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75027U -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75027U
CN210575027U CN201921868152.8U CN201921868152U CN210575027U CN 210575027 U CN210575027 U CN 210575027U CN 201921868152 U CN201921868152 U CN 201921868152U CN 210575027 U CN210575027 U CN 2105750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display
pixels
driv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6815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石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6815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750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750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750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层叠设置的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和所述驱动电路层之间设有遮光块,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遮光块至少部分相对设置,所述遮光块用于遮挡照射至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外界光信号。遮光块可以用于遮挡照射至驱动电路层的第一驱动单元的外界光信号,减小因为第一驱动单元反射、折射造成的杂光干扰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诸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电子设备可以采用其显示屏显示画面。
为了更好的显示效果和用户体验,显示屏的尺寸越来越大,但是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超过一定尺寸后很难握持,因此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越来越重要。相关技术中,将摄像头设置在显示装置下方,摄像头获取透过显示装置的环境光成像,显示装置中的不透光的部分会对环境光反射、折射产生杂光,降低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可以减少显示装置中不透光部分对环境光反射、折射产生的杂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层叠设置的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
所述发光层和所述驱动电路层之间设有遮光块,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遮光块至少部分相对设置,所述遮光块用于遮挡照射至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外界光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所述显示装置形成有第一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第一驱动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第一像素;每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像素,且所述第一像素在所述驱动电路层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不重叠;
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显示装置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所述摄像头用于获取透过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外界光信号进行成像。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中发光层和驱动电路层之间还设有遮光块,遮光块可以用于遮挡照射至驱动电路层的第一驱动单元的外界光信号,减小因为第一驱动单元反射、折射造成的杂光干扰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种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X部分的第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像素和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第二种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X部分的第二种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X部分的第三种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X部分的第四种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像素和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偏光片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第三种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像素和第一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像素和第二驱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和摄像头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可包括显示装置和摄像头,摄像头的镜头相对显示装置设置,即摄像头获取透过该显示装置的外界光信号进行成像。可以理解的是,常规显示装置的透光率较低,摄像头透过显示装置成像的效果不佳。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显示装置分区设置,如将显示装置对应摄像头部分的透光率设置大于显示装置其他位置的透光率,可以改善摄像头成像效果。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还可以是游戏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车载电脑、笔记本电脑、数据存储装置、音频播放装置、视频播放装置、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显示装置的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包括层叠设置的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发光层和驱动电路层之间设有遮光块,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与遮光块至少部分相对设置,遮光块用于遮挡照射至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外界光信号。减小因为第一驱动单元反射、折射造成的杂光干扰问题。当摄像头获取透过第一显示区的外界光信号进行成像时,遮光块可以减少杂光干扰,提高摄像头的成像质量。其中,遮光块可以为黑色吸光材料。遮光块的形状、大小、排布可以根据第一驱动单元进行设置。其中,显示装置可以仅包括第一显示区。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示出了电子设备10为手机的示例。其中,电子设备10包括显示装置20。显示装置20除了第一显示区240外,还包括第二显示区220,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220的透光率。电子设备10内设有摄像头60,摄像头60的镜头朝向第一显示区240设置,摄像头60用于获取透过第一显示区240的外界光信号进行成像。也可以理解为,摄像头60设置在显示装置20第一显示区240下方,摄像头60用于获取透过显示装置20第一显示区240的外界光信号,并根据获取的外界光信号成像。第一显示区240在摄像头60不工作时可以正常显示,从而无需在显示装置20上开孔或者预留非显示区来设置摄像头,显示装置20的显示区域完整,提高了显示装置20的屏占比。摄像头60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摄像头60可以用于透过显示装置20第一显示区240获取用户的自拍照等图像。
为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下面对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20可以包括邻接的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都可以用于显示文字或图像,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可以共同显示同一图像,例如,第二显示区220显示预设图像的一部分,第一显示区240显示预设图像剩下的部分。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也可以显示不同的图像,例如,第二显示区220显示预设图像,第一显示区240显示任务栏图像。第二显示区220可以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240。可以理解,第一显示区240周缘可以都与第二显示区220邻接,或者,第一显示区240的部分周缘与第二显示区220邻接。例如,第一显示区240可以位于显示装置20的边角位置或位于显示装置20的顶端中间。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种层叠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的第一显示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驱动电路层292、阳极层293、发光层294、公共电极层295。
驱动电路层292包括多个第一驱动单元248,多个第一驱动单元248用于驱动发光层294。第一驱动单元248包括不透光的部分如薄膜晶体管TFT。
阳极层293可以全部或部分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92上,阳极层293与驱动电路层292连接,并用于控制驱动电路层292的每一个第一驱动单元248。
发光层294设置在阳极层293上,发光层294包括像素定义层2942,像素定义层2942具有多个像素孔,每个像素孔内设置有第一像素246,第一像素246包括有机发光材料。
公共电极层295设置在发光层294上,阳极层293和公共电极层295分别设置在第一像素246的两侧,并与驱动电路层292的多个第一驱动单元248共同驱动多个第一像素246。
摄像头获取透过第一显示区240的外界光信号成像过程中,因为位于第一显示区240的驱动电路层292的第一驱动单元248包括不透光的部分如薄膜晶体管,外界光信号照射到第一驱动单元248后会产生反射、折射的杂光,进而影响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292和发光层294之间设置有遮光块280,遮光块280与第一驱动单元248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也可以理解为遮光块280在驱动电路层292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单元248至少部分重合。遮光块280可以用于遮挡照射至第一驱动单元248的外界光信号,减小因为第一驱动单元248反射、折射造成的杂光干扰。当摄像头获取透过第一显示区的外界光信号进行成像时,遮光块280可以减少杂光干扰,提高摄像头的成像质量。其中,遮光块280可以为黑色吸光材料。遮光块280的形状、大小、排布可以根据第一驱动单元248进行设置。
示例性地,遮光块280在驱动电路层292的正投影可以覆盖第一驱动单元248。即,遮光块280的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一驱动单元248的尺寸,并且遮光块280在第一驱动单元248的正上方,也可以理解为当外界光信号以垂直于第一显示区方向进入第一显示区时,遮光块280正好遮挡外界光信号照射到第一驱动单元248上。遮光块280的尺寸可以略大于第一驱动单元248的尺寸,可以更好的遮挡照射至第一驱动单元248的外界光信号,尽可能的减少第一驱动单元248造成的杂光干扰。遮光块280可以和第一驱动单元248一一对应,且相对设置,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图4中示出的是遮光块280在第一显示区的分布示意图,每一个遮光块280的下方设置有一个被该遮光块280遮蔽的第一驱动单元。
结合图5,图5为图2中X部分的第一种放大示意图。第一像素246为规则的排列,而外界光信号在透过规则排列的多个第一像素246到达位于第一显示区240下方的摄像头的过程中,会产生衍射光线,从而影响摄像头的成像质量。其中,规则排列是指多个第一像素246在至少一个排列方向上具有周期性的排列规则。为提升摄像头的成像质量,后期需要针对上述衍射光线在成像中造成的衍射干扰进行处理。由于光线透过规则排列的第一像素246产生的衍射光线会产生周期性的衍射干扰,而这种周期性的衍射干扰可以根据光线入射角度及第一像素246的尺寸、间距、排列周期等参数得到,因而可以通过后期的图像处理来去除周期性的衍射干扰。
可以理解,由于第一驱动单元248与第一像素246一一对应,故第一驱动单元248也是规则排列,相应地,与第一驱动单元248一一对应的遮光块280也为规则排列。因此,规则排列的遮光块280同样也会对入射至摄像头60的光线产生衍射干扰。
若遮光块280与第一像素246部分相对设置,则会产生复杂的衍射问题。具体的,为了方便理解,下面以垂直照射第一显示区240的外界光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外界光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外界光信号和第二部分外界光信号,第一部分外界光信号照射到第一像素246上产生第一种衍射光信号,该第一部分外界光信号经过第一像素246后,和第一种衍射光信号共同照射到遮光块280上产生第二种衍射光信号。第二部分外界光信号照射到多个第一像素246之间的像素定义层2942不会产生第一种衍射光信号,该第二部分外界光信号经过像素定义层2942后,部分照射到遮光块280上产生第三种衍射光信号,部分照射到遮光块之间的间隙没有衍射问题。最后到摄像头的光信号包括第一种衍射光信号、第二种衍射光信号、第三种衍射光信号和没有衍射的光信号。可见,透过第一显示区240到达摄像头的光信号成分复杂,导致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差。尤其是先照射到第一像素246再照射到遮光块280上先后两次产生衍射光信号,不再是周期性衍射光信号,而是复杂的多次衍射光信号,后期很难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去除这部分复杂的衍射光信号给成像带来的干扰。
因此,可以将遮光块280和第一像素246错开设置,以避免产生多次衍射光信号。具体的,遮光块280在发光层294的正投影与第一像素246不重叠,也可以理解为遮光块280在发光层294的正投影位于像素定义层,与第一像素246没有交集。下面还是以垂直照射至第一显示区240的外界光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外界光信号包括第一部分外界光信号和第二部分外界光信号,第一部分外界光信号照射到第一像素246上产生第一种衍射光信号,经过第一像素246后,接着照射到遮光块280之间的间隙没有衍射光信号。第二部分外界光信号照射到第一像素246之间的像素定义层2942不会产生第一种衍射光信号,经过像素定义层2942后,照射到遮光块280上产生第二种衍射光信号,部分照射到遮光块之间的间隙没有衍射光信号。最后到达摄像头的光信号包括包括第一种衍射光信号、第二种衍射光信号和没有衍射的光信号。到达摄像头的光信号成分相对简单,导致摄像头的成像效果较好。衍射光信号是规则排列的第一像素或遮光块产生的,都是周期性的衍射光信号,相对复杂的多次衍射光信号后期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去除周期性的衍射光信号更容易。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像素和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第一显示区240可以包括R、G、B三种颜色的像素,一个第一驱动单元248驱动一个第一像素246。第一驱动单元248可以包括驱动第一颜色像素2462的第一颜色驱动单元2482、以及驱动第二颜色像素2464的第二颜色驱动单元2484,第一颜色驱动单元2482和第一颜色像素2462的相对位置不同于第二颜色驱动单元2484和第二颜色像素2464的相对位置。具体的,第一驱动单元可以包括驱动R像素2462的第一颜色驱动单元2482、以及驱动G像素2464的第二颜色驱动单元2484,驱动R像素2462的第一颜色驱动单元2482在像素定义层294的投影位于R像素2462的右侧,驱动G像素2464的第二驱动单元2484在像素定义层294的投影位于G像素2464的左侧。如此,RGB像素为规则排列,但是驱动R、G像素的第一驱动单元没有与R、G像素一一对应,破坏了规则性,同时,因遮光块280和第一像素246错开设置,而第一驱动单元248与遮光块280一一对应设置,即第一驱动单元248与第一像素246错开设置,从而避免外界光线在透过第一显示区240的过程中,出现多次衍射光信号。需要说明的是,B像素2466以及驱动B像素2466的第三颜色驱动单元2486的相对位置可以不同于其他两种颜色像素及其驱动单元的相对位置,B像素2466以及驱动B像素2466的第三颜色驱动单元2486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和其中一种颜色像素及其驱动单元的相对位置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像素可以包括R、G、B、W四种颜色的像素。
为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第二种层叠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的第一显示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291、驱动电路层292、阳极层293、发光层294、公共电极层295、平坦化层296和触控层297。
基板291可以作为显示装置的承载平台,基板291可以采用玻璃或塑料或树脂或其他材料制成。例如基板291的材料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olyimide,PI)。
驱动电路层292设置于基板291上,驱动电路层292中包括驱动第一显示区240中第一像素246的第一驱动单元248,每个第一驱动单元248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TFT。其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位于同一层,栅极位于源极和发光层之间。
阳极层293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92上,阳极层293包括第一阳极层2932、第一绝缘层2934和第二阳极层2936,第一绝缘层2934设置在第一阳极层2932和第二阳极层2936之间,用以将第一阳极层2932和第二阳极层2936分隔并绝缘。第一阳极层2932包括第一方向的第一信号线(栅极线),第二阳极层2936包括第二方向的第二信号线(数据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垂直,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分别与第一驱动单元248电性连接,显示装置的驱动芯片通过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控制第一驱动单元248。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可以采用高透光率的ITO,保证透光显示区的透过率,同时可以减少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造成的衍射。第一信号线可以与第二驱动单元268中的栅极位于同一层,第二信号线可以与通过位于第一过孔2935内的导电部与第一驱动单元248的漏极电性连接。阳极层293还可以包括金属阳极层2938,金属阳极层2938邻接发光层294,金属阳极层2938和发光层294的第一像素246直接邻接并电性连接,金属阳极层2938和第一驱动单元248中的源极之间具有第二绝缘层2939,金属阳极层2938可以通过位于像素过孔内的导电部与第一驱动单元248的源极电性连接。金属阳极层2938也可以采用高透光的ITO材料制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金属阳极层2938可以和第二阳极层2936位于同一层,即,金属阳极层2938和第二阳极层2936为同一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可以为同一层。
发光层294设置在阳极层293上,发光层294包括像素定义层2942,像素定义层2942具有多个像素孔,每个像素孔内设置有第一像素246,第一像素246包括有机发光材料。
公共电极层295设置在发光层294上,阳极层293和公共电极层295设置在第一像素246两侧,并共同驱动第一像素246。公共电极层295可以采用高透光率的ITO材料。
公共电极层295上还可以设置平坦化层296,第一像素246设置在像素孔后,第一像素246并未填满像素孔,公共电极层295设置在第一像素246上后,会出现凹槽,平坦化层296可以将凹槽填平,并覆盖整层发光层294,用以保护发光层294等。
在平坦化层296上还可以设置触控层297,触控层297可以用于检测用户触控操作。
在触控层297上还可以设置偏光片(图中未示出),偏光片可以用于防止内部光线透射出去,防止用户看到内部的驱动单元等元件。触控层297和偏光片可以贴合在一起,然后再设置在平坦化层296上。
其中,遮光块280可以设置在第一绝缘层2934中,并设置在第一驱动单元248和第二绝缘层2939之间。遮光块280还可以设置在第二绝缘层2939中,可以理解,遮光块280可以邻接驱动电路层292或发光层294设置,也可以一端邻接驱动电路层292另一端邻接发光层294设置,即遮光块280的厚度可以和第二绝缘层2939的厚度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部分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例如,可以减少触控层297、偏光片中的至少一项。又例如,可以在平坦化层296和触控层297之间增加一层保护层,保护层可以采用与基板291一样的材料。
第一显示区240内各层结构中除了驱动电路层292中的第一驱动单元248,都采用透光材料,以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例如,第一显示区240的基板291、像素定义层2942、公共电极层295、平坦化层296、触控层297都可以采用透光材料制成,阳极层293中的信号线可以采用ITO或纳米银等透光材料制。驱动电路层292的TFT无法采用透光材料,驱动电路层292中除了TFT其他部分也可以采用透光材料。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提高材料的透光率以及改变布线的排布以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方案均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显示区可以采用和第一显示区类似的层叠结构,具体可参阅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第二显示区220的基板、像素定义层、公共电极层、平坦化层、触控层等中的至少一项可以和第一显示区240采用一样的透光材料,示例性地,基板可以采用玻璃或树脂等透光材料。第二显示区220的基板、像素定义层、公共电极层、平坦化层、触控层等中的至少一项可以和第一显示区240采用不同的材料,例如,第二显示区的阳极层中的信号线可以采用钼、钼铝钼、Ag等金属或合金材料,第二显示区没有设置遮光块,第二显示区金属阳极可以采用金属材料,比如Mg、Ag、Al。第二显示区的公共电极层可以采用Mg、Ag等材料。第二显示区的公共电极层和第一显示区的公共电极层边缘处是相连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共电极层。其中,第二显示区220的发光层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第二像素的材料可以和第一像素相同,透光率也相同。第一像素的材料也可以和第二像素不同,以实现第一像素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像素的透光率。
为了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可以设置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的尺寸大于第二像素的尺寸。请结合图8,图8为图2中X部分的第二种放大示意图。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246的尺寸大于第二像素226的尺寸。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像素246之间的间距和第一像素246的尺寸正相关,即,第一像素246的尺寸越大,第一像素246之间的间隔距离也越大。因此,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像素246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220第二像素226的分布密度,第一像素246之间的像素定义层的透光率大于第一像素246的透光率。因此,第一像素246的尺寸越大,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越高。
为了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还可以设置第一像素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像素的分布密度。请结合图9,图9为图2中X部分的第三种放大示意图。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像素246的尺寸与第二像素226的尺寸相同,增大第一像素246之间的间隔距离,使第一像素246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像素226的分布密度,第一像素246之间的像素定义层的透光率大于第一像素246的透光率,因此,第一像素246的分布密度越小,第一像素246之间的间隔距离越大,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越高。示例性的,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像素可以达到400ppi以上,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的尺寸可以为第二像素的四倍,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可以为200ppi。
为了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设置在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驱动单元可以为简略的驱动电路。具体的,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驱动单元,一个第二驱动单元驱动一个第二像素。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驱动单元可以为比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驱动单元更简略的驱动电路。一个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少于一个第二驱动单元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因为,薄膜晶体管不透光,第一驱动单元中不透光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较少,其占据的面积也较少,驱动电路层不透光的区域也较少,驱动电路层可透光的区域的占比也较高,可以提高驱动电路层、以及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例如,第二驱动单元为7T1C驱动电路,第一驱动单元可以为5T1C或4T1C或3T1C或2T1C等驱动电路。
为了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还可以设置第一驱动单元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驱动单元的分布密度。请结合图10和图11,图10为图2中X部分的第四种放大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像素和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像素246可以分成多个像素集合242,即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像素集合242,每一个像素集合242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一像素246,第一像素246和第二像素226的物理结构相同,像素集合242内所有第一像素246共用一个第一驱动单元。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发光层可以在同一工序中形成,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发光层没有区别。第二显示区中,一个第二驱动单元驱动一个第二像素。第一显示区中,一个第一驱动单元驱动并联连接的多个第一像素246,可以减少第一驱动单元的数量,减小第一驱动单元的分布密度,单位面积内的第一驱动单元的数量小于单位面积内第二驱动单元的数量,相对于第二显示区,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其中,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少于第二驱动单元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第一像素和第二像素的物理结构相同可以理解为第一像素和第二像素的尺寸大小相同、分布密度相同、排列方式相同等。排列方式可以为标准RGB排列、Pentile排列或Delta排列中的一项。
第一像素并联可以通过在发光层中的第一像素并联连接实现,也可以通过阳极层中的金属阳极并联连接实现。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偏光片的示意图。显示装置还包括偏光片298,偏光片298包括对应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偏光区2982、以及对应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偏光区2984,第一偏光区2982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偏光区2984的透光率,第一偏光区2982的偏光性小于第二偏光区2984的偏光性。第一偏光区2982可以为通孔或透光材料。例如,先对应第一显示区设置一通孔,然后在通孔内填充透明材料形成第一偏光区2982。又例如,先对应第一显示区设置一通孔,然后在通孔内填充高透光低偏光性材料形成第一偏光区2982,使第一偏光区2982既可以实现高透光率的功能,又可以实现防止光线反射出去,让用户看到内部结构的功能。例如,第一偏光区2982的碘分子的比例可以小于第二偏光区2984的碘分子的比例,从而实现第一偏光区2982的偏光性小于第二偏光区2984的偏光性。
第一显示区的层叠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示例性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第三种层叠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的层叠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驱动电路层和阳极层。第一显示区的第一驱动单元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位于同一层,源极位于栅极和发光层之间。
阳极层293部分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92上,阳极层293包括第一阳极层2932、第一绝缘层2934和第二阳极层2936,第一绝缘层2934设置在第一阳极层2932和第二阳极层2936之间,用以将第一阳极层2932和第二阳极层2936分隔并绝缘,第一阳极层2932包括第一方向的第一信号线(栅极线),第二阳极层2936包括第二方向的第二信号线(数据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垂直设置,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分别与第一驱动单元248电性连接,显示装置的驱动芯片通过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控制第一驱动单元248。第一信号线可以与第一驱动单元248中的栅极位于同一层,第二信号线可以与第一驱动单元248中的漏极位于同一层。阳极层293还可以包括金属阳极层2938,金属阳极层2938相邻发光层294,金属阳极层2938的金属阳极和发光层294的第一像素246直接邻接并电性连接,金属阳极层2938和第一驱动单元248中的源极之间具有第二绝缘层2939,金属阳极可以通过像素过孔2937与第一驱动单元248的源极电性连接。遮光块280设置在金属阳极层2938和第二阳极层2936之间的第二绝缘层2939。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显示装置和摄像头。请参阅图14并结合图1,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像素和第一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20包括层叠设置的驱动电路层292和发光层294,显示装置形成有第一显示区240;位于第一显示区240的驱动电路层292包括多个第一驱动单元248;位于第一显示区240的发光层294包括多个第一像素246;每一个第一驱动单元248用于驱动至少一个第一像素246,且第一像素246在驱动电路层292的投影与第一驱动单元248不重叠。摄像头60设置于显示装置20一侧并朝向第一显示区240设置,摄像头60用于获取透过第一显示区240的外界光信号进行成像。
第一像素246在驱动电路层292的投影与第一驱动单元248不重叠,透过第一显示区240并到达摄像头60的光信号成分相对简单,成像效果较好。有衍射问题的光信号是规则排列的第一像素246等产生的,都是周期性的衍射问题,后期处理相对复杂的多次衍射问题,更容易处理,具体可参阅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装置20还形成有第二显示区220,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220的透光率。请结合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像素和第二驱动单元结构示意图。驱动电路层292还包括多个第二驱动单元228;位于第二显示区220的发光层294包括多个第二像素226;每一个第二驱动单元228用于驱动一个第二像素226,且第二像素226在驱动电路层292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第二驱动单元228重叠。摄像头不需要获取透过第二显示区的光信号,第二显示区的第二驱动单元和第二像素部分相对设置,第二驱动单元和第二像素的距离短,方便控制第二像素。
一个第一驱动单元248包括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小于一个第二驱动单元228包括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因为,薄膜晶体管不透光,第一驱动单元248中不透光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较少,其占据的面积也较少,位于第一显示区240的驱动电路层292不透光的区域也较少,位于第一显示区240的驱动电路层292可透光的区域的占比也较高,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例如,第二驱动单元228为7T1C驱动电路,第一驱动单元248可以为5T1C或4T1C或3T1C或2T1C等驱动电路。
显示装置还包括阳极,阳极层设置于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之间。阳极层包括层叠设置第一阳极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阳极层,第一绝缘层用于将第一阳极层和第二阳极层分隔并绝缘。
位于第一显示区的阳极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如ITO),位于第二显示区的阳极层采用金属材料(如钼、钼铝钼、银等金属或合金材料),透光导电材料的透光率大于金属材料,从而使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可以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
下面以第一显示区的阳极层为例进行说明,请继续参阅图7,阳极层293包括第一阳极层2932、第一绝缘层2934和第二阳极层2936,第一绝缘层2934设置在第一阳极层2932和第二阳极层2936之间,用以将第一阳极层2932和第二阳极层2936分隔并绝缘。第一阳极层2932包括第一方向的第一信号线(栅极线),第二阳极层2936包括第二方向的第二信号线(数据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垂直,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分别与第一驱动单元248电性连接,显示装置的驱动芯片通过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控制第一驱动单元248。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可以采用高透光率的ITO,保证透光显示区的透过率,同时可以减少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造成的衍射。第一信号线可以与第二驱动单元268中的栅极位于同一层,第二信号线可以与通过位于第一过孔2935内的导电部与第一驱动单元248的漏极电性连接。阳极层293还可以包括金属阳极层,金属阳极层邻接发光层294,金属阳极层的金属阳极2938和发光层294的第一像素246直接邻接并电性连接,金属阳极层和第一驱动单元248中的源极之间具有第二绝缘层2939,金属阳极2938可以通过位于像素过孔内的导电部与第一驱动单元248的源极电性连接。金属阳极2938也可以采用高透光的ITO。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金属阳极层中的金属阳极可以和第二阳极层中的第二信号线位于同一层,即,金属阳极层和第二阳极层为同一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可以为同一层;金属阳极层中的金属阳极也可以和第二阳极层位于不同层,且金属阳极层和第二阳极层之间通过第二绝缘层隔开并绝缘。
位于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绝缘层2934设有多个遮光块280,每一个遮光块280与一个第一驱动单元248至少部分相对设置,遮光块280用于遮挡照射至第一驱动单元248的外界光信号。
摄像头获取透过第一显示区的外界光信号成像过程中,因为第一显示区的驱动电路层292的第一驱动单元248包括不透光的部分如薄膜晶体管,外界光信号照射到第一驱动单元248后会产生反射、折射的杂光,进而影响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292和发光层294之间设置有遮光块280,遮光块280与第一驱动单元248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也可以理解为遮光块280在驱动电路层292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单元248至少部分重合,遮光块280可以用于遮挡照射至第一驱动单元248的外界光信号,减小因为第一驱动单元248反射、折射造成的杂光干扰问题。当摄像头获取透过第一显示区的外界光信号进行成像时,遮光块280可以减少杂光干扰,提高摄像头的成像质量。其中,遮光块280可以为黑色吸光材料。遮光块280的形状、大小、排布可以根据第一驱动单元248进行设置。遮光块280在驱动电路层292的正投影可以部分或全部覆盖第一驱动单元248。
遮光块除了设置于第一绝缘层外,还可以设置于第二绝缘层,如图13所示。第二绝缘层2939位于驱动电路层292和发光层394之间,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二绝缘层2939设有多个遮光块280,每一个遮光块280与一个第一驱动单元248至少部分相对设置,遮光块280用于遮挡照射至第一驱动单元248的外界光信号,
显示装置还包括公共电极层295,公共电极层295设置于发光层294背离驱动电路层292一侧,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公共电极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位于第二显示区的公共电极层采用金属材料(如ITO),透光导电材料的透光率大于金属材料(如金属镁、银等),从而使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可以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
请继续参阅图12,显示装置还包括偏光片298,偏光片298包括对应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偏光区2982、以及对应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偏光区2984,第一偏光区2982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偏光区2984的透光率,第一偏光区2982的偏光性小于第二偏光区2984的偏光性。偏光片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偏光片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显示区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显示区的结构,和/或第二显示区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显示区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中的显示装置还可以采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
电子设备中摄像头的镜头朝向显示装置的基板,摄像头并用于获取透过第一显示区的外界光信号进行成像。为了减小摄像头占用的空间,可以让摄像头的镜头接近或邻接显示装置的基板。显示装置的基板主要用于承载显示装置的其他层结构,本身不需要特别的功能。因为,为了进一步减小摄像头占用的空间,可以将摄像头部分设置在基板内。具体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和摄像头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在基板相对摄像头60的位置设置一第一安装孔2912,摄像头60至少部分设置于该第一安装孔2912内。第一安装孔2912可以为盲孔,即基板291相对摄像头60的部分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基板291还是完整的基板291,不影响其承载显示装置20其他层结构的作用,又能空出部分空间容纳摄像头60。第一安装孔2912和摄像头60的安装方式可以根据第一安装孔2912的尺寸和摄像头60的尺寸进行设置。示例性地,若第一安装孔2912的空间不足以安装整个摄像头60,则将摄像头60的镜头62部分设置在第一安装孔2912内。若摄像头60足够小,则将整个摄像头60设置在第一安装孔2912内。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第一显示区240的摄像头60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60,前置摄像头一般为镜头不能移动的摄像头,显示装置的基板291和驱动电路层292可以设置第一安装孔2912,则相对第一显示区240的摄像头60可以为镜头62可移动的摄像头60,摄像头60的镜头62可移动用于实现自动对焦等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像素的尺寸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第一像素可以矩形,还可以为类圆形。类圆形的第一像素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圆角矩形等。类圆形的第一像素因为边缘为弧形过渡,可以改善第一显示区的衍射问题。
显示装置可以呈规则形状,如矩形、圆角矩形或圆形。当然,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也可以呈非规则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第一显示区下方可以设置一个摄像头也可以设置多个摄像头。多个摄像头可以为相互配合的摄像头,如两个相同的摄像头、一个普通摄像头和一个虚化摄像头或黑白摄像头等,第一显示区下方除了设置摄像头以外还可以设置其他功能器件,如接近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测距传感器、指纹识别传感器等。
为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下面对电子设备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请继续参阅图1,电子设备10还包括壳体40和摄像头60。
壳体40可以包括后盖(图中未示出)和边框420,边框420围绕后盖的周缘设置。显示装置20可以设置于边框420内,显示装置20和后盖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的相对的两面。摄像头60设置在壳体40的后盖和显示装置20之间。显示装置2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20(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20。显示装置20可以为全面屏,即,显示装置20的显示面基本全部都是显示区域。显示装置20上还可以设置有盖板。盖板覆盖显示装置20,以对显示装置20进行保护,防止显示装置20被刮伤或者被水损坏。其中,盖板可以为透明玻璃盖板,从而用户可以透过盖板观察到显示装置20显示的信息。例如,盖板可以为蓝宝石材质的盖板。
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电路板、电池和中板。边框420围绕中板设置,其中,边框420可以与中板形成电子设备10的中框。中板和边框420在中板两侧各形成一个容纳腔,其中一个容纳腔用于容置显示装置20,另一个容纳腔用于容置电路板、电池和电子设备10的其他电子元件或功能组件。
其中,中板可以为薄板状或薄片状的结构,也可以为中空的框体结构。中框用于为电子设备10中的电子元件或功能组件提供支撑作用,以将电子设备10中的电子元件、功能组件安装到一起。电子设备10的摄像头60、受话器、电池等功能组件都可以安装到中框或电路板上以进行固定。可以理解的,中框的材质可以包括金属或塑胶等。
电路板可以安装在中框上。电路板可以为电子设备10的主板。其中,电路板上可以集成有麦克风、扬声器、受话器、耳机接口、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以及处理器等功能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同时,显示装置20可以电连接至电路板,以通过电路板上的处理器对显示装置20的显示进行控制。显示装置20和摄像头60可以均与处理器电性连接;当处理器接收到拍摄指令时,处理器控制第一显示区关闭显示,并控制摄像头60透过第一显示区240采集图像;当处理器未接收到拍摄指令,且接收到显示图像指令时,处理器控制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共同显示图像。
电池可以安装在中框上。同时,电池电连接至电路板,以实现电池为电子设备10供电。其中,电路板上可以设置有电源管理电路。电源管理电路用于将电池提供的电压分配到电子设备10中的各个电子元件。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3)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层叠设置的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
所述发光层和所述驱动电路层之间设有遮光块,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遮光块至少部分相对设置,所述遮光块用于遮挡照射至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外界光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的阳极层,所述阳极层包括层叠设置第一阳极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阳极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用于将所述第一阳极层和所述第二阳极层绝缘,所述遮光块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的阳极层,所述阳极层包括金属阳极和第二绝缘层,所述金属阳极邻接所述发光层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遮光块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块在所述驱动电路层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驱动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发光层包括第一像素,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在所述发光层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像素不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像素,所述第二像素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像素的尺寸,或所述第二像素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像素的分布密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像素,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像素集合,每一个像素集合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并联连接的所述第一像素,所述第一像素和所述第二像素的物理结构相同,一个所述像素集合内所有所述第一像素共用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还包括多个第二像素和多个第二驱动单元,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驱动一个所述第二像素;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数量为多个,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驱动一个所述第一像素;
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多于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不同显示颜色的第一颜色像素和第二颜色像素,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驱动第一颜色像素的第一颜色驱动单元、以及驱动所述第二颜色像素的第二颜色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颜色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一颜色像素的相对位置不同于所述第二颜色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二颜色像素的相对位置,所述遮光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遮光块和多个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一一相对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偏光片,所述偏光片包括对应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偏光区、以及对应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偏光区,所述第一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偏光区的透光率,所述第一偏光区的偏光性小于所述第二偏光区的偏光性。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所述显示装置形成有第一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第一驱动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第一像素;每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像素,且所述第一像素在所述驱动电路层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不重叠;
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显示装置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所述摄像头用于获取透过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外界光信号进行成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形成有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所述驱动电路层还包括多个第二驱动单元;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第二像素;每一个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一个所述第二像素,且所述第二像素在所述驱动电路层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3-1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阳极层,所述阳极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层包括层叠设置第一阳极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阳极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用于将所述第一阳极层和所述第二阳极层绝缘。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阳极层采用透光导电材料,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阳极层采用金属材料,所述透光导电材料的透光率大于所述金属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显示区的所述第一绝缘层设有多个遮光块,每一个所述遮光块与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至少部分相对设置,所述遮光块用于遮挡照射至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外界光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层包括金属阳极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金属阳极层邻接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位于第一显示区的所述第二绝缘层设有多个遮光块,每一个所述遮光块与一个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至少部分相对设置,所述遮光块用于遮挡照射至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外界光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公共电极层,所述公共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背离所述驱动电路层一侧,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公共电极层采用透光导电材料,位于第二显示区的公共电极层采用金属材料,所述透光导电材料的透光率大于所述金属材料。
21.根据权利要求13-14、16-2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偏光片,所述偏光片包括对应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偏光区、以及对应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偏光区,所述第一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偏光区的透光率,所述第一偏光区的偏光性小于所述第二偏光区的偏光性。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偏光片,所述偏光片包括对应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偏光区、以及对应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偏光区,所述第一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偏光区的透光率,所述第一偏光区的偏光性小于所述第二偏光区的偏光性。
2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阳极层,所述阳极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
CN201921868152.8U 2019-10-31 2019-10-31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05750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8152.8U CN210575027U (zh) 2019-10-31 2019-10-31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8152.8U CN210575027U (zh) 2019-10-31 2019-10-31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75027U true CN210575027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62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68152.8U Active CN210575027U (zh) 2019-10-31 2019-10-31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750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82949A1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767729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726502B (zh) 电子设备及显示装置
EP4016512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783363B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648622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599944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526278B (zh) 图像处理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783364B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540778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20238071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19009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247891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648623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516182U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378415U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584609A (zh)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制程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10575027U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752239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230433U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30094225A1 (en) Display apparatus,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2542439U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30089394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373785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374750A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