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90832U -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 Google Patents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90832U
CN210590832U CN201921407635.8U CN201921407635U CN210590832U CN 210590832 U CN210590832 U CN 210590832U CN 201921407635 U CN201921407635 U CN 201921407635U CN 210590832 U CN210590832 U CN 210590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ayer
phase change
phase
composit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0763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亮
魏清泉
周泉生
黎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keruihua (tianjin)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okeruihua (tianjin)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okeruihua (tianjin)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okeruihua (tianjin)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0763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908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90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9083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解决了现有恒温装置需要依赖电能不间断供热而导致安全隐患、结构复杂以及不便于生产和使用的问题。该恒温复合结构包括:相变复合材料层,构造为从热量提供层吸收热量发生相变以储存热量,并通过逆相变过程释放热量以维持恒温;所述热量提供层,设置在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一侧,构造为向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提供热量;以及热量反射层,设置在所述热量提供层远离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的一侧,构造为反射所述热量提供层以及所述热量提供层释放的热量。

Description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场景需要使用可保持恒温的装置。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得这些装置能够保持恒温,有的需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直通电以不断提供热量,当加热电阻丝折断或漏电时极易引起火灾或漏电伤人事故。还有一些装置内设置可供冷、热水流动的管路,用泵维持冷、热水循环,用加热器对液体进行加热维持液体恒温,达到使得装置降温或取暖的目的。但是这种装置的内部结构会比较复杂,需要泵和加热装置,使用不便并且噪声较大,且并不便于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解决了现有恒温装置需要依赖电能不间断供热而导致安全隐患、结构复杂以及不便于生产和使用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包括:相变复合材料层,构造为从热量提供层吸收热量发生相变以储存热量,并通过逆相变过程释放热量以维持恒温;所述热量提供层,设置在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一侧,构造为向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提供热量;以及热量反射层,设置在所述热量提供层远离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的一侧,构造为反射所述热量提供层以及所述热量提供层释放的热量。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热量提供层包括碳纤维发热丝交织成的网格结构。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热量反射层包括红外反射层。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的相变温度为25℃至45℃,维持恒温时间小于等于8小时。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恒温复合结构进一步包括:均匀加热层,设置在所述热量提供层和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之间,构造为将所述热量提供层产生的热量均匀地传递给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热量提供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热体,所述均匀加热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导热体;其中,所述多个导热体设置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间隙上方。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恒温复合结构进一步包括:隔热保温层,设置在所述热量反射层远离所述热量提供层的一侧,构造为阻隔热量散失。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热保温层包括以下绝热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气凝胶绝热毡,厚度为2mm-20mm;聚氨酯泡沫垫,厚度为10mm-50mm;聚苯乙烯泡沫垫,厚度为10mm-50mm;以及石棉垫,厚度为10mm-50mm;以及毛毡,厚度为10mm-50mm。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包括叠加的至少一侧相变层,其中,所述至少一侧相变层采用以下相变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以石墨烯气凝胶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以泡沫金属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以及以高分子塑料袋为容器,内部填充相变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其中所述相变材料包括固液相变材料或固固相变材料。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包括:第一相变区域和与所述第一相变区域相邻的第二相变区域;其中所述第一相变区域所采用的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系数低于所述第二相变区域所采用的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系数。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恒温复合结构进一步包括:包覆所述恒温复合结构的顶面和底面的精纺面料层。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恒温复合结构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和所述精纺面料层之间的导热固定层。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垫,采用如前任一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通过相变复合材料层实现热量的储存和释放以维持恒温,避免了现有恒温装置需要依赖电能不间断供热而导致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由于采用相变复合材料层、热量提供层和热量反射层的层叠结构,结构简洁且并不需要液体循环等散热装置,便于生产和使用。此外,通过设置热量反射层,可将相变复合材料层和热量提供层产生的热量反射至恒温复合结构的一侧,从而可有效提高该恒温复合结构的热量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中热量提供层和均匀加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石墨烯增强相变材料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石墨烯增强相变材料制备方法中制备石墨烯分散液的流程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石墨烯增强相变材料制备方法中使用胺类固化剂还原石墨烯分散液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石墨烯增强相变材料制备方法中将相变材料填充到石墨烯气凝胶内部以得到石墨烯增强相变材料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石墨烯增强相变材料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也可以被称为第二,类似地,第二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申请概述
如上所述,现有的恒温装置需要依赖电加热的方式以不断提供热量,而用于加热的加热电阻丝折断或漏电时极易引起火灾或漏电伤人事故。也有一些现有的恒温装置依赖液体循环管路以实现加热和散热,通过维持液体恒温达到维持整体装置恒温的目的,然而这种恒温实现方式结构复杂,不便于使用和生产。
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基本构思是提出一种恒温复合结构,利用叠加的相变复合材料层和热量提供层来实现恒温控制。相变复合材料层可从热量提供层吸收热量发生相变以储存热量,并通过逆相变过程释放热量以维持恒温。热量提供层也并不需要不间断的提供热量给相变复合材料层,从而避免外加热的方式需要不断提供热量,也避免了复杂的内部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恒温复合结构可以应用于任何场景下的恒温装置。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相变复合材料以及加热方式来实现相变复合材料层和热量提供层。例如,在工业应用场景,为了实现一种恒温工作服,就可利用具备良好延展性的柔性相变材料来实现该相变复合材料层,并以碳纤维发热丝的方式来实现热量提供层。在生活场景下,为了实现一种恒温垫,就可利用具备良好透气性的相变复合材料来实现该相变复合材料层,并仍以碳纤维发热丝的方式来实现热量提供层。本申请对该恒温复合结构的具体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在介绍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之后,下面将参考附图来具体介绍本申请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例。
示例性实施例
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恒温复合结构包括: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热量提供层200以及热量反射层300。具体而言,相变复合材料层100构造为从热量提供层200吸收热量发生相变以储存热量,并通过逆相变过程释放热量以维持恒温。热量提供层200设置在相变复合材料层100一侧,构造为向相变复合材料层100提供热量。热量反射层300设置在热量提供层200远离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的一侧,构造为反射热量提供层200以及热量提供层200释放的热量。
相变复合材料层100可包括支撑材料和填充于支撑材料中的相变材料。相变材料具有吸收热量发生相变以储存热量,并通过逆相变过程释放热量以维持恒温。由于相变的过程中相变材料可能会变为液态,支撑材料可包裹住液态的相变材料而不会随意流动,同时保持固体的外观表象,以满足具体应用场景的外观或力学性能要求。应当理解,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的具体材质选择和内部结构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需求而调整,例如,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的材质可包括以下几种相变复合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以石墨烯气凝胶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以泡沫金属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以及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本申请对相变复合材料的具体材质和内部结构并不做严格限定。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当该恒温复合结构所适用的产品需要与人体接触时,可通过调整该恒温复合结构中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的材质和内部结构来满足与人体接触的要求。例如对于贴身衣物或垫子等生活场景用到的产品,通过调整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的材质和内部结构以使得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的相变温度为25℃至45℃,维持恒温时间小于等于8小时。具体而言,可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将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的相变温度调整为31℃、33℃、35℃、37℃或39℃,将维持恒温时间调整为2小时、4小时或6小时。
还应当理解,热量提供层200的具体实现方式也可根据该恒温复合结构的具体应用场景的要求和条件而调整。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热量提供层200可采用碳纤维发热丝交织成的网格结构。碳纤维发热丝采用远红外辐射发热,具有加热安全,电热转化率高的优点;同时,采用交织成的网格结构也可满足该恒温符合结构对于透气性和防断裂等力学性能的要求。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为了满足更好的力学性能要求,热量提供层200也可采用其他加热方式,例如采用金属材质加热体。本申请对热量提供层200所采用的具体加热方式也不做严格限定。
还应当理解,热量反射层300的具体实现方式也可根据该恒温复合结构的具体应用场景的要求和条件,以及热量提供层200和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的材质而调整。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热量反射层300可包括红外反射层。例如,该红外反射层的材质可采用金属铝膜、金属锆膜、金属钛膜、金属银膜、不锈钢膜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申请对该热量反射层300的具体材质同样不做严格限定。
图2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相比于图1所示的恒温复合结构,图2所示的恒温复合结构可进一步包括:均匀加热层400,设置在热量提供层200和相变复合材料层100之间,构造为将热量提供层200产生的热量均匀地传递给相变复合材料层100,从而提高相变复合材料层100对于热量提供层200提供热量的吸收效率。
应当理解,均匀加热层400的材质可根据热量提供层200的加热方式调整,只要能起到将热量提供层200产生的热量均匀传递给相变复合材料层100即可。例如,当热量提供层200采用碳纤维发热体201进行加热时,均匀加热层400也可采用碳纤维实现,以起到均匀传热和阻断辐射的作用。本申请对均匀加热层400的具体材质和内部结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热量提供层200可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热体201,均匀加热层400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导热体401。多个导热体401设置在多个发热体201的间隙上方。由于热量提供层200和均匀加热层400都并非是整面平铺的层,多个阵列排布的多个发热体201之间有间隙,且多个导热体401之间也有间隙,从而可有助于保证恒温复合结构的透气性,以满足一些生活场景产品的需求(例如贴身衣物或床上用品)。但由于多个发热体201之间存在间隙,间隙的位置的传热效率可能会得不到保证,因此将多个导热体401设置在多个发热体201的间隙上方,可有效提高发热体201之间间隙位置处的传热效率。由此可见,通过图3所示的热量提供层200和均匀加热层400的叠加结构,可实现透气性和传热性的平衡,从而提高该恒温复合结构对于生活场景产品的适用性,提高用户体验。
图4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相比于图2所示的恒温复合结构,图4所示的恒温复合结构可进一步包括:隔热保温层500,设置在热量反射层300远离热量提供层200的一侧,构造为阻隔热量散失。
应当理解,隔热保温层500的具体材质和内部结构也可根据该恒温复合结构的具体应用场景的要求和条件,以及热量提供层200和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的材质而调整。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隔热保温层500的材质可采用以下保温材质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氮化硼纤维毡、氧化锆纤维毡、多晶莫来石纤维毡、氧化铝纤维毡、碳纤维毡。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考虑到该恒温复合结构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与人体接触,为了避免该恒温复合结构所适用的产品因故障而产生高温自燃,该隔热保温层500可采用气凝胶绝热毡。气凝胶绝热毡不仅具有优良的隔热性能,可有效避免热量散失,还为高阻燃材料,可有效提供高恒温复合结构的阻燃安全性能。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隔热保温层500可包括以下绝热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气凝胶绝热毡,厚度为2mm-20mm;聚氨酯泡沫垫,厚度为10mm-50mm;聚苯乙烯泡沫垫,厚度为10mm-50mm;以及石棉垫,厚度为10mm-50mm;以及毛毡,厚度为10mm-50mm。
图5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相比于图4所示的恒温复合结构,图5所示的恒温复合结构可进一步包括:包覆恒温复合结构的顶面和底面的精纺面料层700。精纺面料层700可提高恒温复合结构与人体接触触感,同时保证透气性、封装性和一定的力学性能要求。应当理解精纺面料层700的材质和内部结构也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而调整,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精纺面料层700可采用水晶超绒实现,然而本申请对精纺面料层700的具体材质和内部结构不做限定。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恒温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相比于图5所示的恒温复合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热量传递的均一性,图6所示的恒温复合结构可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相变复合材料层100和精纺面料层700之间的导热固定层600。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导热固定层600可为以下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碳纤维毡,玻璃纤维毡和硅酸铝纤维毡。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具体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相变复合材料层100可包括叠加的多层相变层,其中,该多层相变层采用以下相变复合材料中的多种的组合以实现综合性能上提升:以石墨烯气凝胶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以泡沫金属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以及以高分子塑料袋为容器,内部填充相变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其中所述相变材料包括固液相变材料或固固相变材料。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固液相变材料可由固体石蜡、液体石蜡及导热填料组成。固体石蜡的熔点在48℃-65℃范围内,液体石蜡熔点在3℃-8℃内,固体石蜡与液体石蜡的质量比为100:5-30,导热填料可为石墨烯、膨胀石墨、纤维状碳粉、鳞片状碳粉、纳米氧化铝或碳化硅等。导热填料的质量与总质量的质量比为1-15:100。该固液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可为:将各种原料按照质量比加入到加热容器,加热到70℃,直至固态石蜡全部融化后进行混合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完成该固液相变材料的制备。
固固相变材料可由聚乙烯或聚丙烯、以及上述固液相变材料。聚乙烯或聚丙烯与固液相变材料的质量比为20-50:100,导热填料可为石墨烯、膨胀石墨、纤维状碳粉、鳞片状碳粉、纳米氧化铝或碳化硅等,导热填料的质量与总质量的质量比为1-15:100。该固固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可为:将各种原料按照质量比加入到加热容器,加热到所选聚乙烯或聚丙烯熔点,直至固态料全部融化后进行混合搅拌,搅拌均匀后即可加入到固定模具成型,即完成固定形状的固固相变材料的制备,也可将上述工艺转移至双螺杆挤出机完成。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当相变复合材料层100采用了以石墨烯气凝胶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时,如图7所示,该相变复合材料可通过如下制备方法制备:
步骤101:制备石墨烯分散液,其中,石墨烯分散液浓度为1mg/mL-20mg/mL。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用于制备相变复合材料的石墨烯分散液浓度可为2mg/mL、4mg/mL、6mg/mL、8mg/mL、10mg/mL、12mg/mL、14mg/mL、16mg/mL或18mg/mL。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制备石墨烯分散液的过程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1:将原料石墨加入到混合酸液中以形成第一混合液,搅拌大于30分钟。
原料石墨可选择以下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膨胀石墨、鳞片石墨、高温裂解石墨、石墨烯粉体和碳纳米管。混合酸液可为浓硫酸和浓磷酸的混合液,浓硫酸和浓磷酸的比例为5-20:1(例如,可为8:1、10:1、12:1、14:1、15:1、16:1或18:1);其中,第混合酸液的重量与原料石墨的重量的比例为10-500:1(例如可为50:1、100:1、200:1、300:1或400:1)。然而应当理解,原来石墨和混合酸液的具体选择可根据实际的场景需求和条件而调整,本申请对此并不做严格限定。
步骤1012:在第一混合液中加入KMnO4,搅拌大于30分钟,其中,KMnO4的重量与原料石墨重量的比例为2-5:1(例如可为3:1、3.5:1或4:1)。
步骤1013:将带有KMnO4的第一混合液升温至40℃-60℃,搅拌大于12小时。通过延长在40℃-60℃的反应时间,可提高石墨层片的氧化程度。
步骤1014:将第一混合液冷却至室温后,将第一混合液导入冰水,并滴加双氧水。冰水的体积可为第一混合液体积的3-5倍,双氧水的体积和冰水体积比为1:150-200(例如可为1:160、1:170、1:180或1:190)。
步骤102:使用胺类固化剂还原石墨烯分散液以得到石墨烯水凝胶,其中胺类固化剂的浓度为0.1mmol-0.5mmol(例如可为0.175mmol、0.25mmol、0.325mmol、0.4mmol或0.475mmol)。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使用胺类固化剂还原石墨烯分散液的过程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21:将石墨烯分散液与无水乙二胺混合以进行还原反应,并通过超声过程进行均匀化处理,其中,还原反应的温度区间为120℃-160℃,还原反应的时间为3小时-6小时。
步骤1022:将经过还原反应的凝胶置于零下18℃一下冷冻至固态。
步骤1023:将固态的凝胶解冻以获得石墨烯水凝胶。
步骤103:对石墨烯水凝胶进行溶剂置换过程和常压干燥过程以得到石墨烯气凝胶。
具体而言,溶剂置换过程可包括:将石墨烯水凝胶在去离子水中冲洗,并以乙醇和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进行透析3小时-6小时,其中,乙醇和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例为1:50-150(例如可为1:75、1:100或1:125)。常压干燥过程可包括:将经过容积置换过程的石墨烯水凝胶在60℃以上的环境中进行干燥处理。
步骤104:将有机相变材料填充到石墨烯气凝胶内部以得到相变复合材料,其中,相变材料与石墨烯气凝胶的质量比为10-30:1(例如可为12:1、14:1、16:1、18:1、20:1、22:1、24:1、26:1或28:1)。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将有机相变材料填充到石墨烯气凝胶内部以得到相变复合材料的具体过程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41:将石墨烯气凝胶与有机相变材料混合已得到第二混合液。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有机相变材料包括以下几种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石蜡、癸醇、十四醇和十六醇。然而应当理解,有机相变材料的具体选择可根据实际的场景需求和条件而调整,本申请对此并不做严格限定。
步骤1042:将第二混合液置于真空环境中加热,其中真空环境的真空度大于20kpa(例如可为30kpa),加热过程的温度高于有机相变材料熔点3℃-5℃,加热过程的时间为12小时-24小时。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相变复合材料,采用如前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相变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变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和相变复合材料,以石墨烯气凝胶为起到对相变材料起到支撑作用的基体材料,并将相变材料填充到石墨烯气凝胶内部以起到储能/放热作用,不仅提高了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经实验证明,还可相比单纯的相变材料提高10%-35%的热导率。同时,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制备的石墨烯气凝胶作为基体材料还可利用内部的微结构孔道有效限制相变材料的流动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还解决了相变材料的封闭难题。经实验证明,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变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制备的相变复合材料,在温度高于相变温度0℃-10℃内没有明显液体渗漏,说明该方法对于相变材料的热导率提高有明显提高,对于相变材料的封装也有明显效果。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当相变复合材料层100采用了以石墨烯气凝胶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时,如图11所示,该相变复合材料可通过如下制备方法制备:
步骤501:称取原料鳞片石墨加入到浓硫酸和浓磷酸的混合液中(体积比为10:1),磁力搅拌30min,混合酸液的重量和原料石墨重量比例为100倍,浓硫酸和浓磷酸的比例为15:1。
步骤502:缓慢加入KMnO4,(KMnO4的重量比是原料鳞片石墨重量的3倍),继续搅拌30min。
步骤503:升温至40℃-60℃,搅拌12小时。
步骤504:冷却至室温后,将上述混合液导入到冰水中(冰水体积是混合液体积的3倍),并滴加一定量双氧水(双氧水体积为冰水体积的1/150),其中冰水体积是混合液体积的3-5倍。自此完成石墨烯气凝胶分散液制备,浓度为10mg/ml。
步骤505:将浓度为10mg/mL的石墨烯分散液和0.25mmol无水乙二胺进行混合,并通道超声得到均匀体系,在120℃-150℃度下还原3-6小时。
步骤506:将步骤505得到的凝胶置于零下18度以下温度环境中冷冻至完全固体,取出后解冻。
步骤507:以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并以乙醇和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进行透析3-6小时,乙醇和去离子水的比例为1:100,并在60℃以上环境中完全干燥。至此得到石墨烯气凝胶,孔径分布在40um-120um之间。
步骤508:选取十六醇为有机相变材料,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石墨烯气凝胶与十六醇混合,十六醇与石墨烯气凝胶的质量比为12:1;将上述混合液置于真空箱中,真空度为30kpa,温度设置为50℃;经过12-24小时后,去除多余有机相变材料,即得到相变复合材料。
通过热导仪对上述步骤制备出的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进行表征,测得的热导率为0.33W/(M.K),相比之下十六醇的热导率为0.25W/(M.K),由此可见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提高了32%。相变复合材料对于相变材料的封闭性能通过将复合材料放置在50℃恒温平台上放置30min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材料表面没有明显渗漏,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变复合材料对于相变材料有很好的封闭性。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具体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相变复合材料层100可包括:第一相变区域和与第一相变区域相邻的第二相变区域;其中第一相变区域所采用的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系数低于第二相变区域所采用的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系数。这样第一相变区域的传热效率会低于第二相变区域,以满足具体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当该相变复合材料层100适用于一种床上用品时,考虑到人体四肢区域的温度一般是要低于胸部、腹部和头部的,因此可将相变复合材料层100与人体胸部、腹部和头部对应的区域确定为第一相变区域,而把与四肢对应的区域确定为第二相变区域,由于第一相变区域所采用的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系数低于第二相变区域所采用的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系数,这样可使得用户在使用时能够全身维持在均一的温度,避免出现手凉脚凉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恒温垫,采用如前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恒温垫,通过相变复合材料层100实现热量的储存和释放以维持恒温,避免了现有恒温装置需要依赖电能不间断供热而导致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由于采用相变复合材料层100、热量提供层200和热量反射层300的层叠结构,结构简洁且并不需要液体循环等散热装置,便于生产和使用。此外,通过设置热量反射层300,可将相变复合材料层100和热量提供层200产生的热量反射至恒温复合结构的一侧,从而可有效提高该恒温复合结构的热量利用效率。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变复合材料层,构造为从热量提供层吸收热量发生相变以储存热量,并通过逆相变过程释放热量以维持恒温;
所述热量提供层,设置在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一侧,构造为向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提供热量;以及
热量反射层,设置在所述热量提供层远离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的一侧,构造为反射所述热量提供层以及所述热量提供层释放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提供层包括碳纤维发热丝交织成的网格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反射层包括红外反射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的相变温度为25℃至45℃,维持恒温时间小于等于8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均匀加热层,设置在所述热量提供层和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之间,构造为将所述热量提供层产生的热量均匀地传递给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提供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热体,所述均匀加热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导热体;
其中,所述多个导热体设置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间隙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隔热保温层,设置在所述热量反射层远离所述热量提供层的一侧,构造为阻隔热量散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保温层包括以下绝热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气凝胶绝热毡,厚度为2mm-20mm;
聚氨酯泡沫垫,厚度为10mm-50mm;
聚苯乙烯泡沫垫,厚度为10mm-50mm;以及
石棉垫,厚度为10mm-50mm;以及
毛毡,厚度为10mm-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包括叠加的至少一侧相变层,其中,所述至少一侧相变层采用以下相变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以石墨烯气凝胶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
以泡沫金属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
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支撑材料,以有机相变材料为填充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以及
以高分子塑料袋为容器,内部填充相变材料的相变复合材料,其中所述相变材料包括固液相变材料或固固相变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包括:第一相变区域和与所述第一相变区域相邻的第二相变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相变区域所采用的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系数低于所述第二相变区域所采用的相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系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包覆所述恒温复合结构的顶面和底面的精纺面料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层和所述精纺面料层之间的导热固定层。
13.一种恒温垫,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所述的恒温复合结构。
CN201921407635.8U 2019-08-27 2019-08-27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590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07635.8U CN210590832U (zh) 2019-08-27 2019-08-27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07635.8U CN210590832U (zh) 2019-08-27 2019-08-27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90832U true CN210590832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718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0763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590832U (zh) 2019-08-27 2019-08-27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9083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5244A (zh) * 2019-08-27 2019-11-12 国科瑞华(天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CN112841996A (zh) * 2021-03-22 2021-05-28 浙江时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石墨烯理疗垫及生产方法
CN113771460A (zh) * 2021-08-04 2021-12-10 河南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扩散防护用缓冲垫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5244A (zh) * 2019-08-27 2019-11-12 国科瑞华(天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CN112841996A (zh) * 2021-03-22 2021-05-28 浙江时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石墨烯理疗垫及生产方法
CN113771460A (zh) * 2021-08-04 2021-12-10 河南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扩散防护用缓冲垫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71460B (zh) * 2021-08-04 2023-09-22 河南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扩散防护用缓冲垫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90832U (zh)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CN110452667A (zh) 石墨烯增强相变材料制备方法和石墨烯增强相变材料
CN110435244A (zh) 恒温复合结构和恒温垫
Zhang et al. A novel form-stable phase change composite with excellent therm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JP5956444B2 (ja) 分散型熱電ストリング及び断熱パネル並びに、その局所加熱、局所冷却、及び熱発電への応用
CN102585776A (zh) 三维石墨烯/相变储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19755B (zh) 以泡沫铝为基体的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蓄热包
Ji et al. MXene aerogel-based phase change film for synergistic thermal management inspired by antifreeze beetles
JP4077017B2 (ja) 電気放熱パイプと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放熱機器
Kiplagat et al. Enhancement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solid gas sorption systems
JP4474719B2 (ja) 蓄冷熱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柔軟性加温・冷却体
Xu et al. A review: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ities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CN102785425B (zh) 一种金属丝格栅间隔的增强隔热复合膜及其用途
WO2021000585A1 (zh) 一种微波加热储能用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和储能方法
KR101546870B1 (ko) 전기, 온수용 매트
Chen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radiant floor heating system integrated with ma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Li et al. Study on the heat transfer and 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solidated composite sorbent for solar-powered thermochemical cooling systems
CN111750410A (zh) 内置电加热的复合相变蓄热系统及复合相变体制备方法
CN111166090A (zh) 一种相变蓄热坐垫
CN203073849U (zh) 一种利用热管作换热元件的冷暖床垫
CN112297556A (zh) 一种相变加热复合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197460A (zh) 封装式散热设备
CN210123175U (zh) 一种带保温装置的电暖炕
CN220750228U (zh) 一种pvt供暖系统用的反射气泡铝隔热膜毯
CN211673324U (zh) 一种相变蓄热坐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22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