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90523U - 防打火系统 - Google Patents

防打火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90523U
CN210490523U CN201921982264.6U CN201921982264U CN210490523U CN 210490523 U CN210490523 U CN 210490523U CN 201921982264 U CN201921982264 U CN 201921982264U CN 210490523 U CN210490523 U CN 2104905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connector
connection port
mos transistor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822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浩辉
韩竞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odi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Boqi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Boqi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Boqi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8226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905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905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905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防打火系统,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短路模块和负载模块;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后,所述短路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形成检测回路,所述负载模块和所述电源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形成供电回路,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根据检测回路的状态以控制供电回路的通断。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打火系统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好后,先通过控制模块检测出是否有短路信号从而判断供电回路是否连接可靠,再控制供电回路的通断,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打火造成的安全隐患,可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防打火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组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打火系统。
背景技术
在锂电池组接入电动车时,锂电池会对电动车的电机启动电容进行充电,形成一个大电流,这个电流要比使用铅酸电池时大得多。大电流的通过使电动车与电池的连接器未形成可靠连接之前会产生拉弧(俗称打火),连接器产生高热,接触端子会熔化甚至粘连,随着接插的次数增会使连接器损坏。且该接插频次在目前利用充换电柜提供换电池服务中更为普遍。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防打火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打火系统,以满足避免各连接器之间未形成可靠连接之前就产生打火,次数多了,导致连接器损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打火系统,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短路模块和负载模块;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后,所述短路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形成检测回路,所述负载模块和所述电源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形成供电回路,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根据检测回路的状态以控制供电回路的通断。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所述电源模块和所述开关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之间。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三连接端口和第四连接端口,所述负载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端口和所述第四连接端口之间。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与所述第四连接端口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五连接端口和第六连接端口。
一实施例中,所述短路模块包括第七连接端口和第八连接端口,所述第七连接端口和所述第八连接端口相互连通。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后,所述第五连接端口与所述七连接端口连接,所述六连接端口与所述第八连接端口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相连的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第一MOS管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二MOS管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连接,所述第一MOS管、所述第二MOS管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连接,所述第一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打火系统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好后,先通过控制模块检测出是否有短路信号从而判断供电回路是否连接可靠,再控制供电回路的通断,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打火造成的安全隐患(如自燃),可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防打火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防打火系统的第一连接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一种防打火系统,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第一连接器10包括电源模块11、控制模块12和开关模块13,电源模块11为锂电池或锂电池组,控制模块12为单片机,本实用新型中的单片机可采用任意型号,开关模块13分别与电源模块11、控制模块12连接,第二连接器20包括短路模块21和负载模块22,负载模块22为电动车,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插接后,短路模块21和控制模块12连接形成检测回路,负载模块22和电源模块11、开关模块13连接形成供电回路,开关模块13用于根据检测回路的状态以控制供电回路的通断。
具体的,如图1和2所示,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连接端口14和第二连接端口15,电源模块11和开关模块13电性连接于第一连接端口14和第二连接端口15之间;第二连接器20包括第三连接端口23和第四连接端口24,负载模块22连接于第三连接端口23和第四连接端口24之间,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插接后,第一连接端口14和第三连接端口23连接,第二连接端口15与第四连接端口24连接。
同时,如图1和2所示,控制模块12包括第五连接端口121和第六连接端口122,短路模块21包括第七连接端口211和第八连接端口212,第七连接端口211和第八连接端口212相互连通,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插接后,第五连接端口121与第七连接端口211连接,第六连接端口122与第八连接端口212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开关模块13包括相连的第一MOS管131和第二MOS管132,通过设置两个MOS管能够减少温升对单一MOS管的影响,第一MOS管131与电源模块11连接,第二MOS管132与第二连接端口15连接,第一MOS管131、第二MOS管132均与控制模块12连接,通过控制模块12控制第一MOS管131和第二MOS管132的导通和关断。
具体的,第一MOS管131、第二MOS管132的漏极相连,第一MOS管131的源极与电源模块11连接,第二MOS管132的源极与第二连接端口15连接,第一MOS管131、第二MOS管132的栅极均与控制模块12连接,第一MOS管131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1311,第一二极管1311的正极与第一MOS管131的源极连接,第一二极管1311的负极与第一MOS管131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132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1321,第二二极管1321的正极与第二MOS管13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1321的负极与第二MOS管132的源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防打火方法,包括:
将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进行插接,控制模块12与短路模块21连接形成检测回路,电源模块11、开关模块13和负载模块22连接形成供电回路;
判断控制模块12是否检测到检测回路的短路信号;
当检测到短路信号时,控制开关模块13导通供电回路;
当未检测到短路信号时,控制开关模块13断开供电回路。
具体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插接之后,第一连接端口14和第三连接端口23会相连、第二连接端口15和第四连接端口24会相连、第五连接端口121和第七连接端口211会相连以及第六连接端口122和第八连接端口212会相连;
当短路模块21和控制模块12连接之后,控制模块12接收到了短路模块21给出的短路信号,此时表明第一连接端口14和第三连接端口23连接可靠、第二连接端口15和第四连接端口24连接可靠,最终确认供电回路已连接;
此时,控制模块12控制第一MOS管131和第二MOS管132闭合,电源模块11、开关模块13和负载模块22连接形成的供电回路变成通路,电源模块11给负载模块22供电,当需要停止电源模块11给负载模块22供电时,控制模块12控制第一MOS管131断开。
当控制模块12未接收到了短路模块21给出的短路信号,此时表明第一连接端口14和第三连接端口23之间和/或第二连接端口15和第四连接端口24之间未可靠连接。
此时,控制模块12控制第一MOS管131和第二MOS管132断开。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和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负载模块22为供电模块,供电模块为电源,从而可为电源模块11充电,当需要停止供电模块给电源模块11充电时,控制模块12控制第二MOS管132断开。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打火系统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好后,先通过控制模块检测出是否有短路信号从而判断供电回路是否连接可靠,再控制供电回路的通断,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打火造成的安全隐患(如自燃),可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9)

1.一种防打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和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短路模块和负载模块;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后,所述短路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形成检测回路,所述负载模块和所述电源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形成供电回路,所述开关模块用于根据检测回路的状态以控制供电回路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打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所述电源模块和所述开关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打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三连接端口和第四连接端口,所述负载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端口和所述第四连接端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打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与所述第四连接端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打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五连接端口和第六连接端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打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路模块包括第七连接端口和第八连接端口,所述第七连接端口和所述第八连接端口相互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打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后,所述第五连接端口与所述七连接端口连接,所述六连接端口与所述第八连接端口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打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相连的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第一MOS管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二MOS管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连接,所述第一MOS管、所述第二MOS管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打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连接,所述第一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均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
CN201921982264.6U 2019-11-15 2019-11-15 防打火系统 Active CN2104905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2264.6U CN210490523U (zh) 2019-11-15 2019-11-15 防打火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82264.6U CN210490523U (zh) 2019-11-15 2019-11-15 防打火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90523U true CN210490523U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11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82264.6U Active CN210490523U (zh) 2019-11-15 2019-11-15 防打火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905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8339A (zh) * 2019-11-15 2020-02-07 江苏博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打火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8339A (zh) * 2019-11-15 2020-02-07 江苏博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打火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19870A (zh) 一种支持冗余备份及热插拔的供电系统
CN210490523U (zh) 防打火系统
CN116142015A (zh) 一种动力电池充电系统及其低温充电控制策略
CN109038695B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CN110768339A (zh) 防打火系统及方法
CN112636425A (zh) 一种电动汽车快充cc、慢充cc唤醒电路
WO2024108401A1 (zh) 一种电池包并联方法、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CN217984639U (zh) 一种锂电池保护装置及系统
CN204464971U (zh) 电池保护电路、电能提供装置与电子装置
CN108767837B (zh) 电源连接方法及电源接头防打火电路及带该电路的电源
CN207612217U (zh) 一种满足功能安全的电机控制器放电控制电路
CN114977396A (zh) 一种电池包的充电器以及充电方法
CN212210543U (zh) 一种防锁死bms电源系统
CN114301106A (zh) 一种充电控制器的唤醒电路、车载充电机及新能源汽车
CN206117150U (zh) 一种车载终端零iq的反极性保护电路
CN220915267U (zh) 电路结构、电源设备以及电缆
CN221282880U (zh) 一种车用双电池电子隔离电路
CN213199521U (zh) 电动车辆的电池模块、充电系统及电动车辆
CN216290262U (zh) 一种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电路
CN215072156U (zh) 一种大功率稳态开关控制电路
CN218276660U (zh) 隔离电路、雾化器具和雾化系统
CN221509208U (zh) 一种双电源继电器驱动电路及储能电源
CN216390559U (zh) 一种电池管理电路与储能系统
CN215705696U (zh) 一种用于两轮电动车的锂电池防护电路
CN214674431U (zh) 一种ups电源电池防反接电路和ups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820

Address after: Room 301, Building 11, No. 518 Shenzhuan Road, Songjiang High tech Park, Shanghai Caohejing Development Zone,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00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Aodi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15624 Jiangsu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Metallurgical Industrial Park (Building 25, Yuqiao Village), Jinfeng Town, Zhangjiag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BOQI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