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90952U - 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90952U
CN210490952U CN201921701176.4U CN201921701176U CN210490952U CN 210490952 U CN210490952 U CN 210490952U CN 201921701176 U CN201921701176 U CN 201921701176U CN 210490952 U CN210490952 U CN 2104909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arm
manual button
gear
clamp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011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文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011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909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909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909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暴露于支架壳体外以配合夹紧终端设备。联动组件设于支架壳体内且连接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连接部。手动按钮和电动驱动件分别连接联动组件,并用于分别以手动方式和电动方式驱动联动组件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向运动。弹性偏置件用于弹性偏置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背运动。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固定支架的使用便捷性。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应用于固定诸如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支架,其开合方式单一,要么是仅依靠用户手动触发按钮实现开合,要么是仅依靠智能控制实现开合。尤其是依靠智能控制实现开合的支架,在支架电量耗尽的情况下将会无法实现开合,不方便用户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能够改善固定支架的使用便捷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包括支架壳体、第一夹臂、第二夹臂、联动组件、手动按钮、电动驱动件以及弹性偏置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分别包括彼此连接的夹紧部和连接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连接部嵌入于支架壳体中,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暴露于支架壳体外以配合夹紧终端设备。联动组件设于支架壳体内且连接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连接部。手动按钮和电动驱动件分别连接联动组件,并用于分别以手动方式和电动方式驱动联动组件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向运动。弹性偏置件用于弹性偏置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背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联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连接部分别设有凹槽,第一夹臂的凹槽的侧壁上设有沿第一夹臂运动方向延伸的第一齿条,第二夹臂的凹槽的侧壁上设有沿第二夹臂运动方向延伸的第二齿条,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和第一齿轮啮合,用于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向运动或相背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联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同心层叠设置且相对固定,或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啮合;手动按钮靠近联动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三齿条,第三齿条和第二齿轮啮合,以在手动按钮被手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联动组件还包括第三齿轮,第三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并且第三齿轮还连接电动驱动件,以在电动驱动件的通电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三齿轮转动,进而带动第二齿轮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手动按钮相对支架壳体伸缩设置,固定支架还包括自锁卡扣,自锁卡扣转动支撑于支架壳体内,手动按钮靠近自锁卡扣的一侧设有第四齿条,以在手动按钮相对于支架壳体的伸出过程中,自锁卡扣自转一定角度后抵接第四齿条且具有自转回其初始状态的趋势,进而限制手动按钮相对支架壳体缩回,并在手动按钮相对于支架壳体的缩回过程中,限制手动按钮相对支架壳体伸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手动按钮包括暴露于支架壳体外的操作部,手动按钮上至少第四齿条靠近操作部的一端设有调转槽,自锁卡扣能够在调转槽自转回其初始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还包括第一弹簧,第一弹簧设于支架壳体内,并且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支架壳体,另一端连接自锁卡扣;在自锁卡扣自转偏离其初始状态后,第一弹簧被拉伸,使得自锁卡扣具有自转回其初始状态的趋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弹性偏置件包括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一端连接支架壳体,另一端连接手动按钮,以在手动按钮被按压而缩入支架壳体的过程中第二弹簧被压缩,进而在按压力取消时驱动手动按钮伸出支架壳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手动按钮包括暴露于支架壳体外的操作部,弹性偏置件还包括第三弹簧,第三弹簧设于手动按钮远离操作部的一侧,在手动按钮被按压至一定行程时第三弹簧被压缩,进而在按压力取消时与第二弹簧共同驱动手动按钮伸出支架壳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还包括触发开关和感光元件;触发开关设于支架壳体并暴露于支架壳体外,以在触发开关被触发时控制电动驱动件驱动联动组件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向运动;支架壳体用于装配终端设备的表面开设有感应孔,感光元件通过感应孔感测终端设备是否遮挡感应孔,并在终端设备遮挡感应孔后触发电动驱动件驱动联动组件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的手动按钮和电动驱动件共同用于驱动联动组件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向运动,并且弹性偏置件用于弹性偏置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背运动,进而配合夹紧终端设备。其中,手动按钮和电动驱动件分别以手动方式和电动方式驱动联动组件,进而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配合夹紧终端设备。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支架不仅支持用户手动机械驱动的方式,还支持智能电动驱动的方式,以改善固定支架的使用便捷性。尤其是在固定支架电量耗尽,无法通过智能电动驱动的方式控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开合的情况下,允许用户通过手动按钮以手动机械驱动的方式控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开合,显著改善了固定支架的使用便捷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固定终端设备的支架不方便用户使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包括支架壳体、第一夹臂、第二夹臂、联动组件、手动按钮、电动驱动件以及弹性偏置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分别包括彼此连接的夹紧部和连接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连接部嵌入于支架壳体中,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暴露于支架壳体外以配合夹紧终端设备。联动组件设于支架壳体内且连接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连接部。手动按钮和电动驱动件分别连接联动组件,并用于分别以手动方式和电动方式驱动联动组件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向运动。弹性偏置件用于弹性偏置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紧部相背运动。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包括支架壳体1、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分别包括彼此连接的夹紧部23和连接部24。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连接部24嵌入于支架壳体1中,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暴露于支架壳体1外,以配合夹紧终端设备。具体地,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分别从终端设备的相对两侧配合夹紧该终端设备。其中,终端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在此不做限定。
固定支架还包括联动组件3。联动组件3设于支架壳体1内且连接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连接部24。联动组件3用于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动作,进而使得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配合夹紧终端设备。
固定支架还包括手动按钮4、电动驱动件5和弹性偏置件6。手动按钮4和电动驱动件5分别连接联动组件3,并用于分别以手动方式和电动方式驱动联动组件3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向运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彼此靠近,最终二者抵接至终端设备,进而配合夹紧该终端设备。而弹性偏置件6用于弹性偏置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背运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彼此远离,进而允许终端设备放置于固定支架上。
具体地,手动按钮4以手动方式驱动联动组件3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向运动,其可以是用户按压手动按钮4,手动按钮4运动以驱动联动组件3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向运动。而电动驱动件5以电动方式驱动联动组件3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向运动,其可以是用户触发电动驱动件5工作,电动驱动件5工作以驱动联动组件3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向运动。上述电动驱动方式的优势在于用户只需触发电动驱动件5工作,由电动驱动件5自行控制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动作,其过程无需用户一直参与,能够减轻用户的使用负担,改善固定支架的使用便捷性。由于电动驱动件5工作需要消耗电能,上述手动驱动方式能够在固定支架电量耗尽时提供用户人为手动驱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动作的途径,以避免固定支架电量耗尽而导致无法使用固定支架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善固定支架的使用便捷性。
以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的手动按钮和电动驱动件分别以手动方式和电动方式驱动联动组件,进而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配合夹紧终端设备。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支架不仅支持用户手动机械驱动的方式,还支持智能电动驱动的方式,以改善固定支架的使用便捷性。尤其是在固定支架电量耗尽,无法通过智能电动驱动的方式控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开合的情况下,允许用户通过手动按钮以手动机械驱动的方式控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开合,显著改善了固定支架的使用便捷性。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联动组件3包括第一齿轮31。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连接部24分别设有凹槽241,第一夹臂21的凹槽241的侧壁上设有沿第一夹臂21运动方向延伸的第一齿条211,第二夹臂22的凹槽241的侧壁上设有沿第二夹臂22运动方向延伸的第二齿条221,第一齿条211和第二齿条221分别和第一齿轮31啮合,用于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背运动。
具体地,第一齿条211和第二齿条221分别位于第一齿轮31的相对两侧。如此一来,在第一齿轮31自转的过程中,由于第一齿条211和第二齿条221分别和第一齿轮31啮合的关系,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会相背运动或相向运动,即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背运动或相向运动。
进一步地,联动组件3还包括第二齿轮32。第二齿轮32用于带动第一齿轮31转动,具体地带动第一齿轮31自转,进而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背运动或相向运动。具体地,第二齿轮32和第一齿轮31同心层叠设置且相对固定,如此当第二齿轮32转动时即会带动第一齿轮31转动。同心层叠设置且相对固定的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优选为双层齿轮等。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的直径大小关系,本实施例不做限定,其可选为第一齿轮31的直径小于第二齿轮32的直径,如图1所示。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齿轮31可以和第二齿轮32啮合,使得通过第二齿轮32转动即可带动第一齿轮31转动,在此不做限定。
更进一步地,手动按钮4靠近联动组件3的一侧设有第三齿条41。第三齿条41和第二齿轮32啮合,以在手动按钮4被手动操作的过程中带动第二齿轮32转动,并通过第二齿轮32带动第一齿轮31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轮31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向运动,而在手动按钮4被弹性偏置件6弹性偏置的过程中同样通过第二齿轮32带动第一齿轮31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轮31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背运动。
更进一步地,联动组件3还包括第三齿轮33。第三齿轮33和第二齿轮32啮合,并且第三齿轮33还连接电动驱动件5,以在电动驱动件5的通电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三齿轮33转动,使得第三齿轮33带动第二齿轮32转动,从而通过第二齿轮32带动第一齿轮31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轮31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向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电动驱动件5通过第三齿轮33带动第二齿轮32转动的过程中,第二齿轮32会通过其与手动按钮4上第三齿条41的啮合关系,同步带动手动按钮4动作。具体地,电动驱动件5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向运动,会同步带动手动按钮4执行对应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向运动的动作。而后需要弹性偏置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背运动时,电动驱动件5停止驱动,弹性偏置件6即可弹性偏置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背运动。对应地,手动按钮4会被弹性偏置件6同步弹性偏置。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手动按钮4相对支架壳体1伸缩设置。具体地,手动按钮4能够被用户按压进支架壳体1内,并且能够被弹性偏置件6从支架壳体1内弹性偏置伸出。
固定支架还包括自锁卡扣71。自锁卡扣71转动支撑于支架壳体1内,手动按钮4靠近自锁卡扣71的一侧设有第四齿条42,以在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的伸出过程中,自锁卡扣71自转一定角度后抵接第四齿条42且具有自转回初始状态的趋势,进而限制手动按钮4相对支架壳体1缩回,并在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的缩回过程中,限制手动按钮4相对支架壳体1伸出。
进一步地,固定支架还包括第一弹簧72。第一弹簧72设于支架壳体1内,并且第一弹簧72的一端固定于支架壳体1,另一端连接自锁卡扣71。在自锁卡扣71自转偏离其初始状态后,第一弹簧72被拉伸,使得自锁卡扣71具有自转回其初始状态的趋势。
具体地,在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的伸出过程中,手动按钮4带动自锁卡扣71自转一定角度后抵接第四齿条42,自锁卡扣71自转偏离其初始状态后使得第一弹簧72被拉伸,进而使得自锁卡扣71具有自转回初始状态的趋势,又因第四齿条42的限制使得自锁卡扣71无法自转回其初始状态,因此该情况下自锁卡扣71仅允许手动按钮4继续相对于支架壳体1伸出,而不允许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缩回。同理,在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的缩回过程中,仅允许手动按钮4继续相对于支架壳体1缩回,而不允许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伸出。
需要说明的是,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伸出和缩回的两个过程中自锁卡扣71的自转方向是相反的,其与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的运动方向有关系。举例而言,在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伸出的过程中,手动按钮4的第四齿条42给自锁卡扣71施加一个朝向手动按钮4运动方向的作用力,使得自锁卡扣71顺时针自转,如图2所示;而在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缩回的过程中,手动按钮4的第四齿条42同样给自锁卡扣71施加一个朝向手动按钮4运动方向的作用力,使得自锁卡扣71逆时针自转,如图1所示。
基于上文所述,由于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伸出和缩回的两个过程中自锁卡扣71的自转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在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伸出继而缩回或缩回继而伸出的过程中自锁卡扣71需要调转转向。
具体地,手动按钮4包括暴露于支架壳体1外的操作部43,操作部43为手动按钮4提供给用户进行按压手动按钮4的部位。手动按钮4上至少第四齿条42靠近操作部43的一端设有调转槽44,自锁卡扣71能够在调转槽44自转回其初始状态,进而允许自锁卡扣71调转转向。
举例而言,在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缩回的过程中,自锁卡扣71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后形成自锁,直至调转槽44运动至自锁卡扣71处于调转槽44中,从而自锁卡扣71在调转槽44自转回其初始状态,如图3所示,而后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伸出,自锁卡扣71即可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后形成自锁。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手动按钮4上第四齿条42远离操作部43的一端也可以设有调转槽44,以在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完全伸出,自锁卡扣71在调转槽44自转回其初始状态。或者手动按钮4上第四齿条42远离操作部43的一端不设置调转槽44,在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完全伸出时,手动按钮4已远离自锁卡扣71,从而允许自锁卡扣71自转回其初始状态,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弹性偏置件6包括第二弹簧61。第二弹簧61嵌入于手动按钮4中,并且第二弹簧61一端连接支架壳体1,另一端连接手动按钮4。上文所述弹性偏置件6弹性偏置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向运动的具体过程可以是:在手动按钮4被按压而缩入支架壳体1的过程中,第二弹簧61被压缩,进而在按压力取消时被压缩的第二弹簧61借由其弹性回复力驱动手动按钮4伸出支架壳体1。手动按钮4伸出支架壳体1,即可驱使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向运动。
举例而言,第一夹臂21上的第一齿条211与第一齿轮31的上部分啮合,第二夹臂22上的第二齿条221与第一齿轮31的下部分啮合。手动按钮4相对支架壳体1伸缩设置。手动按钮4被按压进支架壳体1,手动按钮4上的第三齿条41会带动第二齿轮32顺时针转动,并通过第二齿轮32带动第一齿轮31顺时针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轮31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向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二弹簧61被压缩。随后,第二弹簧61弹性偏置手动按钮4,即在按压力取消时被压缩的第二弹簧61借由其弹性回复力驱动手动按钮4伸出支架壳体1。在手动按钮4伸出支架壳体1的过程中,手动按钮4上的第三齿条41会带动第二齿轮32逆时针转动,并通过第二齿轮32带动第一齿轮31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轮31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背运动,也就是弹性偏置件6弹性偏置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背运动的具体过程。
进一步地,弹性偏置件6还包括第三弹簧62。第三弹簧62设于手动按钮4远离操作部43的一侧。在手动按钮4被按压至一定行程时第三弹簧62被压缩,进而在按压力取消时与第二弹簧61共同驱动手动按钮4伸出支架壳体1。第三弹簧62用于增大弹性偏置件6驱动手动按钮4伸出支架壳体1所需的弹性回复力,以保证按压力取消时弹性偏置件6的弹性回复力足以驱动手动按钮4伸出支架壳体1。
更进一步地,在手动按钮4被按压至最大行程时第三弹簧62被压缩至最大程度,进而在按压力取消时与第二弹簧61共同驱动手动按钮4伸出支架壳体1。并且,在手动按钮4被按压至最大行程时,手动按钮4上的调转槽44运动至自锁卡扣71处于调转槽44中,自锁卡扣71在调转槽44自转回其初始状态,不限制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伸出,进而允许手动按钮4伸出支架壳体1,如图3所示。
请参阅图1、4-5。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还包括触发开关51和感光元件52。触发开关51设于支架壳体1并暴露于支架壳体1外,如图4所示,以在触发开关51被触发时控制电动驱动件5驱动联动组件3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向运动。支架壳体1用于装配终端设备的表面开设有感应孔11,感光元件52通过感应孔11感测终端设备是否遮挡感应孔11,如图4-5所示,并在终端设备遮挡感应孔11后触发电动驱动件5驱动联动组件3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向运动。其中,终端设备遮挡感应孔11说明用户将终端设备放置于固定支架上。电动驱动件5驱动联动组件3带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相向运动的具体过程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上分别设有缓冲垫块231,并且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夹紧部23上的缓冲垫块231相互朝向设置。缓冲垫块231用于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夹紧终端设备时和终端设备抵接,缓冲垫块231为弹性体,其优选为软胶等,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终端设备与第一夹臂21、第二夹臂22硬接触而造成损伤。
缓冲垫块231还起到辅助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打开的作用,具体为: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夹紧终端设备,若用户需要取下终端设备,即需要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打开以释放终端设备,则用户继续将手动按钮4按压进支架壳体1,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继续相向运动,缓冲垫块231被压缩以提供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的活动量(终端设备理论上不可压缩,否则终端设备会损坏),使得手动按钮4上的调转槽44运动至自锁卡扣71处于调转槽44中,从而自锁卡扣71在调转槽44自转回其初始状态,而后允许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伸出。接着,用户松开手动按钮4,弹性偏置件6弹性偏置手动按钮4,使得手动按钮4相对于支架壳体1伸出,进而驱使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背运动至释放终端设备,用户即可从固定支架上取下终端设备。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还包括脚托8。脚托8设于固定支架的支架壳体1,如图4-5所示,用于在用户将终端设备放置于固定支架后承托终端设备。支架壳体1上远离其用于装配终端设备的表面的一侧还设有球抓91和旋钮92,如图6所示。球抓91用于与支架壳体1外的万向球配合装配,并通过旋钮92实现固定,防止支架壳体1和万向球脱离。万向球通常固定于其它结构上,以便固定固定支架所装配终端设备的位置。球抓91和万向球的配合允许通过转动调整支架壳体1的姿态,进而调整支架壳体1上所夹持终端设备的姿态,便于用户使用终端设备。
请继续参阅图1-2。以下大致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的使用过程,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造成限定:
在固定支架未夹持终端设备时,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手动按钮4伸出。用户将终端设备放置于固定支架上。随后,用户按压手动按钮4,使得手动按钮4缩回支架壳体1内(并未至最大行程),此时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相向运动、彼此相互靠近,直至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夹紧终端设备。而当用户需要取下终端设备时,用户继续将手动按钮4按进支架壳体1内,直至手动按钮4运动至最大行程,而后用户放开手动按钮4,手动按钮4被弹性偏置件6弹出支架壳体1,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也随之相背运动、彼此相互远离,之后允许用户取下终端设备。当然,上述过程也可由电动驱动件5驱动实现,也可以是用户手动方式和电动驱动件5的电动方式交叉使用实现驱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动作。特别是在固定支架电量耗尽,电动驱动件5无法工作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手动操作手动按钮4实现驱动第一夹臂21和第二夹臂22动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的手动按钮和电动驱动件分别以手动方式和电动方式驱动联动组件,进而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配合夹紧终端设备。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支架不仅支持用户手动机械驱动的方式,还支持智能电动驱动的方式,以改善固定支架的使用便捷性。尤其是在固定支架电量耗尽,无法通过智能电动驱动的方式控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开合的情况下,允许用户通过手动按钮以手动机械驱动的方式控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开合,显著改善了固定支架的使用便捷性。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支架夹持终端设备的动作简洁、实用性强,其结构相较于传统支架而言更加稳定、可靠性强。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
支架壳体;
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分别包括彼此连接的夹紧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所述连接部嵌入于所述支架壳体中,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所述夹紧部暴露于所述支架壳体外以配合夹紧所述终端设备;
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设于所述支架壳体内且连接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所述连接部;
手动按钮和电动驱动件,所述手动按钮和所述电动驱动件分别连接所述联动组件,并用于分别以手动方式和电动方式驱动所述联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所述夹紧部相向运动;
弹性偏置件,用于弹性偏置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所述夹紧部相背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所述连接部分别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夹臂的凹槽的侧壁上设有沿所述第一夹臂运动方向延伸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二夹臂的凹槽的侧壁上设有沿所述第二夹臂运动方向延伸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分别和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用于带动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所述夹紧部相向运动或相背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同心层叠设置且相对固定,或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所述手动按钮靠近所述联动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三齿条,所述第三齿条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以在所述手动按钮被手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二齿轮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还包括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并且所述第三齿轮还连接所述电动驱动件,以在所述电动驱动件的通电转动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三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按钮相对所述支架壳体伸缩设置,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自锁卡扣,所述自锁卡扣转动支撑于所述支架壳体内,所述手动按钮靠近所述自锁卡扣的一侧设有第四齿条,以在所述手动按钮相对于所述支架壳体的伸出过程中,所述自锁卡扣自转一定角度后抵接所述第四齿条且具有自转回其初始状态的趋势,进而限制所述手动按钮相对所述支架壳体缩回,并在所述手动按钮相对于所述支架壳体的缩回过程中,限制所述手动按钮相对所述支架壳体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按钮包括暴露于所述支架壳体外的操作部,所述手动按钮上至少所述第四齿条靠近所述操作部的一端设有调转槽,所述自锁卡扣能够在所述调转槽自转回其初始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于所述支架壳体内,并且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架壳体,另一端连接所述自锁卡扣;
在所述自锁卡扣自转偏离其初始状态后,所述第一弹簧被拉伸,使得所述自锁卡扣具有自转回其初始状态的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偏置件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连接所述支架壳体,另一端连接所述手动按钮,以在所述手动按钮被按压而缩入所述支架壳体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弹簧被压缩,进而在按压力取消时驱动所述手动按钮伸出所述支架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按钮包括暴露于所述支架壳体外的操作部,所述弹性偏置件还包括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设于所述手动按钮远离所述操作部的一侧,在所述手动按钮被按压至一定行程时所述第三弹簧被压缩,进而在按压力取消时与所述第二弹簧共同驱动所述手动按钮伸出所述支架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触发开关和感光元件;
所述触发开关设于所述支架壳体并暴露于所述支架壳体外,以在所述触发开关被触发时控制所述电动驱动件驱动所述联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所述夹紧部相向运动;
所述支架壳体用于装配所述终端设备的表面开设有感应孔,所述感光元件通过所述感应孔感测所述终端设备是否遮挡所述感应孔,并在所述终端设备遮挡所述感应孔后触发所述电动驱动件驱动所述联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所述夹紧部相向运动。
CN201921701176.4U 2019-10-11 2019-10-11 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 Active CN2104909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01176.4U CN210490952U (zh) 2019-10-11 2019-10-11 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01176.4U CN210490952U (zh) 2019-10-11 2019-10-11 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90952U true CN210490952U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09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01176.4U Active CN210490952U (zh) 2019-10-11 2019-10-11 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909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91897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clips
EP2209289B1 (en) Universal holder fo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09905506B (zh) 终端设备
JP2001048428A (ja) コード収納器
MXPA06002933A (es) Componente de resorte mecanico para uso en dispositivo de memoria.
WO2021115334A1 (zh) 电子装置
CN210490952U (zh) 一种应用于终端设备的固定支架
CN211531133U (zh) 一种按压式移动终端支架
US8422215B2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213199621U (zh) 电子设备支架及车载支架
CN209860966U (zh) 一种电动手机支架
TW200612171A (en) Flash device having ejecting structure
US20060137129A1 (en) Vacuum cleaner provided with an auxiliary pull-out device for an electrical cable
US7046205B2 (en) Spring-loaded extendible antenna for a mobile phone
CN214959650U (zh) 一种夹持机构及自拍装置
CN212298216U (zh) 具有防尘功能的支架
CN215652135U (zh) 轮椅、前轮组件及其踏板组件
CN212947846U (zh) 一种方便调节夹持力度的机器手
CN210380969U (zh) 一种按压联动手机支架
CN110893037B (zh) 一种智能腕戴设备
CN210077545U (zh) 按键机构及具有其的吸尘器壳体组件和吸尘器
CN208827732U (zh) 电子设备支架
CN218103184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9588549U (zh) 夹持机构及稳定器
CN211551091U (zh) 移动终端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