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9898U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429898U CN210429898U CN201920814182.4U CN201920814182U CN210429898U CN 210429898 U CN210429898 U CN 210429898U CN 201920814182 U CN201920814182 U CN 201920814182U CN 210429898 U CN210429898 U CN 2104298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positioning portion
- tab
- electronic device
- circuit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56 cell bod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通过先将电池本体与一连接组件进行定位并连接固定,再通过连接组件与电子设备本体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电池与电子设备本体的连接。在电子设备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将电池本体与连接组件的连接在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外部进行,其操作空间较大,能够实现电池本体与连接组件良好的对位以及稳定的固定。当将固定在一起的电池本体以及连接组件设于所述电子设备内时,尽管操作空间较小,能够通过第二对位部与所述第一对位部的对位,方便的实现电池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的定位。并能够通过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定位,增强电池与电子设备本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在电子设备的晃动而造成的电池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电连接断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中,一般需要通过电池为电子设备的各个工作模块提供电能。对于一些体积较小的电子设备,一般将电池直接与用于电量传输的导线或者线路板进行连接,使得电池能够为电子设备的各个工作模块供电。但是,由于所述电子设备的体积较小,使得在电子设备内电池与导线或者线路板的连接操作的操作空间较小,从而使得电池与导线或者线路板之间的连接及定位困难,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旨在使得电池与电子设备的柔性线路板之间的连接及定位方便且准确。
第一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本体以及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连接的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池本体以及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电子设备本体以及所述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所述连接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负极输出端以及第一定位部,所述正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极耳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本体包括正极输入端、负极输入端以及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相配合,所述正极输出端与所述正极输入端接触,所述负极输出端与所述负极输入端接触。
由上可以看出,通过将电池本体以及连接组件连接,再将所述电池与电子设备本体的连接。当将固定在一起的电池本体以及连接组件设于所述电子设备内时,能够通过第二对位部与所述第一对位部的对位,方便的实现电池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的定位,避免操作空间狭窄对连接及定位的影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出于所述连接组件表面的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凹槽或者开孔,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定位时,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于所述第二定位部内,即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定位从而形成凹凸配合结构。所述电子设备晃动时,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形成的凹凸限位结构能够限制所述电池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之间的晃动,保证所述电池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之间连接效果的稳定,避免产生接触不良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的垂直于凸起方向的截面为非对称结构,使得所述连接组件与电子设备本体只能以固定的角度进行连接,实现防呆作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设有卡勾,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于所述第二定位部内时,所述卡勾扣合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内壁。通过所述卡勾使得所述连接组件与电子设备本体具有更好的连接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线路板,所述正极输出端以及所述负极输出端均设于所述线路板上;所述线路板上还设有正极连接端和/或负极连接端,所述正极连接端通过所述线路板上的第一走线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通过所述线路板上的第二走线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走线和/或所述第二走线上连接有电池保护元件。
其中,所述电池保护元件可以为稳压元件、稳流元件、放电保护元件等,通过所述电池保护元件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或电压,以使得所述电池向所述电子设备本体输出的电流或者电压能够适合所述电子设备本体内的各个模组,并能够避免所述电池的过度放电而造成的损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外壳,所述电子设备本体及所述电池均收容于所述外壳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所述电池收容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内,所述电子设备本体收容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壳内;所述第一外壳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外壳包括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可拆卸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外壳能够与所示第二外壳可拆卸连接。
由于所述第一外壳能够与所示第二外壳可拆卸连接,使得收容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电池与第二外壳内的电池设备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当所述电池的电量耗尽时,能够通过一个新的电池将电量耗尽的电池替换掉,从而延长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长,增强用户体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均为磁环,所述第一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的磁极相反。通过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的磁力作用进行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内壁覆盖有导热材料层,设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所述电池与所述导热材料层接触,或者,在电池与所述第一外壳之间填充导热胶。以将电池的热量快速的传导至电子设备的所述外壳上,以便于将电池工作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出,并能够将所述电池更好的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一极耳连接段,所述第一极耳通过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和/或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二极耳连接段,所述第二极耳通过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通过将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及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能够方便的使所述第一极耳与正极输出端进行连接,第二极耳与负极输出端进行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电池的不同侧;
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极耳,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极耳一侧,使得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位于所述电池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组件的一侧;或者,
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极耳,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极耳一侧,使得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位于所述电池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组件的一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组件的一面设有第三定位部,所述连接组件朝向所述电池本体的一面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部相对的第四定位部,所述电池本体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三定位部与所述第四定位部定位。通过所述第三定位部与第四对位部进行对位,实现电池本体与连接组件更加准确的定位,并使得电池本体与连接组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为耳机,所述耳机的所述电子设备主体包括主板、发声单元、蓝牙收发单元以及柔性电路板,所述正极输入端、所述负极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二定位部设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板、所述发声单元及所述蓝牙收发单元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池本体以及与所述电池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电池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电池本体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电池本体的负极连接;所述连接组件用于连接所述电池本体以及电子设备主体,以使得所述电池本体为电子设备主体供电;所述连接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负极输出端以及第一定位部,所述正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外部用电结构定位。其中,所述外部用电结构可以为本申请的所述电子设备的电子设备本体。
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所述电池包括连接组件,通过将电池的连接组件的第一定位部与外部结构进行定位,能够方便的实现电池与所述外部用电结构的定位,避免操作空间狭窄对连接及定位的影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起于所述连接组件表面的凸起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的截面为非中心对称结构,使得所述连接组件与外部用电结构只能以固定的角度进行连接,实现防呆作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线路板,所述正极输出端以及所述负极输出端均设于所述线路板上;所述线路板上还设有正极连接端和/或负极连接端,所述正极连接端通过所述线路板上的第一走线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通过所述线路板上的第二走线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走线或者所述第二走线上连接有电池保护元件。其中,所述电池保护元件可以为稳压元件、稳流元件、放电保护元件等,通过所述电池保护元件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的电流或电压,以使得所述电池向所述电子设备本体输出的电流或者电压能够适合所述电子设备本体内的各个模组,并能够避免所述电池的过度放电而造成的损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组件的一面设有第三定位部,所述连接组件朝向所述电池本体的一面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部相对的第四定位部,所述电池本体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三定位部与所述第四定位部定位。通过所述第三定位部与第四对位部进行对位,实现电池本体与连接组件更加准确的定位,并使得电池本体与连接组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
第三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外壳、电池和第一线路板,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线路板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电池包括电池本体以及连接组件,所述电池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二线路板,所述第二线路板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负极输出端以及第一定位部,所述正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一线路板的一端设有正极输入端、负极输入端以及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线路板上设有电子器件,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相配合,所述正极输出端与所述正极输入端接触,所述负极输出端与所述负极输入端接触。
由上可以看出,通过将电池本体以及连接组件连接,再将所述电池与设有电子器件的第二线路板的连接。当将固定在一起的电池本体以及连接组件设于所述无线耳机外壳内时,能够通过第二对位部与所述第一对位部的对位,方便的实现正极输出端与所述正极输入端的定位及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与所述负极输入端的定位及连接,避免操作空间狭窄对连接及定位的影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本体包括电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固定基座,所述第二线路板固定在所述固定基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路板为柔性线路板。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申请的构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电池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池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电池主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池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电池的一个角度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电池与电子设备主体分离后在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电池与电子设备主体分离后在另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为耳机时的耳机的内部结构部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电池与电子设备主体拆分后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电池与电子设备主体拆分后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等体积较大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耳机、手写笔、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体积较小的设备。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100包括电子设备本体10以及电池60。所述电池60包括电池本体20以及与所述电池本体20固定连接的连接组件30。所述电池本体20通过所述连接组件3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进行连接,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包括所述电子设备100的各个工作模块,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连接,并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各个工作模块电连接,从而为电子设备本体10的各个工作模块进行供电。例如,所述电子设备100为耳机时,所述耳机包括主板、发声单元、蓝牙收发单元、传感器等工作模块,所述电池60与耳机的主板、发声单元、蓝牙收发单元、传感器等工作模块电连接,以为主板、发声单元、蓝牙收发单元、传感器等工作模块供电。
请参阅图2,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6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池本体20包括第一端面20a、与所述第一端面20a相对的第二端面20b,以及位于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20a与所述第二端面20b之间的周面20c。所述电池本体20上设有第一极耳21以及第二极耳22,所述第一极耳21与所述电池本体20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极耳22与所述电池本体20的负极连接。其中,电池本体20包括电芯。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可以为从电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21与所述第二极耳22均位于所述电池本体20的同一端,所述第一极耳21以及所述第二极耳22与位于所述电池60主体20一侧的连接组件30连接,以将所述电池本体20的正极及负极与所述连接组件30电连接。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21及所述第二极耳22均位于所述电池本体20的第一端面20a侧。
请参阅图3及图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60还包括第一极耳连接段23和/或第二极耳连接段24,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21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22进行连接。图3及图4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21与所述第二极耳22位于电池60的同一端,所述电池60包括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和第二连接段24,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远离所述第一极耳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远离所述第二极耳22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极耳21及所述第二极耳22位于同一端。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及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弯曲,通过弯曲角度及弯曲方向的调节,能够使得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远离所述第一极耳21的一端及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远离所述第二极耳22的一端能够方便的与连接组件30进行连接。
本申请的一些实例中,所述第一极耳21与所述第二极耳22可以不位于电池本体20的同一端(如位于电池本体20的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极耳21,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极耳22一侧,使得所述第二极耳22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1远离所述第一极耳21的一端位于所述电池本体20朝向所述连接组件30的一侧,从而方便所述电池本体20的正极及负极与所述连接组件30的电连接。或者,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极耳22,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极耳21一侧,使得所述第一极耳21与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远离所述第二极耳22的一端位于所述电池本体20朝向所述连接组件30的一侧,从而方便所述电池本体20的正极及负极与所述连接组件30的电连接。例如,如图5所示的电池本体20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21位于所述电池本体20的第一表面20a,所述第二极耳(图中未示出)位于所述电池本体20的第二表面20b,所述第二极耳与第二极耳连接段24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极耳22,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极耳21一侧,使得所述第一极耳21与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远离所述第二极耳22的一端位于同一侧。
本申请中,所述电池本体20可以为方形电池60、圆柱电池60等各种类型的电池60,在此不进行限定。所述第一极耳21、所述第二极耳22、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均可以为金属片形成,且所述金属片除与其它结构接触并进行电量传输的部分外的其它部分上覆盖有绝缘材料,避免漏电。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本体20朝向所述连接组件30的一面设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三定位部。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三定位部实现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的定位,使得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的连接更加的方便准确。其中,所述第三定位部可以为凸起于所述电池本体20表面的凸起结构。图3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定位部可以为所述第一极耳21及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与所述第一极耳21连接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二极耳22及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与所述第二极耳22连接的部分。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定位部上背离所述电池本体20的一端还具有卡勾,通过所述卡勾进一步的增强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的连接效果。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60还包括电池60架,所述电池本体20固定于所述电池60架上,以通过所述电池60架将所述电池本体20固定于所述电子设备100内。例如,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60架为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包括相对设置且平行设置的第一棱边以及第二棱边。其中,所述第一棱边与所述第二棱边均固定于所述电池本体20的周面20c上。其中,所述第一棱边及所述第二棱边与所述电池本体20的表面的固定方式可以为胶粘固定、嵌入式固定等各种固定方式。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具有外壳,所述电池60以及电子设备本体10均内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电子设备100的外壳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棱边与所述第二棱边相对应的两条凹槽,当将所述电池60设于电子设备100的外壳内时,所述第一棱边与所述第二棱边分别从所述凹槽的一端滑入所述凹槽内,从而实现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100外壳的定位,以减小电池60在电池60设备内部的晃动,从而增强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100用于供电的导线或者线路板等连接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6及图7,图6及图7所示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不同角度的爆炸示意图。所述连接组件30位于所述电池本体20的一侧,并靠近所述第一极耳21或者所述第二极耳22的一侧。所述连接组件30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31、负极输出端32以及第一定位部33,所述正极输出端31与所述第一极耳21电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32与所述第二极耳22电连接,即使得所述电池本体20的正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31电连接,使得所述电池本体20的负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32电连接。通过将电子设备主体10与所述正极输出端31及负极输出端32连接,实现所述电池60为所述电子设备主体10供电。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60可以为可充电电池60。外部电源通过所述正极输出端31及所述负极输出端32为所述电池60充电。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21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连接,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连接组件30并与所述连接组件30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极耳21通过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与所述正极输出端31进行连接。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极耳22的第二极耳连接段24,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连接组件30并与所述连接组件30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极耳22通过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与所述连接组件30进行连接。这些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连接所述第一极耳21与所述正极输出端31,通过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连接所述第二极耳22与所述负极输出端32,使得所述电池本体20的正极以及负极能够更方便的与所述连接组件30的正极输出端31及所述负极输出端32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30包括固定基座34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基座34上的第二线路板35。其中,所述第二线路板35可以为柔性线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或者刚性线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s,PCB)。其中,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与所述固定基座34的固定方式可以为粘接固定、螺钉固定等各种固定方式。
所述正极输出端31、负极输出端32设于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上。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上还设有正极连接端36以及负极连接端37,所述正极连接端36通过第二线路板35上的第一走线与所述正极输出端31进行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37通过第二线路板35上的第二走线与所述负极输出端32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极耳21或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电连接所述正极连接端36,所述第二极耳22或所述第二极耳延长段24电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37,使得第一极耳21通过所述正极连接端36连接至所述正极输出端31,所述第二极耳22通过所述负极连接端37连接至所述负极输出端3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和/或所述第二走线上连接有电池保护元件,即所述第一走线或所述第二走线上连接有电池保护元件,或者所述所述第一走线和所述第二走线上均连接有电池保护元件。其中,所述电池保护元件可以为稳压元件、稳流元件、放电保护元件等,通过所述电池保护元件控制所述电池60输出的电流或电压,以使得所述电池60向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输出的电流或者电压能够适合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内的各个模组,并能够避免所述电池60的过度放电而造成的损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上仅设有正极连接端36或者负极连接端37。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上设有正极连接端36时,使得所述第一极耳21通过所述正极连接端36连接至所述正极输出端31,所述第二极耳22直接连接或者通过所述第二极耳延长段24连接至所述负极输出端32。此时,连接所述正极连接端36与所述正极输出端31的第一走线上可以连接电池保护元件。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上设有负极连接端37时,使得所述第二极耳22通过所述负极连接端37连接至所述负极输出端32,所述第一极耳21直接连接或者通过所述第一极耳延长段23连接至所述正极输出端31。此时,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37与所述负极输出端32的第二走线上可以连接电池保护元件。
所述固定基座34用于支撑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基座34包括朝向所述电池本体20的第一表面341、与所述第一表面341相对的第二表面34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表面341与所述第二表面342之间的周面343。所述第二线路板3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区35a、第二区35b以及第三区35c,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上的正极输出端31以及负极输出端32位于所述第二区35b上,所述正极连接端36与所述负极连接端37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区35a以及所述第三区35c上。所述第二线路板35固定于所述固定基座34上时,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上的第二区35b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342上,所述第一区35a以及所述第三区35c均贴合于所述固定基座34的周面343上并相对设置。所述连接组件30与所述电池本体20连接时,所述电池本体2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组件30的第一表面341贴合,所述第一极耳21或者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搭接并固定于所述正极连接端36上,所述第二极耳22或者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背离所述第二极耳22的一端搭接并固定于所述负极连接端37上。所述第一极耳21与所述正极连接端36的固定方式以及所述第二极耳22或者所述极耳延伸段与所述负极连接端37的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方式,以保证第一极耳21与所述正极连接端36的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极耳22或者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与所述负极连接端37的电连接,并能够使得第一极耳21与所述正极连接端36以及所述第二极耳22或者所述极耳延伸段与所述负极连接端37的连接更加的稳定。可以理解的是,在保证所述第一极耳21或者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与所述正极连接端36的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极耳22或者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与所述负极连接端37的电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所述第一极耳21或第一极耳连接段23与所述正极连接端36的固定以及所述第二极耳22或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与所述负极连接端37的固定。
图6及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基座34从所述第一表面341向所述第二表面342方向凹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极耳21及所述第二极耳22插入所述固定基座34的凹槽内,从而使得所述固定基座34的第一表面341能够与所述电池本体20贴合,以使得固定基座34能够稳定的与所述电池本体20固定。其中,所述固定基座34与所述电池本体20的固定方式可以为通过胶粘或者螺钉固定等固定方式,或者与所述电池本体20固定通过绝缘胶带固定。所述固定基座34与所述电池本体20固定时,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搭接并固定于所述正极连接端36上,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搭接并固定于所述负极连接端37上。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与所述固定基座34可以为一体结构。即能够将所述第二线路板35上的所述正极输出端31、负极输出端32、正极连接端36、负极连接端37以及走线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34的表面。例如,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基座34可以为PCB板结构。所述正极输出端31、负极输出端32、所述正极连接端36及负极连接端37位于PCB板上。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30上还设有与所述电池本体20上的第三定位部对应的第四对位部38,以通过所述第三定位部与第四对位部38进行对位,实现电池本体20与连接组件30更加准确的定位,并使得电池本体20与连接组件30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图6及图7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对位部38即为从所述第一表面341至所述第二表面342方向形成的凹槽。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进行连接时,所述第三定位部插入于所述凹槽内,实现电池本体20与连接组件30更加准确的定位,使得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23能够准确的搭接至所述正极连接端36上,使得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24能够准确的搭接至所述负极连接端37上。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定位部能够嵌入于所述第四对位部38内,从而限制了第三定位部除所述第三定位部插入所述第四对位部38的方向外的其它方向的自由度,减少在电子设备100的使用中晃动或碰撞而造成电池本体20与连接组件30的焊接位置(如第一极耳连接段23与所述正极连接端36的搭接位置,或第二极耳连接段24与所述负极连接端37的搭接位置)的分离。并且,通过设置所述第三定位部以及所述第四定位部38,使得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通过粘胶等方式将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之间具有更高的固定强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33设于所述固定基座34的第二表面342。其中,所述固定基座34上的第一定位部3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一定位部3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定位部33间隔分布。具体的,所述第一定位部33可以为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342的凸起结构,也可以为从所述第二表面342向所述第一表面341的方向凹陷的凹槽或者开设的开孔。其中,所述凸起结构可以为凸点或者凸柱或者锥形凸起等。其中,所述凸点可以为半球形凸点、抛物面凸点等结构;所述凸柱可以为圆柱状凸柱或者棱柱等;所述锥形凸起可以为圆锥或者棱锥结构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的垂直于凸起方向的截面为非对称结构,如(如边长不等的多边形),使得所述连接组件30与电子设备本体10只能以固定的角度进行连接,实现防呆作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定位部33可以设置为大小不同或者形状不同的结构,从而实现防呆作用。例如,图6及图7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部33均为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342的圆柱状凸起,且圆柱状凸起的直径大小不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33远离所述第二表面342的一端设有卡勾,通过所述卡勾使得所述连接组件30与电子设备本体10具有更好的连接效果。
进一步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的连接位置还包覆有绝缘胶带40,从而通过所述绝缘胶带40进一步的增强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之间的结合强度,避免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产生相对位移而使得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之间的电连接断开。所述绝缘胶带40覆盖所述第一极耳21或者第一极耳连接段23与所述正极连接端31或者所述正极输出端36搭接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极耳22或者第二极耳连接段24与所述负极连接端32或者所述负极输出端37搭接的位置,从而通过所述绝缘胶带40避免电池本体20与连接组件30的电连接位置与其它结构接触而产生漏电,保证了电子设备100的使用安全。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30可以为塑料、金属或橡胶等材质形成。所述正极连接端31、所述正极输出端36、所述负极连接端32、所述负极输出端37均可以为金属片、焊片或者金属弹片等结构。
请参阅图8及图9,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包括正极输入端11、负极输入端12以及一个或者多个第二定位部13。所述正极输入端11与负极输入端12通过导线或者线路板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各个工作模块进行电连接。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连接时,所述电池60的正极输出端31与所述正极输出端11接触,所述负极输入端12与所述负极输出端12接触,使得电池60的电量经过所述正极输入端11与负极输入端12为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各个工作模块进行供电。所述第二定位部13与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一一对应,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3的定位,实现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定位以及稳定连接。
具体的,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包括柔性线路板14。所述正极输入端11、负极输入端12以及一个或者多个第二定位部13设于所述柔性线路板14的一端,所述柔性线路板1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各个工作模块进行电连接。其中,所述正极输入端11、负极输入端12可以为金属片、弹片以及焊片等。所述连接组件3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进行连接时,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3配合以形成凹凸限位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3进行定位,从而使得所述电池60的正极输出端31与所述正极输入端11进行接触,所述电池60的负极输出端32与所述负极输入端12进行接触,以实现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之间精确的定位并连接,以使得所述连接组件30与所述电子设备100之间有更好的电连接效果。并且,由于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3配合并形成凹凸限位结构,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00晃动时,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3配合形成的凹凸限位结构能够限制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之间的晃动,保证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之间连接效果的稳定,避免产生接触不良的问题。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为凸出于所述连接组件30的表面的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13可以为开孔或者凹槽,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3定位时,所述第一定位部33插入于所述第二定位部13内。并且,所述开孔的形状大小以及所述凹槽的形状大小能够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33插入。例如,图8及图9所示实施例的所述第二定位部13为开孔,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为柱状结构,所述开孔的形状大小与第一定位部33的截面的形状大小相同,从而使得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进行连接时,第一定位部33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部13内。并且,所述电子设备100进行晃动时,由于所述第一定位部33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部13内,使得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不容易产生相对移动,从而保证所述电池60的正极输出端31与所述正极输入端11的接触以及所述电池60的负极输出端32与所述负极输入端12的接触,避免由于电子设备100的晃动而产生的电池60与电子设备本体10接触不良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33远离所述第二表面342的一端设有卡勾。所述第二定位部13为开孔时,所述第一定位部33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部13内时,所述第一定位部33的卡勾能够扣合于所述开孔的边缘,以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33及所述第二定位部13实现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之间更稳定的连接固定。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部13为凹槽时,可以在所述凹槽的侧壁设置相对的环状槽结构,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33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部13内时,所述第一定位部33的卡勾能够扣合于所述开孔的环状槽内,实现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之间更稳定的连接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为开孔或者凹槽;所述第二定位部13可以为凸出于所述连接组件30的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3相配合以形成凹凸限位结构。这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图8及图9所示实施例的第二定位部13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定位部13与图8及图9所示实施例的第一定位部33的结构相同。请参阅图1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包括外壳50,所述电池60及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均收容于所述外壳20内。例如,图10所示为一耳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0所示的耳机包括外壳50,所述外壳50可以包括耳机的耳机柄部分的外壳。所述电池60收容于耳机的耳机柄部分的外壳内,通过将电池60与连接有耳机的各工作模块的第一线路板14进行电连接,以通过电池60为耳机的各个工作模块进行供电。一些实施例中,各工作模块可以为电子器件,其中,电子器件也可以设于所述第一线路板14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部13、正极输入端11及负极输入端12均设于所述第一线路板14的一端。其中,将电池60与连接有耳机的各工作模块的第一线路板14进行电连接可以是:电池60的连接组件30的固定基座34上的第一定位部33插入至所述所述第二定位部13内,所述连接组件30的线路板35上的所述正极输出端31与所述正极输入端11接触,所述负极输出端32与所述负极输入端12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30的线路板35可以为第二线路板。其中,所述第一线路板14可以为柔性线路板。若直接将电池60主体20与柔性电路板进行电连接时,由于所述耳机的体积较小,操作空间狭小,容易产生对位困难的问题,并且,在耳机晃动或者碰撞时,所述电池本体20与第一线路板14可能会产生相对移动,从而使得电池本体20与第一线路板14之间的电连接位置脱离,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当将固定在一起的电池本体20以及连接组件30设于所述外壳50内时,由于连接组件30上设有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第二定位部13相对应的第一定位部33,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3的对位,能够方便的实现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定位,不会受装配操作空间狭小的影响。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33插入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3的定位,从而能够实现避免电子设备100晃动而造成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之间的晃动,以避免在电子设备100的后续的使用或者运输过程中晃动而造成的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之间断开的问题。
请参阅图11及图12,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60设备的外壳50分为分离的第一外壳51以及第二外壳52。所述电池60收容于第一外壳51,所述电池设备本体10收容于所述第二外壳52内。所述第一外壳51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外壳52包括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可拆卸连接,即电池60与电池设备本体10能够可拆卸连接。当当所述电池60的电量耗尽时,能够通过一个新的电池60将电量耗尽的电池60替换掉,从而延长电子设备100的使用时长,增强用户体验。
所述第一外壳51为朝向所述第二外壳52开口的桶状结构,所述电池60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51中,且所述电池60的正极输出端31、负极输出端32位于所述开口处。所述第二外壳52也包括一个朝向所述第一外壳51的开口端,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第二定位部13、正极输入端11以及负极输入端12朝向所述第二外壳52的开口端设置。所述第一外壳51于所述第二外壳52连接在一起时,第一定位部33插入于所述第二定位部13内,实现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定位。并且,所述正极输出端31与所述正极输入端11接触,所述负极输入端12与所述负极输入端12接触,以使得所述电池60为所述电子设备100内各个模组的供电。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51的内表面可以覆盖导热材料层(如导热硅胶层等),或者在电池60与第一外壳51之间填充导热胶,从而能够将电池60的热量快速的传导至所述第一外壳51上,以便于将电池60工作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出,并能够将所述电池60更好的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51内。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51与所述第二外壳52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磁力连接等各种方式。例如,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51与所述第二外壳52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为磁力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均为磁环。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壳51朝向所述第二外壳52的一端,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二外壳52朝向所述第一外壳51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外壳51上的磁环朝向所述第二外壳52的一面与所述第二外壳52上的磁环朝向所述第一外壳51的一面的磁极相反。当将所述电池60与电子设备本体10接触时,能通过磁环之间的磁力吸引从而实现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各种电子设备100均可以设置为电池60可拆卸结构。例如,图1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100为手写笔。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为蓝牙耳机、智能眼镜的眼镜腿、智能手表、头戴式耳机等。例如,如图13所示,所述电子设备100为蓝牙耳机。其第一外壳51也能够相对于第二外壳52可拆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通过先将电池本体20与一连接组件30进行定位并连接固定,在通过连接组件3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电池60与电子设备本体10的连接。在电子设备100的制作过程中,所述电池本体20与所述连接组件30的连接在所述电子设备100的外壳50的外部进行,其操作空间较大,能够实现电池本体20与连接组件30良好的对位以及稳定的固定。当将固定在一起的电池本体20以及连接组件30设于所述电子设备100的外壳50内,由于连接组件30上设有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第二对位部13相对应的第一对位部33,通过所述第二对位部13与所述第一对位部33的对位,能够方便的实现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的定位,不会受装配操作空间狭小的影响。由于第一定位部33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3定位时,从而能够实现避免电子设备100晃动而造成所述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之间的晃动,以避免在电子设备100的后续的使用或者运输过程中晃动而造成的电池60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10之间断开的问题。
以上所述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设备本体以及与所述电子设备本体连接的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池本体以及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电子设备本体以及所述电池本体;
所述电池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负极输出端以及第一定位部,所述正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极耳电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本体包括正极输入端、负极输入端以及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相配合,所述正极输出端与所述正极输入端接触,所述负极输出端与所述负极输入端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出于所述连接组件表面的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凹槽或者开孔,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定位时,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于所述第二定位部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的垂直于凸起方向的截面为非对称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基座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基座的第二线路板,所述第一定位部远离所述固定基座的第二表面的一端设有卡勾,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于所述第二定位部内时,所述卡勾扣合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内壁。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线路板,所述正极输出端以及所述负极输出端均设于所述线路板上;所述线路板上还设有正极连接端和/或负极连接端,所述正极连接端通过所述线路板上的第一走线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通过所述线路板上的第二走线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走线和/或所述第二走线上连接有电池保护元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外壳,所述电子设备本体及所述电池均收容于所述外壳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所述电池收容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内,所述电子设备本体收容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壳内;所述第一外壳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外壳包括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可拆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均为磁环,所述第一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的磁极相反。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内壁覆盖有导热材料层,设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所述电池与所述导热材料层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一极耳连接段,所述第一极耳通过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和/或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二极耳连接段,所述第二极耳通过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电池的不同侧;
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极耳,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极耳一侧,使得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极耳的一端位于所述电池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组件的一侧;或者,
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极耳,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极耳一侧,使得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位于所述电池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组件的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组件的一面设有第三定位部,所述连接组件朝向所述电池本体的一面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部相对的第四定位部,所述电池本体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三定位部与所述第四定位部定位。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耳机,所述耳机的所述电子设备主体包括主板、发声单元、蓝牙收发单元以及柔性电路板,所述正极输入端、所述负极输入端以及所述第二定位部设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板、所述发声单元及所述蓝牙收发单元连接。
14.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本体以及与所述电池本体固定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电池本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电池本体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电池本体的负极连接;
所述连接组件用于连接所述电池本体以及电子设备主体,以使得所述电池本体为电子设备供电;所述连接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正极输出端、负极输出端以及第一定位部,所述正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极耳电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外部结构定位。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起于所述连接组件表面的凸起结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的截面为非中心对称结构。
17.如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线路板,所述正极输出端以及所述负极输出端均设于所述线路板上;所述线路板上还设有正极连接端和/或负极连接端,所述正极连接端通过所述线路板上的第一走线与所述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通过所述线路板上的第二走线与所述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走线或者所述第二走线上连接有电池保护元件。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本体朝向所述连接组件的一面设有第三定位部,所述连接组件朝向所述电池本体的一面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部相对的第四定位部,所述电池本体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三定位部与所述第四定位部定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14182.4U CN210429898U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14182.4U CN210429898U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429898U true CN210429898U (zh) | 2020-04-28 |
Family
ID=70373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14182.4U Active CN210429898U (zh) | 2019-05-31 | 2019-05-31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42989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12130A (zh) * | 2019-05-31 | 2019-09-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
2019
- 2019-05-31 CN CN201920814182.4U patent/CN21042989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12130A (zh) * | 2019-05-31 | 2019-09-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WO2020239004A1 (zh) * | 2019-05-31 | 2020-1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615603A (zh) | 骨传导扬声装置 | |
KR101227870B1 (ko) | 보호회로모듈 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팩 | |
US20100203363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the same | |
CN101777663A (zh) | 电池组及其装配方法 | |
KR20130030285A (ko) | 이차전지 팩 | |
KR101650030B1 (ko) | 보호회로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팩 | |
JP2007335113A (ja) | 電極タブ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 |
JP7343656B2 (ja) | 電子ペン | |
KR102505607B1 (ko) | 배터리 팩 | |
CN210379235U (zh) | 电池和穿戴式电子设备 | |
CN210429898U (zh)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
KR102619723B1 (ko) | 전지 팩 | |
US20100291434A1 (en) | Connector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the same | |
WO2020239004A1 (zh)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
KR20100062746A (ko) | 이차 전지 | |
KR101223733B1 (ko) | 전극 연결 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지 모듈 | |
US20230071591A1 (en) | Battery pack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679657A (zh) | 磁吸接头及骨传导扬声装置 | |
CN114745629A (zh) | 电池组件及骨传导扬声装置 | |
JP2001250520A (ja) |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210110906U (zh) | 电池封装结构、电池及电子装置 | |
JP3656032B2 (ja) | バッテリーコネクタ | |
KR101475425B1 (ko) | 신규한 전지팩 접속 구조를 포함하는 모바일 디바이스 | |
US9184434B2 (en) | Battery pack | |
CN216818480U (zh) | 扣式电池弹片以及对应的扣式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