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26657U - 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26657U
CN210526657U CN201921207432.4U CN201921207432U CN210526657U CN 210526657 U CN210526657 U CN 210526657U CN 201921207432 U CN201921207432 U CN 201921207432U CN 210526657 U CN210526657 U CN 2105266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ongitudinal
longitudinal plate
front wall
cross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0743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枫
游洁
吴纯福
耿富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0743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266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266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266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该前壁板横梁包括横梁本体以及由所述横梁本体后侧上边沿向上延伸形成的横梁翻边,所述横梁翻边用于与前壁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梁本体包括方形框体以及连接在所述方形框体内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将所述方形框体的内腔分割成上腔体以及下腔体,所述横梁本体用于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固定连接。该前壁板横梁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通过采用铝制前壁板横梁,可减少车身的重量,实现车身的轻量化。

Description

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身是车辆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种各样的骨架件和板件通过焊接拼装而成,在车辆构造中,前壁板横梁对于加强车体前壁板结构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有的前壁板横梁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前壁板横梁一般采用钢制冲压件,通过点焊的方式与前壁板进行连接,无法适用于铝制车身,且不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2)前壁板横梁与左纵梁接头及右纵梁接头之间仅通过SPR(Self-PiercingRiveting,自冲铆接工艺)或者FDS(Flow Drill Screw,热熔自攻丝)进行连接,不利于保证连接强度,同时不利于保证车身的弯扭刚度及碰撞性能。
(3)前壁板横梁的连接一般采用单层连接,未考虑生产线的布置,不利于节约生产线共线要求,不利于节约生产节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前壁板横梁无法适用于铝制车身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壁板横梁,包括横梁本体以及由所述横梁本体后侧上边沿向上延伸形成的横梁翻边,所述横梁翻边用于与前壁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梁本体包括方形框体以及连接在所述方形框体内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将所述方形框体的内腔分割成上腔体以及下腔体,所述横梁本体用于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壁板横梁,所述横梁本体包括方形框体以及连接在所述方形框体内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将所述方形框体的内腔分割成上腔体以及下腔体,以使所述横梁本体具有“日”字形截面,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通过采用铝制前壁板横梁,可减少车身的重量,实现车身的轻量化。此外,由于铝制的前壁板无法一体成型,通过将所述前壁板横梁的横梁翻边与前壁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壁板横梁的横梁本体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固定连接,使前壁板及前壁板下部连接板连成一个整体,同时减小碰撞时的侵入量,提高乘员舱的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方形框体包括第一纵板、第二纵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的上侧边沿与所述第二纵板的上侧边沿之间的第一横板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的下侧边沿与所述第二纵板的下侧边沿之间的第二横板,所述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第二纵板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第二横板之间,所述第一纵板位于所述第二纵板的后侧,所述第一纵板的上边沿向上延伸形成所述横梁翻边,所述第一纵板用于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上腔体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第一横板、第二纵板以及加强板之间,所述下腔体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第二横板、第二纵板以及加强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纵板包括上纵板以及下纵板,所述上纵板的下侧边沿与所述下纵板的上侧边沿相接,所述第一横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的上侧边沿与上纵板的上侧边沿之间,所述第二横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的下侧边沿与下纵板的下侧边沿之间,所述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上纵板的下侧边沿之间;
所述下纵板的上侧边沿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下纵板的下侧边沿的前侧;
所述上腔体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第一横板、上纵板以及加强板之间,所述下腔体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第二横板、下纵板以及加强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纵板上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之间的位置用于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上纵板平行,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第二横板及所述加强板平行。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前壁板、前壁板下部连接板以及上述的前壁板横梁。
可选地,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左前纵梁、右前纵梁以及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前壁板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左前纵梁内加强板以及右前纵梁内加强板,所述左前纵梁内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前壁板横梁的左端之间,所述右前纵梁内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前壁板横梁的右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左塔座以及右塔座,所述左塔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左前纵梁的左侧,所述右塔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右前纵梁的右侧。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前壁板横梁或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壁板横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壁板横梁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壁板横梁与右前纵梁及右塔座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壁板横梁与前壁板及前壁板下部连接板的连接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前壁板横梁;11、横梁本体;111、方形框体;1111、第一纵板;1112、第二纵板;11121、上纵板;11122、下纵板;1113、第一横板;1114、第二横板;112、加强板;12、横梁翻边;13、上腔体;14、下腔体;
2、前壁板;
3、前壁板下部连接板;4、左前纵梁;5、右前纵梁;6、前防撞梁;7、左前纵梁内加强板;8、左塔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壁板2、前壁板下部连接板3以及前壁板横梁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壁板横梁1,包括横梁本体11以及由所述横梁本体11后侧上边沿向上延伸形成的横梁翻边12,所述横梁翻边12用于与前壁板2固定连接,所述横梁本体11包括方形框体111以及连接在所述方形框体111内的加强板112,所述加强板112将所述方形框体111的内腔分割成上腔体13以及下腔体14,所述横梁本体11用于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3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所述横梁本体11包括方形框体111以及连接在所述方形框体111内的加强板112,所述加强板112将所述方形框体111的内腔分割成上腔体13以及下腔体14,以使所述横梁本体11具有“日”字形截面,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通过采用铝制前壁板横梁1,可减少车身的重量,实现车身的轻量化。此外,由于铝制的前壁板2无法一体成型,通过将所述前壁板横梁1的横梁翻边12与前壁板2固定连接,所述前壁板横梁1的横梁本体11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3固定连接,使前壁板2及前壁板下部连接板3连成一个整体,同时减小碰撞时的侵入量,提高乘员舱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前壁板横梁1的横梁翻边12与前壁板2通过两层交错的SPR及FDS进行连接,既提高连接强度,同时保证平台生产线的要求,节约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方形框体111包括第一纵板1111、第二纵板1112、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1111的上侧边沿与所述第二纵板1112的上侧边沿之间的第一横板1113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1111的下侧边沿与所述第二纵板1112的下侧边沿之间的第二横板1114,所述加强板112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1111与所述第二纵板1112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横板1113与所述第二横板1114之间,所述第一纵板1111位于所述第二纵板1112的后侧,形成所述横梁本体11。所述第一纵板1111的上边沿向上延伸形成所述横梁翻边12,所述第一纵板1111用于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3固定连接,以实现所述横梁本体11与所述前壁板下部连接板3之间的固定连接。
所述上腔体13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1111、第一横板1113、第二纵板1112以及加强板112之间,所述下腔体14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1111、第二横板1114、第二纵板1112以及加强板112之间,从而形成所述横梁本体11的“日”字形截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二纵板1112包括上纵板11121以及下纵板11122,所述上纵板11121的下侧边沿与所述下纵板11122的上侧边沿相接,所述第一横板1113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1111的上侧边沿与上纵板11121的上侧边沿之间,所述第二横板1114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1111的下侧边沿与下纵板11122的下侧边沿之间,所述加强板112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1111与所述上纵板11121的下侧边沿之间。
所述下纵板11122的上侧边沿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下纵板11122的下侧边沿的前侧,使所述下纵板11122倾斜,避让机舱的管路。
所述上腔体13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1111、第一横板1113、上纵板11121以及加强板112之间,所述下腔体14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1111、第二横板1114、下纵板11122以及加强板112之间,从而形成所述横梁本体11的“日”字形截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所述第一纵板1111上位于所述第一横板1113与第二横板1114之间的位置用于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3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一纵板1111与所述上纵板11121平行,所述第一横板1113与所述第二横板1114及所述加强板112平行,以形成所述横梁本体1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为实现材料的有效利用,实现轻量化设计,截面的各边采用不等厚设计,各边的厚度取决于对碰撞的灵敏度。其中,所述加强板112由于位于内部,主要起到支撑作用,其厚度为2mm。所述下纵板11122由于碰撞时撞击面积较小,厚度为2.2mm。其余皆采用2.5mm的厚度,该厚度分布既保证了碰撞性能要求,同时节省成本,实现轻量化。
在一实施例中,前壁板横梁1上集成有线束及水管的安装点,布置紧凑,节省成员舱的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左前纵梁4、右前纵梁5以及前防撞梁6,所述前防撞梁6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4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5的前端之间,所述前壁板横梁1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4的后端与所述右前纵梁5的后端之间。
所述前壁板横梁1与左前纵梁4、右前纵梁5及前防撞梁6组成封闭框架,提高机舱的稳定性及整车的弯扭刚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4所示,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左前纵梁内加强板7以及右前纵梁内加强板,所述左前纵梁内加强板7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4的后端与所述前壁板横梁1的左端之间,实现所述前壁板横梁1与所述左前纵梁4的固定连接,所述右前纵梁内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5的后端与所述前壁板横梁1的右端之间,实现所述前壁板横梁1与所述右前纵梁5的固定连接。
所述前壁板横梁1通过前纵梁内加强板(所述左前纵梁内加强板7及所述右前纵梁内加强板)与前纵梁(所述左前纵梁4及所述右前纵梁5)连接,形成框架结构,提高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及碰撞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壁板横梁1的横梁翻边12的左端与所述左前纵梁内加强板7通过SPR进行连接,所述上纵板11121通过两颗螺栓与左前纵梁内加强板7进行连接,相对于SPR及FDS,螺栓连接具有更高的连接强度。所述左前纵梁内加强板7的上侧及下侧与所述左前纵梁4的后段通过SPR进行连接,所述左前纵梁内加强板7的中间位置与所述左前纵梁4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最后左前纵梁4与左前纵梁后段及左前纵梁后段与左前轮罩皆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所述前壁板横梁1的横梁翻边12的右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内加强板通过SPR进行连接,所述上纵板11121通过两颗螺栓与右前纵梁内加强板进行连接,相对于SPR及FDS,螺栓连接具有更高的连接强度。所述右前纵梁内加强板的上侧及下侧与所述右前纵梁5的后段通过SPR进行连接,所述右前纵梁内加强板的中间位置与所述右前纵梁5通过螺栓进行连接,最后右前纵梁5与右前纵梁后段及右前纵梁后段与右前轮罩皆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各结构之间的搭接位置可通过结构胶进行加强,提高连接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4所示,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左塔座8以及右塔座,所述左塔座8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4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左前纵梁4的左侧,以连接所述左塔座8与所述左前纵梁4。所述右塔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5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右前纵梁5的右侧,以连接所述右塔座与所述右前纵梁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其包括上述的前壁板横梁1或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前壁板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本体以及由所述横梁本体后侧上边沿向上延伸形成的横梁翻边,所述横梁翻边用于与前壁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梁本体包括方形框体以及连接在所述方形框体内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将所述方形框体的内腔分割成上腔体以及下腔体,所述横梁本体用于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壁板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框体包括第一纵板、第二纵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的上侧边沿与所述第二纵板的上侧边沿之间的第一横板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的下侧边沿与所述第二纵板的下侧边沿之间的第二横板,所述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第二纵板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第二横板之间,所述第一纵板位于所述第二纵板的后侧,所述第一纵板的上边沿向上延伸形成所述横梁翻边,所述第一纵板用于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上腔体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第一横板、第二纵板以及加强板之间,所述下腔体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第二横板、第二纵板以及加强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壁板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纵板包括上纵板以及下纵板,所述上纵板的下侧边沿与所述下纵板的上侧边沿相接,所述第一横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的上侧边沿与上纵板的上侧边沿之间,所述第二横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的下侧边沿与下纵板的下侧边沿之间,所述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上纵板的下侧边沿之间;
所述下纵板的上侧边沿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下纵板的下侧边沿的前侧;
所述上腔体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第一横板、上纵板以及加强板之间,所述下腔体形成在所述第一纵板、第二横板、下纵板以及加强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壁板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板上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与第二横板之间的位置用于与前壁板下部连接板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壁板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上纵板平行,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第二横板及所述加强板平行。
6.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壁板、前壁板下部连接板以及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前壁板横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左前纵梁、右前纵梁以及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前壁板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左前纵梁内加强板以及右前纵梁内加强板,所述左前纵梁内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前壁板横梁的左端之间,所述右前纵梁内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前壁板横梁的右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左塔座以及右塔座,所述左塔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左前纵梁的左侧,所述右塔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右前纵梁的右侧。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前壁板横梁或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CN201921207432.4U 2019-07-26 2019-07-26 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05266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07432.4U CN210526657U (zh) 2019-07-26 2019-07-26 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07432.4U CN210526657U (zh) 2019-07-26 2019-07-26 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26657U true CN210526657U (zh) 2020-05-15

Family

ID=70599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07432.4U Active CN210526657U (zh) 2019-07-26 2019-07-26 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266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52163B (zh)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8602483B2 (en) Vehicle doo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EP2700568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09006902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6143646A (zh) 电动汽车车身下部结构
JPWO2012111098A1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209888947U (zh) 一种前地板总成结构
CN103359174A (zh) 一种铝合金全承载式车身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WO2018161696A1 (zh) 驾驶舱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5794047U (zh) 一种门槛内分载梁结构
CN103935402A (zh) 一种汽车前围
CN209126825U (zh) 一种中通道组件、车身骨架结构及车辆
CN214930084U (zh) 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CN112896323B (zh) 车身笼形骨架结构
CN201520343U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
CN209410168U (zh) 一种填充泡沫材料的汽车纵梁结构
CN210526657U (zh) 前壁板横梁、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15706661U (zh) 一种汽车a柱与门槛连接结构
CN206202424U (zh) 用于安装散热器的支架
CN213799908U (zh) 一种车体前机舱框架结构
CN101708737B (zh) 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
CN212500670U (zh) 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2605472U (zh) 一种中通道总成、前地板总成以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