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39312U - 一种生耳和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耳和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39312U
CN210539312U CN201921168304.3U CN201921168304U CN210539312U CN 210539312 U CN210539312 U CN 210539312U CN 201921168304 U CN201921168304 U CN 201921168304U CN 210539312 U CN210539312 U CN 2105393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metal
raw ear
ea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6830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6830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393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393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3931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生耳和可穿戴设备,该生耳包括:两个金属管,每个金属管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第一端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端设有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向金属管的两端中心延伸;分别插置于两个金属管的第一通孔中的两个顶针,两个顶针的针头凸露于第一通孔的外部,且针头能够沿顶针的轴向方向伸缩;连接件,连接件的两端均设有抵触面以及自抵触面向外凸起的连接部,两个连接部的外径与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匹配,两个连接部分别插置于两个金属管的第二通孔中,且连接件两端的抵触面分别贴合于相应金属管的第二端的表面。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加强生耳的抗弯折性,以避免在安装或者拆卸时将生耳自其中部的某一点处折断而发生意外。

Description

一种生耳和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耳和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生耳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表带与表壳之间的链接钢棒,或者是手表的金属表带各节之间的链接钢棒,一般包括中空的套杆以及分别设置于套杆两端的针头,用于连接表盘和表带或者调节金属表带长短位置。例如当用户需要更换表带的时候,先将生耳从手表本体上拆下来,然后换上新的表带之后重新将生耳与手表本体连接。
但是,由于普通的生耳的与手表或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连接比较紧固,往往需要采用专用工具进行拆卸和安装,并且在安装或者拆卸时需要施加较大的作用力,但是由于生耳套杆为中空结构,导致在安装或者拆卸时容易将生耳自套杆的某一点处折断,在安装或者拆卸时容易发生意外,且影响安装或者拆卸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加强生耳的抗弯折性,以避免在安装或者拆卸时将生耳自套管中部的某一点处折断而发生意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生耳,所述生耳包括:两个金属管,每个所述金属管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向所述金属管的两端中心延伸;两个顶针,所述两个顶针分别插置于所述两个金属管的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两个顶针的针头凸露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部,且所述针头能够沿所述顶针的轴向方向伸缩;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均设有抵触面以及自所述抵触面向外凸起的连接部,所述两个连接部的外径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匹配,所述两个连接部分别插置于所述两个金属管的所述第二通孔中,且所述连接件两端的所述抵触面分别贴合于相应所述金属管的第二端的表面。
其中,所述抵触面为平面。
其中,所述抵触面与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其中,所述抵触面为非平面。
其中,所述抵触面位于所述连接件沿所述金属管的轴向方向的第一剖面上的正投影为弧形。
其中,所述抵触面位于所述连接件沿所述金属管的轴向方向的第二剖面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所述第一剖面与所述第二剖面相垂直。
其中,所述抵触面位于所述连接件沿所述金属管的轴向方向的第一剖面上的正投影为“S”形或者折线形。
其中,所述金属管设有沿着所述金属管轴向方向延伸的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中空结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连接件的材料为塑胶。
其中,所述连接件的两个所述抵触面的边缘位置还设有向外延伸的两个套接部,每个所述套接部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一底部为所述抵触面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在所述连接部插置于所述第二通孔时容置所述金属管的第二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固定带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生耳,其中,所述设备主体与固定带通过所述生耳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生耳包括两个金属管和连接两个金属管的连接件,其中每个金属管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第一端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端设有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向金属管的两端中心延伸,连接件的两端均设有抵触面以及自抵触面向外凸起的连接部,两个连接部的外径与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匹配,两个连接部分别插置于两个金属管的第二通孔中,且连接件两端的抵触面分别贴合于相应金属管的第二端的表面。通过上述将连接件的连接部插置于第二通孔、同时连接件两端的两个抵触面分别贴合两个金属管的第二端的表面的方式,将现有设计中的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设置成由两个金属管组合的形式,并且在安装或者拆卸时,使得将现有设计中由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的外壁处承受弯折应力调整为由连接件的抵触面以及延伸至第二通孔中的连接部共同受力,从而将受力点自原来金属管的外壁分散至与抵触面相贴合的第二端的表面以及第二通孔与连接部相接触的内壁上,使得受力点增多且分散,从而能够增强生耳的抗弯折性,防止在安装或者拆卸时将生耳自现有设计中的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的中部某一点处折断而发生意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生耳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在承受弯折应力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六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七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生耳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生耳,包括:两个金属管10,每个金属管10均包括第一端100和第二端102,且第一端100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端102设有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向金属管10的两端中心延伸;两个顶针12,两个顶针12分别插置于两个金属管10的第一通孔中,两个顶针12的针头凸露于第一通孔的外部,且针头能够沿顶针12的轴向方向伸缩;连接件14,连接件14的两端均设有抵触面140以及自抵触面140向外凸起的连接部142,两个连接部142的外径与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匹配,两个连接部142分别插置于两个金属管10的第二通孔中,且连接件14两端的抵触面140分别贴合于相应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生耳包括两个金属管10和连接两个金属管10的连接件14,其中每个金属管10均包括第一端100和第二端102,且第一端100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端102设有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向金属管10的两端中心延伸,连接件14的两端均设有抵触面140以及自抵触面140向外凸起的连接部142,两个连接部142的外径与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匹配,因此在实际装配时,由连接件14两端向外凸起的连接部142分别插置于对应一侧的金属管10的第二通孔中,于是两个金属管10即通过连接件14实现连接在一起;另外,在两个金属管10通过连接件14连接在一起时,连接件14两端的抵触面140分别贴合于相应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
本申请的生耳,通过将连接件14的连接部142插置于第二通孔、同时连接件14两端的两个抵触面140分别贴合两个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的方式,可以将现有设计中的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设置成由两个金属管10组合的形式,并且在安装或者拆卸时,使得将现有设计中由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的外壁处承受弯折应力调整为由连接件14的抵触面140以及延伸至第二通孔中的连接部142共同受力,从而将受力点自原来金属管10的外壁分散至与抵触面140相贴合的第二端102的表面以及第二通孔与连接部142相接触的内壁上,使得受力点增多且分散,从而能够增强生耳的抗弯折性,防止在安装或者拆卸时将生耳自现有设计中的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的中部某一点处折断而发生意外。
请继续参阅图2,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抵触面140为平面。可以理解的是,在两个金属管10通过连接件14连接时,连接件14两端的抵触面140分别贴合于相应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因此当抵触面140为平面时,相应地,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也为平面。通过将抵触面140以及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设置成平面,可以降低实际生产中的工艺难度,使得抵触面140与相应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之间容易实现贴合。
请结合图2和图3a,其中,图3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地,抵触面140与连接部142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图2中示出的抵触面140与连接部142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等于90°,即抵触面140与连接部14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抵触面140为垂直面;在安装或者拆卸生耳时,通过将针头沿顶针12的轴向方向朝第一通孔内缩回,从而减小生耳的整体长度,以实现将生耳安装或者拆卸,而在这个过程中,生耳会承受外部施加的荷载,产生相应的弯折应力;当抵触面140与连接部14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时,生耳的连接件14的抵触面140以及延伸至第二通孔中的连接部142会共同受力,相较于现有设计中由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的外壁承受弯折应力来说,受力点增多且分散,从而能够增强生耳的抗弯折性,可以防止在安装或者拆卸时将生耳自现有设计中的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的中部某一点处折断而发生意外。
而图3a中示出的抵触面140与连接部142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即抵触面140与连接部142的延伸方向相倾斜,抵触面140为倾斜面;可以理解的是,抵触面140为倾斜面时,其面积要大于抵触面140为垂直面时的面积,因此相较于抵触面140与连接部14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情况来说,抵触面140与连接部142的延伸方向相倾斜时,抵触面140与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的贴合面积更大,因此在承受弯折应力时受力点更多且分散,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生耳的抗弯折性。
请结合图3a和图3b,其中图3b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在承受弯折应力时的原理示意图。在安装或者拆卸生耳时,若生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受到荷载F1,由于受到荷载F1,使得生耳会产生相应地弯折应力,主要由连接件14的抵触面140以及延伸至第二通孔中的连接部142共同承受弯折应力F2和F3。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现有设计中由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的外壁承受弯折应力F2+F3来说,本实施例中由与抵触面140相贴合的第二端102的表面以及第二通孔与连接部142相接触的内壁共同承受弯折应力,受力点较多且分散,从而可以增强生耳的抗弯折性,以防止在安装或者拆卸时将生耳自现有设计中的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的中部某一点处折断而发生意外。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不同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抵触面140为非平面。可以理解的是,当抵触面140为非平面时,相应地,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也为非平面;抵触面140为非平面时,其面积要大于抵触面140为平面时的面积,因此相较于抵触面140与相贴合的第二端102的表面为平面的情况来说,抵触面140与相贴合的第二端102的表面为非平面时,抵触面140与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的贴合面积更大,因此在承受弯折应力时受力点更多,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生耳的抗弯折性。
请继续参阅图4,进一步地,抵触面140位于连接件14沿金属管10的轴向方向的第一剖面上的正投影为弧形,即抵触面140为弧形表面。可以理解的是,当抵触面140为弧面时,相应地,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也为弧面;另外,如图若抵触面140上的弧度朝向连接件14中部一侧内凹时,则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的相应位置的弧度朝向连接件14一侧外凸,若抵触面140上的弧度朝向金属管10一侧外凸时,则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的相应位置的弧度朝向金属管10中部一侧内凹。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抵触面140位于连接件14沿金属管10的轴向方向的第二剖面上的正投影为弧形,第一剖面与第二剖面相垂直;由于第一剖面与第二剖面垂直,且抵触面140在第一剖面和第二剖面上均为弧面,则抵触面140为自四周向中心逐渐内凹或者外凸的曲面。而在第四实施例中,请结合图4和图5,其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剖面的结构示意图,抵触面140位于连接件14沿金属管10的轴向方向的第二剖面上的正投影为直线,第一剖面与第二剖面相垂直;此时抵触面140为自两侧向中间部分逐渐内凹或者外凸的曲面。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二实施例的斜槽形的抵触面140结构与本实施例中的弧形的抵触面140结构作比较,斜槽形的抵触面140中部分与金属管10的接触点之间的应力较大,使得连接件14的抵触面140中这些接触点的部分易损坏,因此,将抵触面140设置成带弧度的设计形式,相对于平面或者斜面来说具有较长的延伸面,可以将弯折应力分散在该较长的延伸面上,使得抵触面140中各点的应力较小,并且金属管10与连接件14之间的接触面圆滑,使得连接件14不易损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抵触面140位于连接件14沿金属管10的轴向方向的第一剖面上的正投影为“S”形。相对于第四实施例来说,本实施例中的抵触面140具有更长的延伸面,可以将弯折应力分散在抵触面140上,使得抵触面140中各点的应力更小,连接件14不易损坏。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六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不同在于,抵触面140位于连接件14沿金属管10的轴向方向的第一剖面上的正投影为折线形。具体地,抵触面140可以是图7所示的“Z”字形,也可以为锯齿形,通过“Z”字形或者锯齿形的结构形式,使得连接件14的抵触面140与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之间具有多个卡齿进行咬合,从而可以增加连接件14与两端的金属管10之间的抗弯折性。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金属管10设有沿着金属管10轴向方向延伸的中空结构,中空结构靠近第一端100的部分形成第一通孔,中空结构靠近第二端102的部分形成第二通孔。当中空结构靠近第一端100的部分形成第一通孔,中空结构靠近第二端102的部分形成第二通孔时,即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连通,此时,金属管10即为中空的套管。
优选地,本申请的连接件14的材料为塑胶,由于塑胶具有热塑性,因此连接件14容易进行挤出、注射或吹塑等成型加工,因此容易将连接件14的抵触面140与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的表面之间制作成紧密贴合的形式,同样地,容易使连接部142的外径与金属管10的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匹配,便于生耳的制作。当然连接件14也可以是其他材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请参阅图8,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耳第七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连接件14的两个抵触面140的边缘位置还设有向外延伸的两个套接部144,每个套接部144与相应的连接部142之间形成一底部为抵触面140的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用于在连接部142插置于第二通孔时容置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连接件14包括自抵触面140的中间部位向外凸起的连接部142以及子抵触面140的边缘位置向外延伸的套接部144,故套接部144与相应的连接部142之间形成一底部为抵触面140的容置空间,当连接部142插置于第二通孔中时,容置空间可以将金属管10的第二端102容置于其中,且第二端102的表面与容置空间的底部相贴合,因此,在安装或者拆卸生耳时,由连接件14的抵触面140、延伸至第二通孔中的连接部142以及套设在金属管10的外围的套接部144共同受力,使得受力点增多且分散,能够增强生耳的抗弯折性,从而防止在安装或者拆卸时将生耳折断而发生意外。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生耳的第二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可以与其第一剖面的结构示意图相似,即套接部144与对应连接部142之间所围成的容置空间为环形空间。
优选地,本申请的连接件14的结构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体成型的连接件具有较高的强度,各部件之间不易损坏、断裂。
请参阅图9,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90包括设备主体900、固定带902和上述的生耳904,其中,设备主体900与固定带902通过生耳904连接。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90可以为手表、智能手环、智能项圈、臂环、脚环等任意形式的可穿戴设备。关于可穿戴设备90的相关内容请参见上述生耳结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本申请的生耳和可穿戴设备,通过将连接件的连接部插置于第二通孔、同时连接件两端的两个抵触面分别贴合两个金属管的第二端的表面的方式,可以将现有设计中的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设置成由两个金属管组合的形式,并且在安装或者拆卸生耳时,使得将现有设计中由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的外壁处承受弯折应力调整为由连接件的抵触面以及延伸至第二通孔中的连接部共同受力,从而将受力点自原来金属管的外壁分散至与抵触面相贴合的第二端的表面以及第二通孔与连接部相接触的内壁上,使得受力点增多且分散,从而能够增强生耳的抗弯折性,防止在安装或者拆卸时将生耳自现有设计中的一根中空的金属套管的中部某一点处折断而发生意外。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生耳和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生耳和可穿戴设备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各功能部分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功能部分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若干个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功能部分单独物理存在等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几实施例”、“一种可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场景”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原理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生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生耳包括:
两个金属管,每个所述金属管均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端设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向所述金属管的两端中心延伸;
两个顶针,所述两个顶针分别插置于所述两个金属管的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两个顶针的针头凸露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部,且所述针头能够沿所述顶针的轴向方向伸缩;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均设有抵触面以及自所述抵触面向外凸起的连接部,所述两个连接部的外径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相匹配,所述两个连接部分别插置于所述两个金属管的所述第二通孔中,且所述连接件两端的所述抵触面分别贴合于相应所述金属管的第二端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面为平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面与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面为非平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面位于所述连接件沿所述金属管的轴向方向的第一剖面上的正投影为弧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面位于所述连接件沿所述金属管的轴向方向的第二剖面上的正投影为直线,所述第一剖面与所述第二剖面相垂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面位于所述连接件沿所述金属管的轴向方向的第一剖面上的正投影为“S”形或者折线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耳,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设有沿着所述金属管轴向方向延伸的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中空结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连接件的材料为塑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两个所述抵触面的边缘位置还设有向外延伸的两个套接部,每个所述套接部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一底部为所述抵触面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在所述连接部插置于所述第二通孔时容置所述金属管的第二端。
10.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固定带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生耳,其中,所述设备主体与固定带通过所述生耳连接。
CN201921168304.3U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生耳和可穿戴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5393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8304.3U CN210539312U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生耳和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8304.3U CN210539312U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生耳和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39312U true CN210539312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19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68304.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539312U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生耳和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393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4375A (zh) * 2019-08-13 2019-12-24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生耳的制作方法和生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4375A (zh) * 2019-08-13 2019-12-24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生耳的制作方法和生耳
CN110604375B (zh) * 2019-08-13 2021-08-24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生耳的制作方法和生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39312U (zh) 一种生耳和可穿戴设备
US20020175529A1 (en) Auxiliary handle fixture for modular headline of automobile
CN103807539A (zh) 条带型连接装置
CN205657255U (zh) 连接器
JP4542026B2 (ja) βピン取付軸の形状
CN213027238U (zh) 线束保护壳
CN110604375B (zh) 一种生耳的制作方法和生耳
CN107717864B (zh) 一种传感器安装工具
JP5562993B2 (ja) 連結具
CN220566727U (zh) 一种新型管夹
CN113161798B (zh) 一种齿套及接触件组件
CN214981080U (zh) 一种送货机器人
CN215345438U (zh) 控制器及其外壳
JP3150969U (ja) 抜け止めピン
CN212617719U (zh) 一种电筒连接结构
CN213655963U (zh) 一种自拆装喉箍
CN211805861U (zh) 一种用于更换马弗炉加热元件的夹具
CN110153927B (zh) 编织管的安装治具
CN213667554U (zh) 一种颈部按摩器
CN218992078U (zh) 一种便捷拆装式卡环及卡接结构
JP5662716B2 (ja)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バット
CN219101811U (zh) 铆钉及铆钉组件
CN213667555U (zh) 一种颈部按摩器
CN112022646B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11943474U (zh) 用于汽车的电子转向器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