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32461U - 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32461U
CN210532461U CN201921645625.8U CN201921645625U CN210532461U CN 210532461 U CN210532461 U CN 210532461U CN 201921645625 U CN201921645625 U CN 201921645625U CN 210532461 U CN210532461 U CN 2105324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distributor
side wall
gas mixing
mix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4562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平
王成
刘耀斌
王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Viom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4562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324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32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324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第三侧壁的中间围成一个竖直的通孔;第一分火器为环状,第一分火器设置于炉头上,第一分火器的内环与通孔对应;第一分火器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一出火孔,第一出火孔与第一燃气混合腔连通;第二分火器为环状,第二分火器的内环底部设有凸环,第二分火器盖在第一分火器的上方,第二分火器的内环与通孔对应;第一分火器顶部、第二分火器的底部以及凸环围成第三燃气混合腔,第二分火器的侧壁设有第二出火孔,第二出火孔与第三燃气混合腔连通;防水帽的防水部为板状结构,安装部的下端与第二分火器的内环配合固定,防水部遮挡于通孔的上方。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热效率高和防止异物掉落到炉头内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的烹饪灶具有燃气灶和电磁炉等,传统的燃气灶其炉头通常分为内圈与外圈,内圈与外圈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所以在烹饪时,食材、辅料和调料等杂物容易从其中的间隙或者炉头中部的通孔掉落到燃气灶内,且难以清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包括炉头、第一分火器、第二分火器与防水帽;所述炉头具有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所述炉头设有第一燃气混合腔与第二燃气混合腔,所述第一燃气混合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燃气混合腔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所述第三侧壁的中间围成一个竖直的通孔;所述第一分火器为环状,所述第一分火器设置于所述炉头上,且所述第一分火器盖在第一燃气混合腔上;所述第一分火器的内环与所述通孔对应;所述第一分火器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一出火孔,所述第一出火孔与所述第一燃气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火器为环状,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内环底部设有凸环,所述第二分火器盖在所述第一分火器的上方,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内环与所述通孔对应;所述第一分火器顶部、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底部以及所述凸环围成第三燃气混合腔,所述第三燃气混合腔与所述第二燃气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火器的侧壁设有第二出火孔,所述第二出火孔与所述第三燃气混合腔连通;所述防水帽包括防水部与安装部,所述防水部为板状结构,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防水部的底面并向下延伸,所述安装部围绕所述防水部的中心布置,所述安装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内环配合固定,所述防水部遮挡于所述通孔的上方。
所述第一侧壁的上端设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二侧壁的上端或所述第三侧壁的上端设有第二台阶;
所述第一分火器在靠近其底面外缘处设有环状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分火器的内侧向下延伸弯折形成环状的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配合。
所述第二台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上端;
所述凸环的底部压在所述第三侧壁的顶面。
所述第二台阶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的上端;
所述凸环的底部压在所述第一分火器上;
所述第一分火器在与第二燃气混合腔对应的位置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二燃气混合腔与所述第三燃气混合腔通过所述通气孔连通。
所述安装部的下端设有第三台阶,所述第三台阶与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内环配合固定。
所述安装部设置有多个通风孔。
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内环向上延伸,形成环状的防水台。
还包括紧固螺钉;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定位柱,所述第二分火器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设有螺纹孔,所述紧固螺钉穿过所述定位孔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分火器的四周设有向外延伸的导水边缘,所述导水边缘的外侧向下倾斜,所述导水边缘的下端指向所述燃烧器的接水盘或面板。
所述通气孔为多个,所述通气孔围绕所述第一分火器的中心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分火器的侧壁下端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分火器的顶部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出火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分火器与第二分火器均采用环状的结构,故第一分火器与第二分火器的尺寸更加接近,这样可以使得燃烧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燃烧器的整体尺寸更小,因此,在锅具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加热面积内的热吸收率更高,热效率相比于传统的热效率更高,更加节能;此外,第一出火孔的位置与第二出火孔的位置相近,在调整火力时,燃烧器的整体火力共同变小,解决了传统燃烧器存在的外环火力变小而内环火力依旧很很大的问题,可以给用户更佳的烹饪体验;此外燃烧器还设置有防水帽,防水帽的防水部为板状结构,因此防水帽的上表面为一个完整的面,可以把炉头的通孔遮挡信,防止杂物和烹饪时的食材、辅料等异物穿过通孔掉落到燃烧的内部。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炉头、11-第一侧壁、111-第一台阶、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第一燃气混合腔、15-第二燃气混合腔、16-通孔、17-第二台阶、2-第一分火器、21-第一出火孔、22-第一定位部、23-第二定位部、24-通气孔、25-定位孔、26-导水边缘、3-第二分火器、31-凸环、32-第二出火孔、33-防水台、34-定位柱、341-螺纹孔、4-防水帽、41-防水部、42-安装部、421-第三台阶、422-通风孔、5-第三燃气混合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一种具有防水帽4的燃烧器,如图1-4所示,包括炉头1、第一分火器2、第二分火器3与防水帽4;所述炉头1具有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与第三侧壁13,所述炉头1设有第一燃气混合腔14与第二燃气混合腔15,所述第一燃气混合腔14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与所述第二侧壁12之间,所述第二燃气混合腔15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2与所述第三侧壁13之间,所述第三侧壁13的中间围成一个竖直的通孔16;所述第一分火器2为环状,所述第一分火器2设置于所述炉头1上,且所述第一分火器2盖在第一燃气混合腔14上;所述第一分火器2的内环与所述通孔16对应;所述第一分火器2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一出火孔21,所述第一出火孔21与所述第一燃气混合腔14连通;所述第二分火器3为环状,所述第二分火器3的内环底部设有凸环31,所述第二分火器3盖在所述第一分火器2的上方,所述第二分火器3的内环与所述通孔16对应;所述第一分火器2顶部、所述第二分火器3的底部以及所述凸环31围成第三燃气混合腔5,所述第三燃气混合腔5与所述第二燃气混合腔15连通,所述第二分火器3的侧壁设有第二出火孔32,所述第二出火孔32与所述第三燃气混合腔5连通;所述防水帽4包括防水部41与安装部42,所述防水部41为板状结构,所述安装部42设置于所述防水部41的底面并向下延伸,所述安装部42围绕所述防水部41的中心布置,所述安装部4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分火器3的内环配合固定,所述防水部41遮挡于所述通孔16的上方。
燃气从炉头1的第一引射管进入到第一燃气混合腔14,然后从第一出火孔21流出;相应的,燃气从炉头1的第二引向管进入到第二燃气管进入到第二燃气混合腔15内,由于第二燃气混合腔15与第三燃气腔连通,所以第二燃气混合腔15中的燃气会进入到第三燃气混合腔5内,最后从第二出火孔32流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分火器2与第二分火器3均采用环状的结构,故第一分火器2与第二分火器3的尺寸更加接近,这样可以使得燃烧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燃烧器的整体尺寸更小,因此,在锅具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加热面积内的热吸收率更高,热效率相比于传统的热效率更高,更加节能;此外,第一出火孔21的位置与第二出火孔32的位置相近,在调整火力时,燃烧器的整体火力共同变小,解决了传统燃烧器存在的外环火力变小而内环火力依旧很很大的问题,可以给用户更佳的烹饪体验;此外燃烧器还设置有防水帽4,防水帽4的防水部41为板状结构,因此防水帽4的上表面为一个完整的面,可以把炉头1的通孔16遮挡信,防止杂物和烹饪时的食材、辅料等异物穿过通孔16掉落到燃烧的内部。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侧壁11的上端设有第一台阶111,所述第二侧壁12的上端或所述第三侧壁13的上端设有第二台阶17;
所述第一分火器2在靠近其底面外缘处设有环状的第一定位部22,所述第一分火器2的内侧向下延伸弯折形成环状的第二定位部23;
所述第一定位部22与所述第一台阶111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部23与所述第二台阶17配合。
第一分火器2的底部通过第一定位部22与第一台阶111的配合以及第二定位部23与第二台阶17的配合来实现定位,使第一分火器2安装到炉头1上之后,第一分火器2在水平方向上不可移动,保证燃烧器稳定工作。
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二台阶17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上端;
所述凸环31的底部压在所述第三侧壁13的顶面。
第二定位部23与第二侧壁12配合,将第一燃气混合腔14与第二燃气混合腔15分隔开,第二燃气混合腔15的上方直接与第三第三燃气混合腔5连通,从而使第二燃气混合腔15中的燃气可顺利地流到第三燃气混合腔5内。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台阶17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13的上端;
所述凸环31的底部压在所述第一分火器2上;
所述第一分火器2在与第二燃气混合腔15对应的位置设有通气孔24,所述第二燃气混合腔15与所述第三燃气混合腔5通过所述通气孔24连通。
第二定位部23与第三侧壁13配合,即第一分火器2将第一燃气混合腔14的开口及第二燃气混合腔15的开口均遮盖住,从而将第一燃气混合腔14与第二燃气混合腔15分隔开;在第一分火器2上设置通气孔24可以使第二燃气混合腔15中的燃气顺利地流到第三燃气混合腔5内。
如图1和2所示,所述安装部42的下端设有第三台阶421,所述第三台阶421与所述第二分火器3的内环配合固定。
设置第三台阶421可以对防水帽4起到定位作用,避免防水帽4在受力的情况下到处移动,甚至偏离通孔16的上方,从而无法起到相应的防水作用的问题。
所述安装部42设置有多个通风孔422。
由于炉头1中部设有通孔16,因此,在安装部42上设置多个通风孔422,这样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使燃气的燃烧效率更高,可以有效地节约燃气,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分火器3的内环向上延伸,形成环状的防水台33。
当第二分火器3的上表面有液体时,液体容易从第二分火器3的内环与防水帽4之间的缝隙渗入通孔16内,然后沿着通孔16流到炉头1的内部;设置防水台33可以起到挡水的作用,避免第二分火器3上表面的液体挡在第二分火器3的表面上,防止液体从第二分火器3的内环与防水帽4之间的缝隙渗入炉头1内。
还包括紧固螺钉(附图中未示出);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分火器3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定位柱34,所述第二分火器3上设有定位孔25,所述定位柱34设有螺纹孔341,所述紧固螺钉穿过所述定位孔25与所述螺纹孔341螺纹连接。
紧固螺钉可以对第一分火器2和第二分火器3进行固定,使第二分火器3相对于第一分火器2固定,防止第二分火器3在第一分火器2上移动,保证燃烧器稳定工作,第一分火器2与第二分火器3采用螺纹连接方式具有便于安装和拆卸的优点,且螺纹连接相对牢固,在长期的使用下也不容易出现松动。
如图2和3所示,所述第一分火器2的四周设有向外延伸的导水边缘26,所述导水边缘26的外侧向下倾斜,所述导水边缘26的下端指向所述燃烧器的接水盘或面板。
燃烧器通常会设置有环状的接水盘,接水盘围绕在炉头1四周,并通过螺钉与炉头1固定,接水盘用于盛接洒落到炉头1四周的汤汁或污水等,防止汤汁或污水注入到燃烧器内部,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分火器2的四周设置导水边缘26,导水边缘26可以将滴落的汤汁或污水导流到接水盘中,防水汤汁或污水滴落到接水盘与炉头1固定的螺钉上,从而起到防锈的效果,同时,导水边缘26也可以对接水盘与炉头1的连接处进行遮挡,使燃烧器更加美观。
当然,燃烧器也可以不设置接水盘,此时导水边缘26的下端则指向燃烧器的面板,具体地,导水边缘26的下端紧贴于面板的表面,这样使滴落的汤汁或污水沿着导水边缘26流到面板上,也可以起到防止汤汁或污水洒落到燃烧器的内部的效果,在清理时,只需要使用抹布直接将燃烧器的面板上的汤汁擦干净即可,清洁十分方便。
所述通气孔24为多个,所述通气孔24围绕所述第一分火器2的中心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分火器3的侧壁下端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分火器2的顶部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出火孔32。
设置多个通气孔24可以使第二燃气混合腔15与第三燃气混合腔5连通面积更大,使燃气从第二燃气混合腔15流动到第三燃气混合腔5的效率更高,同时也使第三燃气混合腔5中的燃气分布更加均匀,第二出火孔32的火力也更加均匀。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头、第一分火器、第二分火器与防水帽;所述炉头具有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所述炉头设有第一燃气混合腔与第二燃气混合腔,所述第一燃气混合腔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燃气混合腔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所述第三侧壁的中间围成一个竖直的通孔;所述第一分火器为环状,所述第一分火器设置于所述炉头上,且所述第一分火器盖在第一燃气混合腔上;所述第一分火器的内环与所述通孔对应;所述第一分火器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一出火孔,所述第一出火孔与所述第一燃气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火器为环状,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内环底部设有凸环,所述第二分火器盖在所述第一分火器的上方,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内环与所述通孔对应;所述第一分火器顶部、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底部以及所述凸环围成第三燃气混合腔,所述第三燃气混合腔与所述第二燃气混合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火器的侧壁设有第二出火孔,所述第二出火孔与所述第三燃气混合腔连通;所述防水帽包括防水部与安装部,所述防水部为板状结构,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防水部的底面并向下延伸,所述安装部围绕所述防水部的中心布置,所述安装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内环配合固定,所述防水部遮挡于所述通孔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上端设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二侧壁的上端或所述第三侧壁的上端设有第二台阶;
所述第一分火器在靠近其底面外缘处设有环状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分火器的内侧向下延伸弯折形成环状的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上端;
所述凸环的底部压在所述第三侧壁的顶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的上端;
所述凸环的底部压在所述第一分火器上;
所述第一分火器在与第二燃气混合腔对应的位置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二燃气混合腔与所述第三燃气混合腔通过所述通气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下端设有第三台阶,所述第三台阶与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内环配合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设置有多个通风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内环向上延伸,形成环状的防水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螺钉;所述第二分火器的底部设置至少一个定位柱,所述第二分火器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设有螺纹孔,所述紧固螺钉穿过所述定位孔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火器的四周设有向外延伸的导水边缘,所述导水边缘的外侧向下倾斜,所述导水边缘的下端指向所述燃烧器的接水盘或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多个,所述通气孔围绕所述第一分火器的中心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分火器的侧壁下端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分火器的顶部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出火孔。
CN201921645625.8U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 Active CN2105324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45625.8U CN210532461U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45625.8U CN210532461U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32461U true CN210532461U (zh) 2020-05-15

Family

ID=70607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45625.8U Active CN210532461U (zh) 2019-09-29 2019-09-29 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324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91026A (zh) 一种嵌入式一体化燃气灶具
CN207334732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0762559A (zh) 一种高效燃气灶
CN202927895U (zh) 燃气灶
CN109959004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0532461U (zh) 一种具有防水帽的燃烧器
CN110566954B (zh) 灶具燃烧器
CN211119502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08312370U (zh) 一种燃烧器
CN109869768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灶具
CN210532460U (zh) 一种燃烧器
CN110094728B (zh) 一种燃烧器
CN210861197U (zh) 一种具有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110094727B (zh) 一种燃烧器
CN110566953B (zh) 灶具燃烧器
CN210601738U (zh) 一种保洁一体式火盖燃烧器
CN208058847U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108730979A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06090912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的一体式火盖结构
CN217737287U (zh) 一种具有盛液功能的聚能盘结构及燃气聚能灶
CN106705150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锅支架
CN110375302B (zh) 灶具火盖
CN206330122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的一体式火盖结构
CN214370379U (zh) 一种上进风一体压铸成型的燃气灶接水盘
CN218721481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该火盖的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