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51356U - 机器人壳体 - Google Patents

机器人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51356U
CN210551356U CN201921577170.0U CN201921577170U CN210551356U CN 210551356 U CN210551356 U CN 210551356U CN 201921577170 U CN201921577170 U CN 201921577170U CN 210551356 U CN210551356 U CN 2105513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ide inner
housing
inner shell
rob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771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支涛
徐清云
刘伟
耿凯歌
丛明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un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un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un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un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771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513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513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513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机器人壳体,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机器人壳体包括:后壳、前壳、底壳、上壳、左侧内壳、左侧外壳、右侧内壳及右侧外壳;底壳位于后壳的下方且与后壳相连,左侧内壳和右侧内壳分别位于前壳的两侧,左侧内壳的两端分别与前壳和后壳相连,左侧内壳的底部与底壳相连,右侧内壳的两端分别与前壳和后壳相连,右侧内壳的底部与底壳相连,上壳分别与前壳、后壳、左侧内壳和右侧内壳扣接,左侧外壳与左侧内壳扣接,右侧外壳与右侧内壳扣接。该机器人壳体,壳体分为多个,单元化设计,当某个壳体单元损坏后,可以只更换对应的壳体单元,降低了维修成本;同时,在对壳体内的零部件进行维修,只需拆卸对应的壳体单元即可,提高了维修效率。

Description

机器人壳体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器人壳体。
背景技术
现有机器人壳体多为一体化结构,当壳体损坏后,需要更换整个壳体,壳体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机器人壳体,壳体单元化设计,节省了维修成本,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
根据本申请一方面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包括后壳、前壳、底壳、上壳、左侧内壳、左侧外壳、右侧内壳及右侧外壳;底壳和前壳分别用于安装于机器人的底座,后壳用于安装于机器人的机体上,底壳位于后壳的下方且与后壳相连,左侧内壳和右侧内壳分别位于前壳的两侧,左侧内壳的两端分别与前壳和后壳相连,左侧内壳的底部与底壳相连,右侧内壳的两端分别与前壳和后壳相连,右侧内壳的底部与底壳相连,上壳分别与前壳、后壳、左侧内壳和右侧内壳扣接,左侧外壳与左侧内壳扣接,右侧外壳与右侧内壳扣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壳体分为多个,单元化设计,当某个壳体单元损坏后,可以只更换对应的壳体单元,降低了维修成本;同时,在对壳体内的零部件进行维修,只需拆卸对应的壳体单元即可,提高了维修效率。
另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机器人壳体还包括灯带,每个侧内壳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灯带的灯带槽,灯带嵌设于灯带槽内,每个侧外壳的与灯带槽的对应处为透光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灯带的设计,便于增加壳体的警示效果及美观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灯带槽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槽段、第二槽段和第三槽段,第一槽段与第三槽段位于第二槽段的两端,第一槽段与第二槽段倾斜设置,第三槽段与第二槽段倾斜设置,第一槽段和第三槽段由侧内壳的后端朝向前端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灯带槽的结构保证灯带的安装稳定性,同时,增加了灯带的发光范围。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每个侧内壳上开设有第一卡勾安装孔,每个侧外壳的内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卡勾安装孔对应的第一卡勾,第一卡勾穿设于第一卡勾安装孔内,且侧外壳与侧内壳扣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外壳与侧内壳采用卡接,便于实现侧外壳与侧内壳的装配与拆卸,提高了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后壳的顶部、前壳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二卡勾安装孔,上壳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二卡勾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卡勾,第二卡勾穿设于第二卡勾安装孔内,且上壳分别与后壳、前壳扣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壳与后壳、前壳采用卡扣的方式,便于装配与拆卸,提高了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每个侧内壳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后壳相连的第一安装座,后壳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安装座配合的安装槽,第一安装座位于安装槽内,第一安装座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座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侧内壳与后壳通过穿设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螺栓相连。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栓的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提高了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前壳的两侧边缘延伸有第一螺纹安装孔,每个侧内壳的边缘设置有与第一螺纹安装孔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每个侧内壳与前壳通过螺栓相连。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壳与侧内壳的螺栓连接,合理利用安装空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后壳的两侧边缘延伸有第二螺纹安装孔,每个侧内壳的边缘设置有与第二螺纹安装孔对应的第四安装孔,每个侧内壳与后壳通过螺栓相连。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壳与侧内壳的螺栓连接,合理利用了安装空间,调高了装配效率。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右)侧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左)侧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处放大图;
图6为图2的B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的C处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后壳和底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前壳装配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侧内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侧外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壳体的上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标:100-机器人壳体;1-后壳;11-第二安装座;12-安装槽;13-第二安装孔;14-第二螺纹安装孔;2-前壳;21-第二卡勾安装孔;22-第一螺纹安装孔;3-底壳;4-上壳;5-侧内壳;51-左侧内壳;52-右侧内壳;53-第一卡勾安装孔;54-定位孔;55-灯带槽;551-第一槽段;552-第二槽段;553-第三槽段;56-第一安装座;561-第一安装孔;57-第三安装孔;58-第四安装孔;6-侧外壳;61-左侧外壳;62-右侧外壳;63-第一卡勾;64-定位柱;71-底座;72-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描述根据本申请一方面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100,包括:后壳1、前壳2、底壳3、上壳4、左侧内壳51、左侧外壳61、右侧内壳52及右侧外壳62。
具体而言,底壳3和前壳2分别用于与机器人的底座71相连,以支撑整个机器人壳体100;后壳1与底壳3位于机器人壳体100的后方,后壳1用于安装于机器人的机体72上,便于保护机器人的机体72;底壳3位于后壳1的下方,并且与后壳1相连;左侧内壳51和右侧内壳52分别位于前壳2的左右两侧,左侧内壳5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壳2和后壳1相连,左侧内壳51的底部与底壳3相连,右侧内壳5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壳2和后壳1相连,右侧内壳52的底部与底壳3相连;上壳4分别与前壳2、后壳1、左侧内壳51和右侧内壳52扣接,左侧外壳61与左侧内壳51扣接,右侧外壳62与右侧内壳52扣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100,壳体分为多个,采用单元化设计,当某个壳体单元损坏后,可以只更换对应的壳体单元,降低了维修成本。同时,在对壳体内的零部件进行维修时,只需拆卸对应的壳体单元即可,无需整个壳体拆除,提高了维修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每个侧内壳5(左侧内壳51和右侧内壳52的统称)的边缘开设有第一卡勾安装孔53;如图3所示,每个侧外壳6(左侧外壳61和右侧外壳62的统称)的内表面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卡勾63,第一卡勾63与第一卡勾安装孔53对应;第一卡勾63穿设于第一卡勾安装孔53内,并且侧外壳6与侧内壳5通过第一卡勾63和第一卡勾安装孔53扣接。
侧外壳6与侧内壳5采用卡接,便于实现侧外壳6与侧内壳5的装配与拆卸,提高了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侧外壳6与侧内壳5的定位准确,如图2所示,侧内壳5上开设有两个定位孔54,如图3所示,侧外壳6的内表面设置有两个定位柱64,定位柱64与定位孔54对应。当侧外壳6与侧内壳5装配时,先通过定位柱64与定位孔54配合实现定位,然后再将第一卡勾63与第一卡勾安装孔53配合。
进一步地,该机器人壳体100还包括灯带(图中未标出),每个侧内壳5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灯带的灯带槽55,灯带嵌设于灯带槽55内。每个侧外壳6的与侧内壳5的灯带槽55的对应处为透光部。
灯带的设置,在灯带通电后,发出光线,便于增加壳体的警示效果及美观效果,提高了壳体的实用性。
如图2所示,灯带槽55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槽段551、第二槽段552和第三槽段553,第一槽段551与第三槽段553位于第二槽段552的上下两端,第一槽段551与第二槽段552倾斜设置,第三槽段553与第二槽段552倾斜设置,第一槽段551和第三槽段553由侧内壳5的后端朝向前端延伸。
灯带槽55的结构保证了灯带的安装稳定性,同时,增加了灯带的发光范围,具有较好的美观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后壳1的顶部(图中未标出)、前壳2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二卡勾安装孔21(如图4和图5所示,);上壳4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卡勾(图中未标出),第二卡勾与第二卡勾安装孔21对应;第二卡勾穿设于第二卡勾安装孔21内,并且上壳4分别与后壳1、前壳2扣接。
上壳4与后壳1、前壳2采用卡扣的方式,便于装配与拆卸,提高了装配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卡勾63与第二卡勾为相同的结构形式,每个卡勾(第一卡勾63和第二卡勾的统称)的勾头朝向两侧设置;每个卡勾安装孔的边缘朝内延伸,当卡勾插入卡勾安装孔内后,卡勾与卡勾安装孔配合,从而实现两个部件的卡扣。卡勾在与卡勾安装孔配合后,只需用力拉扯对应的两个部件,即可实现两个部件的分离。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和图6所示,每个侧内壳5设置有用于与后壳1相连的第一安装座56;如图7所示,后壳1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座11,第二安装座11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安装座56配合的安装槽12,安装槽12为U字形槽,并且安装槽12的开口朝向侧内壳5,第一安装座56位于安装槽12内;第一安装座56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561,第二安装座11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561对应的第二安装孔13,侧内壳5与后壳1通过穿设于第一安装孔561和第二安装孔13的螺丝相连。
通过安装槽12实现第一安装座56与第二安装座11的定位,通过螺栓的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提高了后壳1与侧内壳5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和图8所示,前壳2的两侧边缘延伸有第一螺纹安装孔22,每个侧内壳5的边缘设置有与第一螺纹安装孔22对应的第三安装孔57,每个侧内壳5与前壳2通过穿设于第三安装孔57和第一螺纹安装孔22内的螺栓相连。
前壳2与侧内壳5的螺栓连接方式,合理利用了安装空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所示,后壳1的两侧边缘延伸有第二螺纹安装孔14,如图2所示,每个侧内壳5的边缘设置有与第二螺纹安装孔14对应的第四安装孔58,每个侧内壳5与后壳1通过穿设于第四安装孔58和第二螺纹安装孔14内的螺栓相连。
后壳1与侧内壳5的螺栓连接方式,合理利用了安装空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100的装配方式为:
如图9所示,底壳3用于与机器人的底座71相连,后壳1用于与机器人的机体72相连,底壳3与后壳1均位于机器人壳体100的后方;底壳3位于后壳1的下方,并且与后壳1相配合;如图10所示,前壳2与后壳1相对设置,并且与底座71相连;如图11所示,两个侧内壳5分别与前壳2、后壳1及底壳3相连,上述部分围成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下方被底座71封堵;如图12所示,侧外壳6安装于侧内壳5的外部;如图13所示,上壳4罩扣于筒状结构的上方,上壳4分别与前壳2和后壳1相连,完成机器人壳体100的装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100的有益效果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机器人壳体100,将整个壳体单元化设计,分为多个壳体单元,当壳体出现损坏后,可以只更换对应的壳体单元,降低了维修成本;同时,当对壳体内部的零部件进行维修时,只需拆卸对应的壳体单元,即可对需要维修的零部件进行维修,不需拆除整个壳体,提高了维修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机器人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壳、前壳、底壳、上壳、左侧内壳、左侧外壳、右侧内壳及右侧外壳;
所述底壳和所述前壳分别用于安装于机器人的底座,所述后壳用于安装于机器人的机体上,所述底壳位于所述后壳的下方且与所述后壳相连,所述左侧内壳和所述右侧内壳分别位于所述前壳的两侧,所述左侧内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相连,所述左侧内壳的底部与所述底壳相连,所述右侧内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相连,所述右侧内壳的底部与所述底壳相连,所述上壳分别与所述前壳、所述后壳、所述左侧内壳和所述右侧内壳扣接,所述左侧外壳与所述左侧内壳扣接,所述右侧外壳与所述右侧内壳扣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壳体还包括灯带,每个侧内壳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灯带的灯带槽,所述灯带嵌设于所述灯带槽内,每个侧外壳的与所述灯带槽的对应处为透光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带槽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槽段、第二槽段和第三槽段,所述第一槽段与所述第三槽段位于所述第二槽段的两端,所述第一槽段与所述第二槽段倾斜设置,所述第三槽段与所述第二槽段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槽段和所述第三槽段由所述侧内壳的后端朝向前端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壳体,其特征在于,每个侧内壳上开设有第一卡勾安装孔,每个侧外壳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勾安装孔对应的第一卡勾,所述第一卡勾穿设于所述第一卡勾安装孔内,且所述侧外壳与所述侧内壳扣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顶部、所述前壳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二卡勾安装孔,所述上壳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勾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卡勾,所述第二卡勾穿设于所述第二卡勾安装孔内,且所述上壳分别与所述后壳、所述前壳扣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壳体,其特征在于,每个侧内壳的顶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后壳相连的第一安装座,所述后壳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座配合的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座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侧内壳与所述后壳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螺栓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的两侧边缘延伸有第一螺纹安装孔,每个侧内壳的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安装孔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每个侧内壳与所述前壳通过螺栓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两侧边缘延伸有第二螺纹安装孔,每个侧内壳的边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纹安装孔对应的第四安装孔,每个侧内壳与所述后壳通过螺栓相连。
CN201921577170.0U 2019-09-20 2019-09-20 机器人壳体 Active CN2105513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77170.0U CN210551356U (zh) 2019-09-20 2019-09-20 机器人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77170.0U CN210551356U (zh) 2019-09-20 2019-09-20 机器人壳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51356U true CN210551356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71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77170.0U Active CN210551356U (zh) 2019-09-20 2019-09-20 机器人壳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513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51356U (zh) 机器人壳体
USD544129S1 (en) Six lamp capacity low profile light fixture
USD473335S1 (en) Electrical assembly housing for a luminaire
CN115079422B (zh) 头戴产品
CN110595068A (zh) 燃气热水器面盖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N110260229A (zh) 舱顶灯
CN211694599U (zh) 路灯及其连接架
CN220038284U (zh) 一种灯具
CN219759824U (zh) 一种应用于新型电源壳体的背板及新型电源
CN212005587U (zh) 拼接灯具
CN217561844U (zh) 一种穿戴设备
CN214378694U (zh) 箱体
CN209876673U (zh) 一种天花灯
CN210624312U (zh) 一种弹簧隐藏式灯具
CN218388212U (zh) 一种电器盒及驱动电源
CN210567745U (zh) 路灯及其灯具壳体
CN218379019U (zh) 一种led灯具
CN218182639U (zh) 一种半包设计的网络接口
CN206207157U (zh) 固定机构及含有该固定机构的led筒灯
CN210791055U (zh) 机器人外壳及机器人
CN109237364A (zh) 灯板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CN219718705U (zh) 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壳
CN219946280U (zh) 便于拆装的移动机器人前脸结构
CN212901076U (zh) 一种led线条灯结构
CN212108091U (zh) 一种壳体单元及一种led组合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201, building 4, courtyard 8, Dongbeiwang We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Yunj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1, building 4, courtyard 8, Dongbeiwang We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YUNJI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