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20855U - 一种新型铜冷却棒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铜冷却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20855U
CN210620855U CN201921835248.4U CN201921835248U CN210620855U CN 210620855 U CN210620855 U CN 210620855U CN 201921835248 U CN201921835248 U CN 201921835248U CN 210620855 U CN210620855 U CN 2106208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pipe
water inlet
barrel
shaft sleeve
external th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352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棉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Haixi H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Haixi H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Haixi H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Haixi Hong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352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208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208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208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And Refinement Of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铜冷却棒,包括前筒、进水管、轴套和后筒;所述进水管的中部与前部的外周面上盘绕设置有导流片,所述进水管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轴套固定在所述后筒内,所述进水管的中后部的外周面上攻有第一外螺纹,所述进水管的末端先穿入所述轴套,再穿出所述后筒,所述进水管上位于所述第一外螺纹前部环绕设置有凸部;将所述进水管装入所述前筒内;所述轴套前部的外周上对称设置有凸块;所述后筒筒壁的中部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连接出水管;所述前筒和所述后筒连接处的外壁上设置有法兰盘。将进水管旋紧在轴套上,就可起到精准定位的作用和防止进水管倾斜的作用,有效解决进水管与前筒或后筒的轴线不平行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铜冷却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工业高炉送风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铜冷却棒。
背景技术
高炉是一个密闭的高温高压冶炼容器,炉体安装有冷却壁,一旦冷却壁损坏,其炉内的高温容易把炉壳烧红、烧裂甚至烧穿,影响高炉安全生产。以往在高炉冷却壁损坏后,采取在炉壳外面喷水冷却的方法,维护冷却,由于在炉壳外面喷水冷却导致炉壳里外温差过大,极易造成疲劳损坏,因此,在炉壳外面喷水冷却的方法只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用,时间长了仍然会导致炉壳变形、开裂、甚至烧穿,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为提高高炉的使用寿命,现在的做法一般是在高炉冷却壁上开孔,安装纯铜冷却棒以恢复损坏冷却壁的功能。
为此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高炉冷却棒(申请号:201220134005.X)以提高冷却效果,增加高炉寿命,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由中空的前筒体和中空的后筒体对接焊接组成,所述前筒体为纯铜铸管件,前筒体的前端面上覆有合金耐磨层,所述后筒体为无缝钢管,所述前筒体与后筒体的对接焊缝位于本体的中后端,所述本体的前端口设 有前端盖,所述本体的后端口设有后端盖,所述本体上固连有进水管、出水管、法兰盘和带 灌浆管的灌浆法兰盘,所述进水管通过后端盖上开设的进水口与本体的内腔相通,所述出 水管通过后筒体的侧壁上开设的出水口与本体的内腔相通,所述本体的内腔设有隔板,所 述隔板将内腔空间隔成一过水通道,所述过水通道从进水口先直线通向本体的前端再沿本体的内壁螺旋式通向本体的后端并通至出水口。但是该结构存在着,制造过程中,尤其在安装进水管的过程中,由于后端盖顶盖较薄且进水管头部的直径小于前筒体的内径,并且进水管的头部不与前端盖接触,造成难以定位以及不好受力,所以工人在安装焊接进水管的过程中,焊接难度较高,且非常容易造成进水管与本体不平行,或是进水管头部过于接近前端盖,影响水的瞬时流通量;从而影响高炉冷却棒的冷却效果,降低高炉冷却棒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铜冷却棒,有效解决进水管与前筒或后筒的轴线不平行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以下方案实现:提供一种新型铜冷却棒,包括前筒、进水管、轴套和后筒;所述进水管的中部与前部的外周面上盘绕设置有导流片,所述进水管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轴套固定在所述后筒内,所述轴套内攻有内螺纹,所述进水管的中后部的外周面上攻有第一外螺纹,所述进水管的末端先穿入所述轴套,再穿出所述后筒,所述进水管上位于所述第一外螺纹前部环绕设置有凸部,进水管上的第一外螺纹与所述轴套内的内螺纹配合;所述进水管装入所述前筒内;所述轴套前部的外周上对称设置有凸块;所述后筒筒壁的中部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连接出水管;所述前筒和所述后筒连接处的外壁上设置有法兰盘;所述前筒的头部覆盖有防锈涂层。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的尾部外周上攻有第二外螺纹。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筒与所述后筒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铜冷却棒,通过在后筒内设置轴套,将进水管旋紧在轴套上,就可起到精准定位的作用和防止进水管倾斜的作用,增加本冷却铜棒的生产合格率,有效解决进水管与前筒或后筒的轴线不平行的情况发生,保证冷却水顺畅流通,保证铜冷却棒冷却效果良好,从而增加了铜冷却棒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高炉冷却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新型铜冷却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新型铜冷却棒的进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新型铜冷却棒的外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种新型铜冷却棒的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铜冷却棒,包括前筒21、进水管23、轴套24和后筒22;所述进水管23的中部与前部的外周面上盘绕设置有导流片25,所述进水管23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轴套24固定在所述后筒22内,所述轴套24内攻有内螺纹,所述进水管23的中后部的外周面上攻有第一外螺纹232,所述进水管23的末端先穿入所述轴套24,再穿出所述后筒22,所述进水管23上位于所述第一外螺纹232前部环绕设置有凸部231,进水管23上的第一外螺纹232与所述轴套24内的内螺纹配合;所述进水管23装入所述前筒21内;所述轴套24前部的外周上对称设置有凸块241,与所述后筒22内壁接触,实现轴套24的前后端受力均匀,也起到防进水管23倾斜的作用,两个凸块241之间的空间用于作为水流通道;所述后筒22筒壁的中部开设有出水口28;所述出水口28处连接出水管27;所述前筒21和所述后筒22连接处的外壁上设置有法兰盘26;所述前筒21的头部覆盖有防锈涂层29;防止锈蚀损坏本冷却铜棒,增加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阅图2、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23的尾部外周上攻有第二外螺纹233,便于与外部供水管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2、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筒21与所述后筒22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工作原理:
通过在后筒内设置轴套,将进水管旋紧在轴套上,当进水管上的凸部与轴套的前端接触,即表明旋转到位(限位作用),就可起到精准定位的作用和防止进水管倾斜的作用,有效解决进水管与前筒或后筒的轴线不平行的情况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3)

1.一种新型铜冷却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筒、进水管、轴套和后筒;所述进水管的中部与前部的外周面上盘绕设置有导流片,所述进水管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轴套固定在所述后筒内,所述轴套内攻有内螺纹,所述进水管的中后部的外周面上攻有第一外螺纹,所述进水管的末端先穿入所述轴套,再穿出所述后筒,所述进水管上位于所述第一外螺纹前部环绕设置有凸部,进水管上的第一外螺纹与所述轴套内的内螺纹配合;所述进水管装入所述前筒内;所述轴套前部的外周上对称设置有凸块;所述后筒筒壁的中部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连接出水管;所述前筒和所述后筒连接处的外壁上设置有法兰盘;所述前筒的头部覆盖有防锈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铜冷却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尾部外周上攻有第二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铜冷却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筒与所述后筒焊接固定。
CN201921835248.4U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新型铜冷却棒 Active CN2106208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5248.4U CN210620855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新型铜冷却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5248.4U CN210620855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新型铜冷却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20855U true CN210620855U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53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35248.4U Active CN210620855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新型铜冷却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208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25012A (zh) 一种压铸机的压射头
CN210620855U (zh) 一种新型铜冷却棒
CN107805679B (zh) 一种高炉风口烧穿后的快速封堵方法
CN202576457U (zh) 一种高炉冷却棒
CN214422671U (zh) 抗弯耐磨喷煤枪
CN214735871U (zh) 一种安全节能的高炉送风装置直吹管
CN212688118U (zh) 一种电炉氧枪的分体式水冷装置
CN106191372B (zh) 一种氧枪枪头
CN2913381Y (zh) 组合锻压氧枪喷头
CN218951428U (zh) 一种炉门氧枪头
CN104232838A (zh) 一种紫铜氧枪喷头
CN206033789U (zh) 一种氧枪枪头
CN206843515U (zh) 一种自关闭式弹子阀及一种高炉喷煤喷枪
CN220152738U (zh) 一种新型卡尔多炉熔炼枪
CN219621201U (zh) 一种同轴双马赫数氧流集束氧枪
CN209969546U (zh) 煤氧枪
CN200964426Y (zh) 组合式锻压铸造氧枪喷头
CN204644386U (zh) 高炉增压耐磨喷煤枪
CN221063941U (zh) 一种带钢除鳞环
CN214270935U (zh) 一种新型复合冷却壁
CN102828003B (zh) 钢液真空精炼顶枪
CN218755835U (zh) 一种高炉煤枪及其固定装置
CN215909047U (zh) 一种带有双层保护麦尔兹窑喷枪
CN114410865B (zh) 利用高炉风口位置向炉缸中心下部吹氧的方法
CN216155906U (zh) 一种氧枪用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