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61101U - 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61101U
CN210461101U CN201921084611.3U CN201921084611U CN210461101U CN 210461101 U CN210461101 U CN 210461101U CN 201921084611 U CN201921084611 U CN 201921084611U CN 210461101 U CN210461101 U CN 210461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cavity
gas
shaped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846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魁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0846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611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61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611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技术方案,该方案包括有壳体、叶轮构成,所述叶轮由轮体、轮轴和叶片构成,所述叶片固定在轮体上,所述轮体固定在轮轴上安装在壳体内轮腔中,所述壳体内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上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轮腔外围有副腔并跟轮腔相通,所述副腔内有跟副腔横截面相匹配的隔片,所述隔片将副腔分隔成了多个副腔,所述叶轮叶片处于隔片内时,被隔片分隔的前后相邻两副腔保持相对密封,所述进气口跟进气道相通,排气口跟排气道相通。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压气机械,尤其是一种轮式压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与本申请最为接近的技术是起始于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旋涡气泵技术,虽然旋涡气泵有着重量轻、噪音小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旋涡气泵的半环形副腔前后贯通,工作时被压缩气体在叶轮和半环形副腔之间是呈自由螺旋循环状态,导致输出压力偏低,其输出压缩气的压力只随输入功率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即输入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输出压力不变,在相同输入功率情况下,输出压力相对单一,由于其特有的半圆环形结构,导致工作时在进气口处会产生跟输出口几乎相等的负压,这充分证明了其结构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进气量严重不足,这就是旋涡气泵输出压力相对偏低、压气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正是这些缺点导致其未被广泛使用和普及,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输出更高压力和更高工作效率的新型轮式压气装置,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可以让压气叶轮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多次压缩做功,也就是让同一气体在压气叶轮旋转过程中得到更多次的压缩循环,达到多级压气机构才能实现的压气效果,改变进气结构,增加增压叶轮提高进气量,解决进气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压气效率,改善压气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主要由壳体、叶轮等构成,所述壳体内有叶轮轮腔,所述叶轮上有轮体、轮轴、叶片,所述叶片安装在轮体圆周上,所述轮体中心装有轮轴,所述轮轴上可以装有支撑轴承,所述叶轮安装在壳体内叶轮轮腔中,所述壳体内可以有多个叶轮分别安装在各自轮腔中,所述多个叶轮中最前面的叶轮可以是增压叶轮,所述增压叶轮可以是离心式增压叶轮,也可以是轴流式增压叶轮,还可以是轴流加离心一体的复合式增压涡轮,所述多个叶轮可以安装在同一个轮轴上,也可以安装在不同轮轴上,所述不同轮轴之间可以用变速装置连接,所述变速装置可以是外齿轮变速结构也可以是内齿轮变速结构还可以是行星齿轮组构成的变速结构,所述变速装置上可以有变速控制机构,所述变速控制机构可以是电磁控制机构,也可以是机械控制机构,还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可用于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上的任意变速控制机构,所述壳体上做功叶轮轮腔外圆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的同一个半圆上有进气口跟排气口,所述叶轮进气口可以在叶轮轮周上,也可以在叶轮轮腔侧面上,还可以在叶轮轮腔一侧中心上,所述叶轮轮腔大小跟叶轮相匹配,叶轮跟轮腔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密封但不跟轮腔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内有多个叶轮时,前一个叶轮轮腔的排气口跟后一个叶轮轮腔的进气口连通,构成串联结构,所述壳体内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上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轮腔外围有副腔并跟轮腔相通,所述副腔可以是圆弧形副腔,所述圆弧形副腔在叶轮轮腔的圆周外圆面上,所述圆弧形副腔的内圆弧度跟叶轮轮腔外圆弧度相同,所述圆弧形副腔以内圆弧面跟叶轮轮腔外圆弧面相通,所述圆弧形副腔的一端跟叶轮轮腔出气口连通,所述副腔可以是半圆环形副腔,所述半圆环形副腔的横截面可以呈L形包裹在叶轮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上,所述半圆环形副腔内可以有多个L形隔片,所述L形隔片自叶轮轮腔进气口侧向叶轮轮腔排气口侧倾斜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了多段L形副腔,所述L形副腔的向心端沿叶轮旋转方向自叶轮轮腔进气口侧向叶轮轮腔排气口侧倾斜,所述倾斜状L形副腔的向心端在叶轮轮腔侧面跟叶轮叶片底部相对应且相通,所述倾斜状L形副腔的离心端在叶轮轮腔外圆面上跟叶轮轮腔相通,所述半圆环形副腔的横截面也可以呈C形包裹在叶轮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上,所述半圆环形副腔的C形截面中间上可以有凸起的条脊,所述半圆环形副腔内可以有对应的C形隔片,所述C形隔片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了多段,所述每段副腔在叶轮旋转时构成了一个相对的C形通道,所述半圆环形副腔内的C形隔片可以是倾斜状,所述倾斜状C形隔片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多个倾斜状C形副腔,所述倾斜状C形隔片沿叶轮旋转方向自叶轮轮腔进气口侧向叶轮轮腔排气口侧倾斜,所述半圆环形副腔的横截面还可以呈直角U形包裹在叶轮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上,所述直角U形半圆环形副腔内可以有对应匹配的直角U形活动隔片,所述直角U形活动隔片中间的直角顶边上装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两端安装在壳体上,所述直角U形活动隔片可以以活动轴为轴心前后倾斜活动,所述直角U形活动隔片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多个直角U形副腔,当叶轮叶片正好处在直角U形活动隔片凹槽内时,被活动隔片分隔成的多个直角U形副腔相对保持密封,所述活动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并装有调控装置,所述调控装置可以是装有压力感应器的自动调控装置,也可以是半自动调控装置,还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其它形式的可以调整直角U形活动隔片倾斜度大小的调控装置,所述半圆环形副腔的横截面还可以呈直角L形包裹在叶轮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侧面上,所述直角L形半圆环形副腔内可以有对应匹配的直角L形活动隔片,所述直角L形活动隔片的离心直角边上装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两端安装在壳体上,所述直角L形活动隔片可以以活动轴为轴心前后倾斜活动,所述直角L形活动隔片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多个直角L形副腔,当叶轮叶片正好处在直角L形活动隔片直角内时,被直角L形活动隔片分隔成的多个直角L形副腔保持相对密封,所述活动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并装有调控装置,所述调控装置可以是装有压力感应器的自动调控装置,也可以是半自动调控装置,还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其它形式的可以调整直角L形活动隔片倾斜度大小的调控机构,所述壳体外可以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内有绝热保温材料,所述轮轴上可以有轴承,所述壳体上可以有散热片,所述叶轮可以是叶片跟轮体同宽的开式叶轮结构,也可以是叶片一边由轮片封堵的半闭式叶轮结构,所述叶轮还可以是叶轮叶片中间由轮片封堵的叶轮结构,所述叶轮也可以是叶轮叶片宽度大于叶轮轮体宽度的叶轮结构。
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可以适用于各种气体的压缩工作,下面仅以常温下的空气为介质来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当有增压叶轮时,机械能经轮轴输入驱动叶轮旋转,壳体外空气经增压叶轮轮腔进气口进入叶轮空腔,轮腔进气口处的空气气体在这里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轮腔进气口处的叶轮空腔内这里暂且称为第一个叶轮空腔,第一气体在第一个叶轮空腔内随着叶轮的转动产生离心力,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随着叶轮的旋转向轮腔外圆方向运动,当第一个叶轮空腔转动到半圆弧形副腔时,第一个叶轮空腔内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半圆弧形副腔内,随着叶轮的旋转,后面各个叶轮空腔内的气体同第一个叶轮空腔内的第一气体一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半圆弧形副腔内,半圆弧形副腔内的气体密度增大压力上升,半圆弧形副腔内密度增大压力上升的气体经轮腔排气口排出进入下一个叶轮轮腔进气口内,轮腔进气口内具有一定压力的第一气体首先进入到进气口处的第一个叶轮空腔内,当第一个叶轮空腔转动到半圆环形副腔时,第一个叶轮空腔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沿叶轮叶片向轮腔外圆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半圆环形副腔内,当半圆环形副腔内有隔片时,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压力较低的被隔片分隔成的第一个副腔这里称第一副腔内,随着叶轮的旋转,后面各个叶轮空腔内的气体同第一个叶轮空腔内的第一气体一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持续进入到第一副腔内,第一副腔内的气体密度持续增大压力不断上升,压力上升后的第一气体在第一副腔内受隔片阻挡被迫沿着副腔内隔片向前侧面进入到跟叶轮叶片底部相对应的轮腔侧面并再次进入到压力相对较低的下一个叶轮空腔我们称为第二个叶轮空腔底部,进入第二个叶轮空腔底部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再次被增加能量后沿叶轮叶片向轮腔外圆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再次被推入下一个副腔这里称第二副腔中,在叶轮的持续旋转下,后面各个叶轮空腔内的气体同第一叶轮空腔内的第一气体一样吸收能量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相续进入到第二副腔中,第二副腔内的第一气体密度持续增大压力再次上升,压力再次上升后的第一气体在第二副腔内再次受隔片阻挡被迫沿着副腔内隔片再次向前向内进入到跟叶轮叶片底部相对应的轮腔侧面并第三次进入到压力相对较低的下一个叶轮空腔我们称为第三叶轮空腔底部,进入第三叶轮空腔底部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被再次沿叶轮叶片向轮腔外圆运动,再次吸收能量后再次被离心力推入到下一个副腔这里称第三副腔中,随着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经多次强迫进出半圆环形副腔并从叶轮叶片中反复吸收能量后变成高能气体经叶轮轮腔排气口进入排气道排出,在叶轮的持续旋转下,后面各个叶轮空腔中的气体同第一气体一样经过多次强迫进出半圆环形副腔并从叶轮叶片中反复吸收能量后变成高能气体经叶轮轮腔排气口进入排气道排出,当半圆环形副腔内有直角U形活动隔片时,第一个叶轮空腔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沿叶轮叶片向轮腔外圆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压力较低的被活动隔片分隔成的第一个直角U形副腔这里称第一副腔内,随着叶轮的旋转,后面各个叶轮空腔内的气体同第一叶轮空腔内的第一气体一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持续进入到第一个直角U形副腔内即第一副腔内,第一副腔内的气体密度持续增大压力不断上升,压力上升后的第一气体在第一副腔内受活动隔片的阻挡被迫沿着活动舌片向内进入到跟叶轮叶片底部相对应的轮腔侧面并再次进入到压力相对较低的下一个叶轮空腔我们称为第二个叶轮空腔底部,进入第二个叶轮空腔底部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再次被使加能量后沿叶轮叶片向轮腔外圆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再次被推入下一个直角U形副腔这里称为第二副腔中,在叶轮的持续旋转下,后面各个叶轮空腔内的气体同第一叶轮空腔内的第一气体一样被施加能量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相续进入到第二副腔中,第二副腔内的气体密度持续增大压力再次上升,压力再次上升后的第一气体在第二副腔内再次受活动隔片的阻挡被迫沿着副腔内活动隔片再次向内进入到跟叶轮叶片底部相对应的轮腔侧面并第三次进入到压力相对较低的下一个叶轮空腔我们称为第三个叶轮空腔底部,进入第三个叶轮空腔底部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被再次被施加能量后沿叶轮叶片向轮腔外圆运动,再次被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被离心力推入到下一个直角U形副腔这里称第三副腔中,随着叶轮的持续旋转,在活动隔片不动的情况下第一气体经过多次强迫进出直角U形副腔并被叶轮叶片反复施加能量后变成高能气体经叶轮轮腔排气口进入排气道排出,在叶轮的持续旋转下,后面各个叶轮空腔中的气体同第一气体一样经过多次进出直角U形副腔并从叶轮叶片中反复吸收能量变成高能气体后经叶轮轮腔排气口进入排气道排出,随着叶轮的持续旋转,当第一气体压力达到能够克服直角U形活动隔片活动轴上的调控装置预设压力值时,直角U形活动隔片开始以活动轴为轴心向叶轮旋转方向倾斜,此时相邻的两个直角U形副腔被贯通,第一气体中的部分气体可以直接跨过直角U形活动隔片进入下一个直角U形副腔中,不用再被活动隔片阻挡向内进入到跟叶轮叶片底部相对应的轮腔侧面副腔中,当所有直角U形副腔中的气体压力都达到直角U形活动隔片活动轴上的调控装置预设压力值时,所有直角U形活动隔片都开始以活动轴为轴心向叶轮旋转方向倾斜,此时半圆环形副腔全部被贯通,第一气体中的大部分气体可以直接跨过所有直角U形活动隔片进入叶轮轮腔排气口内经排气道排出,既限定了气体压力,又减轻了叶轮旋转地阻力,还增加了出气量,当壳体内有多个叶轮安装在同一根轮轴上时,各个叶轮按同一转速同步旋转,第一气体首先经最前面的增压叶轮进气口进入到增压叶轮空腔内,第一气体在最前面的增压叶轮中被增压叶轮施加能量后经增压叶轮排气口进入到下一个叶轮进气口中,经下一个叶轮进气口进入到下一个叶轮空腔内,第一气体再次被下一个叶轮施加能量后经排气口进入到下下一个叶轮进气口内,经下下一个叶轮进气口进入到下下个叶轮空腔中,再次被下下一个叶轮施加能量,这样被多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变成了高能气体经最后面的叶轮轮腔排气口排出,当壳体内有多个叶轮安装在不同轮轴上时,各个叶轮之间的变速装置可以在变速控制机构的调控下以不同的变速比旋转,第一气体首先进入最前面的增压叶轮空腔内,在最前面的增压叶轮中被增压叶轮施加能量后经排气口进入下一个叶轮进气口中,经下一个叶轮进气口进入到下一个叶轮空腔中,再次被下一个叶轮施加能量后经排气口进入到下下一个叶轮进气口内,经下下一个叶轮进气口进入到下下个叶轮空腔中,再次被下下一个叶轮施加能量,被多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直到最后经叶轮轮腔排气口排出,由于各叶轮之间可以按不同转速比旋转,使各个叶轮之间的排气量和排气压力都可以达到最佳适应匹配。
综上所述,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工作时,气体被叶轮叶片施加能量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副腔,被施加能量后的气体经过副腔隔片强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叶轮空腔中,再次被下一个叶轮施加能量后的压缩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再次进入下一个副腔中,再次被叶轮施加能量后的压缩气体被下一个副腔中的隔片阻挡,强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更低的下下一个叶轮空腔中,再次被下下一个叶轮施加能量,最后第一气体转变成高能气体被叶轮轮腔排气口排出,当被压缩气体的压力达到调控装置预设压力值时,活动隔片向叶轮旋转方向倾斜,使各个副腔形成贯通状态,被压缩气体可以直接跨过活动隔片直接进入排气口排出,使输出的压缩气体压力实现可调,减轻了叶轮旋转地阻力,并且使各个叶轮的转速实现可控可变,使各叶轮之间的进气量和排气压力达到最佳适应匹配,提高了压气做功效率,由此可见,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进步和显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第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为图2中沿B处线竖切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3、图4为第二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4中沿B处线竖切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5、图6为第三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6中沿B处线竖切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7、图8、图9、图10为第四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8、图9中沿B、B〞处线竖切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沿D处线平切结构示意图。
图11、图12、图13、图14为第五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2、图13中沿B、B′处线竖切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沿D处线平切结构示意图。
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为第六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6、图17、图18中沿B、B′、B〞处线竖切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5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5中沿D处线平切结构示意图。
图20、图21、图22、图23、图24为第七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沿图21、图22、图23中B 、B′、B〞处线竖切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0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0中沿A〞处线横切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0中沿D处线平切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壳体,2为轮体, 2′为前一叶轮轮体, 2〞为增压叶轮轮体, 3为轮轴, 3′为前一叶轮轮轴,3〞为增压叶轮轮轴,4为叶片,4′为前一叶轮叶片, 4〞为增压叶轮叶片,5为活动隔片,6为活动轴,7为叶轮空腔, 7′为前一叶轮空腔, 7〞为增压叶轮空腔, 8为轮腔进气口,8′为前一叶轮轮腔进气口,8〞为增压叶轮轮腔进气口,9为轮腔排气口,9′为前一叶轮轮腔排气口,9〞为增压叶轮轮腔排气口,10为副腔,10′为前一叶轮副腔,10〞为增压叶轮副腔,11为轴承, 12为进气道,13为排气道,14为变速装置, 15为变速控制机构,16为保温层, 17为条脊,18为轮片,19为调控装置, 20为轮腔,20′为前一叶轮轮腔,20〞为增压叶轮轮腔,21为散热片,22为隔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说明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七个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图1、图2示出了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第一个实施例,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示出的新型轮式压气装置主要是由壳体1、叶轮构成,所述壳体1上有散热片21,所述壳体1内轮轴3上装有轴承11,所述叶轮由轮体2、轮轴3、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安装在轮体2外圆周上,所述轮体2中心装有轮轴3,所述叶轮安装在壳体1内叶轮轮腔20中,所述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叶轮相匹配,所述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轮腔20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进气口8和排气口9分别通过进气道12和排气道13跟外部相通,所述壳体1内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轮腔20外围圆周外圆面上有半圆环形副腔10,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横截面呈L形包裹在叶轮轮腔20上,所述半圆环形副腔内有多个倾斜状L形隔片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了多个倾斜状L形副腔,所述L形副腔的向心端顺叶轮旋转方向向内倾斜,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以内圆面跟叶轮轮腔20相通。
基本工作原理:工作时,经轮轴3输入功率驱动叶轮旋转,大气中的空气由壳体1上的叶轮轮腔20进气道12进入叶轮轮腔20进气口8内,进气口8处的气体在这里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进气口8处的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随着叶轮的旋转,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持续进入随后转到的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被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能量迅速上升,被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叶轮外圆运动进入被L形隔片分隔成的第一个L形副腔10内,后面各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同样继续进入第一个L形副腔10内,第一个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受L形隔片的阻挡被迫顺着倾斜状L形隔片向内进入跟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叶轮叶片4底部的叶轮空腔7内,进入叶轮叶片4底部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再次随着叶轮作旋转运动,被叶轮再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进入第二个L形副腔10,后面各个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同样被叶轮施加能量后也相续进入第二个L形副腔10内,第二个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再次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受隔片的阻挡被迫顺着倾斜状L形隔片向内进入跟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叶轮叶片4底部叶轮空腔7内,进入叶轮叶片4底部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将第三次随着叶轮作旋转运动,第三次被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同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再次进入第三个L形副腔10内,随着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将在叶轮空腔7和L形副腔10内呈螺旋状作连续进出运动,第一气体每进入一次叶轮空腔就会被叶轮施加一次能量,第一气体经过多次被叶轮施加能量后到达轮腔20排气口9时以成为密度、压力都较高的高能气体,成为高能气体的第一气体最后经排气道13排出。可以看出,工作中L形副腔10对第一气体有着收储、扩压、衔接、改变运行轨迹的作用,第一气体在L形隔片的阻挡下被迫强行沿着倾斜状L形隔片向内向心端运动再次进入叶轮空腔7内被动作循环运动,让第一气体在随叶轮旋转中能够多次吸收叶轮的能量,有效提高了排气口9输出气体的压力。
图3、图4示出了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第二个实施例,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示出的新型轮式做功装置主要是由壳体1、叶轮构成,所述壳体1上有保温层23,所述保温层23内有绝热保温材料,所述叶轮由轮体2、轮轴3、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安装在轮体2外圆周上,所述叶片4中间有轮片18分隔,所述轮体2中心装有轮轴3,所述叶轮安装在壳体1内叶轮轮腔20中,所述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叶轮相匹配,所述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轮腔20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进气口8和排气口9分别通过进气道12和排气道13跟外部相通,所述壳体1内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轮腔20外围圆周外圆面上有半圆环形副腔10,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内圆面中心上有半环形条脊,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横截面呈C形,所述横截面呈C形的半圆环形副腔10包裹在叶轮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上并且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叶轮轮腔20外围,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内有多个倾斜状C形隔片22,所述倾斜状C形隔片22以C形两端连线为轴心逆叶轮旋转方向自叶轮轮腔20排气口8侧向叶轮轮腔进气口9侧倾斜,所述倾斜状C形隔片22自叶轮轮腔20进气口8侧到叶轮轮腔20排气口9侧将半圆环形副腔10分隔成多段倾斜状C形副腔10室,所述倾斜状C形副腔10的C形两端内侧面跟叶轮轮腔20两侧面在叶轮叶片4底部对应的位置相通,所述倾斜状C形副腔10的C形中间内侧面在叶轮轮腔20外圆面上跟叶轮轮腔20相通。
基本工作原理:工作时,经轮轴3输入功率驱动叶轮旋转,大气中的空气由壳体1上的叶轮轮腔20进气道12进入叶轮轮腔20进气口8内,进气口8处的气体在这里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进气口8处的第一个叶轮轮片18两侧的叶轮空腔7内,随着叶轮的旋转,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持续进入随后转到的叶轮轮片18两侧的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第一个叶轮轮片18两侧的叶轮空腔7内被叶轮推动在叶轮轮腔20内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能量迅速上升,被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叶轮外圆运动,当经过第一个C形副腔10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推入第一个C形副腔10内,后面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同样相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推入第一个C形副腔10内,第一个C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沿着第一个C形副腔10两侧向前倾斜的隔片22进入跟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轮腔20两侧,由于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叶轮外圆运动被推入到第一个C形副腔10内,此时叶轮叶片4底部的叶轮空腔7内压力相对较低,第一个C形副腔10内压力相对较高的第一气体经C形副腔两端内侧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叶轮叶片4底部叶轮空腔7内,进入叶轮叶片4底部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再次随着叶轮作旋转运动,被叶轮再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叶轮外圆运动经第二个C形副腔10时进入第二个C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同样被叶轮施加能量后相续经进入第二个C形副腔10内,第二个C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再次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由于受C形隔片的阻挡被迫再次顺着C形副腔10内向前倾斜的隔片22进入跟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轮腔20两侧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叶轮叶片4底部的叶轮空腔7内,进入叶轮叶片4底部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将第三次随着叶轮作旋转运动,第三次被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同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进入第三个C形副腔10内,随着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将在叶轮空腔7和C形副腔10内呈螺旋状作连续进出旋转运动,第一气体每进入一次叶轮空腔就会被叶轮施加一次能量,第一气体到达轮腔20排气口9时以成为密度、压力都较高的高能气体,成为高能气体的第一气体最后经排气道13排出。可以看出,工作中C形副腔10对第一气体同样有着收储、阻挡、扩压、导流、衔接的作用,第一气体由于受C形副腔10中隔片22的阻挡,不能随叶轮的旋转方向前进,被迫向C形副腔10两侧运动再次进入叶轮空腔7内做加力循环运动,强制增加了第一气体在随叶轮旋转中的循环次数,也就是强制增加了第一气体吸收叶轮能量的次数,有效提高了排气口9输出气体的压力。
图5、图6示出了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第三个实施例,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示出的新型轮式做功装置主要是由壳体1、叶轮构成,所述壳体1上有保温层23,所述保温层23内有绝热保温材料,所述叶轮由轮体2、轮轴3、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安装在轮体2外圆周上,所述叶片4中间有轮片18分隔,所述轮体2中心装有轮轴3,所述叶轮安装在壳体1内叶轮轮腔20中,所述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叶轮相匹配,所述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轮腔20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进气口8和排气口9分别通过进气道12和排气道13跟外部相通,所述壳体1内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轮腔20外围圆周外圆面上有半圆环形副腔10,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以内圆面跟叶轮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横截面呈直角U形包裹在叶轮轮腔20上,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内有多个跟直角U形横截面相匹配的直角U形活动隔片5,所述直角U形活动隔片5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了多个直角U形副腔10,当叶轮叶片4在直角U形活动隔片5的直角凹槽内时各直角U形副腔10保持相对密封,所述直角U形活动隔片5的直角底边上有活动轴6,所述活动轴6的一端伸出壳体1并装有调控装置19,所述调控装置19通过活动轴6可以控制直角U形活动隔片5在半圆环形副腔10内的倾斜角度,当调控装置19通过活动轴6使直角U形活动隔片5两直角边顺叶轮旋转方向倾斜时,直角U形活动隔片5的前后两直角U形副腔10贯通。
基本工作原理:工作时,经轮轴3输入功率驱动叶轮旋转,大气中的空气由壳体1上的叶轮轮腔20进气道12进入叶轮轮腔20进气口8内,进气口8处的气体在这里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进气口8处的第一个叶轮轮片18两侧的叶轮空腔7内,随着叶轮的旋转,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持续进入随后转到的叶轮轮片18两侧的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第一个叶轮轮片18两侧的叶轮空腔7内被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能量迅速上升,被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叶轮外圆运动进入第一个直角U形副腔10内,后面各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叶轮的旋转继续进入第一个直角U形副腔10内,第一个直角U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由于受直角U形活动隔片5的阻挡被迫顺着直角U形活动隔片5两直角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轮腔20两侧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叶轮叶片4底部的叶轮空腔7内,进入叶轮叶片4底部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再次随着叶轮作旋转运动,被叶轮再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进入下一个直角U形副腔10这里称为第二个直角U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叶轮的旋转被叶轮施加能量后相续进入第二个直角U形副腔10内,第二个直角U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再次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受直角U形活动隔片5的阻挡被迫顺着直角U形活动隔片5两直角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轮腔20两侧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叶轮叶片4底部的叶轮空腔7内,进入叶轮空腔7底部内的第一气体将第三次随着叶轮作旋转运动,第三次被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同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再次进入第三个直角U形副腔10内,随着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将在叶轮空腔7和直角U形副腔10内呈螺旋状作连续旋转前进运动,第一气体每进入一次叶轮空腔就会被叶轮施加一次能量,第一气体到达轮腔20排气口9时以成为密度、压力都较高的高能气体,成为高能气体的第一气体最后经排气道13排出,当一个直角U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的压力达到调控装置19预设压力值时,直角U形活动隔片5在调控装置19的控制下向叶轮旋转方向倾斜,使相邻两直角U形副腔形成贯通状态,第一气体直接跨过直角U形活动隔片进入下一个直角U形副腔10中,当各直角U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的压力都达到调控装置19预设压力值时,各直角U形活动隔片5在调控装置19的控制下都向叶轮旋转方向倾斜,使各个直角U形副腔10形成贯通,第一气体跨过各直角U形活动隔片5直接进入轮腔20排气口9内排出,可以看出,工作中直角U形副腔10对第一气体同样有着收储、阻挡、扩压、导流、衔接的作用,第一气体由于受直角U形副腔10中的直角U形活动隔片5的阻挡,不能自由的随叶轮的旋转方向前进,只能被迫向直角U形副腔10两侧运动并再次进入叶轮空腔7内做加力循环运动,强制增加了第一气体在随叶轮旋转中的循环次数,也就是强制增加了第一气体吸收叶轮能量的次数,有效提高了排气口9输出气体的压力,还有,当前一个直角U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的压力达到调控装置19预设压力值时,直角U形活动隔片5在调控装置19的控制下向叶轮旋转方向倾斜,使相邻两直角U形副腔形成贯通状态,第一气体可以直接跨过直角U形活动隔片进入下一个直角U形副腔10中,同样,当各直角U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的压力同时达到调控装置19预设压力值时,各直角U形活动隔片5在调控装置19的控制下向叶轮旋转方向倾斜,使各个直角U形副腔10形成贯通,第一气体直接跨过各直角U形活动隔片5进入轮腔20排气口9内排出,直角U形活动隔片的可变使输出的压缩气体压力实现可调,即减轻了叶轮旋转地阻力,又增加了出气量,还提高了压气效率。
图7、图8、图9、图10示出了本新型轮式做功装置的第四个实施例,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示出的新型轮式做功装置主要是由壳体1、叶轮构成,所述壳体1内有一个增压叶轮和一个压气叶轮共同安装在一根轮轴3上,所述增压叶轮由轮体2〞、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呈放射状安装在轮体2〞侧面轮周上,所述压气叶轮由轮体2、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径向安装在轮体2外圆周面上,所述增压叶轮安装在壳体1内增压叶轮轮腔20〞中,所述增压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增压叶轮相匹配,所述增压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轮腔20〞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进气口8〞在叶片4〞侧轮腔20〞的中心上,所述压气叶轮安装在壳体1内叶轮轮腔20中,所述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压气叶轮相匹配,所述压气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轮腔20外圆周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通,所述排气口9经排气道13跟外部相通,所述壳体1内轮腔20〞外圆周上有半圆弧形副腔10〞,所述半圆弧形副腔10〞以内弧面跟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弧形副腔10〞最粗端跟排气口9〞连通,所述壳体1内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轮腔20圆周外围有半圆环形副腔10,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横截面呈L形,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以L形直角两内面跟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内有多个跟半圆环形副腔10横截面相匹配的L形隔片22,所述L形隔片22将半圆环形副腔10分隔成多个L形副腔10,所述叶片4处于L形隔片22直角内时被L形隔片22分隔的前后两副腔10保持相对密封。
基本工作原理:工作时,经轮轴3输入功率同时驱动压气叶轮和增压叶轮旋转,大气中的空气由增压叶轮轮腔20〞进气口8〞进入增压叶轮轮腔20〞内,进气口8〞处的气体在这里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增压叶轮的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随着叶轮的旋转,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持续进入增压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增压叶轮空腔7〞内被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动能迅速上升,被增压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增压叶轮外圆运动进入半圆弧形副腔10〞内,后面增压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同样继续进入半圆弧形副腔10〞内,半圆弧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经排气口9〞进入压气叶轮进气口8内,随着叶轮的旋转,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压气叶轮空腔7内,压气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被压气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动能再次上升,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压气叶轮外圆运动并进入被L形隔片分隔成的第一个L形副腔10内,后面各压气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同样继续进入第一个L形副腔10内,第一个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受L形隔片的阻挡被迫顺着L形隔片向内进入跟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的压气叶轮空腔7内,进入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再次随着叶轮作旋转运动,被叶轮再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进入下一个L形副腔10这里称为第二个L形副腔10,后面各个压气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同样被叶轮施加能量后也相续进入第二个L形副腔10内,第二个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再次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受L形隔片的阻挡被迫顺着L形隔片向内进入跟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叶轮空腔7内,进入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将第三次随着叶轮作旋转运动,第三次被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同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再次进入第三个L形副腔10内,随着压气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将在压气叶轮空腔7和L形副腔10内呈螺旋状向前作连续进出螺旋运动,第一气体每进入一次压气叶轮空腔7就会被压气叶轮施加一次能量,第一气体经过多次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到达轮腔20排气口9时以成为密度、压力都较高的高能气体,成为高能气体的第一气体最后经排气道13排出。可以看出,由于增压叶轮的进气口8〞在增压叶轮轮腔20〞中心处,工作时各增压叶轮空腔7〞可以同时经进气口8〞吸入气体,所以进气口8〞产生的进气负压会相对较低,因此增压叶轮可以向压气叶轮进气口8提供一个压力相对较高的进气压力,解决压气叶轮进气不足的问题,L形副腔10对第一气体有着收储、扩压、衔接、改变压缩气体运行轨迹的作用,第一气体在L形隔片22的阻挡下被迫强行沿着L形隔片22向内向心端运动再次进入压气叶轮空腔7内被动作循环运动,让第一气体即被压缩气体在随压气叶轮旋转中能够多次吸收压气叶轮的能量,有效提高了排气口9输出的压缩气体的压力。
图11、图12、图13、图14示出了本新型轮式做功装置的第五个实施例,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示出的新型轮式做功装置是由主要是由壳体1、叶轮构成,所述壳体1上有保温层16,所述保温层16内有保温材料,所述壳体1内有两个压气叶轮共同安装在一根轮轴3上,所述第一个压气叶轮在这里称为压气叶轮安装在压气叶轮轮腔20中,所述第二个压气叶轮这里称为前一叶轮安装在前一叶轮轮腔20′中,所述压气叶轮由轮体2、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径向安装在轮体2外圆周面上,所述叶片4的一边由轮片18封堵,所述前一叶轮由轮体2′、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径向安装在轮体2′外圆周面上,所述叶片4′的另一边由轮片18′封堵,所述压气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压气叶轮相匹配,所述压气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轮腔20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前一叶轮安装在壳体1内前一叶轮轮腔20′中,所述前一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前一叶轮相匹配,所述前一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轮腔20′外圆周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前一叶轮进气口8′经进气道12′跟外部相通,所述压气叶轮进气口8跟前一叶轮排气口9′相通,所述压气叶轮排气口9经排气道13跟外部相通,所述壳体1内压气叶轮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轮腔20圆周外围有半圆环形副腔10,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横截面呈直角L形,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以直角L形的直角两内面跟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L形直角跟叶轮上的轮片18相对应,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内有多个跟半圆环形副腔10横截面相匹配的直角L形活动隔片5,所述直角L形活动隔片5将半圆环形副腔10分隔成多个直角L形副腔10,所述叶片4处于直角L形隔片5的直角内时被直角L形隔片5分隔的前后两直角L形副腔10保持相对密封,所述壳体1内前一叶轮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前一叶轮轮腔20′圆周外围有半圆环形副腔10′,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横截面呈反向直角L形,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以反向直角L形的直角两内面跟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反向直角L形的直角跟前一叶轮上的轮片18′正好相对应,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内有多个跟半圆环形副腔10′横截面相匹配的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所述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将半圆环形副腔10′分隔成多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所述叶片4′处于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直角内时被反向直角L形隔片5′分隔的前后两副腔10′保持相对密封,所述压气叶轮半圆环形副腔10内的直角L形活动隔片5离心直角边上有活动轴6,所述活动轴6的一端伸出壳体1并安装有调控装置19,所述前一叶轮半圆环形副腔10′内的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离心直角边上有活动轴6′,所述活动轴6′的另一端伸出壳体1并安装有调控装置19′。
基本工作原理:工作时,经轮轴3输入功率驱动压气叶轮和前一叶轮旋转,大气中的气体由壳体1上的前一叶轮轮腔20′进气道12′进入前一叶轮轮腔20′进气口8′内,进气口8′处的气体在这里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离进气口8′最近的一个叶轮空腔7′这里称为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随着前一叶轮的旋转,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持续进入随后转到的各个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被前一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动能迅速上升,被前一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叶轮外圆运动进入第一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前一叶轮的旋转继续进入第一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内,第一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由于受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阻挡被迫顺着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直角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前一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的前一叶轮空腔7′内,进入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前一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再次随着前一叶轮作旋转运动,被前一叶轮再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前一叶轮叶片4′进入下一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这里称为第二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前一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前一叶轮的旋转被前一叶轮施加能量后相续进入第二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内,第二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再次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受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阻挡被迫顺着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直角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前一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的前一叶轮空腔7′内,进入前一叶轮空腔7′底部内的第一气体将第三次随着前一叶轮作旋转运动,第三次被前一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同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前一叶轮叶片4′再次进入第三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内,随着前一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将在前一叶轮空腔7′和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内呈螺旋状作连续旋转前进运动,第一气体每进入一次前一叶轮空腔7′就会被前一叶轮施加一次能量,当第一气体到达前一叶轮轮腔20′排气口9′时以成为密度、压力都较高的高能气体,已成为高能气体的第一气体经排气口9′进入到压气叶轮进气口8内,当一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的压力达到调控装置19′预设压力值时,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在调控装置19′的控制下向前一叶轮旋转方向倾斜,使相邻的两反向直角L形副腔形成贯通,第一气体直接跨过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进入下一个反向直角L形副腔10′中,当各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都同时达到调控装置19′预设压力值时,各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在调控装置19′的控制下同时向前一叶轮旋转方向倾斜,各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同时贯通,第一气体直接跨过各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进入压气叶轮轮腔20进气口8内,进气口8处的高能气体这里继续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到离进气口8最近的叶轮空腔7这里称为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随着压气叶轮的旋转,第一气体持续进入随后转到的各个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被压气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动能迅速上升,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向压气叶轮外圆运动进入第一个直角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压气叶轮的旋转继续进入第一个直角L形副腔10内,第一个直角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由于受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阻挡被迫顺着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直角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压气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的压气叶轮空腔7内,进入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压气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再次随着压气叶轮作旋转运动,被压气叶轮再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进入下一个直角L形副腔10这里称为第二个直角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压气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压气叶轮的旋转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相续进入第二个直角L形副腔10内,第二个直角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再次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受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阻挡被迫顺着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直角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压气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的压气叶轮空腔7内,进入压气叶轮空腔7底部内的第一气体将第三次随着压气叶轮作旋转运动,第三次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同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再次进入第三个直角L形副腔10内,随着压气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将在压气叶轮空腔7和直角L形副腔10内呈螺旋状作连续旋转前进运动,第一气体每进入一次压气叶轮空腔7就会被压气叶轮施加一次能量,当第一气体到达压气叶轮轮腔20排气口9时以成为密度、压力都更高的高压能气体,已成为高压能气体的第一气体经排气口9进入排气道13排出,当一个直角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的压力达到调控装置19预设压力值时,直角L形活动隔片5在调控装置19的控制下向压气叶轮旋转方向倾斜,使相邻的两直角L形副腔形成贯通,第一气体可以直接跨过直角L形活动隔片5进入下一个直角L形副腔10中,当各直角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都同时达到调控装置19预设压力值时,各直角L形活动隔片5在调控装置19的控制下同时向压气叶轮旋转方向倾斜,各直角L形副腔10同时贯通,第一气体直接跨过各直角L形活动隔片5进入压气叶轮轮腔20排气口9内经排气道13排出,可以看出,工作中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和直角L形副腔10同样对第一气体有着收储、阻挡、扩压、导向、衔接的作用,第一气体由于受反向直角L形副腔10′和直角L形副腔10中的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和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阻挡,不能自由的随前一叶轮和压气叶轮的旋转方向前进,只能被迫向直角L形副腔10′和直角L形副腔10的侧面运动并再次进入前一叶轮空腔7′和压气叶轮空腔7内做加力循环运动,强制增加了第一气体在叶轮旋转中的循环次数,也就是强制增加了第一气体吸收叶轮能量的次数,前一叶轮的排气口9′跟压气叶轮的进气口8连接,成倍增加了第一气体在叶轮中的循环次数,有效的提高了排气口9输出气体的压力,还有,反向直角L形活动隔片5′和直角L形活动隔片5的可变使输出的压缩气体压力实现可调,即减轻了叶轮旋转地阻力,又增加了出气量,还提高了压气效率。
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示出了本新型轮式做功装置的第六个实施例,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示出的新型轮式做功装置是由主要是由壳体1、叶轮构成,所述壳体1内有三个叶轮共同安装在一根轮轴3上,所述三个叶轮分别是第一个叶轮这里称为压气叶轮,第二个叶轮这里称为前一叶轮,第三个叶轮也就是最前面的叶轮这里称为增压叶轮,所述压气叶轮安装在压气叶轮轮腔20中,所述前一叶轮安装在前一叶轮轮腔20′中,所述增压叶轮安装在增压叶轮轮腔20〞中,所述压气叶轮由轮体2、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径向安装在轮体2外圆周面上,所述前一叶轮由轮体2′、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径向安装在轮体2′外圆周面上,所述增压叶轮由轮体2〞、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呈放射状安装在轮体2〞侧面轮周上,所述增压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增压叶轮相匹配,所述增压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增压叶轮轮腔20〞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进气口8〞在叶片4〞侧轮腔20〞的中心上跟大气相通,所述壳体1内增压叶轮轮腔20〞外圆周上有半圆弧形副腔10〞,所述半圆弧形副腔10〞以内弧面跟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弧形副腔10〞最粗端跟排气口9〞连通,所述压气叶轮安装在壳体1内叶轮轮腔20中,所述压气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压气叶轮相匹配,所述压气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压气叶轮轮腔20外圆周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前一叶轮安装在壳体1内前一叶轮轮腔20′中,所述前一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前一叶轮相匹配,所述前一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前一叶轮轮腔20′外圆周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增压叶轮排气口9〞跟前一叶轮进气口8′连通,所述前一叶轮排气口9′跟压气叶轮进气口8连通,所述压气叶轮排气口9经排气道13跟外部相通,所述壳体1内压气叶轮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轮腔20圆周外围有半圆环形副腔10,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横截面呈L形,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以L形的两内角面跟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内有多个跟半圆环形副腔10L形横截面相匹配的L形隔片22,所述L形隔片22将半圆环形副腔10分隔成多个L形副腔10,所述叶片4处于L形隔片22的角内时被L形隔片22分隔的前后两L形副腔10保持相对密封,所述壳体1内前一叶轮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前一叶轮轮腔20′圆周外围有半圆环形副腔10′,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横截面呈反向L形,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以反向L形的两内角面跟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内有多个跟半圆环形副腔10′反向L形横截面相匹配的反向L形隔片22′,所述反向L形隔片22′将半圆环形副腔10′分隔成多个反向L形副腔10′,所述叶片4′处于反向L形隔片22′的角内时被反向L形隔片22′分隔的前后两副腔10′保持相对密封。
基本工作原理:工作时,经轮轴3输入功率驱动压气叶轮、前一叶轮和增压叶轮一起旋转,大气中的气体由增压叶轮轮腔20〞进气口8〞进入增压叶轮轮腔20〞内,进气口8〞处的气体在这里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增压叶轮的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随着叶轮的旋转,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持续进入增压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增压叶轮空腔7〞内被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动能迅速上升,被增压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增压叶轮外圆运动进入半圆弧形副腔10〞内,后面增压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同样继续进入半圆弧形副腔10〞内,半圆弧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经排气口9〞进入前一叶轮轮腔20′进气口8′内,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首先进入离进气口8′最近的一个叶轮空腔7′这里称为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随着前一叶轮的旋转,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持续进入随后转到的各个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被前一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动能迅速上升,被前一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叶轮外圆运动进入第一个反向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前一叶轮的旋转继续进入第一个反向L形副腔10′内,第一个反向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由于受反向L形隔片22′的阻挡被迫顺着反向L形隔片22′的向心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前一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的前一叶轮空腔7′内,进入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前一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再次随着前一叶轮作旋转运动,被前一叶轮再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前一叶轮叶片4′进入下一个反向L形副腔10′这里称为第二个反向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前一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前一叶轮的旋转被前一叶轮施加能量后相续进入第二个反向L形副腔10′内,第二个反向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再次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受反向L形隔片22′的阻挡被迫顺着反向L形隔片22′的向心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前一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的前一叶轮空腔7′内,进入前一叶轮空腔7′底部内的第一气体将第三次随着前一叶轮作旋转运动,第三次被前一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同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前一叶轮叶片4′再次进入第三个反向L形副腔10′内,随着前一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将在前一叶轮空腔7′和反向L形副腔10′内呈螺旋状作连续旋转前进运动,第一气体每进入一次前一叶轮空腔7′就会被前一叶轮施加一次能量,当第一气体到达前一叶轮轮腔20′排气口9′时以成为密度、压力都较高的高能气体,已成为高能气体的第一气体经排气口9′进入到压气叶轮进气口8内,进气口8处的高能气体这里继续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到离进气口8最近的叶轮空腔7这里称为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随着压气叶轮的旋转,第一气体持续进入随后转到的各个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被压气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动能迅速上升,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向压气叶轮外圆运动进入第一个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压气叶轮的旋转继续进入第一个L形副腔10内,第一个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由于受L形隔片22的阻挡被迫顺着L形隔片22的向心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压气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的压气叶轮空腔7内,进入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压气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再次随着压气叶轮作旋转运动,被压气叶轮再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进入下一个L形副腔10这里称为第二个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压气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压气叶轮的旋转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相续进入第二个L形副腔10内,第二个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再次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受L形隔片22的阻挡被迫顺着L形隔片22的向心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压气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的压气叶轮空腔7内,进入压气叶轮空腔7底部内的第一气体将第三次随着压气叶轮作旋转运动,第三次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同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再次进入第三个直角L形副腔10内,随着压气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将在压气叶轮空腔7和L形副腔10内呈螺旋状作连续旋转前进运动,第一气体每进入一次压气叶轮空腔7就会被压气叶轮施加一次能量,当第一气体到达压气叶轮轮腔20排气口9时以成为密度、压力都更高的高压能气体,已成为高压能气体的第一气体经排气口9进入排气道13排出。工作中可以看出,由于增压叶轮的进气口8〞在增压叶轮轮腔20〞中心处,工作时各增压叶轮空腔7〞可以同时经进气口8〞吸入气体,所以增压叶轮可以向前一叶轮进气口8′提供一个相对较高的进气压力,前一叶轮又可以向压气叶轮进气口8提供一个相对更高的进气压力,解决了进气不足的问题,前一叶轮的反向L形副腔10′和压气叶轮的L形副腔10同样对第一气体有着收储、阻挡、扩压、导向、衔接的作用,工作时第一气体由于受反向L形隔片22′和L形隔片22的阻挡,不能自由的随前一叶轮和压气叶轮的旋转方向前进,只能被迫向反向L形副腔10′和L形副腔10的侧面运动并再次进入前一叶轮空腔7′和压气叶轮空腔7内做加力循环运动,强制增加了第一气体在工作中的循环次数,也就是强制增加了第一气体吸收能量的次数,有效的提高了排气口9输出气体的压力,提高了压气效果。
图20、图21、图22、图23、图24示出了本新型轮式做功装置的第七个实施例,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示出的新型轮式做功装置是由主要是由壳体1、叶轮构成,所述壳体1内有三个叶轮分别安装在同一轴心线的各自轮轴上,所述三个叶轮分别是第一个叶轮这里称为压气叶轮,第二个叶轮这里称为前一叶轮,第三个叶轮也就是最前面的叶轮这里称为增压叶轮,所述压气叶轮安装在压气叶轮轮腔20中,所述前一叶轮安装在前一叶轮轮腔20′中,所述增压叶轮安装在增压叶轮轮腔20〞中,所述压气叶轮由轮体2、轮轴3、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径向安装在轮体2外圆周面上,所述轮轴3安装在轮体2中心上,所述前一叶轮由轮体2′、轮轴3′、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径向安装在轮体2′外圆周面上,所述轮轴3′安装在轮体2′中心上,所述增压叶轮由轮体2〞、轮轴3〞、叶片4〞构成,所述叶片4〞呈放射状安装在轮体2〞侧面轮周上,所述轮轴3〞安装在轮体2〞中心上,所述轮轴3跟轮轴3′之间和轮轴3′跟轮轴3〞之间经变速装置14连接,所述变速装置14上有变速控制机构15,所述变速装置14是行星齿轮组,所述变速控制机构15是行星齿轮组电磁控制机构,所述轮轴3的一端跟变速装置14行星齿轮组中的行星齿轮架连接,所述轮轴3′跟轮轴3对应的一端跟变速装置14行星齿轮组中的太阳轮轴连接,所述轮轴3′的另一端跟变速装置14行星齿轮组中的行星齿轮架连接,所述轮轴3〞的一端跟变速装置14行星齿轮组中的太阳轮轴连接,所述变速控制机构15是行星齿轮组电磁控制机构,所述电磁控制机构中的电磁线圈固定在壳体1上,磁性锁止片固定在变速装置14行星齿轮组中的大齿圈上,所述增压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增压叶轮相匹配,所述增压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增压叶轮轮腔20〞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进气口8〞在叶片4〞侧轮腔20〞的中心上跟大气相通,所述壳体1内增压叶轮轮腔20〞外圆周上有半圆弧形副腔10〞,所述半圆弧形副腔10〞以内弧面跟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弧形副腔10〞最粗端跟排气口9〞连通,所述压气叶轮安装在壳体1内叶轮轮腔20中,所述压气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压气叶轮相匹配,所述压气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压气叶轮轮腔20外圆周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前一叶轮安装在壳体1内前一叶轮轮腔20′中,所述前一叶轮轮腔20′的大小跟前一叶轮相匹配,所述前一叶轮跟轮腔20′内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尽量保持密封但不跟轮腔20′内腔壁接触,所述壳体1内前一叶轮轮腔20′外圆周上有进气口8′和排气口9′,所述增压叶轮排气口9〞跟前一叶轮进气口8′连通,所述前一叶轮排气口9′跟压气叶轮进气口8连通,所述压气叶轮排气口9经排气道13跟外部相通,所述壳体1内压气叶轮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轮腔20圆周外围有半圆环形副腔10,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横截面呈L形,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以L形的两内角面跟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内有多个跟半圆环形副腔10L形横截面相匹配的L形隔片22,所述L形隔片22将半圆环形副腔10分隔成多个L形副腔10,所述叶片4处于L形隔片22的角内时被L形隔片22分隔的前后两L形副腔10保持相对密封,所述壳体1内前一叶轮轮腔20′进气口8′跟排气口9′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4′相对应的前一叶轮轮腔20′圆周外围有半圆环形副腔10′,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的横截面呈反向L形,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以反向L形的两内角面跟轮腔20′相通,所述半圆环形副腔10′内有多个跟半圆环形副腔10′反向L形横截面相匹配的反向L形隔片22′,所述反向L形隔片22′将半圆环形副腔10′分隔成多个反向L形副腔10′,所述叶片4′处于反向L形隔片22′的角内时被反向L形隔片22′分隔的前后两副腔10′保持相对密封。
基本工作原理:工作时,经轮轴3输入功率驱动压气叶轮旋转,轮轴3同时带动变速装置14中的行星齿轮架驱动行星齿轮转动,当变速控制机构15锁止变速装置14中的大齿圈时,行星齿轮驱动太阳轮使轮轴3′跟前一叶轮转动,轮轴3′的另一端带动变速装置14中的行星齿轮架驱动行星齿轮转动,行星齿轮驱动太阳轮使轮轴3〞跟增压叶轮一起旋转,当变速控制机构15锁止变速装置14中的大齿圈时,变速装置14的变速比固定不变,当变速控制机构15放开变速装置14中的大齿圈时,变速装置14将处于无输出状态,当变速控制机构15通过电磁线圈驱动变速装置14中的大齿圈时,变速装置14将处于可调变速比状态,大气中的气体由增压叶轮轮腔20〞进气口8〞进入增压叶轮轮腔20〞内,进气口8〞处的气体在这里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增压叶轮的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随着叶轮的旋转,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持续进入增压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增压叶轮空腔7〞内被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动能迅速上升,被增压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增压叶轮外圆运动进入半圆弧形副腔10〞内,后面增压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随着叶轮的旋转同样继续进入半圆弧形副腔10〞内,半圆弧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经排气口9〞进入前一叶轮轮腔20′进气口8′内,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首先进入离进气口8′最近的一个叶轮空腔7′这里称为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随着前一叶轮的旋转,进气口8′处的第一气体持续进入随后转到的各个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被前一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动能迅速上升,被前一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叶轮叶片4′向叶轮外圆运动进入第一个反向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前一叶轮的旋转继续进入第一个反向L形副腔10′内,第一个反向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由于受反向L形隔片22′的阻挡被迫顺着反向L形隔片22′的向心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前一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的前一叶轮空腔7′内,进入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前一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再次随着前一叶轮作旋转运动,被前一叶轮再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前一叶轮叶片4′进入下一个反向L形副腔10′这里称为第二个反向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前一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前一叶轮的旋转被前一叶轮施加能量后相续进入第二个反向L形副腔10′内,第二个反向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再次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受反向L形隔片22′的阻挡被迫顺着反向L形隔片22′的向心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前一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前一叶轮叶片4′底部的前一叶轮空腔7′内,进入前一叶轮空腔7′底部内的第一气体将第三次随着前一叶轮作旋转运动,第三次被前一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同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前一叶轮叶片4′再次进入第三个反向L形副腔10′内,随着前一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将在前一叶轮空腔7′和反向L形副腔10′内呈螺旋状作连续旋转前进运动,第一气体每进入一次前一叶轮空腔7′就会被前一叶轮施加一次能量,当第一气体到达前一叶轮轮腔20′排气口9′时以成为密度、压力都较高的高能气体,已成为高能气体的第一气体经排气口9′进入到压气叶轮进气口8内,进气口8处的高能气体这里继续称为第一气体首先进入到离进气口8最近的叶轮空腔7这里称为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随着压气叶轮的旋转,第一气体持续进入随后转到的各个叶轮空腔7内,第一气体在第一个叶轮空腔7内被压气叶轮推动作旋转运动,第一气体的动能迅速上升,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向压气叶轮外圆运动进入第一个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压气叶轮的旋转继续进入第一个L形副腔10内,第一个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迅速升高,压力升高后的第一气体由于受L形隔片22的阻挡被迫顺着L形隔片22的向心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压气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的压气叶轮空腔7内,进入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压气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再次随着压气叶轮作旋转运动,被压气叶轮再次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进入下一个L形副腔10这里称为第二个L形副腔10内,后面各个压气叶轮空腔7内的第一气体同样随着压气叶轮的旋转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相续进入第二个L形副腔10内,第二个L形副腔10内的第一气体压力再次升高,压力继续升高后的第一气体再次受L形隔片22的阻挡被迫顺着L形隔片22的向心边向前向内进入跟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相对应的压气叶轮轮腔20侧面并再次进入压力相对较低的压气叶轮叶片4底部的压气叶轮空腔7内,进入压气叶轮空腔7底部内的第一气体将第三次随着压气叶轮作旋转运动,第三次被压气叶轮施加能量后的第一气体同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着压气叶轮叶片4再次进入第三个直角L形副腔10内,随着压气叶轮的持续旋转,第一气体将在压气叶轮空腔7和L形副腔10内呈螺旋状作连续旋转前进运动,第一气体每进入一次压气叶轮空腔7就会被压气叶轮施加一次能量,当第一气体到达压气叶轮轮腔20排气口9时以成为密度、压力都更高的高压能气体,已成为高压能气体的第一气体经排气口9进入排气道13排出。工作中可以看出,由于增压叶轮的进气口8〞在增压叶轮轮腔20〞中心处,工作时各增压叶轮空腔7〞可以同时经进气口8〞吸入气体,所以增压叶轮可以向前一叶轮进气口8′提供一个相对较高的进气压力,前一叶轮又可以向压气叶轮进气口8提供一个相对更高的进气压力,解决了进气不足的问题,前一叶轮的反向L形副腔10′和压气叶轮的L形副腔10同样对第一气体有着收储、阻挡、扩压、导向、衔接的作用,工作时第一气体由于受反向L形隔片22′和L形隔片22的阻挡,不能自由的随前一叶轮和压气叶轮的旋转方向前进,只能被迫向反向L形副腔10′和L形副腔10的侧面运动并再次进入前一叶轮空腔7′和压气叶轮空腔7内做加力循环运动,强制增加了第一气体在工作中的循环次数,也就是强制增加了第一气体吸收能量的次数,由于各轮轴之间采用了变速装置14进行连接,在变速控制机构15的调控下,使各叶轮之间的工作匹配达到最佳状态,有效的提高排气口9输出气体的压力和压气效率。
通过对以上七个实施例的叙述可以看出,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中副腔内的隔片可以有效地增加被压缩气体的循环次数,有效增加输出端气体压力,增压叶轮的进气口8〞在增压叶轮轮腔20〞中心处,工作时各增压叶轮空腔7〞可以同时经进气口8〞吸入气体,提高了进气量,解决了进气不足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向压气叶轮进气口8提供一个相对更高的进气压力,由于各轮轴之间采用了变速装置14进行变速连接,在变速控制机构15的调控下,使各叶轮之间的工作匹配达到最佳状态,有效提高排气口9输出气体的压力和压气效率,由此可见,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进步和显著效果。本申请不仅局限于以上七种实施方式,在以上七种实施方式中可以互换有无,相互变换,由此可见,本新型轮式压气装置不仅可以由一个压气叶轮来实现,也可以由多个压气叶轮来实现,在多个压气叶轮结构中不仅可以共轴传动技术也可以实现变速传动技术,不仅局限于一种形式的副腔结构,也可以是由多种形式的多个副腔构成的混合副腔结构,以上七个实施例中的结构均可以根据需要实现互换变化。
其上所有变化均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主要由壳体、叶轮构成,所述叶轮由轮体和叶片构成并安装在壳体内叶轮轮腔中,所述轮体中心装有轮轴,其特征是:所述叶轮跟轮腔壁保持微小气密间隙不跟轮腔壁接触,所述壳体上压气叶轮轮腔外圆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的同一个半圆上有进气口跟排气口,所述叶轮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上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外围有半圆环形副腔,所述半圆环形副腔内环面跟叶轮轮腔相通,所述副腔内有跟副腔横截面相匹配的隔片,所述隔片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了多段副腔,所述多段副腔当叶轮叶片处于隔片内时,各段副腔之间保持相对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内有多个叶轮分别安装在各自轮腔中,所述多个叶轮轮腔中的前叶轮轮腔出气口跟后叶轮轮腔进气口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多个叶轮安装在不同轮轴上,所述不同轮轴之间用变速装置连接,所述变速装置上有变速控制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多个叶轮中最前面的叶轮是离心式增压叶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半圆环形副腔的横截面呈L形包裹在叶轮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上,所述半圆环形副腔内有多个L形隔片,所述L形隔片向心端自叶轮轮腔进气口侧向叶轮轮腔排气口侧倾斜,倾斜状L形隔片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了多段倾斜状L形副腔,所述倾斜状L形副腔当叶轮叶片处在倾斜状L形隔片内时,各倾斜状L形副腔之间保持相对密封,所述倾斜状L形副腔的向心端在叶轮轮腔侧面跟叶轮叶片底部相对应且相通,所述倾斜状L形副腔的离心端在叶轮轮腔外圆面上跟叶轮轮腔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半圆环形副腔的横截面呈直角L形包裹在叶轮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上,所述半圆环形副腔内有对应匹配的直角L形活动隔片,所述直角L形活动隔片离心端直角顶边上装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两端安装在半圆环形副腔圆周两侧壳体上,所述直角L形活动隔片可以以活动轴为轴心前后倾斜活动,所述直角L形活动隔片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多个直角L形副腔,所述直角L形副腔当叶轮叶片处在直角L形隔片的直角内时,各直角L形副腔之间保持相对密封,所述活动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并装有调控装置,所述直角L形隔片向心端自叶轮轮腔进气口侧向叶轮轮腔排气口侧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半圆环形副腔的横截面呈C形包裹在叶轮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上,所述半圆环形副腔内有多个C形隔片,所述C形隔片将半环形副腔分隔成了多段C形副腔,所述C形副腔当叶轮叶片处在C形隔片内时,各C形副腔之间保持相对密封,所述C形副腔的C形内侧面两端在叶轮轮腔两侧面跟叶轮叶片底部对应的位置相通,倾斜状C形副腔的内面中间有条脊并且跟叶轮轮腔在外圆面上相通,所述C形隔片两端自叶轮轮腔进气口侧向叶轮轮腔排气口侧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半圆环形副腔的横截面呈直角U形包裹在叶轮轮腔进气口跟排气口相距最远的半圆跟叶轮叶片相对应的叶轮轮腔上,所述半圆环形副腔内有对应匹配的直角U形活动隔片,所述直角U形活动隔片中间直角顶边上装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两端安装在半圆环形副腔圆周两侧壳体上,所述直角U形活动隔片可以以活动轴为轴心前后倾斜活动,所述直角U形活动隔片将半圆环形副腔分隔成多个直角U形副腔,所述直角U形副腔当叶轮叶片处在直角U形隔片内时,各直角U形副腔之间保持相对密封,所述活动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并装有调控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所述任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轮轴上有轴承,所述叶轮轮腔外壳体上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内有绝热保温材料。
CN201921084611.3U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 Active CN210461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84611.3U CN210461101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84611.3U CN210461101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61101U true CN210461101U (zh) 2020-05-05

Family

ID=70445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84611.3U Active CN210461101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611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14428U (zh) 一种具有螺旋叶片的轴流流体压力机及涡轮
CN102297154B (zh) 向心增压生热高温高压通风压缩机
CN114934904A (zh) 一种从动式气液分离启动装置
CN107366627B (zh) 一种低噪音高效率压气机
CN210461101U (zh) 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
US2090280A (en) Compressor
CN103953395A (zh) 具有转轮回转机构的流体动力机械
RU2494288C1 (ru) Циркуляционный форсированный и вентиляционный воздушный компрессор
CN214577904U (zh) 一种新型流体增压装置
CN103883354A (zh) 具有转轮旋叶机构的流体动力机械
WO2008027388A2 (en) Vacuum pumps with improved pumping channel cross sections
CN207349169U (zh) 一种紧凑型液化天然气潜液泵导叶结构
RU2482337C1 (ru) Способ повышения давления и экономичности лопастных турбомашин
CN214577905U (zh) 一种新型流体增压装置
CN104948502A (zh) 离心式叶轮的导流装置
CN103423909B (zh) 螺旋压缩膨胀制冷机
US20080181803A1 (en) Reflux gas compressor
CN114576198A (zh) 一种新型流体增压装置
CN110425155A (zh) 一种新型轮式压气装置
CN200996387Y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
CN205001220U (zh) 一种多级高压离心式压缩机
CA2550411A1 (en) Improvements in intersecting vane machines
CN219974853U (zh) 一种多级压缩的空气压缩机
CN210422765U (zh) 基于流体容积变化的能量转换装置
CN104595188B (zh) 一种旋片式真空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