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46694U - 一种两用式锅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两用式锅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446694U CN210446694U CN201920647415.6U CN201920647415U CN210446694U CN 210446694 U CN210446694 U CN 210446694U CN 201920647415 U CN201920647415 U CN 201920647415U CN 210446694 U CN210446694 U CN 2104466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base
- dual
- connecting plate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两用式锅具,包括锅体和盖合于锅体上端的锅盖,所述锅体包括底座和可拆卸地安装于底座上的锅胆,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发热盘,所述发热盘的两侧设置有上凸的侧壁而形成槽式结构,所述锅胆的底部与发热盘适配并在安装于底座上时贴合发热盘。本实用新型中将发热盘设置底座上端,且底座与锅胆可拆卸连接,在使用时,可以将锅胆安装于底座上而实现普通的压力锅功能,进行煮饭、炖汤,也可以将锅胆拆下,直接采用底座进行工作,通过发热盘进行煎炸、烧烤等烹饪,一机多用,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炊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是传统高压锅和电饭锅的升级换代产品,是采用电源进行烹饪的压力锅。传统的电压力锅结构通常包括锅体、锅盖和内胆,内胆放置于锅体内,锅体于内胆的底部设置有发热盘。在工作时其只具备一种工作模式,即将食材盛装于内胆中,再进行加热烹煮,因此只能用于煮饭、炖汤,功能模式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进行两种模式切换而实现多种烹饪加工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两用式锅具,包括锅体和盖合于锅体上端的锅盖,所述锅体包括底座和可拆卸地安装于底座上的锅胆,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发热盘,所述发热盘的两侧设置有上凸的侧壁而形成槽式结构,所述锅胆的底部与发热盘适配并在安装于底座上时贴合发热盘。
优选的,所述发热盘包括导热板和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于导热板的下端,所述侧壁设置于导热板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与导热板和侧壁适配的凹位,从而使得在发热盘和侧壁安装于底座上时,侧壁的上端平齐或低于底座的上端表面,且所述底座与侧壁及导热板之间设置有隔热层。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发热体,以用于控制发热体工作,且该控制系统具有外露于底座表面的控制按键。
优选的,所述锅胆由导热材料制成,且锅胆的外侧设置有隔热防护套。
优选的,所述锅体的两侧于靠近下端的位置设置有若干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可上下转动地安装于锅体的侧面,且连接板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底座的两侧对应定位孔设置有若干安装柱,所述连接板在锅体放置于底座上时可向下转动并通过安装柱卡入定位孔内实现固定,从而实现底锅体于底座上的可拆卸安装。
优选的,所述锅体的侧壁上枢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同轴设置有传动齿轮,所述锅体内设置有啮合传动齿轮的控制齿轮,且锅体内设置有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控制齿轮的轮辐的拉簧,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转轴,其中所述拉簧于控制齿轮上的连接点满足在连接板转动至朝上时,拉簧对控制齿轮的作用力通过控制齿轮、传动齿轮带动连接板继续朝上转动,在连接板转动至朝下时,拉簧对控制齿轮的作用力通过控制齿轮、传动齿轮带动连接板继续朝下转动。
优选的,所述转轴与连接板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安装柱位于发热盘的侧壁外侧。
优选的,所述锅体于锅胆的外侧设置有一圈延边,所述延边的下端突出于锅胆的底部,所述底座的上端边缘设置有与延边适配的台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将发热盘设置底座上端,且底座与锅胆可拆卸连接,在使用时,可以将锅胆安装于底座上而实现普通的压力锅功能,进行煮饭、炖汤,也可以将锅胆拆下,直接采用底座进行工作,通过发热盘进行煎炸、烧烤等烹饪,一机多用,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连接板的一种安装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两用式锅具,包括锅体和盖合于锅体上端的锅盖200,所述锅体包括底座101和可拆卸地安装于底座101上的锅胆100,所述底座101的上端面设置有发热盘,所述发热盘的两侧设置有上凸的侧壁103而形成槽式结构,所述锅胆100的底部与发热盘适配并在安装于底座101上时贴合发热盘。
该锅胆100可以直接放置于底座101上,但为了便于搬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体的两侧于靠近下端的位置设置有若干连接板108,所述连接板108可上下转动地安装于锅体的侧面,且连接板108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109,所述底座101的两侧对应定位孔109设置有若干安装柱110,所述连接板108在锅体放置于底座101上时可向下转动并通过安装柱110卡入定位孔109内实现固定,从而实现底锅体于底座101上的可拆卸安装。并且所述安装柱110位于发热盘的侧壁103外侧,即连接板108和侧壁103位于发热盘相同的两侧。
这样锅胆100和底座101之间可以通过两侧壁103实现一个方向的限位,再通过定位孔109与安装柱110实现另一方向的限位,使得锅胆100可以稳固地安装于底座101上。
如图2所示,为了实现连接板108的安装,所述锅体的侧壁103上枢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同轴设置有传动齿轮111,所述锅体内设置有啮合传动齿轮111的控制齿轮112,且锅体内设置有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控制齿轮112的轮辐的拉簧113,所述连接板108固定连接转轴,其中所述拉簧113于控制齿轮112上的连接点满足在连接板108转动至朝上时,拉簧113对控制齿轮112的作用力通过控制齿轮112、传动齿轮111带动连接板108继续朝上转动,在连接板108转动至朝下时,拉簧113对控制齿轮112的作用力通过控制齿轮112、传动齿轮111带动连接板108继续朝下转动。所述转轴与连接板108一一对应设置。
这样在向下转动连接板108而使其定位孔109卡合于安装柱110上时,可以通过拉簧113保持一恒定的预紧力,可以避免连接板108自行脱出,有利于保证锅胆100于底座101上安装的稳定性。并且在向上转动连接板108时,可以通过拉簧113使其紧贴锅胆100外侧,避免连接板108在重力作用下下翻而影响锅胆100拆卸后的摆放及在安装于底座101上的过程中产生干涉。
优选的,所述发热盘包括导热板102和发热体105,所述发热体105设置于导热板102的下端,所述侧壁103设置于导热板102的两侧。并且,所述底座101的上端面设置有与导热板102和侧壁103适配的凹位,从而使得在发热盘和侧壁103安装于底座101上时,侧壁103的上端平齐或低于底座101的上端表面,且所述底座101与侧壁103及导热板102之间设置有隔热层。
这样在拆卸锅胆100之后,可以将食材直接摆放于导热板102上进行烹饪,实现多功能。并且将发热盘嵌入式安装于底座101上端面,较侧壁103凸出于底座101上端面的结构设置,侧壁103不易受损,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01上设置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发热体105,以用于控制发热体105工作,且该控制系统具有外露于底座101表面的控制按键。该控制系统、控制按键属于本技术领域的通用设置,可直接参照市面上电磁炉、电饭锅等产品的结构设置,因此其具体结构、连接方式在此不作赘述。
考虑到锅胆100在从底座101上拆卸下来之后需要放置于灶台或桌面上,为了避免锅胆100底部沾染灰尘杂物而影响其重新安装到底座101上,优选的,所述锅体于锅胆100的外侧设置有一圈延边,所述延边的下端突出于锅胆100的底部,所述底座101的上端边缘设置有与延边适配的台阶。如此可通过延边形成锅胆100的支撑结构,避免其底部直接接触灶台或桌面,有利于保持卫生、干净。
显然,本实施例中的导热板102、锅胆100均采用导热材料制成。并且为了保证卫生,该导热板102和锅胆100优选采用304不锈钢制成。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锅具通过将发热盘设置底座101上端,且底座101与锅胆100可拆卸连接,在工作时具备两种模式:
其一是锅胆100安装于底座101上,可通过锅胆100实现普通的压力锅功能,进行煮饭、炖汤等烹饪;
其二是将锅胆100拆下,直接采用底座101进行工作,通过发热盘进行煎炸、烧烤等烹饪;
因此该锅具为两用式锅具,能够实现一机多用、进行多功能烹饪,实用性强。
另外,考虑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用户先通过锅胆100进行煮饭,之后再拆卸锅胆100,通过底座101进行炒菜,而此时的锅胆100的温度较高,为了提高安全性能,优选的,所述锅胆100的外侧设置有隔热防护套,该隔热防护套采用硬质塑料材料制成。而延边直接成型于该隔热防护套的底部。
同时,考虑到在通过发热盘进行烹饪后需要进行清洁,两侧壁103设置一定倾角,使得两者同时向外侧倾斜一定角度,便于擦拭清理。而固定于导热板102下端的发热体105可以设置为陶瓷发热体105,也可以设置为发热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实施例2
参照图1,本实施例以实施例1为主体,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热板102可拆卸设置。具体的,底座101上端设置有与导热板102适配的让位口,让位口的四周设置有沉台,沉台上设置耐高温密封垫106,同时底座101内设置支撑架103,支撑架103的下端设置若干支撑弹簧107,发热体105固定设置在支撑架103的上端。在将导热板102从让位口上端装入时,其四周卡于沉台内,其下端压紧发热体105,且导热板102周侧与底座101之间通过耐高温密封垫106密封。在导热板102的下端面设置有螺纹孔,以便于从底座101上穿设螺钉连接、固定导热板102。
这样既可以在导热板102较脏的情况下拆卸导热板102进行清理、清洁,也可以在底座101内部电路需要维修、清理时拆开导热板102进行。而同时又能通过支撑弹簧107的作用保证发热体105紧贴导热板102,不会造成较大热损,实用性强。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两用式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和盖合于锅体上端的锅盖,所述锅体包括底座和可拆卸地安装于底座上的锅胆,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发热盘,所述发热盘的两侧设置有上凸的侧壁而形成槽式结构,所述锅胆的底部与发热盘适配并在安装于底座上时贴合发热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用式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包括导热板和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于导热板的下端,所述侧壁设置于导热板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两用式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与导热板和侧壁适配的凹位,从而使得在发热盘和侧壁安装于底座上时,侧壁的上端平齐或低于底座的上端表面,且所述底座与侧壁及导热板之间设置有隔热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两用式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发热体,以用于控制发热体工作,且该控制系统具有外露于底座表面的控制按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两用式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胆由导热材料制成,且锅胆的外侧设置有隔热防护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用式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两侧于靠近下端的位置设置有若干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可上下转动地安装于锅体的侧面,且连接板上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底座的两侧对应定位孔设置有若干安装柱,所述连接板在锅体放置于底座上时可向下转动并通过安装柱卡入定位孔内实现固定,从而实现底锅体于底座上的可拆卸安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两用式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侧壁上枢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同轴设置有传动齿轮,所述锅体内设置有啮合传动齿轮的控制齿轮,且锅体内设置有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控制齿轮的轮辐的拉簧,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转轴,其中所述拉簧于控制齿轮上的连接点满足在连接板转动至朝上时,拉簧对控制齿轮的作用力通过控制齿轮、传动齿轮带动连接板继续朝上转动,在连接板转动至朝下时,拉簧对控制齿轮的作用力通过控制齿轮、传动齿轮带动连接板继续朝下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两用式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与连接板一一对应设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两用式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位于发热盘的侧壁外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用式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于锅胆的外侧设置有一圈延边,所述延边的下端突出于锅胆的底部,所述底座的上端边缘设置有与延边适配的台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47415.6U CN210446694U (zh) | 2019-05-06 | 2019-05-06 | 一种两用式锅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47415.6U CN210446694U (zh) | 2019-05-06 | 2019-05-06 | 一种两用式锅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446694U true CN210446694U (zh) | 2020-05-05 |
Family
ID=70438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647415.6U Active CN210446694U (zh) | 2019-05-06 | 2019-05-06 | 一种两用式锅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44669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3137A (zh) * | 2019-05-06 | 2019-08-16 | 珠海双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两用式锅具 |
-
2019
- 2019-05-06 CN CN201920647415.6U patent/CN21044669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23137A (zh) * | 2019-05-06 | 2019-08-16 | 珠海双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两用式锅具 |
CN110123137B (zh) * | 2019-05-06 | 2024-08-16 | 珠海双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两用式锅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349984Y (zh) | 一种多功能烤锅 | |
CN110123137B (zh) | 一种两用式锅具 | |
CN210446694U (zh) | 一种两用式锅具 | |
CN203010694U (zh) | 一种新型电陶炉 | |
CN201094241Y (zh) | 烧烤炉 | |
CN209404516U (zh) | 烤盘组件和烹饪装置 | |
CN103349498A (zh) | 一种带电脑控制板的慢炖锅 | |
CN213940444U (zh) | 煮饭炒菜一体烹饪电器 | |
CN114343434B (zh) | 烹饪设备及锅铲组件 | |
CN107581890B (zh) | 一种智能式控制的节能型电饭煲 | |
CN21463160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128225U (zh) | 煎烤煮空气炸一体的多功能锅 | |
CN214678592U (zh) | 多功能加热锅具 | |
CN203369760U (zh) | 一种带电脑控制板的慢炖锅 | |
CN211270218U (zh) | 空气炸炒锅 | |
CN210354406U (zh) | 一种通配式烹饪器具 | |
CN208988475U (zh) | 一种烹饪锅具 | |
KR20120017341A (ko) | 전기 그릴 | |
CN208319032U (zh) | 一种便于操作的空气炸锅 | |
CN103251302B (zh) | 搅拌器能驱动微动开关的多功能炒锅 | |
CN110916524A (zh) | 一种站立式电烤炉 | |
CN102727099B (zh) | 新型蒸馏壶 | |
CN201701003U (zh) | 一种多功能电炖锅 | |
CN217592596U (zh) | 一种多功能料理锅 | |
CN210810488U (zh) | 一种多功能智能集成易清洁集成电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