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22288U - 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22288U
CN210622288U CN201920337092.0U CN201920337092U CN210622288U CN 210622288 U CN210622288 U CN 210622288U CN 201920337092 U CN201920337092 U CN 201920337092U CN 210622288 U CN210622288 U CN 2106222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setting
base
formwork system
high formwork
bim technolo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3709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晨阳
元文新
何璐
毛启航
徐成龙
杨士珏
王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Kunpeng engineering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Ping An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BIR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Hangzhou Baim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BIR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Hangzhou Baim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BIR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3709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222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222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222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包括第一立杆、与所述第一立杆相垂直的第二立杆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立杆与所述第二立杆的连接结构,还包括上端插入所述第一杆体下端的基座,该基座下端插入地面内。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基座,基座能对第一立杆进行支撑,避免泥土嵌入到第一立杆当中;该设置方式减缓第一立杆氧化速度,提高第一立杆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固定建筑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BIM技术的兴起,利用BIM技术来解决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安全、质量交底,使其更安全有效的落地实施成为一种可能;而BIM技术能准确的使用到对高支模进行三维可视,从而实现准确的进行施工。
目前现有高支模系统,其中垂直设置的立杆均为直接插入到地面当中,但是该插入方式存在诸多的缺陷,因为立杆直接插入到立杆当中,其会造成立杆下端受到腐蚀,导致立杆使用寿命短,而且因为立杆直接插入到地面上,泥土会陷入到立杆当中去,造成立杆堵塞;而且立杆还会陷入到地面当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使用寿命长的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包括第一立杆、与所述第一立杆相垂直的第二立杆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立杆与所述第二立杆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端插入所述第一杆体下端的基座,该基座下端插入地面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基座,其在第一立杆插入到地面上的时候,基座能对第一立杆进行支撑,避免第一立杆与地面直接进行接触,因此也就避免地面上的泥土嵌入到第一立杆当中;该设置方式避免第一立杆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加速氧化,造成第一立杆下部受到腐蚀而影响寿命;而基座的设置则提高第一立杆的使用寿命。
所述基座包括盘状设置的基座本体、设于所述基座本体上的第一插接部及所述第一插接部对称设置的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第二插接部为锥形设置;通过设置第一、第二插接部其可在对基座进行固定的时候,第一插接部可插入到泥土当中,从而实现对基座进行固定,保持在高支模进行安装的时候,基座不会发生滑动,进而基座对第一立杆的支撑性稳定,其有效的提高了基座整体的稳定性;而第二基座能对第一立杆的下部进行定位,保持第一立杆相对基座不会发生滑动;同时因为第一、第二插接部的设置,其可在使用的时候,不需要特定的选择哪一边朝向地面;而且第一、第二插接部设为锥形,其插入到地面上方便。
所述第一插接部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插接部上设有多个第二凹槽;通过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其第一插接部插入到地面上的时候,第一插接部不会发生滑动,并且第一插接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而设置第二凹槽则能方便通过额外的设备夹住第二插接部,进而可通过电转等设备带动所述基座转动,从而第一插接部能更好的插入到地面当中。
所述基座本体上设有至少三个冲击凹槽;通过在基座本体上设置冲击凹槽,其可通过冲击钻等设备对着冲击凹槽进行冲击,该过程使得基座本体能更好的插入到地面当中;而且因为冲击凹槽的设置冲击钻等设备能准确的对基座本体进行冲击,其能保障基座本体受力均匀。
所述基座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立杆下端面相配合的定位槽;通过设置定位槽可便于第一立杆在插入到基座本体上的时候,第一立杆能更好进行定位和支撑。
所述第一插接部上设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二插接部上设有第二环槽;通过设置第一、第二环槽,在将基座本体拉出的时候,能通过夹子夹在第一、第二环槽当中的时候,基座本体能更好被拉动出来,其实现了防滑设置。
所述第一插接部上具有第一镀锌层,所述第二插接部上设有第二镀锌层;通过第一镀锌层和第二镀锌层的设置可在第一或第二镀锌层插入到地面当中之后,对第一、第二插接部实现防腐性能,提高基座的使用寿命,从而有效的提高基座和第一立杆的使用寿命。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立杆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与所述第二立杆相连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立杆相配合的防滑凸齿;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防滑凸齿,其提高了第一连接件和第一立杆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保障连接结构对第一、第二立杆连接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插接凹槽,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插接凹槽相配合的插接凸部;通过插接凹槽和插接凸部的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可实现快速的拆卸,进而可便于快速将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进行拆卸,其实现拆卸简单,拆卸速度快特点;相反的,该设置方式也同步实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进行装配速度快的优点,而且其结构简单,因此易于生产,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半圆形设置的第一连接体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体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体,所述插接凹槽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体上,另一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体上;通过将插接凹槽部分设于第一连接体上,另一部分设于第二连接体上,在对第一连接件进行拆除的时候,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打开之后,一个整体的插接凹槽会分离开,从而插接凹槽的体积会增大,该过程中实现了在拆卸下来的时候,能轻松的将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进行分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基座,基座能对第一立杆进行支撑,避免泥土嵌入到第一立杆当中;该设置方式减缓第一立杆氧化速度,提高第一立杆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基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5所示,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包括剪刀撑、第一立杆1、第二立杆2、连接结构3及基座4,其中所述的剪刀撑为常规的剪刀撑,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第二立杆均为市面上常规的中空金属管;所述基座4用于垫在所述的第一立杆1下端,所述基座4包括基座本体40、第一插接部41及第二插接部42,其中所述基座本体40为一圆盘,所述第一插接部41为设于基座本体40上端面的一金属锥,在所述第一插接部41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410,所述第一凹槽410为沿着所述第一插接部41的高度方向设置,该第一凹槽410的数量为四个。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插接部42为设在所述基座本体40下端面上的一金属锥,所述第二插接部42上设有第二凹槽420,所述第二凹槽420为沿着所述第二插接部42高度方向设置,而且第二凹槽420的数量为四个;同时在所述第一插接部41上设有第一环槽411,该第一环槽411为一圈凹环,在所述第二插接部42上设有第二环槽421,所述第二环槽421为一圈凹环;在所述基座本体40上设有两个定位槽401,所述定位槽401为一圈凹环,第一立杆41下端部套在所述定位槽401内;在所述第一插接部41上设有第一镀锌层412,在所述第二插接部42上设有第二镀锌层422,所述第一、第二镀锌层均为通过热浸锌工艺形成。
具体的,所述基座本体40上设有三个冲击凹槽400,所述的三个冲击凹槽400呈等边三角形设置,因此在将第一或第二插接部插入到地面当中,冲击钻对应三个冲击凹槽,且在对冲击凹槽400进行冲击的时候,其为沿着每个冲击凹槽400呈环形进行。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构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1包括第一连接体311和第二连接体312,所述第一、第二连接体均为半圆形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体311和第二连接体312的内壁均设有防滑凸齿300,所述防滑凸齿300可以直接为金属焊接到第一、第二连接体上,同时防滑凸齿300也可为采用耐磨塑料粘接到第一、第二连接体的内壁上;本实施例采用耐磨塑料粘接的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体311和第二连接体312通过螺栓进行连接,从而可以锁定到第一立杆1上。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上设有插接凹槽310,所述插接凹槽310为由所述第一连接件31的上端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凹槽;并且所述插接凹槽310其包含了两部分,一分部的插接凹槽310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体311上,另一部分的插接凹槽312形成于第二连接体312上;所述第二连接件32为一金属件,该第二连接件32套在第二立杆2上,其可通过螺钉直接与第二立杆2相连;在所述第二连接件32上设有插接凸部320,该插接凸部320为一可转动的金属凸条,所述插接凸部320插入到所述插接凹槽310内,从而实现第一立杆1和第二立杆2之间相连。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包括第一立杆(1)、与所述第一立杆(1)相垂直的第二立杆(2)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立杆(1)与所述第二立杆(2)的连接结构(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入所述第一立杆(1)下端的基座(4),该基座(4)下端插入地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4)包括盘状设置的基座本体(40)、设于所述基座本体(40)上的第一插接部(41)及所述第一插接部(41)对称设置的第二插接部(42),所述第一、第二插接部为锥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41)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410),所述第二插接部(42)上设有多个第二凹槽(4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本体(40)上设有至少三个冲击凹槽(4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本体(4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接部(41)下端面相配合的定位槽(40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41)上设有第一环槽(411),所述第二插接部(42)上设有第二环槽(42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41)上具有第一镀锌层(412),所述第二插接部(42)上设有第二镀锌层(42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包括与所述第一立杆(1)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31)和与所述第二立杆(2)相连的第二连接件(32),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立杆(1)相配合的防滑凸齿(3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上设有插接凹槽(310),所述第二连接件(32)上设有与所述插接凹槽(310)相配合的插接凸部(32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1)包括半圆形设置的第一连接体(311)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体(311)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体(312),所述插接凹槽(310)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体(311)上,另一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体(312)上。
CN201920337092.0U 2019-03-18 2019-03-18 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 Active CN2106222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37092.0U CN210622288U (zh) 2019-03-18 2019-03-18 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37092.0U CN210622288U (zh) 2019-03-18 2019-03-18 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22288U true CN210622288U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50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37092.0U Active CN210622288U (zh) 2019-03-18 2019-03-18 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222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22288U (zh) 基于bim技术的高支模系统
CN205666785U (zh) 用于水上光伏发电系统的浮动平台
CN205141598U (zh) 一种海缆中心定位保护装置
CN209162813U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快速接头
CN201738799U (zh) 塔桅用免维护隐蔽式爬梯
CN205348960U (zh) 一种安全型防护栏
CN215594477U (zh) 一种建筑的防碰撞机构
CN105449618A (zh) 一种海缆中心定位保护装置
CN203374282U (zh) 矿山井下落地多绳提升系统天轮硐室布置结构
CN207063502U (zh) 一种建筑搭架连接结构
CN211898445U (zh) 一种建筑用坡边支护结构
CN212931406U (zh) 一种新型组合式测斜仪
CN210104727U (zh) 一种机械连接结构
CN104767150B (zh) 一种用于更换架空线路绝缘子的碗头挂板m销取销器
CN205123201U (zh) 一种海缆中心定位保护装置
CN212025978U (zh) 一种新型用于道路交通的引导装置
CN210289379U (zh) 工程安全用防护栏
CN211012940U (zh) 一种测斜管的防堵装置
CN210151734U (zh) 一种防雪网用的防倾倒式地锚
CN103452560B (zh) 一种截管器
CN110984897A (zh) 一种内外卡瓦共同协作的打捞矛
CN205775902U (zh) 一种摩擦消能装置
CN210736073U (zh) 一种具备防水功能的吊钩滑轮组
CN219712752U (zh) 一种植保器械固定基座
CN216689522U (zh) 一种高强度的冲击抓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000 room 1109, building 2, Tongce square, Puyan street,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Kunpeng engineering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Ping An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room 1109, building 2, Tongce square, Puyan street,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Baim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KINGBIRD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