:供液总管10、多个供液支管和多个第一通断阀。其中,供液总管10的第一端与冷凝器2连通,各供液支管的第一端均与供液总管10的第二端连通,各供液支管的第二端分别与各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各第一通断阀分别对应地设在各供液支管上,用于控制所在供液支管的通断。
通过在各第一蒸发器5对应的供液支管上设置第一通断阀,可独立地控制各个供液支管的通断,在第一蒸发器5处于制冷状态时,相应的第一通断阀接通所在供液支路,以将冷凝器2产生的液态冷媒提供给第一蒸发器5;在第一蒸发器5处于化霜状态时,相应的第一通断阀断开所在供液支路。
仍参考图1,各第一蒸发器5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之间设有供气管组,供气管组包括:供气总管20、多个供气支管和多个第二通断阀。其中,供气总管20的第一端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各供气支管的第一端均与供气总管20的第二端连通,各供气支管的第二端分别与各第一蒸发器5的气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各第二通断阀分别设在各供气支管上,用于控制所在供气支管的通断。
通过在各第一蒸发器5对应的供气支管上设置第二通断阀,可独立地控制各个供气支管的通断,在第一蒸发器5处于制冷状态时,相应的第二通断阀断开所在供气支管;在第一蒸发器5处于化霜状态时,相应的第二通断阀接通所在供气支管,以将压缩机1的高温高压气体提供至第一蒸发器5以进行化霜。
仍参考图1,各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第二蒸发器6 之间设有排液管组,排液管组包括:排液总管30、多个排液支管和多个第三通断阀。其中,各排液支管的第一端均与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排液总管30的第一端与各排液支管的第二端均连通,排液总管30的第二端与第二蒸发器6连通;各第三通断阀分别设在各排液支管上,用于控制所在排液支管的通断。
通过在各第一蒸发器5对应的排液支管上设置第三通断阀,可独立地控制各个排液支管的通断,在第一蒸发器5处于制冷状态时,相应的第三通断阀断开所在排液支管;在第一蒸发器5处于化霜状态时,相应的第三通断阀接通所在排液支管,以将第一蒸发器5化霜后产生的液态冷媒排出至第二蒸发器6。
仍参考图1,各第一蒸发器5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之间设有回气管组,回气管组包括:回气总管40、多个回气支管和多个第四通断阀。其中,各回气支管的一端与各第一蒸发器5的气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回气总管的第一端与各回气支管的第二端连通,回气总管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各第四通断阀分别设在各回气支管上,用于控制所在回气支管的通断。
通过在各第一蒸发器5对应的回气支管上设置第四通断阀,可独立地控制各个回气支管的通断,在第一蒸发器5处于制冷状态时,相应的第四通断阀接通所在回气支管,以使蒸发产生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在第一蒸发器5处于化霜状态时,相应的第四通断阀断开所在回气支管,以使压缩机1排气口的高温高压气体直接进入第一蒸发器5。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氟化霜系统还可包括:第一膨胀阀77,设在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冷凝器2之间的管上,用于对储液器3中的液态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以便进入第一蒸发器5进行制冷;和/或第二膨胀阀78,设在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第二蒸发器6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用于对第一蒸发器5化霜产生的液态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以便进入第二蒸发器6 将液态冷媒转化为气态冷媒。例如,第一膨胀阀77和第二膨胀阀78 可采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冷媒温度,并根据冷媒温度调节膨胀阀开度。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氟化霜系统还可包括:第一单向阀81,设在冷凝器2与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冷凝器2至第一蒸发器5单向流通;第二单向阀82,设在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第二蒸发器6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第一蒸发器5至第二蒸发器6单向流通;第三单向阀83,设在第二蒸发器6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第二蒸发器6至压缩机1单向流通;和/或第四单向阀84,设在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第一蒸发器5 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压缩机1至第一蒸发器 5单向流通。
上述单向阀的设置可提高冷媒流动的安全性,防止冷媒逆向流动,提高系统工作的安全性。
下面以在冷库中设置两个第一蒸发器5为例,分别为第一蒸发器 A 51和第一蒸发器B 52,结合图1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热氟化霜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安装框架1A的顶部设置三台压缩机1,形成压缩机组,安装框架1A的底部设有储液器3,冷凝器2可设在储液器3上方,压缩机 1的出口设有油气分离器4,以减少润滑油随气态冷媒进入制冷循环回路或化霜循环回路,保证压缩机1工作的润滑性能。
每个第一蒸发器5均对应设置一个供液支管、一个供气支管和一个回液支管。
供液总管10的第一端通过储液器3与冷凝器2连通,两个供液支管包括:第一供液支管11和第二供液支管12,第一供液支管11和第二供液支管12的第一端均与供液总管10的第二端连通,第一供液支管11和第二供液支管1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蒸发器A 51和第一蒸发器B 52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第一供液支管11上设有第一通断阀A 71,用于控制第一供液支管11的通断;第二供液支管12上设有第一通断阀B 72,用于控制第二供液支管12的通断。例如,此处和下面提到的通断阀可以是电磁通断阀、手动通断阀等。
进一步地,第一供液支管11和第二供液支管12上还可设置截止阀84、第一单向阀81、第一膨胀阀77和/或过滤器86,截止阀84可在检修第一蒸发器5时切断管路,在图1中,第一供液支管11和第二供液支管12上从靠近第一蒸发器的位置起,截止阀85、第一单向阀81、第一膨胀阀77、过滤器86和第一通断阀72依次设置。
供气总管20的第一端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两个供气支管包括:第一供气支管21和第二供气支管22,第一供气支管21和第二供气支管22的第一端均与供气总管20的第二端连通,第二端分别与第一蒸发器A 51和第一蒸发器B 52的气态冷媒流通口连通。第一供气支管21上设有第二通断阀A 73,用于控制第一供气支管21的通断;第二供气支管22上设有第二通断阀B 74,用于控制第二供气支管22 的通断。在供气总管20上设有第四单向阀84,使气态冷媒只能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向第一蒸发器5流动。
两个排液支管包括:第一排液支管31和第二排液支管32,第一排液支管31和第二排液支管32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蒸发器A 51和第一蒸发器B 52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排液总管30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液支管31和第二排液支管32的第二端均连通,排液总管30的第二端与第二蒸发器6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第二蒸发器6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第一排液支管31上设置第三通断阀 A 75,用于控制第一排液支管31的通断。在第二排液支管32上设置第三通断阀B 76,用于控制第二排液支管32的通断。在第一排液支管31和第二排液支管32上还可设置第二单向阀82,以使液态冷媒只能从第一蒸发器5向第二蒸发器6流动。
两个回气支管包括:第一回气支管41和第二回气支管42,第一回气支管41和第二回气支管42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蒸发器A 51和第一蒸发器B 52的气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回气总管40的第一端与第一回气支管41和第二回气支管42的第二端连通,回气总管40的第二端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第一回气支管41上设有第四通断阀A 87,用于控制第一回气支管41的通断,第二回气支管42上设有第四通断阀B 88,用于控制第二回气支管42的通断。
其中,供液支管第二端连接在第四通断阀与第一蒸发器5之间的回气支管上;排液支管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蒸发器5与第一通断阀之间的进液支管上,优选地,可连接在第一蒸发器5与截止阀85之间的进液支管上;第二蒸发器6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回气总管40连通。
如图2所示,当两个第一蒸发器5均处于制冷状态时,两个第一通断阀均接通所在供液支管,两个第四通断阀均接通所在回气支管,两个第二通断阀均断开所在供气支管,两个第三通断阀均断开所在排液支管。
对于第一蒸发器A 51,如图2中较粗的冷媒流动线条所示,储液器3中的液态冷媒经过供液总管10进入第一供液支管11,接着进入第一蒸发器A 51进行蒸发换热形成气态冷媒;如图2中较细的冷媒流动线条所示,气态冷媒经过第一回气支管41进入回气总管40,之后进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气体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进入冷凝器2进行冷凝换热并进入储液气3。
对于第一蒸发器B 52,如图2中较粗的冷媒流动线条所示,储液器3中的液态冷媒经过供液总管10进入第二供液支管12,接着进入第一蒸发器B 52进行蒸发换热形成气态冷媒;如图2中较细的冷媒流动线条所示,气态冷媒经过第二回气支管42进入回气总管40,之后进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气体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进入冷凝器2进行冷凝换热并进入储液气3。
如图3所示,当第一蒸发器A 51处于化霜状态,且第一蒸发器B 52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一通断阀A 71断开第一供液支管11,第一通断阀B 72接通第二供液支管12;第四通断阀A 87断开第一回气支管 41,第四通断阀B 88接通第二回气支管42;第二通断阀A 73接通第一供气支管21,第二通断阀B 74断开第二供气支管22;第三通断阀 A 75接通第一排液支管31,第三通断阀B 76断开第二排液支管32。
对于处于制冷状态的第一蒸发器B 52,其冷媒流动路径为图3 中较细的线条,与图2描述的一致。
对于处于化霜状态的第一蒸发器A 51,其冷媒流动路径为图3 中较粗的线条,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依次经过排气总管 20和第一排气支管21进入第一蒸发器B52进行化霜,化霜产生的液态冷媒依次经过第一排液支管31和排液总管30进入第二蒸发器6的液态冷媒流通口,经过蒸发后气态冷媒从第二蒸发器6的气态冷媒流通口流出,并经由回气总管40返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
其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
例如,制冷系统包括冷库。由于冷库中的一个冷凝器2对应多个第一蒸发器5,因此无法采用家用空调四通阀换向的方式对部分第一蒸发器5除霜。本实用新型的热氟化霜系统能够在节约电能的情况下实现按需除霜。
对于上述实施例,第二蒸发器6设在冷库外,便于吸收外界热量将第一蒸发器5化霜产生的液态冷媒转化为气态冷媒。
再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换热设备热氟化霜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
在制冷状态下,使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冷凝器2连通,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
在化霜状态下,使待化霜的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第二蒸发器6连通,气态冷媒流通口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
进一步地,在待化霜的第一蒸发器5处于化霜状态时,还包括:使其余第一蒸发器5中的至少一个处于制冷状态。这样能够利用正在工作的第一蒸发器5制冷时压缩机1的排气进行化霜,可充分利用系统能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及制冷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1);
冷凝器(2);
至少两个第一蒸发器(5),均可选择地工作于制冷状态或化霜状态;和
第二蒸发器(6),用于将所述第一蒸发器(5)在化霜状态产生的液态冷媒蒸发为气态冷媒;
其中,各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所述冷凝器(2)连通,在化霜状态下与所述第二蒸发器(6)连通;各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气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在化霜状态下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一蒸发器(5)处于化霜状态时,其余所述第一蒸发器(5)中的至少一个处于制冷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所述冷凝器(2)之间设有供液管组,所述供液管组包括:
供液总管(10),所述供液总管(10)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凝器(2)连通;
多个供液支管,各所述供液支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供液总管(10)的第二端连通,各所述供液支管的第二端分别与各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和
多个第一通断阀,分别设在各所述供液支管上,用于控制所在供液支管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之间设有供气管组,所述供气管组包括:
供气总管(20),所述供气总管(20)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通;
多个供气支管,各所述供气支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供气总管(20)的第二端连通,各供气支管的第二端分别与各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气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和
多个第二通断阀,分别设在各所述供气支管上,用于控制所在供气支管的通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所述第二蒸发器(6)之间设有排液管组,所述排液管组包括:
多个排液支管,各所述排液支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
排液总管(30),所述排液总管(30)的第一端与各所述排液支管的第二端均连通,所述排液总管(3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6)连通;和
多个第三通断阀,分别设在各排液支管上,用于控制所在排液支管的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化霜状态下,所述第二蒸发器(6)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所述第二蒸发器(6)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液器(3),所述储液器(3)与所述冷凝器(2)的液态冷媒流通口连通,各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在制冷状态下与所述储液器(3)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膨胀阀(77),设在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所述冷凝器(2)之间的管上;和/或
第二膨胀阀(78),设在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所述第二蒸发器(6)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单向阀(81),设在所述冷凝器(2)与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所述冷凝器(2)至所述第一蒸发器(5)单向流通;
第二单向阀(82),设在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与所述第二蒸发器(6)的液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所述第一蒸发器(5)至所述第二蒸发器(6)单向流通;
第三单向阀(83),设在所述第二蒸发器(6)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与所述压缩机(1)的吸气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冷媒从所述第二蒸发器(6)至所述压缩机(1)单向流通;和/或
第四单向阀(84),设在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蒸发器(5)的气态冷媒流通口之间的管上,用于使所述冷媒从所述压缩机(1)至所述第一蒸发器(5)单向流通。
10.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冷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蒸发器(6)设在所述冷库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83259.8U CN210663485U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及制冷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83259.8U CN210663485U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及制冷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63485U true CN210663485U (zh) | 2020-06-02 |
Family
ID=70817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83259.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663485U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及制冷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6348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00829A (zh) * | 2019-09-23 | 2019-11-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控制方法及制冷系统 |
-
2019
- 2019-09-23 CN CN201921583259.8U patent/CN21066348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00829A (zh) * | 2019-09-23 | 2019-11-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控制方法及制冷系统 |
CN110500829B (zh) * | 2019-09-23 | 2023-08-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控制方法及制冷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75344B (zh) | 一种寒冷地区用多联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759138B (zh) | 二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制冷系统的运行方法及系统 | |
CN102042724A (zh) | 冷媒控制部件、空调制冷系统及冷媒循环控制方法 | |
CN106016795A (zh) | 一种提高制冷或热泵系统效率的方法及运行方法 | |
KR101142914B1 (ko) | 열교환이 향상된 2단 히트펌프 사이클을 이용한 온수 및 냉수 생산 시스템 | |
CN104567153A (zh) | 一种新型节能不间断供冷热气融霜控制系统 | |
CN108759139B (zh) | 具有中温蒸发器的一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的制冷系统 | |
CN111928512B (zh) | 一种冷热联用多级压缩循环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10663485U (zh) |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及制冷系统 | |
JP2018096560A (ja) | 熱伝達ユニットおよび二元温水生成装置 | |
CN220135815U (zh) | 一种高低温冷库化霜系统 | |
US8726684B2 (en) | Reversible system for recovering of heat energy by sampling and transfer of calories from one or more media into one or more other such media | |
KR101413421B1 (ko) | 과냉각 냉매 공급을 통한 에너지 절감형 냉동 또는 냉장 장치 | |
US20210164711A1 (en) | Cooling system for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 |
CN201265919Y (zh) | 空调系统 | |
CN216620339U (zh) | 制冷及融霜系统 | |
CN214841175U (zh) | 一种制冷系统 | |
CN205619633U (zh) | 蓄冷式高效制冷系统、制冷或热泵装置和压缩冷凝机组 | |
CN211424781U (zh) | 一种热气融霜系统 | |
CN112361634B (zh) | 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制冷控制方法及制冷设备 | |
CN212299522U (zh) | 制冷系统 | |
CN110500829B (zh) | 用于制冷系统的热氟化霜系统、控制方法及制冷系统 | |
CN111059809B (zh) | 一种利用冷凝热除霜的间接冷却系统 | |
CN109974322B (zh) | 一种带膨胀机的双温区单级制冷系统 | |
CN112066588A (zh) | 一种逆向回收式热气化霜制冷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829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829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