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68879U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68879U
CN210568879U CN201921629367.4U CN201921629367U CN210568879U CN 210568879 U CN210568879 U CN 210568879U CN 201921629367 U CN201921629367 U CN 201921629367U CN 210568879 U CN210568879 U CN 210568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outdoor unit
stator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293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萍
胡义明
武谷雨
吴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2936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68879U/zh
Priority to EP20869083.4A priority patent/EP3940304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2114 priority patent/WO202105700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68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68879U/zh
Priority to US17/519,021 priority patent/US12007128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机壳设有第一空气交换口和第二空气交换口;风机,设于机壳内,并位于第一空气交换口与第二空气交换口之间,风机包括电机、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电机包括两个相互独立旋转的转子以及分别与两个转子相连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且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分别沿电机的轴向朝电机的轴向同侧凸伸并分别与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固定连接,用于驱动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相互独立旋转。本申请利用一个电机来驱动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同速、异速、同向或异向旋转,使空调室外机具备热交换、自清洁、自干燥和逆风启动等功能,并具有安装简单、尺寸规格小、风量大、能效高、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及包含该空调室外机的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空调室外机,通常为单级风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或在恶劣的环境中使用时,风量会大大衰减,从而降低了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空调室外机的空调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有第一空气交换口和第二空气交换口;风机,设于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空气交换口与所述第二空气交换口之间,所述风机包括电机、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电机包括两个相互独立旋转的转子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转子相连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且所述第一输出轴及所述第二输出轴分别沿所述电机的轴向朝所述电机的轴向同侧凸伸,所述第一输出轴及所述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固定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相互独立旋转。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其机壳设有第一空气交换口和第二空气交换口,气流可经第一交换口进入机壳,从第二空气交换口流出;也可反向经第二空气交换口进入机壳,经第一交换口流出机壳。其风机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两个风扇协同工作,可以明显增加风机的风量,使得空调室外机在外围封闭、内部堵塞等散热条件不佳的环境下加大风量,即能够显著提高空调室外机的风量和风力,从而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有利于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同时,由于电机包括两个相互独立旋转的转子以及两个输出轴,则两个转子能够同速、异速、同向或者异向旋转,使得两个风扇可以同速、异速、同向或异向旋转,则两个风扇产生的气流相互叠加后能够使风机以恒定或变化的风速或风形向第一空气交换口或第二空气交换口或机壳或机壳内的其他结构送风,即:既能控制风量和风力,还可以控制送风方向、送风角度,以满足空调室外机的不同需求,大大提高空调室外机的性能。比如:当风机向第二空气交换口送风时,可以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风机向第一空气交换口送风时,可以将机壳内的湿气、雨水等吹出,使空调室外机具有自干燥功能;当风机向机壳或机壳内的其他结构(如室外换热器、进风格栅等)送风时,可以使这些部位受到气流冲击和/或产生振动,从而使灰尘、杂物、油污等物质剥落,起到自清洁作用。
此外,两个转子还能根据情况只启动一个,以减少能耗;或者先后启动,从而控制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启动顺序,使后启动的风扇借助先启动的风扇的风力气动,因而有利于在逆风条件下或者其他恶劣环境中保证风机的正常启动。并且,本方案利用一个风机驱动两个风扇旋转,在结构上实现了风机的集成化,使得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同轴度得到更好地保证,从而有利于提高出风量,提高工作效率;相较于利用两个电机分别驱动两个风扇的方案而言,减少了空调室外机的装机工序数量,并减少了用于安装电机的安装架的数量,一方面简化了空调室外机的装机流程,降低了装配难度,节省了时间和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节省了安装架的安装空间,减小了风机的安装空间,有利于降低空调室外机的尺寸规格,有利于空调室外机的小型化。
其中,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向电机的轴向同侧凸伸,使得电机的轴向一端可以输出两种互不干扰的动力,相较于向电机的轴向两侧凸伸,两个风扇之间的轴向间距可以进一步减小,从而进一步提高风机的效率;相较于采用两个电机驱动两个风扇,节省了一个电机的轴向空间,有利于空调室外机的轴向尺寸减小。由于两个转子相互独立,且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相互独立,因而电机的轴向两端可以输出两个相互独立的转矩,相当于利用一个电机实现了两个相互独立的电机的功能,故而具有结构紧凑、实用功能性强、安装方便、轴向尺寸小、制造成本低的显著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扇的叶片弯曲方向、第二风扇的叶片弯曲方向、第一风扇的旋转方向、第二风扇的旋转方向、第一风扇的送风方向、第二风扇的送风方向具有如下关系:当第一风扇的叶片与第二风扇的叶片弯曲方向相反,且第一风扇的旋转方向与第二风向的旋转方向相反时,二者的送风方向一致;当第一风扇的叶片与第二风扇的叶片弯曲方向相同,且第一风扇的旋转方向与第二风扇的旋转方向相同时,二者的送风方向一致。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外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机为变频轴向气隙电机。
电机为变频轴向气隙电机,则电机的定子与转子形成轴向气隙,这有利于减小电机的径向尺寸,进而有利于减小空调室外机的尺寸,既便于电机在机壳内的装配,也便于减小空调室外机对装配空间的需求,有利于扩大空调室外机的使用范围;且保证了两个转子的转速、转向可调,进而调节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配合方式,以满足空调室外机的不同功能需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变频轴向气隙电机包括定子和两个所述转子;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两组相互独立的绕组,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两端设有向其轴向两侧凸伸的定子齿,两组所述绕组分别绕设在两组所述定子齿上;两个所述转子背向同轴设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两侧,并与所述定子形成轴向气隙。
本方案利用一个定子与两个相互独立的转子以及两个相互独立的输出轴的配合,实现了一个电机的双动力独立输出,可以驱动两个风扇以各自的转速和转向独立旋转,互不干扰。相较于两个电机背向轴伸分别连接两个风扇的方案而言,至少省去了一个定子,缩小了风机的轴向尺寸,降低了风机的成本,进而有利于减小空调室外机的尺寸,降低空调室外机的成本;相较于一个单轴电机和齿轮机构相配合来实现两端轴伸的方案而言,实现了两个风扇以任意转速和任意转向旋转,实用功能性强,显著提升了风机功能性的多样化,从而提升了空调室外机功能的多样化,也省去了齿轮机构,降低了产品的制造安装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变频轴向气隙电机包括两个定子和两个所述转子,两个所述定子与两个所述转子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绕组,每个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端设有沿其轴向凸伸的定子齿,所述定子齿上绕设有与其对应的所述绕组,每个所述转子设在与其对应的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并与对应的所述定子形成轴向气隙。
本方案利用两个定子与两个转子以及两个转轴的配合,实现了一个电机的双动力独立输出,相当于将两个电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集成,相较于两个独立的电机,也减少了安装架的数量,降低了风机的装配难度,减小了风机的装配空间,且每个定子、每个转子可以根据需求合理设计,以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转子相背设置且置于两个所述定子的轴向内侧。
两个转子相背设置且置于两个定子的轴向内侧,可加工性较好,便于装配。当然,两个转子也可以置于两个定子的轴向外侧,或者一个位于两个定子的轴向内侧,另一个位于两个定子的轴向外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中部设有中空通道,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至少一部分均置于所述中空通道内。
定子铁芯的径向中部设有中空通道,为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的安装提供了有利的轴向安装空间,使得两个输出轴能够部分或全部收容于定子铁芯的中空通道内,从而进一步缩短电机的轴向尺寸。与常用的径向电机相比,可以避免输出轴必须由端部支撑所带来的轴向空间增加,能够有效降低电机的轴向空间。此外,还使得该轴向气隙电机的电磁力作用半径外移,这意味着相同的电磁力所产生的力矩增加,则在固定的设计力矩下,轴向气隙电机所需要的电磁力降低,从而电磁的设计尺寸和空间会减小,对实现电机的小型化非常有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定子铁芯包括定子轭部和沿所述定子轭部的周向方向排布的多个定子齿部,多个所述定子齿部与所述定子轭部组装形成所述定子铁芯,且多个所述定子齿部沿所述定子轭部的轴向凸伸形成所述定子齿;所述转子包括转子盘和设在所述转子盘上的永磁体。
定子铁芯包括定子轭部和多个定子齿部,多个定子齿部与定子轭部组装形成定子铁芯,则定子轭部与定子齿部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相连,这使得绕组绕设时不受定子铁芯形状的限制,每个定子齿部可以在绕组绕设完毕后再与定子轭部连接,绕线方式灵活,提高了绕组的绕设效率。此外,通过合理布置定子齿部的大小或者定子齿部之间的间距,可以调整绕线槽的大小,使得绕组的套数可以灵活设置,使得定子铁芯的功率等级得以合理调整。当然,定子齿部与定子轭部也可以一体成型。
转子包括转子盘和永磁体,转子盘作为永磁体的安装载体,并实现转子与第一输出轴或第二输出轴的同轴连接;永磁体安装在转子盘上,产生磁场与定子相互作用,并使转子整体形成扁平的盘式结构,有利于进一步缩小电机的轴向尺寸。其中,转子盘的盘体外部为圆盘状结构,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也便于多个永磁体的排列;盘体内部为圆盘状结构或圆锥状结构,便于根据产品的具体结构合理设计转子盘与转轴组件的装配结构,为其他零件的安装提供有利的空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输出轴及所述第二输出轴中的至少一个为空心轴,另一个穿过所述空心轴从所述电机轴向同侧输出,且适于相对所述空心轴旋转。
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中的一个为空心轴,则另一个输出轴可以穿过该空心轴伸出,从而实现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的同向凸伸,使得电机的轴向一端可以同时连接两个风扇。至于另一个输出轴,可以为实心轴,这有利于提高该输出轴的强度。当然,另一个输出轴也可以为空心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一空气交换口处。
机壳内设有换热器,以保证空调室外机能够与外界换热,且换热器设在第一空气交换口处,则气流经第一空气交换口进入空调室外机时,在下雨天气,雨水也可能经第一空气交换口进入空调室外机,导致换热器或者空调室外机的其他结构受潮。此时,可以控制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向第一空气交换口送风,气流会流经换热器由第一空气交换口吹出,进而实现空调室外机的自干燥,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外机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风机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的启停、转速及转向。
空调室外机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风机电连接,能够控制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的启停、转速及转向,使得风机既能够在空调设备正常制冷制热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以提升空调室外机的功能性。比如:当空调室外机需要除尘时,单独开启风机,使需要除尘部位的灰尘、油污、杂物等剥落;当空调室外机需要干燥时,单独开启风机,向第一空气交换口吹风,进行自干燥。其中,控制器可以集成在空调设备的控制系统中,也可以单独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适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所述第二空气交换口送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适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所述第一空气交换口送风。
在空调设备正常运行制冷模式或者制热模式的过程中,两个空气交换口中的一个为进风口,另一个为出风口,一般由第一空气交换口与第二空气交换口的位置决定。
由于风机包括两个风扇,两个风扇以不同的转速组合可以使风机产生相同的风量。当风机的风量固定时,可以通过改变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转速组合方式,来检测空调室外机的换热效果,进而得出较优的转速组合,使风机的风量与两个风扇的转速组合形成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此,使用中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以某些固定的转速组合,向出风口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对应负载下的最佳热交换效果和效率,从而使得空调室外机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其中,固定负载可以由设计者定义为具体的载荷值(即空调室外机的风量),也可以被定义为表示一定程度的低负载、中负载或者高负载(即低风量、中风量或者高风量),在这些负载下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出风口送风,使空调室外机的热交换效果和效率最佳。
而在风雨天气,空调室外机因进水会造成潮湿,进一步影响或破坏空调室外机的电机、换热器等内部结构,且在空调设备正常运行制冷模式或者制热模式的过程中,气流一般经进风口进入机壳,经出风口流出机壳,因而进风口处雨水有可能被进一步吸入机壳内引发不良后果,而出风口处的雨水等则可以被直接吹出实现干燥。因此,控制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向进风口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备自干燥功能,降低空调室外机受潮发生故障的概率。进一步地,当风机的风量或者功率固定时,两个风扇可以具有不同的转速组合。当风机的风量或者功率固定时,可以通过改变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转速组合方式,来检测空调室外机的自干燥效果,进而得出较优的转速组合,使风机的风量或者功率与两个风扇的转速组合形成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此,当空调室外机需要自干燥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以某些固定的转速组合,向进风口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对应风量或功率下的最佳自干燥效果和效率。
因此,当第一空气交换口为进风口,第二空气交换口为出风口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第二空气交换口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某些固定负载下的最佳热交换效果和效率;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第一空气交换口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某些固定功率或风量下的最佳自干燥效果和效率。同理,当第一空气交换口为出风口,第二空气交换口为进风口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第一空气交换口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某些固定负载下的最佳热交换效果和效率;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第二空气交换口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某些固定功率或风量下的最佳自干燥效果和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适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中的至少一个以恒定转速或者变化转速运行,以形成恒定的冲击气流或变化的冲击气流。
控制器控制风机运转,形成恒定的冲击气流或变化的冲击气流,作用在空调室外机的机壳或者换热器里或者其他部位堆积的灰尘、油污、杂物等物质上,能够实现灰尘、油污、杂物等物质因气流冲击从空调室外机上自动剥落,从而使空调室外机具备自清洁功能,从而减少人工检修或者人工清洁的频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地,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可以同时配置为恒定的转速,从而使风机产生恒定的冲击气流,则气流的风速和送风角度均保持恒定,进而使空调室外机具备定点自清洁功能。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中的一个也可以配置为恒定的转速,另一个配置为变化的转速,或者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均配置变化的转速,从而使风机产生风速变化而送风角度不变或者送风角度变化而风速不变或者风速及送风角度均发生变化的冲击气流,这种变化的冲击气流能够像扫描一样作用在空调室外机的不同部位,进而使空调室外机具备全方位自清洁功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适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以固定转速运行或以该固定转速为基准并设有上下浮动阈值的转速范围内变速运行,使所述风机的运行频率达到所述空调室外机的部分结构的共振频率。
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以固定转速运行,使得风机的运行频率达到空调室外机的部分结构(如机壳、换热器或者其他部位)的工作频率,则该部分结构会发生共振,产生相对强烈的机械振动,进而使灰尘、油污、杂物等物质因机械振动而自动从空调室外机上剥落,使空调室外机具备自清洁功能。或者,以该固定转速为基准,并设定适当的上下浮动阈值,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在该转速范围内变速运行,转速缓慢变化,当其速度变为上述固定转速时,即可使空调室外机的部分结构发生共振,当其偏离上述固定转速时,即可使该部分结构停止强烈振动,这样能够防止空调室外机的部分结构长时间持续发生共振引发结构损坏或者故障,从而在保证空调室外机的使用可靠性的基础上,使空调室外机具备了自清洁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室外机不同部位的共振频率不尽相同,因而上述固定转速随空调室外机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适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中的一个先启动,使另一个风扇适于借助先启动的风扇的风力启动。
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先后启动,使得后启动的风扇能够借助先启动的风扇的风力启动,从而能够减小其中一个风扇的启动力矩,有利于降低对电机的动力要求,同时也便于风机实现逆风启动。比如:风机位于第一空气交换口与第二空气交换口之间,通常两个空气交换口中的一个(比如第二空气交换口)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则可以控制靠近第一空气交换口的风扇先启动,则该风扇启动后会对靠近第二空气交换口的风扇提供一定的启动助力。如此,在没有外界风力干扰的情况下,靠近第二空气交换口的第二风扇具有较小的启动力矩;在遇到逆风的情况下,靠近第二空气交换口的风扇仍然能够正常启动,从而实现逆风启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的轴线沿竖直方向;或者,所述风机的轴线沿水平方向。
风机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则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送风方向为竖直方向,风机所需的安装面为水平面。这样能够使空调室外机的风扇在重量大的情况下,不受重力的影响而继续保持良好的刚度,并减小风机的磨损,比较适用于大功率要求的空调室外机。
风机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则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送风方向为水平方向,风机所需的安装面为竖直面,有利于空调室外机在墙面外侧安装,而考虑到重力的影响,该方案比较适用于小功率要求的空调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相连。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设备,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风机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风机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风机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风机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机壳;11-第一空气交换口;12-第二空气交换口;2-换热器;3-风机;31-变频轴向气隙电机;311-定子;3111-定子铁芯;3112-中空通道;3113-定子轭部;3114-定子齿部;3115-绕组;312-转子;3121-转子盘,3122-永磁体;3131-第一输出轴;3132-第二输出轴;32-第一风扇;33-第二风扇;4-制冷系统;5-安装架。
其中,图3至图6中的平行箭头示意风扇的送风方向,曲线箭头示意风扇的旋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首先介绍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具体为空调室外机。
实施例一
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1和风机3,如图1和图2所示。
具体地,机壳1设有第一空气交换口11和第二空气交换口12,如图1和图2所示。
风机3设于机壳1内,并位于第一空气交换口11与第二空气交换口12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
其中,风机3包括电机、第一风扇32和第二风扇33。电机包括两个相互独立旋转的转子312以及分别与两个转子312相连的第一输出轴3131和第二输出轴3132,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输出轴3131及第二输出轴3132分别沿电机的轴向朝电机的轴向同侧凸伸,第一输出轴3131及第二输出轴3132分别与第一风扇32及第二风扇33固定连接,用于驱动第一风扇32及第二风扇33相互独立旋转。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其机壳1设有第一空气交换口11和第二空气交换口12,气流可经第一交换口进入机壳1,从第二空气交换口12流出;也可反向经第二空气交换口12进入机壳1,经第一交换口流出机壳1。其风机3包括第一风扇32和第二风扇33,两个风扇协同工作,可以明显增加风机3的风量,使得空调室外机在外围封闭、内部堵塞等散热条件不佳的环境下加大风量,即能够显著提高空调室外机的风量和风力,从而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有利于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同时,由于电机包括两个相互独立旋转的转子312以及两个输出轴,则两个转子312能够同速、异速、同向或者异向旋转,使得两个风扇可以同速、异速、同向或异向旋转,则两个风扇产生的气流相互叠加后能够使风机3以恒定或变化的风速或风形向第一空气交换口11或第二空气交换口12或机壳1或机壳1内的其他结构送风,即:既能控制风量和风力,还可以控制送风方向、送风角度,以满足空调室外机的不同需求,大大提高空调室外机的性能。
比如:当风机3向第二空气交换口12送风时,可以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风机3向第一空气交换口11送风时,可以将机壳1内的湿气、雨水等吹出,使空调室外机具有自干燥功能;当风机3向机壳1或机壳1内的其他结构(如室外换热器、进风格栅等)送风时,可以使这些部位受到气流冲击和/或产生振动,从而使灰尘、杂物、油污等物质剥落,起到自清洁作用。
此外,两个转子312还能根据情况只启动一个,以减少能耗;或者先后启动,从而控制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的启动顺序,使后启动的风扇借助先启动的风扇的风力气动,因而有利于在逆风条件下或者其他恶劣环境中保证风机3的正常启动。
并且,本方案利用一个风机3驱动两个风扇旋转,在结构上实现了风机3的集成化,使得第一风扇32和第二风扇33的同轴度得到更好地保证,从而有利于提高出风量,提高工作效率;相较于利用两个电机分别驱动两个风扇的方案而言,减少了空调室外机的装机工序数量,并减少了用于安装电机的安装架5的数量,一方面简化了空调室外机的装机流程,降低了装配难度,节省了时间和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节省了安装架5的安装空间,减小了风机3的安装空间,有利于降低空调室外机的尺寸规格,有利于空调室外机的小型化。
其中,第一输出轴3131和第二输出轴3132向电机的轴向同侧凸伸,使得电机的轴向一端可以输出两种互不干扰的动力,相较于向电机的轴向两侧凸伸,两个风扇之间的轴向间距可以进一步减小,从而进一步提高风机的效率;相较于采用两个电机驱动两个风扇,节省了一个电机的轴向空间,有利于空调室外机的轴向尺寸减小。由于两个转子312相互独立,且第一输出轴3131和第二输出轴3132相互独立,因而电机的轴向两端可以输出两个相互独立的转矩,相当于利用一个电机实现了两个相互独立的电机的功能,故而具有结构紧凑、实用功能性强、安装方便、轴向尺寸小、制造成本低的显著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扇32的叶片弯曲方向、第二风扇33的叶片弯曲方向、第一风扇32的旋转方向、第二风扇33的旋转方向、第一风扇32的送风方向、第二风扇33的送风方向具有如下关系:当第一风扇32的叶片与第二风扇33的叶片弯曲方向相反,且第一风扇32的旋转方向与第二风向的旋转方向相反时,二者的送风方向一致,如图3和图4所示;当第一风扇32的叶片与第二风扇33的叶片弯曲方向相同,且第一风扇32的旋转方向与第二风扇33的旋转方向相同时,二者的送风方向一致,如图5和图6所示。
当然,机壳1内还设有制冷系统4(包括但不局限于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等结构),以保证空调室外机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电机为变频轴向气隙电机31。
电机为变频轴向气隙电机31,则电机的定子311与转子312形成轴向气隙,这有利于减小电机的径向尺寸,进而有利于减小空调室外机的尺寸,既便于电机在机壳1内的装配,也便于减小空调室外机对装配空间的需求,有利于扩大空调室外机的使用范围;且保证了两个转子312的转速、转向可调,进而调节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的配合方式,以满足空调室外机的不同功能需求。
具体地,变频轴向气隙电机31包括定子311和两个转子312,如图7所示。定子311包括定子铁芯3111和两组相互独立的绕组3115,如图8所示,定子铁芯3111的轴向两端设有向其轴向两侧凸伸的定子齿,两组绕组3115分别绕设在两组定子齿上。两个转子312背向同轴设在定子311的轴向两侧,如图7所示,并与定子311形成轴向气隙。
本方案利用一个定子311与两个相互独立的转子312以及两个相互独立的输出轴的配合,实现了一个电机的双动力独立输出,可以驱动两个风扇以各自的转速和转向独立旋转,互不干扰。相较于两个电机背向轴伸分别连接两个风扇的方案而言,至少省去了一个定子311,缩小了风机3的轴向尺寸,降低了风机3的成本,进而有利于减小空调室外机的尺寸,降低空调室外机的成本;相较于一个单轴电机和齿轮机构相配合来实现两端轴伸的方案而言,实现了两个风扇以任意转速和任意转向旋转,实用功能性强,显著提升了风机3功能性的多样化,从而提升了空调室外机功能的多样化,也省去了齿轮机构,降低了产品的制造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定子铁芯3111的径向中部设有中空通道3112,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输出轴3131的至少一部分及第二输出轴3132的至少一部分均置于中空通道3112内。
定子铁芯3111的径向中部设有中空通道3112,为第一输出轴3131及第二输出轴3132的安装提供了有利的轴向安装空间,使得两个输出轴能够部分或全部收容于定子铁芯3111的中空通道3112内,从而进一步缩短电机的轴向尺寸。
与常用的径向电机相比,可以避免输出轴必须由端部支撑所带来的轴向空间增加,能够有效降低电机的轴向空间。此外,还使得该轴向气隙电机3的电磁力作用半径外移,这意味着相同的电磁力所产生的力矩增加,则在固定的设计力矩下,轴向气隙电机所需要的电磁力降低,从而电磁的设计尺寸和空间会减小,对实现电机的小型化非常有利。
进一步地,电机还可以包括:轴套,设于中空通道3112内,且两个输出轴的一部分插装于轴套内。
在中空通道3112内设置轴套,将两个输出轴的一端均插装于轴套内,轴套可以对两个输出轴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保证了两个输出轴与定子311之间互不干扰,并降低了两个输出轴发生晃动、倾斜、移位等情况的概率,从而提高两个输出轴的同轴度,有利于提高电机的使用可靠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两个输出轴的装配精度,安装更加方便。
或者,也可以直接将第一输出轴3131的支撑轴承及第二输出轴3132的支撑轴承设在中空通道3112内,利用支撑轴承来支撑第一输出轴3131及第二输出轴3132,可以显著提高转轴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定子铁芯3111包括定子轭部3113和沿定子轭部3113的周向方向排布的多个定子齿部3114,多个定子齿部3114与定子轭部3113组装形成定子铁芯3111,且多个定子齿部3114沿定子轭部3113的轴向凸伸形成定子齿;所述转子包括转子盘和设在所述转子盘上的永磁体。
定子铁芯3111包括定子轭部3113和多个定子齿部3114,多个定子齿部3114与定子轭部3113组装形成定子铁芯3111,则定子轭部3113与定子齿部3114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相连,这使得绕组3115绕设时不受定子铁芯3111形状的限制,每个定子齿部3114可以在绕组3115绕设完毕后再与定子轭部3113连接,绕线方式灵活,提高了绕组3115的绕设效率。此外,通过合理布置定子齿部3114的大小或者定子齿部3114之间的间距,可以调整绕线槽的大小,使得绕组3115的套数可以灵活设置,使得定子铁芯3111的功率等级得以合理调整。当然,定子齿部3114与定子轭部3113也可以一体成型。
转子312包括转子盘3121和永磁体3122,转子盘3121作为永磁体3122的安装载体,并实现转子312与第一输出轴3131或第二输出轴3132的同轴连接;永磁体3122安装在转子盘3121上,产生磁场与定子相互作用,并使转子整体形成扁平的盘式结构,有利于进一步缩小电机的轴向尺寸。
其中,转子盘3121的盘体外部为圆盘状结构,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也便于多个永磁体3122的排列;盘体内部为圆盘状结构或圆锥状结构,便于根据产品的具体结构合理设计转子盘3121与转轴组件的装配结构,为其他零件的安装提供有利的空间。
具体地,永磁体3122为圆形或扇形的饼状结构,永磁体3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永磁体3122周向均布于转子盘3121朝向定子轭部3113的轴向表面,形成轴向磁通;相邻的两个永磁体3122的N极和S极交替排列或呈海尔贝克阵列排列。
永磁体3122为圆形或扇形的饼状结构,便于排列,并减小电机的轴向尺寸、多个永磁体3122沿转子盘3121的周向方向均布在转子盘3121朝向定子轭部的表面上,使转子312与定子组件之间形成轴向磁通。其中,相邻两个永磁体3122的N极和S极可以交替排列,也可以呈海尔贝克阵列(Halbach)排列,具体可以根据产品需求进行调整。
其中,第一输出轴3131及第二输出轴3132中的至少一个为空心轴,如图7和图9所示,另一个穿过空心轴从电机轴向同侧输出,且适于相对空心轴旋转。
第一输出轴3131与第二输出轴3132中的一个为空心轴,则另一个输出轴可以穿过该空心轴伸出,从而实现第一输出轴3131与第二输出轴3132的同向凸伸,使得电机的轴向一端可以同时连接两个风扇。至于另一个输出轴,可以为实心轴,这有利于提高该输出轴的强度。当然,另一个输出轴也可以为空心轴。
进一步地,机壳1内设有换热器2,换热器2设在第一空气交换口11处。
机壳1内设有换热器2,以保证空调室外机能够与外界换热,且换热器2设在第一空气交换口11处,则气流经第一空气交换口11进入空调室外机时,在下雨天气,雨水也可能经第一空气交换口11进入空调室外机,导致换热器2或者空调室外机的其他结构受潮。此时,可以控制第一风扇32和第二风扇33向第一空气交换口11送风,气流会流经换热器2由第一空气交换口11吹出,进而实现空调室外机的自干燥,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外机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风机3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如图2所示。
风机3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则第一风扇32和第二风扇33的送风方向为竖直方向,风机3所需的安装面为水平面。这样能够使空调室外机的风扇在重量大的情况下,不受重力的影响而继续保持良好的刚度,并减小风机3的磨损,比较适用于大功率要求的空调室外机。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变频轴向气隙电机31包括两个定子311和两个转子312,两个定子311与两个转子312一一对应,如图9所示。每个定子311包括定子铁芯3111和绕组3115,如图10所示,每个定子铁芯3111的轴向一端设有沿其轴向凸伸的定子齿,定子齿上绕设有与其对应的绕组3115,每个转子312设在与其对应的定子311的轴向一侧,并与对应的定子311形成轴向气隙。
本方案利用两个定子311与两个转子312以及两个转轴的配合,实现了一个电机的双动力独立输出,相当于将两个电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集成,相较于两个独立的电机,也减少了安装架5的数量,降低了风机3的装配难度,减小了风机3的装配空间,且每个定子311、每个转子312可以根据需求合理设计,以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
进一步地,两个转子312相背设置且置于两个定子311的轴向内侧,如图9所示。
两个转子312相背设置且置于两个定子311的轴向内侧,可加工性较好,便于装配。
当然,两个转子312也可以置于两个定子311的轴向外侧,或者一个位于两个定子311的轴向内侧,另一个位于两个定子311的轴向外侧。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风机3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如图1所示。
风机3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则第一风扇32和第二风扇33的送风方向为水平方向,风机3所需的安装面为竖直面,有利于空调室外机在墙面外侧安装,而考虑到重力的影响,该方案比较适用于小功率要求的空调室外机。
实施例四
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风机3电连接,用于控制第一风扇32及第二风扇33的启停、转速及转向。
空调室外机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风机3电连接,能够控制第一风扇32及第二风扇33的启停、转速及转向,使得风机3既能够在空调设备正常制冷制热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以提升空调室外机的功能性。比如:当空调室外机需要除尘时,单独开启风机3,使需要除尘部位的灰尘、油污、杂物等剥落;当空调室外机需要干燥时,单独开启风机3,向第一空气交换口11吹风,进行自干燥。其中,控制器可以集成在空调设备的控制系统中,也可以单独设置。
其中,控制器适于控制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第二空气交换口12送风。
进一步地,控制器适于控制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第一空气交换口11送风。
在空调设备正常运行制冷模式或者制热模式的过程中,两个空气交换口中的一个为进风口,另一个为出风口,一般由第一空气交换口11与第二空气交换口12的位置决定。
由于风机3包括两个风扇,两个风扇以不同的转速组合可以使风机3产生相同的风量。当风机3的风量固定时,可以通过改变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的转速组合方式,来检测空调室外机的换热效果,进而得出较优的转速组合,使风机3的风量与两个风扇的转速组合形成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此,使用中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以某些固定的转速组合,向出风口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对应负载下的最佳热交换效果和效率,从而使得空调室外机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其中,固定负载可以由设计者定义为具体的载荷值(即空调室外机的风量),也可以被定义为表示一定程度的低负载、中负载或者高负载(即低风量、中风量或者高风量),在这些负载下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出风口送风,使空调室外机的热交换效果和效率最佳。
而在风雨天气,空调室外机因进水会造成潮湿,进一步影响或破坏空调室外机的电机、换热器2等内部结构,且在空调设备正常运行制冷模式或者制热模式的过程中,气流一般经进风口进入机壳1,经出风口流出机壳1,因而进风口处雨水有可能被进一步吸入机壳1内引发不良后果,而出风口处的雨水等则可以被直接吹出实现干燥。因此,控制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向进风口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备自干燥功能,降低空调室外机受潮发生故障的概率。进一步地,当风机3的风量或者功率固定时,两个风扇可以具有不同的转速组合。当风机3的风量或者功率固定时,可以通过改变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的转速组合方式,来检测空调室外机的自干燥效果,进而得出较优的转速组合,使风机3的风量或者功率与两个风扇的转速组合形成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此,当空调室外机需要自干燥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以某些固定的转速组合,向进风口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对应风量或功率下的最佳自干燥效果和效率。
因此,当第一空气交换口11为进风口,第二空气交换口12为出风口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扇32及第二风扇33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第二空气交换口12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某些固定负载下的最佳热交换效果和效率;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扇32及第二风扇33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第一空气交换口11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某些固定功率或风量下的最佳自干燥效果和效率。同理,当第一空气交换口11为出风口,第二空气交换口12为进风口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扇32及第二风扇33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第一空气交换口11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某些固定负载下的最佳热交换效果和效率;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扇32及第二风扇33以固定的转速组合向第二空气交换口12送风,能够使空调室外机具有某些固定功率或风量下的最佳自干燥效果和效率。
进一步地,控制器适于控制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中的至少一个以恒定转速或者变化转速运行,以形成恒定的冲击气流或变化的冲击气流。
控制器控制风机3运转,形成恒定的冲击气流或者变化的冲击气流,作用在空调室外机的机壳1或者换热器2里或者其他部位堆积的灰尘、油污、杂物等物质上,能够实现灰尘、油污、杂物等物质因气流冲击从空调室外机上自动剥落,从而使空调室外机具备自清洁功能,从而减少人工检修或者人工清洁的频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地,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可以同时配置为恒定的转速,从而使风机3产生恒定的冲击气流,即气流的风速和送风角度均保持恒定,进而使空调室外机具备定点自清洁功能。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中的一个也可以配置为恒定的转速,另一个配置为变化的转速,或者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均配置变化的转速,从而使风机3产生风速变化而送风角度不变或者送风角度变化而风速不变或者风速及送风角度均发生变化的冲击气流,这种变化的冲击气流能够像扫描一样作用在空调室外机的不同部位,进而使空调室外机具备全方位自清洁功能。
进一步地,控制器适于控制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以固定转速运行或以该固定转速为基准并设有上下浮动阈值的转速范围内变速运行,使风机3的运行频率达到空调室外机的部分结构的共振频率。
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以固定转速运行,使得风机3的运行频率达到空调室外机的部分结构(如机壳1、换热器2或者其他部位)的工作频率,则该部分结构会发生共振,产生相对强烈的机械振动,进而使灰尘、油污、杂物等物质因机械振动而自动从空调室外机上剥落,使空调室外机具备自清洁功能。或者,以该固定转速为基准,并设定适当的上下浮动阈值,第一风扇32及第二风扇33在该转速范围内变速运行,转速缓慢变化,当其速度变为上述固定转速时,即可使空调室外机的部分结构发生共振,当其偏离上述固定转速时,即可使该部分结构停止强烈振动,这样能够防止空调室外机的部分结构长时间持续发生共振引发结构损坏或者故障,从而在保证空调室外机的使用可靠性的基础上,使空调室外机具备了自清洁功能。
至于设定阈值的具体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比如为上述固定转速的1%至10%,如2%、5%、8%等。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室外机不同部位的共振频率不尽相同,因而上述固定转速随空调室外机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进一步地,控制器适于控制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中的一个先启动,使另一个风扇适于借助先启动的风扇的风力启动。
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风扇32与第二风扇33先后启动,使得后启动的风扇能够借助先启动的风扇的风力启动,从而能够减小其中一个风扇的启动力矩,有利于降低对电机的动力要求,同时也便于风机3实现逆风启动。比如:风机3位于第一空气交换口11与第二空气交换口12之间,通常两个空气交换口中的一个(比如第二空气交换口12)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则可以控制靠近第一空气交换口11的风扇先启动,则该风扇启动后会对靠近第二空气交换口12的风扇提供一定的启动助力。如此,在没有外界风力干扰的情况下,靠近第二空气交换口12的第二风扇33具有较小的启动力矩;在遇到逆风的情况下,靠近第二空气交换口12的风扇仍然能够正常启动,从而实现逆风启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相连。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室外机,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目前,随着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空调室外机也被提出更佳的性能要求和更多的功能要求。如今为了争取人们更多的住房使用空间,空调室外机的安装空间被不断压缩。但是,空调室外机的性能要求并未降低甚至更高,所以一个极具小型化又具高性能的空调室外机的设计非常有必要。与此同时,人们在设计空调室外机的时候常常忽略了空调室外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长期与外界接触产生灰尘油污的堆积、风雨腐蚀或逆风干扰,从而降低风机的性能的问题,所以如何实现空调室外机的自清洁、自干燥、逆风启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能够利用一个电机来驱动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同速、异速、同向或异向旋转,从而使风机以不同风速或风形向第一空气交换口送风或第二空气交换口送风或者向机壳内的定点部位或者全方位送风。通过配置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旋转方向和转速,使空调室外机具备热交换、自清洁、自干燥和逆风启动等功能。同时,该空调室外机具有安装简单、尺寸规格小、风量大、能效高、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有第一空气交换口和第二空气交换口;
风机,设于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空气交换口与所述第二空气交换口之间,所述风机包括电机、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电机包括两个相互独立旋转的转子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转子相连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且所述第一输出轴及所述第二输出轴分别沿所述电机的轴向朝所述电机的轴向同侧凸伸,所述第一输出轴及所述第二输出轴分别与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固定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相互独立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为变频轴向气隙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频轴向气隙电机包括定子和两个所述转子;
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两组相互独立的绕组,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两端设有向其轴向两侧凸伸的定子齿,两组所述绕组分别绕设在两组所述定子齿上;
两个所述转子背向同轴设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两侧,并与所述定子形成轴向气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频轴向气隙电机包括两个定子和两个所述转子,两个所述定子与两个所述转子一一对应;
每个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绕组,每个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端设有沿其轴向凸伸的定子齿,所述定子齿上绕设有与其对应的所述绕组,每个所述转子设在与其对应的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并与对应的所述定子形成轴向气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转子相背设置且置于两个所述定子的轴向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中部设有中空通道,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至少一部分均置于所述中空通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芯包括定子轭部和沿所述定子轭部的周向方向排布的多个定子齿部,多个所述定子齿部与所述定子轭部组装形成所述定子铁芯,且多个所述定子齿部沿所述定子轭部的轴向凸伸形成所述定子齿;
所述转子包括转子盘和设在所述转子盘上的永磁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出轴及所述第二输出轴中的至少一个为空心轴,另一个穿过所述空心轴从所述电机轴向同侧输出,且适于相对所述空心轴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一空气交换口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风机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的启停、转速及转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的轴线沿竖直方向;或者
所述风机的轴线沿水平方向。
12.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和
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相连。
CN201921629367.4U 2019-09-27 2019-09-27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Active CN210568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29367.4U CN210568879U (zh) 2019-09-27 2019-09-27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EP20869083.4A EP3940304A4 (en) 2019-09-27 2020-03-30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PCT/CN2020/082114 WO2021057001A1 (zh) 2019-09-27 2020-03-30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US17/519,021 US12007128B2 (en) 2019-09-27 2021-11-04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29367.4U CN210568879U (zh) 2019-09-27 2019-09-27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68879U true CN210568879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58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29367.4U Active CN210568879U (zh) 2019-09-27 2019-09-27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688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68878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EP1886070B1 (en) Outdoor unit for split type air-conditioner
AU2006201003B2 (en) Vacuum cleaner having brush motor using deceleration rate
KR20050099352A (ko) 전면 흡토출 방식의 공기조화기용 실외기
CN107421005B (zh) 轻便窗式空调器
KR102147730B1 (ko) 송풍량을 증대하며 진동소음을 최소화한 bmc모터를 이용한 블로어
CN112577125A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CN112577126A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CN210568879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CN210769416U (zh) 风扇
WO2021057001A1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US12007128B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2751981U (zh) 一种新式结构外转子电机外壳和外转子电机
CN210014442U (zh) 空调器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N109945306B (zh) 空调器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N110566479A (zh) 风扇
CN102324796B (zh) 液冷散热式外转子电机
KR20070100525A (ko) 송풍기 및 그 송풍기를 갖는 공기 조화기
CN219499150U (zh) 一种单相异步电机
KR20100009403A (ko) 저소음 송풍 모듈
CN209856062U (zh) 一种电容式外转子离心风机
JPH06294393A (ja) 送風装置
CN219177924U (zh) 一种风幕机
CN217685386U (zh) 用于空调器的电机底座和空调器
CN219062090U (zh) 风机组件及风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