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81419U - 一种炉缸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炉缸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81419U
CN210481419U CN201920928605.5U CN201920928605U CN210481419U CN 210481419 U CN210481419 U CN 210481419U CN 201920928605 U CN201920928605 U CN 201920928605U CN 210481419 U CN210481419 U CN 2104814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ck layer
carbon
hearth
ceramic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2860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俊
印民
邹忠平
赵运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ISDI Engineering Co Ltd
CISDI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ISDI Engineering Co Ltd
CISDI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ISDI Engineering Co Ltd, CISDI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ISDI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2860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814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814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814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last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炉炼铁领域,涉及一种炉缸结构,包括炉壳,设置在炉缸上的铁口,铺设于铁口下方的一环碳砖层,所述一环碳砖层沿朝向炉内的方向依次铺设有一环陶瓷砖层、一环粘土砖层;所述第一环碳砖层两侧分别铺设有捣料,所述一环陶瓷砖层与一环碳砖层的交界缝为竖直缝;本实用新型通过确定死铁层深度;确定铁口下一定范围内耐材为碳砖和陶瓷砖,非铁口区耐材为碳砖,并理论计算确定碳砖厚度;确定陶瓷砖与碳砖交界缝为竖直缝,计算确定交界缝宽度。本实用新型能够抵抗铁水的侵蚀,保护碳砖在较低温度下工作,可以以较少的投资实现炉缸长寿。

Description

一种炉缸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炉炼铁领域,涉及一种炉缸结构。
背景技术
高炉长寿是高炉炼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最近一些年,部分高炉开炉不久炉缸温度偏高尤其是铁口区域耐材过快侵蚀导致炉缸温度升高的事件经常发生,已经严重威胁高炉正常生产和长寿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炉缸结构,利用陶瓷砖配合碳砖结构,节约炉缸投资,提高炉缸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炉缸结构,包括炉壳,设置在炉缸上的铁口,铺设于铁口下方的一环碳砖层,所述一环碳砖层沿朝向炉内的方向依次铺设有一环陶瓷砖层、一环粘土砖层;所述一环碳砖层两侧分别铺设有捣料,所述一环陶瓷砖层与一环碳砖层的交界缝为竖直缝。
可选地,铁口中心线与炉底耐材顶面的距离为死铁层深度h0,炉缸直径为d,当0.285*d>2.5m时,h0=2.5m;当0.285*d≤2.5m时,h0≤0.285*d。
可选地,所述陶瓷砖位置低于铁口标高且铺设至炉底第二陶瓷砖层。
可选地,所述第二碳砖层设有若干层,其厚度L的数学表达为:
q=hm*(Tm-T);
Figure BDA0002100198220000011
其中,q为炉缸侧壁传出的热流密度,hm为铁水与凝铁层(或炭砖)的换热系数,T为碳砖热面温度,Tm为铁水温度;Tw为冷却水温度;hw为冷却壁本体与冷却水间综合换热系数;a为比表面积;L1为冷却壁水管中心线距冷却壁热面距离;K1为冷却壁导热系数;L2为碳捣料的厚度;K2为碳捣料的导热系数;L为碳砖层的厚度;K为碳砖的导热系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铁口附近铺设一定范围的一环陶瓷砖层,利用陶瓷砖抗铁水侵蚀性能好,导热性能差的特点,在开炉初期炉况波动频繁的情况下,能够抵抗铁水的侵蚀,同时保护一环碳砖层在较低温度下工作。一环陶瓷砖层铺设区域是破损调查统计侵蚀严重的区域,一环陶瓷砖层与一环碳砖层之间交界缝的设置可以降低陶瓷砖的热膨胀对碳砖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对碳砖最佳设计厚度的计算方法,考虑在炉役中后期,陶瓷砖层脱落后,碳砖热面能够形成自保护层;该结构在非铁口区采用碳砖结构,不采用陶瓷砖,比整体陶瓷杯炉缸节省了投资。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热体系组成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例的设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图3,附图中的元件标号分别表示:第二层陶瓷垫1、炉底砖土砖、炉缸粘土砖层3、陶瓷砖层4、捣料5、一环碳砖层6。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缸结构,包括炉壳,设置在炉缸上的铁口,铺设于铁口下方的一环碳砖层6,所述一环碳砖层6沿朝向炉壳内的方向依次铺设有陶瓷砖层4、炉缸粘土砖层3;所述一环碳砖层6两侧分别铺设有捣料5,所述陶瓷砖层4与一环碳砖层6的交界缝为竖直缝;可选地,铁口中心线与炉壳底部距离为死铁层深度h0,炉缸直径为d,0.285*d>2.5m时,h0=2.5m;0.285*d≤2.5m时,h0≤0.285*d;所述陶瓷砖位置低于铁口标高且铺设至炉底第二层陶瓷垫4;所述第二碳砖层设有若干层,其厚度L的数学表达为:
Figure BDA0002100198220000041
q=hm*(Tm-T);
其中,q为炉缸侧壁传出的热流密度,hm为铁水与凝铁层(或炭砖)的换热系数,T为碳砖热面温度,Tm为铁水温度;Tw为冷却水温度;hw为冷却壁本体与冷却水间综合换热系数;a为比表面积;L1为冷却壁水管中心线距冷却壁热面距离;K1为冷却壁导热系数;L2为碳捣料的厚度;K2为碳捣料的导热系数;L为碳砖层的厚度;K为碳砖层的导热系数。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死铁层深度、确定铁口下一定范围内耐材为碳砖与陶瓷砖,非铁口区耐材为碳砖,确定陶瓷砖与碳砖交界缝为竖直缝,计算确定交界缝宽度,计算确定碳砖厚度。
死铁层深度为h0,炉缸直径为d,0.285*d>2.5m时,h0=2.5m;0.285*d≤2.5m时,h0≤0.285*d。交界缝的宽度为H,H的数学表达为:
H=m*α*t/γ,
其中,m为碳砖厚度;α为陶瓷砖的热膨胀系数;t为陶瓷砖的最高温度,可以取铁水温度;γ为碳捣料的可压缩比。
碳砖厚度L的数学表达为:
q=hm*(Tm-T);
Figure BDA0002100198220000042
其中,q为炉缸侧壁传出的热流密度,hm为铁水与凝铁层(或炭砖)的换热系数,T为碳砖热面温度,Tm为铁水温度;Tw为冷却水温度;hw为冷却壁本体与冷却水间综合换热系数;a为比表面积;L1为冷却壁水管中心线距冷却壁热面距离;K1为冷却壁导热系数;L2为碳捣料的厚度;K2为碳捣料的导热系数;L为碳砖的厚度;K为碳砖的导热系数。
下面给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某4000m3级高炉炉缸直径d=14.2m,正常工况下铁水对炉缸侧壁换热系数为hm=39w/m2.℃,铁水温度Tm=1500℃,陶瓷砖热膨胀系数α=0.000008m/m.℃,陶瓷砖冷面捣打料的压缩比γ=0.15,碳砖导热系数K=21w/m.℃,碳捣料导热系数K2=12w/m.℃,碳捣料厚度L2=0.08m,冷却壁水管中心线距冷却壁热面距离L1=0.16/2=0.08m,冷却壁导热系数为K1=39w/m.℃,冷却壁比表面积a=0.9,冷却水对冷却壁的综合换热系数hw=275w/m2.℃,冷却水温度Tw=35℃
1)确定死铁层深度h0。
0.285*d=0.285*14.2=4.047m>2.5m,取h0=2.5m。
2)炉缸耐材配置,铁口中心线下500mm-2500mm范围内、周向距铁口中心线2000mm范围内设置陶瓷砖及碳砖。
3)陶瓷砖的厚度为m=690mm,交界缝设计。
H=0.69*0.000008*1500/0.15=0.055,取60mm。
4)确定炉缸铁口标高下1.5m处碳砖厚度。
I计算碳砖热面温度为1150时炉缸传出热流q。
q=39*(1500-1150)=13650w/m2
II将热流q代入碳砖厚度计算公式,即:
Figure BDA0002100198220000051
求解出碳砖厚度L=1450mm,
5)根据以上信息,确定炉缸碳砖配置。
本实用新型在铁口附近一定范围铺设一环陶瓷砖层4,利用陶瓷砖抗铁水侵蚀性能好,导热性能差的特点,在开炉初期炉况波动频繁的情况下,能够抵抗铁水的侵蚀,同时保护一环碳砖层6在较低温度下工作。陶瓷砖层4铺设区域是破损调查统计侵蚀严重的区域,陶瓷砖层4与一环碳砖层6之间交界缝的设置可以降低陶瓷砖的热膨胀对碳砖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对碳砖最佳设计厚度的计算方法,考虑在炉役中后期,陶瓷砖层4与第二层陶瓷垫1脱落后,碳砖热面能够形成自保护层,该结构在非铁口区采用碳砖结构,不采用陶瓷砖,比整体陶瓷杯炉缸节省了投资。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4)

1.一种炉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壳,设置在炉缸上的铁口,铺设于铁口下方的一环碳砖层,所述一环碳砖层沿朝向炉内的方向依次铺设有一定厚度的陶瓷砖层、一环粘土砖层;所述一环碳砖层两侧分别铺设有捣料,所述一环陶瓷砖层与一环碳砖层的交界缝为竖直缝。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炉缸结构,其特征在于:铁口中心线与炉底陶瓷垫顶面的距离为死铁层深度h0,炉缸直径为d,当0.285*d>2.5m时,h0=2.5m;当0.285*d≤2.5m时,h0≤0.285*d。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炉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砖位置低于铁口标高且铺设至炉底第二层陶瓷砖层。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炉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环碳砖层设有若干层,其厚度L的数学表达为:
q=hm*(Tm-T);
Figure FDA0002100198210000011
其中,q为炉缸侧壁传出的热流密度,hm为铁水与凝铁层或炭砖的换热系数,T为碳砖热面温度,Tm为铁水温度;Tw为冷却水温度;hw为冷却壁本体与冷却水间综合换热系数;a为比表面积;L1为冷却壁水管中心线距冷却壁热面距离;K1为冷却壁导热系数;L2为碳捣料的厚度;K2为碳捣料的导热系数;L为碳砖层的厚度;K为碳砖的导热系数。
CN201920928605.5U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炉缸结构 Active CN2104814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28605.5U CN210481419U (zh)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炉缸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28605.5U CN210481419U (zh)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炉缸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81419U true CN210481419U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14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28605.5U Active CN210481419U (zh) 2019-06-19 2019-06-19 一种炉缸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814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1278A (zh) * 2019-06-19 2019-09-17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炉缸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1278A (zh) * 2019-06-19 2019-09-17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炉缸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53801Y (zh) 一种适合于铬铁冶炼的熔化-还原高炉炉缸内衬结构
CN110822895B (zh) 一种固定式熔池熔炼炉制作工艺
CN210481419U (zh) 一种炉缸结构
CN110241278A (zh) 一种炉缸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CN109959261A (zh) 一种镍铁电炉用炭复合炉衬结构
CN202126183U (zh) 复合结构矿热炉炉衬
CN201485477U (zh) 一种高炉炉缸炉底内衬结构
CN104501586B (zh) 一种实现厚料层还原的转底炉炉底结构
CN201697470U (zh) 矿热炉冷却法技术用炉衬结构
CN205576184U (zh) 一种导热良好的高炉炉缸
CN202329164U (zh) 一种还原性矿热电炉内衬结构
CN112176138A (zh) 一种消除高炉气隙的高炉炉缸砌筑结构
CN209840722U (zh) 一种镍铁电炉用炭复合炉衬结构
CN202461500U (zh) 精炼炉钢包高效保温结构
CN108424989A (zh) 一种高炉铁口区域冷却结构
CN216115409U (zh) 一种直流电炉炉衬结构
CN211451852U (zh) 一种镁炭复合炉衬的镍铁电炉
CN115505663A (zh) 一种还原炉炉体的冷却结构和还原炉
CN203728861U (zh) 一种炉缸耐材导热系数梯度布砖结构
CN204438757U (zh) 一种实现厚料层还原的转底炉炉底结构
CN218951424U (zh) 新型冷却壁设备
CN207811781U (zh) 一种高炉炉底满铺炭砖结构
CN110906740A (zh) 一种镁炭复合炉衬的镍铁电炉
CN202808837U (zh) 一种设有凸台的铜冷却壁
CN204630377U (zh) 用于冶金炉的耐火保护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