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32371U - 一种安全猛火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安全猛火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32371U CN210532371U CN201921640960.9U CN201921640960U CN210532371U CN 210532371 U CN210532371 U CN 210532371U CN 201921640960 U CN201921640960 U CN 201921640960U CN 210532371 U CN210532371 U CN 2105323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cavity
- preheating
- stove
- equal wi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猛火灶,包括由内而外设置的预热腔和均风腔,预热腔和均风腔相互连通并且间隔设置从而预热腔和均风腔之间的空间形成排风腔,所示均风腔设置有进风管,排风腔上设置有排烟管,预热腔的内侧壁外设置混合腔,混合腔和预热腔相通,预热腔与均风腔相通,均风腔上端向灶内延伸从而形成隔热腔,烟气产生的高温主要加热隔热腔的内壁,由于隔热腔的内壁和外壁间隔设置从而热量散失巨大,并且隔热腔和均风腔相通,冷空气进入后能够进一步带走热量,使得预热腔的外壁温度不至于过高,烫伤使用者的风险大幅降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猛火灶。
背景技术
在宾馆、酒店、饭店的厨房,学校机关团体的食堂都离不开称之为猛火灶的燃气或燃油灶具,这种灶具的火力大,适合量大菜肴的快速烹调。因而受到使用者的欢迎。
专利CN108050514A公开了一种节能热风预混式猛火灶,将猛火灶的结构大致做成了三层腔体结构,能够利用烟气余热预热进风,节省能耗,但是该方案仍然存在不足。具体的,该方案中的外壳体5的上端口上设置内翻边5a延伸至内壳体3的灶口处,内翻边5a位于内壳体3的上方,且与内壳体3的顶端之间有间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从内翻边5a与内壳体3的顶端之间的间隙进入二次燃烧排风腔A。烟气温度极高,由此内翻边5a的温度极高,热量容易通过内翻遍5a的上表面散热,同时,由于内翻遍5a的温度极高,使用者容易烫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针对目前猛火灶容易烫伤使用者的问题,提供一种更加安全的猛火灶。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安全猛火灶,包括由内而外设置的预热腔和均风腔,所述预热腔和所述均风腔相互连通并且间隔设置从而所述预热腔和所述均风腔之间的空间形成排风腔,所示均风腔设置有进风管,所述排风腔上设置有排烟管,所述预热腔的内侧壁外设置混合腔,所述混合腔和所述预热腔相通,所述预热腔与所述均风腔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均风腔上端向灶内延伸从而形成隔热腔。
作为优选,所述隔热腔的延伸长度在水平方向上越过所述预热腔的上边沿,能够降低烟气从灶和锅之间缝隙溢出量。
作为优选,所述隔热腔上侧壁上的靠近灶内的部分或全部部位的高度由灶外至灶内的方向上逐渐降低,用于放置锅具。
作为优选,所述隔热腔在水平方向上越过所述预热腔上边沿的距离为L,0<L≤10cm。
作为优选,所述预热腔上侧面的外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扣板。
作为优选,所述扣板呈倒L型。
作为优选,所述隔热腔的靠近灶内的上侧壁的部分或全部部位的厚度由灶外至灶内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烟气产生的高温主要加热隔热腔的内壁,由于隔热腔的内壁和外壁间隔设置从而热量散失巨大,并且隔热腔和均风腔相通,冷空气进入后能够进一步带走热量,使得预热腔的外壁温度不至于过高,烫伤使用者的风险大幅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安全猛火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实心箭头表示空气进入流向,空心箭头表示烟气排出流向;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100-预热腔,200-均风腔,210-隔热腔,211-隔热腔的上侧壁,212-扣板,300-排烟腔,400-混合腔,420-燃气管,500-灶腔,510-进风管,520-排烟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图2,一种安全猛火灶,包括由内而外设置的预热腔100和均风腔200,预热腔100和均风腔200相互连通并且间隔设置从而预热腔100和均风腔200之间的空间形成排烟腔300,预热腔100和均风腔200均呈圆锥形,从而预热腔100的内壁呈锥形形成早灶腔500,另外,所示均风腔200的侧面的底部设置有进风管510,排烟腔300的外壁底部上设置有排烟管520,预热腔100的内侧壁外设置混合腔400,混合腔400和预热腔100相通,预热腔100与均风腔200相通,均风腔200上端向灶内延伸从而形成隔热腔210。从而烟气产生的高温主要加热隔热腔210的内壁,由于隔热腔210的内壁和外壁间隔设置从而热量散失巨大,并且隔热腔210和均风腔200相通,冷空气进入后能够进一步带走热量,使得预热腔100的外壁温度不至于过高,烫伤使用者的风险大幅降低。
如图2所示,隔热腔210沿着水平方向向灶内延伸,并且延伸越过预热腔100的上边沿,从而隔热腔210的边沿与预热腔100的上边沿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0<L≤10cm,具体的,L可以是2cm、4cm、5cm、6cm、8cm或10cm,具体如图2中所示。烟气在火焰的作用下大部分顺着预热腔100的内壁向上扩散,目前的猛火灶虽然具有内翻边,大部分烟气在内翻遍的作用下会进入排烟腔300用于预热进入猛火灶的冷空气,然后再通过排烟管520排出,但是仍然由不少的烟气会通过锅和猛火灶的缝隙排除,究其原因主要是内翻边5a仅仅延伸至灶口处,也就是仅仅延伸至预热腔100的上边沿位置,由于预热腔100进口部位存在弯道,在弯道处的烟气会有部分烟气返回,具有径向向灶内运动的惯性力,但是,当该返回的烟气刚刚运动处预热腔100口时,返回的烟气会受到新的上升而来的烟气的作用,该作用力大部分向上,具有有径向向灶内运动惯性力的该部分返回烟气再加上向上的作用力,从而会产生一个合力,该合力使得该部分返回烟气具有向内且向上运动的趋势,再在新的向上的烟气作用下,部分烟气会从锅和灶的缝隙溢出。
由此,本方案将隔热腔210向内延伸直至越过预热腔100的上边沿并且距离L,由此,能够增加返回烟气的返回行程,由于烟气返回的过程中会受到正常运动烟气的作用力,阻碍返回烟气向灶内运动,如果行程足够长,能够完全避免,此外,当返回烟气越过预热腔100的上边沿时,返回烟气斜向内运动,部分或全部的返回烟气会在隔热腔210的越过预热腔100上边沿那部分的遮挡下向下运动,从而不会从锅和灶的缝隙处溢出,能够大幅降低溢出烟气。
如图2,隔热腔210上侧壁211靠近灶内的部位的高度由灶外至灶内的方向上逐渐降低,当然,也可以是整个隔热腔210的上侧壁211的高度由灶外至灶内的方向上逐渐降低,优选采用图2的方案,即由灶外至灶内的方向上,隔热腔210上侧壁211的高度先升高后降低,形成了一个凸包,从而能够放置锅具,具有专利CN108050514A中的口边圈的作用,并且本方案相比于专利CN108050514A中的口边圈更方便使用,具体的,厨师在炒菜过程中有时会拿着锅来回晃动以翻动国内的菜肴,如果采用口边圈则会对锅的外侧面形成刮的动作,造成口边圈和锅的磨损且噪音大,而本方案是隔热腔210的上侧壁形成凸包,是圆滑的侧面,与锅配合后,在猛火灶上晃动锅不会形成刮的动作,摩擦更小且噪音更小,厨师使用更加容易和便捷。当然,隔热腔210的下侧壁水平放置,从而隔热腔210的厚度由灶外至灶内先增大后减小。
此外,为了固定本方案猛火灶,预热腔100上侧面的外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扣板212,通过扣板212将猛火灶固定,优选的,扣板212呈倒L型,能够更加牢固的固定猛火灶。具体的,放置猛火灶的物件上开设有一个筒体相似的孔,猛火灶就置于该孔中,而扣板212就与该孔的边沿配合以挂持猛火灶,相比于直板状的扣板212,倒L型的扣板212强度更好,类似于有了一个加强肋。
如图1,实心箭头代表空气流动方向,空心箭头代表烟气流动方向,使用时,锅具置于隔热腔210的上侧壁211上,外部的风机向进风口送风,冷空气进入均风腔200,在均风腔200内实现风流的均匀分布,并且烟气的部分热量通过排烟腔300的外侧壁传递给均风腔200内的冷空气,还能够初步预热,初步预热和均匀分布后的空气进入预热腔100,灶腔500内燃烧产生高温通过预热腔100的内侧壁将部分热量传递至预热腔100内以加热预热腔100内的空气,同时,排烟腔300内的高温烟气通过排烟腔300的内侧壁将部分热量传递至预热腔100也用于加热预热腔100内的空气,在灶腔500和排烟腔300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预热腔100的空气被加热,预热腔100的空气然后通过通气孔进入混合腔400,和通过燃气管420进入的混合腔400的燃气混合,然后再燃烧,燃烧产生的烟气在火焰的作用下大部分沿着锥形的预热腔100内侧壁向上蔓延,然后在隔热腔210的遮挡作用下进入排烟腔300,然后从排烟管520排出猛火灶进入下一道处理程序。
Claims (7)
1.一种安全猛火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而外设置的预热腔(100)和均风腔(200),所述预热腔(100)和所述均风腔(200)相互连通并且间隔设置从而所述预热腔(100)和所述均风腔(200)之间的空间形成排烟腔(300),所述均风腔(200)设置有进风管(510),所述排烟腔(300)上设置有排烟管(520),所述预热腔(100)的内侧壁外设置混合腔(400),所述混合腔(400)和所述预热腔(100)相通,所述预热腔(100)与所述均风腔(200)相通,所述均风腔(200)上端向灶内延伸从而形成隔热腔(2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猛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210)的延伸长度在水平方向上越过所述预热腔(100)的上边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猛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210)上侧壁(211)上的靠近灶内的部分或全部部位的高度由灶外至灶内的方向上逐渐降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猛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210)在水平方向上越过所述预热腔(100)上边沿的距离为L,0<L≤1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猛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腔(100)上侧面的外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扣板(2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猛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板(212)呈倒L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猛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210)的靠近灶内的上侧壁(211)的部分或全部部位的厚度由灶外至灶内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40960.9U CN210532371U (zh) | 2019-09-27 | 2019-09-27 | 一种安全猛火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40960.9U CN210532371U (zh) | 2019-09-27 | 2019-09-27 | 一种安全猛火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32371U true CN210532371U (zh) | 2020-05-15 |
Family
ID=70607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640960.9U Active CN210532371U (zh) | 2019-09-27 | 2019-09-27 | 一种安全猛火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3237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81468A (zh) * | 2019-04-12 | 2019-08-02 | 湖南湘成厨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环保炉灶 |
-
2019
- 2019-09-27 CN CN201921640960.9U patent/CN21053237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81468A (zh) * | 2019-04-12 | 2019-08-02 | 湖南湘成厨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环保炉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64352Y (zh) | 节能燃气炊具 | |
CN207334729U (zh) | 一种燃烧器火盖、低焰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0662973U (zh) | 一种燃气灶防风节能锅架 | |
CN210532371U (zh) | 一种安全猛火灶 | |
CN102734797B (zh) | 家用强鼓全预混节能燃烧装置 | |
CN109307267A (zh) | 一种燃烧器火盖、低焰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0532370U (zh) | 一种防内燃猛火灶 | |
CN101756633A (zh) | 一种安全锅 | |
CN209991456U (zh) | 一种炊用燃烧器 | |
CN206361726U (zh) | 一种高效燃烧炉 | |
CN209857131U (zh) | 一种泡沫陶瓷节能支架 | |
CN206875482U (zh) | 一种高效燃烧桶 | |
CN205860114U (zh) | 节能猛火炉 | |
CN110793069A (zh) | 一种龙风节能锅灶 | |
CN205957232U (zh) | 一种新型的节能实用煤气炉灶 | |
CN209445359U (zh) | 旋流聚能红外线陶瓷板及应用其的炉灶 | |
CN205481195U (zh) | 一种能使火焰均分导流加热锅具的节能炉体 | |
CN210772347U (zh) | 一种热水装置 | |
CN109654544A (zh) | 一种气、电两用多功能炉具及使用方法 | |
CN107115007A (zh) | 一种新型家用节能锅 | |
CN214307247U (zh) | 炉膛及燃烧炉 | |
CN214700853U (zh) | 一种节能炉膛及燃烧炉 | |
CN210921493U (zh) | 一种具有二次供氧功能的余热回收炉 | |
CN211146588U (zh) | 一种龙风节能锅灶 | |
CN218626959U (zh) | 一种鼓风式单炒单尾炒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