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09291U - 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09291U
CN210509291U CN201921267843.2U CN201921267843U CN210509291U CN 210509291 U CN210509291 U CN 210509291U CN 201921267843 U CN201921267843 U CN 201921267843U CN 210509291 U CN210509291 U CN 2105092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roller shutter
automatic isolation
air bag
catastroph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6784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霍宇航
王伟峰
田创
安文杰
孔晶龙
路翠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2126784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092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092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0929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具体是一种矿井灾变区域临时快速密闭装置,利用新型多层多腔快速密闭气囊,在高压气泵的作用下后形成与矿井巷道截面相契合的囊袋式充填,能够适应各种形状的巷道且密闭性良好,能快速有效地隔断事故链式反应,避免有毒有害气体的蔓延,来保证其他区域的人员、财产安全,便于推广使用。第一道密封屏障设置在巷道壁面的上方,第一道密封屏障包括可伸缩设置在巷道壁面顶部的密闭卷帘和闸口电机,在第一道密封屏障的外侧分布有多个连接充气泵的密封气囊。

Description

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用设备,具体是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
背景技术
在煤矿灾害救援过程中,因灾变区域密闭不及时,密闭范围大,防灾减灾反应时长,导致不能有效阻隔灾害事故链式反应,引发事故二次反应并传播的事故案例多次发生。
在矿井应急救援过程中,如何实现快速封闭灾区是减少灾害持续时长、降低灾害事故中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避免事故链式反应是一个重要难题。为了快速密闭灾区,尽可能减小封闭的灾变区域空间,需要尽可能在安全态势下接近灾变发生区域。研发耐高温、耐冲击、耐摩擦、轻便快捷、可操作性强、智能化程度高的矿井防灾控灾技术装备是满足煤矿灾害安全救援的重要前提。
目前而言,国内煤矿灾害救援技术与装备相对落后,加之矿井灾害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时常导致灾情恶化,救援过程中经常诱发瓦斯爆炸事故,造成事故的链式反应,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研制先进的灾变控制技术装备,提高我国煤矿抢险救灾能力,减少事故损失极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克服以上技术问题,具体为:
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包括第一道密封屏障和第二道密封屏障,所述第一道密封屏障设置在巷道壁面的上方,第一道密封屏障包括可伸缩设置在巷道壁面顶部的密闭卷帘和闸口电机,在第一道密封屏障的外侧分布有多个连接充气泵的密封气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闭卷帘的上端通过固定锁扣固定连接在巷道壁面上,在密闭卷帘的下端设置有卷帘底部锁扣,且巷道壁面的底部安装有与卷帘底部锁扣相配合的锁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闭卷帘采用导热系数低的耐火材料所制,其内部设置有多节杆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封气囊采用茂金属聚乙烯薄膜材料所制,在密封气囊的进气口设置有逆止阀,充气泵包括带胶管的储气罐和射流充气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射流充气器由混合室和引流室组焊固定,带有通气孔和喷嘴的端盖焊在引流室的大端,引流室和混合室的筒壁焊接手把两端,向气囊充气时射流充气器的喷嘴与储气罐的胶管相连,而另一端与密封气囊进气口相连。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备以下优点:该设备利用闸口电机控制密闭卷帘的关闭将火灾区与安全区快速阻断隔绝,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并具有阻燃功能的密闭卷帘保护密封气囊不会受热变形或破坏,通过充气泵向压缩不占用空间的密封气囊中充入气体,利用柔性的气囊将巷道内壁进行二次封闭,可做到双层保护措施,落实井下巷道发生事故时的隔离、防爆等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的正视图。
图3为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中密封气囊充气后的分布图。
图中:1-巷道壁面;2-密闭卷帘;3-固定锁扣;4-卷帘底部锁扣;5-锁槽;6-闸口电机;7-充气泵;8-密封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包括第一道密封屏障和第二道密封屏障,其中,第一道密封屏障设置在巷道壁面1的上方,第一道密封屏障包括可伸缩设置在巷道壁面顶部的密闭卷帘2和闸口电机6,在第一道密封屏障的外侧分布有多个连接充气泵7的密封气囊8,在发生火灾后,通过闸口电机6将密闭卷帘2松下,将巷道壁面1靠近闸口电机6处封闭,而后利用充气泵7工作向密封气囊8中充入气体,使密封气囊8撑起将巷道壁面1外侧密封填充,阻断空气进入火灾区域,在没有空气进入的情况下,使得火灾区域氧气供应不足,有助于火焰熄灭。
进一步地,所述密闭卷帘2的上端通过固定锁扣3固定连接在巷道壁面1上,在密闭卷帘2的下端设置有卷帘底部锁扣4,且巷道壁面1的底部安装有与卷帘底部锁扣4相配合的锁槽5,通过卷帘底部锁扣4和锁槽5使得在密闭卷帘2关闭是将其底部锁紧。
优选地,所述密闭卷帘2采用导热系数低的耐火材料所制,其内部设置有多节杆结构,通过密闭卷帘2可对火灾区与外界初步隔断,且阻燃和导热性能低的密闭卷帘2可防止高温破坏位于外侧的密封气囊8。
实施例2
为了进一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密封气囊8和充气泵7进行详细的叙述,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所述密封气囊8采用茂金属聚乙烯薄膜材料所制,在密封气囊8的进气口设置有逆止阀,充气泵包括带胶管的储气罐和射流充气器,射流充气器由混合室和引流室组焊固定,带有通气孔和喷嘴的端盖焊在引流室的大端,引流室和混合室的筒壁焊接手把两端,向气囊充气时射流充气器的喷嘴与储气罐的胶管相连,而另一端与密封气囊8进气口相连,气囊为多层多腔式,每个气柱都为一个独立的腔体,每一层气囊由物理连接,可实现充气装置多层同时充气,将密闭卷帘2与远程控制系统连接,根据通风系统灾变特征,部署灾区环境参数、密闭状态动态监测系统,实现灾变区域的动态感知与智能识别,调控密闭卷帘2的升降,确保未及时撤离灾区现场的人员进行二次撤离,单向逆止阀,可以防止充后气体外泄,多层多腔组合体新型密闭气囊,且具有吸能泄压的作用。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易知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发生火灾后,通过闸口电机6将密闭卷帘2松下,将巷道壁面1靠近闸口电机6处封闭,而后利用充气泵7工作向密封气囊8中充入气体,使密封气囊8撑起将巷道壁面1外侧密封填充,阻断空气进入火灾区域,在没有空气进入的情况下,使得火灾区域氧气供应不足,有助于火焰熄灭,通过卷帘底部锁扣4和锁槽5使得在密闭卷帘2关闭是将其底部锁紧,通过密闭卷帘2可对火灾区与外界初步隔断,且阻燃和导热性能低的密闭卷帘2可防止高温破坏位于外侧的密封气囊8,将密闭卷帘2与远程控制系统连接,根据通风系统灾变特征,部署灾区环境参数、密闭状态动态监测系统,实现灾变区域的动态感知与智能识别,调控密闭卷帘2的升降,确保未及时撤离灾区现场的人员进行二次撤离,单向逆止阀,可以防止充后气体外泄,多层多腔组合体新型密闭气囊,且具有吸能泄压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闸口电机和充气泵为现有技术的应用,通过闸口电机控制密闭卷帘的关闭将火灾区与安全区快速阻断隔绝,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并具有阻燃功能的密闭卷帘保护密封气囊不会受热变形或破坏,通过充气泵向压缩不占用空间的密封气囊中充入气体,利用柔性的气囊将巷道内壁进行二次封闭,可做到双层保护措施,落实井下巷道发生事故时的隔离、防爆等要求为本申请的创新点,其有效解决了现有的防火措施密封性能不佳的问题。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Claims (5)

1.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包括第一道密封屏障和第二道密封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密封屏障设置在巷道壁面(1)的上方,第一道密封屏障包括可伸缩设置在巷道壁面顶部的密闭卷帘(2)和闸口电机(6),在第一道密封屏障的外侧分布有多个连接充气泵(7)的密封气囊(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卷帘(2)的上端通过固定锁扣(3)固定连接在巷道壁面(1)上,在密闭卷帘(2)的下端设置有卷帘底部锁扣(4),且巷道壁面(1)的底部安装有与卷帘底部锁扣(4)相配合的锁槽(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卷帘(2)采用导热系数低的耐火材料所制,其内部设置有多节杆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气囊(8)采用茂金属聚乙烯薄膜材料所制,在密封气囊(8)的进气口设置有逆止阀,充气泵包括带胶管的储气罐和射流充气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充气器由混合室和引流室组焊固定,带有通气孔和喷嘴的端盖焊在引流室的大端,引流室和混合室的筒壁焊接手把两端,向气囊充气时射流充气器的喷嘴与储气罐的胶管相连,而另一端与密封气囊(8)进气口相连。
CN201921267843.2U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5092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67843.2U CN210509291U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67843.2U CN210509291U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09291U true CN210509291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88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6784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509291U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092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3529A (zh) * 2021-09-07 2021-11-16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井下巷道气囊式灾害体瞬时隔离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3529A (zh) * 2021-09-07 2021-11-16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井下巷道气囊式灾害体瞬时隔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88186A (en) Barricade for isolating open areas from spreading fire or smoke
US7918167B2 (en) Extremely rapid reversible barrier and formation method
CN109209185B (zh) 一种人防工程用多功能密封防护门结构
CN206903687U (zh) 一种矿用应急救生舱
CN210509291U (zh) 一种矿井灾变区域自动隔离快速密闭设备
CN111420324B (zh) 一种自由分隔式柔性分区消防系统
CN112599918A (zh) 一种电池防火柜
WO2007142917A2 (en) Mine barrier survival system
CN111346321A (zh) 一种隧道柔性阻燃抑爆系统
CN109268069A (zh) 一种灾变区域预设伞翼式快速密闭装置及密闭方法
CN111997494A (zh) 一种基于高阻隔效果的人防门
CN110206587B (zh) 一种应急封堵门
CN105735690B (zh) 用于火灾时逃生及将故障设备隔离的安全配电室
CN109356504A (zh) 消防通道用防火门装置
CN107335157A (zh) 一种地震应急救生舱
CN106310566A (zh) 一种预贮压式燃气型自动灭火装置
KR101307374B1 (ko) 폭발물용 방폭 튜브
CN210509290U (zh) 一种应急封堵门
CN206468202U (zh) 一种防火避难室用分离式密封门
CN209011876U (zh) 一种灾变区域预设伞翼式快速密闭装置
CN213540163U (zh) 一种安全程度高的消防门
CN220599647U (zh) 防火隔烟安全门
CN216553650U (zh) 一种可控制密封件膨胀的环保防火门
CN205531505U (zh) 用于火灾时逃生及将故障设备隔离的安全配电室
CN109057493A (zh) 一种火灾逃生帐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