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49648U - 定位夹具及钥匙加工机 - Google Patents
定位夹具及钥匙加工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49648U CN210549648U CN201921274768.2U CN201921274768U CN210549648U CN 210549648 U CN210549648 U CN 210549648U CN 201921274768 U CN201921274768 U CN 201921274768U CN 210549648 U CN210549648 U CN 2105496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ed
- limiting
- clamping hole
- clamping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具工装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定位夹具及钥匙加工机,定位夹具包括夹具结构本体、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夹具结构本体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供待夹物件插入的夹持孔;第一限位组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于夹持孔内对待夹物件施加第一方向的作用力;第二限位组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于夹持孔内对待夹物件施加第二方向的作用力;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与夹持孔的开设方向垂直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错设置。该定位夹具不仅能稳定夹持待夹物件,还提高了装夹和拔卸待夹物件的便利性,且无需通过反复调节以实现待夹物件的夹持效果,具有使用方便、通用性高、装夹效率高的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具工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夹具及应用该定位夹具的钥匙加工机。
背景技术
定位夹具可用于夹紧、固定待夹物件。传统地,定位夹具需先通过定位块对待夹物件进行校准定位,再通过调节旋钮反复调试设于待夹物件两侧的夹紧块的距离以夹紧待夹物件,从而存在装夹困难、调节不便的问题,并对整体工作效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夹具,旨在解决现有定位夹具装夹待夹物件困难、调节不便以及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定位夹具,用于夹持待夹物件,包括:
夹具结构本体,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供所述待夹物件插入的夹持孔;
第一限位组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于所述夹持孔内对所述待夹物件施加第一方向的作用力;
第二限位组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于所述夹持孔内对所述待夹物件施加第二方向的作用力;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夹持孔的开设方向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孔贯通所述夹具结构本体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用于对所述待夹物件施加所述第一方向的作用力的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连接并用于在所述待夹物件插入所述夹持孔时产生弹性形变的第一弹性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件背离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还与所述夹具结构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沿所述夹持孔往复移动并用于在所述待夹物件插入所述夹持孔时抵持所述待夹物件的第一抵持结构,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抵持结构的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背离所述第一抵持结构的另一侧还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抵持结构的截面形状呈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用于对所述待夹物件施加所述第二方向的作用力的第二限位件、用于在所述待夹物件插入所述夹持孔时产生弹性形变的第二弹性件,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限弹连接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背离所述限弹连接件的另一端还与所述夹具结构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沿所述夹持孔往复移动并用于在所述待夹物件插入所述夹持孔时抵持所述待夹物件的第二抵持结构,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抵持结构的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背离所述第二抵持结构的另一侧还与所述限弹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抵持结构的截面形状呈梯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钥匙加工机,包括上述的定位夹具,所述定位夹具用于夹持钥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位夹具仅需将待夹物件插入夹持孔内,即可通过第一限位组件对其施加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将其推顶至夹持孔的孔壁上,从而限制待夹物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并通过第二限位组件对其施加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以将其推顶至夹持孔的孔壁上,从而限制待夹物件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从而使得待夹物件仅可沿夹持孔的开设方向移动,而无法沿与夹持孔的开设方向垂直设置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待夹物件的夹持效果,该定位夹具不仅能稳定夹持待夹物件,还提高了装夹和拔卸待夹物件的便利性,且无需通过反复调节以实现待夹物件的夹持效果,具有使用方便、通用性高、装夹效率高的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定位夹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结构本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照图1中所建立的XYZ直角坐标系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前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后方;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左方,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右方;位于Z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位于Z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夹具,用于夹持待夹物件100’,包括夹具结构本体100、第一限位组件200和第二限位组件300。
具体地,夹具结构本体100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供待夹物件100’插入的夹持孔101;第一限位组件200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于夹持孔101内对待夹物件100’施加第一方向的作用力;第二限位组件300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于夹持孔101内对待夹物件100’施加第二方向的作用力;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与夹持孔101的开设方向垂直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错设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夹具结构本体100于夹持孔10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限位组件200的第一限位孔102,第一限位组件200从第一限位孔102伸入夹持孔101内以对待夹物件100’施加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推顶待夹物件100’沿第一方向移动直至抵触于夹持孔101的侧壁,从而通过第一限位组件200和夹持孔101的孔壁共同夹持待夹物件100’,以限制待夹物件100’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类似地,该夹具结构本体100还于夹持孔10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限位组件300的第二限位孔103,第二限位组件300从第二限位孔103伸入夹持孔101内以对待夹物件100’施加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以推顶待夹物件100’沿第二方向移动直至抵触于夹持孔101的侧壁,从而通过第二限位组件300和夹持孔101的孔壁共同夹持待夹物件100’,以限制待夹物件100’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又由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与夹持孔101的开设方向垂直设置,即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处于同一平面内,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错设置,因而,基于力学平衡,定位夹具将限制待夹物件100’在垂直于夹持孔101的开设方向的平面内移动,从而可实现待夹物件100’的夹持固定。
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限位孔102贯通夹具结构本体100设置,上述第二限位孔103也贯通夹具结构本体100设置,如此设置,不仅有利于夹具结构本体100的加工,还便于实现第一限位组件200和第二限位组件300的安装。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夹持孔101可设有多个,在夹持孔101设有多个时,第一限位组件200、第二限位组件300的个数与夹持孔101的设置数量一致,第一限位孔102、第二限位孔103的设置数量也与夹持孔101的设置数量一致。具体地,在夹持孔101设有多个时,应考虑各第一限位组件200和各第二限位组件300相互之间的干涉问题,并对各结构进行相应的位置调整。还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夹持孔101的尺寸可不一致设置,以使得定位夹具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待夹物件100’,并针对不同尺寸的待夹物件100’均提供稳定、有效的夹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夹具仅需将待夹物件100’插入夹持孔101内,即可通过第一限位组件200对其施加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将其推顶至夹持孔101的孔壁上,从而限制待夹物件100’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并通过第二限位组件300对其施加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以将其推顶至夹持孔101的孔壁上,从而限制待夹物件100’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从而使得待夹物件100’仅可沿夹持孔101的开设方向移动,而无法沿与夹持孔101的开设方向垂直设置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待夹物件100’的夹持效果,该定位夹具不仅能稳定夹持待夹物件100’,还提高了装夹和拔卸待夹物件100’的便利性,且无需通过反复调节以实现待夹物件100’的夹持效果,具有使用方便、通用性高、装夹效率高的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定位夹具还包括与夹具结构本体100可拆卸连接并用于支撑夹具结构本体100的固定底座400,当第二限位孔103设于夹具结构本体100的下侧面时,固定底座400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限位固定第二限位组件300的第二固连孔401。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固定底座400的设置可实现夹具结构本体100的相对固定,且在第二限位孔103设于夹具结构本体100的下侧面时,通过第二固连孔401实现与第二限位组件300的连接,从而实现第二限位组件300与夹具结构本体100的相对固定。
请参阅图1-3,在本实施例中,夹持孔101贯通夹具结构本体100设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将夹持孔101贯通夹具结构本体100设置,使得待夹物件100’可穿过夹持孔101,如此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待夹物件100’被夹持于定位夹具上时的平稳性。
请参阅图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设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设置,一方面,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第一限位组件200和第二限位组件300的干涉问题,利于定位夹具的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平衡、稳定施加于待夹物件100’上的作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待夹物件100’被夹持于定位夹具上时的平稳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优化示例,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优选地,本示例中,夹具结构本体100于其前后方向开设有贯通设置的两个夹持孔101,两夹持孔101于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对应地,第一限位组件200和第二限位组件300均设有两个,夹具结构本体100于其左侧面和右侧面均开设有分别与一夹持孔101相通设置的第一限位孔102,并于其下侧面或上侧面开设有两间隔设置且分别与一夹持孔101相通设置的第二限位孔103,即第一方向相当于图示中的左右方向,而第二方向相当于图示中的上下方向,其中,两第一限位组件200分别可拆卸连接于夹具结构本体100的左侧和右侧,并分别从一第一限位孔102穿入至相应的夹持孔101内,当待夹物件100’插入靠近左侧的夹持孔101内时,对应的第一限位组件200将推顶待夹物件100’至夹持孔101的右侧壁上,而当待夹物件100’插入靠近右侧的夹持孔101内时,对应的第一限位组件200将推顶待夹物件100’至夹持孔101的左侧壁上,基于此设置,两第一限位组件200对夹持物件所施加的第一方向的作用力将相反设置,因而不会产生干涉,可同时实现对两待夹物件100’的夹持作用。而将第二限位孔103均设于夹具结构本体100的下侧面或上侧面,可有利于实现两第二限位组件300的固定,也有利于定位夹具的加工制造。此外,两夹持孔101的尺寸还可不一致设置,以使得该定位夹具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待夹物件100’的夹持,并针对不同尺寸的待夹物件100’提供稳定性较高的夹持效果。
请参阅图1-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组件200包括用于对待夹物件100’施加第一方向的作用力的第一限位件210、与第一限位件210连接并用于在待夹物件100’插入夹持孔101时产生弹性形变的第一弹性件220,以及连接于第一弹性件220背离第一限位件210的另一端的第一固定件230,第一固定件230还与夹具结构本体100连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固定件230可实现第一限位组件200与夹具结构本体100的可拆卸连接,优选地,夹具结构本体100于其左侧面和/或右侧面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固定件230连接的第一固连孔104,具体地,通过外部紧固件一并穿过第一固定件230和第一固连孔104可实现第一限位组件200与夹具结构本体100的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一弹性件220连接第一限位件210和第一固定件230,可实现在待夹物件100’插入夹持孔101内时,通过第一弹性件220产生弹性形变,以产生弹力,使得第一限位件210限位抵持待夹物件100’,以限制待夹物件100’沿第一方向移动,而在待夹物件100’拔卸于夹持孔101外时,恢复其弹性形变,以利用弹力将第一限位件210复位。优选地,上述第一弹性件220可为但不限于为弹簧件。
请参阅图1-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10包括沿夹持孔101往复移动并用于在待夹物件100’插入夹持孔101时抵持待夹物件100’的第一抵持结构211,以及用于支撑第一抵持结构211的第一支撑结构212,第一支撑结构212背离第一抵持结构211的另一侧还与第一弹性件220连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支撑结构212的设置,可提高第一限位件210的移动平稳性。优选地,在夹具结构本体100开设有第一限位孔102以安装第一限位组件200的情况下,第一抵持结构211可用于沿夹持孔101往复移动,而第一支撑结构212则可用于沿第一限位孔102往复移动,基于此,第一支撑结构212的尺寸、形状将与第一限位孔102的尺寸、形状相对应,通过第一支撑结构212与第一限位孔102插接配合不仅可实现第一限位件210于第一限位孔102内反复移动的操作,还有利于提高第一抵持结构211移动的稳定性。而第一抵持结构211的尺寸、形状与夹持孔101的尺寸、形状相对应,通过第一抵持结构211与夹持孔101插接配合不仅可实现第一限位件210于夹持孔101内移动以抵持待夹物件100’的操作,还有利于提高待夹物件100’被第一限位件210夹紧固定后的平稳性。
请参阅图1-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结构211的截面形状呈梯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抵持结构211的上侧面的截面形状成梯形设置,并将其倾斜边朝向夹持孔101的开口方向设置,可利于在待夹物件100’插入或拔出夹持孔101时,降低需要施加于待夹物件100’上的推力或拉力,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待夹物件100’装夹和拔卸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其效率。优选地,该第一抵持结构211的上侧面的截面形状呈直角梯形设置,如此设置,可在进一步提高待夹物件100’装夹和拔卸的便利性的基础上,增强其与待夹物件100’的抵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平稳性。
请参阅图1-2、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组件300包括用于对待夹物件100’施加第二方向的作用力的第二限位件310、用于在待夹物件100’插入夹持孔101时产生弹性形变的第二弹性件330,以及用于连接第二弹性件330和第二限位件310的限弹连接件320,第二弹性件330背离限弹连接件320的另一端还与夹具结构本体100连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限弹连接件320可实现第二限位件310和第二弹性件330的可拆卸连接,而通过第二弹性件330的设置,可实现在待夹物件100’插接于夹持孔101时,通过第二弹性件330产生弹性形变,以产生弹力,使得第二限位件310限位抵持待夹物件100’,以限制待夹物件100’上下移动,而在待夹物件100’拔卸于夹持孔101外时,恢复其弹性形变,以利用弹力将第二限位件310复位。优选地,上述第二限位件310可为但不限于为弹簧件。补充地,上述第二弹性件330背离限弹连接件320的另一端还与夹具结构本体100连接,以建立第二限位组件300与夹具结构本体100的连接关系。
请参阅图1-2、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310包括沿夹持孔101往复移动并用于在待夹物件100’插入夹持孔101时抵持待夹物件100’的第二抵持结构311,以及用于支撑第二抵持结构311的第二支撑结构312,第二支撑结构312背离第二抵持结构311的另一侧还与限弹连接件320连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二支撑结构312的设置,可提高第二限位件310的移动平稳性。优选地,在夹具结构本体100开设有第二限位孔103以安装第二限位组件300的情况下,第二抵持结构311可用于沿夹持孔101往复移动,而第二支撑结构312则可用于沿第二限位孔103往复移动,基于此,第二支撑结构312的尺寸、形状将与第二限位孔103的尺寸、形状相对应,通过第二支撑结构312与第二限位孔103插接配合不仅可实现第二限位件310于第二限位孔103内反复移动的操作,还有利于提高第二抵持结构311移动的稳定性。而第二抵持结构311的尺寸、形状将与夹持孔101的尺寸、形状相对应,通过第二抵持结构311与夹持孔101插接配合不仅可实现第二限位件310于夹持孔101内移动以抵持待夹物件100’的操作,还有利于提高待夹物件100’被第二限位件310夹紧固定后的平稳性。
请参阅图1-2、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抵持结构311的截面形状呈梯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二抵持结构311的左侧面的截面形状成梯形设置,并将其倾斜边朝向夹持孔101的开口方向设置,可利于在待夹物件100’插入或拔出夹持孔101时,降低需要施加于待夹物件100’上的推力或拉力,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待夹物件100’装夹和拔卸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其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夹具仅需将待夹物件100’插入夹持孔101内,即可通过第一限位组件200对其施加第一方向的作用力,以将其推顶至夹持孔101的孔壁上,从而限制待夹物件100’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并通过第二限位组件300对其施加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以将其推顶至夹持孔101的孔壁上,从而限制待夹物件100’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从而使得待夹物件100’仅可沿夹持孔101的开设方向移动,而无法沿与夹持孔101的开设方向垂直设置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待夹物件100’的夹持效果,该定位夹具不仅能稳定夹持待夹物件100’,还提高了装夹和拔卸待夹物件100’的便利性,且无需通过反复调节以实现待夹物件100’的夹持效果,具有使用方便、通用性高、装夹效率高的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钥匙加工机,包括上述的定位夹具,定位夹具用于夹持钥匙。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钥匙包括手持部以及与手持部连接的钥芯部,其中,在夹持孔101不贯通夹具结构本体100设置时,可将手持部插入夹持孔101内实现夹持固定,在夹持孔101贯通夹具结构本体100设置时,优选地,将钥芯部插入夹持孔101内实现夹持固定,以利于钥匙加工机对钥匙实施相关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定位夹具,用于夹持待夹物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具结构本体,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供所述待夹物件插入的夹持孔;
第一限位组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于所述夹持孔内对所述待夹物件施加第一方向的作用力;
第二限位组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于所述夹持孔内对所述待夹物件施加第二方向的作用力;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夹持孔的开设方向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错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孔贯通所述夹具结构本体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用于对所述待夹物件施加所述第一方向的作用力的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连接并用于在所述待夹物件插入所述夹持孔时产生弹性形变的第一弹性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件背离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另一端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还与所述夹具结构本体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沿所述夹持孔往复移动并用于在所述待夹物件插入所述夹持孔时抵持所述待夹物件的第一抵持结构,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抵持结构的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背离所述第一抵持结构的另一侧还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持结构的截面形状呈梯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用于对所述待夹物件施加所述第二方向的作用力的第二限位件、用于在所述待夹物件插入所述夹持孔时产生弹性形变的第二弹性件,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限弹连接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背离所述限弹连接件的另一端还与所述夹具结构本体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沿所述夹持孔往复移动并用于在所述待夹物件插入所述夹持孔时抵持所述待夹物件的第二抵持结构,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抵持结构的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背离所述第二抵持结构的另一侧还与所述限弹连接件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持结构的截面形状呈梯形。
10.一种钥匙加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位夹具,所述定位夹具用于夹持钥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74768.2U CN210549648U (zh) | 2019-08-07 | 2019-08-07 | 定位夹具及钥匙加工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74768.2U CN210549648U (zh) | 2019-08-07 | 2019-08-07 | 定位夹具及钥匙加工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49648U true CN210549648U (zh) | 2020-05-19 |
Family
ID=70670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74768.2U Active CN210549648U (zh) | 2019-08-07 | 2019-08-07 | 定位夹具及钥匙加工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49648U (zh) |
-
2019
- 2019-08-07 CN CN201921274768.2U patent/CN2105496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4642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a workpiece to a fixture plate using an adjustable, low-profile, light-duty workpiece clamp | |
CN210549648U (zh) | 定位夹具及钥匙加工机 | |
CN209831434U (zh) | 定位工装 | |
CN210497773U (zh) | 一种连接器插座片状触点折弯工装及折弯装置 | |
CN210868356U (zh) | 一种用于电路板的涂覆夹具 | |
CN211916575U (zh) | 一种多功能防爆钳子 | |
CN211360274U (zh) | 一种微型冲子定位结构 | |
CN211992652U (zh) | 一种适用于装夹不规则电池的夹具 | |
CN112571310B (zh) | 激光芯片用自调节夹具 | |
CN212601299U (zh) | 用于夹持具有凹槽结构的工件的夹具 | |
CN211639578U (zh) | 一种快速定位的夹具工装 | |
CN210549666U (zh) | 一种弹性连接的适用于斜面的多夹具紧固装置 | |
CN218284507U (zh) | 一种侧孔长条专用工作台 | |
CN213152509U (zh) | 一种smt贴片高效镀锡用辅助装置 | |
US20230052596A1 (en) | Triple Vice Machining Fixture | |
CN212947412U (zh) | 一种用于固定相机安装件的加工夹具 | |
EP3828425A1 (en) | Adjustable clip and method of fastening components using an adjustable clip | |
CN211761000U (zh) | 夹具及加工定位结构 | |
CN218788366U (zh) | 零件夹具 | |
CN108724048B (zh) | 一种老虎钳的头部卡夹装置 | |
CN216228040U (zh) | 一种零件加工装夹装置 | |
CN217433709U (zh) | 装夹装置 | |
CN219235100U (zh) | 一种异型工件柔性夹持装置 | |
CN210938211U (zh) | 一种机床夹具 | |
CN220347849U (zh) | 一种机加工夹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